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 翻譯 獎學金 心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統一 翻譯 獎學金 心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慶德寫的 韓國人入門 和李光耀的 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統一 翻譯 獎學金 心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韓國人入門

為了解決統一 翻譯 獎學金 心得的問題,作者陳慶德 這樣論述:

  你知道韓國的雞哪一天最倒楣、被宰殺最多?   韓國人家裡必備的家庭用品居然是一罐罐的清香劑?   韓國的筷子被製成扁平狀的,到底是為什麼啊?   你知道每個月的十四號都可以被韓國視為「情人節」嗎?   在韓國用餐,每十到十五分鐘就可以解決一餐?   以一曲江南Style創下全球10億的點閱率,K-Pop風潮不斷發燒。不可思議嗎?但這就是韓國,一個離我們如此近的國家。   韓國的大眾文化行銷有方,政府大力推銷韓國觀光產業,近幾年來外國旅客越來越多,首爾市中心的旅館房間數供不應求。但是韓國仍有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例如許多不友善的阿珠媽搶位、推擠,以及隨地吐痰的可怕習慣,不論老少,奇怪的

馬路現象。   升學在韓國也是競爭激烈,平均每戶人家的所得有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三十三是花在孩子的補習費上。每週補八科,簡直是家常便飯。出社會後壓力持續攀升,於是乎,「介紹團」和「相親」成為盛行社會現象,參加完相親後,不出一兩年就結婚的人可不少呢。   韓國到底有什麼魅力?這個深受中國和日本影響的國家,兩千多年的歷史到底造就出什麼民族特性和文化社會?這是一本充滿韓流的書,一本讓你愛不釋手的書。 作者簡介 陳慶德   台灣嘉義市人。東海大學中文、哲學系雙學士,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目前就讀南韓國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西洋哲學組博士班,榮獲

大韓民國BK(Brain Korea 21),GSI全額獎學金支援。   著有《一看就會的韓語拼音》(書泉)、《《簡單快樂韓國語1、2》、《韓語超短句》(統一)等韓語學習書十餘本。 【自序】論述他國文化的「客觀的貧乏」與「主觀的膨脹」——以「韓國」為例                                                     壹、大韓民國介紹 一、國名由來以及現狀介紹 二、地理和氣候 三、韓國簡史 四、韓國憲政與政體 五、歷代總統名錄 貳、韓國食、衣文化 一、辣、調味醬,以及泡菜飲食文化 二、餐桌禮儀以及外送發達的國家 三、特色食物介紹 四、

設計感、流行撞色與暴露的韓國流行服裝 五、亞洲批貨新聖地—─東大門一瞥 参、韓國住、行文化 一、租屋介紹、孤單的公寓,以及韓國住屋種種現象 二、富益富貧益貧——首爾火車站之流浪漢居住地 三、四通八達的韓國地鐵以及傲人的仁川機場 四、韓國交通素描:韓國力量最大的阿珠媽、醉漢,誰在韓國騎摩托車啊? 肆、韓國育、樂文化 一、韓國文字的起源—─訓民正音 二、韓語中漢字的愛恨情仇 三、補習狂熱教育風,只為了比登天還難考上的韓國三大名校S.K.Y. 四、盛行的介紹團、相親 五、外貌至上主義的韓國社會 六、比正餐價格還貴的咖啡—─韓國咖啡廳文化 伍、素描韓國社會 一、韓國人無藥可醫的三大絕症:公主病、

王子病以及火病 二、不會喝酒就不用混的韓國酒席文化 三、飲酒、歌、跳舞──韓國人的夜生活 四、韓國人四大傳統節日以及民俗遊戲 陸、韓國文化財:無形文化財以及有形文化財 一、阿里郎介紹 二、四物農樂 三、亂打秀 四、假面以及假面舞 五、韓國建國神話——壇君開國以及《春香傳》介紹 六、韓國貨幣上的人像、圖案 柒、韓國十大世界遺跡介紹 一、昌德宮 二、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 三、慶州歷史區 四、海印寺 五、韓國歷史村落——河回村和良洞村 六、水原華城 七、濟州火山島和熔岩洞 八、宗廟 九、朝鮮王陵 十、石窟庵和佛國寺 附錄 一、韓國全國性假日一覽圖介紹 二、韓國每個月的情人節 三、韓國與世

