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菜 耐 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空心菜 耐 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莫渝寫的 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 和陳怡如,沈岱樺的 漬物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園藝學系研究所 洪進雄所指導 黃可亨的 適合週年栽培小白菜品種之評估 (2018),提出空心菜 耐 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小白菜、介質、栽培期、育苗期、低溫春化、高溫逆春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空心菜 耐 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耕佃農:莫渝田園詩集

為了解決空心菜 耐 旱的問題,作者莫渝 這樣論述:

  ▌不務農業的偽詩人、不務詩業的偽農民   ▌「農不農 詩不詩」極富調侃意味   ▌詩作貼近土地,結合天宇   ▌與擅長創作農事詩的維吉爾、葉賽寧、賈穆深刻對話   《都耕佃農》是詩人莫渝的田園農事詩集,共分四輯:一、土壤篇,二、蔬果篇,三、24節氣,四、乾河道遐思。除了輯四是散文詩,描寫大漢溪畔的乾河道,其他都是詩人從事農耕的甘苦談。結合田園農事操作,詩人提出阿卡笛亞(Arcadia)心靈淨土的概念,銜續西方牧歌田園詩的傳統。 本書特色       ◎田園詩風平易近人,能藉此體會都市農耕的閒適美好。   ◎詩人楊風、康原、黃玉蘭等名人賜序評,「農」情蜜意推薦。

好評推薦   「莫渝的詩,平實,不帶任何花俏。沒有過度的激情,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意象,卻有著濃鬱的、對土地、對土地上各種蔬果的愛惜。」──詩人詩評家楊風   「莫渝的詩語言平直、淺白、清晰,用我們的生活語言去思考;大都採用賦的寫法,語言隨著詩想進行,這是一本平易近人的農事詩,值得大家共同來玩味與品嘗。」──詩人康原   「潛伏在詩人心田中的蚯蚓,『靜』、『思』中『自然有所追尋』──追尋屬於自己可用心耕作的福田,一個嶄新的創作新天地。」──詩人黃玉蘭  

適合週年栽培小白菜品種之評估

為了解決空心菜 耐 旱的問題,作者黃可亨 這樣論述:

小白菜(Brassica rapa subsp. chinensis)是亞洲重要的綠葉蔬菜,並被認為是夏季最主要的蔬菜,然而關於小白菜的生理特徵和設施栽培資訊仍很少,對於系統化及大規模生產,種植者需要了解其種植環境反應,並分析其發育特性。本論文以不同小白菜品種為材料,探討台灣不同季節栽培小白菜的耐受性及適合之栽培介質,篩選適合夏季高溫和適合冬季低溫設施栽培的品種,期能延長小白菜的供應期,穩定產量及提昇品質。三種小白菜品種‘鳳山’、‘明日白’和‘蜜雪兒’,使用6種混合介質栽培於104孔穴盤中進行育苗試驗,而以泥炭土、蛭石、真珠石=1:1:1混合介質進行處理,其苗期株高、葉片數、地上部鮮重、地上

部乾重、地上部鮮重、地上部乾重、全株鮮重及全株乾重等為最佳。‘鳳山’小白菜之出土率為83.7-91.0%之間,以泥炭土100%處理有最低的出土率,以泥炭土、蛭石、真珠石=2:1:1混合介質處理有最高的出土率。‘明日白’出土率為90.3-97.3%之間,以泥炭土100%處理有最低的出土率,以泥炭土、蛭石、真珠石=2:1:1混合介質處理有最高的出土率。‘蜜雪兒’出土率為90.7-99.0%之間,以泥炭土100%及泥炭土、蛭石、真珠石=2:1:1混合介質處理有最低的出土率,以泥炭土、蛭石、木屑=2:1:1混合介質處理有最高的出土率為。3種小白菜品種使用6種混合介質於3吋黑軟膠盆中進行栽培試驗,‘鳳山

