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照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縮照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紹連寫的 攝影迷境 和葉永烈的 鏡頭看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4 款實用照片尺寸調整App 推薦! IG、FB 照片比例一鍵搞定超 ...也說明:YouTube影片縮圖,; Twitter 封面. 加入背景調整照片尺寸. 如果你不想在改變照片比例時裁切照片,可試試使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天地所出版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研究所 魏主榮所指導 林錦宏的 餐飲微型創業之環境創新與規劃以中小型日式創意料理空間為例 (2016),提出縮照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關鍵字: 日本料理、創意料理、微型餐飲、室内設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蔡文錦所指導 陳柏瑄的 以局部特徵為基礎之相簿壓縮利用消除人像冗餘部分 (2014),提出因為有 高效率視訊編碼、局部特徵、相簿的重點而找出了 縮照片的解答。

最後網站為影片製作魅力無法擋的YouTube 影片縮圖 - Canva則補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縮照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攝影迷境

為了解決縮照片的問題,作者蘇紹連 這樣論述:

  要探索攝影,你必須迷失其中。   To explore photography, one needs to be lost in it.     繼《鏡頭回眸──攝影與詩的思維》(2016)、《你在雨中的書房,我在街頭》(2018)之後,蘇紹連第三本攝影書《攝影迷境》,用散文的形式、詩意的語言,述說攝影經驗的物與悟、虛與實、時間與空間……在現實的各個角落產生了詩意的、文學的境界。透過文字、影像,展演出詩人所凝視的世界,將觀者一同捲進了攝影與詩的迷境之中──     張國治博士推薦《攝影迷境》一書的六大特點:     1.「因為時間感,讓我在面對蘇紹連攝影中從現實景物抽取、化為簡練卻帶著

抽象形式的畫面時,感覺是一種熟悉卻又陌生的幻象般存在。時間征服了意象,洞穿了現實的虛無。」     2 .「蘇紹連許多照片也無情地見證著台灣歷經過去繁華經濟、舒適生活後情境漸漸地消褪,無法回溯,只能停留在壓縮照片憑弔的感受,顯出一種破敗傾頹的色澤。或許也顯示了其年少至初老的孤獨情懷,更似乎身患某種形式畫面潔淨的癖好。然其影像能力跟呈現,並不會亞於一些有成就的攝影師。」     3.「蘇紹連作為攝影追求者與詩人,在詩與影像探索實踐中所建構的哲學思維,貫穿於創作的主脈絡,文字與影像基本上已經是一種類似互文本的創作,這本身的形式和內容已經很精彩,但我還是想從其創作中找到一種本質性的基調。」     

4.「蘇紹連的攝影不但是從現實取景複製的,他也在城市鄉鎮中漫遊。他或許也會呼朋引伴,相約吆喝去拍照,在城市角落漫遊觀看,但他的視角從不紀實,他的觀景窗關心的是詩意詩境,是文學的意象,是攝影下的影像,是掌握攝影本質,光影描繪下的心境書寫。」     5.「他的作品也絕非以紀實觀點參與社會改造工程、上街頭抗議示威云云,或揭櫫社會不公不義的現象,他的作品是從視覺觀看現實角落,以明喻、暗喻、擬像等手法進行影像的書寫,並以光影組合的描繪及構成,作為其創作的最佳表徵途徑。」     6.「受到台灣詩壇高度重視的蘇紹連,寫了五十幾年的詩,筆耕不輟,近些年玩起攝影,其運鏡映境清晰明確,選材皆從日常角落、漫遊開

始,詩人之眼所見精微,事實上其文筆思路本無贅述的必要,他比我們這些學者更認真整理圖像與文字之專書出版,無疑地這自身就是一件非常令人豔羨之事。」   本書特色     ★精選蘇紹連 80 幅彩色攝影作品 + 80 道凝鍊攝影命題,以文字的象徵、隱喻作為開啟影像的鑰匙。   ★濃郁的文學語言,詩意的攝影畫面──深度體驗、探索攝影的本質,是台灣難得一見的文學攝影書。   ★收錄攝影散文:〈攝影的無人之境〉、〈凝神〉、〈攝影迷境〉、〈城市街頭攝影的記憶地圖〉、〈在房間裡的攝影〉、〈旅行到海邊的攝影〉等,另附〈街頭攝影筆記詩〉38 首。部分曾發表於「聯合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文訊》雜誌等重要

媒體,其中〈攝影迷境〉一文榮獲選入《九歌 110 年散文選》。   名人推薦     張國治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專任教授)

