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e動郵局其他功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網路/e動郵局其他功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股素人,卡小孜寫的 拒當下流老人的退休理財計劃 和陳書梅的 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行動郵局- Google Play 應用程式也說明:提醒您:為保障您的交易安全,請於行動裝置上安裝最新版防毒軟體。 打造郵政生活圈,開啟悠遊新世代,行動郵局好自在! 「行動郵局」APP為你打造簡單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凱達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 徐士傑所指導 張仲甫的 從期望確認觀點了解關係連結對消費者持續使用品牌APP的影響 (2021),提出網路/e動郵局其他功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期望確認模型、關係連結、關係品質、網路口碑、品牌App。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益源所指導 陳佳杰的 新馬潮人之民俗傳承與在地化研究:以潮汕僑批為中心 (2021),提出因為有 潮汕僑批、新馬華人、生命禮俗、生活習俗、信仰習俗的重點而找出了 網路/e動郵局其他功能的解答。

最後網站E動郵局使用習慣 - Coggle則補充:您認為介面品質,例如:介面清晰明瞭(多一點描述)、提供操作功能導引、功能選項簡潔明瞭、介面有互動感,影響您持續該間使用網路銀行的程度。 您最近一次使用E動郵局大約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網路/e動郵局其他功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拒當下流老人的退休理財計劃

為了解決網路/e動郵局其他功能的問題,作者股素人,卡小孜 這樣論述:

◎退休理財要趁早,以免淪為"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老人!     普通上班族淪落至"下流老人"的可能原因是:(1)父母、子女因疾病或意外,需要長照醫療費、(2)子女為繭居族或啃老族,而依賴父母的救濟、(3)夫妻長年相敬如"兵",導致熟齡離婚、(4)單身或家庭關係不佳,導致無可依賴的親人和(5)沒有儲蓄理財觀,"少年祙曉想,呷老毋成樣"。2018年,日本的人均GDP為40,063美元,高收入的日本上班族,尚且有"下流老人"的危機意識,人均GDP僅24,889美元的台灣上班族,能避免"下流老人"的危機嗎?     2018年日本金融廳的長官說:「退休後,除了退休年金外,夫妻二人至少要有2,0

00萬日幣(≒600萬台幣)存款,供晚年之用」,而日本上班族普遍的存款目標是2,500萬日幣(≒750萬元台幣),那麼,台灣上班族的退休資金900萬元應該夠了吧?但是,這900萬元不應是放在銀行定存的儲蓄,而是在退休之前,儲蓄兼投資,用來每年買殖利率5%的官方金融股(※金雞母),如果月存6,000元,存40年,儲蓄本金僅288萬元,依 5%複利滾雪球效應,40年後將使本利和達913.2萬元以上(※圖4-5a)。     借鏡日本,防範未然,因此本書引用許多日本資料,來和台灣現況做比較,盼能觸發讀者的危機意識,儘早啟動退休理財計劃,退休後才能成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上流老人。   本書特色

    ◎不一樣的(退休)存股理財書籍,半生受用。   ◎錢進官方金融股,細水長流,退休快樂活。   ◎退休前,存股理財計劃ABC;退休後,節流花錢計劃DEF。

從期望確認觀點了解關係連結對消費者持續使用品牌APP的影響

為了解決網路/e動郵局其他功能的問題,作者張仲甫 這樣論述:

近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使用者於智慧型手機安裝行動應用程式,各個企業紛紛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品牌App,提供給消費者使用,消費者安裝品牌App後,企業藉由品牌App傳遞企業的資訊、優惠訊息、個人化資訊給與消費者,甚至於App中提供會員卡整合功能,讓消費者可於App內了解當前擁有的點數,本研究主要探討如何讓消費者保留品牌App並且持續使用。 本研究以期望確認理論、關係連結、關係品質與口碑行銷,探討企業發展的品牌App如何與消費者產生關係連結,讓消費者使用品牌App達到預期的期望,讓消費者對品牌感到滿意,並且持續使用品牌App。 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填寫的方式,填寫完整的問卷機篩選後總

