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系出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社工系出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文炎寫的 添翼:培力與轉變的社工路 和川北稔的 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社工系出路不是「想助人」就能讀社會心理學群 - LHLV也說明:三,社會系的現況出路發展多元但不確定性高社會系相比心理系與社工系無對應的國考與職業,主要以學術與研究領域為主,如果想走進業界,依著科系專業的統計基礎,進入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遠流所出版 。

玄奘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楊立華、邱英芳所指導 黃菊燕的 家暴倖存者心理與社會歷程之敘說探究 (2020),提出社工系出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敘說、家庭暴力、創傷、復厡力。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 黃浩然所指導 鍾莉莉的 社工在社福機構募款社會認同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社會認同、募款、社福機構、社工的重點而找出了 社工系出路的解答。

最後網站社工系畢業出路則補充:社工系 畢業出路 南瀛民俗藝術節. Coach 波士頓大. 王立體字擴硬. 斗羅大陸第二季漫畫. 總有你鼓勵倫永亮李國祥. Gq 5 月號2018 第260 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社工系出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添翼:培力與轉變的社工路

為了解決社工系出路的問題,作者吳文炎 這樣論述:

  這本書大致可以歸納為主要是在從事社會工作第二個十年的工作經歷與故事。     這十年我也慢慢想通我對社會工作的概念,因此也將這些概念陸陸續續地寫下來,作為工作歷程足跡的記錄,有了這些概念,才能理解接下來文章的第二部分─外展機構的困境與希望與第三部分─中國大陸參訪的發現與差異當中的脈絡與角度,期待不管是一般社會大眾或是社工相關從業人員都能夠更了解社會的不同層面與不同的社會問題,我相信如果我們多一分了解與理解,我們就能有更多的協助機會與可能,那麼社會上的苦難就更有機會能減少一分,因此我也希望這本書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弱勢者的處境,唯有越多人知道與理解,才會有更多的資源與協助出現。 作者

簡介   吳文炎     學歷: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士、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系碩士     經歷: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社工員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工督導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第一位認證社工督導 推薦序一  愛無國界,更無時限/李家同   2 推薦序二  把對的事情做好(Do Right Things Right)/唐傳義  5 推薦序三  讀萬卷社工書,不如行萬里社工路/鄭勝分  9 推薦序四  看見孩子改變─加入博幼課業輔導是機構一項絕對超

值的投資/陳立庚  13 推薦序五  我們不應放棄思考與嘗試的是:政府和社會還能多做些什麼?/周江杰  18 推薦序六  影響、擴散、永續一場社會工作的奇幻生命之旅/吳佳霖  22 自序  培力與轉變的社工路  27   第一章  社會工作的脈絡與概念 01 電影 36 02 說謊 41 03 偷竊 44 04 雞蛋 48 05 品格 52 06 感恩 57 07 職業 62 08 杯子 66 09 團督 71 10 流動 75   第二章  外展機構的困境與希望 11 外展 82 12 困境 91 13 返家 95

14 家人 100 15 意願 105 16 夢想 110 17 仲介 118 18 終於 122 19 添翼 128 20 72% 135 21 IP      140   第三章  中國參訪的發現與差異 22 參訪 146 23 優勢 151 24 語言 155 25 目的 161 26 保留 165 27 蘆笙 169 28 濕涼 175 29 小希 179 30 冰棒 186 推薦序一   愛無國界,更無時限 李家同  博幼基金會董事長     這本書不僅在時間上涵蓋了一個社會工作者二十年的經歷,在地理上甚至更

從台灣拓展到大陸,對文炎來說,愛無國界,更無時限。每一個需要幫助人都是一樣的,在他們身上,受過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者在每一個故事情節裡找到問題的脈絡,進而發掘背後更深層的社會問題。甚至是在電影中,文炎也鼓勵學生在細微的情節中訓練自己的「同理心」,這樣才能真正和弱勢者站在一起,為他們發聲。     社會工作需要處理複雜細膩人生問題,透過文炎細細梳理每一次與個案接觸的故事,讓我們能用同理心站在每一個受助者的角度思考,比如〈偷竊〉一文,讓我們反思,面對偷竊行為的孩子,追求公平正義還是了解孩子的動機更重要。「一個孩子會偷竊一定有無法滿足的地方,這些無法滿足的地方才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只有讓孩子獲得應有的

