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東房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竹東房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東興寫的 時代的眼光:新光三越創辦人吳東興的百貨布局與服務創新 和RobertEugeneCushman的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打房乏力? 預售房價創高四起也說明:... ,但房價 ... 新竹房價外溢效應快速,竹東「綠視界」也已站上5字頭。 相關新聞. 超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佛光大學 應用經濟學系 周國偉所指導 李幸雯的 利用特徵方程探討國小學童受教資源與學區房價之漲跌:以板橋區為例 (2021),提出竹東房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由學區、額滿學校、受教資源、房價、特徵方程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連瑞枝所指導 謝亞珊的 台泥竹東廠員工之勞動、家庭與工作文化 (2020),提出因為有 台泥、水泥廠、工業化、工人、生存策略的重點而找出了 竹東房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竹科人跨區購屋新寵竹東交通價格雙優勢則補充:竹東 早期以透天市場為主,近年也慢慢出現大樓推案,竹東房市的發展早期仍以區域客、自住客為主,現在因為交通更完整,房價相對他區平實,吸引不少外來族群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竹東房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時代的眼光:新光三越創辦人吳東興的百貨布局與服務創新

為了解決竹東房價的問題,作者吳東興 這樣論述:

他改變了百貨業,也改變了野柳! 他一手打造新光三越,成為營收800億的百貨霸主, 一手拍攝的女王頭,讓小漁村揚名於世。   新光三越創辦人吳東興,自大二起跟在二叔吳火獅身旁學習,從基層專員做起,歷經財務、股市投資與不動產投資的歷練,參與新光人壽、新光百貨育樂、大台北瓦斯等籌備,更擔起新光三越百貨創建與營運。他既是眼光精準的投資者,也是藝術文化的愛好者,一生的足跡輝煌!   他是投資眼光精準的百貨教父,把荒地變黃金   吳東興總是先於同業看見地點的商機,早在1980年就看好還是荒地的信義計畫區,2000年開幕的東南亞最大百貨商場台中店,同樣在荒地間拔地而起。他用精準眼光為新光三越選地,用經營

策略成為制勝原因,發展百貨群的手法,讓新光三越百貨版圖達全台三分之一,一路為台灣百貨產業史寫下傲人紀錄。   他骨子裡的文化魂,堅持藝術也要生活化   吳東興堅持在寸土寸金的百貨商場,打造頂樓文化會館,讓民眾得以就近接觸藝術,從邀約享譽國際的藝術大師辦展,再到史無前例的大型恐龍展,場場轟動的藝術文化展,讓新光三越成為藝術生活化的領導指標。   他是攝影鬼才,用一張照片發揮國家級影響力   他是攝影鬼才,1961年曾以《森林旋舞曲》拿下台北攝影沙龍年度最佳作品、美國洛杉磯國際沙龍入選等大獎。更用一張女王頭照片,讓野柳小漁村因輿論壓力,從封鎖的軍事管制區開放成觀光勝地,再到現在的國家風景區,用

一張照片,創造國家級影響力。   從十七歲開始,在六十年間,將新光三越拓展到全台指標性的龍頭百貨!   一位企業家的奮鬥史,是台灣百貨業發展祕辛,輝煌年代的一則傳奇! 作者簡介 吳東興   吳東興(1939年-2020年8月20日),台灣企業家,新竹市人,新光三越百貨董事長。   吳東興是新光集團主要創辦人吳火獅之兄吳金龍的長子。畢業於新竹中學、東吳大學外文系。     1974年新光集團由吳火獅主導成立新光百貨,由吳東興擔任總經理。擔任新光三越百貨與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直至病逝。   吳東興熱愛攝影,就讀大學時就曾獲得數個攝影比賽獎項,並開辦過個人攝影展。2007年起舉辦「

