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放射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神經放射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啟仁寫的 腦血管微創醫師的告白:撐開血栓,探見手術間錯綜複雜的人生 和BERNARD R.BENDOK,ANDREW M.NAIDECH(主編)的 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內科、影像、外科和介入治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校長#17】剛進放射科,不喜歡做介入治療 - 新思惟國際也說明:問:請問校長,我剛進放射科一陣子,發現對這個科的部分工作內容,不如 ... 所以神經科醫師的價值不再,既然任何科都可以開MRI,自行治療患者,神經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帕斯頓數位多媒體有限公司 和上海科學技術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腦科學研究所 林永煬所指導 楊懷哲的 以人工智慧自動分析腦血管動靜脈畸形病患之腦部影像:以預測放射手術預後 (2020),提出神經放射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腦部動靜脈畸形、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加馬刀、腦部影像分析、人工智慧、放射線治療、放射線傷害、模糊分群。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碩士班 周銘鐘所指導 許正德的 以人工智慧輔助腦瘤圈選: 探討人力、時間成本及準確性 (2019),提出因為有 人工智慧、腦腫瘤、醫學影像分割的重點而找出了 神經放射科的解答。

最後網站济南市中心医院則補充:内分泌科 · 神经内科 · 肾脏病科 · 消化一科 · 消化二科/肝病科 · 消化三科 · 心血管一科 · 心血管二科 · 心脏康复门诊 · 血液科 · 针灸推拿科 · 中西医结合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神經放射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腦血管微創醫師的告白:撐開血栓,探見手術間錯綜複雜的人生

為了解決神經放射科的問題,作者陳啟仁 這樣論述:

腦血管介入性治療的權威── 病症樣貌、手術難題, 對抗腦血管疾病的第一現場!      陳啟仁醫生擁有多年與腦血管、血栓拔河經歷,與病人家屬揪心會談,還有許多徹底絕望或歡欣鼓舞的時刻。他救過人,成功取出血栓;面對過那些外科醫生最不願意面對的可怕失敗,頂尖優秀的醫師的背後,有許多跟病人一起與病症纏鬥的故事。   本書記錄了陳啟仁醫師,他對醫生身份的觀察與自省,希望以自身經歷,告訴所有人,醫生所面臨的,身為凡人的困難與困境。並透過這些故事案例,帶到人們該如何在日常留意身體保健,避免發生同樣的疾病症狀。 名人推薦   吳志雄/恩主公醫院 醫療志業執行長   陳右緯/壢新醫院中風醫療中心主任  

 郭葉璘/壢新醫院影像醫學科主任、生酮飲食達人   黃朝慶/前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副校長   葉守正/台灣腦中風學會 理事長   專業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陳啟仁 醫師   現職:   雙和醫院影像醫學部 部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專任教授   台灣腦中風學會 理事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 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神經放射線醫學會 理事   經歷:   部立嘉義醫院 院長   雙和醫院 副院長   國泰綜合醫院放射線科兼高階醫學影像健檢中心 主任   義大醫院放射醫學部 部主任   衛生福利部醫院第三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師「優良醫師獎」  

推薦序:於腦血管介入治療、經驗分享不遺餘力──陳右緯 主任 推薦序:以內外皆具,軟硬兼施之手來通腦部血路──黃朝慶 教授 作者序 【腦血管介入性治療的探路者】 1.X教授與萬磁王── MRI(磁振造影) 2.層層疊疊的「支架」(stenting) 3.逃離的「線圈」(migrated coils) 4.血管「套馬桿」(loop snear) 5.一漲一消的球囊(balloon) 6.頂住線圈的顱內支架(Stent assisted coiling) 7.網住斑塊的鳥籠傘架(Birdcage filter) 8.導管室的「蝶豆花」NBCA 9.血管的探路者(pathfinders) 10.