滿足,不管是物質上或是心靈上的滿足都同樣需要被滿足,如此才能遏止偷竊的事件再次發生。」     「飢寒起盜心」,是社會工作者放在心裡的一句話,就像書中每一個個案故事,都有藏在背面的動機,唯有走進他們的內心,才能聽見真實的聲音,也才有可能從頭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從2010年開始,文炎帶領博幼的同仁篳路藍縷地開創了「外展」課輔模式,以無比的熱情和耐心,將教育的希望種子投入安置機構、教會、社區組織、學校等地方。因材施教的教學和社工夥伴的關心,讓這些原本放棄自己的孩子,重新找回信心。因為教育讓他們離院後能有更多機會,找到自己的出路,過程絕對充滿艱辛,文炎說「用積極努力的社會工作,留住那些離開安

置的孩子」,這是非常難在其他地方了解的經歷,本書娓娓道來其中甘苦。     邀請大家細細品味這本書,看看社會工作者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也讓我們評判問題時、待人處事時,能多一點溫柔和感性。   推薦序二   把對的事情做好(Do Right Things Right) 唐傳義  博幼基金會董事長     我很喜歡跟學生分享的一句話就是「把對的事情做好(Do Right Things Right)」。在人生的路上,只有把事情做好是不夠的,因為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而盲目前進,往往是白費努力、徒勞無功。     市面上有關社會工作的書籍很多,但是很少有能讓人感同身受作者是站在弱勢者立場書寫的書。

文炎的書寫,雖然從第一人稱出發,卻同時讓人看到那些與他站在一起孩子們的臉龐。能讓文字如此的具體,也許除了因為文炎本身曾有過的經歷外,另一方面,也許跟他能大方說出弱勢孩子內心的渴望與想像有關。     在給予弱勢孩子「需要」的服務同時,我們往往很少想到孩子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因此許多社會工作者,常常在提供服務後,卻對受服務者「不知感恩」的行為,或為什麼服務沒有辦法達到成效感到困惑。這樣的困惑,也許來自於我們習慣將弱勢孩子劃歸成「弱勢孩子」,也就是當這群孩子擁有了弱勢身分,他們似乎就會與一般孩子擁有不同的想法,或面對事情會有不同的反應。然而在文炎的書中,他坦率的說出,弱勢的孩子就是孩子,跟一般的孩

子一樣,擁有同樣做夢及思考的能力,他們並不會因為貧困,就不會想要NIKE的球鞋,或出生時就自動長出一副「感恩」的心腸。也因此當他在「雞蛋」一文中,引用村上春樹獲得文學獎時的講辭「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也令人格外深刻的感受到社會工作者應該具備的道德與勇氣。     文炎將這本書定位為他自己從事社會工作第二個十年經歷與故事的紀錄,其中也觸及了博幼基金會在2010年後展開的新服務—外展服務。對博幼來說,外展服務是一項新的挑戰。雖然一樣是提供課業輔導服務,但是因為合作機構性質的不同,學生的需求也會有所差異。如

何符應各機構弱勢學童的需求,調整課輔策略與方式,用以達成更大的成效,也是博幼這些年來一直努力尋求創新的地方。如果你是對機構合作有興趣者,不妨也可以多深入閱讀這個部分。     在書的第三部分,文炎也談到他到中國大陸,及對當地公益團體發展的一些想法,這是在台灣的我們較少看見的。雖然社會背景有所不同,但當看到文炎筆下的小希,跟「冰棒」文中的小歲,讓我想到我曾經在一次去博幼宜蘭中心時所發生的事情。那時課輔老師給我看一封信,信的內容是孩子聖誕節寫給媽媽的感謝信。雖然媽媽遠離家鄉與孩子,但是孩子在信中寫到,他了解自己的狀況,也願意承擔責任,請媽媽不要擔心自己。對孩子的早慧,我感到不捨,但是一方面我也為孩

