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業龍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紙業龍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銀瑞等16位CEO寫的 勇氣的力量:16位成功翻轉人生的創業家 和薛雲奎的 克服偏見,還原財報背後的真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造紙產業介紹、台股上下游類股和造紙公司股價漲跌幅 - 財報狗也說明:造紙是以木材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紙漿、紙、紙板以及其他纖維基體產品為主。目前全世界造紙業的生產基地以北美洲(美國與加拿大)、北歐(瑞典、芬蘭及俄羅斯)以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知識流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歷史學系 李道緝所指導 林巧儒的 以廠為榮、以廠為家 —中興紙業員工口述訪談 (2017),提出紙業龍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興紙業、口述訪談、庶民記憶、紙廠生活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曾志弘、方至民所指導 雷竣宇的 從資源基礎觀點探討集團企業多角化-以遠東集團與永豐餘集團為例 (2011),提出因為有 集團企業、資源基礎觀點、多角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紙業龍頭的解答。

最後網站Q4旺季+大陸工紙「禁廢令」,榮成、正隆及永豐餘獲利可望 ...則補充:受惠第四季工紙旺季,加上大陸「禁廢令」,廢紙進口到今年底將歸零,造成大陸紙廠成本墊高,而大陸紙業龍頭玖龍12月也宣布調漲各類工紙售價,漲幅介於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紙業龍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勇氣的力量:16位成功翻轉人生的創業家

為了解決紙業龍頭的問題,作者鄭銀瑞等16位CEO 這樣論述:

EMBA沒告訴你的成功秘訣,16位EMBA 執行長親傳,成功創業心法! 勇者不懼,攀登另一座高峰,成功實業家的勇氣故事。 後疫情時代「超前部署」,樂觀者在每個危機裡看到機會,勇敢畫出成功事業曲線。 「以治待亂,以靜待嘩」,在動盪中展現過人的毅力與勇氣,才有機會贏整個戰爭!   中山大學EMBA人才濟濟,在國際教育市場上獲獎無數,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最新發布2019年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全球排行榜,中山大學EMBA穩坐全台龍頭,獲得百大EMBA中第85名,也是連續6年、全台唯一入榜的EMBA;使中山大學成為教育界之表率。 各界權威一致推薦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許士軍、 中山大學

校長鄭英耀、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黃三益   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全國中小企業總會榮譽理事長李成家、雷科集團董事長鄭再興 強力推薦   台灣正面臨著人口海嘯與產業轉型瓶頸的雙重挑戰,經由這十六位企業隱形冠軍的故事娓娓展開,我們看到過去十多年來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契機,也見識到許多創新勇敢的發展策略,提供給更多的產業主與後起之秀參酌學習。──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許士軍   在本書中,每一則創業故事暨生命歷程,都展現了台灣中小企業主隱而未宣的巨大能量,他們毫不藏私地分享內在的掙扎、兩難與突破,以幫助後之來者,臻於互利雙贏。這股力量是台灣進步的動能,成為變動世代中

尋求的成功新典範。──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   這十六位創業家的真實故事,不但可以讓外界一窺創業者的艱辛歷程,也可以得知他們如何突破逆境,翻轉自己的人生,同時他們也提供那些EMBA教給他們的知識與精神,絕對值得一讀!──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   本書中十六位CEO都是中山大學EMBA班二○二○年畢業生,沒有一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一帆風順的。他們奮鬥的過程令人動容,這些故事不僅勵志,對於人生觀和商業經營也極具啟發性。──國立中山大學管院院長黃三益   本書十六位CEO正值事業發展巔峰,每天要面對的挑戰多如牛毛,仍不忘善用時間充實自己,進修EMBA課程,相信也是所有創業者最好的典範。─

─ 全國中小企業總會榮譽理事長李成家   本書生動的描述了不同產業的創業心路歷程,從草創、成長、轉型挑戰、到接班傳承,不論身處在哪個階段,都值得渴望成功的企業家細細品味。── 雷科集團董事長 鄭再興     