有294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根據研究模型顯示,消費者使用品牌App的功能符合消費者使用的期望,消費者會持續使用品牌,並且推薦其他親友使用。

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

為了解決網路/e動郵局其他功能的問題,作者陳書梅 這樣論述:

「想被療鬱」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字。 臺灣的大學生中,每五人就有一人具明顯的憂鬱情緒,亟需專業協助。 本書採取「書目療法」,藉由書籍讓讀者走出低落的情緒, 在閱讀中找到正面向上的力量。   本書乃是兩岸四地第一本針對大學生情緒療癒之繪本解題書目。希望藉此書協助大學生,透過自助式的療癒閱讀,舒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藉以找回其內在之「挫折復原力」。大學生的親友、教師、心理輔導人員等,也可運用本書臚列之情緒療癒繪本,為遭遇情緒困擾問題的大學生進行情緒輔導。此外,亦希冀藉由本書,使圖書館實務界更加重視情緒療癒素材館藏資源的蒐集與建置工作,從而更能彰顯圖書資訊資源之療癒功能,並迎合當代社會的療癒潮流

。 作者簡介 陳書梅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教授。美國賓州克萊恩大學 (Clar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圖書館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教育心理學碩士及圖書館學暨資訊科學哲學博士。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圖書館管理心理」、「閱讀心理」、「書目療法」、「服務溝通」以及「刁難讀者與問題讀者」等。著有《圖書館組織心理研究――館員的認知觀點》、《社會科學電子資訊資源》、《兒童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及《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四書暨相關論文百餘篇。在

教學研究之餘,亦擔任臺灣電力公司特約協助員以及臺中市南區家庭扶助中心專業諮詢委員會委員。 序文 大學生之情緒困擾問題 繪本與發展性書目療法 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之選書方式與研究實施 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書目 A自我認同 自我價值的困惑/自我定位混亂/外在差異造成的負面情緒 A01 Guji Guji/自我認同混淆造成的苦惱與徬徨感 A02 小不點/缺乏歸屬感而衍生之難過與落寞情緒 A03 你很特別/與眾不同所導致的自卑感與缺乏自信 A04 但願我是蝴蝶/自我認同感低落而衍生的哀怨情緒 A05 我不是完美小孩/因自我價值困惑造成的鬱悶與低落感 A06 查克 笨!/遭遇挫折時的沮

喪情緒 A07 星月/自我定位混亂造成的困惑與徬徨感 A08 烏鴉太郎/遭受同儕排擠而引發的情緒低潮 A09 這就是我/面對突如其來的茫然無措與空虛感 A10 愛花的牛/因與他人價值觀不同而苦惱不已 A11 雙色鳥/面對自我認同混亂產生的負面情緒 B生命成長與生涯發展 面對未來的徬徨感/對於生涯發展的困惑感 B01 一年甲班 34 ㄏㄠˋ/因現實束縛而產生之不滿與抗拒感 B02 小熊的小船/面對成長所造成的眷戀與失落感 B03 天空在腳下/面對挑戰所產生的膽怯感 B04 點/因自我認知不明而怯於面對挑戰 B05 籃月/因外在評語而造成個人對未來的徬徨感 C負面情緒調適 寂寞/不安/無力感

/鬱悶/困乏/沮喪/憤怒 C01 失樂園II童年下雪了╱覺得乏人理解而產生難過與困惑的情緒 C02 地下鐵╱面對生活的空虛與不安定感 C03 因為心在左邊╱生活與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憂慮及困惑感 C04 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面對心中鬱積已久的種種負面情緒 C05 幸福練習簿╱追尋夢想過程中所產生之迷惑感 C06 星空╱渴望獲得認同而衍生的徬徨無依與寂寞感 C07 寂寞長大了╱面對生活中的孤單寂寞感 C08 照相本子╱面對生命中種種不如意的不安與哀愁感 C09 躲進世界的角落╱因不被理解而產生的鬱悶情緒 C10 壞心情!╱情緒惡劣難以抒發 C11 聽幾米唱歌╱面對現實生活的困惑與疲乏感 D