3T MRI 值得嗎? 11.「不忘本心」的自膨支架self-expandable stent 12.「靈光乍現」(Serendipity)的支架取栓器 13「放入及拿出」的價值 【中風不是只有中風】 1.頸動脈「驚魂記」 2.不易察覺的中風 3.來自外星的語言──「說方言」 4.腦中風治療的「黎明」 5.冰山一角 6.百感交集 7.中風與桑拿(Sauna) 【與血栓的拔河】 1.源頭堵塞的取栓 2.「一石二鳥」的取栓 3.癌症與血栓 4.「舊血栓」的容顏 5.大數據的時代──加權影像(weighted images) 6.血栓的長度 7.Rapid,快 8.無路可走 9.「本土」血栓 1

0.小於2mm大小的腦動脈取栓 11.最後一根稻草 【究竟什麼是動脈瘤?】 1.不定時的炸彈──未破腦動脈瘤 2.未破腦動脈瘤的例子 3.「一暝大一寸」的動脈瘤 4.不可輕忽的按摩脖子 5.「路沖」動脈瘤 6.大哥易見,小鬼難纒 7.「斷腸」人在天涯──腸動脈剝離 8.「人公」智慧 VS.「人工」智慧 9.「寬門」與「窄門」 10.「框架」與「填實」   【流遍全身的血管】 1.血管「整形」 2.血管的「補丁」 3.「截彎取直」的血管 4.血管的血管(Vasa Vasorum) 5.歳月結晶──「固執」的血管 6.血管的「生存之道」 7.「不絕如縷」的堵塞 8.飢餓過後 9.「倒啤酒」的啟示

10.「微循環」的偵測 11.割捨 12.血管的「智慧」導航 13.血管「相命術」 【面對病症的第一現場】 1.「幸」與「不幸」? 2.怪怪的「放支架理由」 3.瞎子走鋼索 4.買外? 5.堅強的生命力 6.尋兇記 7.甜蜜的復發(Recurrence) 8.鴕鳥心態   【醫療的樣貌與難題】 1.醫療現(窘)況 2.Gold standard──金標準,金本位 3.簡單也好 4.放大 5.「斷」與「不斷 」 6.生命軸缐 7.二刀流 8.知天命,保平安 9.因材施教   推薦序 於腦血管介入治療、經驗分享不遺餘力   時間過得真快,想想壢新醫院與陳啟仁教授已經結緣十五年了!當時

壢新醫院需要一位專精於神經影像判讀的專家來協助壢新神經內外科的發展,透過陳興港醫師的介紹認識了當時在長庚醫院任職的陳教授,教授知道我們的用意之後就一口答應幫忙。從那時開始,我們就每個月固定召開一個神經內外科放射科的病例討論會,經由各個專科的互相討論及教授的指導,為病人提供更精確的診斷及治療方向。這十五年來我們和陳教授的合作從來沒有間斷過,即使後來教授到義守大學醫院任職,陳教授都盡量跟我們約定時間一起討論,或是透過視訊會議的方式討論臨床案例,照顧更多的病人。甚至他被借調到部立嘉義醫院擔任院長,整合全院的醫療行政事務,他仍然利用每個月坐車北返的時候,在桃園稍事停留,到壢新醫院來解答我們的困惑。

  這十五年真是腦血管疾病的治療突飛猛進的時代。從二〇〇五年壢新醫院開始有第一例施行靜脈溶栓的病人,到二〇一五年開始有充分的實證支持顯示急性腦梗塞顱內動脈取栓介入的方法可有效改善病人的預後,我們已經進入到了動脈取栓的新紀元,原有的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流程都需要重新修訂!但是能擔當起重責大任的神經血管介入醫師實在不夠。在台灣腦中風學會葉守正理事長和陳教授共同努力之下,建立了台灣腦中風學會取栓訓練課程及資格認證,鼓勵神經相關專科對神經血管介入治療有興趣的醫師投入到這個領域,目標在近期內讓能施行這項手術的專家能夠倍增,讓我們能服務的中風人數能夠持續增加並減少的急性腦血管疾病治療的城鄉差距,目前已經看

