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燈管的危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紫外線燈管的危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寫的 作業環境非游離輻射:紫外線危害評估技術探討(POD) 和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 作業環境非游離輻射-紫外線危害評估技術探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uvc 殺菌燈管紫外線殺菌燈管"的搜尋結果 - 樂天市場也說明:uvc 殺菌燈管紫外線殺菌燈管在Rakuten樂天市場中符合的uvc 殺菌燈管紫外線殺菌燈管優惠商品列表,歡迎來到Rakuten樂天市場選購您所喜愛的uvc 殺菌燈管紫外線殺菌燈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和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出版 。

崑山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研究所 鐘俊顏、周志學所指導 劉浚廷的 移動式智慧聯網型高效紫外光機實作 (2021),提出紫外線燈管的危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UV-C紫外線殺菌、IoT 物聯網、防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工學院產業安全與防災學程 張淑閔所指導 李國閔的 以紫外光誘發臭氧氧化法移除一氧化氮對硫化氫監測系統分析偏差的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硫化氫分析儀、紫外光螢光法、一氧化氮、紫外光誘發臭氧氧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紫外線燈管的危害的解答。

最後網站使用365nm紫光燈對身體有害嗎 - 好問答網則補充:自然光(陽光)紫外線2.uv汞燈等uv燈管uv365nm 3.led uv365nm,365nm用於 ... 個遮光處理就行,眼睛不要直視光源,有點餘光影響不大,其它沒什麼危害。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紫外線燈管的危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作業環境非游離輻射:紫外線危害評估技術探討(POD)

為了解決紫外線燈管的危害的問題,作者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這樣論述:

  因科技之發展於作業場所利用紫外線做為生產工具及伴隨紫外線輻射溢散之暴露日漸增多,對勞工所造成的威脅及傷害在過去的研究報告中,雖然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但一直未能反應其嚴重性及量化的評估。目前國內針對具紫外線輻射之作業場所進行各項紫外線輻射強度之評估方法,除提供紫外線偵測程序及方法可供相關單位檢驗,然而卻尚未建立作業環境的危害評估技術之標準作業模式,以供實際職場的操作規範及進行檢驗之指標依據。   本研究針對非游離輻射-紫外線之物理危害因子,於作業環境中進行評估技術的探討。除進行國內外的文獻蒐集,建立作業場所風險評估之概況描述及相關標準,發展適合國內作業環境偵測及檢驗的模式。並以實驗針對紫

外線非游離輻射造成之皮膚危害,進行風險暴露評估模式之建立與開發。利用紫外燈管(發射UVA,UVB及UVC三種不同波段)作為輻射源,並以USB4000 (Ocean Optics Inc. Dunedin, FL. USA)紫外光輻射光譜分析系統,進行以紫外線指數(UV Index, UVI)量度,UVI為地球表面太陽紫外線影響人類皮膚程度之指標參數。該參數為根據「紅斑作用光譜曲線」之權衡,此光譜曲線為「國際光照委員會(CIE)」公布之代表人類皮膚對太陽紫外線的平均反應。由加權光譜輻射劑量所得總紫外線強度,乘以0.04得出紫外線指數,所呈現對人類皮膚的損害影響評估。   實驗以光譜分析儀USB4

000量測三種不同紫外燈源Broad Band UVA(BB UVA), Broad Band UVB (BB UVB),及 Narrow Band UVC(NB UVC)。將光譜分析儀USB4000感測探頭朝向燈源之水平角度,利用SpectraSuite光源分析軟體記錄其光譜輻射功率(mW cm-2 nm-1),並將其光譜輻射功率劑量輸入Microsoft Excel之表格中,與權衡參數進行轉換成為紅斑作用光譜輻射劑量,並換算為紫外線指數UVI。紫外燈BB UVA,BB UVB,及NB UVC於5公分距離量測之紅斑作用光譜輻射劑量,經紫外線指數UVI之換算後分別為4.1、158及356。由B

