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城用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紅毛城用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木德寫的 A DO GU 述說臺灣史 和羽田正的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精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紅毛城), 電話02-26231001也說明: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紅毛城)於依法應設置哺集乳室公共場所名單資料集。 ... 紅毛城從原本的軍事用途轉成領事辦公的公務場所,空間結構上主樓部分依舊留有防衛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波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銘傳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學系碩士班 章耀勳、李芝瑜所指導 邱學平的 虛擬實境應用於文化保存-以《詩經》為例 (2016),提出紅毛城用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文化保存、《詩經》、虛擬實境、數位典藏。

而第二篇論文開南大學 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李汾陽所指導 魏志程的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與古蹟場館經營之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黑暗觀光、紀念博物館、古蹟再利用、古蹟增建的重點而找出了 紅毛城用途的解答。

最後網站早安世界》全球可能寫10萬年最熱紀錄北北基今留意37度以上 ...則補充:... 僅美國、加拿大等少數國家允許環氧乙烷用於香料、芝麻,作為殺菌用途。 ... 選定台灣宜蘭頭城及日本琉球具志頭村二處作為海纜登陸站。1979年7月9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紅毛城用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A DO GU 述說臺灣史

為了解決紅毛城用途的問題,作者林木德 這樣論述:

  一位拉拉山原住民的回憶錄,訴說臺灣早期生活的甘苦,以及泰雅族人對傳統文化的保衛戰   ◎ 本書由作者的口述及手稿編輯而成,敘述二戰前後台灣的生活以及北台灣泰雅族的文化傳統。   ◎ 從食衣住行、政治、教育、醫療、人文歷史等面向,討論土地的種種問題。   ◎ 換個角度看歷史,由原住民的角度看日本人、台灣居民,對其的種種互動與衝擊。   臺灣早期成長環境的印象包含蒸汽火車頭、防空洞、引擎在前的黃白公車、圓山動物園等等。慢慢的隨時代進步,這些景、物也看不到了,許多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實際上是前人慢慢推動的,時間的巨輪慢慢轉動,台灣經歷了漢人的移民,衝擊台灣的主人--原住民。原住民的生活範疇跟

文化,日本外來政權的統治、建設甚至將台灣牽扯入戰爭的破壞而動盪不安,我們的先人們及上一代也隨時代的波浪緩緩被推動著,他們的回憶也成為我們小時候百聽不厭的故事……。作者的回憶故事,為台灣這塊土地留下見證。   作者在拉拉山上透過他孰悉的日語跟泰雅族的耆老訪談過,進而了解泰雅族人的善獵,織布及紋面的文化。令人驚訝日本人當時因為拉拉山的交通極為不便,征服泰雅族竟然花了很長的時間,幸運的是拉拉山是最晚被日本人開發,讓深山裡的神木及森林得以保存。 泰雅族人面對外來的統治也打壓了原來的傳統文化及語言,紋面及信仰的喪失分散了他們族人的向心力,母語的消失、族人的傳統也變成傳說,猶如失去了根,就像高山的神木少

了水源的滋養又受到颱風或人為的破壞,岌岌可危。   作者簡介 林木德   (德:A-DO-GU)  A-DO-GU為日本音,當時學校裡以日本發音,玩伴用為乳名。   出生於西元1933年(民國22年)的宜蘭羅東一處小農村,同時也是處於昭和八年的日據時期,其所處是一個政治更迭變化的時代,所有的食衣住行及政治經濟亦急速且劇烈的改變。書中所敘述的內容為其一生至今所經歷的一切。從辛苦的生活開始,經過戰亂,一直到現在安定富足的生活,讓他感到非常珍惜。   第一章    台灣的早期生活 衣、食概況 住、行概況 政經、教育及醫療概況 第二章    台灣島的變化經過 台灣為何變為中國土地 日本

人如何征服泰雅族 日本對台灣的貢獻 日本人留在台灣的遺蹟 台灣在戰爭中與戰後的變化 美援對臺灣的影響 第三章    泰雅族的特性 泰雅族的歷史與文化 泰雅族人的生活 巴陵開發史 第四章    拉拉山的物產 拉拉山的神木 拉拉山的物產 第五章    拉拉山的觀光景點與民宿 拉拉山上民宿的創始 知名的名產景點介紹 第六章 總  結   作者序   臺灣百年來,我感到變化非常非常的大。在20世紀前,這個島的外來人,只留下臺北淡水的紅毛城與台南安平的古堡。日本人殖民臺灣前,一般人民過河、過溪只靠竹筏,走路只有公尺寬的小路,一切只靠人力與牛力維持日常生活。   從1800年起,由英國人發明

