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冶金原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粉末冶金原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彥富寫的 2023機械製造完全攻略:圖像+表格系統歸納,好讀易記有效搶分![二版](升科大四技二專) 和江元壽的 新一代 科大四技機械群機械製造升學金鑰寶典 - 最新版(第二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詳解.診斷.評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千華數位文化 和台科大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張世賢所指導 陳哲揚的 真空燒結和熱處理對添加HfC及HfC-Ta60Nb40C微粉於Vanadis 60高速鋼其顯微組織與機械性質之影響 (2021),提出粉末冶金原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Vanadis 60高速鋼、金屬基複合材料、碳化鉿、碳化鉭、碳化鈮、真空燒結、熱處理、深冷處理、穿透式電子顯微鏡、電子背向散射繞射。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張世賢、梁誠所指導 黃怡文的 真空燒結法對添加TaC 微粉之鈦鈮錳合金的顯微組織與機械性質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鈦基複合材料、真空燒結、鈦鈮錳合金、碳化鉭、橫向破裂強度、電子微探儀的重點而找出了 粉末冶金原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粉末冶金原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3機械製造完全攻略:圖像+表格系統歸納,好讀易記有效搶分![二版](升科大四技二專)

為了解決粉末冶金原理的問題,作者盧彥富 這樣論述:

  ◎圖像+表格系統歸納,好讀易記有效搶分!   ◎雙色編排,名師獨到見解,有助實務運用!   ◎單元彙整各類考題,主題統整全面攻略!   全書依據最新公布之108課綱標準編寫,主要目的為協助同學於最短時間完成「機械製造」之複習,達到事半功倍之成效。近年來「機械製造」考題命題方向主要為各種加工的基本方法與過程、各種加工機械之功能與特性、機械製造的演進及發展趨勢。主要考試內容包含機械製造的演進、材料與加工、鑄造、塑性加工、銲接、表面處理、量測與品管、切削加工、工作機械、螺紋與齒輪製造、非傳統加工、電腦輔助製造等。在108課綱中將原有之13單元整併為12個單元,在第4單元塑性

加工加入「塑膠模具設計與加工」、第6單元加入「電鍍原理與設備」、第11單元加入「積層成型」與「雷射加工」,尤其在第12單元加入「車銑複合與五軸機械加工」與「智慧製造與先進技術」,都是符應目前國內外機械製造方法及產業發展趨勢,幫助學生提升國際視野,並能主動探索新知。   「機械製造」內容非常複雜,學科要得高分,不外乎多看多寫,選定好書後,加以精讀與融會貫通,拿高分並不困難,整體而言,未來考題仍是以「專業知識」為主,「計算題型」為輔的命題方式,相信日後的試題依然會以此方式呈現,期勉各位考生皆能金榜題名。全書主要以最短時間完成同學複習「機械製造」課程而編寫,期盼同學勤加研讀,敬祝各位金榜題名。

  ****   有疑問想要諮詢嗎?歡迎在「LINE首頁」搜尋「千華」官方帳號,並按下加入好友,無論是考試日期、教材推薦、解題疑問等,都能得到滿意的服務。我們提供專人諮詢互動,更能時時掌握考訊及優惠活動!

真空燒結和熱處理對添加HfC及HfC-Ta60Nb40C微粉於Vanadis 60高速鋼其顯微組織與機械性質之影響

為了解決粉末冶金原理的問題,作者陳哲揚 這樣論述:

Vanadis 60是一種高合金的粉末冶金高速鋼,適用於要求非常嚴格的冷作模具和切削工具。其內部含有高的含碳量與合金元素,包含Co、Mo、W和V等等,使其具有極高的抗壓強度與非常好的耐磨性。在切削刀具的應用上,Vanadis 60提供了非常高的耐磨耗性,在高熱環境下的硬度與其它高速鋼相比,具有更好的韌性。金屬基複合材料是透過強化材料散佈到金屬基材中製成。由於碳化鉿(HfC)、碳化鉭(TaC)和碳化鈮(NbC)具有優良的硬度和較高的熔點溫度,它們被廣泛使用作晶粒生長抑製劑和改善鐵基合金的機械性能,所以這些碳化物是合金鋼增強相的良好選擇。因此,本研究利用HfC和HfC-Ta60Nb40C來改善V

anadis 60高速鋼的機械性質。本實驗分別在Vanadis 60高速鋼中添加1、2和3 wt%的HfC粉末,以及1 wt%的 HfC-Ta60Nb40C粉末,其中Ta60Nb40C的添加量分別為0.3、0.4和0.5 wt% (0.7 wt% HfC-0.3 wt% Ta60Nb40C, 0.6 wt% HfC-0.4 wt% Ta60Nb40C and 0.5 wt% HfC-0.5 wt% Ta60Nb40C)。後續試片以1215°C至1260°C進行真空燒結,並在燒結溫度持溫一小時。之後選取最佳參數試片進行淬火、深冷及回火之熱處理;淬火溫度為1180°C,持溫30分鐘,並以0.8 M