子感到開心,因為如果孩子的心裡有空缺,我們灌溉多少東西進去也是沒有用的。   推薦序三   讀萬卷社工書,不如行萬里社工路 鄭勝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副教授     我個人專長在於社會企業研究,雖於大學社會教育系任教,但並無實際社會工作經驗,因為文炎送過我他的前兩本書,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當然,這不是我答應寫推薦序的原因。我擔任聯合勸募協會方案審查委員近十年的經歷,接觸過許多社福組織與社工人員,讓我對於社會工作有了一些想法,或許我可以從不同視野提供一些對本書的觀察心得。     文炎在第一章中從許多角度探討社會工作的脈絡與概念,我看到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同理心」。普遍認為這是社工

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如此方能真正解決案主的需求與問題,但令人好奇的是,有多少社工朋友可以真正做到同理心?同理心是否就是感同身受?是否就是站在案主的角度思考?我的一位朋友在大學社會學系任教,他跟我說當初為了研究遊民議題,落實田野調查去做了一週的遊民,和遊民一起餐風露宿,實際體驗及觀察這個族群的生活。我自問是否能做到如他這般?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機率不高,而想必多數人應該也和我一樣,這便體現出一個問題,就是囿於社工人員自身背景經歷,如何要求這些社工人員在披上社工背心服務弱勢族群時,就該具備同理心的能力呢?再者,某次社福機構的方案審查經驗中,機構社工人員不斷闡述他的無力感與困境,我問他:「你是不是覺

得被案主綁架了?」從他眼中看到困窘但認同的眼神,我發現許多社工人員在自我要求同理心案主的同時,也陷入了同理心的漩渦中而難以自拔。對於我的疑問,文炎在本書中提出許多具體解答,書友當可從中仔細閱讀,細細品味。     在第二章外展機構的困境與希望中,文炎透過許多故事講述博幼基金會的理念與作法,其中「添翼計畫」成為核心主軸,也是本書的主標題,而「IP」則是英文Impossible到Possible的簡稱,敘述一個充滿希望的歷程。我看到「IP」時,腦中浮現電影Mission Impossible一詞,Mission Impossible系列電影規律在於人定勝天,但男主角伊森.韓特(Ethan Hunt

)只有一位,我希望社工人員對於「IP」可以有想像,但必須有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一如電腦或手機當機了,大部分時刻重開機就可以解決,社會工作跟許多專業工作亦是如此,醫生無法在手術台救回每一條生命,同樣地社工人員也無法改變及協助所有的案主,當「IP」當機時,也就是Impossible還是Impossible時,社工人員自我「重開機」的能力訓練也很重要。     最後,談談文炎對於兩岸社工人員交流的觀察。我也是中華組織發展協會的理事及現任理事長,2010年協會成立前就開始每年的交流活動,文炎說幾趟大陸行真的印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想說的是,文炎根本就是工作狂,他應該是「讀萬卷社工書,不如行萬

里社工路」的行者。這可能就是具備強烈使命感的社工人員的特質,但我希望看本書的讀者,即使您是社工人員,也毋須以文炎做標竿,請您以自己為標準即可,我常覺得「盡人事」且「仰不愧於天」後,餘事就該聽天命,社會工作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本書有故事也有理念,可以提供社工人員許多經驗與啟示,而一般讀者也可以透過本書認識何謂社會工作,誠摯推薦給讀友。   推薦序四    看見孩子改變─加入博幼課業輔導是機構一項絕對超值的投資 陳立庚  衛生福利部北區老人之家主任   因為參與,看見了孩子的改變,所以,對博幼基金會「課業輔導」帶給機構孩子的激勵與啟發,特別有感!     過去幾年,是在一所兼具服務成年

心智障礙者與法院裁定安置少女個案的公立社福機構服務,與這群幾無心機的老小孩、青春爆衝的小大人一起工作,現在想來,是段記憶鮮明的經歷。少女個案的安置與輔導,尤其繁雜,機構內的輔導人員及社工,雖非人人皆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也所差無幾,面對這群少女,仍有著力有未逮之感,看著她們進出機構,也滋味雜陳。機構的輔導人員稱這群未滿18歲、談吐超級社會化的個案為「美少女」,部分孩子因尚未完成國中或小學教育,必須進入合作式的中途學校繼續就讀,這群就學班的孩子每天雖行禮如儀的上學,但希望看見孩子們能有進步學習成績的期待,總是經常性落空!不僅孩子們充滿挫折,其實大人們也是!     機構安置的孩子因中輟,學習中