蒸汽機開始,而後來內燃機(用燃料之引擎)、電力、火藥以及石油,再經過兩次的世界大戰,更突飛猛進。本來是一個蠻夷之島,經過中國移來的人民與日本人殖民統治,使臺灣開始有一些建設。今天臺灣人應該慶幸自己的命運,今天如果日本仍占領臺灣,臺灣人之命運絕對沒有今天的自主平等與富有,現在臺灣億萬富翁到處都有,百億富翁也並不稀奇。本書中,我所細述的小時候生活以及中年後住拉拉山經營民宿之所有見聞,就是當時臺灣人生活演變之縮影。由於臺灣人肯努力學習、冒險打拼、勇敢,並追隨美、日的科學到世界各地的科學到世界各地打天下,臺灣已經成為世界上無人不知的矽島。社會福利已經超過世界標準。如今仍有十六族的原住民真是奇蹟。因他們

是這個島的原來主人。臺灣有天時地利之優點,科技發展及政治進步,可使我們臺灣變成更自主平等、更幸福、更文明、更健康之寶島。   冬天如何過冬呢?當時所有的布料就是如同寶物一般,一件布料穿久穿破了以後,並不會把它丟掉,而會把舊布料與舊布料重疊並加厚,以手工把它縫起來,做為冬天禦寒的棉襖,當時沒有像現在的塑膠釦子,釦子仍是用布做的古老方式。除此之外,有一部份冬天外衣是以麻布材質製作,因麻布纖維較粗較厚所以用來做外套較適當。台灣當時有一種叫做『瓊麻』,主要生長在南台灣屏東一帶,如沙漠植物,其纖維是製造船用之繩索的原料,早期沒有塑膠纖維,只有這種纖維可在海上使用,當時出口日本最多。但還有一些

苧麻,苧麻除了可以做麻布以外,還有製作麻繩與麻袋作為裝米與糖之用途 冬天老人家為求生禦寒不得不以小火籃來取暖,以求其生命延續,而不至於失溫凍死。晚上睡覺所用的棉被是棉花做的,而這件棉被可能是用過好幾世代,大多是用到因火災或其他災害的關係而消失。一般冬天大部份的人,都集中在灶腳(廚房),一邊用稻草或柴木燒火取暖,另一方面可以燒飯來吃。西元1949年以後,因美援的關係,我才開始有卡其褲可穿。從1950年台灣開始有紡織業。其原料及機械設備大部份從日本與美國進來。因為紡織業的興起,也漸漸改善了我們在穿著上的不足。 當時我們的生活一般只求吃飽,什麼纖維素、蛋白質 維他命,根本也沒有聽說過。每天早晨吃乾飯

,煮飯工具只有灶與大鍋鼎,以稻草及木柴做為能源。因為怕飯煮熟後鍋底變焦,故通常水遠多於米。煮熟後,用竹片做的竹瓢,將米飯撈起來後等乾變成飯。這個鍋內原本多的飯水,我們叫飯湯,是很有營養的湯,如同稀飯。飯後有時把飯湯當做飯後的湯來喝,多餘的再拿去養豬。家裏養的豬大約3~5頭,大部份以蕃薯葉與蕃薯做為飼料,以它的排泄物做為肥料。小時候因為家裡養豬,除割蕃薯葉養豬,最頭痛的是3天左右要挑一次豬糞,參入人糞在內,這也是我們重要肥料的來源。其實當時沒有什麼搬運的工具,完完全全靠人力兩肩挑豬糞,這種工作我大概做了10年左右。也是我在家裡最重要的工作。常常放學後,看到豬糞滿地就不得不挑,又重又臭當然免不了,