新光三越國際攝影聯展系列活動」。   吳東興於1962年擔任東吳大學攝影社社長時,與攝影記者黃則修進入當時是軍事管制區的野柳風景特定區攝影。同年與黃則修共同舉辦攝影展,並命名「女王頭」等多個野柳地景。讓野柳的地景聞名於台灣,甚至迫使當局開放野柳成為觀光區。 楔子 第一章 投緣──跟著吳火獅開疆拓土 大二參與新光人壽成立大會 全台攻城獵地 第一份薪水一七九二元 第二章 新光育樂百貨──星光閃閃的年代 三十五歲當上總經理 全台最大保齡球館 獅子林影城,上帝也瘋狂!創造高票房 新光超市首創日系規格,遍地開花 自營貿易代理品牌,打穩招商底子 第三章 台日合資新光三越開啟新百貨時代 圓吳火獅

最後遺願 開幕前十天日籍總經理哭了 堅持頂樓文化會館,打開平民藝術風潮 台日文化差異,周三公休一年少五十二天業績 創世界百貨史紀錄!台北站前店、高雄三多店同步開幕 第四章 台中店進入大型店舖經營時代,躍升百貨業龍頭 在荒蕪漫草間打造信義新天地 府城台南,擴展新版圖,台南西門成為東南亞最大購物中心 接手衣蝶百貨四館,全台一年來客數超過一億人 轉型潮流生活文化,高雄左營店與台南小西門吸年輕客 收購大魯閣草衙道購物中心,回歸娛樂零售 第五章 西進大陸一炮而紅,打造全中國營業額最高百貨公司 合資轉獨資,打造現代園林百貨蘇州新光天地 重慶新光天地打造高端品味生活中心 逆風開店,成都店二○一九年底低調

開出 第六章 在斜槓的興趣中,體會經營之道   楔子     新光三越即將迎來三十周年,從一號南西店至今在台灣展店十五家、中國三家,版圖拓展過程中歷經台灣經濟奇蹟出口貿易額高峰期、全面進入電腦時代、與現今5G數位時代,宛如一部台灣百貨發展史;在台灣,新光三越百貨連鎖服務網絡十五店、二十館超過二十年穩居百貨市場龍頭,展店數與年營業額均在市場擁有一席之地,市占率近二五%,合作廠商兩千多家,營業總面積超過一二○萬平方米,每年吸引超過一億人次的顧客造訪。   新光三越百貨二○一七年起納入轉投資高雄草衙道購物中心,從主力物販零售擴充更多娛樂如保齡球館、球場等體驗零售,業界都說新光三越跨足育樂

,事實上,早在四十四年前、七○年代至八○年代的新光百貨育樂時代,就是先從育樂型的保齡球館發想,所以我才以「新光百貨育樂公司」命名啟動新光體系百貨事業,當年的台灣甫歷經一九七三年(民國六十二年)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原物料全數上漲,也波及到大宗物資黃豆、小麥、玉米等起漲,甚至更爆發衛生紙、油、鹽等大漲;最近二年來衛生紙要漲三成,台灣民眾搶買衛生紙還上了BBC頭版頭,事實上在四十多年前就發生一波,當時五月花衛生紙一箱三十六包就漲了近一四%,民眾也是搶成一團,所幸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與經濟部長孫運璿即時撐住,物價雖漲,但也突顯人民物質需求渴望迎來巨大轉變,隔年新光百貨育樂公司風光開幕,更成為百貨零售業界

耀眼新星。   一九八九年(民國七十八年)台灣新光集團與日本三越集團共同成立新光三越百貨,當時台日合資百貨只有SOGO百貨等(現僅授權招牌),其餘在台灣還有永琦百貨、漢神百貨、大立百貨等也都只有日本百貨技術輸出,日本三越集團至今持股四三%,歷經三十年台、日共治沒有改變,且成為業界目前唯一一家台、日合資百貨集團;新光三越首家店─台北南西店於一九九一年(民國八十年)十月誕生,緊鄰當年台灣最繁華的中山北路、迪化街,風潮延續至台北車站、西門町,甚至因新光三越開幕而蔚為新興的南西商圈,一度超越當時外地人最愛的西門町商圈。   新光三越首號店南西店以建立「台灣最高品質的世界感、知、禮百貨」自許,在開店

