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程發良寫的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第3版) 和(美)吉爾伯特的 生活中的毒理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華大學出版社 和上海科學技術所出版 。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職業安全衛生系碩士在職專班 丁若愚 博士所指導 黃淑英的 運輸物流及倉儲業職業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 (2021),提出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運輸物流及倉儲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统、危害辨識、風險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薛丁仁所指導 林依庭的 藉由熱氧化製程開發具有通孔結構的 TiO2及 CuO室溫氣體感測器 (2021),提出因為有 室溫氣體感測器、熱氧化、矽穿孔的重點而找出了 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第3版)

為了解決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的問題,作者程發良 這樣論述:

比較全面地闡述了有關環境保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同時,對人類活動引起的各種環境要素(包括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等)的污染過程、危害以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進行了比較詳盡的介紹,並對環境影響與環境評價、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非環境保護專業學生及環境保護人員培訓班的教材,也可作為工礦企業管理人員、環境保護工作干部及經濟管理干部的參考書。

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與空污作戰,必須面對現實

從「穹頂之下」紀錄片後,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今天我到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質詢環保署魏國彥署長。也特別邀請了三位環保團體代表說明,讓人民的聲音能夠清楚傳達。

目前台灣因肺癌及肺腺癌而死亡的人數增多,顯示台灣空氣污染嚴重是不爭的事情。我們可以選擇所喝的水,卻無法選擇呼吸的空氣,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最大也是最直接的。

素月要求環保署對於PM2.5的監測要確實,因此必須把交通監測站的數值納入計算平均值。

其次,要求環保署為了空污減量所成立的「空氣污染減量行動督導聯繫會報」跨部會組織,應該由環保署署長擔任召集人,以宣示政府欲改善空氣污染的決心。

運輸物流及倉儲業職業危害辨識與風險評估

為了解決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的問題,作者黃淑英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如何提升運輸物流及倉儲業風險評估體制建立之危害防範,運輸物流及倉儲業工作人員所面臨到,無論是對於保管作業的基層人員或是揀貨、理貨及流通加工的作業人員,和為了客戶進行貨物運送及儲存保管之運輸管理物流人員,均需對自我職掌範圍的工作場域與作業的危害有所認識及防範。本研究以某物流公司營業所員工人數為123人為研究對象,採用我國勞動部公告之『風險評估技術指引』為研究工具,將其討論風險性較高之工作勤務,分為三大類:裝卸貨勤務、晨間作業(24:00~08:00)、外勤勤務,藉由『危害鑑別風險評估表』,依各危害可能造成後果之情境描述:『對應操作工作內容』填入可能潛在『發生危害的原因』+『造

成傷害和有礙健康的後果』,預防或降低危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降低後果嚴重度所設置或採取相關的設備及措施填入。再評估其嚴重性與可能性,藉由風險等級之分級基準表,找出其控制方法與具體應變改善進行探討處理措施。研究結果,評估風險項目-風險等級【3】以上有:『裝卸貨勤務』-裝卸停/開車作業、尾門作業、移動籠車上/下車作業;『晨間作業』-籠車位移作業、籠車分貨作業、貨物上/下車作業;『外勤勤務』-騎/開車駕駛作業、集配作業-作業面、集配作業-生物性。評估經由採取控制措施之行為之後至降低風險等級【2】之下。然而任何的勞動安全,都建立在制度執行的【落實度】,預防職業災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消除危害』或『將危害限制

在不致造成事故的程度』,方能確保降低危害發生的頻率,使得勞工可以在優質的環境中平安的工作。

生活中的毒理學

為了解決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的問題,作者(美)吉爾伯特 這樣論述:

重點介紹了生活和工作中常見的化學物質,如酒精、咖啡因、尼古丁、殺蟲劑、鉛、汞、砷、金屬、溶劑、持久性污染物、內分泌干擾劑、動物與植物毒素、家中的有毒化學物質以及輻射、納米材料、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涵蓋了有毒物質引發的不良反應、生物學特性(毒性作用)和易感人群以及與之相關的監管標准、使用與接觸這些物質的一些具體建議。特別介紹了化學品對神經系統、孕產與發育的毒性作用,以及癌症發生與化學品接觸的關系。還生動地介紹了毒理學基本原理、對化學品進行風險評估與管理的方法與原則、毒理學本身的歷史起源與發展、毒理學涉及的倫理、法律與社會問題,以及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毒理學問題,列出了可供深入學習與研究

的網站與參考書。《生活中的毒理學》內容淺顯易懂,是一本理解和實踐毒理學的入門書,也是一本了解常見化學物質和輻射如何影響人們健康的大眾讀本。史蒂芬G.吉爾伯特(Steven G. Gilbert),毒理學博士,美國注冊毒理師。神經毒理學和神經疾病研究所創辦人、所長,一個成立於1996年的非營利機構,致力於神經毒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同時在華盛頓大學位於西雅圖的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系和位於Bothell的藝術與科學交叉學科擔任教授。還擔任着或擔任過一些非營利性的全國性和地方性組織機構的董事或董事長,包括華盛頓醫師社會責任董事局、資源媒體的董事局成員或主席。創辦並擁有一家專門從事臨床前藥物開發的公司,后被