界大事年表 註釋 參考書目 序   「韓國」,就此小書處理的範圍,是針對「大韓民國」(대한민국, Republic of Korea),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南韓」,來進行寫作;有著跟我們一樣的黃皮膚、黑頭髮,身高距離相近,且離臺灣相距不遠,搭上飛機只要兩個半小時就可以抵達的東北亞國家南韓,為什麼,卻讓筆者難以下筆呢?   「韓國,看似近在鄰邊,但卻是離我們最遠的國家」。   難以下筆的原因,首先,就一本近十萬字的「小」書,要寫出韓國整體國家的現象、社會風俗或是民族性等特色,著實是難事,其中困難點首先是在語言上。臺灣精通韓語的專業人士,比起英語、日語等等大宗語言領域的專業人士相較之,的

確偏少了許多,但由於最近全世界颳起了一陣陣的「韓流」,在世界各地學習韓國語的人士有漸漸成長的趨勢,但是質跟量還是無法跟上面筆者提到的大宗語言相比較。當然,這需要時間的,因為要培養國內韓語專業人士不是件易事,但又是不可不為之事。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學有所成的前輩們,提攜後進後學人士之努力。   因此,先就語言上而言,由於國內精通韓語的人不多,所以在國內也好,或是在世界各地,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有關韓國報導,或是在筆者寫作此書籍匯集資料時,經常看到一些極度扭曲的韓國形象的新聞、數據,甚至不知所云的內容出現,而且為數不少,而透過這樣的宣傳內容、大眾傳播,或是刻意的操作,往往會讓人「認為」韓國就是「這

樣」、韓國就是「那樣」,如:「韓國人都認為孔子是他們的」、「韓國人運動都會作弊」,以及「韓國人都會整容」等等這些刻板「印象」(impressions)、「偏見」(prejudice)的出現。   但,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人總是依照著「偏見」而生活著,如我喜歡韓國,我討厭韓國,我愛吃漢堡,我不喜歡吃米飯等等,這種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興趣、選擇,本身就是一種「偏見」、「愛好」,不論是誰,難免都會有。   但是,筆者試圖在書中要揭示、也努力的是,有沒有可能從另一個層面,來跟這些我們對於韓國長年累積、慣以為常的「印象」,做出一個對話的可能性?   所以,寫作韓國文化現象的題材,我們面臨的

第一個問題,就是上面提到的「解讀韓文文本的能力」。這一點筆者自赧在韓語教學、認知以及翻譯有些小成就,因此在處理一些我在國內發現到,自覺對於韓國荒謬的報導文字或是數據時,只要稍稍對照一下韓國當地的網頁以及搜尋韓國當地網站資訊,就可以輕易解決其中的荒謬點,而這些不宜之處,筆者在書中多少都有提到,請讀者參考之。   但,千萬不要認為我是幫韓國講話,我只是與我自己長久以來的「韓國」對話。   舉一個親身的例子來說吧,多年前筆者也覺得韓國人總愛說什麼東西都是他們的;但一日,與韓國首爾當地成均館大學(성균관대학교)的學者見面時,我也問起「他們韓國人」真的都認為:「孔子是韓國人的嗎?」在韓國當地,成均館

大學被公認為儒學研究最具公信力、最有成就的學校,若是要推源他們學校的起源,可以推到1398年,即為當時朝鲜王朝,為了王室子弟學習而設立的國立教育機構,而「成均館」的校名出處來自《周禮》:「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由此可知,此校以根深的儒學底子建校。那麼,歷史如此悠久的學校,總應該可以給我一個答案吧?結果,只聽見韓國學者冷冷地回答我說:「我在成均館學習十幾年了,從來沒有在我們自己學校聽到有人講說,孔子是我們韓國人。」   我們眼中的韓國人,是否真的是他們韓國人呢?   當然,讀者們也可反駁說:我就有看過這樣的報導,你怎麼能憑你個人經驗,就肯定韓國人在說孔子是他們自己人這件事上無

