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場是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磁場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寶野和博,本丸諒寫的 永久磁鐵 和(美)JERRY SILVER的 科學鬼才:物理科學實驗125例(圖例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茂 和人民郵電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林思伶所指導 華春釐的 我們這一班─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93級碩士在職專班 (2003),提出磁場是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全系統觀的教育領導人、服務領導、在職專班、熱情生活、快樂學習、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磁場是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永久磁鐵

為了解決磁場是什麼的問題,作者寶野和博,本丸諒 這樣論述:

世界第一的釹鐵硼磁鐵 揭開日本最先進金屬材料研究!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玩過磁鐵棒和馬蹄U型磁鐵,從前在自然科學實驗用過的磁鐵,其實在各產業中都有超乎想像的運用。   例如汽車產業中,每台汽車約使用100個馬達,每個馬達都需要「永久磁鐵」這種零件,而一台風力發電機更需要總重量一噸重的永久磁鐵,可以說永久磁鐵決定了馬達的優異性能。   永久磁鐵的優異性能,我們可以從電腦磁碟機中磁頭與磁鐵讀取的情形,稍微窺探得知。   磁碟機的磁頭在讀寫時,會移動到磁碟區,這就是「浮動磁頭」名稱的由來。此時磁碟的奈米磁鐵,可使磁頭浮在磁碟上方,兩者之間的距離,相當於一架747飛機在距離機場跑道1.5公

釐(毫米)的高度飛行。   由此可見永久磁鐵的性能是多麼令人驚奇。在馬達產業中,馬達是否為高性能,能否製成超小型,關鍵也在裡面所使用的永久磁鐵——這就是目前產業界具有「最強磁鐵」之稱的「釹磁鐵」。   本書由國際公認磁鐵研究最先進的日本東北大學,揭露日本科技署國立元素戰略磁性材料研究部門中,日本產業最為重要的「永久磁鐵」、「電磁觸媒」、「電子材料」、「結構材料 」四大領域,其中「永久磁鐵」的重大研究。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與東北大學、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東京大學、大阪大學、京都大學、高能量加速器研究機構(KEK)、高輝度光科學研究中心(JASRI

)、名古屋工業大學等機構攜手合作,匯集材料系、物理系、化學系等各路研究專家參與計劃,致力於次世代磁鐵開發基礎研究,以及培育次世代磁鐵研究的人才。   當前磁鐵研究的最新趨勢為,由於一般的釹磁鐵在超過200℃高溫下會失去磁性,也就是說,釹磁鐵不耐熱。因此必須搭配一種特殊元素——鏑,但這個稀土元素非常稀有,也就是說,性能優異磁鐵的開發,會受制於元素的資源。   因此當前磁鐵的研究主題為「不使用鏑等資源有限的元素,而想要以更常見的元素來取代,生產現在汽車產業馬達產業中所使用的磁鐵。」也就是所謂的「省鏑磁鐵」。   本書除了磁鐵的基礎,略過艱澀的概念,呈現簡單易懂的文字,書中彩色插圖解說磁性的科

學基礎,並呈現世界最先進實驗室難得一見的電子顯影像照片,如原子探針、泰坦Titan的實際操作,從合金材料製作、加工開始,循序漸進,將令人驚豔的最尖端磁鐵研究,傳達給一般大眾認識。 名人推薦   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磁電實驗室】副教授、台灣磁性協會永久磁鐵專家——張晃暐◎審定   釹鐵硼磁鐵發明人——佐川眞人   「我的釹磁鐵,從五里霧中發明出來。如今的研究解釋了其中許多奧秘。這是一本磁鐵的解謎書!」   日本科技署JSTCREST顧問、前日本化學會長——玉尾皓平   「不使用鏑的高性能磁鐵!元素戰略挑戰實現化!磁鐵研究第一人的基礎,完全揭開秘密,令人期待。」

磁場是什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創作者說》,每週四上線。每集節目會邀請創作者來跟大家聊聊他們的作品。可能是一本書,或是一部劇。歡迎你跟我一起來探索這些故事,背後的創作故事。

追蹤《研究生》 FB|https://www.facebook.com/pointsjourney

📍創作者

張維中|作家、Podcaster

🔖精彩節錄:

這一集邀請到遠在日本東京的台灣作家張維中,透過遠洋訪談,要來跟我們聊聊寫小說、散文、旅記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日本生活十幾年的故事。

張維中提到,去日本生活的契機是對台灣的生活感到索然無味,不經開始思考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原本預計去一年,因緣際會下決定留在日本生活。他說,一個人跟某個地方其實是有緣份的,有時候強求想留下來但不一定會成真,要有一些幫助你、磁場對的人,才有可能留下來。

台灣出版業環境已和過去大不相同,張維中也分享自己的體悟,他認為最初是喜歡做什麼,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比方說他就是喜歡寫小說,寫小說帶給他的愉悅感這件事情不曾忘記,所以才有可能一直寫下來,然後它帶來的成就感也和做其他事是不一樣的。

今年九月下旬,張維中將出版新書《不在一起不行嗎?》,將探討不同年代對婚姻的看法,期待新書能獲得好成績,也希望日本疫情能漸漸明朗。

我們這一班─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93級碩士在職專班

為了解決磁場是什麼的問題,作者華春釐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俗民誌研究的傳統,記錄描述研究者這兩年在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與夥伴們的碰撞與點滴,企圖回答始終盤旋在研究者腦海中問題,包括: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同學每一人都竭盡心力完成團體任務?是什麼讓這一班產生了彼此間能相呼相應的強大磁場?是什麼吸引著這一班人每次都期待再聚首又緊張再上課?又是什麼讓這一班的人在回到工作職場後,成為一個樂於分享,發光溫暖的教育領導人?是什麼讓這個班成為一個風雲際會,敢為教育創新的薈萃之地?這些「是什麼」引人好奇,也醞釀了本研究的初始動機。 研究者揣想這一連串的「為什麼」和「是什麼」,也許可提供現階段國內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一點點另類思考的可能性

,並期許能匯聚打從內心深處,願為教育奉獻服務,不斷提升自我的教育領導人,共同為台灣的教育志業而努力合作,為現階段教改付出心力、提供切身經驗。 這是一個很好玩的研究所,因為我們這一班而更顯突出。我沒有強烈企圖心,但卻急於要分享。我想以極短的時間為自己的奇遇留下一些記憶。我有把握即使多年以後離開了教育工作現場,我一樣會為這二年的學習生活點滴,不斷的說著:好玩!好玩! 在這裡,「教育」充滿著價值、服務與倫理。然而它卻一點也不八股、不枯燥,我們在熱情生活中快樂學習,我們對未來有著熱切期望,希望自己能多成長些什麼,多付出些什麼,多創造些什麼!因著這一個快樂且急於分

享的興奮,我著手於這本論文。 在描繪研究對象時,本研究採用對受訪同學所進行之訪談內容中,有關(1)同學眼中所見之夥伴,(2)同學回顧自身成長關鍵事件及(3)同學對二年來記憶深刻的人事物,做為描繪我們這一班夥伴之依據,期能客觀而多面地呈現每位夥伴的容貌。整體而言,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包括上課所錄製的VCD記錄影帶,同學的每日學習心靈日記,深度訪談稿,這一班的活動照片及研究者的研究日誌等。 本論文由五個章節構成,第一章從研究者自身成長背景及本所在職專班兩方面,說明研究的動機、場域、流程、架構與方法。研究方法包括個案研究法、參與觀察法、訪談法及文件分析。第二章描

述與研究夥伴的相遇,即本班同學的樣貌。第三章透過我們這一班的課程、活動與生活經驗而勾勒出「我們這一班」的圖像。這部分研究者以參與者角色為主,與體驗觀察所得之故事為主要內容。第四章則以我們這一班的師長圖像及夥伴間的服務領導為主體,選錄兩年來各種資料,呈現師生的生活點滴與互動。第五章則隨著本研究的結束,在夥伴們的承諾與展望中,寫下本班最後的結語。 在本文中,串連「我們這一班的」主要概念包括:「教育領導」、「全系統觀的教育領導人」、「服務領導」與「熱情生活、快樂學習」。明明我們都在工作與課業兩邊忙亂的情境下,卻仍然充滿能量,活力四射。在工作現場中,我們也吸引週邊人的好奇或急於想加

入這樣一個特別的研究所。無論是巧遇還是善緣,當我確定以「我們這一班」為題時,內心所想的是為教育環境的真善美聖留下一頁紀錄!為教育工作者開啟一扇窗!也為我自己所走過的生命留下一些驚嘆!!

