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登錄 申請 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陳定銘、丘昌泰所指導 陳彥蓉的 社會企業與社會鑲嵌:台灣客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策略研究 (2018),提出社會企業登錄 申請 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企業、社會鑲嵌、台灣客家社會、經濟發展策略、分析層級程序法。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社會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王振軒所指導 姚昇慧的 我國社會企業運用社群網路行銷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社會企業、社群網路、行銷、社群行銷、臉書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會企業登錄 申請 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會企業登錄 申請 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會企業與社會鑲嵌:台灣客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策略研究

為了解決社會企業登錄 申請 書的問題,作者陳彥蓉 這樣論述:

近年來社會企業(簡稱社企)雖然受到學術界與實務界的重視,但以社會鑲嵌觀點探討者可謂鳳毛鱗爪,此正是本論文的主要研究途徑。從客家研究角度而言,客庄社會企業所顯現的族群鑲嵌性應較其他一般社企更為深入,本研究問題乃設定為:客庄社會企業與其他一般社企在本質上有何不同?是否更能凸顯客家社會之特質?客庄社會企業之類型與經營狀況為何?客庄社企中,客家文化如何鑲嵌於客家社企網絡中,從而形塑客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台灣客家社企的經濟發展策略,到底跟一般社會企業的經濟發展有何不同?本研究之理論基礎方面,主要是探討社會企業、社會鑲嵌和族群認同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又族群認同是否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本研究採多元研究方法,

包括文獻分析法、分析層級程序法、社會網絡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法。分別運用分析層級程序問卷、社會網絡問卷、社會企業與社會鑲嵌關係問卷和深度訪談題綱進行「社會企業與社會鑲嵌:台灣客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策略研究」。受訪者囊括產、官、學、媒和非營利組織相關利害關係人共計110位(關係問卷施測對象110位、深度訪談受訪對象57位),其中前者包括:產(社企):94位、官4位、學3位、媒1位、非營利組織8位;而後者則包括:社會企業20家(計42人次)、政府單位3處(計4人次)、學者專家5位、專業媒體人士1位、非營組織5位。本研究發現:首先客家社會企業係指具有客家元素,並與客庄充份進行在地連結的社企;其次

,客家社會企業通常係混合型的組織型態、嵌入式社會企業,且包含:工作整合或積極性就業促進型、地方社區發展型、服務提供與產品銷售型、公益創投的獨立企業型,以及社會合作社。另外,在社會企業的運作面向亦兼具:傳統非營利導向、轉換傾斜導向、過渡的組織導向和傳統的企業導向;第三,台灣客家社會確實存在鑲嵌的情況,而其中又以結構鑲嵌和政治鑲嵌最為顯著;第四,社會企業、社會鑲嵌和族群認同之間高度相關,且族群認同扮演極關鍵性的角色;最後,台灣客家社會企業的經濟發展策略應以「發揚在地特色」和「當地居民的需求為依歸」。

我國社會企業運用社群網路行銷之研究

為了解決社會企業登錄 申請 書的問題,作者姚昇慧 這樣論述:

  近年來社會企業的發展風起雲湧,社群行銷蔚為風尚,而台灣的社企是否趕上潮流來提升公司及品牌知名度,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本文採取國人目前最普遍運用的LINE@及臉書為研究範圍;在社會企業的標準認定上採取嚴格的定義。採文獻探討法、立意取樣法、深度訪談之半結構式訪談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廣泛搜尋社會企業後,再個別探究每家社企社群行銷使用狀況。  本研究顯示,我國社會企業營業中有社群網站食農創新類有27家;資訊服務類有16家;教育學習類有8家;環境保護類有8家;社區發展文化保存有8家;就業促進類有2家;醫療照護類有7家;公平貿易類有5家;老人照護類0家;社企創投有2家。  本研究發現我國的社會企

業普遍缺乏社群行銷的能力,僅49.1%的社會企業設立了社群網站,積極經營社群網站的僅占23.1%,多數未派專人負責社群網站行銷,產品及理念推廣薄弱。  本研究也發現,社會企業如果適當運用社群網路行銷可降低行銷成本,直接主動接觸客戶,維繫良好的客戶關係,增進銷售業績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而運用社群網路行銷的方式,臉書與LINE@各有不同的策略與方式,臉書經營偏向於提升品牌知名度,呈現更多理念及商品知識及優勢;使用LINE@直接鎖定客戶,針對產品銷售資訊提供,以提升社會企業經營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