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環計算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碳循環計算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柯利弗德.皮寇弗寫的 科學之書 和吉姆.艾爾卡利里的 人類大未來:下一個五十年,科技如何讓人類更幸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碳水循環法(Carbohydro Cycling Diet) | FitMe 健身餐精選文章也說明:執行碳水循環法方法 · 一、計算出自己每日所需的巨量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 蛋白質: 每磅瘦肉體重(LBM)需要1-1.2克的蛋白質需求量. 若某人180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三采所出版 。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陳坤盛所指導 賴沛羽的 以碳排放量為基礎的加工製程損失評估模式 (2021),提出碳循環計算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碳排放量、循環經濟、製程能力分析、製程品質、統計檢定。

而第二篇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科技系碩士在職專班 龍明有所指導 林晋弘的 利用啤酒釀造廢酒糟萃取回收抗氧化物質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啤酒、廢酒糟、萃取、總酚、類黃酮、抗氧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碳循環計算機的解答。

最後網站碳循環失敗的推薦與評價,DCARD、PTT、YOUTUBE則補充:碳循環 失敗的推薦與評價,在DCARD、PTT、YOUTUBE、FACEBOOK和VOGUE Taiwan這樣回答,找碳循環失敗在 ... 更多影片✨你該計算營養素?https://youtu.be/qxBliydGw1w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碳循環計算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科學之書

為了解決碳循環計算機的問題,作者柯利弗德.皮寇弗 這樣論述:

史上最強、科普界全能鬼才皮寇弗全新力作!   史上最強系列第9集《科學之書》 從西元前1萬8千年前的伊尚戈骨,到20世紀的複製人, 250則趣味的科學故事+詳解歷史+精采圖片 從閱讀中學習科學知識的百科     一本圖文並茂的科學百科.一本博古通今的科學歷史   一本趣味橫生的科學故事.一本條理分明的科學資料庫   關於科學世界裡最重要、最有趣的故事盡在其中     「經過演化的人腦,讓我們逃離非洲莽原上的獅子,但光憑人腦,可能無法揭開那籠罩著現實世界的無盡面紗,我們需要數學、科學、電腦、大腦增強,甚至是文學、藝術和詩歌的幫忙。即將徹底閱讀這本《科學之書》的讀者,別忘了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性,以

崇敬的眼光凝視這些想法的演進,然後徜徉於想像力構成的無垠海洋中。」──柯利弗德.皮寇弗     ‧時光旅行是可能的嗎?   ‧為什麼青銅可以擁有一個以它為名的歷史年代?   ‧病毒的發現為科學的歷史建立了什麼樣的里程碑?   ‧小男孩原子彈又是什麼?     《科學之書》橫跨多元主題,畢竟現今科學家涉獵廣泛,從探究各式各樣的主題和基本定律,為了了解自然界的作用、了解宇宙,以及現實世界的結構,到思考器官移植、基因治療和複製的問題,研究DNA和人體基因組揭開了生命本質的基礎奧秘等等。本書採取較為廣泛的觀點,囊括涉及工程學、應用物理學、以及使我們對天體本質的理解有所提升的主題,甚至還選錄幾個帶點哲學

意味的主題。     本書內容條目依年代順序組織,各含一則簡短摘要和至少一幅令人驚豔的全彩圖像。每頁底下的圖說與參照條目,提供更深入的資訊,是科學知識入門的最佳讀物。   本書特色     ‧豐富條目:250則科學史上重大里程碑一次收錄。   ‧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科學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濃縮文字:每篇約700字,快速閱讀、吸收重要科學觀念和大師理論。   ‧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美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緻、收藏度高,是科普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科學百科。 作者簡介   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

ord A. Pickover)     他是一位多產作家,涉獵主題從科學、數學一路涵蓋到宗教、藝術及歷史,累計發行已超過四十本書,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皮寇弗在耶魯大學取得分子生物理化博士學位,在美國擁有四十多項專利,並擔任數本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他的研究內容獲得CNN、《連線》(WIRED)、《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等諸多媒體重視。著有《數字的異想世界:125個有趣的數學遊戲》、《光錐.蛀孔.宇宙弦》、《數學之書》、《物理之書》、《醫學之書》等書。個人網頁(www.pickover.com)的造訪人次更是數以百萬計。想要在推特上關注他,可以追蹤@pickover。  