Pa氮氣作為淬火介質,之後深冷處理以液態氮冷卻至-150°C,持溫50分鐘,回火以 550°C持溫180分鐘,並重複進行三次。同時進行許多機械性質測試以評估試片性質,包括體收縮率、視孔隙率、洛氏硬度、橫向破裂強度(TRS)及腐蝕試驗;並以XRD、OM、SEM、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與電子背向散射繞射(EBSD)技術等對顯微組織進行分析。實驗結果顯示,添加1 wt% HfC之試片在1230°C下燒結並且持溫一小時,擁有較佳的機械性質,其視孔隙率為0.39%,橫向破裂強度達 1280.96 MPa 及硬度78.35 HRA。此外,添加0.5 wt% HfC-0.5 wt% Ta60Nb40C之

試片,在1230°C真空燒結下,視孔隙率為0.37%,橫向破裂強度達2212.07 MPa 及硬度為80.30 HRA。另一方面,後續進行熱處理及深冷處理後,添加1 wt% HfC以及0.5 wt% HfC-0.5 wt% Ta60Nb40C 之試片其橫向破裂強度皆有上升,分別為2102.10 MPa與2451.66 MPa,硬度則明顯提升至86.47 HRA及85.96 HRA。TEM和EBSD結果亦顯示,MC、M6C、M7C3、和M23C6 型碳化物明顯出現在真空燒結、熱處理和深冷處理後之試片。

新一代 科大四技機械群機械製造升學金鑰寶典 - 最新版(第二版) - 附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詳解.診斷.評量

為了解決粉末冶金原理的問題,作者江元壽 這樣論述:

  1. 考前衝刺:歸納各章命題重點及快速索引功能。   2. 命題趨勢:依據歷屆試題趨勢,點出攻讀重點,建立清晰的觀念。   3. 重點整理:提綱挈領,配合圖表闡述重點內容,幫助學習好吸收。   4. 歷屆考題:收錄近十年統測試題,瞭解歷屆考題掌握命題的趨勢。   5. 綜合練習:題型廣泛類題眾多,以章為單位進行全章的自我評量。     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功能:   使用「MOSME 行動學習一點通」,登入會員與書籍密碼後,可線上閱讀、自我練習,增強記憶力,反覆測驗提升應考戰鬥力,即學即測即評,強化試題熟練度。     1.詳解:至MOSME行動學習一點通(www.mosme.ne

t)搜尋本書相關字(書號、書名、作者),登入會員與書籍密碼後,即可使用解析本內容。   2.診斷:可反覆線上練習書籍裡所有題目,強化題目熟練度。   3.評量:全國唯一整合性線上測驗平台MOSME評量中心(plc.mosme.net),體驗多元評量方式(含模擬考、歷屆試題),了解學習狀況。

真空燒結法對添加TaC 微粉之鈦鈮錳合金的顯微組織與機械性質之研究

為了解決粉末冶金原理的問題,作者黃怡文 這樣論述:

鈦及其合金由於具有傑出的綜合性質,被廣泛應用於汽車、航空工業和生物醫學上,與其它傳統金屬生物材料相比,例如316 L 不銹鋼和鈷鉻合金,它們具有更高的比強度、低彈性模量、更好的耐腐蝕性和優異的生物相容性。過去經常使用鑄造及後續的熱機械處理來製備鈦合金,近年來則是改以粉末冶金技術代替,為鈦合金提供一個在低成本下發展及生產的機會,且此製程能生產形狀複雜的工件,以避免材料浪費,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加入碳化鉭(TaC)形成鈦基複合材料,則可以有效地提升鈦合金之機械性質。本研究第一階段使用鈦粉、鈮粉及錳粉三種純金屬粉末,分別配製成Ti-10Nb-1Mn、Ti-10Nb-3Mn和Ti-10Nb-5

Mn 三種合金,於1200°C、1225°C、1250°C和1275°C之溫度下進行真空燒結,並持溫一小時。第二階段是以第一階段之最佳參數的鈦鈮錳合金,分別加入1、2與3 wt%之TaC粉末,並分別於1225°C、1250°C、1275°C和1300°C之溫度下進行真空燒結,持溫一小時。最後,測量相對密度、視孔隙率、硬度和橫向破裂強度(TRS)來評估鈦鈮錳合金的機械性質;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X光繞射(XRD)和光學顯微鏡(OM)觀察微觀結構,同時對第二階段最佳參數之鈦合金,使用電子微探儀(EPMA)進行微觀組織分析。第一階段實驗結果顯示,於1250°C燒結一小時後之Ti-10Nb-

3Mn合金具有最佳之綜合性質,其相對密度達93.74%,橫向破裂強度和硬度分別為1671.83 MPa和63.86 HRA。因此,本研究第二階段將選用Ti-10Nb-3Mn合金,添加TaC粉末進行後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添加2 wt% TaC之Ti-10Nb-3Mn合金,於1275°C燒結一小時後具有較佳之綜合性質,其相對密度達96.24%,橫向破裂強度和硬度分別為1276.63 MPa 和67.38 HRA。而EPMA結果顯示,TaC在燒結過程中會產生TiC,並散佈在鈦基地中,同時還原之鉭原子作為β相穩定元素,固溶至鈦基地中,進而改善鈦合金之顯微結構與機械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