B UVB及NB UVC該劑量於距離5公分處照射5分鐘之輻射劑量強度,可推估為在UVI值為9的日光照射下,第一型類別皮膚分別暴露約1.5小時(UVB)及3小時(UVC)的輻射劑量。此研究建立以簡易型光譜分析儀USB4000對環境UVI的量測,並可以應用於其他人工紫外輻射源,針對其造成人體皮膚傷害的暴露進行危害評估。 針對具紫外線高劑量輻射之電焊作業場所進行偵測,使用紅斑權衡參數進行轉換成為紅斑作用光譜輻射劑量,並換算為紫外線指數UVI,獲得電銲產生之強紫外線,對皮膚極具嚴重危害。   本計畫對作業環境非游離輻射-紫外線進行評估與管理之目的,建立國內準確量測與評估其風險之能力,並依其暴露風險進行

有效的職業衛生管理,達到保護勞工之目的。

移動式智慧聯網型高效紫外光機實作

為了解決紫外線燈管的危害的問題,作者劉浚廷 這樣論述:

自從2019年爆發COVID-19疫情並蔓延全球,台灣也深受其害,雖說台灣人民普遍遵守與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與措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勤洗手、正確佩戴好口罩並且避免群聚,疫情得以在台灣能夠有效的被控制,然而疫情對於經濟活動、工作、生活與學習等都造成相當大的衝擊,校園的各項活動也受到很大的的限縮,許多活動必須取消或延後,為避免病毒的威脅與干擾,如何提供一個安全無虞的校園讓全體師生專注於學習、研究與各項校園活動,便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亦是本論文的研究主題。本論文利用UV-C紫外線殺菌的原理製作移動式大功率UV-C紫外線殺菌機,本論文的重點在於結合智慧控制系統、人體感測器、與IoT 物聯網系統,在無人

的室內空間執行消毒的任務,因具有方便移動的特性可隨時移動在各學習、研究與活動的室內空間內進行清消。除了手動控制殺菌機外,亦可利用WiFi或者是 NB-IoT 遠端控制啟動消毒。為避免紫外光傷害人體,可透過人體感應裝置偵測人體並於人體靠近時緊急關閉紫外光燈,同時透過鏡頭擷取影像,將影像透過LINE Notify通知相關人員,以免人體暴露在紫外光下,造成校園師生身體的危害。運作的同時也會有語音播報提醒和狀態提示燈顯示運作狀態,完成殺菌後使用者可以透過行動裝置APP或網頁查看殺菌歷程,亦會自動透過 LINE Notify 通知相關人員殺菌狀態訊息,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隨時隨地的掌握殺菌的工作進度外,亦可

即時顯示目前教室內的殺菌狀態,最終讓校園師生們可以在安心安全的環境下,進行教學與學習。

作業環境非游離輻射-紫外線危害評估技術探討

為了解決紫外線燈管的危害的問題,作者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這樣論述:

  因科技之發展於作業場所利用紫外線做為生產工具及伴隨紫外線輻射溢散之暴露日漸增多,對勞工所造成的威脅及傷害在過去的研究報告中,雖然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但一直未能反應其嚴重性及量化的評估。目前國內針對具紫外線輻射之作業場所進行各項紫外線輻射強度之評估方法,除提供紫外線偵測程序及方法可供相關單位檢驗,然而卻尚未建立作業環境的危害評估技術之標準作業模式,以供實際職場的操作規範及進行檢驗之指標依據。本研究針對非游離輻射-紫外線之物理危害因子,於作業環境中進行評估技術的探討。除進行國內外的文獻蒐集,建立作業場所風險評估之概況描述及相關標準,發展適合國內作業環境偵測及檢驗的模式。並以實驗針對紫外線非