譯者簡介   陸維濃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目前為專職譯者,熱愛大自然,以傳遞科普新知為志業。近期譯作包括:《人類這個不良品》(天下文化出版)、《預見未來的人》(貓頭鷹出版)、《毒生物圖鑑》、《下一個物種》(臉譜出版)等。     譯文賜教:[email protected] 約西元前1萬8000年 伊尚戈骨 約西元前1萬1000年 小麥:生命之糧 約西元前1萬年 農業 約西元前1萬年 動物馴養 約西元前7000年 稻米栽培 約西元前5000年 宇宙學的誕生 約西元前3300年 青銅 約西元前3000年 骰子 約西元前3000年 日晷 約西元前3000年 縫合術

約西元前2500年 埃及天文學 約西元前1850年 拱門 約西元前1650年 萊因德紙草書 約西元前1300年 冶鐵 約西元前1000年 奧爾梅克羅盤 西元前600年 畢氏定理和三角形 約西元前600年 汙水系統 約西元前350年 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 約西元前350年 正多面體 約西元前300年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 約西元前250年 阿基米德浮力原理 約西元前250年 π 約西元前240年 埃拉托斯塞尼測量地球 約西元前240年 埃氏質數篩選法 約西元前230年 滑輪 約西元前125年 安提基瑟拉儀 約西元前50年 齒輪 約西元126年 羅馬混凝土 約西元650年 零  西元830年

阿爾花拉子模的代數 約西元850年 火藥 西元1202年 費波那契的《計算之書》 西元1284年 眼鏡 約西元1500年 早期微積分 西元1509年 黃金比例 西元1543年 《人體的構造》 西元1543年 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 西元1545年 帕雷的「理性外科」 西元1572年 虛數 西元1608年 望遠鏡 西元1609年 克卜勒的行星運動定律 西元1614年 對數 西元1620年 科學方法 西元1621年 計算尺 西元1628年 循環系統 西元1637年 笛卡兒的《幾何學》 西元1638年 落體的加速度 西元1639年 射影幾何學 西元1654年 帕斯卡三角形 西元1660年 馮格里克的靜

電發電機 約西元1665年 現代微積分的發展 西元1665年 《顯微圖譜》 西元1668年 推翻自然發生論 西元1672年 測量太陽系 西元1672年 牛頓的稜鏡 西元1678年 發現精子 西元1683年 體內動物園 西元1687年 牛頓帶來的啟發 西元1687年 牛頓的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 西元1713年 大數定律 西元1727年 歐拉數e 西元1733年 常態分布曲線 西元1735年 林奈氏物種分類 西元1738年 白努利的流體力學定律 西元1760年 人工選殖(選拔育種) 西元1761年 貝氏定理 西元1761年 癌症病因 西元1761年 莫爾加尼「受難器官的呼喊」 西元1783年 黑

洞 西元1785年 庫侖的靜電定律 西元1797年 代數基本定理 西元1798年 天花疫苗 西元1800年 電池 西元1800年 高壓蒸氣引擎 西元1801年 光的波動性質 西元1807年 傅立葉級數 西元1808年 原子論 西元1812年 拉普拉斯《機率分析論》 西元1822年 巴貝奇的機械計算機 西元1824年 卡諾引擎 西元1824年 溫室效應 西元1825年 安培的電磁定律 西元1827年 布朗運動 西元1828年 胚層說 西元1829年 輸血 西元1829年 非歐幾里得幾何學 西元1831年 細胞核 西元1831年 達爾文及小獵犬號航海記 西元1831年 法拉第的感應定律 西元183

6年 化石紀錄與演化 西元1837年 氮循環與植物化學 西元1837年 電報系統 西元1839年 銀板照相術 西元1839年 橡膠 西元1841年 光纖 西元1842年 全身麻醉 西元1843 年能量守恆 西元1844年 超越數 西元1847年 塞默維斯的洗手方法 西元1850年 熱力學第二定律 西元1855年 柏賽麥煉鋼法 西元1855年 細胞分裂 西元1856年 塑膠 西元1858年 莫比烏斯帶 西元1859年 達爾文的天擇說 西元1859年 生態交互作用 西元1859年 動力論 西元1859年 黎曼假設 西元1861年 大腦功能分區 西元1861年 馬克士威方程組 西元1862年 病菌說

