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暴保護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精神家暴保護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晴翔寫的 家事法官沒告訴你的事【全新增訂版】:親緣,以愛為名的試煉 和顧燕翎的 女性主義經典套書: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女性主義經典選讀、台灣婦女運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群英論法|家暴不一定要動手只要符合這要件就構成 - 蘋果日報也說明:但法官認為,只要被害人感到痛苦畏懼,就算家暴,日前依違反保護令罪判張 ... 暴力防治法所稱「家庭暴力」,係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悅知文化 和貓頭鷹所出版 。

淡江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張貴傑、藍挹丰所指導 陳敏菡的 從事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網絡之心理師跨域合作及困境探究 (2021),提出精神家暴保護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網絡、跨域合作、質性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邱獻輝、陳巧雲所指導 陳韻竹的 從華人文化觀點探究「反擊型」男性親密暴力者 (2021),提出因為有 反擊型、建構主義典範、敘事研究、華人文化、親密暴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精神家暴保護令的解答。

最後網站既沒有受傷,也沒有同居,可以聲請家暴嗎?|陳鴻儀律師則補充:... 但是如果對方不斷的日夜轟炸,給你造成精神力壓力,那麼還是構成家暴的。在遇到上述的情況時,被害人就可以依照家暴法第9條以下聲請民事保護令。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精神家暴保護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家事法官沒告訴你的事【全新增訂版】:親緣,以愛為名的試煉

為了解決精神家暴保護令的問題,作者楊晴翔 這樣論述:

婚姻、親權、保護令、繼承…… 關於愛與情的糾結,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法律剖析! 【特別收錄:如何選擇你的家事律師】     一生中,毫無法律問題需要解決的機率,有多高?   曾是家事法官,現任家事律師,看遍法庭上的風景,   藉此引領我們認識與人生息息相關的家事法。   或許有一天,這些知識可以保護你──     婚姻‧終點   幫我要到好萊塢明星級的贍養費,沒問題吧?   如果確定要娶她,先簽下婚前協議書。     親子‧連結   錢賺得沒他多,孩子會判給我嗎?   孩子不想跟他走,我有什麼辦法?     保護令‧停損   被不認識的人跟蹤,我可以申請保護令嗎?   我這麼在乎你,你別想離開

我身邊!     收養‧給愛   可以終止收養嗎?我們實在無能為力再當他的父母了!   在臺灣,該怎麼辦理收養?     繼承‧權與錢   我們沒有孩子,父母也不在了,遺產會怎麼繼承?   掀起波瀾的一張紙:遺囑引發的繼承爭議     【增訂版新增內容】   夫妻剩餘財產分配數額調整修法   贍養費修法展望   釋字七四八號施行法同性婚姻法   跟蹤騷擾防制法   暖心推薦     中原大學法學院名譽教授 郭振恭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副教授兼執行長 林春元   專欄作家 人渣文本(周偉航)   心理師.社工師.家事調解委員 林秋芬    臺大婦產科醫師 施景中    臺北地院法官.《章魚法

官來說法》作者 張瑜鳳    鈺璽診所院長 黃鈞蔚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黃瑽寧    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教授.台灣家事法學會理事長 鄧學仁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蔡鐘慶    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戴瑀如    好評推薦     本書非常適合非法律人的社工師與心理師,可以透過本書了解家事事件法要點及目前家事法庭如何應用多重資源統合處理家庭紛爭,亦適合想透過司法解決家庭紛爭或已在家事法庭的當事人參考。──心理師.社工師.家事調解委員 林秋芬     本書告訴我們的是:以愛為基礎,相互尊重為底線,各自活出豐富無悔的人生。家庭,既然以幸福為目的,無論出發或結束,都應該圓滿,平安靜好,

無悔無怨。──臺北地院法官.《章魚法官來說法》作者 張瑜鳳      本書以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作為例子,並佐以專業的法律見解,卻不使用艱澀的法律用語,即使不懂法律的人也能輕鬆入門,而對於專業的法律人士,也能藉由本書了解法庭的實務做法。──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教授.台灣家事法學會理事長 鄧學仁     當婚姻走到了盡頭,如何心平氣和地終結關係,並確保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是家事事件中最困難的課題。楊律師以豐富的法院及律師實務經驗撰寫本書,揭露了《家事法官沒告訴你的事》,對於處在生命中十字路口的王子和公主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助理教授 蔡鐘慶      從事身分法領域的教書工作

多年,《家事法官沒告訴你的事》一書牽起我與作者的緣分,邀來從事實務工作的作者在課堂中與學生們親身論法……讓學生們在枯燥的法條背後發現其蘊藏的功用,激發學生們對家事法領域的興趣。──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戴瑀如 