到成效。   記得有一年的元旦假期時,我有一位基底動脈阻塞的病人急需顱內動脈取栓治療,趕忙請教陳教授,雖然當時他人在高雄,他說你馬上把病人轉至雙和醫院,我坐最近的一班高鐵趕回新北市。病人在他的悉心醫療照護下順利出院了。出院後還到我的門診感謝壢新醫院的即時轉送及與雙和醫院陳教授的合作改善了病人的預後。   陳教授也在社群網站上對於推廣急性中風的治療    ,每每看到網站上清楚的描述病患、家屬及醫師的溫馨互動,在在提醒社會大眾有這樣的狀況需立即就醫,也鼓勵急性腦中風醫療團隊的各個成員能夠秉持初衷,持續向前。   在二〇一八年壢新醫院與陳教授有更密切的合作,藉由雙和醫院團隊及陳教授與壢新醫院的

合作,適合動脈取栓的病人不需要再轉送至醫學中心,可以就近在壢新醫院,於最短時間內打通栓塞的血管,改善預後。中風醫療團隊都有一個堅持的信念,就是能有越快速的治療就有多一分的復原機會。陳教授願意將他多年致力於急性腦血管介入治療的經驗與大眾分享,我相信這樣的努力能夠深化大眾對腦中風的了解,並能充分預防且盡速就醫,減少憾事的發生。 聯新國際醫療壢新醫院中風醫療中心 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台灣腦中風學會 秘書長 ──陳右緯 主任 以內外皆具,軟硬兼施之手來?通腦部血路   每次看到以「血路嘸通」來推銷販賣「通血丸」的電視傳媒廣告時,便聯想到一直在「通血路」的陳啓仁醫師。   傳

統的影像醫學部醫師,屬於醫院臨床醫療的第二線科,通常極少直接接觸病人,一般隱身在大型的電腦螢幕後,靠著敏銳的眼力(通常要付出眼睛代價的職業病),鉅細靡遺地從各種器官所照射而產出的數位化影像上,正確地找到病灶,然後根據所累積的知識及經驗,經過思考後在鍵盤上以手指打出正確的報告,提供面對病人的第一線醫師做更精準的診斷及治療。所以,傳統的臨床路徑圖譜是,腦神經科病人做完影像檢查後,由神經放射科醫師「以眼功」做出診斷,之後交由兩種屬性醫師治療──「內科性」的藥物,或者「外科性」的手術介入。   然而,隨著介入性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一部份的神經放射科醫師面對首先看到的、首先診斷的腦部血管阻塞性病變

,與其診斷後交給傳統的「兩性」──「內科性」或「外科性」治療外,他們開拓了一條「內外兼具」的「第三性」治療的可能,那就是親自動手來直接打通「阻塞的血路」以治療病人。於是由傳統藏身幕後的神經放射科醫師,「轉身」站在「第一線」直接面對病人,擔起診斷、解釋病情和疾病預後,以及擔起更重要的「打通血路」介入性治療的成效及風險,這就是「神經介入性」醫療的影像醫學部。   但是,由於腦血管阻塞對腦細胞的影響以及可逆或不可逆的傷害,是在阻塞當下就瞬間按下碼表開始計算分秒時間。爭取在「黃金時間」愈快「打通血路」愈好是保護腦部組織唯一不變的鐡律。拖愈久才打通阻塞的血管,對預後改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本來「優雅」

打報告的神經放射診斷醫師,變成有「緊急性」的神經介入性治療醫師。   神經介入性治療醫師在分秒必爭的時間壓力下,詳細解釋病情,且在取得病人同意血管介入性治療後,他們如同外科醫師,很快地站上血管治療檯,動手以導管探入病人的血管內,一路往上摸索來到腦部血管阻塞的位置,根據病情及病人血管阻塞特性,以其智慧及經驗判斷來決定最適合通血管的治療方式。接著,撥動藝術等級的巧手,做血管內暢通修復工程。如此,在非侵入的「內科性」藥物及動刀侵入「外科性」治療以外,提供了一個「內外兼顧」「由軟到硬」微侵入性血管介入治療,如水電工般打通血路的「第三性」治療。其巧妙血路內部修補的工程,將大大且長遠地影響,病人是否可以