重點是糞便只能靠體力來清理。至於養雞才好玩,雞有雞寮,但白天時候就放出來,讓牠們自己去找東西吃,如蟲或散落的米穀等。

虛擬實境應用於文化保存-以《詩經》為例

為了解決紅毛城用途的問題,作者邱學平 這樣論述: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大眾接觸文化的方式,數位化技術的演進促使文化資產得以用另一種永久保存的形式發展,古蹟、古籍及古畫等歷史文物的數位典藏成為重要的課題。虛擬實境裝置 (Virtual Reality, VR) 目前被廣泛的使用在各領域,其具有模擬視覺、聽覺等感官的能力、並且能與虛擬環境進行高度互動,適合做為文化資產數位化保存的媒介。本研究以《詩經》為例,從中挑選廣為人知的《秦風‧蒹葭》詩詞,探究其結合VR數位化保存的可能性。本研究初期以問卷調查目前大眾對於以VR結合文化資產保存、導覽的觀感與期許,以調查結果作為虛擬環境設計準則,然後使用Unity3D遊戲引擎結合HTC VIV

E製作具保存、導覽、研究等用途之數位化文化資產。再針對受測者以訪談法探討《詩經》詩詞的數位化對於使用者認知之影響,受測者經VR導覽詩詞意境後可提升對於《詩經》的理解程度與興趣,並藉由體驗虛擬實境導覽提升文化認同,從實驗結果歸納出VR適合在未來應用於文化資產的數位化保存、導覽及學術研究,並整理出未來虛擬實境應用於文化保存的相關建議。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精裝)

為了解決紅毛城用途的問題,作者羽田正 這樣論述:

以亞洲海域為舞台而活躍的東印度公司, 創造出17至18世紀世界整體的歷史。   用「海洋跨國貿易」新視角,   在「政治之海」和「經濟之海」的對照中思考近代的形成。   一般歷史書主要講述的是王朝、帝國、文明等的興亡,本書可謂是相當特別的存在,把整個「世界」視為研究主體,企圖透過幾家東印度公司的興亡,描述整體世界在十七、十八世紀之間的變化。   呈現出台灣、新馬、港澳、印度所在的亞洲海域,並不是不是陸地帝國的邊陲,而是十七至十八世紀世界貿易的中心。   書中充滿大量趣味盎然、也引發思考的海洋史視角,讀者隨著荷蘭、英國、法國等多家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從西北歐出發,來到西亞的經濟之海,再

繞過麻六甲海峽駛入東亞的政治之海,一路充滿新奇故事,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二百年跨歐亞整體史。   ■極為大膽的史學嘗試!挑戰構築新的世界史像。   不用王朝、帝國和文明,透過「公司」二百年興亡,再現跨歐亞二百年「整體世界」。   就中文出版品而言,過去的相關研究多以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為單位進行,或是考察亞洲各國對於東印度公司的因應之策。而台灣則更多聚焦在荷蘭和福爾摩沙的史料鉤沉和史觀建構。然而本書的特色是把這些研究、史料統合起來,立基於一貫的視角進行考察,從而描繪出這二百年流動的世界歷史。羽田正強調,歷史研究需要以整體性的概念理解現代世界的建構。無論是日文,還是中文,亞洲的出版

品中幾乎沒有同類型的書籍,這是本書最獨特的地方。   本書試圖描述十七到十八世紀的世界史,而在其中擔任世界舞台引導者的正是「東印度公司」。這間公司在世界海上交通與商品流通一體化的背景下創立。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於一六○一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則成立於一六○二年。其他包括法國、丹麥、瑞典、奥地利等西北歐各國,也在不久之後成立了相同性質的公司。   這些公司都成立於十七世紀,在世界展開一體化的同時登場,並加速這股潮流,最後隨著在世界一體化的完成(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失去存在的意義,因而消失在世界的舞台上。   ■跳出國族,台灣、新馬、港澳、印度——   亞洲海域不是陸地帝國邊陲,而是17至18

世紀的世界中心。   「亞洲海域」以地理位置來說,指的是包含印度洋、南中國海、東中國海在內的海域及其沿岸。印度洋以印度次大陸為界,又可以分為西側的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與東側的孟加拉灣。作者認為,亞洲在東印度公司的時代,可以說首度成為一個整體。然而,這僅僅是當時的「歐洲」人與生於後世的我們的看法。對於當時的「亞洲」人而言,並不曾想過大家都是亞洲人,與歐洲人屬於不同的群體。   本書使用「亞洲海域」的地理概念,從而用貿易把西北歐、伊朗、印度、東南亞、中國、台灣、日本這些在空間和時間上大跨距的歷史及不同王權整合在一起。   亞洲海域在本書中所描述的時代,處於世界商品流通的中心地位。亞洲海域