精神家暴保護令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柯以敏 #婚姻 #廖輝英

⭐不計支出告死他!詹惟中一語惹怒鄭弘儀
► ►https://youtu.be/ma113C6D_9k
⭐不想猝死必看!分析師「主動脈剝離」歷劫重生
► ►https://youtu.be/ORgxWR_awVA
⭐鄧惠文被逼潑婦現形?警告婚後20年震撼下場
► ►https://youtu.be/5ypR353Mj54​
⭐生病才知誰孝順!手足不顧父母如何是好?
► ►https://youtu.be/jFtIJNez95o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分段重點】
00:00​​​​​​​​​​​​​ 開場介紹
00:55 柯以敏老公過世,驚人秘密浮出水面?
​​10:08 如果你老公把錢給別的女人,你會...?
21:11 婆婆逼柯以敏,放棄繼承兒子遺產?
24:16 一份遺產跑出程咬金也要分?
26:44 老公五百萬到底給誰永不得知?
29:25 媳婦天人交戰決定不甩婆婆?
33:50 小三最後都在照顧,錢全拿?
35:38 廖:我破水,他要我自己去醫院!
41:22 廖生產難,夫:若以前早難產死!
46:00 文婉女兒生病夫牛奶裡加尿?
47:45 「70歲夠了吧」廖輝英婚內離婚!
52:53 廖輝英控家暴,拿刀、勒脖、威脅開車墜海?
1:02:52 離婚了還在替前夫扣水電?
1:05:20 遇家暴該如何保護自己?

#分居 #震撼彈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從事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網絡之心理師跨域合作及困境探究

為了解決精神家暴保護令的問題,作者陳敏菡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實務工作、專業困境、跨域層面三向度進行探究。研究者透過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心理師分享執業經驗,並採取敘說探究作為研究方法之概念,進行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三位受訪者在家庭暴力領域執業皆已達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對於場域具有一定熟悉度,並已發展出因應專業挑戰之方式。本文之研究目的,為歸納出執行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之心理師實務工作歷程、困境及跨域合作經驗,研究結果如下:一、專業人員具有性別差異,女性處遇人員在訓練過程以及處遇過程中可能會遭遇較多困境;二、專業進修、督導與專業同儕可增進專業訓練與普同感;三、團體共同帶領者可形成特殊的支持作用,倘若能發展出固定的共同帶領者,將可提升調節之功能;

四、處遇人員之核心信念存在兩種模式,不同模式的選擇 將對處遇工作產生偌大影響;五、來自案主的語言直接回饋,最能增進專業人員對於工作之熱忱度,且可增進法官對於判處處遇之意願;六、部分被害人在某方面也是相對人,如果能強制安排課程,要求被害人參與,或許更有助於調解與改善整體伴侶關係;七、基於經費、時間與其他因素之考量,除法官處遇判定率下降外,原設定放置於鑑定處遇機制之資源遭省略機率逐漸增高;八、價值觀會影響後續對於工作場域之選擇,以及對於案主之接納程度;九、增添非工作關係之情誼,可增加工作間的網絡順暢度,且可提升網絡間之工作效率;十、當專業人員具備較高專業認同度時,將有較高意願使用個人、專業、跨域三

層面來尋求困境之調適,因此,提升專業認同程度是為面對困境之有效因子之一。

女性主義經典套書: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女性主義經典選讀、台灣婦女運動

為了解決精神家暴保護令的問題,作者顧燕翎 這樣論述: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具備家暴法和民事保護令的國家,但台灣,因此性別平等了嗎?   2019年性平處依據世界銀行統計數字,推估台灣性別平等居亞洲之冠。不過,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很難說台灣已經兩性平權,不妨想想,職場上高階主管的男女比是否相近?社會觀感與期許是否已然跳脫性別框架?甚至近年更掀起了一股厭女風向。看來要向性別平等邁進,大概還有好一段距離要走。   為此,貓頭鷹與台灣婦運健將顧燕翎老師合作推出女性主義三部曲:《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女性主義經典選讀》《台灣婦女運動》。我們相信,真正的觀念翻轉,不只是體制與法律的變革,而是要以「理論」、「經典」和「臺灣婦運」三個方向一同並行,從根基知識建立性別平

等意識。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用「理論」翻轉腦袋、開擴視野   本書爬梳數世紀以來的女性主義理論與婦運行動,歸納為十一種主要流派,剖析其理論內容與歷史歷程,以及不同流派間的相互啟發與激盪。全書由十位長期在婦女運動和女性主義耕耘的本土學者通力合作,不僅引介理論,也省思女性主義的論述和實踐。期待透過本書,我們能以深入且平衡的視角,透視女性處境,並想像和規劃未來。     《女性主義經典選讀》   用「經典」擴充知識,強化思辨能力   本書由台灣婦運健將顧燕翎主編,全書收錄兩百年來51篇重要著作,將其摘譯與改寫。試圖從多面向重現女性主義者的心路歷程和重要論述,不僅有女性主義對父權和資