西元1864年 電磁頻譜 西元1865年 消毒劑 西元1865年 孟德爾的遺傳學 西元1869年 週期表 西元1874年 康托爾的超限數 西元1875年 波茲曼熵方程式 西元1876年 吉布斯自由能 西元1876年 電話 西元1878年 酵素 西元1878年 白熾燈泡 西元1878年 輸電網路 西元1887年 麥克生─莫雷實驗 西元1888年 超立方體 西元1890年 蒸氣渦輪 西元1890年 心理學原理 西元1891年 神經元學說 西元1892年 發現病毒 西元1895年 X光 西元1896年 證明質數定理 西元1896年 放射性 西元1897年 電子 西元1899年 心理分析 西元190

0年 黑體輻射定律 西元1900年 希爾伯特的23個問題 西元1902年 染色體遺傳學說 西元1903年 萊特兄弟的飛機 西元1903年 古典制約 西元1905年 E = mc2 西元1905年 光電效應 西元1905年 狹義相對論 西元1908年 內燃式引擎 西元1910年 氯化水 西元1910年 主星序 西元1911年 原子核 西元1911年 超導電性 西元1912年 布拉格晶體繞射定律 西元1912年 大陸漂移 西元1913年 波耳原子模型 西元1915年 廣義相對論 西元1919年 弦論 西元1920年氫鍵 西元1920年 無線電臺 西元1921年 諾特的理想子環論 西元1921年 愛

因斯坦帶來的啟發 西元1924年 德布羅依關係式 西元1925年 包立不相容原理 西元1926年 薛丁格的波動方程式 西元1927年 互補原理 西元1927年 食物網 西元1927年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西元1927年 昆蟲的舞蹈語言 西元1928年 狄拉克方程式 西元1928年 青黴素 西元1929年 哈伯的宇宙擴張定律 西元1931年 哥德爾定理 西元1932年 反物質 西元1932年 中子 西元1933年 暗物質 西元1933年 聚乙烯 西元1933年 中子星 西元1935年 EPR悖論 西元1935年 薛丁格的貓 西元1936年 圖靈機 西元1937年 細胞呼吸 西元1937年 超流體

西元1938年 核磁共振 西元1941年 摻雜矽 西元1942年 核能 西元1945年 小男孩原子彈 西元1945年 濃縮鈾 西元1946年 ENIAC 西元1946年 恆星核合成 西元1947年 全像片 西元1947年 光合作用 西元1947年 電晶體 西元1948年 資訊理論 西元1948年 量子電動力學 西元1948年 隨機對照試驗 西元1949年 放射性碳定年法 西元1949年 時光旅行 西元1950年 西洋棋電腦 西元1950年 費米悖論 西元1951年 海拉細胞 西元1952年 細胞自動機 西元1952年 米勒─尤列實驗 西元1953年 DNA結構 西元1955年 原子鐘 西元19

55年 避孕丸 西元1955年 安慰劑效應 西元1955年 核糖體 西元1956年 平行宇宙 西元1957年 抗鬱劑 西元1957年 太空衛星 西元1958年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西元1958年 積體電路 西元1959年 抗體的結構 西元1960年 雷射 西元1961年 破解合成蛋白質所需的遺傳密碼 西元1961年 人類首次進入太空 西元1961年 綠色革命 西元1961年 標準模型 西元1963年 混沌和蝴蝶效應 西元1963年 認知行為療治療 西元1964年 腦側化 西元1964年 夸克 西元1965年 宇宙微波背景 西元1966年 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西元1967年 內共生學說 西元1

967年 心臟移植 西元1967年 農神五號火箭 西元1969年 ARPANET網路 西元1969年 人類首次登月 西元1972年 遺傳工程 西元1975年 費根堡常數 西元1975年 碎形 西元1977年 公鑰密碼學 西元1978年 心智理論 西元1979年 重力透鏡 西元1980年 宇宙暴脹 西元1981年 量子電腦 西元1982年 人工心臟 西元1983年 表觀遺傳學 西元1983年 聚合酶鏈鎖反應 西元1984年 端粒酶 西元1984年 萬有理論 西元1987年 粒線體夏娃 西元1990年 生命分域說 西元1990年 哈伯望遠鏡 西元1990年 全球資訊網 西元1994年 全球定位系統