縮照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SUPER·AZUKI LIFE】教你如何用手機APP將照片修成"照騙"。只要善用手機APP人人都可以是網美網帥。#snapseed

今天Super突然想到
可以教教大家平常我怎麼用手機
簡便的做照片的調色
今天要先介紹的是【snapseed】葉子
這是我手機眾多APP算是很常用的之一
特別介紹給大家我的使用方法

snapseed它在編輯照片後
輸出比較不會去壓縮照片或是失真
理論上照片還是會像你原本拍的一樣清楚
不會像部份的編輯軟體
輸出後畫質會變差檔案會變小

功能還很多我無法依依介紹
如果大家有喜歡這類的影片
可以留言告訴我
我可以多做這類型的影片
讓大家看我怎麼照騙的XD

喜歡我的影片動動小手
幫我 訂閱 按讚 分享 ❤

【SUPER LIFE】頻道
http://t.cn/RkaUaI9

【SUPER】【氣球世界】
http://www.facebook.com/magicsuper
http://www.instagram.com/super.balloons

【AZUKI】
http://www.facebook.com/superazuki
http://www.instagram.com/azukiwu

【水果泥與屁桃的生活小點滴】
http://www.facebook.com/fruitsmomo
http://www.instagram.com/fruitsmomo

餐飲微型創業之環境創新與規劃以中小型日式創意料理空間為例

為了解決縮照片的問題,作者林錦宏 這樣論述: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統計資料,餐飲業長久以來均為創業者心中的最愛,而台灣由於與日本有著特殊地緣及歷史關聯性,因此也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了日式料理的興盛,而隨著近年來微型創業風氣的盛行,更造就出不少中小型的日式餐飲空間矗立街頭巷尾,進而融入了於各個社區,演化成為了社區生活的一部份。雖然微型或中小型的日式餐飲空間逐年成長的趨勢,但環顧以往,國内並沒有一套以室内設計者的角度,來針對微型創業與中小型日式創意料理建構的研究論述或文獻資料,來分析、說明中小型日式創意料理的空間環境設置以及相關的源由、沿革,與在不同條件、經營模式下的設備、服務等相關的建議與可能的法令關連性。因此本次的研究希望在透過實際不同案

例的探討,針對經營模式與服務以及工作流程,菜色製作需求以及設備建構,店舖面積及座位數與展店預算等要項做出比較與分析,並在透過與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比對整理後,取得中小型日式創意料理餐飲空間,在設計上的核心價值與設置建構上等共通的基本原則,來協助或提供有志經營日式創意料理的微型創業者或對於餐飲空間設計的研究者一種意見的選擇或指引。

鏡頭看世界

為了解決縮照片的問題,作者葉永烈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驚奇之書。知名作家葉永烈把旅行的愛好與記錄整理的愛好結合在一起,於是有了這色彩繽紛、趣味橫生、讓人驚奇的世界自由行之錄。這是一部真正的大書,照片先行,見聞跟著照片,思考跟著見聞,從空中到地下,從橋樑到樓閣,葉永烈用文化與歷史這「雙筒望遠鏡」觀察世界,用鏡頭與筆頭記錄了一個別樣的世界,囊括了多地的生活方式和風俗歷史。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歷史是人類的腳印。作者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記、所思凝聚于筆端,展現社會風貌,表現百姓生活,濃縮歷史風雲,記錄時代印跡。 葉永烈 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教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1歲起

發表詩作,19歲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早年曾經在《收穫》《人民文學》《上海文學》《小說界》等純文學刊物發表小說,屢獲好評。後來從事長篇紀實文學創作,主要著作有150萬字的「紅色三部曲」——《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以及《「四人幫」興亡》《陳伯達傳》《鄧小平改變中國》等。 愛好旅遊與攝影,注重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觀察每一個國家和地區。主要著作有《美國!美國!》《三探俄羅斯》《漫步歐洲》《神秘的印度》等「葉永烈看世界」20余卷。 序:我喜歡自由行    從細節看世界         空中看

世界            鏡頭的角度           寰球無處不飛花        面對大海            形形色色的橋          故宮承載歷史         城市的“名片“——雕塑   瑰麗的宗教聖殿       小國傳奇             唐人街巡禮            走進名牌大學          叩開名人的門扉        不同特色的賓館     飲食文化趣聞         在外國過“洋節“         我喜歡自由行 從“小溜溜”到“大溜溜” 小時候特別羡慕父親出差,看著他拎了一隻外邊套著灰色布套的皮箱去碼頭,踏上溫州到