同一個人回到工作、回到社會和回到家庭的能力。   陳啓仁醫師,就是那個腦血管介入醫療工作內外兼具「第三性」的頂尖高手。他兼具了上述需要精準診斷的眼力及神經醫學的「軟實力」,以及緊急介入精準打通血脈的「硬實力」,是位在腦血管治療檯上「由軟到硬」的「大內外」高手。   除了在「醫院內」展現「妙手」回春的「由軟到硬」的堅強實力外,啓仁還有一項少人能及的「由硬到軟」的「妙筆」實力。那就是每一個病人的診治都是一場場不同的硬戰,在耗用心力及手力,在經歷每一個病人由診斷到血管介入的個體化治療後,他會安靜的坐下來,依據不同病人的不同經歷,透過反省哲思,再藉由他的「妙筆」娓娓道來,細膩入微地在紙上寫出各種血

管受傷的傾訴,以及每一個他親手照顧過病人的精彩故事。這本書中的72 篇文章,就是他在「醫院中」以手用導管由「軟到硬」診治的工作表現;然後在「書房裡」以手持筆由「硬到軟」反思的見證。   啓仁,是一位非常優秀且難得的「非典型」醫師,北醫大醫學系畢業後,經歴了各種訓練及歷練,造就了「內外皆具」「軟硬均施」的一身「腦血脈通樂」文武的功夫,並以「快、穏、準、思、寫」俠客式行走天下。此書對社會大眾、醫學院學生、神經科學愛好者、住院醫生、主治醫生、病人均可仔細一讀,反映人生,回味無窮。 國立成功大學及臺北醫學大學 講座教授 臺灣小兒神經醫學會 理事長 前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院院長、研究副校長 ──黃朝慶

教授 作者序   在一九七〇年的莫斯科,Dr. Fedor A Serbinenko 執行了世界第一例腦血管內微創手術,他用球囊來堵塞內頸動脈以治療海棉狀竇廔管,因而開起了「神經介入」治療之門,他也成了我們「神經介入」的祖師爺!   「神經介入」,也有人稱之為「神經血管外科」,其實就是一種不用開腦,只憑藉在我們的腹股溝做一個小針孔的傷口,來運送導管至腦血管內,以進行各種治療的醫療技術。因為它只有一個小針孔的傷口,所以在此我稱之為「腦血管的微創」手術。   這種技術其實上非常適合用筷子的民族來執行,例如日本人、韓國人、中國人等等。因為一般用筷子的民族,手都較巧。而一九九六年,我在舊金山

加州大學附設醫院進修時,也深深感受到手巧及觸覺對腦血管微創的重要性!當時技術最厲害的就屬神經介入科主仼 Prof. Randall T. Higashida(東田教授),他就是日本人。而他的老師更厲害,也是一位日本人,但後來因為得了糖尿病的周邊神經病變,手指麻,失去感覺後,就沒有再做了。   一九九七年我回國後,也就慢慢地展開神經介入的業務,正好遇上這種技術快速成長的黃金年代!一般人對內、外、婦產、小兒科都很清楚,但對「神經介入科」或「神經血管外科」應該都還相當陌生!如此的結果並不意外,因相對漫長的醫學歷史,它是個相當年輕的學科,它真正蓬勃發展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年。但它對腦血管的治療的發展卻是