西元1998年 暗能量 西元1998年 國際太空站 西元2003年 人類基因組計畫 西元2004年 火星上的精神號與機會號 西元2008年 複製人 西元2009年 大型強子對撞機 西元2016年 基因療法 西元2016年 重力波西元 西元2017年 證明克卜勒猜想 ‧約西元前5000年〔宇宙學的誕生Birth of Cosmology〕 在希臘文中,「kosmos」意指「宇宙」,因此現在我們使用「宇宙學」(cosmology)來指稱研究宇宙性質、起源和演進的科學。在古典學中,一個社會的宇宙學代表這個社會的世界觀,或這個社會如何思考方式人從何而來、人為何出現在此、以及人的去處。整個人類歷史中

,人類文明透過創世故事、神話、宗教、哲學,打造並滋養了人類社會的宇宙觀,最近這段時間,科學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一直以來,有關人類如何看待星辰,或者我們那些久遠的祖先一定是以哪種方式看待蒼芎之類的老生常談,不時出現在我們耳裡或眼前。雖然推測是一件有趣的事,但我們不可能知道史前人類到底是怎麼想的,因為,就定義而言,史前時代是一段沒有記錄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最古老的考古遺物中,和天文主題有關者如此重要的原因:它們提供了一些實際的資料,讓我們可以藉著這些資料,來試圖瞭解古代人如何看待宇宙。 有關人類文明如何看待宇宙這件事,已保留下來的最古老證據來自蘇美文明,這些證據就在一部分的蘇美星圖,或簡陋的天文工

具零件之中,有些學者相信,這樣的歷史可以回溯至5000至7000年前。甚至從那個時代有限的資訊碎片中,都能看出蘇美人對太陽、月亮、主要行星和恆星運行的理解,有著一定的複雜程度。於是,蘇美人打造了史上第一個城邦,成為終年種植作物,不再游牧遷徙的族群,這件事說來或許也沒那麼令人意外。 蘇美人的宇宙觀可能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將天體神格化的宇宙觀,後來的巴比倫人、希臘人、羅馬人,和其他宇宙學家也承襲了這樣的做法。蘇美人的宇宙觀還決斷地認為,宇宙並非以地球為中心,還有許多天堂和地球存在。這樣的觀念意外地和現代的宇宙觀產生共鳴,因為事實看來是這樣的: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中心,而且顯然有很多像地球這樣的星體存在

碳循環計算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提供簡單的健康料理給大家參考。
希望大家能夠簡單的落實均衡飲食,越吃越健康。

跟我討論菜單,加入LINE@ 👉 https://line.me/R/ti/p/%40lgp7801d

沒時間做健康料理?
台灣風味代餐👉https://goo.gl/Vb3di9

TDEE計算機 https://www.freedieting.com/calorie-calculator

以碳排放量為基礎的加工製程損失評估模式

為了解決碳循環計算機的問題,作者賴沛羽 這樣論述:

全球暖化造成的環境衝擊,使得節能環保議題日趨重要,企業如何兼顧成長的同時將環境衝擊降至最低,成了重要的課題。其中,循環經濟的思維受到世界各先進國家的重視。在循環經濟的思維下,提升產品品質、妥善率及可靠度,不但可以提升產品價值,同時在生產階段可以降低重工和報廢的比率,進一步減少生產成本和碳排放的降低,若未來課徵碳稅時勢必也是一筆可觀的成本支出。因此本文將聚焦於探討提升產品製程品質可以降低的碳排放量的模式之建立,透過統計檢定來判定製程改善的方向,同時計算改善前後的排碳數學模式。顯然的,應用本文所提供的模式,企業除了可以降低成本損失,尚可以計算出減碳利益以回應全球暖化,朝著永續企業發展,提供企業除

了成本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效益參考。

人類大未來:下一個五十年,科技如何讓人類更幸福?