上海的輪船,隨著東流而去的甌江水消失在天際。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我,真想跟隨父親去看看上海是什麼樣的。可是,小小年紀的我,哪來“出差”?父親稱我是“小溜溜”—溫州話的意思是喜歡到處溜達的孩子。父親摸著我的腦門說,在這裡給你貼上一張郵票,把你從郵局寄出去,你就可以到處溜達了。後來,我長大了,寫了一部長篇童話,叫《“小溜溜”溜了》,寫的是一個孩子在腦門上貼了一張郵票,遊遍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王國。其實,這“小溜溜”就是童年的我。 我第一次出遠門,是在高中畢業之後,去上北京大學。17歲的我從溫州乘坐長途汽車來到金華,我見到冒著黑煙、呼哧呼哧喘著粗氣的火車頭駛過來,連行李都扔在一邊,奔過去看這從未見過

的龐然大物。我途經上海前往北京。記得,父親曾經笑著叮囑過我,看上海國際飯店的時候,千萬要把帽子戴好,因為仰起頭看高高的國際飯店,帽子會掉下來!幸虧我來到國際飯店前時沒有戴帽子。在溫州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高樓,儘管現在國際飯店在上海的高樓大廈之中只是個小弟弟而已。 我終於也開始出差。大學畢業之後,我在電影製片廠工作,天南地北地跑,出差成了家常便飯。我幾乎跑遍全國。不過,畢竟公務在身,總是來去匆匆,何況那時候把旅遊說成是“遊山玩水”,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妻則忙於上班和照顧婆婆、孩子,很少有機會旅遊。 一直到妻退休之後,我們才有機會組成“兩人團”自由自在地旅遊—自由行。我也就從“小溜溜”變成

“大溜溜”。我們的足跡遍及全中國以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們曾十幾次前往美國。 如今的我,雖說已經去過那麼多的國家和城市,但是對於沒有去過的地方永遠充滿好奇心。旅遊成為我的興趣和樂趣。我制訂了“世界自由行”的整體計畫,還將前往更多的國家…… 一圖在手,走遍天下 2007年夏天,從美國芝加哥飛往奧克蘭的時候,我乘坐的是美國西南航空公司班機。喝完飲料之後,空中小姐遞給我一張餐巾紙,我卻捨不得用掉,因為餐巾紙上印著一幅美國地圖,上面標明美國西南航空公司航線所及的所有城市,其實也就是美國的主要城市。 對於地圖,我仿佛有一種特殊的癖好。在旅行中,我來到一個新的城市,第一件事就是買一張當地的地圖。

在美國的機場、地鐵站以至公共汽車上,都有免費贈送的交通路線圖,我都一一收集。我曾說,一張地圖在手,走遍天下不愁。 在我到過的城市之中,要算紐約的地鐵線路最多、最複雜,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簡直像個地下迷宮。紐約地鐵是隱藏在地下的一張密密麻麻的蜘蛛網,把觸角伸向紐約的每一個角落。在紐約街頭,常可以見到標明“Subway”的入口,走下去便是地鐵。紐約的地鐵之所以如同地下迷宮,是因為紐約的地鐵總共有27條線路,即 1、2、3、4、5、6、7、8、9以及A、B、C、D、E、F、G、H、J、L、M、N、Q、R、S、V、W、Z。如此眾多的線路,分別用紅、橙、黃、綠、青、藍、紫、黑、灰、棕等十種不同的顏色標

識。五顏六色的標誌,掛滿紐約地鐵的各個通道口。此外,每條線路又分快車(Express)和慢車(Local),快車只停大站,慢車站站都停。 我第一次在紐約乘地鐵,是在1993年。住在紐約的堂妹帶我乘坐地鐵。那時候,紐約地鐵的治安很不好,她叮囑我,要在上衣口袋裡放20美元現金,倘若在地鐵裡有人突然從背後勒住你的脖子,你趕緊從上衣口袋掏出20美元現金,他就會放過你。她這麼一說,我不免“嚇勢勢”。走進紐約地鐵,迎面是昏暗的燈光,斑駁的牆壁,隨處可見的亂塗亂畫和垃圾,裸露的縱橫交錯的黑色管道,沒有任何裝飾的月臺,從鐵軌間竄過的老鼠……說實在的,紐約地鐵給我的第一印象很差。和堂妹、妻子一起在車站等地鐵的