就像一座寶山,充滿了香料、綿織品、絹織品、陶磁器等西歐人想要取得的商品。為了取得這些商品,只依靠歐洲生產的商品和貴金屬是不夠的,因此西班牙人運來新大陸的白銀,葡萄牙人則必須調度日本白銀,他們不是來亞洲海域販售歐洲生產的商品,而是被亞洲的商品吸引過來。   正如同現在世界的金融活動以紐約的股匯市為中心一樣,在當時亞洲海域的交易行為,對世界整體的商品流通帶來極大的影響。更極端地說,亞洲海域才是當時世界的中心。   ■當跨國股份公司遇到東亞「政治之海」   印度洋海域和東南亞一帶可以說是「經濟之海」。歐洲的東印度公司把勢力拓展到東南亞到西亞、把自己的理論和商業習慣加諸當地時,沒有遭受到過多的抵

抗,其貿易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開展,與此地王權開放而且同意「自由貿易」的態度有極大的關係。   然而,東亞史的脈絡卻理所當然地認為,陸上政權(國家)應該規範、管理海上貿易。無論是明政權、清政權,還是日本德川政權都是如此。這顯示出統治印度洋海域與東亞海域的政權在性格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所以,各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洋這片「經濟之海」往東挺進時,則遇到陸上政權企圖管理、支配的「政治之海」。   也就是說,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歐洲東印度公司都不是東亞海域的主導者。中國、日本政權、華商以及船員,才是推動這片海域歷史的主角。   對中國來說,東印度公司是帶來鴉片、挑起戰爭的無良公司;在日本,東印度公

司則是以引進歐洲進步文化、順從親切的貿易商人形象,得到正面的評價。但無論差異多麼巨大,東印度公司的本質就是,發行股份、聚集大量資本、由王權乃至政府認可貿易獨佔的商業資本家。   ■一次擺脫兩種陳舊史觀(「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   用「海洋亞洲」新視角看到全新的自我。   我們要改變一種根深柢固的歷史認知,那就是一開始,歐洲文化並不先進。至少直到十八世紀末為止,世界都沒有任何一個地區的文化,對其他地區的文化佔有壓倒性優勢。十六、十七世紀的西北歐地區也經常對亞洲懷有憧憬,並汲取其文化。   本書反覆強調,被視為進步的「近代歐洲」,絕非地理上的歐洲與其居民獨力創造出來的產物。東

印度公司運來的亞洲物產與美洲的白銀,為歐洲帶來富足。歐洲以亞洲出色的產品為目標展開技術革新,從而出現了影響人類進程的工業革命。西北歐的人,從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人類與社會,獲取難以估量的新知,並且活用這些知識,重新檢視自己的政治機構與社會制度,對其展開革新。他們找出了超越基督宗教範疇的全新世界觀與自我認知,為科學技術及學術帶來飛躍性的發展。   由此可知,如果沒有歐洲以外的地區,近代歐洲就絕無可能誕生。近代歐洲是人們在世界一體化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是全世界的產物。不用說,東印度公司對於這個近代歐洲的誕生起了極大的作用。   當「東印度公司的時代」邁向終點時,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世界引

進了「近代」的概念,並隨著「近代」理論,而展開翻天覆地的變化。   ■充滿大量趣味盎然、也引發思考的海洋史逸聞   本書所呈現的海洋貿易世界,與從陸地政權出發而看到的圖像大不相同,充滿了許多戲劇性的小插曲和逸聞。   ◎女人去印度會停經嗎?   十七世紀中葉之後的法國知識分子,對於東方的物產、食物、科技等知識幾乎一無所知,以至於問出了「我聽說歐洲女性去到東印度之後,過了一、二年就會停經,這是真的嗎?」或是「我聽說如果把歐洲的狗帶到東印度,過了二、三年就不會吠叫了,這是真的嗎?」之類的問題。   ◎歐洲船員不會捕魚   日本商人和船員好奇地發現,歐洲人在長達幾個月的遠航途中,即便遇到缺乏