過一年就獲利,經營團隊再接再厲,於一九九三年(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同日開出高雄三多店與台北站前店,創世界百貨業界新紀錄,即使已過三十年的今天仍無人能破,當時因為要趕南、北兩店開幕式,日本三越集團社長在我陪同下還特別搭乘飛機南、北趕場。   二○○○年(民國八十九年)新光三越進駐台中七期重劃區,也是新光三越積累自有資產的開端,台中港店不但開啟新光三越進入大型店舖經營的里程碑,且迅速帶動七期重劃區的繁榮發展,營運第三年起即締造年營業額百億元佳績,更讓台中中港店在中部百貨市場獨占鰲頭,蟬連數年百貨地王、至今更是全台最賺錢的百貨公司。   新光三越自一九九七年(民國八十六年)起即於現在房價

最高台北信義商圈階段性打造「信義新天地」,為新光三越追求創新與突破的代表作;從一九九七年A11開幕、二○○二年A8開幕、二○○三年A9開幕到二○○五年開出A4,以一年開一店速度打造出新購物群體驗,以串連空橋的水平式購物中心概念,建構完整的十三個業種商品線,掀起「信義商圈」從無到有的繁榮盛況,後續商辦、百貨商場爭相崛起,讓信義計畫區成為全球百貨密度最高的城市商圈,更成為全世界人士來台必訪景點之一。   「創造商圈」成了新光三越成功展店的最佳指標,也因為新光三越團隊具備豐富的展店經驗及創意生活提案,讓新光三越所到之處皆能以完善規劃及獨具特色的各項服務吸引人潮聚集,「人潮即是錢潮」這在日本經濟學作

家大前研一口中就是零售成功王道,而從台北南西、台南西門、台中七期重劃到信義新天地皆是創造商圈的成功實例,很多人問我如何精準獵地,讓它從無到有到繁華,我個人信念還是以「從無」的重劃區著手,最有機會造就成功案例,畢竟從飽和商圈要殺出一條血路不容易。   我在百貨業界算是「老百貨人」,新光三越邁入三十個年頭,日本三越過往三十多年以來歷經至少十個社長更換,甚至其中還有三越與伊勢丹合併後的三越伊勢丹集團的組織變動,但至今日方的投資不變,這也凸顯與日方的合作的堅定建構在經營團隊的能力與誠信,當然在數位化時代來臨,電商零售衝擊世代,新光三越團隊也在積極在創新與轉變。像是二○一○年起,在台灣重劃地區愈來愈少

情形下,我們「創造商圈」的機會變少,新光三越進而結合在地交通據點、市集與在地特色創造購物中心百貨型態,高雄左營店就是開啟台灣百貨新里程碑;而二○一三年底台南小西門更以嶄新思維結合潮流、科技、娛樂、美食以及新文創,打造出南台灣潮人新文青最愛新聚點,更帶動台南市走向新文創觀光旅遊領域,如今這波風潮也襲捲全台。   二○○六年與中國北京華聯集團合資準備開啟中國版圖,二○○七年北京新光新天地(現更名)開幕成為新光三越赴大陸拓展首家店,至今仍是中國最賺錢的百貨店王,近年更躍升全球百貨店王,只是後來因雙方經營理念不合,在二○一六年新光三越持股全數賣出,為了持續中國投資,後續相中蘇州、重慶、成都等據點,並

