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磷燃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原大學 化學研究所 楊嘉喜所指導 彭木星的 A:「動手做」對國中學生學習理化科的影響研究B: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之改進 (2003),提出紅磷燃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學教育、概念、學習態度、空氣中氧氣含量、一氧化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紅磷燃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A:「動手做」對國中學生學習理化科的影響研究B: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之改進

為了解決紅磷燃燒的問題,作者彭木星 這樣論述:

A:中文摘要本研究的主旨在探討動手作實驗與活動,對國中學生學習理化科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桃園縣筆者任教的學校共三班國三的學生。主要分成四個部分,分別為:一、透過筆者設計的電磁學相關活動,探討學生活動前後理化科的學習態度是否改變。二、探討透過設計的電磁學活動是否對學生學業成績有所改變。三、探討學生經由動手作活動,對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產生哪些激發。四、利用晤談的方法,探討此相關活動在學生心中真實的想法。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學習理化科的信心、學習理化科的態度及對於理化科的價值信念,經由實驗處理後並未達到顯著的相關性,但是有趨向正向的結果。從學業成績來看,學生的成績有明顯的進步,從學校期中考成績班級排序二十

四名進步到十三名。從試題的分析中亦可見到,動手做過的活動對學生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有幫助。關於晤談的部分,實驗組的學生大部分都會覺得動手作比課堂上的講述有趣,而且可以讓他們印象深刻,使理論與生活結合。由概念部分的研究發現,學生對活動相關的概念寫下的數量從平均1.3個,增加到2.2個,動手作活動,對學生概念激發有幫助。綜合以上幾點,動手作活動是一種值得教師嘗試的教學方式之一,可增加上課的多元性與學生的學習動機。B:中文摘要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中學課程中,關於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方法的改進與比較。本研究比較改進了三種不同的方法。第一種為直接將紅磷用電子槍點火的方式點火,量測水位上升的量,據以推估空氣中

氧氣的含量,實驗結果測出氧氣在空氣中的含量約14~17%。第二種方法為利用鎳鉻絲重複點燃紅磷燃燒,測水位上升的量,用這種方法大概可以測到約20.2%的比例。第三種方法為利用NO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的方法,測量氧氣的比例。首先,用雙氧水與二氧化錳反應產生氧氣,再與利用銅片與稀硝酸產生的NO反應,驗證NO與氧氣的計量關係,使學生可以驗證與熟悉化學計量關係。然後再利用此一計量關係,讓定量的空氣,依序每三分鐘注入定量的NO氣體,量測其體積變化的情形。利用NO的注入量與總體積的關係圖,吾人可快速的從圖中求得空氣中氧氣所佔的百分比例,使用本方法可求出氧氣的含量約20.5%。本研究提供了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量測

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可供教學現場的自然科教師上課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