以廠為榮、以廠為家 —中興紙業員工口述訪談

為了解決紙業龍頭的問題,作者林巧儒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戰後全臺唯一公營的造紙業龍頭─中興紙業為研究,有別於過往研究以公營事業民營化、區域史研究與耆老座談會等切入角度,探討中興紙業的歷史沿革、企業營運與區域發展。本文透過口述訪談紀錄與現有研究成果對話,捕捉中興紙業退休員工消逝即縱的生命經驗,挖掘檔案文獻中沒有記載的紙廠生活圈,進而填補大產業中國營事業員工的庶民記憶,並以勞工階層的庶民視角,剖析紙廠的勞工環境、技術外流,以及二十世紀後半葉中興紙業營運由盛轉衰的產業變遷。

克服偏見,還原財報背後的真相

為了解決紙業龍頭的問題,作者薛雲奎 這樣論述:

企業的財報資訊有客觀上的片面性與局限性。首先,只有能夠用貨幣來表達的事項才能進入財報系統;其次,財報資訊只是事後反映,有一定的滯後性;最後,財報資訊是分類匯總,沒有辦法對應所有的明細活動。但目前,沒有任何其他方式可以比財報更全面且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 所以,從財報看企業需要克服偏見,比如分析前不能預設立場,先看整體指標,然後再看個體指標,看到資料時更要發掘背後的資訊,聯合不同的財報數據綜合考量。這樣,你才能還原財報背後的真相,也將抵達財報閱讀的更高境界。本書是財報閱讀的進階篇,作者在其四維穿透式分析法的基礎上,甄選了15個熱門上市公司案例,通過真實公司連續10年財報數據的解讀,講述了如

何克服閱讀財報的偏見,還原真實的企業狀況。 前言 0.1 絕對的片面,相對的全面2 0.2 企業沒有第二個系統比財報資訊更全面2 0.3 財報資訊的先天局限3 0.4 財報資訊是硬資訊4 0.5 克服偏見的方法論5 01 樂視網的會計“妙手”與“鬼手” 1.1 上市前後大變臉10 1.2 上市前的績優股10 1.3 上市後的業績大變臉11 1.4 離奇失蹤的“研發投入”13 1.5 巨額虧損的少數股東17 1.6 負值的所得稅19 1.7 樂視網的資產泡沫22 1.8 樂視網的經營困境24 1.9 簡要結論26 02 全通教育,三年跌了近九成 2.1 三年下跌九成30

2.2 小公司,大市值30 2.3 商業模式曾一度領先30 2.4 增長速度難以支撐高股價31 2.5 經營層面:揠苗助長的後果32 2.6 管理層面:戰略性失敗36 2.7 上市並非為了融資38 2.8 業績江河日下38 03 “守株待兔”的山鷹紙業 3.1 兩份引人關注的公告42 3.2 我為什麼看好山鷹紙業45 3.3 造紙行業:夕陽下的最後一抹餘輝?45 3.4 絕處逢生的山鷹47 3.5 守株待兔的山鷹47 3.6 因禍得福的山鷹49 3.7 現金,永遠是最重要的因素53 3.8 簡要結論54 04 東方雨虹,淨利潤10年增長近27倍 4.1 大股東減持56 4.2 成長性分析5

6 4.3 中國防水行業龍頭57 4.4 增長穩健57 4.5 管理嚴謹,但比較隨性60 4.6 財務穩健63 4.7 業績優良,但含金量不足65 4.8 簡要結論67 05 起底“華誼兄弟” 5.1 上市“三級跳”70 5.2 上市前的小公司70 5.3 上市後的快速增長74 5.4 收入增長的動因:購並75 5.5 購並擴張的副作用78 5.6 利潤增長的不可持續性83 5.7 利潤含金量明顯不足85 5.8 綜合收益巨虧,揭示潛在風險陡增87 5.9 簡要結論88 06 東阿阿膠:會計與估計 6.1 財務指標分析96 6.2 會計是什麼98 6.3 會計估計及其變更99 6.4 變更

影響並不重大101 6.5 種驢是一種什麼資產101 6.6 由種驢的故事推及其他102 07 康美藥業:構思精巧,理念滯後 7.1 康美藥業:中國最完整的中醫藥產業鏈企業106 7.2 主營業務佈局強悍106 7.3 主營業務增長迅猛107 7.4 產品市場定位偏低109 7.5 擅長行銷、弱化研發110 7.6 管理效率漸次下降111 7.7 債務融資穩中有升114 7.8 業績評價116 7.9 簡要結論118 08 中興通訊為何鋌而走險 8.1 引子122 8.2 中興通訊的生意不賺錢122 8.3 曾經的高科技124 8.4 面臨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125 8.5 研發投入,壓力重