人際關係 結交新朋友/人際互動/群體生活的摩擦/與親友分離 D01 有你,真好!╱面對人際交往的膽怯與忐忑不安 D02 沒有人喜歡我╱不敢主動結交朋友而感到鬱鬱寡歡 D03 妖怪模範生╱因自我本位問題而感到孤單與抑鬱不平 D04 城市狗,鄉下蛙╱對朋友離去的不解及落寞感 D05 是蝸牛開始的!╱因遭受他人言語嘲笑而產生的憤恨感 D06 烏鴉郵局╱對久別親友的思念之情 D07 想念的沙漠╱面對親友遠離的惱怒與困惑感 D08 潔西卡的箱子╱面對結交新朋友所產生的不安與膽怯感 D09 擁抱╱怯於展現對他人的愛與關懷之意 D10 機器人與青鳥╱因遭受他人漠視而感到孤寂不已 E愛情關係 渴望愛情/曖

昧期/交往階段/分手 E01 向左走‧向右走╱渴望愛情或因感情狀態未明而徬徨不安 E02 好好照顧我的花╱條件懸殊的愛情造成的委屈與不平衡感 E03 海豚愛上熱咖啡╱面對交往過程中所衍生的各種心理感受 E04 寂寞很簡單╱對愛情本質的諸多疑惑感 E05 最遠的你 最近的我╱面對愛情不同階段的各種情緒 E06 遇見你,真好╱尋覓真愛時所衍生的煩惱與孤寂感 E07 ~鱷魚和長頸鹿~搬過來、搬過去╱面對雙方差異所造成的不愉快 F失落與死亡 遭逢變故/親友去世 F01 1000 把大提琴的合奏╱因親友在重大變故中離世而衍生的委靡情緒 F02 化為千風╱面對摯愛驟逝的悲慟與頹喪感 F03 走向春天

的下午╱對已故朋友的思念情緒 F04 好好哭吧!╱遭逢喪親的不捨與傷痛之情 F05 我想要愛╱因親人逝世或離異所產生的空虛與失落感 F06 熊與山貓╱親友驟然去世而導致的失落感 F07 獨自去旅行╱因摯愛逝去而衍生的悲痛與難熬感 F08 親愛的╱面對親人離世的思念之情 F09 獾的禮物╱因長者辭世而衍生的不捨與悲痛情緒 附錄 一、訪談邀請函 二、受訪大學生之基本資料 三、訪談大綱――以繪本《有你,真好!》為例 參考文獻 作者序(摘錄)   當代社會快速變遷,競爭激烈,使得人際關係疏離、價值觀混亂。同時,近年來,受到天災人禍頻仍與經濟不景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許多臺灣民眾對生活及未來感到徬

徨憂慮,社會上普遍瀰漫著沉鬱不安與無望感。精神健康基金會於2012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國人的心靈健康指數創下四年來新低,每五人中即有兩人感到心情不佳、煩躁,甚至喪失生活動力。而過度之負面情緒易導致身體免疫力下降,嚴重者可能產生心理疾病。因此,許多民眾開始重視精神層面的心理健康問題,並思考如何尋求相關社會資源的協助來解決自身困擾。在不確定性高漲的社會氛圍下,「情緒療癒」(emotional healing)的風潮便應運而生。   「想被療癒」可謂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字,市面上相繼出現標榜舒壓與情緒療癒的商品。2009年1月29日的《壹週刊》雜誌以「療癒商機亂世獨秀」為標題,指稱產業界掌握到這波療癒商

