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土安全調查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商船學系 張啓隱所指導 許琴寧的 臺灣海事案件訴訟爭點與庭訟歷程關聯性之研究 (2020),提出美國國土安全調查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事訴訟、灰關聯分析、爭點、理想解類似度偏好順序評估法、證據採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王信賢所指導 張庭蓁的 中國網路治理中的國家社會關係:以2007-2016年網路熱點事件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網路治理、網路熱點事件、十年趨勢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美國國土安全調查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國國土安全調查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海事案件訴訟爭點與庭訟歷程關聯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美國國土安全調查處的問題,作者許琴寧 這樣論述:

臺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海上運輸系統對臺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而言,是擔任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船舶無論是在航行中、錨泊中,亦或是停泊於碼頭上,難免會因為許多外在之因素,可能導致衍生出無法預測的海難事故,由於海難事故的成因極其複雜,所以當後續事故有兩造雙方無法達成共識的項目時,海難事故會變成海事案件,並且採用經由海事訴訟體制中之程序方式來解決雙方的問題。由於我國目前尚未有一套標準的海事訴訟體制,再加上法官審判海事案件之專業性不同,導致案件之爭議問題庭訟時間冗長。為加速審理及縮短該歷程時間,本研究先期藉由彙整國外海事評議制度、海事訴訟體制、國內外之爭點相關文獻與我國司法院對外公佈判決書資料庫

中2015年至2019年度之48筆已定讞海事案例進行研討。接著,藉由文獻歸納法、案例比較分析法、描述性統計方法分析海事案件之相關資訊,並利用灰色關聯性分析法評估海事案件之脆弱性,進而找出法官審理海事案件之脆弱處,也得到六項海事案件之脆弱性評估指標與排序,作為初步分析之階段。再使用理想解類似度偏好順序評估法進行進階分析,找出有哪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其要點,得出單一爭點以及複合式爭點之排序情形。根據分析結果顯示,不論是在單一爭點或是複合式爭點考量下,其三大構面子項目總排名之前三順位分別為「爭點整理」、「爭點簡化協議」與「舉證文件」。最後還針對本研究整理提出的爭點成因前六大類型,分別為「運送契約」、「

適航性」、「海事相關法規」、「保險與債權」、「損害賠償」、「人員過失」,於目前在我國並無海事法庭之情況下,一般法庭之相關審判人員可利用此六大成因先訂定一套海事訴訟肇責指標,使這些指標性爭點獲得一致性共識處理方式。並提出四大實務建議與後續研究建議方向,使本文之研究更加完善。

中國網路治理中的國家社會關係:以2007-2016年網路熱點事件為例

為了解決美國國土安全調查處的問題,作者張庭蓁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從網路時代「國家─社會」關係的互動框架下觀察2007至2016年180個網路熱點事件的「爆發誘因」、「發生地域」、「利益相關者」、「利益訴求」、「行動強度」、「涉事政府層級」、「中央政府回應」、「中央政府處置結果」、「地方政府回應」、「地方政府處置結果」等十大項目,建構出2007-2016年網路熱點事件數據庫,並依據數據庫的內容進行量化分析,以獲知十年來中國網路治理與網路熱點事件的發展趨勢。而自從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轉型以及內部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復加上互聯網的推波助瀾,皆使得被壓抑已久的社會力(social forces)發展蓬勃,更進一步帶來「中國公民社會3.0」的成形,且由於中

國政治體制條塊切割的特殊性與複雜性,使得「國家」並非是一個如「鐵板」般剛硬的實體,而是由眾多彼此互動、協調與競爭的自主行為者所組成,因此本研究將「國家」概念分割為「中央層級」與「地方層級」兩個部分,提出正面作為、不介入、負面作為等政府回應與處置結果的三個大指標,從不同層級的政府觀察其對網路熱點事件十年來的回應與處置,並就案例經驗得知,網路熱點事件「是否跨多個省份、區域」、「訴求是否涉及政策法規修訂或改變體制」、「是否演變成集體行動」、「事態是否持續擴大」、「是否直接與中央相關或牽扯中央」等是決定中央是否介入網路熱點事件的標準。2007-2016年中國網路治理與網路熱點事件的十年趨勢分析,是對於

既有的網路事件研究在量化數據研究不足的補充,也期許能夠做為未來網路事件在量化研究分析上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