於二○一五年新光三越率先以獨資模式在中國蘇州打造出蘇州新光天地,後續更陸續開出重慶、成都等三大店,對新光三越來說,這十年係國際化很重要的一大步,更因此打響新光三越在廣大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市場知名度,不僅吸引企業來台取經,更有廣大中國消費群來台必逛必買,一度挹注信義、南西、站前店退稅額占比超過一五%。   二○一七年入主高雄草衙道購物中心 ,同年八月九日與重慶中渝物業集團合作打造的重慶新光天地開幕,是繼二○一五年新光三越集團獨資於蘇州開出新光天地後 ,第二家在中國的購物中心型百貨商場,是新光三越集團將重慶新光天地獻給三千萬重慶市民最大夢幻樂園,以「玩具故事」、「青春王國」和「森林影院」三大概念區

塊,規劃生活城巿中驚豔的歡樂體驗,並以「湖上冰宮」、「旋轉木馬」、「空中花園」及「電影院」等為城巿地標,規劃五至八樓四個樓層的「天空之城」,一至四樓「百貨世界」地下一樓的「美麗巿場」,提供美好生活的開始。而在重慶新光天地開幕後,二○一九年成都新光天地也登場,從台灣創造商圈到中國創造質感生活城市,新光三越一直備受期待。 第一章 投緣──跟著吳火獅開疆拓土 父親家族發跡源自新竹,父親吳金龍、二叔吳火獅、三叔吳金虎三兄弟出生於新竹東勢,聽父親說,過去先祖來到新竹,一直是一脈單傳,至祖父才打破,育有三子三女,父親排行長男,因家境清苦常隨母肩挑糕餅於市場賣,十四歲就到新竹老協同布行做學徒,一路做到業

務經理,並代父護佑弟妹成長,台灣光復後,因民生匱乏,父親運用業務人脈,與二叔火獅、三叔金虎共創新竹油脂公司,並斥資造船,往返於大陸、日本、台灣之間,從事茶葉、紅糖、麵粉、棉布等民生必需品貿易,兄弟同心協力致力事業,也墊定日後新光企業基礎。 新竹市對我來說有很多記憶,小時候住新竹市區,為了躲空襲,一度搬到鄉下親戚家富岡寄住,讀小學時因家境貧困,那時多數孩子還打赤腳上學,直至小學五、六年級,爸爸才開工廠,日子也開始好過一些,但即使家境不優渥,但父親給我們六個孩子的生活卻是豐裕的,每個孩子都是爸爸努力工作栽培出來的;身為長子、吳家長孫,從小學竹師附小、新竹國中到新竹中學都在新竹,意外的大學落榜才讓我

有機會獨立到台北,大弟後來唸醫學、小弟學會計,我雖身為家中老大,但其實也沒什麼壓力,比較起過去爸爸身為家中長子還要兄代父職,與祖母出門擺攤做生意的歲月,我的童年其實相當幸福的。 當年父親一有積蓄就會置產,且曾自己創業「新龍染織廠」,後來就併到「新光實業」;而二叔吳火獅十七歲時在父親介紹下,進入台北平野布店商行當學徒,因工作勤奮受到老闆小川光定賞識,一九三八年提拔為小川商行總經理,負責棉布批發;在台灣光復後,於迪化街開新光商行買賣布匹、麵粉、茶葉等。

利用特徵方程探討國小學童受教資源與學區房價之漲跌:以板橋區為例

為了解決竹東房價的問題,作者李幸雯 這樣論述:

近年來我國各地區房價持續上漲,諸如台北市區與新竹竹東之房價價位可謂高得嚇人,然而對於許多首購族群來說,如何挑選房子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在2020年新北市總人口數已達到403萬954人,是國內人口數最高的縣市。本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公立國民小學區域內之房價為主要研究範圍對象。本研究採用特徵方程方法探討以教學品質為首的建物特徵對房屋價格的影響。教學品質由受教資源指標衡量,如每班平均學生人數、學校師生比例、學校獲獎次數、學生使用面積等;建物特徵包含房屋屋齡、電梯、車位、房屋型態以及樓層比,加上學區房屋附近的設施有公園、加油站、公廟和市場等。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教學品質」與「電梯」不論對有屋齡之房價或