機,推出各類療癒小物、心靈療癒音樂等產品,創造出極大的市場價值。而《中國時報》於2012年12月16日〈布偶、巧克力逆勢熱賣 療癒商機旺〉的報導亦提及,當代民眾承受高度工作壓力,使得人們傾向從布偶玩具、甜食乃至心靈系列書籍等商品,尋求撫慰心靈的管道。晚近,「黃色小鴨」與大貓熊寶寶「圓仔」皆在臺灣掀起一股熱潮,許多民眾認為此二者具有療癒人心的效果,媒體更以「療癒系」一詞形容之。由上述相關報導與社會現象可見,情緒療癒與心靈成長的潮流,在臺灣已然形成。   而身處當今臺灣社會的大學生,亦深受社會環境影響,加上個人可能遭遇身心發展階段的獨特問題,導致內心衍生諸多負面情緒。2012年,財團法人董氏基金

會的調查發現,臺灣的大學生中,每五人中即有一人具明顯之憂鬱情緒,亟需專業協助。相關研究進一步指出,18至24歲的大學院校學生,其憂鬱程度及比例均較其他年齡層為高。而大學生遭逢情傷、課業壓力等情緒困擾問題遂選擇輕生的媒體報導亦時有所聞。由此觀之,吾人如何協助大學生面對壓力與舒緩負面情緒,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事實上,大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期後期與成年期前期(emerging adulthood)的階段,尚未成熟至足以完全承擔成年期的相關責任,其需積極發展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情緒管理、成熟的人際關係、建立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目標等能力。面對銜接成

年期所需學習的種種技能,以及社會大眾對於準成年人的期望,大學生常需承受諸多心理壓力。倘若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未能獲得適當的紓解,則可能衍生焦慮不安、煩躁、憂鬱等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個人身心之健全發展。然而,有相關研究指出,大學生的自尊心與個人意識較強,對於可能造成負面情緒反應的諸多困擾,常感到難以啟齒,亦不輕易向他人求助。因此,當遭遇情緒困擾問題時,往往傾向於自己處理,或選擇獨處與躲避人群,而較少尋求學校心理輔導中心或是心理專家的協助,導致當事者只能獨自承受生活壓力與情緒困擾問題。   而「閱讀」具有不涉及隱私的特性,因此,倘若大學生不欲向他人傾訴情緒困擾問題,則可自行透過閱讀適當的素材,使個人得

以放鬆情緒與紓解壓力,並進行自我調適,同時從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產生積極進取之態度,此即為「發展性書目療法」(developmental bibliotherapy)理念之運用。發展性書目療法乃是一種輔助性的心理治療方式,如同坊間常見之芳香療法、瑜珈療法、按摩療法等,屬於非醫學的自然療法。而自然療法是一種自然、非侵入性的輔助方式,其原理乃是個體具有自我修復與重生的本能與智慧,亦即個體內在存有挫折復原力(resilience)。發展性書目療法之立意並不在於「治癒」(cure)讀者,其所指的「療癒」(heal)並非專指醫學上的治癒,而是讓當事者從沉鬱不安的負面情緒回復為平和淡定的心

理狀態,進而使個人的心靈再次恢復到健康之境地。   換言之,發展性書目療法的目的在於閱讀保健,其可協助當事者認識自我,激勵個人產生正向樂觀的想法與態度,從而克服生活中遭遇的困境。發展性書目療法的作用,包括預防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的產生,並維持與促進個人心理健康,以及輔助個體之人格發展。準此,發展性書目療法不僅可幫助遭遇情緒困擾問題者,亦能促進一般讀者人格的健全發展。俗諺有云:「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人生各階段的發展歷程中,任何個體皆有可能遭遇情緒困擾問題。誠如書目療法專家王波在其《閱讀療法》一書中所言:「只要我們承認人無完人,這個層次的閱讀療法就是必要的」。   本書之目的乃是以發展性書

