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登記戶籍不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Wedding】我們結婚了!溫馨歡樂的「結婚登記日」~Part1 ...也說明:1.結婚書約正本1張以上. (2位滿20歲以上證人簽名或蓋章) · 2.雙方之戶口名簿 · 3.雙方之國民身分證 · 4.最近2年內新式身分證規格照片各1張 · 5.雙方印章(不一定需要,簽名也 ...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翁興利所指導 曾雅莉的 影響戶籍登記跨域跨區有效服務因素之研究 --以新北市中和戶政事務所為例 (2015),提出結婚登記戶籍不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戶政、決策實驗室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張榮富所指導 鄭 芊芳的 擇偶機會:年齡被接受度的城鄉差異 (2014),提出因為有 年齡偏好、相配區、擇偶機會、性別差異、被接受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結婚登記戶籍不變的解答。

最後網站戶政登記申請須知 - 金門縣政府則補充:部移民署發給之定居證辦理初設戶籍登記。 ... 不申請者,依戶籍法第48 條之2 規定,戶政 ... 結婚登記. 1、97 年5 月23 日起. 結婚者:結婚雙方. 當事人。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結婚登記戶籍不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影響戶籍登記跨域跨區有效服務因素之研究 --以新北市中和戶政事務所為例

為了解決結婚登記戶籍不變的問題,作者曾雅莉 這樣論述:

因應科技發展及民眾需求,各項戶政業務開放異地辦理為時勢所趨,在有限經費及總員額不變的情況下,如何有效服務並創造更大效能,本研究希冀找尋戶籍登記跨域跨區服務時,影影響有效服務之關鍵因素,俾利將關鍵因素融入規劃戶政服務方案中予以推動執行,使戶政服務發揮綜效。本研究主要研究問題如下:一、探討影響戶籍登記跨域跨區服務的關鍵因素。二、探討影響戶籍登記跨域跨區服務關鍵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使各戶政機關將既有的資源及人力投注於相對重要的關鍵因素上。三、探討影響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瞭解關鍵因素的相互關聯程度,據以審視並研擬相關因應策略之參考。 本研究對象係以新北市雙和(中和、永和)戶政事務所1

20位戶政相關人員為專家問卷發放之對象,渠等人員於實務上較有操作經驗及專業,並以新北市為個案討論對象。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專家問卷發放並透過DEMATEL分析方法,歸納出「人力配置」、「實務作業」、「資源配置」、「責任歸屬」四大構面及10項關鍵因素,藉由文獻分析法確認出影響跨域跨區有效服務的各項因素,透過該因素設計DEMATEL問卷,運用決策實驗室研究法,分析10項關鍵因素因果關係彼此關聯度及影響度;最後將資料彙整分析後,再依分析的結果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以整合政府不同部門的社會福利資源,讓資源更有效利用。

擇偶機會:年齡被接受度的城鄉差異

為了解決結婚登記戶籍不變的問題,作者鄭 芊芳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文分為兩個研究重點,研究一是由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台灣婚友網站資料中分析都市、非都市不同年齡男女擇偶者年齡偏好的上下限。研究結果顯示:上門檻是勉強接受的部分,下門檻是真心想要的擇偶年齡。不論是都市或非都市年輕的男性都可以接受比自己年齡大更多的女性;(非都市)男性的上門檻由正轉負比(都市)男性晚了二歲。(都市)男性年齡上門檻調降的幅度大於(非都市)男性,(非都市)男性年齡下門檻略低於(都市)男性。 (都市)女性的年齡上門檻一直微高或等於(非都市)女性的年齡上門檻,是否表示(非都市)女性比(都市)女性更有信心找到配偶。(都市、非都市)女性下門檻在43歲之前差

異不大且互有高低;(都市、非都市)年輕或年長的女性,都可接受比自己年齡小的男性,表示(非都市)女性比(都市)女性偏好更年輕的配偶。 本研究二之模擬一是以研究一所得出的年齡偏好來設定模擬人士的擇偶年齡偏好,以年齡為單一因素採用相配區模式(張榮富,2007)進行擇偶配對,比較(都市、非都市)男女擇偶時年齡被異性接受程度,來討論(都市、非都市)異性年齡偏好對擇偶機會的影響及其性別差異,研究結果顯示: (都市)男性被異性接受程度最高峰在30歲,而(非都市)男性被異性接受程度最高峰在25歲;28歲之後(都市)男性較(非都市)男性更容易找到對象。(都市)女性被異性接受的程度最高峰出現在28歲,

(非都市)女性被異性接受程度最高峰出現在25歲,25歲至30歲之間(都市)女性被異性接受度高於(非都市)女性;42歲之後(非都市)女性被異性接受的程度高於(都市)女性。另外,為了探討如何增加自己的擇偶機會所做的其他模擬結果顯示:(1)模擬二:(都市、非都市)男女模擬人士放寬自己的年齡偏好下限三歲, 反而使擇偶機會減少。(2)模擬三:(都市、非都市)男女模擬人士放寬自己的年齡偏好上限三歲,對 於30歲前的(都市、非都市)男性沒有助益,36歲以後略有助益;對28 歲以前(都市)女性與25歲以前(非都市)女性來說沒有助益,30歲以後的 (都市、非都市)女性略有助益。

(3)模擬四:(都市、非都市)男女模擬人士若自己的年齡偏好不變,而異性 的年齡偏好下限放寬三歲,(都市、非都市)男性30歲之前,(都市)女性 28歲之前,(非都市)女性25歲之前稍有助益,但之後則沒有助益。(4)模擬五:(都市、非都市)男女模擬人士若自己的年齡偏好不變,而異性的 年齡偏好上限放寬三歲,而且對於31歲以後(都市)男女模擬人士、26歲 以後之(非都市)男女模擬人士助益最大。 無論都市或非都市的男女唯一能增加擇偶機會的重要因素就是異性的年齡偏好上限放寬三歲,尤其隨著年齡的增長助益愈明顯。但異性是否願意放寬年齡偏好並非完全操之在擇偶者自己,有一

項因素是可以增加擇偶機會且操之在己,就是「提早自己的結婚擇偶年齡」。關鍵詞:年齡偏好、相配區、擇偶機會、性別差異、被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