一家更大的藥物開發公司收購。他的研究集中在低劑量鉛、汞接觸對神經系統發育的神經行為學影響方面,並努力使公眾和政府監管部門理解這項研究,引起他們對風險評估、風險溝通與預防原則的興趣。除了教授有關風險評估的課程,還積極參與家庭環保項目,致力於家庭危險因素的社區教育。並給高中以下的在校學生提供毒理學、動物在研究中的使用、藥物開發、干細胞及倫理學的課堂講座。 譯者序原作者致謝第一部分 毒理學概述 第1章 毒理學的歷史 第2章 毒理學和你 第3章 毒理學的三大原理第二部分 常見化學品與輻射對健康的不良影響 第4章 酒精 第5章 咖啡因 第6章 尼古丁 第

7章 殺蟲劑 第8章 鉛 第9章 汞 第10章 砷 第11章 金屬 第12章 溶劑 第13章 持久性環境污染物 第14章 內分泌干擾物 第15章 納米材料 第16章 動物與植物毒素 第17章 空氣污染物 第18章 輻射 第19章 家中的有毒物質第三部分 化學品與神經系統、生殖發育以及癌症 第20章 化學品對神經系統的毒性作用 第21章 化學品對生殖發育的毒性作用 第22章 化學品與癌症第四部分 化學品的風險評估以及倫理、法律、社會問題 第23章 化學品的風險評估 第24章 毒理學與倫理、法律及社會問題更多網上信息和資料術

語表

藉由熱氧化製程開發具有通孔結構的 TiO2及 CuO室溫氣體感測器

為了解決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的問題,作者林依庭 這樣論述:

目錄摘 要 iABSTRACT ii誌謝 iii目錄 iv圖目錄 viii表目錄 xi第一章、緒論 11.1研究背景 11.1.1進步的科技,退步的環境 11.1.2常見的汙染物和危害標準 21.1.3汙染物對健康的影響 31.1.4汙染物與疾病的關係 41.2氣體感測器種類 51.2.1紅外線氣體感測器 61.2.2 熱導池式氣體感測器 61.2.3 固態電解質氣體感測器 61.2.4 觸媒燃燒式氣體感測器 71.2.5 電化學式氣體感測器 71.2.6 光離子化氣體感測器 71.2.7 半導體式氣體感測器 71.3研究動機 81.3.1 二維與三

維結構 81.3.2 永續環境 9第二章、文獻探討與理論 102.1材料特性 102.1.1二氧化鈦TiO2特性 102.1.2氧化銅CuO特性 112.2二氧化氮氣體特性 122.3半導體式氣體感測器之感測機制 132.4矽穿孔技術 142.5熱氧化技術 152.6文獻探討 162.6.1藉由355 UV雷射TSV達到4G組件封裝 172.6.2 TiO2奈米線用於檢測NO2之氣體感測 182.6.3 CuO及Cu2O微花結構之高靈敏度和選擇性的NO2氣體感測器 192.6.4 TSV結構電鍍Cu製作CuO∕Cu2O複合奈米線感測器 21第三章、感測元件的製備過

程 223.1室溫雷射蝕刻矽穿孔技術 233.2電漿輔助式化學氣相沉積 273.3金屬氧化物感測薄膜製作 283.3.1金屬濺鍍系統 283.3.2低壓爐管熱氧化製程 293.4感測電極製作 303.4.1光阻塗佈 303.4.2射頻濺鍍系統 313.5清洗製程 31第四章、結果與討論 324.1金屬氧化物薄膜分析 — TiO2 324.1.1 XRD分析 — TiO2 324.1.2 SEM分析 — Ti 334.1.3 FIB分析 — TiO2(600℃∕5H) 344.1.4 TEM分析 — TiO2(600℃∕5H) 354.2金屬氧化物薄膜分析 — C

uO 364.2.1 XRD分析 — CuO 364.2.2 SEM分析 — Cu 384.2.3 FIB分析 — CuO(600℃∕5H) 384.2.4 TEM分析 — CuO(600℃∕5H) 394.2.5 SEM分析 — CuO(600℃∕1D) 424.3氣體量測分析 434.3.1量測環境與定義 434.3.2不同退火溫度於室溫下量測5ppm NO2 — TiO2 434.3.3退火600℃於室溫下量測不同濃度 NO2 — TiO2 464.3.4退火600℃於室溫下選擇性量測 — TiO2 474.3.5退火600℃於室溫下連續性量測 — TiO2 49