時候,我真擔心有人突然從背後扼住我的喉嚨。 後來,紐約市政府出重拳打擊地鐵黑幫,使紐約地鐵不再成為犯罪的場所,大大提高了安全度。這樣,我進入紐約地鐵,不再有那種恐懼感。我和妻一次又一次來到紐約,我學會了如何識別紐約地鐵五花八門的標誌,憑藉一張地鐵交通圖,遊遍紐約各個角落。即便是“9·11”事件爆發之初那樣緊張的時刻,我仍在紐約乘地鐵四處採訪。這時,紐約地鐵給我的印象完全改觀了,那就是便捷和高效率。紐約地鐵雖然遠不及我所見到的莫斯科地鐵那樣豪華、到處是雕塑和畫像,卻是那麼簡樸、實用。 2007年5月,我在悉尼和墨爾本舉行講座,兩地都有朋友接待。坎培拉是個例外。坎培拉是澳大利亞的首都,我很希望

到那裡看看。然而,在坎培拉我沒有一個朋友,無人接待我,我又不愛參加旅遊團,喜歡“自由行”,於是便和妻憑藉地圖遊覽坎培拉。我們在清早5時起床,乘坐從阿什菲爾德到中央火車站的公共汽車頭班車,趕上了6時50分從悉尼開往坎培拉的火車,之後遊遍了坎培拉。 去俄羅斯的時候,臨行前在上海買到一本俄羅斯地圖集。到了俄羅斯,打開地圖集,才發現那些地圖幾乎派不上用場,因為地圖上只標注了中文地名,卻沒有俄文地名。我趕緊在莫斯科買了俄文版地圖,這才不至於迷路。 “好攝之徒” 1961年,21歲的我寫出了《小靈通漫遊未來》。我筆下的小靈通,是一位元小記者,胸前掛著一架大照相機。其實,小靈通也是我的化身。如今,我也

胸前掛著一架大照相機,漫遊世界。 攝影記錄了旅途的見聞,凝固了難忘的瞬間。每逢外出旅遊,我就成了“好攝之徒”。一見到值得拍攝的景物,我立即掏出相機,哢嚓哢嚓,那“時刻準備著”的架勢就像一位元很專業的攝影記者。 最初,我用的是膠捲照相機。自從用上數碼相機,那些膠片照相機就“退休”了。我跟數碼相機交上朋友,是在2001年。作為“電腦迷”的我,平日愛逛上海的“百腦匯”。有一回,我見到了“好E拍”,小小的,像只微型手電筒,卻可以拍照,600元一隻。喜歡新奇事物的我當即買了一個。回家之後,把說明書“研究”了一番,把軟體裝進手提電腦,我很快就掌握了拍攝和輸入技術。 買了“好E拍”不久,正巧我和妻去美

國探親。一下飛機,小兒子和兒媳前來接機,我拿起手裡的“微型手電筒”,他們居然不知道我在給他們拍照。到了三藩市家裡,我把一幀幀照片像變魔術似的從“好E拍”裡輸入手提電腦,顯示在電腦螢幕上,他們“傻冒”了。小兒子畢竟是電腦專業人士,笑道:“哦,什麼‘好E拍’,不就是‘最最傻瓜’的數碼相機!”那時候,數碼相機在美國還不大普及,而且沒有“好E拍”這玩意兒,所以我居然能夠用這“微型手電筒”把他們“鎮住”。 “好E拍”拍攝的數碼照片,只有30萬圖元,一放大就“糊”了,而且一次只能拍20多張,充其量算是個高級電子玩具罷了。小兒子、兒媳見我對數碼相機情有獨鍾,就花500美元買了一台數碼相機送我。這下子,“鳥

槍換炮”了:每張照片的圖元1000萬至2000萬,在電腦上即便“全屏顯示”,也很清晰。配了一張16G存儲卡,一次可以拍幾千張照片。這台照相機有變焦鏡頭,取景自如,另外,還可以拍攝錄影。 從此,數碼相機成了我的親密夥伴。我發現,使用數碼相機比傳統的膠捲相機方便多了。比如,沖印膠捲最快也得一個小時,而數碼相機“拍立得”。倘若不滿意,當即刪去,重拍。數碼相機不用膠捲,拍攝幾乎無“成本”。我最感方便的是,用膠捲拍攝必須等36幀拍完才能拿去沖印,而數碼相機哪怕只拍了一幀,也可以隨時輸入電腦,顯示出來。我用燒錄機把數碼照片刻在光碟上保存,一張光碟可以保存上千幅數碼照片,“拷貝”也極方便,免去了厚厚的照相