科學鬼才:物理科學實驗125例(圖例版)

為了解決磁場是什麼的問題,作者(美)JERRY SILVER 這樣論述:

現在你不用花費大量的精力就可以驗證你所學的物理學原理了。《科學鬼才——物理科學實驗125例》這本書中包含了物理學關鍵領域中的許多動手探索實驗。重要的是,這些實驗不需要在正規的實驗室中進行,也不需要一個龐大的預算或者多年的技術經驗!實驗使用的很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材料和工具,本書為你提供了多種可以單獨完成的物理實驗。實驗內容包括運動、重力、能量、聲、光、熱、電等。而且針對書中每一個實驗都介紹了所需的實驗材料,詳細的實驗方法,預期的實驗結果,相關的實驗拓展,並解釋了實驗原理。 總之,本書是面向各年齡段的學生以及愛好者的實驗大全,每個人都能身邊找到實驗材料,繼而自己嘗試這些有趣的物理實驗,

並且通過實驗了解神奇的物理世界。Jerry Silver開發了陸地光電系統的部件,並設計了太陽能電池板,如今為超過20個商業衛星及美國宇航局衛星提供能源。他曾參與用於手機晶體管、光通信以及 多接點太陽能電池的高性能半導體材料的生產。Silver先生獲得了美國康乃爾大學工程物理學的碩士學位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的博士學位。現在 Silver先生在新澤西州任教。 第1章運動 實驗1啟動,勻速運動,受到阻力 實驗2運動成像,運動起來 實驗3龜兔賽跑,你追我趕 實驗4力的組成:帆船如何迎風航行 實驗5加大油門 實驗6測量加速度:物體從斜坡上滾下 實驗7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獨立性:從

旋轉的椅子上拋出籃球 實驗8射擊練習:從桌面水平拋射物體 實驗9瞄准,射擊目標 實驗10周一晚上的足球比賽,跟蹤軌跡 實驗11猴與椰子 第2章圓周運動 實驗12地球衛星的速度是什麼方向呢? 實驗13向心力——保持行星在其軌道上運動的作用力 實驗14重力井 實驗15向心力和摩擦力:你可以繞着曲線跑多快? 實驗16向心力:在燒杯中賽跑的乒乓球 實驗17把一桶水旋過你的頭頂 第3章地心引力 實驗18羽毛與硬幣 實驗19物體以多快的速度下落? 實驗20錢幣停在這里(下落的美元),米尺測量時間 實驗21失重的水,在電梯內失重的物體 實驗22我們身處什麼行星?通過搖擺物體來計算重力加速度 第4章力與牛頓定

律 實驗23牛頓第一定律:感恩節的晚餐上將肉汁灑在桌布上了該怎麼辦? 實驗24牛頓第一定律:撲克牌籌碼、連接細繩的重物以及無摩擦冰球 實驗25牛頓第二定律:使物體加速 實驗26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實驗27牛頓第三定律:「瓶制火箭」實驗為何需要用到水? 實驗28對水的作用力,在卡車內飛行的鳥 實驗29滑倒與滑動 實驗30彈簧:拉得越遠,綳得越緊 實驗31阿特伍德機:垂直方向「拔河」 實驗32極限速度,慢速下落 實驗33平衡:支架上的「畫家」 實驗34懸掛標牌 實驗35大氣壓力:爆裂的罐頭 實驗36大氣壓力:撐起杯中的水 實驗37大氣壓力:有時報紙也會非常沉 實驗38阿基米得原理:是什