本主義社會的分析、批判,婦運的軌跡、自省,也包括前瞻性的另類思考和方案。希望給台灣人理解、思索性別議題時,提供一些思辨基礎。     《台灣婦女運動》   在前人奮鬥的道路上,探索性別平等的未來   台灣是亞洲第一個具備家庭暴力防治法和民事保護令的國家。但這樣的成果,是來自許多人漫長的努力。台灣在1970年代呼應國際婦女運動的聲音,開始注重從女性立場發聲。雖然當時重在呼籲「女子有才」,開發女性對社會的貢獻,未提出「女子有權」,根本性的翻轉傳統社會,卻也因而得到開明保守人士的支持,創造極大的媒體聲量。此後透過開辦《婦女新知》雜誌等刊物,提升對女性自主和平權的認識,正面提倡女性權利。加上後來社會案

件推波助瀾,促使家庭暴力防治法推動。90年代以後,也有更多性別議題在社會上引起討論,進入國會,納入國家法律,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等皆由此而生,台灣因此成為亞洲第一個具備家庭暴力防治法和民事保護令的國家。 作者簡介顧燕翎本系列主編。1970年代參與拓荒者出版社,推動婦運;1980年代參與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大婦女研究室等、台灣首開女性主義課程(交大);1990年代進入台北市政府,台灣首位女性主義政務官;2000年代參與各級政府的性別主流化。曾任交通大學通識教授、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研究員、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

心主任及社會局局長、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兼任教授、台北YWC董事、台灣銀領協會理事長、行政院性別平等會、臺北市及其他各級政府女性權益促進/性別平等委員會等委員。相關著作:《女性主義經典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完整修訂版)》《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1. 追求自由、平等與獨立——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顧燕翎 2. 烏托邦的追尋與失落——烏托邦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 黃淑玲 3. 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存在主義女性主義 鄭至慧 4. 顛覆一切壓迫的根源——激進女性主義 顧燕翎、王

瑞香 5. 探測陽具的版圖——精神分析女性主義 劉毓秀 6. 解析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范情 7. 突破異性戀機制的壟斷——女同志理論及酷兒理論 張小虹教授、鄭美里 8. 連結女性與自然、永續共存救地球——生態女性主義 王瑞香、顧燕翎 9. 突顯多元與尊重差異——後現代女性主義 莊子秀 10. 由上往下推動性別平等——國家女性主義 顧燕翎 11. 突破種族、階級和文化交織的盲點——後殖民女性主義 林津如   《女性主義經典選讀》 第一章 女性意識覺醒 第二章 性別角色反思 第三章 父權管轄的女體 第四章 女性情欲和同女發聲 第五章 婦運初心 第六章 女性主義新世界 第七章 理

論檢驗與重構 第八章 策略選擇與行動   《台灣婦女運動》 導論 第一章 歷史探源 第二章 拓荒的腳步 第三章 女性主義的耕耘 第四章 百花齊放--新團體、新議題、新挑戰 第五章 性、生殖與工作 第六章 婦女╱性別研究建制化 第七章  體制內婦女運動

從華人文化觀點探究「反擊型」男性親密暴力者

為了解決精神家暴保護令的問題,作者陳韻竹 這樣論述:

現有國內外親密暴力者分類學,即便已發展出許多分類架構,仍有不足之處。像是近來在實務上不乏在家中處於弱勢、遭到女性伴侶暴力對待,在超出忍耐範圍後爆發「反擊」之男性親密暴力者。由於「反擊型」男性親密暴力者目前極少受到文獻的關注,且相左於傳統女性主義觀點:親密暴力肇因於男性的父權思維、且僅有女性會成為受暴者,顯示有必要深入此類型進行探究。考量親密暴力具有豐富的文化意涵,因此本研究擬從華人文化的觀點出發,採取建構主義典範作為科學哲學的基礎,並採用敘事研究的方式進行探究。邀請兩位平時無暴力傾向、與伴侶互動相對處於弱勢地位之男性親密暴力者擔任研究參與者,接受個別深度訪談。藉由探討「反擊型」男性親密暴力者

的生命經驗,瞭解其對於施暴事件的想法與感受,從而探索文化價值與信念在其親密暴力行為模式中的意涵。另外,本研究以判決書和社工訪談紀錄作為輔助文本,並在資料分析的過程,邀請一位進行相關領域研究的研究生擔任協同分析者,協助從文化觀點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反擊型」男性親密暴力者與伴侶的互動過程,呈現諸多的文化意涵,共可以整理出四個議題:其一,兩位受訪者採取「忍」的策略因應伴侶衝突議題,然隱藏真實想法、忍而不語,導致伴侶間缺乏溝通,影響著雙方的關係與互動;其二,即使衝突不斷、且認定伴侶「不貞」,為維持「和諧」關係,選擇以忍而不發來應對,長期未解的問題使得關係逐漸惡化;其三,傳統華人之「相依我」特徵顯

著,例如秉持「緣分」信念而難以割捨感情、顧及子女照顧與長輩期待而行事,以致於親密關係陷入僵局;其四,與伴侶衝突令受訪者感到不光彩,為維護「臉面」而不願向外求助。長期百般忍讓身心俱疲,且加上酒精/毒品催化,最後積累已久的憤恨爆發,導致反擊型親密暴力事件。後續根據研究結果與其意涵進行討論,並得出結論與提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