無屋齡之房價皆有正向顯著性影響。此外,有屋齡在「公園、市場、加油站」與無屋齡在「總面積佔比、主建物佔比、額滿學校、車位、宮廟」等變數上分別對房價具有正向影響。而「自由學區」不論對有無屋齡之房價皆有負向顯著性影響,有屋齡在「總面積、樓層比、宮廟、額滿學校」與無屋齡在「樓層比、公園、市場、加油站」等變數上分別對房價具有負向影響。由結果可知,在板橋區不論是對現有之房產或是預售屋而言教學品質愈好其房價就會愈高。但在自由學區方面則反之。

土地正義(2冊套書)土地正義+超額徵收

為了解決竹東房價的問題,作者RobertEugeneCushman 這樣論述:

  徐世榮教授以這套書揭櫫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這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是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人必讀之作。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你不知道的土地黑歷史,   第一本全方位解剖臺灣的土地政策。   ★從1949年施行的「三七五減租」到今天,為何還有3萬多筆未解除的租約?   ★1953年的「耕者有其田」,總共徵收了14萬多甲土地,為何其中還包含了將近10萬甲「共有出租耕地」?  

 ★為何當年蔣介石要急著推動土地改革?當年接收臺灣的資源委員會究竟是怎樣一個單位?它與現在的中油、台糖和經濟部又有何關係?   ★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我們琅琅上口的「政府德政」,到底影響、改變了臺灣什麼?   ★台糖公司的土地有如「魔戒」,政商名流趨之若鶩,其廣大的土地如何演變而來?   ★何謂土地改革、區段徵收、一般徵收、市地重劃、都市計畫?在這些名詞背後,地方派系與財團究竟在操作著什麼樣的「土地遊戲」?   ★依照《土地徵收條例》規定,幾乎臺灣的每一片土地都可以被「區段徵收」,臺灣現今處處充斥著浮濫徵收案件的起源是什麼?   ★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

予保障。但為何臺灣政府不需經過人民同意,就能強制剝奪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與人性尊嚴?   出身雲林農村的徐世榮教授,秉持「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關懷與社會實踐,在土地政策研究與田野調查的過程中,逐步發現臺灣盤根錯節的土地問題,雖然政權幾度轉換,人民的土地和家園被侵害、強奪的故事,仍不斷上演。   他在本書檢視了臺灣近代以來的土地發展,處處充斥著看不見的「合法掠奪」。從日治時期糖業株式會社半強迫徵收土地,到戰後的土地改革、經年累月遍布全臺的浮濫徵收,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其實都是政權掠奪與炒作土地的工具。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不僅削弱地主

階級的力量,更剝奪了數萬小面積土地的所有人賴以生存的工具,導致臺灣的經濟菁英大量流失;而國民黨政權則藉此培植樁腳、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並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保護特權和財團,進而控制地方政治。   然而,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如近年爆發的土地徵收抗爭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在在印證了土地政治就是地方政治,而土地炒作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被犧牲的往往是無辜的弱勢民眾。   土地究竟是什麼?是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心之所向、家之所在?還是政治家與財團眼中的龐大利益?被剝奪與被損害的土地所有人,何時才能得到補償與

正義?土地正義如何能達成?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這段歷史之中,不能不關心,因為「看不見」的掠奪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所以,當我們談論臺灣的土地政策,也就是談論土地的轉型正義!   《超額徵收:都市計畫?或炒作土地、侵害人權?揭開區段徵收的真相》   區段徵收合憲嗎?   ◎源自十九世紀的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我們必須了解超額徵收在歐洲及美國是如何被實施及被放棄。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仍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但在二十世紀初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   ◎區段徵