食物,食物腐爛,也不會去海中捕魚,烹飪出新鮮美食。   ◎多國籍員工的企業   荷蘭東印度公司不只雇用出身於荷蘭共和國者,外國人的雇用率也非常高。十七世紀中葉左右,約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士兵和百分之三十五的船員是外國人。到了一七七○年,士兵和船員的外國人比例,更是分別高達百分之八十及百分之五十以上。   ◎私生子問題   英國東印度公司曾經把一百多萬人從歐洲運往亞洲,把三、四十萬人從亞洲帶到歐洲。而因為自由貿易和人員流動,在亞洲各地商館裡也出現很多異國婚姻及混血兒私生子。德川政府規定,日本女子和滯留在長崎的荷蘭人、華人所生的子女,不可以被帶到國外出航而只能留在日本,即在日本生下的混血兒是日本人

。然而這些混血兒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荷蘭人的地位低於華人,所以荷蘭混血小孩容易遭到嚴重歧視。   ◎耶魯大學和東印度公司   耶魯大學的前身名為「大學學院」,為了紀念在十八世紀初,捐助大筆金額的伊利胡.耶魯(Elihu Yale)才改名為「耶魯學院」。耶魯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原來是十七世紀後半,任職於英國東印度公司重要據點馬德拉斯的總督。耶魯在擔任總督之前,就已經與葡萄牙的猶太教徒合作染指鑽石貿易,而這位夥伴死後,其遺孀成為耶魯的情婦,兩人之間甚至產下一子。   ◎亞當.斯密對東印度公司的批評    古典派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在他的知名著作《國富論》中,對東印度公司的被國家認可的壟斷

特權,加以批判,主張自由放任主義的市場經濟。這種觀點成為主流。《國富論》出版後不到十年,東印度公司的組織與經營方法就遭到根本性的修改。   ====================   ■ 為台灣量身訂製的海洋視角世界史框架!   台灣,是否要跳出「荷治台灣」的想像,把自身放在更寬廣的世界史參照系?   本書審定者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海洋史研究專家)認為:   台灣很多人都可以把荷蘭東印度公司、熱蘭遮城、淡水紅毛城……等等與東印度公司連結的對象朗朗上口,甚至於對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總部雅加達或者歐洲母公司所在地的阿姆斯特丹也不算陌生,可是對這些公司在亞洲境內其他地方的活動概

況、對當地以及整個亞洲或世界的歷史動向產生怎樣的衝擊,或者怎樣的影響,大體上除了少數幾位研究者之外,普遍欠缺瞭解。   也就是說,台灣不能侷限在「荷蘭時代的台灣」,而是「十六世紀的台灣、荷蘭與世界」。台灣的視野可以超越福爾摩沙,思考在更大跨距的亞洲海域歷史流動中的角色。   本書另外一個啟示是:   歷史的主體是誰?歷史的內在動能又在哪裡?從來不應該被既定史觀所綁架。本書把不被視為是歷史主體的東印度公司,當作歷史主體,這既是巨大的史學挑戰,也是重要的共同體想像。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東印度公司和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

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6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 本書系由21卷構成,陸續出版中――   01《人類文明的黎明和黃昏》   克服多次的滅絕後,「人類」興起、擴散出去的「文明」是?   作者: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02《亞歷山大的征服和神話》   偉大皇帝的帝國為何一代就破滅?重新探討希臘中心的希臘化時代觀

。   作者:森古公俊(京帝大學教授)   03《斯基泰和匈奴.游牧的文明》   在駿馬奔馳的草原上──探索希羅多德和司馬遷筆下騎馬遊牧民族的世界。   作者: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   04《通商國家迦太基》   腓尼基人建立,卻在布匿戰爭被羅馬埋葬的海上帝國。   作者: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   05《地中海世界和羅馬帝國》   從都市國家發展成大帝國,後因一神教的誕生而轉變的古代社會大劇。   作者:本村凌二(早稻田大學特任教授)   06《絲路與唐帝國》   「唐」是漢民族的王朝嗎?粟特人的足跡和歐亞大陸中央的躍動。   作者:森安

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一瞬之間創造出大帝國,全新的世界真理。從穆罕默德到現代。   作者: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   08《塞爾特的水脈》   在被羅馬和基督教襲捲之前。「夢幻之民」的文化遺跡。   作者: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   09《義大利海洋都市的精神》   漫步在威尼斯和阿瑪菲,在街上感受相融的「時間重疊」。   作者:陣內秀信(法政大學教授)   10《蒙古帝國及其漫長後續》   為人類史帶來開創性的大帝國解體後,中亞發生了甚麼事?   作者:杉山正明(京都大學教授)   11《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繼承拜占庭帝國首都‧