相當重要的一環,舉凡對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及最近很紅的缺血性腦中風的「取栓」治療都提供了有效、安全、且傷口小、復原快的優點。   更吸引人的是這個學門進步神速,新的治療方式、新的栓塞材料、新的導管技術、新的支架設計不斷推陳出新,如非「腦血管微創」的專業醫師,其他科醫師恐怕也不甚理解它的內容。更何況是一般的民眾!我曾有幾次的經驗,在花了很長的時間向病患家屬解釋如何治療腦部血管的栓塞,風險有多少、治癒的效果如何等等,講得口乾舌燥之後,家屬突然冒出一句:醫生,請問什麼叫做「取栓」?頓時覺得一切前功盡棄!怪只怪自己解說的太專業,離民眾的生活太遠。所以如何用更接地氣的詞彙,更生動易懂的例子來介紹這麼重要

的學門給一般民眾,成為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最想做的一個感動。因此在工作之餘,雖然累了,但總還是能提筆寫作,以遇到案例的微創治療為故事軸心,輔以通俗易懂的解剖及技術的解說,及我觀察到的疾病對病人及家屬影響為文。最後一定再加以詳細的資料檢索,希望提供民眾正確、但易懂的腦血管微創資訊。   經過三年來點點滴滴的累積,非常高興終於多到能集結成册。非常感謝文中參與的每一個病人、家屬、微創團隊、及工作人員,沒有您們的幫忙,這條路是走不下去的。最後,希望這本書能帶領大家一窺「神經介入」的奧妙,以及更多了解與您切身相關的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最新治療方式。   雙和醫院影像醫學部 部主任──陳啟仁 醫師  

【中風不是只有中風】 1.頸動脈「驚魂記」 嗨!我叫「頸動脈」,想向大家報告一下我最近遇到一段刻骨銘心的「驚」歷。 我的主人每天都會抽一包煙,偶爾也會熬夜一下,但沒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毛病。 然而,在一個星期前的某一個夜裡,主人在熟睡中做了個惡夢,我知道他的情緒不穩,感到有點緊張,而這樣的氣氛,讓他的血壓驟然飆升,結果造成我的血管壁的壓力也隨之竄升! 「波」的一聲,主人的血管內壁上竟然產生了破皮? 這可不是好事,隔壁流動的紅血球們見「縫」心喜,一下子就從破皮那邊擠了進來!一個接著一個,轉瞬間,就把我的壁體撐出一個好大好大的假的血管腔,因此擋住了隔壁血流的走道,也就是真的血管腔的部份。走道

被阻擋,後續往上的血流,就只好往假腔這邊擠了。 就好像高速公路的主幹道被車流堵死時,車子就會自動往陸肩擠一樣。如此一來,我的假的血管腔就被撐的更大了!不但往橫行的方向,也往直行及上行的方向變大。 輸送血流的真腔變狹窄了,腦子的血液流量自然就減少了,主人這時候一定很不舒服吧? 半夜四點左右,主人在暈眩中醒來,覺得自己的頭怎麼這麼暈啊?但因為爬不起來,只好繼續昏睡。 又經過了兩到三個小時,這時,我已經完全被堵塞,血液在前無去路的狀況下,血流只好又從破皮處鑽入了假腔,此刻,假腔的壓力就開始變大,等到壓力大到一個程度時,又「波」的一聲,假腔上方的內膜又形成另外一個破皮了,而假腔內的血液,也重新導引回到

了上方的真腔。 但是,有些在假腔內因為擁擠而形成之血栓,也隨之流入了真腔,隨後被送到腦內造成小血管堵塞。 我的主人,中風了。 第二天,主人醒來的時候,就發現不對勁,他的左手、左腳都有些無力,走起路來有些不穩。 我聽到主人請他的家人趕緊送他到附近的醫院,在急診室做完腦部電腦斷層的檢查(CT)後,醫師初步判定為急性發作的腦中風,但因為從中風的時間到進到醫院,已經超過了靜脈溶栓的黃金三小時,所以先安排磁振造影檢查(MRI),看看適不適合做經用動脈把血栓取下來的微創手術(動脈取栓)? 在等待MRI的檢查時,主人發覺原本手腳無力的狀況,已經開始恢復,所以心情稍微放鬆。