冊、底片冊。往日用膠捲拍攝,我必須用掃描器掃描之後,才能用電子郵件發出去。其中,啟動掃描器以及掃描之後壓縮照片檔,要花好幾分鐘。如今,我輕點滑鼠,須臾之間便可以把數碼照片發出去,讓兒子、兒媳共用旅途勝景。 我不斷改善我的“裝備”,後來又買了更新更好的數碼相機,每一次出國都能帶回幾千張以至上萬張數碼照片。 最近,我買了一個2000G的移動硬碟。營業員感到很驚訝,問我買這麼個大容量的移動硬碟幹什麼。我笑道,儲存數碼照片唄!“你是攝影師?”在她看來,普通的顧客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數碼照片。 在寫作之餘,我有三大愛好:一是旅遊,二是攝影,三是玩電腦。 這三大愛好成了“鐵三角”:在旅遊中邊游邊攝,回

家之後把數碼照片在電腦上進行各種各樣的“後加工”,然後存入移動硬碟,還刻在DVD光碟上保存。 邊游邊攝,日積月累,我的電腦裡擁有龐大的照片資料庫。在閒暇時,我與妻一起從電腦螢幕上欣賞這些風光旖旎的照片,仿佛又回到美好的旅途。 《鏡頭看世界》最初是一次講座 我的職業畢竟是作家,我往往一邊旅行,一邊把見聞記在筆記本上或者輸入手提電腦。我常常把寫作與“鐵三角”相結合,寫出了一系列“行走文學”。不過,那樣的書,往往是單打一的,縱向的,比如《美國!美國!》,寫的就是美國;《目擊澳大利亞》,寫的就是澳大利亞。 然而,這本《鏡頭看世界》卻是橫向的、綜合性的,而且是圖文並重的。 寫作這本《鏡頭看世界

》,最初源於一次講座。 那是2007年8月初,我剛從美國回來不久。上海文藝出版社的朋友約我為上海市的“東方講壇”做一次講座。“東方講壇”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知道我在旅行中拍攝了許多照片,他們就把講座的題目定為《鏡頭看世界》。這一講座被列為“東方講壇·經典藝術系列講座之六十二”。 於是,我開始準備講座。從我電腦中的照片庫裡,選出一張張照片,同時把講稿寫好。2007年8月13日上午,我在“東方講壇”主講了《鏡頭看世界》。 “東方講壇”做了這樣的介紹: 葉永烈教授到過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奧地利、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朝鮮

、越南等許多國家,用照相機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次講座,他特地從數萬張攝影作品中精選部分佳作,與聽眾分享他的“行走”樂趣。 作為作家,對葉永烈來說寫作就是捕捉細節,他的鏡頭也是如此—捕捉人們眼中司空見慣卻又能反映當地社會民風的細節。他的照片不求完美的構圖與色彩,但希望反映那個地方的歷史與文化,為觀眾打開一個接觸不同世界的視窗,體會一個地區的生活與人文特色。 作為旅行者,他在美國看到了中國變化,也看到了“9·11”事件後美國所經歷的變化;而在與美國朋友的交往中,他們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及對待友人的好客熱忱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他都用鏡頭記錄了下來,讓讀者和他一起見證兩個正在不斷成長的國

家,和它們的人民之間日益加深的友誼。 作為短暫的居民,他深入接觸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美國,他有個習慣就是在口袋裡放一個照相機,見到有意思的場景就按動快門:菜場上的物價牌,三藩市的同性戀大遊行,國慶日滿街的星條旗……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理念都化作具象的瞬間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取材多樣的照片配合葉永烈教授生動輕鬆的講述,為聽眾打開一扇窗,一扇通向外面的精彩世界與繽紛生活的窗戶,聽眾也從主講人的講述中,感受到了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位名叫貝貝的聽眾,聽了講座之後,在自己的博客裡寫了《葉永烈的鏡頭世界》一文,談自己的感受: 今天有幸聽了葉永烈先生主講的講座《鏡頭看世界》。葉永烈先生是作為

