聯電底特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正大學 電訊傳播研究所 唐士哲所指導 黃俊凱的 繪製光影地圖:台北金馬影展系譜考(1980-2012) (2012),提出聯電底特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馬影展、影展、文化地理學、文化史。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蔡進丁所指導 秦素菁的 文化是一個國家產業發展管理不可或缺之要素?以全球七個案研究為例證 (2006),提出因為有 波特鑽石理論、文化與產業、產業結構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聯電底特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聯電底特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繪製光影地圖:台北金馬影展系譜考(1980-2012)

為了解決聯電底特律的問題,作者黃俊凱 這樣論述:

  「金馬影展」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影展,1980年揭幕後旋即成為台北藝文圈的朝聖之地。到了年底,時序漸冬,「跑影展」成為影癡們身體的記憶、成為一種儀式。時至今日,金馬影展不再獨大,各類影展百家爭鳴。這份論文處理的是一部關於金馬影展的歷史、是台灣的影展史/始,也是台灣30多年來與電影映演相關的社會文化史。書寫這份歷史,不在於替宏觀的大歷史敘述做解釋,而在於透過勾勒金馬影展這30多年來的一些事件,去追尋細碎、甚至是不具官方正當性的史料,嘗試在細節中梳理出有意義的脈絡。  本文以文化地理學的理論取徑想像歷史、敘述歷史。「地理」並非單純指涉物理疆域的空間,而是關於地緣政治、關係空間、社會空間、場域、

空間再現、跨國地域流動、文化空間性等多重面向;企圖讓地理映疊歷史、空間構連時間、讓歷史地理之間產生關連與流變,是時間-空間並重,相互交融,建立一種新的理論語言和研究視野。  依循此理論視野,本論文通過歷史檔案分析,考察金馬影展的權力地景。本文描繪從家國論述到文化經濟的地景形構,並從中抽絲剝繭出隱匿其中的家國話語、地緣政治、商業齟齬的論爭。整體而言,金馬影展從90年代前的晚期戰備社會徵候,轉變為文化經濟論述的實驗場、成為當今台灣電影文化的重要場景之一。再者,藉由多重影展參與者的歧異論述,脈絡化理解金馬影展作為一處影像展演空間,生產了什麼樣的電影與社會文化意涵,讓「金馬影展」的空間性格被體現(em

bodied)而非再現(represented)。本研究是以對金馬影展的厚描,打破當今社會對影展扁平化、去時空化的單一文化想像;是以爬梳細緻的文字史料,追憶重層迷戀中的歷史痕跡。

文化是一個國家產業發展管理不可或缺之要素?以全球七個案研究為例證

為了解決聯電底特律的問題,作者秦素菁 這樣論述:

本研究提出下述假說:文化是一國產業發展管理不可或缺之要素,並透過跨國七個案例作為證據,分析此假說之價值性或成立之可行性。研究發現波特鑽石理論之六大要素若能加入第七要素 - 文化,其完整性可能更好;因為七個案例均顯示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且國家文化與產業特性(或文化)必須配合,一國之產業才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此外,本研究也發現波特鑽石理論中有些要素並非必要,且隨時代環境之變遷,部份要素的定義可從新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