罪呢?   我只想點醒、給出另一條看待韓國的可能性。我們從哪裡獲知他們「認為孔子是韓國人」的這個來源?我們真有透過最接近韓國的韓文去認知到這個「新聞」或是「偏見」呢?而這樣的「新聞」在韓國當地,一般的「輿論」又是怎麼說明的呢?   不要認為我是幫韓國講話,我只是和「我們」自己長久以來的「韓國」對話。   而熟悉韓國文字、文獻這一點,讓我不需要再隔一層語言(如英文、中文等等翻譯)來認識韓國;也較能確保文章的可讀性、可性度。以本書的附錄來說,筆者乃就韓國當地書籍文獻,翻譯出韓國歷代史大事,可以全貌地了解,韓國人他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舉一個筆者在文中提到例子來說明,在1952年發生的戰爭,韓

國人稱為:「壬辰倭亂」;在日本人眼中,則稱為:「朝鮮征伐」、「文祿之役」;在中國歷史上,則是稱為:「萬曆援朝之役」。你說哪個才是這個戰爭的真正「面貌」呢?端看所持的立場不同而異之。   因此,為求資料之客觀,筆者在文章內提到的關鍵字,都有列出韓文原文,也方便讀者日後進修,或者是韓文前輩依此挖掘更多精彩的內容、補充來指教之。   繼之,就是此書的選材、選擇寫作主題的內容,也形成一難題,而這可以從書的結構來言說起。   先就書內的「客觀性」(objectivity)而言,此書前面的部分,先是介紹大韓民國的簡史、建國年代、國號由來以及經濟發展現況、數據、憲政與政體現況,還有歷代總統人士,這些確

確實實發生在「歷史」上等等事件作開頭。   但是這樣的數據、人名,也只能說「客觀的貧乏」(unhealthy of objective),因為若是我們陳列出一大堆、一大頁的韓國GDP發展數據、外貿金額等等資料,但沒有進行詮釋的話,這些數字又有何重要性呢?所以,我們在第一部分「客觀」的「大韓民國介紹」,融合韓國當地或是世界各國怎麼看待韓國的事件為例,加以詮釋。   就成書的「主觀性」(subjectivity)而言,在「客觀性」數據之後,「主觀性」的寫作題材、內容的選材也是一件難事,畢竟這本小書,不像是在韓語領域已有成就的諸多前輩們寫作出來的專業書籍,如「韓國近代史」、「韓國歷史」或是「韓國

儒學史」等等分門別類的書籍,所以在選材上,也讓筆者頭疼,因為每個題材、內容,真有心作,一個小題目,三、四十萬字都是免不了的。   但是,秉持著易讀、通俗以及知識普及化為宗旨,此書作為介紹韓國當地現況、民俗的普羅書籍,筆者也只能就自己的「留學生活」為主,以自己的親身「體驗」(experience),甚至參考自己在平日寫作有關於韓國點點滴滴的日記、稿件【1】,分成食衣住行育樂幾大範疇,隨手拈來,以自己在韓國生活中所看所聽所言所思的種種心得加以寫作,如介紹韓國調味料的應用、地鐵上的阿珠媽、韓國當地咖啡文化、公主病以及文學作品《春香傳》等等,看似任意的取材,或者我們對應上方「客觀的貧乏」一語,筆者似

乎以「主觀的膨脹」(expansion of subjective)來著書,甚至可以用此語來評論此書。   但這樣的取材並非沒有經過設計,作為大眾讀物的:《韓國人入門》這本書中,我們介紹韓國當地,是以現今所存的一般(in general)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如:身為韓國人都知道「阿里郎」這首歌曲,其中的歌曲內容是在表達什麼呢?在韓國當地,韓國學生與長輩、老師對談時,為什麼是使用「敬語」(높임말)來對談呢?而這之間又有怎麼樣的文化背景存在呢?……本書介紹這些一般的文化現象給大家認識,當然,其中也包括筆者自己的觀察、所得。   但請讀者們千萬不要以為韓國就如同筆者筆下所形容的「就是這般」,因為,