一名紀實文學作家而聞名,其攝影和旅行方面的愛好也在近年來為人們所知。葉老師精心挑選了上百張他在旅行中拍攝的照片,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且行且思的體驗和感受。 葉老師說,自己並不是一個專業的攝影家,但卻知道要用心去攝影。他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旅行中的所見所聞。葉老師的照片既有紀實派的,也有印象派的,甚至有些照片還會給人“意識流”的感覺;既有氣勢如虹、林林總總的各國建築群,也有如夢如幻、清靜幽麗的異國風光;既有“美國同性戀大遊行”這樣影響深遠的社會事件,也有“街頭藝人的搞怪演出”這樣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細節;既有從機艙中拍攝的城市俯瞰圖,也有人們微笑的近距離特寫……葉老師的照片角度各異、內容迥然,猶如一部

由圖片組成的紀實小說,記錄了他在旅行中邊走邊看的行走生活。 漂亮的照片配上葉老的生動講述,讓在座的聽眾都跟隨葉老一起暢遊了美國。短短的兩個小時,大家依然意猶未盡,這種愉快的分享在葉老對“9·11”事件後美國民眾的生活狀態的解析中接近了尾聲…… 講座雖然結束了,但是帶給我的思考卻剛剛開始。 我們每個人都會去旅遊,旅遊中也總會拍些照片,可是為什麼我們的照片都是“人拍我拍”,大家的照片都似曾相識,只是人物和POSE不同罷了?做新聞的人有一句話—“角度決定深度”,有一段時間也成了社會流行語,而現在這句話恐怕是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了。有人說,思考應當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可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

夠真正做到時時思考、事事思考這一點呢?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疲於奔命,對於周遭的各種變化開始變得遲鈍起來,甚至有些麻木。也許正是這種司空見慣和習以為常的心態阻礙了我們對於生活的思考,在我們的眼睛裡,看到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它本身,而不會去思考它之所以會成為現在這樣的原因,景色只是景色,現象只是現象而已。而葉老師比我們多的就是一顆善於發現、善於思考的心,永遠帶著一種質疑和探索的心態來看待這個社會,並用鏡頭記錄下來,將其變成他鏡頭中的世界。 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一直是近些年來的熱點問題,各類新聞媒體不斷播放著相關的新聞和專題報導,但是葉老師卻帶我們走進了一個更加真實的,至少比新聞報導中更加全

面、更加立體的美國。他用一張張生活照記錄了美國最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美國。其實回想我們對於各個國家的看法多是來源於新聞和電影,往往會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這樣的感受多少會有些失真。我們經常會說,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的認識還很片面,但是我們自己呢?不也正是這樣嗎?鏡頭中的美國並不是我們通常認識到的一個強勢的、發達的美國,而是一個恬靜的、美麗的國度,儘管這樣的認識也許並不是美國的全部。 葉老師的講座就是這樣,用自己的鏡頭向大家展示自己看到的美國。 我沒有想到,這次講座竟然成了“保留節目”,許多地方邀請我做講座,點名要講《鏡頭看世界》。我又走訪了許多國家,不斷對講座的內容加以

補充。 我更沒有想到,在朋友們的提議和催促之下,把這一講座變成了一本書。當然,出書比講座要細緻得多,深入得多,內容也要廣泛得多。我重新整理我的思緒,把講稿推倒重新寫過,並對照片精挑細選,一一配上說明詞,終於寫成了這本圖文並茂的《鏡頭看世界》。

以局部特徵為基礎之相簿壓縮利用消除人像冗餘部分

為了解決縮照片的問題,作者陳柏瑄 這樣論述:

有一種壓縮照片的方法是將照片們組織成像一個影片,然後將之如一般影片壓縮。受到 [1]還有[3]的啟發,我們利用局部特徵來消除影像之間冗餘的部份而達到更好的壓縮率。論文中還提出了一個創新的方法:利用消除照片間人像冗餘的部分來提升壓縮率。我們先定義了一個新的預測成本方法,作為圖片的分類跟尋找圖片之間的預測關係的依據。當有了圖片之間的預測關係後,我們藉由找到預測成本最小的最佳結構來將圖片組合成一個虛擬影片。但由於虛擬影片之間的差異明顯比一般正常影片的差異大,為了提升壓縮率,我們提出了 “人物加強預測”來消除虛擬影片中畫面間的差異。在第一步驟,我們先利用跟[3]一樣的方法產生多模型預測變形來消除幾何

上的差異。除此之外,我們更提出加上人物部分的變形來消除人像部分的冗餘值。第二步驟,我們利用找出最佳光線補償值的方式來消除光影上的差異。最後,一些局部的小差異會藉由HEVC的區塊運動補償來減少。我們的實驗顯示相較於一些現有的壓縮方法,我們的方法達到更高的壓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