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區段徵收」是中華民國特有的「土地徵收」制度,但後來在台灣延用實施下,政府從未依法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十年前,苗栗大埔強拆張藥房的事件引發社會廣泛的關注。在那之後,許多類似的區段徵收個案也都引起土地被徵收人的強烈抗爭,如桃園航空城、台北社子島、林口A7、新北八里台北港、淡海新市鎮、竹北台知園區(璞玉計畫)、竹東二三重埔等,這是因為區段徵收剝奪了憲法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保障。區段徵收的實施顯然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個時刻,台灣社會亟需盡快理解何謂區段徵收,並辨明這個制度的實施是否有其正

當性、合理性及合憲性。   如此惡劣的情勢或許有機會隨著羅伯.庫斯曼教授《超額徵收》中譯本的出版而有所改觀。在本書中,庫斯曼教授以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為例,將土地徵收分為二大類:強制徵收(eminent domain)、超額徵收(excess condemnation),後者又可分為三個類別:殘餘地徵收(或稱附帶徵收、一併徵收)、為了保護某項公共建設而在其周圍所實施的有限度擴張徵收(台灣的法律制度似無此徵收),以及為了賺錢財政目的所實施的獲利徵收(即國內的區段徵收)。當時他為了撰寫這本書,還特地從美國遠至歐洲蒐集資料及進行移地研究,如法國、比利時、英國三個國家的實務經驗,而後在一戰期間

從德國返回美國。本書也敘述美國各州當時所實施的眾多案例及法院的判決,內容詳實豐富,也具有很高的價值。雖然這本書出版於一百多年前的1917年,但書中所討論的主題與台灣區段徵收的狀況非常近似,與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在台灣,「土地徵收」主要分為「一般徵收」與「區段徵收」,其實施的關鍵都來自「都市計畫」。政府經常以「都市計畫」的手段,強制徵收人民的土地,以致引起抗爭。在國外,「超額徵收」是指政府透過強制徵收來獲取土地,其政策的重點在於政府徵收超過實際所需的土地。對都市規劃者來說,超額徵收是一種掌控都市實體環境發展的手段。在《超額徵收》一書中,庫斯曼教授探討了區段徵收的合憲性,

他特別強調,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財務目的而進行徵收,這絕非徵收的公共目的,這樣的徵收不僅違背了法律公平的保護原則,也牴觸了法律的正當行政程序,而這大抵是為何西方民主國家在二十世紀初都逐漸不再使用區段徵收的主因。   到了二十一世紀,台灣竟然還在大肆實施建構於十九世紀、至今大抵已被拋棄的區段徵收制度。即使超額徵收的廢止在國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政府不斷啟動區段徵收,並將其誤導為土地合作開發事業,以致國人受其蒙蔽而產生誤解。區段徵收的定義為何?又從何而來?在中華民國的法制史中,區段徵收最早出現於1930年所制訂的舊《土地法》中,該法後來於1946年做全面的修訂,成為現行的《土地法》。其中,區段

徵收的定義規定於第212條第2項:「謂於一定區域內之土地,應重新分宗整理,而為全區土地之徵收。」但這個定義很不明確,而且賦予了政府非常大的權力。其立法緣由是為了仿照德國人於中國膠州灣租借區之開發前例:在地方建設開始之前,由政府先行「照價收買」擬建設地區的全部土地,防止私人壟斷土地。但在台灣,政府從未支付高額價金來進行全區的照價收買。   在解嚴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台灣的土地亟待解嚴。《超額徵收》這本書幫我們找尋到區段徵收的根源,找到了區段徵收的身分密碼。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喚起大眾的共識,督促政府重視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廢除侵害人權的區段徵收制度。 名人推薦   《土地正義》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臺史所所長   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陳立夫∣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范 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黃紹恆∣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詹順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王美琇∣自由時報專欄作家   尤美女∣前立法委員/律

師   《超額徵收》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專文導讀   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范 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陳致曉∣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理事長   黃紹恆∣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黃信勳∣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黃益中∣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詹順