這些文化都可能改變,我們沒有試圖在這裡對「韓國」這一個國家「他者化」,即是把韓國社會、國家當作一個「靜止化」(static)以及「不會變遷」(undeveloped)的文化實體來看待。簡單的說,就是以一種「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角度來看待他們。   所以,筆者在寫作此書時,時常提醒著自己,迴避著「客觀的貧乏」以及「主觀的膨脹」這兩個原則加以進行寫作。   而此本小書,也希望能為國內對於韓國文化、社會以及思想領域的研究,作出一個拋磚引玉的動作,也希望眾多前輩、或者是後進們,能寫作出更多有關於韓國文化、思想的介紹書籍,以饕讀者。   我常常認為:「下一個世代是亞洲的時代」,在

經過超過兩百多年的西方資本主義影響,或者是更長時間的西方思潮統治的亞洲,在進入21世紀,沉睡中的猛獅——亞洲,漸漸甦醒,今日,身為亞洲的一份子,我也希望讀者能更加了解一下,這個離我們最近,但同時又是最遙遠的東北亞國家——「韓國」。因為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強盛、發展,有很大的因素都是見到他國的優點加以學習之,而不是用一種鎖國、內鬥或者是嘲笑他人的方式存在,而這一點,另外一個鄰國——日本的「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已經給我們作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即使日本在透過改革,給了自己國內、世界一場戰爭,但是,悲劇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而國家成長是必須的,那麼,臺灣呢?   最後,僅以《詩經》中〈小雅‧鶴鳴〉一

詩來作為此序之結尾,也希望讀者藉由這樣的一本小書,可以欣賞到他國的優點,「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見之習之仿之,最終融為自己所用,這才是促進我們自己成長、面對真善美世界的最真實存在。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陳慶德 謹敬    2014.10 甲午年秋 於 國立首爾大學冠岳山 壹、    大韓民國介紹一、國名由來以及現狀

介紹在第一章節,我們首先要來介紹韓國的國名由來,以及論述進入21世紀的韓國現況。首先,「韓民族」在朝鮮半島上的歷史上建立了許多國家,所以在1919年「大韓民國」此國名出現前,位居在朝鮮半島的國名也是多樣化。中國史書《尚書大傳》,最早記載商周時代的箕子移民到朝鮮方國,同時也是最早提及朝鮮的文獻。據推斷大約在公元前 900年左右,出現在朝鮮半島的第一個國家為「朝鮮」,而這時代也常被稱為古朝鮮時代(고조선시대)。之後,古朝鮮滅亡,朝鮮半島南部成立了許多小國,這些小國中,有勢力的國家是:「馬韓」(마한)、「辰韓」(진한)和「弁辰」(변한),合稱「三韓」(삼한)。之後的高麗(고려)、朝鮮(조선)時代的名

字,基本上是繼承了高句麗(고구려)和朝鮮,而朝鮮末期的大韓帝國(대한제국)的名字,則是來自於三韓。大韓民國臨時政府(대한민국 임시정부),繼承大韓帝國的名字,把國號定為「大韓民國」(대한민국),英文翻譯為:「Republic of Korea」,也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韓國」、「南韓」。而之後我們也會詳細地介紹發生在朝鮮半島的朝代歷史以及事件。而大韓民國的「大韓」一詞解釋,是來自我們之前提到的三韓國名。而且是在1897年高宗皇帝時,首次言及「大韓帝國」這詞;之後,在1919年上海臨時政府,則是第一次使用「大韓民國」這個國名;最後在1948年7月韓國的制憲國會確立此一國號。而現今大韓民國憲法則明示

,大韓民國是一個民主共和國國家。我們就「大韓」字面上解,首先,「韓」有表示「大」或是「偉大」的意思,而寓含這樣意思的「韓」字,出現在韓國歷史上,新羅時期國王稱號為「馬力乾」(마립간)或者是「漢罷」(한밭, 現今大田以前的舊稱呼)等單詞中,而也有一部分的學者認為,同屬於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和土耳其語中表示「王」的多與韓國語單詞「瞰」(칸)有關。而用漢語標示的話,分別有「韓」(한)、「幹」(간)、「刊」(간)、「干」(간)以及「漢」(한)等字。且,「韓」的本意又有是「井的欄杆」(우물의 난간)的意思,如同「王」一般,圈出自己的領土、勢力範圍的意思。