目療法為原則,期能藉由提供相關之書目,幫助大學生以閱讀緩解一般性的情緒困擾問題。然而,若讀者為嚴重情緒困擾、具行為問題、情緒障礙或心理疾病等個體,則不適用發展性書目療法。事實上,相對於發展性書目療法,亦有所謂的「臨床性書目療法」(clinical bibliotherapy),此主要係根據臨床診斷結果,針對心理疾病的患者,系統性地開列適當之閱讀素材,讓當事人與素材內容互動,並透過討論的過程,協助其產生態度與行為方面之改變,以克服功能上的失調,同時有效地減輕問題,進而重新恢復個人之心理健康。一般多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或相關機構之專業人員,與圖書館館員共組治療團隊。   何以適當的閱讀素材對

讀者具有療癒負面情緒的作用?書目療法之專家學者指出,在閱讀相關素材的過程中,遭遇情緒困擾問題的一般讀者可對故事角色或內容產生「認同」感(identification),並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產生情緒的跌宕起伏,藉此「淨化」(catharsis)內心的負面情緒,且在閱讀後獲得新的想法,達到「領悟」(insight)的效果,從而達致情緒療癒之效。由於大學生具備相當程度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其可自行尋找適合個人的閱讀素材,藉由與閱讀素材內容互動,獲得問題的解決之道,藉收紓解情緒、提升心理健康之效。   其中,繪本(picture book)乃是大學生可選用的閱讀素材之一。繪本,又稱為圖畫書,乃是由

豐富的圖畫意象,搭配簡易的文字而成,亦有部分作品是以無文字之方式呈現。近年來,電視與電腦等影像科技產品普及,使多數人逐漸偏好閱讀圖像訊息,「圖像時代」正式來臨;尤其,愈來愈多青少年亦開始喜歡閱讀繪本,圖文兼具的繪本之讀者群便不再僅侷限於兒童,而成為當代讀者極佳的情緒療癒素材。   相關研究即顯示,優良的繪本由於畫面優美且情節輕鬆有趣,因此亦為大學生所廣泛接受。2010年,一篇標題為〈遠東科大圖書館增設親子閱讀區 大學生爭看兒童繪本〉的媒體報導指出,遠東科技大學圖書館的繪本閱讀區相當受該校大學生歡迎;且大學生並不認為繪本圖書的內容過於簡化或流於膚淺,相反地,繪本故事實蘊涵深遠的寓意,可抒發情緒

並激發個人的想像力。   然而,面對浩瀚的書海,欲尋找適合個人之情緒療癒繪本並非易事,且現今可供參考的繪本書目仍寥寥可數。爰此,筆者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網路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與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進行實證研究。筆者首先綜整相關文獻,歸納出大學生常見的六種情緒困擾問題,包括自我認同、生命成長與生涯發展、負面情緒調適、人際關係、愛情關係、失落與死亡等,繼而再於相關網路平臺與紙本書目中,篩選對大學生具情緒療癒效用之繪本,初步計得53本素材。其後,筆者針對30位大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訪談,探討受訪者閱讀

此等繪本所獲致的情緒療癒效用為何。最終,筆者根據研究結果,撰寫成本書。   本書乃是大陸、香港、澳門及臺灣兩岸四地,第一本針對大學生情緒療癒之繪本解題書目,筆者將之命名為《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期望藉由此書,協助大學生了解繪本的療癒性功能,從而使其在遭遇情緒困擾問題時,能自行挑選適合自身需求之繪本素材。如此,大學生可透過自助閱讀的方式,達到舒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親友、大學教師、心理諮商與輔導等相關人員,亦可運用本解題書目所臚列之情緒療癒繪本,作為輔助性的工具,對遭遇情緒困擾問題之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再者,筆者亦希冀藉由本書,能引起大學圖書館關注

大學生潛在的療癒閱讀需求,進而更加重視情緒療癒素材館藏資源的蒐集與建置工作,以提供大學生一個兼顧個人隱私與情緒療癒的便利管道。如此,大學圖書館不僅可發揮館藏資源的知識性功能,亦可迎合當代社會「情緒療癒」與「心理健康促進」的潮流,並進一步發揮圖書館館藏資源之療癒性功能,藉此協助大學生維持與促進個人之心理健康,從而得以善盡大學圖書館的社會責任。 繪本與發展性書目療法(摘錄)現今臺灣地區的大學院校普遍設有心理輔導中心,可針對遭遇情緒困擾之大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但由於當代大學生往往有較高的主見與自尊心,且為了顧及個人隱私,約八成以上會選擇自行處理個人的情緒困擾問題。事實上,倘若大學生不欲向他