神經放射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0-07-02
入咗血科後第一個檢查

正電子掃描是一種功能性的醫學影像檢查,可提供某個身體器官或系統功能的詳細訊息,常用作評估和診斷癌症、腦部神經系統失調和心血管疾病。

整個檢查大約需時3-4小時,包括注射前篩查,測量空腹血糖以及注射放射同位素藥物。注射同位素後需靜臥約1小時等待藥物吸收,然後進行全身掃描(約30分鐘)。掃描後,休息約1至1.5小時等待體內藥物衰減並代謝。

注意事項
1. 檢查前10日內不可接受任何鋇類(Barium)之X光檢查
2. 檢查前需要禁食6小時,禁酒及飲料(除白開水),避免服用高糖類藥物(如:止咳糖漿、禁輸葡萄糖等),不要嚼口香糖或吃糖
3. 檢查前一日飲食請盡量清淡、易消化
4. 請在檢查前一天喝6到8杯白開水,以確保水份充足
5. 檢查前24小時內避免運動及提取重物
6. 懷孕及哺乳期婦女、情緒不穩定或急性持續痙攣者不宜接受檢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也不適宜接受檢查


____________________
Instagram [ lamk.hk ]
https://instagram.com/lamk.hk?igshid=15qhlh56oo3m0

Facebook [ 其實血癌都唔係咁可怕 ]
https://www.facebook.com/lamk.cancer.hk/

以人工智慧自動分析腦血管動靜脈畸形病患之腦部影像:以預測放射手術預後

為了解決神經放射科的問題,作者楊懷哲 這樣論述:

腦部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是一種先天性腦部血管的發育異常,有可能造成病患產生包括腦部出血、癲癇、頭痛等症狀。目前在腦部AVM的治療選擇上包括手術、血管內導管栓塞和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其中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是侵入性最低的治療。輻射會在兩到三年內緩慢作用於AVM的血管病灶處(Nidus)使其逐漸萎縮。然而作用的同時輻射也可能會傷害Nidus中的腦部組織,造成腦部組織局部水腫甚至壞死,大部分放射手術引起的腦部輻射水腫都是暫時性的,但少數病患(約3%)會在腦部永久形成海綿竇血管病變或腦部囊腫導致慢性腦出血病變,嚴重可能導致病患永久神經功能缺損或甚

至死亡。造成這些長期放射手術後併發症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很可能是因為不同的AVM其Nidus內所包含的腦組織比例的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腦部輻射傷害,過去沒有很好的影像工具可以分析腦部AVM其Nidus中腦組織所占的比例,所以無法證實這樣的假說。Fuzzy C-Means (FCM)演算法是基於對目標函式的優化基礎上的一種資料聚類方法,FCM演算法是一種無監督的模糊聚類方法,在演算法實現過程中不需要人為的干預可以利用來對腦結構磁共振成像做自動、全面、客觀的分析技術,FCM通過定量計算分析影像中每個體素的腦灰、白質密度或體積的變化來反映相應解剖結構的差異。我們用Matlab設計一套軟體以FCM

人工智慧技術分析放射手術治療AVM時Nidus在腦部核磁共振T2影像呈現所特定放射線劑量照射範圍中有多少比例的不同組織,應用這軟體分析腦部AVM經過放射手術治療過後的病患,以了解這些不同比例受輻射影響的腦組織是否與日後病患發生永久性腦部輻射傷害有關連,軟體分析結果與專家如神經外科與神經放射科醫師人工計算的結果做比對,計算其Similarity Index得到相當成功的關連性聯結,證實電腦可以協助人為耗時間的計算,此軟體的設計已經獲得中華民國與美國的專利。隨後我以開發出的設計軟體來分析目前台北榮總加馬刀放射手術影像資料庫中腦部AVM病患的放射線治療劑量分佈圖,其計算結果與病患追蹤的影像發生腦部水