4.3.6不同退火溫度於室溫下量測5ppm NO2 — CuO 494.3.7退火600℃於室溫下量測不同濃度 NO2 — CuO 524.3.8退火600℃於室溫下選擇性量測 — CuO 544.3.9退火600℃於室溫下連續性量測 — CuO 554.3.10 P型半導體感測理論 56第五章、結論與未來展望 585.1結論 585.2未來展望 59參考文獻 60圖目錄圖 1、空氣汙染[2] 2圖 2、汙染物對健康的影響[10] 4圖 3、德國研究團隊整理之Covid-19與污染物的相關數據圖[12] 5圖 4、氣體感測器種類 6圖 5、二維與三維TSV結構感測示意

圖 8圖 6、二氧化鈦結構[17] 10圖 7、CuO及Cu2O結構[20][21] 11圖 8、二氧化氮結構[25] 13圖 9、N型半導體式氣體感測器感測示意圖 14圖 10、水平式爐管[33] 16圖 11、垂直式爐管[33] 16圖 12、355nm雷射之TSV表徵[34] 17圖 13、355nm雷射之TSV截面圖[34] 17圖 14、室溫下感測NO2濃度為100ppm及10ppm到100ppm之感測結果[35] 18圖 15、TiO2奈米線感測器對於不同氣體的選擇性響應曲線[35] 19圖 16、CuO及Cu2O三維微花結構量測結果[27] 20圖 17、

CuO∕Cu2O複合奈米線FE-SEM圖[36] 21圖 18、CuO∕Cu2O複合奈米線感測器對不同濃度乙醇之量測[36] 21圖 19、實驗步驟 22圖 20、雷射加工系統 23圖 21、次數10000次,不同速率之雷射蝕刻圖 24圖 22、次數15000次,不同速率之雷射蝕刻圖 24圖 23、速率800mm∕s之雷射蝕刻圖 24圖 24、頻率30kHz、70kHz之雷射蝕刻圖 25圖 25、不同功率之雷射蝕刻圖 25圖 26、功率30w下不同次數之雷射蝕刻圖 26圖 27、TSV截面示意圖 26圖 28、CVD沉積示意圖 27圖 29、濺鍍系統示意圖 28圖 3

0、大氣爐管熱氧化示意圖 29圖 31、光阻塗佈示意圖 30圖 32、超音波震盪清洗示意圖 31圖 33、TiO2不同退火溫度之XRD分析 32圖 34、TSV之SEM圖 – Ti 34圖 35、FIB影像 — TiO2 35圖 36、EDS Mapping — TiO2 35圖 37、HR-TEM — TiO2 36圖 38、CuO不同退火溫度之XRD分析 37圖 39、TSV之SEM圖 – Cu 38圖 40、FIB影像 — CuO 39圖 41、EDS Mapping — CuO 39圖 42、EDS Line — CuO 40圖 43、HR-TEM — CuO

∕TiO2 –1 41圖 44、HR-TEM — CuO∕TiO2 –2 41圖 45、TSV之SEM圖 – 退火600℃∕1D CuO 42圖 46、量測環境示意圖 43圖 47、不同退火溫度之TiO2於室溫下對5ppm NO2之響應圖 44圖 48、不同退火溫度之TiO2於室溫下對5ppm NO2之阻抗變化圖 45圖 49、不同退火溫度之TiO2於室溫下對5ppm NO2之響應統整圖 46圖 50、退火600℃之TiO2於室溫下量測不同濃度NO2之響應圖 46圖 51、退火600℃之TiO2於室溫下量測不同濃度NO2之阻抗變化圖 47圖 52、退火600℃之TiO2於室

溫下量測不同濃度NO2之響應統整圖 47圖 53、退火600℃之TiO2於室溫下量測1ppm不同氣體之響應圖 48圖 54、退火600℃之TiO2於室溫下量測1ppm不同氣體之響應統整圖 48圖 55、退火600℃之TiO2於室溫下連續性量測之響應圖 49圖 56、不同退火溫度之CuO於室溫下對5ppm NO2之響應圖 50圖 57、不同退火溫度之CuO於室溫下對5ppm NO2之阻抗變化圖 51圖 58、不同退火溫度之CuO於室溫下對5ppm NO2之響應統整圖 52圖 59、退火600℃之CuO於室溫下量測不同濃度NO2之響應圖 53圖 60、退火600℃之CuO於室溫下量

測不同濃度NO2之阻抗變化圖 53圖 61、退火600℃之CuO於室溫下量測不同濃度NO2之響應統整圖 54圖 62、退火600℃之CuO於室溫下量測1ppm不同氣體之響應圖 54圖 63、退火600℃之CuO於室溫下量測1ppm不同氣體之響應統整圖 55圖 64、退火600℃之CuO於室溫下連續性量測之響應圖 55圖 65、NO2之感測示意圖 56圖 66、TiO2晶格缺陷示意圖[46] 57 表目錄表 1、各類汙染物的危害標準與來源 3表 2、感測器能耗之比較 9表 3、TiO2及CuO材料特性比較 12表 4、濕式蝕刻、乾式蝕刻及室溫雷射蝕刻比較 15表 5、TiO

2不同退火溫度之晶粒尺寸 33表 6、CuO不同退火溫度之晶粒尺寸 37表 7、所製備之TiO2與CuO感測元件量測結果比較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