麼使你的船浮起來了? 實驗39浮沉子 實驗40氣壓噴泉 實驗41吹棉花糖:為什麼宇航員在太空中不使用刮胡膏 實驗42躺在釘床上 實驗43伯努利原理:將懸掛的罐頭吹分離 實驗44質心:如何平衡掃帚 實驗45一項簡單的挑戰,將手指放在米尺中間 實驗46重心:一摞書能夠超出桌沿多遠的距離 實驗47質心:比薩斜塔 第5章能量∕動量 實驗48單擺與物理老師的明朝花瓶 實驗49兩個斜坡:不同角度,相同高度 實驗50雙珠競走:高道與低道哪個速度更快? 實驗51線性動量:在哪能找到完美的90°角? 實驗52彈性碰撞 實驗53非彈性碰撞 實驗54沖量和動量:瘋狂的雞蛋 實驗55利用重力移動小車 實驗56沖擊擺:

CSI如何測量初速? 實驗57角動量:騎自行車 實驗58慣性力矩:溜冰人與啞鈴 實驗59是什麼導致航天器指向錯誤的方向? 實驗60轉動慣量:湯的移動與滾動 實驗61生成波 實驗62向上滾動 實驗63越過圓環,初始時過山車需要離地面多高? 第6章聲音和波 實驗64聲波看起來像什麼?示波器波形 實驗65波紋箱 實驗66簡諧運動:鍾擺 實驗67簡諧運動:彈簧振子 實驗68生成正弦波 實驗69自然頻率 實驗70共振頻率:本生燈管風琴 實驗71共振:彈簧和電磁鐵 實驗72聲速:測量老學校里的回聲時間,為什麼伽利略不能用這個方法來測量光速 實驗73聲速:缸里的共振現象 實驗74多普勒效應:與聲音賽跑 實驗

75疊加聲音,合拍頻率 實驗76鍾擺波 實驗77利用聲波測量聲速 第7章光學 實驗78光學射線:用激光追蹤光線路徑 實驗79兩根蠟燭,一個火焰 實驗80激光障礙挑戰 實驗81光強度:拉開你自己與光源之間的距離 實驗82我們如何知道光是一種波?托馬斯楊雙縫干涉實驗 實驗83怎樣測量光波的波長 實驗84在廚房中測量光的傳播速度 實驗85折射:光在水中或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實驗86偏振:太陽鏡和計算機顯示器 實驗87光纖網絡的傳輸線是什麼?使用激光和水箱實現全反射實驗 實驗88消失的燒杯 第8章溫度學 實驗89溶解熱:融化格林蘭島冰蓋需要多少熱量? 實驗90水溫計 實驗91可能的最低溫度是多少?估算絕

對零度 實驗92液態氮 實驗93紙杯燒水 實驗94用冰塊使水沸騰 實驗95塞貝克效應∕珀爾帖效應:半導體加熱 第9章電磁學 實驗96靜電荷 實驗97范德格拉夫發電機:制造閃電 實驗98韋氏發電機:分離和存儲電荷 實驗99歐姆定律 實驗100電路:燈泡和蜂鳴器 實驗101溫度是怎樣影響電阻的? 實驗102電阻率:鐵比銅的導電性更好嗎? 實驗103存儲電荷——電容 實驗104磁場力比地心引力更強大嗎? 實驗105基於電磁感應的磁懸浮——電磁環 實驗106麥斯納效應:使用超導體的磁懸浮 實驗107奧斯特實驗:運動的電子產生磁場,載流線圈的磁場 實驗108法拉第實驗:磁鐵產生電流 實驗109楞次定律

實驗110磁鐵對電子束的影響——磁場力的右手定則 實驗111磁場是什麼樣的形狀? 實驗112載流導線放在磁場中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113一個線性電動機 實驗114電磁加速器 實驗115交流電 實驗116二極管——單向導電管 第10章地球 實驗117測量地球磁場 實驗118地球稱重 第11章20世紀 實驗119光子的能量有多大? 實驗120觀察玻爾原子理論的能級 實驗121光電效應 實驗122密立根油滴實驗,神秘彈珠 實驗123乒乓球鏈式反應 實驗124我們為什麼認為電子上下旋轉運動? 實驗125制作一個雲室,為什麼介子不能出現在這里?狹義相對論 附錄A實驗裝置購買途徑 附錄B本書所用到的物理

學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