腫的比例與其後治療成功的比例做統計分析,發現治療動靜脈畸形其腦部組織所占的比例確實會與病患發生術後腦水腫的比例有統計上有意義的相關性(p=0.015),但跟病患治療後病灶是否消失沒有統計上相關性(p=0.22),這樣的發現證實不同的AVM其Nidus所包含的腦組織比例愈高,有比較高的機會對腦部產生輻射傷害造成腦水腫,病人也比較容易產生併發症,最後我的研究再以同樣的軟體技術分析腦組織在12Gy放射線治療劑量涵蓋區域,也同樣證明在12Gy放射線治療劑量涵蓋區域所佔的腦組織比例越高,病人追蹤影像發生產生早期放射線引起之腦水腫(Early Radiation-Induced changes)比例越高(

p

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內科、影像、外科和介入治療

為了解決神經放射科的問題,作者BERNARD R.BENDOK,ANDREW M.NAIDECH(主編) 這樣論述:

本書體現卒中最新診治理論與技術,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卒中的流行病學、內科治療規范和藥物干預措施;第二部分介紹腦血管疾病中可應用的神經影像技術和方法,介召了腦血管病程中神經影像改變的意義和診斷及冶療評價;第三部分較詳細地介紹了各種顱內腦血管病開顱手術的途徑,配以詳細圖示,總結、介紹了作者們數十年腦血管病外科治療的經驗和最新進展;第四部分為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討論了介入治療的方法、指征、指導原則,以及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趨勢。主編H.Hunt Batjer: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神經外系主任,全球著名的神經外科學家;另外三位主編Bernard R. Bendok, Andre

w M. Naidech, Matthew T.Walker分別為西北大學的神經內科、神經放射科和神經介入科的副教授。主譯毛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腦血管外科學組組長。 第1部分 內科處理與重症監護第1章 流行病學第2章 臨床評估第3章 腦缺血的溶栓治療第4章 重症監護處理第5章 神經血管病臨床研究的評估基礎第6章 重症監護的發展前景第2部分 影像學第7章 CT在出血性及缺血性卒中中的應用第8章 磁共振成像在出血及缺血性卒中的應用第9章 PET在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應用第1

0章 超聲評價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第11章 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的神經血管造影第12章 卒中影像學的發展前景第3部分 外科治療第13章 腦血管手術的麻醉第14章 急性和慢性缺血狀態的腦血供重建術第15章 煙霧病:手術指征及方法第16章 去骨瓣減壓術理論基礎:預后數據及手術技巧第17章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決策分析和手術技巧第18章 顱外段椎動脈的顯微外科血供重建術第19章 主動脈弓手術:適應證、治療決策與手術技巧第20章 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手術第21章 破裂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治療第22章 復雜巨大動脈瘤的手術夾閉第23章 顱內動靜脈畸形的手術治療第24章 海綿狀血管瘤第25章 顱內硬腦膜動靜脈

瘺第26章 硬脊膜動靜脈瘺第27章 腦內出血的手術入路第28章 動靜脈畸形的放射外科治療第29章 利用ELANA技術的腦血供重建術:歷史、技術方法、指征和未來方向第4部分 神經介入治療第30章 血管內溶栓和碎栓—藥物途徑和機械方法第31章 顱內動脈狹窄的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治療第32章 頸動脈血管成形術及支架置入術第33章 椎動脈起始部狹窄的治療第34章 腦血管痙攣的治療—血管舒張藥和血管成形術第35章 動脈瘤栓塞治療第36章 顱內外動脈夾層的處理第37章 顱內動靜脈畸形的栓塞治療第38章 顱內硬腦膜動靜脈瘺的血管內治療第39章 脊髓動靜脈畸形以及硬膜瘺的栓塞第40章 神經介入術的進展與創新視頻