重127 8.6 股東回報,出路難尋128 8.7 管理穩健,風險可控129 8.8 簡要結論132 09 中國平安:霧裡看花 9.1 引子136 9.2 中國平安:簡要歷史與現狀137 9.3 收入增長持續穩定,主業鮮明138 9.4 管理日趨穩定,但仍需謹防大企業病142 9.5 負債率雖高,但財務風險控制有度148 9.6 業績優良,回報豐厚150 9.7 簡要結論154 10 讀小米財報,看主營盈利 10.1 引子158 10.2 小米算不算一家高科技公司158 10.3 是手機製造商還是互聯網公司162 10.4 主營業務是否盈利164 10.5 資本“綁架”實業164 10.6

資產及其效率167 10.7 巨額負債169 10.8 現金流表現169 10.9 簡單結論170 11 美年健康:購並無極限 11.1 引子172 11.2 商業體檢行業老大易位172 11.3 愛康國賓的私有化:一波三折173 11.4 商業健康體檢是不是好生意174 11.5 購並的副產品:商譽176 11.6 誰是高端品牌177 11.7 研發重要還是行銷重要179 11.8 財務風險與短期償債能力180 11.9 業績與回報182 11.10 簡要結論183 12 暴風集團:恐陷債務危機 12.1 引子186 12.2 神話破滅後的裸泳186 12.3 市場定位189 12.4

經營理念189 12.5 管理效率191 12.6 財務風險193 12.7 財務業績194 12.8 負值的所得稅費用196 12.9 股東回報197 12.10 簡要結論198 13 華大基因:事業不是吹出來的 13.1 引子200 13.2 一家主業為基因檢測與分析的公司200 13.3 增長速度超過行業平均,但幅度有限202 13.4 是否高科技公司203 13.5 管理效率呈持續下降的趨勢204 13.6 一家財務風險很低,或沒有財務風險的公司 206 13.7 業績平平與股東回報低下208 13.8 簡要結論210 14 金達威:增長為何突然發力 14.1 引子220 14.

2 國際范兒十足的小公司221 14.3 從B2B向B2C的轉型:疑似在下一盤大棋224 14.4 公司增長主要還是靠運氣226 14.5 研發與技術領先228 14.6 金達威的持續並購與管理效率分析229 14.7 財務風險231 14.8 公司業績與股東回報233 14.9 簡要結論234 15 穿透財報看華為 15.1 引子238 15.2 誰是華為238 15.3 以多快的速度在增長239 15.4 主營業務是否賺錢240 15.5 算不算是一家高科技公司241 15.6 研發投入,奮起直追242 15.7 華為的管理和理財243 15.8 業績與股東回報246 15.9 簡要結論

247

從資源基礎觀點探討集團企業多角化-以遠東集團與永豐餘集團為例

為了解決紙業龍頭的問題,作者雷竣宇 這樣論述:

隨著經濟結構的變遷,從紡織、食品工業,到石化、鋼鐵,再到高科技產業,資本與技術需求逐步提高;自由化、國際化,市場競爭明顯加劇。面對環境激烈變化的挑戰,擁有雄厚的財力、人力及技術等資源與能力的大型集團企業較具有競爭力,企業朝大型集團發展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四十年前台灣的前一百大集團之資產規模與今日相比相差了600 倍之多,大型集團企業可以說是掌握了台灣的經濟命脈。 多數集團企業從事多角化,但是該以哪些資源與能力從事何種多角化方式,才能夠為集團帶來競爭優勢,是本研究想探討的重點。因此,本研究選擇了二個在台灣歷史悠久又經營得相當成功的集團企業,遠東集團與永豐餘集團做個案研究,探討二者

運用何種資源與能力執行多角化策略,並將集團資源不斷升級,更進一步擴大集團規模。 根據本研究對遠東集團與永豐餘集團分析顯示,技術、人才、資金、產業地位、產業經營經驗、管理能力、組織能力等,為執行各種多角化策略時的重要關鍵資源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