為了解決碳循環計算機的問題,作者吉姆.艾爾卡利里 這樣論述:

  「史蒂芬霍金科學傳播獎」首屆得獎者   暢銷書《悖論》、《解開生命之謎》作者吉姆.艾爾卡利里   邀請各領域頂尖科學家,針對科技未來撰寫十八篇深度導文   讓我們思考人類會將地球的未來帶向何方?   你覺得未來會是什麼模樣?     街上人們踩著懸浮滑板,出門再也不用自己開車;科學家發明能讓人感到幸福的藥丸,基因改造讓人們永遠不再生病;AI就是你的管家,生活大小事都靠機器人打理;蜘蛛絲能建造出比鋼筋更堅固的橋,有記憶的金屬能夠自動修復;週末搭太空船去月球旅行;時光機讓你回到過去挽回曾經犯下的錯……   也有可能,人們努力發展科學與經濟,想讓大家未來都過上更好的生活,卻忘了保護我們的現在

,導致大自然的各種反撲……     在未來,上述的一切都有可能發生。科學家每天都有新的發現,但未來之所以充滿各種可能,不是因為科技會有出人意表的發展,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運用科技。     本書集結了各方領域的頂尖專家,帶著我們了解人口、氣候、能源、醫學、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和宇宙探索的研究現況與未來展望。然而真正洞察未來走勢的科學作品,往往能善用對於未來的想像來反映世人當下的焦慮。     當基因檢測日漸普遍,你真的想知道自己有無罹患不治之症的風險嗎?   當自動車面臨兩難抉擇,它該撞上推著嬰兒車的孕婦,還是犧牲自己的乘客?   當物聯網全面上線,駭客有辦法從你的水壺進而控制你的整個房子嗎?  

 我們是第一個能自主自決的物種,為世上所有生物保全一個適宜居住的地球?   又或者人類只是自然循環的一部分,當繁殖過頭便隨著大自然一起「重置」?     與其將本書看作是對未來的預測,不如說是「人類渴望的未來」。科學家們所提出的科技道德問題,讓身為科技使用者的我們有機會深度思考,在下一個五十年,我們的意圖與行動可以如何讓人類過得更幸福。         作者簡介 全書編選: 吉姆.艾爾卡利里(Jim Al-Khalili)   學者、作家及節目主持人,曾獲頒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他是頂尖的理論物理學家,在英國索立大學任教並進行量子力學的研究。他主持過多個電視與廣播節目,包括獲

得英國影藝學院獎(BAFTA)提名的《化學:一段揮發性的歷史》(Chemistry: A Volatile History)以及《渾沌的祕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Chaos),目前主持BBC Radio 4每週一次的科學節目《科學化的生活》(The Life Scientific)。他獲頒2007年皇家學會的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獎及2011年英國物理學會的克耳文獎(Kelvin Medal and Prize),以表彰他在科學教育方面的貢獻。他更在2016年成為史蒂芬霍金科學傳播獎(Stephen Hawking Medal for Scienc

e Communication)首屆得獎者,並於2018年入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著有多本暢銷科普書籍,被譯為二十種語言,包括《解開生命之謎》、《悖論》等書。   共同作者: 人口學:菲利浦.波爾(Philip Ball)   科學作家,二十多年來一直擔任英國《自然》(Nature)雜誌的編輯,目前也有在《化學世界》(Chemistry World)、《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BBC未來》(BBC Future)、《展望》(Prospect)等期刊寫專欄,並不定期為《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衛報》(T

he Guardian)、《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和《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等出版物撰稿,最近還開始在BBC Radio 4擔任《科學故事》主持人。著有Bright Earth: The Invention of Colour、The Music Instinct、Curiosity: How Science Became Interested in Everything、Invisible: The Dangerous Allure of the Unseen等書,其中Critical Mass: How One Thing Leads to Anot

her一書獲得了2005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書籍獎(Royal Society Prizes for Science Books),最新著作為The Water Kingdom: A Secret History of China。   生物圈:蓋雅.凡斯(Gaia Vince)   科學作家,曾任《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的編輯。她的文章常見於英國、美國和澳洲的報章雜誌,並且在廣播及電視上主持科學節目。她的第一本書Adventures in the Anthropocene: A Journey t

o the Heart of the Planet We Made贏得了2015年英國皇家學會溫頓科學讀物獎(Royal Society Winton Prize)。   氣候變遷:茱莉亞.史琳戈(Julia Slingo)   氣象學家及氣候科學家,在2009至2016年間擔任英國氣象局首席科學家,擅長運用創新的方法及複雜的模式預測氣候的變化。2015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16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國會員。   醫學的未來:亞當.庫察斯基(Adam Kucharski)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Tropical Medici