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站長   楊淑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廖麗敏∣中國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兼會計室主任   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戴秀雄∣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助理教授   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退休/兼任教授   蕭新煌∣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土地正義》   「土地、住宅與空間的議題一直都是臺灣社會的核心問題,徐世榮教授鑽研這個研究主題已經有十多年,《土地正義》一書正是他

長久學術心得的累積,內容非常深入與豐富,值得所有的讀者好好閱讀,可以說是臺灣土地課題研究的代表作品。   世榮兄在這本書充分揭櫫一種以公民權益為主體的土地正義觀,藉此評析耕者有其田、區段徵收、市地重劃等政策,是否完整符合公共利益和居民權益的比例原則。他的論點相當有批判性,促使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是成功的政策背後所隱藏的問題,很有獨到的見解。   一般學者主要會專注在理論論述,但世榮兄是言行合一,對於不合理的土地徵收作為可以說是無役不與,總是衝到第一線,長期投入社會運動,從體制外來維護公眾權益,展現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典範,令我非常佩服,也是當前學術界少有的實踐型學者。   本書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

果,以嚴謹的分析來支撐社會運作,挑戰既有政策的限制,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土地議題的朋友。」──陳東升(臺大社會系教授)   「世榮老師真正做到不以學識服務權勢,而是用以濟弱扶傾,是薩伊德所定義公共知識份子的最佳詮釋者。」──詹順貴(前苗栗大埔區段徵收案自救會律師、環保署副署長)   「一位從研究土地改革歷史,到義無反顧投身捍衛土地正義的行者,再次用心、用行動寫我們自己土地的歷史。」──林子凌(惜根臺灣協會秘書長)   《超額徵收》   「近年來,台灣的土地徵收引發許多爭議,其中尤以區段徵收的爭議最多,並且引發許多街頭抗爭。台灣區段徵收爭議的討論範疇雖然很廣,但卻極少探討區段徵收的本意。

《超額徵收》一書,雖然是1917年的舊書,確正好填補了台灣在這方面的空白。在《超額徵收》一書中特別提出,區段徵收不是完全不能實施,但以區段徵收做為政府財政收入工具,絕對是一種誤謬。目前台灣實施區段徵收的時機很多,其中許多時機與政府財政收入有關,正可藉由本書的論點來檢討台灣的區段徵收。」──李承嘉(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兼校長)   「土地徵收是國家對個人財產權的剝奪,在民主法治與極權專制國家也採行不同方法,國家可否利用區段徵收以遂行其租稅收入之目的,方法與手段是否選擇最小之損害,或有其他更好之替代方案,是否符合憲法第23條之規定等等,都值得我們深思。本書可提供我們思考與判斷上之重要

參考價值。」──楊淑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土地徵收是國家取得土地的最後不得已手段,必須基於公益性、必要性、區位不可替代性之原則,依法定程序為之,並給予公平合理的完全補償,否則不得為之。而區段徵收是土地徵收的一種,自當依循上述原則行使,但我政府當局往往將之視為一定區域內土地全部予以徵收整體開發、自籌財源的農地變更使用手段,其實已經逾越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分際,而有重新檢討之必要。今《超額徵收》一書的出版,不僅讓人瞭解到實施超額徵收的原由,從解決殘餘地問題、增進公共建設效能,到獲得增值利益不等,更警惕我們當須深省現今區段徵收的合憲性,是一本地政、公共政策、法律界學者專家、執行業務公

務員,以及初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習專著,謹此特予推薦,值得一讀再讀!」──顏愛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退休/兼任教授)   「上世紀初在歐美即已飽受批判的超額徵收制度,近年來卻因著新自由主義式土地掠奪在全球擴張鞏固,而重現於各國的土地政策。讓這本百年前的鉅著,至今仍振聾發聵,值得我們精讀省思,啟發我們對徵收法制的檢討。」──范雲(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很希望台灣的土地被徵收人及社會弱勢都能認清局勢,我們根本就不是活在一個民主立憲的國家,若以浮濫的土地徵收為例,我們其實是活在一個『以自由民主及愛台灣為名,實質卻是進行土地及人權掠奪』的類社會主義共產國度!這部憲法根本無法保護社會弱勢及