人陳述自身的情緒困擾問題,其可嘗試為個人選擇具療癒效用的閱讀素材,尋求抒發負面情緒的管道,並培養正向思考的態度,使個人得以找回自我療癒的能力,以彌補大學生怯於求助專業之心理輔導而未能獲得的協助。相關研究發現,遭遇情緒困擾問題時,大學生會藉由圖書、電影及音樂等媒材,自我調適內心之負面情緒,並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培養個人積極進取的態度。3此種透過療癒閱讀素材舒緩個人負面情緒的閱讀活動,即是「發展性書目療法」之應用。「書目療法」一詞衍生自希臘文中的biblio(圖書)與therapia(療癒)二字,意為「將圖書作為療癒之用」(book for healing),其又稱為書目療癒、療癒閱讀(h

ealing reading)、閱讀療法(reading therapy)、讀書治療等。書目療法乃是心理治療的輔助方式,屬於非醫學的自然療法,其可謂是一種「以保健和輔助治療為目的的閱讀活動」。詳言之,書目療法係運用適當之圖書資訊資源,使遭遇情緒困擾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與素材內容產生互動,藉此跳脫沮喪、無助等負面情緒狀態,並激發新的認知態度與行為,從而得以促進個人身心之健全發展,同時亦能達到良好的社會適應。由Piaget建構論的觀點言之,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會通過對文本意義的建構,不斷調整個人心理狀態,從而促使其由原本渾沌不清或是混亂無助的心理狀態達致平衡的境地。有學者指出,閱讀是現代人心靈補給的

良方,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與閱讀需求者,均能使用書目療法紓解心理壓力。

新馬潮人之民俗傳承與在地化研究:以潮汕僑批為中心

為了解決網路/e動郵局其他功能的問題,作者陳佳杰 這樣論述:

隨著清政府在十八世紀解除海禁,中國華南地區的華僑便將目光投向了東南亞。十九至二十世紀南洋各國迎來大批華僑的遷移,尤其以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為眾。華僑在當地組織會館、建立宗祠、發行報刊,以及撰寫家書等方式來維繫鄉情。這類家書便是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的「僑批」。通過中國與南洋建立的跨國網路,僑批在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潮汕僑鄉之間的聯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承載著東南亞與僑鄉金融匯款流動的功能,還記載著兩地的社會資訊,如思想文化、俗語歌謠、飲食風尚、禮儀習俗等。至此,以「潮汕僑批」為名所出版的《潮汕僑批集成》共計4輯139冊,這部由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與廣西師範大學合作執行的

大型民間文獻叢書收入了近12萬件僑批原件,成為研究華僑華人的重要文獻。僑批的出版不僅讓人可以窺見南洋潮人的生活經歷,亦是潮人下南洋的歷史見證與集體記憶。然而,潮汕僑批中有關民俗的議題並未在學界得到太多關注,因此本文以「僑批」著眼,探討僑批中新馬潮人民俗的傳承與記敘。首先,本文以潮汕僑批、潮幫批局之沿革為始,透過僑批與批局的基礎認識,進一步探析潮人生命禮俗當中的誕生、婚嫁、喪葬禮俗所代表的「生」至「死」的內容。其次為生活習俗的探究,從潮人的風物習俗、歲時節慶作為切入點,從而論述人們在生活習俗上之傳承與演變。再者,本文以信仰習俗為題,探究潮人信仰中之神明信仰和祖先崇拜之行為。至此,我們可以藉著潮汕

僑批的探索,從而瞭解新馬潮人在大遷徙時代下如何傳承其民俗文化,同時寄寓懷鄉情感與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