游離輻射造成之皮膚危害,進行風險暴露評估模式之建立與開發。利用紫外燈管(發射UVA,UVB及UVC三種不同波段)作為輻射源,並以USB4000 (Ocean Optics Inc. Dunedin, FL. USA)紫外光輻射光譜分析系統,進行以紫外線指數(UV Index, UVI)量度,UVI為地球表面太陽紫外線影響人類皮膚程度之指標參數。該參數為根據「紅斑作用光譜曲線」之權衡,此光譜曲線為「國際光照委員會(CIE)」公布之代表人類皮膚對太陽紫外線的平均反應。由加權光譜輻射劑量所得總紫外線強度,乘以0.04得出紫外線指數,所呈現對人類皮膚的損害影響評估。實驗以光譜分析儀USB4000量測三

種不同紫外燈源Broad Band UVA(BB UVA), Broad Band UVB (BB UVB),及 Narrow Band UVC(NB UVC)。將光譜分析儀USB4000感測探頭朝向燈源之水平角度,利用SpectraSuite光源分析軟體記錄其光譜輻射功率(mW cm-2 nm-1),並將其光譜輻射功率劑量輸入Microsoft Excel之表格中,與權衡參數進行轉換成為紅斑作用光譜輻射劑量,並換算為紫外線指數UVI。紫外燈BB UVA,BB UVB,及NB UVC於5公分距離量測之紅斑作用光譜輻射劑量,經紫外線指數UVI之換算後分別為4.1、158及356。由BB UVB及

NB UVC該劑量於距離5公分處照射5分鐘之輻射劑量強度,可推估為在UVI值為9的日光照射下,第一型類別皮膚分別暴露約1.5小時(UVB)及3小時(UVC)的輻射劑量。此研究建立以簡易型光譜分析儀USB4000對環境UVI的量測,並可以應用於其他人工紫外輻射源,針對其造成人體皮膚傷害的暴露進行危害評估。針對具紫外線高劑量輻射之電焊作業場所進行偵測,使用紅斑權衡參數進行轉換成為紅斑作用光譜輻射劑量,並換算為紫外線指數UVI,獲得電銲產生之強紫外線,對皮膚極具嚴重危害。本計畫對作業環境非游離輻射-紫外線進行評估與管理之目的,建立國內準確量測與評估其風險之能力,並依其暴露風險進行有效的職業衛生管理,

達到保護勞工之目的。 ?

以紫外光誘發臭氧氧化法移除一氧化氮對硫化氫監測系統分析偏差的影響

為了解決紫外線燈管的危害的問題,作者李國閔 這樣論述:

半導體晶圓廠空氣中的硫化氫(H2S)由於易與含銅薄膜進行反應產生缺陷,因此長期準確監測H2S氣體濃度成為廠區控制產品良率的重要需求。目前普遍用來監測H2S的儀器為紫外光螢光法分析儀,其主要是利用H2S氧化物-二氧化硫(SO2)的螢光發光值回推H2S含量,然而空氣中的一氧化氮(NO)卻會發出與SO2螢光光譜重疊的光譜,因而導致分析偏差與錯誤示警。為改善NO對H2S分析儀的干擾,本研究以紫外光誘發臭氧氧化法將NO轉化為NO2以降低NO干擾並提高分析儀對H2S濃度響應的準確性。實驗結果顯示,廠區空氣中含有38-67 ppbv NO與1.1-1.6 ppbv H2S,NO確實對分析儀造成正偏差影響,

且響應值與NO濃度呈正相關(y=0.0149x+0.3581, R2=0.9938),透過紫外光誘發臭氧氧化法可大幅移除99.28 – 99.42% 的NO,但對H2S測值的影響僅0.5-1.8%,系統的方法偵測極限可達0.44 ppbv,相較於一般以活性炭移除NO但卻同步吸附98% H2S,紫外光誘發臭氧氧化法可有效降低NO干擾且低度影響H2S測值。當紫外光燈管輸出功率為75%時,對NO有最快移除速率,其速率常數可達1.64 min-1,且連續15天維持99%以上去除效率,將裝置安裝於H2S監測系統持續7天,錯誤示警次數可從3次降低為0次,估計一年能省下2,340,000元之採樣分析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