斷的現象普遍。想像一下,年齡上理應就讀八年級的孩子,如果連26個英文字母的大小寫都沒學全、學會,試問,當她復學後,何來能力可以接續八年級的英文課業?這樣的孩子在機構內還真有一些!因此,「上課聽不懂老師說、課本上的文字怎麼樣也看不懂」這樣的情形不難想像,外在行為就以「不想聽、沒興趣、不想學、上課睡覺」來表達。長久以來,這種放棄學習的劇情,不斷在機構內上演,讓經驗極為老練的工作人員,很是苦惱。     2013年的下半年,機構內的安置輔導工作有了新的動能,轉變的契機發生在那年3月一場於高雄舉辦的課輔說明會,就是在那個場合上,從認識文炎副執行長開始的。當時內政部兒童局正在積極推動兒少安置機構課業輔導

計畫,因著這次的機緣,開始與博幼基金會接觸,同年8月繼而合作,引入博幼課輔,也因課後輔導在機構的逐漸萌芽生根,誘發並激勵孩子們學習的動力與信心,有了學習的成就感,參與課輔人數由開始的少少幾位到後來幾近全員參與,孩子有了令人驚艷的進步,工作人員驚喜看見孩子學習態度的轉變,從意興闌珊、勉為其難的消極配合到願意安靜坐下來、主動探詢能否參與課程,這樣的轉折,輔導人員也不禁暗自欣喜,孩子們的未來真的變為可能,也增加離開機構後不被再次打回原形的機會。     很同意文炎副執行長在「意願」一文中,對機構內孩子學習成就觀察的一段話:「學習意願並不是成績落後的原因,而是成績落後的結果」。沒錯!機構內的許多孩子確

實是因程度不到而聽不懂、跟不上課業進度,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與興趣,無法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肯認;而博幼課輔以符合孩子程度的課程、用孩子學得會、聽得懂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告訴孩子,只要願意,學習可以重來、不吝給予及時的讚美,當孩子們發現她們有能力學習,並從中獲得肯定,大人們也就不難看見發生在孩子們身上對學習態度上的驚人變化!     改變一定不容易,但是對機構來說,加入博幼課業輔導,絕對是一項超值的投資,值得投注熱情!     2021年對人類來說是極為艱辛的一年,世界因新冠肺炎所苦,臺灣也身在其中。為能有效阻斷病毒的傳播鏈,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的頻率與密度也被迫降低,有形與無形的社交距離也自動加大,新冠

肺炎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步調,宅在家防疫、抗疫,也就成為民眾的日常。很高興看到文炎副執行長第三本書在這樣的2021年問世,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更多人理解弱勢朋友的處境,願意伸手協助找尋脫離困境的可能方法,沒有人願意當一輩子的「魯蛇」;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在機構中努力不懈的輔導工作者信心與能量,繼續與孩子們一起工作,也邀請不管是不是宅在家都在努力抗疫的大家一同來閱讀。 第一章  社會工作的脈絡與概念 社會工作與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弱勢者的生活更是社會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場域,而在日常當中其實就有很多跟社會工作密切相關的事物,一般人或許不太容易從這些日常的事物當中看出一些社會問題或社會脈絡

,但是,如果經過社會學訓練的人就很容易看出來這些社會事件背後所隱藏的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當然專業的社會學訓練是需要一定時間與很專業的訓練的,並且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是簡單的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的探討訓練其實並不會很困難的。就像要成為一位合格的醫生很困難,但是擁有一些粗淺的醫學知識卻不是遙不可及的,因此希望看完這些文章的讀者也能學到簡單的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待社會事件與問題。 01電影 最近有什麼電影適合給社工系學生看呢? 前一陣子在電視上看到一部電影讓我很感動,這是一部韓國電影,電影片名叫〈阿嬤的小公主〉,電影以寫實的方式刻劃出弱勢者真實的處境與議題,同時在殘酷與悲傷的情節中以幽默的方式呈現,讓觀眾在