其家園,當權者完全忽視憲法的存在,並恣意掠奪及侵害我們的權益,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排隊等著當那個被掠奪的少數,有許多人排在前面,而且已經很不幸的遭遇到了。」──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用公權力協助權貴財團掠奪平民土地』是台灣炒房炒地國家政策的第一環。想了解當前台灣土地掠奪政策嗎?請看這本批判19世紀歐美國家『超額徵收』的鉅著。21世紀台灣,19世紀人權。早已被文明國家摒棄的這些侵犯人權政策,目前正在台灣以前瞻的『公共利益』為名,大規模、加速發生!別以為『超額徵收』和自己沒關係,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陳致曉∣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理事長   「超額徵收,目的是想要攫取超

額利潤。閱讀本書,就可以知道台灣地方政府為何不顧人民反對、農民抗議,一直樂此不疲。這本《超額徵收》,不僅值得全民閱讀,更是從政者都應該仔細閱讀看,並引以為鑑的好書!」──詹順貴(苗栗大埔徵收案環境律師)   「台灣不當徵收,讓已非少數的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傷心、甚至死亡,而不分黨派的政客們至今仍為所欲為地以『發展』之名為徵收利器,不斷地揮斬人民家園的根基,關心不當徵收及受迫害者,如何援助及自救──就從閱讀此書開始吧!」──林子淩(惜根台灣協會秘書長)   「在全球生態多樣性枯竭、自然資源超限利用、氣候變遷的威脅之下,國土自然保育、永續發展已是國家發展之必須策略。然近年來台灣仍動輒以區段

徵收浮濫開發,將珍貴的農綠地、人民珍視的家園轉為可炒作之建地,此乃不永續、不生態、不正義之愚蠢作為。藉由對區段徵收制度來源之認識,期待 《超額徵收》為台灣之短視敲一警鐘!」──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   「庫斯曼教授的《超額徵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鏡,讓對區段徵收早已習以為的台灣,得以重新思考其正當性與合理性。」──黃信勳(法鼓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心靈環保研究中心主任)

台泥竹東廠員工之勞動、家庭與工作文化

為了解決竹東房價的問題,作者謝亞珊 這樣論述:

1970至1980年代間,台灣的工業化程度日益提升,進入台泥竹東廠工作者,所經驗之工業化歷程,深受水泥產業特性的影響,一群在地男性如何靈活地運用各種資源,以回應工業化,為本研究欲討論之問題。由於工作、家庭與自我是不可分割的,本文選擇生命史方法之研究取向,並藉由深度訪談的方法,將這群男性在台泥之工作經驗與所處的家庭生命週期對照,以理解在工作與家庭的交互影響下,他們發展何種生存策略以回應工業化。水泥製造屬高度分工的生產體系,竹東廠員工因職務之不同,而形成差異性的生存策略,目的為爭取更多非正式的休息時間與更好的勞動條件。是以,這群男性在水泥廠內所形成之工作文化、養成之機械維修技術,與所建立之人際網

絡,連帶的影響廠外之生存策略。由農轉型為以工業為主的社會中,進入水泥廠從業之男性,在為人子、為人夫與為人父時期,基於家庭責任,而採取「兼差」的謀生方式,是許多男性的共同經驗。某段時期,他們的身分既為台泥員工,亦身兼農夫、鐵工廠工人、洗車場老闆、家庭代工頭或醫療器材廠董事等。看似進入現代性之工廠,實則這群在地男性,仍藉由傳統社會的生存模式,適應廠內與廠外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