內容第12章 卒中影像的未來方向第15章 煙霧病的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術第16章 卒中的去骨瓣減壓術卒中的前額葉切除術第20章 頸動脈瘤夾閉重建術第21章 右側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處破裂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治療左側大腦中動脈分叉處破裂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治療破裂的前交通動脈瘤和右側M1段未破裂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治療破裂的左側駢周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治療破裂的基底動脈尖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治療破裂的左側小腦上動脈—基底動脈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治療破裂的左側基底動脈結合部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治療第22章 顱外—顱內搭橋術栓塞的巨大動脈瘤第23章 動靜脈血管畸形的外科手術第29章 ELANA搭橋技術第35章 經后交通動脈

於大腦后動脈支架置入手術經支架的動脈瘤彈簧圈置入手術第37章 右側頸內動脈注射:栓塞前:側面操作方案右側大腦中動脈微注射:側面操作方案Onyx膠注射:側面觀第39章 典型的胸段脊髓血管解剖背側硬脊膜內瘺:腰1注射,側位和前后位操作方案腹側硬脊膜內瘺:左側胸9節段動脈選擇性注射 由Bernard R. Bendok, Andrew M. Naidech, Matthew T. Walker, H. Hunt Batjer等教授主編的《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內科、影像、外科和介入治療》是一本內容非常新穎又實用的參考書。在卒中診療的臨床實踐中,內科、外科、影像和介入是四個支柱專業,

本書綜合這四個視角,使臨床醫生能夠以多學科領域的綜合視角來看待卒中,並為卒中患者制訂診治策略。

以人工智慧輔助腦瘤圈選: 探討人力、時間成本及準確性

為了解決神經放射科的問題,作者許正德 這樣論述:

目的:近年來,醫學影像設備累積了大量醫學影像資料而對於醫學影像診斷的需求日益龐大,特別是腫瘤放射治療計畫需要人力進行單一且重複的手動分割,消耗大量的人力及時間成本,造成神經放射科醫師巨大的工作負荷量。本研究目的是導入人工智慧醫學影像標誌系統(Nvidia Clara AI),在不同切面的醫學影像經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模型對腫瘤病灶位置快速標誌,並探討人工智慧半自動影像分割技術及人力時間的連結性,藉此達到人力成本最小化及診斷品質最大化的目標。材料與方法:我們使用了腦腫瘤資料庫(BraTS 2018),共有 285 臨床個案做為模型訓練(training)資料,以及使用65 臨床個案檔案做為驗證

(validation)資料,排除掉影像假影的檔案後,此研究共使用了36個驗證檔案進行腦瘤圈選。首先,我們使用Nvidia Clara AI醫學影像分析軟體進行半自動標誌腫瘤病灶位置,輸入的影像為磁振造影T1對比劑顯影掃描序列影像,再經由手動分割(三位研究助理及三位不同醫學中心神經放射專科醫師)逐步修正腫瘤範圍,每位研究助理對應到彼此獨立的醫學中心專科醫師,並以三位醫學中心醫師共同認定腫瘤範圍為標準,評估在不同修正的階段中的參數指標,最後,進行各項統計分析包含:平均值及標準差、變異係數分析、相關性係數分析,比較其人力、時間成本關聯性。結果:根據研究結果顯示,AI分割時間成本花費很少,較不受個案

差別影響,修正時間變動性小;反之,手動分割修正時間成本相對較大(花費較長時間)且修正時間變動性很大,較容易依個案腫瘤特性所影響。腫瘤體積大小、修正時間與DICE分數的表現無關,但在研究助理的修正時間與醫生的修正時間有密切的關係,手動分割修正時間依操作者在複雜個案中有顯著地不同的表現。在單一比較腫瘤分割表現時,以DICE分數為主要參考。在AI分割、研究助理、專科醫師不同分割次數,獨立的配對皆有高度相關,但在DICE分數最高的一組(研究助理+醫師)個別分割次序或是組間的比較皆較無相關性。在醫學影像分割上,人工智慧確實能夠減少大量影像分割所帶來的人力、時間成本。結論:腫瘤醫學影像分割模式整合半自動分

割及人力輔助,能花費較少時間且提供較準確臨床診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