輕鬆的過程當中了解弱勢者的處境與困境。讓觀眾在又笑又哭的情緒起伏之後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了解與同理弱勢者的生活,因此,我可以說這是我這幾年少數看的電影當中覺得拍得最成功,也讓我最感動的電影。 這部電影我也會讓大學社工系的學生看,因為這是一部非常適合探討社會現象與弱勢者處境議題的電影,今天我就先從一開始的劇情開始跟大家分享從社會工作角度看這部電影可以探討的問題。

家暴倖存者心理與社會歷程之敘說探究

為了解決社工系出路的問題,作者黃菊燕 這樣論述:

面對家暴的衝擊,受虐者陷於孤立無援的狀況下,易發生精神疾病症狀;而家庭支持或心理治療可舒緩負面效應。創傷並不會完全遺忘而消失,但能夠面對事實,受到家庭暴力和缺乏家庭溫暖的兒少,易伴隨情緒上之困擾,難以控制自己的心情,在情感上感到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逃避、低自尊、及憤怒,在人際互動上,有退縮與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的困境,會感到孤寂與不被瞭解。創傷經驗影響兒少人格發展,倖存者也容易複製上一代的生命歷程。本研究之敘說是探究還原生命歷史與社會脈絡,說明啟蒙助人專業之動機與助力。本文敘說探究四個面向:家庭暴力對家庭之影響、失功能家庭對兒少身心創傷之作用、治療至療癒之歷程、和生命意義與價值之探索。敘說結

果說明,心靈創傷來自失功能的雙親;失功能家庭之兒少,依然擁有潛能、力量及復原力,甚至有同理心之特質;歷經家暴與創傷之打擊,倖存者對未來仍懷有希望與目標,從受助者走向助人者。關鍵字:敘說、家庭暴力、創傷、復厡力

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

為了解決社工系出路的問題,作者川北稔 這樣論述:

這是臺灣的未來嗎? 七、八十歲高齡父母,扶養四、五十歲中年子女, 全家陷入孤立無緣的絕境……   當人生遭遇挫折,脫離常軌, 我們總還以為「家」可以靠,誰知道早就不能靠了?     ★深度探討日本重大社會議題──「8050問題」之專書!   ★精神科醫師、作家【蔡伯鑫】專業審定!     人口高齡化與未婚化、就業環境嚴苛、社會安全網不甚完備、「成年兒童」日益劇增、親子關係沒有終點……多重因素造成「7040問題」「8050問題」浮上檯面──七、八十歲的年邁父母與四、五十歲無業或繭居的子女同住,導致家境貧困,與外界失去連結。     2019年,日本發生一起震撼社會的弒親悲劇──七十多歲的前外

交高官忍痛殺死四十多歲的繭居兒子。正當輿論圍繞在繭居族、啃老族等各種標籤,對當事人議論紛紛時,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個家庭會陷入如此孤立無援,甚至走上絕路的地步呢?     現代家庭的深層困境──從「依賴共生」到「孤立無援」,最後「分崩離析」   【困境1】過度高漲的家庭期待   當需要他人伸出援手,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多半是家人;當雙薪夫妻需要他人照顧子女,也是先拜託自己或配偶的父母;當一個人鑄成大錯,大眾總是一味指責原生家庭。   ──「是家人就該幫忙!」「爸媽是怎麼教的?」這樣的單一價值觀成為每個家庭沉重的枷鎖。     【困境2】子女遭遇人生挫折,陷入「繭居」狀態   受到霸凌、遭逢事故

、失去工作、經濟困頓、離婚喪偶……一旦在社會上碰了壁、脫離既定的人生軌道,只剩下「家」能接住這群人,於是家庭被迫承擔全責。   ──「家」成為唯一的安全網,但究竟能撐到什麼時候呢?     【困境3】兩個世代的雙重孤立   社會普遍對「健康」的青壯年容忍低、支援少,無業或繭居的子女認為:「我做錯事了……」父母則感到「可恥」,同時自責,於是關起門來自行解決「家醜」。   ──事實上,現代的家庭並不具備讓孩子心靈「復原」與重返社會的功能,使得子女問題更加隱蔽且長期化。     【困境4】從「7040問題」到「8050問題」,再到「9060問題」   隨著時間流逝,家庭資源耗盡、父母衰老死亡,脫軌的