李光耀回憶錄: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

為了解決統一 翻譯 獎學金 心得的問題,作者李光耀 這樣論述:

李光耀親筆自述一生最大挑戰: 如何將新加坡打造為最具雙語優勢的獨立國家   大時代的歷史洪流塑造了我的語言觀,也引發了我對雙語教育政策的思維。 ──李光耀   本書由李光耀親筆自述新加坡建國五十年的富強關鍵,娓娓道來這位具前瞻性的領導人如何投注心力,把新加坡從語言複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打造成一個多數人通曉英文、又懂自己母語的團結國家。這位新加坡建國總理,面對人生巨大的政治挑戰與人民反彈聲浪,始終堅定以雙語政策作為唯一出路。其一生的艱困、挑戰與榮耀,全都坦率真誠地寫入自傳《李光耀回憶錄》中。     新加坡自建國以來即是物資貧瘠的蕞爾小國,但總是能在馬來西亞、中國等鄰國列強環伺下屹立

不搖,既保有獨立地位又維繫緊密合作關係。今日新加坡的經濟蓬勃發展、社會穩定和諧,更一舉躍升至全球競爭力、國民所得名列前茅的頂尖進步國家,這一切與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的遠見息息相關。尤其他堅持將國際通用的英文列為「經濟/工作語言」,並將文化悠長、使用人數眾多的華語列為不可喪失的「文化語言」,雙語並重的政策讓李光耀自豪為建國基石之一。     李光耀在書中直指,中國崛起為亞洲甚至全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經濟急速發展與市場開放下,新加坡人的雙語優勢更為顯著。他也在剖析台灣、中國與新加坡三方的微妙關係時,坦言領導人的雙語能力使新加坡在華語國家中佔有一席之地:「拿我自己來說,如果不說華語,我不會跟

蔣經國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新加坡的軍隊也不會在台灣訓練。蔣經國和我有很深的交情……」     李光耀的一生就是新加坡建國史,透過李光耀的回憶,本書一一觸及新加坡建國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雙語政策的推行。李光耀毫不諱言地說,推行「雙語教育」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艱難的政策、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挑戰。但他展現高度的執行力與堅定毅力,終使雙語教育影響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好幾代人。本書細數李光耀作為雙語教育的推手,其背後的思考、決策與推行過程中種種鮮為人知的祕辛與挫敗,也讓讀者看到許多政治博弈背後的細節,是有意理解李光耀思考決策者不容錯過的一本書。          本書第二部特別收錄十八篇知名人士的

文章,包括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著名歌手孫燕姿、國際著名投資家羅傑斯等,透過不同領域人士的現身說法,多方面印證李光耀開創的新加坡雙語之路的成功與關鍵。 名人推薦   【同感推薦】   賽克斯爵士,葛蘭素史克公司前主席、倫敦帝國學院前院長   羅傑斯,金融投資家   李顯龍,新加坡總理   莊日昆,新加坡社會發展部前高級政務部長   馬  雲,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孫燕姿,知名暢銷歌手   黃祖耀,南洋大學理事會前主席、大華銀行集團主席   張松聲,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   郭振羽,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蔡天寶,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主席   鮑達民,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總

經理    每個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同,我們不可能要求同樣好的表現。   重要的是激發和維持興趣,讓每個孩子各盡所能,   那麼即使孩子的語言能力只能達到某個程度,當有一天餘燼重燃時,興趣就會再度激發。   這應該是學校語言教育的目標。──李顯龍,新加坡總理     世界上沒有另外一個國家對雙語政策的重視比得上新加坡。   這向來是,也會一直是新加坡和新加坡人的競爭優勢。──羅傑斯,金融投資家     我生活中用英語,工作上用華語……我的歌唱事業之所以能跨越國界,有賴於我身為新加坡人的適應能力。──孫燕姿,知名暢銷歌手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這本書,讓人對開創現代新加坡的一個關鍵因素有深刻