’小白菜在18天的栽培期以使用泥炭土100%栽培之單株鮮重最高,30天栽培期則全數植株均產生抽薹,葉片完全失去食用價值,‘明日白’ 小白菜在18天的栽培期以使用泥炭土、蛭石、稻殼=2:1:1栽培之單株鮮重為最高(3.97 g),30天栽培期以使用泥炭土、蛭石、稻殼=2:1:1栽培之單株鮮重為最高(9.7 g),‘蜜雪兒’ 小白菜在18天及30天的栽培期以使用泥炭土100%栽培之單株鮮重最高6.2 g及11.02 g。20種小白菜品種在兩個季節栽培比較其單株鮮重,以夏季單株鮮重較高,夏季栽培以 ‘明日白’(53.7 g)、‘純秀’(42.8 g)、‘阿鳳’(39.7 g)、‘寶美’(38.0 g

)及‘蜜雪兒’(35.9 g)等小白菜有較高的單株鮮重,冬季栽培以‘阿鳳’(36.2 g)、‘純秀’ (35.4 g)、‘蜜雪兒’ (34.1 g)、‘泉州’(33.9 g)及 ‘切葉白’ (33.6 g) 等小白菜有較高的單株鮮重,其中‘鳳山’小白菜在冬季栽培有發生抽薹現象。10種小白菜種子經不同低溫處理後,分別於冬、夏季自然環境下栽培,探討其耐熱程度及抽薹情況,6種低溫處理分別為三種溫度(5℃、10℃及15℃)及兩種處理天數(10天及20天)。冬季栽培‘鳳山’及‘金鳳’ 小白菜經6種低溫處理皆產生抽薹,‘蜜雪兒’小白菜經低溫處理皆無產生抽薹,經5℃20天處理後冬季栽培有8種小白菜品種發生抽

薹。 ‘鳳山’及‘金鳳’小白菜在5種低溫處理後在夏季栽培產生抽薹,低溫處理後 ‘東京’、‘明日白’及‘蜜雪兒’ 小白菜在夏季栽培皆無發生抽薹,5℃20天處理後則有五種小白菜品種夏季栽培發生抽薹。關鍵字:小白菜、介質、栽培期、育苗期、低溫春化、高溫逆春化

漬物語

為了解決空心菜 耐 旱的問題,作者陳怡如,沈岱樺 這樣論述:

春夏秋冬,東西南北, 等在季節裡的人, 同為美好生活練習, 一起漬入新故事。   本書14位受訪者,從北到南,從海洋到山野,從農村到都會,從春天到冬天,追尋著老祖宗存食的智慧;透過漬物留住旬菜的豐盛,季節的恩典;享受土地、陽光雨露的滋養;學習惜物,還有分享的人情味;實踐樸素、簡單、與節氣過生活的美學。   14個故事,作者之一的陳怡如寫著生活在蘭陽平原的女人漬物。宜蘭四季分明,端午至立秋的這段期間,陽光最為充裕、大氣溫度飽和,瓜果、雜糧熟成,是最適宜製作農產加工品的時節。山居海邊家家戶戶就算不是醃漬世家,也都拿得出釀造醬油、做豆腐乳的看家本領。水稻收成加夏季醃漬品加工連番而來,兵荒馬亂

之後,終於迎接秋冬的水田修養生息。多水的宜蘭是蔬菜的搖籃,芥菜、白蘿蔔、金棗、洛神花、蔥蒜,灶腳裡忙碌非凡地封存這些美味,香氣陣陣不絕於鼻。宜蘭的女農,是天賦異稟的漬女,她們從女性長輩習得醃漬的工夫,年復一年傳承下去。雖說向來傳承家庭醃漬智慧的總是女性,但是也有漬男們享受宅在家、醃漬的樂趣,更挑起傳承家族味道記憶的使命。   陳怡如說:「她們帶領我領略了蘭陽平原的醃漬風景,共同經驗醃漬過程中的摸索與開封的喜悅,她們身上有我嚮往的特質,她們的生活帶出了農村的興味。」   另一位作者沈岱樺以漬為題,探訪各地友人,有農村媽媽、料理生活家、書店主人、餐廳經營者等。生活者在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長,在不同

風土條件之下,對於「漬」有其個人主張。漬物歷經時間魔法,魔法不會只存在物產上。人與人之間喜歡相互餽贈、保存食物,時間的魔法也靜悄悄穿梭在東西南北,無法言喻的,是時間印記,是生活痕跡。 沈岱樺說:「她們,讓我深信食物是療癒人心的,也是體驗美感生活的基本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