孩子依然回不了正軌,更失去了最後一道安全網。這個重擔將消磨整個家庭,直到分崩離析為止。   ──親子關係沒有終點,最後全家「一同倒下」!     用「復原」的概念,拯救瀕臨崩潰邊緣的「極限家庭」   ■ 孩子獨立與否,並不完全是父母的責任。   ■ 遭遇人生挫敗的子女,需要的不是重新教育,而是被視為一個「成年人」。   ■ 「自立」,並非完全不倚賴他人,而是分散依賴對象。   ■ 高齡父母積極使用長照、家事服務;繭居子女認識義工、與同好交流興趣……有助於進一步向外公開家庭內部的困境。   ■ 家人相互扶持的同時,也邁向各自的道路、過上各自的生活。   ──當每個家庭成員滿足各自現階段的需求,不

再執著於身為「父母」或「孩子」的角色,就是走上「復原」之路。   本書特色     [1]全臺第一本深度探討日本重大社會議題──「8050問題」之專書!從社會學視角與第一線支援人員互相對話,剖析現代家庭的深層困境。     [2]今日日本,明日臺灣!對於專業人員與政策制定者,本書直搗問題核心,並提出具體解法與嶄新視角。對於一般讀者,身處在高齡化與單身化的現代社會,「8050問題」將是必然且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隱性貧困、孤立無援、兩代相殘,可能發生在你我的身上!   各界推薦     ★王浩威|作家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   ★楊斯棓醫師|年度

暢銷書《人生路引》作者   ──重磅讚譽!(依姓名筆畫順序)     「臺灣社會目前對於繭居族尚未特別重視,但隨著人口老化與無業在家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勢必步上日本後塵。本書廣泛蒐集日本實際案例,詳細剖析形成原因,也提出處理對策,相當值得臺灣社會參考。」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本書不斷提醒兩代之間都要有所警惕,致力往獨立的目標發展。無法獨立,可能是父母過度付出,也可能是子女需索無度所造成。對專業人員或政策制定者而言,本書更像是一記當頭棒喝──錯誤的政策,導致繭居問題變得更嚴重。」 ──陳景寧|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

社工在社福機構募款社會認同之研究

為了解決社工系出路的問題,作者鍾莉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世界快速變遷相互產生的影響,直接衝擊到社工的工作轉變,社工不能再拘泥於過去自己專業的工作,有募款者角色的需求。而社福機構及社工要成就其成立的使命、宗旨、目標還是助人工作,依靠的除了信念和初心外,很重要的是籌措做這些事情的子彈也就是金錢、人力、物資等等的募款活動。社工增加募款者的角色已是責無旁貸的責任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探討募款對於社會福利機構的重要性,包含社會福利機構的募款市場財務來源與方法;了解捐款者的想法,影響捐款者的捐款選擇;成功的募款原則;社會工作者適合做募款的因素;社會福利機構募款碰到的挑戰與困境;社工在社會福利機構實際業務的角色;社工在募款中的角色與參與;社工教育及工作

勝任。再從社會認同理論探討社工從社會分類、認同及社會比較三大構面,認清社福機構募款的困境與需求、了解社工以往的工作角色已不敷使用,需順應潮流加入募款工作角色。本研究經由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6位執行募款工作2年以上的社工,發現社工的特質包含對”人”的高度敏感,態度主動又熱情;有自我覺察力能自助助人;擅長與人建立關係,聯結資源等,很適合做募款的工作。社工因從事直接服務有第一線報導;最了解服務對象,所做評估和決策未必最好,但最符合服務對象所需;社工對社工倫理與機構使命感會信守承諾的從事募款工作優勢。在募款工作可以擔任領頭羊的角色;傳達受助者與捐款者兩者正確訊息橋樑的角色;找到服務對象真正需求,推動其質

變的角色。且捐款人看到的是社福單位所做的事包含服務對象及過去的服務成果,非個人職務或社工位置,因此社工只要把心態擺正,創造社會、捐款人、受助者及社工四贏的美好,不用感覺衝突或違和。最後本研究提出針對社工從事募款需加強說故事技巧、金融財務成本觀念、臉皮厚的認知、會計師與實務之間狀況的認識、行銷思維觀念的建立、與不同領域、新聞媒體、公關公司接觸的能力、一分鐘的簡報能力、經營管理及徵信等等的技能和課程的一些建議,及未來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