的理解。認識到在一個使用多種語言的社會必須有一個共同語言,以及這個語言必須是英文。這是天才之舉。然而,在面對頑強抵抗下實行這個願景,需要強有力的領導、勇氣和堅持,這些在書裡盡顯無遺。   這個決定和它的付諸實行,對讓新加坡在全球成為可敬的競爭對手有深遠的影響。──賽克斯(Richard Sykes)爵士,葛蘭素史克公司前主席、倫敦帝國學院前院長     我們幾年前來到新加坡定居,是因為它的雙語、語言和教育政策……新加坡具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體系,在處理語言課題上也是佼佼者。新加坡成功地把焦點放在讓每個人通曉至少兩種語言(也使用馬來語和坦米爾語),是它在過去四十五年來一直是全球最成功國家的一個原

因。──羅傑斯(Jim Rogers),金融投資家     這是一個由世界最優秀的政治家著述,關於新加坡落實雙語及雙文化理念的成功故事,深具啟發性,為全球所有講華語的人所必讀。──連戰,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李光耀先生的這本書,清楚地說明了新加坡雙語政策的發展是個很複雜的過程,因為它牽涉到人們的 情感、語言的功利,以及社會政治等各方面。書中第三章講述的南洋大學的歷史,便包含了這些因素……在南大這一章的結尾,李光耀先生肯定「南大創立的精神」,認為它「值得新加坡人珍惜並世代傳承下去」。我完全同意。──黃祖耀,南洋大學理事會前主席、大華銀行集團主席     新加坡人口華人占七五%,建國之初,時

任總理的李光耀卻選擇用英文為國家的工作語文,這是當時 很多華人不明白的政策……這本書詳實地把實行這些政策的背景寫得清清楚楚,讓我們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雙語政策,正確還是錯誤,日後歷史自有評斷。但是 我很明白,如果他當時不這樣做,我們的國家,肯定就不是現在這個狀態。──莊日昆,新加坡社會發展部前高級政務部長     李光耀先生對語言、文化和價值觀的相互作用,和它們在個人和國家的成功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精闢的見解。──馬雲,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我是新加坡雙語教育的受益者……經商三十年來,我體會最深的是雙語教育對我影響至深,幫助巨 大。掌握英語,可以打開全球視野,沒有語言障礙,

順利地與不同國家的朋友打交道、做生意;掌握母語,則能增強我對文化與根的認同,特別是堅韌不拔、自強不 息的品格與價值觀,令人終身受益……此書的出版,不僅讓大家全面了解五十年來政府制定雙語政策的苦心,也更加佩服李光耀先生過人的智慧和前瞻性的眼光。他 堅持不懈學習華文的精神,值得年輕一代效仿、追隨。──張松聲,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     如李光耀先生所說的,這本書是他這半世紀以來,主導新加坡語文政策的「經驗總結」。書中對於獨立建國以來的重要語言政策,其間的決策背景,來龍去脈,有非常詳盡的說明。   李氏的洞識、堅持,以及個人意志的貫徹,使得新加坡社會「成為最大最複雜的語言實驗室,為社會語言學和語

言規劃學等提供了豐富案例」。此外,作者從個人的家庭背景說起,細述他畢生學習多種語言的經驗和心得,讀來引人入勝,也提供一個極珍貴的多語學習案例。──郭振羽,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這本書通過新加坡的建國歷程,解說了新加坡語言轉型的實踐經驗,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新加坡人,尤其是目前仍舊徘徊並猶豫於為孩子們創造第二語文積極學習環境的家長,必須翻閱的一本好書……──蔡天寶,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主席     這本書描述了新加坡因為實行雙語政策,而改變了它同世界連接起來的基本因素。在李光耀先生過去 幾十年來制定並塑造了今日新加坡的種種政策中,決定採用英語作為新加坡人的共同語言是最重要政策之一。

通過李光耀先生的自述,讓我們看到了伴隨這些改變而 來的高度情緒化和複雜的現實挑戰……──鮑達民(Dominic Barton),麥肯錫公司全球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