伊斯坦堡的「長壽巨象」的多樣性。   作者: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12《東南亞.多文明世界的發現》   從吳哥窟開始,託付給巨大遺跡的民族精神和世界觀。   作者: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聘教授)   13《印加和西班牙.帝國的交錯》   在西班牙支配下維持命脈的「印加」。原住民和征服者的共生和反叛。   作者: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   14《近代歐洲的霸權》   從國民國家誕生到歐盟。製造世界秩序的「歐洲」之全貌。   作者: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教授)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在歐洲和亞洲間搖擺,廣大無邊的帝國和皇帝一族之,光與闇。   作者:土肥恒之(

一橋大學名譽教授)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史上最初的股份公司,從誕生到消滅的兩百年。亞洲海域是世界中心。   作者: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空前的繁榮,是放手殖民地美國而帶來的。從物品和女性看世界帝國的盛衰。   作者: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滿洲人的光輝帝國。中國民族主義和西藏問題的起源。   作者: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透過日韓戰後形成的滿洲人脈,朴正熙和岸信介。質問東北亞的現在。   作者: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副教授

)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從萊特兄弟到九一一。在「戰爭世紀」勝出之超級大國的一百年。   作者: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   21《人類該何去何從?》   環境與人口、海洋與人類、宗教與社會,以及非洲的現狀。多面向的論述。   作者: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森本公誠(東大寺長老)、松田素二(京都大學教授)、朝尾直弘(京都大學名譽教授)、Ronald Toby(伊利諾大學教授)、福井憲彥、杉山正明、青柳正規、陣內秀信   ※ 註:書名目前為原書直譯,出版時可能會做調整 特別推薦   本書審訂、導讀: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院、著

名的海洋史和經濟史專家。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與古蹟場館經營之研究

為了解決紅毛城用途的問題,作者魏志程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為研究個案探討古蹟場館經營之狀況。綜觀過去的研究,黑色觀光是比較新型態的觀光類型,但黑色觀光或創傷紀念館有其心理阻因,這些阻因會使觀眾選擇不前往參觀,其中包含該議題太過負面或沉重,或逃避與國內相關的爭議性歷史議題。另外,古蹟再利用時,研究顯示民間企業著重的是商業利益,基金會著重的是形象與行銷管理,本研究在此背景下,思考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接手經營紀念館的狀況,若與原本業務無法兩全之下,如何割捨,最後對館方提出具體建議。本研究假設四個面向的受訪者各有不同的思考和立場,針對當中的交集與對立作分析。訪談大綱針對四大類的受訪者分別設計,有相同和不同的題目。最後的結果顯示,

政府部門、經營部門、非營利組織並沒有太大的歧異,大致上都覺得本古蹟場館的經營是適當的。觀覽者則有比較不同的看法,普遍希望能呈現更多元、正向的展覽主題,設置更多服務設施,並覺得古蹟主題不夠明顯。對於本研究主題,總結歸納以下結論:一、遵守條例和契約進行維護,場館利用符合原建築的配置和精神。二、場館定時巡檢,遵守文資法進行修復,狀況保持良好。三、場館讓民眾容易親近,遵守文資法進行佈展,導覽會結合過去部分歷史。四、多重使用使場館空間更顯不足。五、古蹟未被凸顯,容易受忽略。六、二二八可以介紹的內容豐富,觀眾又有其他設施需求。七、考量紀念館屬性和家屬感受,行銷方式受限。給予館方的建議主要如下:一、古蹟具有

獨特性,古蹟再利用不該當作閒置空間再利用看待,空間經營必須以古蹟本身為主體去打造。二、古蹟的經營不僅僅是在維護和保存,更重要的是它的應用和創造價值,文化和商業可以做出對話,藉由這樣的流動創造更多的衍生價值,同時發揮更多的教育功能和影響力。三、利用活動或衍生性商品的開發和授權,或依文資法以勸募的方式取得捐贈,得到經濟的自主,經營的永續。關鍵字:黑暗觀光、紀念博物館、古蹟再利用、古蹟增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