ne)助理教授,專門從事傳染疾病預防工作。他在劍橋大學完成數學博士學位,接著進入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學習醫學。他常受邀於《觀察》(Observer)、《新科學人》和《連線》(Wired)等雜誌發表文章,2012年獲得惠康基金會科學寫作獎(Wellcome Trust Science Writing Prize),2016年出版第一本書籍The Perfect Bet: How Science and Maths Are Taking the Luck Out of Gambling。   基因體學與基因工程:亞拉席.普拉薩(Aarathi Prasad)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遺傳學博士,曾任職於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並於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做專業研究。她在BBC 1、BBC Radio 4、Channel 4、國家地理頻道和探索頻道策劃並主持了多部科學紀錄片,她也是經驗豐富的科學作家,書籍作品包括In the Bonesetter’s Waiting-Room: Travels in Indian Medicine和Like A Virgin: How Science is Redesigning the Rules of S

ex等書。   合成生物學:亞當.盧德弗(Adam Rutherford)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遺傳學博士,BBC熱門科學節目《科學內幕》(Inside Science)主持人。曾任《自然》雜誌編輯十餘年,並長期為《衛報》、《連線》等媒體撰稿。他熱中將科學轉化成大眾都會感興趣的知識,出版了多部關於基因和生命起源的暢銷著作,他的第一本書Creation: The Origin of Life / The Future of Life入圍2014年惠康基金會科學寫作獎。他同時參與制作並主持了《細胞》、《基因密碼》、《扮演上帝》等多部BBC紀錄

片,還擔任多部電影的科學顧問,包括《末日之戰》(World War Z, 2013)、《金牌特務》(Kingsman, 2014)、奧斯卡得獎電影《人造意識》(Ex Machina, 2015)、《滅絕》(Annihilation, 2018)等。   超人類主義:馬克.沃克(Mark Alan Walker)   新墨西哥州立大學(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哲學系教授,非營利組織世界燒人協會(Humanity Plus)前董事會成員,倫理和新興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for Ethic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現任董事會成

員。他的第一本書Happy-People Pills for All討論發明先進藥品是否能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他的最新著作Free Money for All則討論美國公民的基本收入是否應無條件達到一萬美元。   雲端技術與物聯網:娜歐蜜.克萊莫(Naomi Climer)   工程師,專長是廣播、媒體和通訊技術,現任索尼英國技術中心(Sony UK Technology Centre)非執行董事。她是國際工程技術學會(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第一位女性主席,2013年入選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Royal Academy of Engi

neering)院士,2016年被《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和女性工程學會(Women’s Engineering Society)推舉為英國工程界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女性之一,同樣被《電腦週刊》(Computer Weekly)評為英國IT界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女性之一。   網路安全:艾倫.伍華德(Alan Woodward)   電腦安全專家,英國電腦協會(British Computer Society)、皇家統計學會(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及英國物理學會(Institute of Physics)成員。他原本是物理學家,因為對計算機科

學產生興趣,轉而致力於網路安全研究。離開研究所之後,他會英國政府工作多年。後來他回到英國索立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擔任客座教授,同時繼續為歐洲刑警組織擔任顧問。   人工智慧:瑪格瑞特.波登(Margaret A. Boden)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認知科學研究教授,是AI研究領域最知名的人物,協助規劃並發展全世界第一個認知科學學術課程。她擁有醫學、哲學和心理學學位,她的研究便是將這些學科與人工智慧(AI)結合。她是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及美國人工智能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員,並獲頒大英帝國勳章。她的著作已被翻譯成二十多國語言,最近出版的一本書為《AI:人工智能的本質與未來》(AI: Its Nature and Future)。   量子運算:溫佛瑞.亨辛格(Winfried K. Hensinger)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量子技術研究教授。他在昆士蘭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主修量子與超冷原子的表現,並且加入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Dani

el Phillips)的團隊共同進行研究。目前任職薩塞克斯量子技術中心主任,最近和他所領導的研究小組發表了第一個大型量子電腦的建造藍圖。   智慧材料:安娜.普洛薩斯基(Anna Ploszajski)   白天是工程式暨材料科學家,晚上則致力於科學傳播。她經常以材料科學為主題表演單口相聲,擁有自己的播客節目,並且在《材料世界》(Materials World)等期刊上撰寫文章。2017年贏得英國皇家工程院傑出青年工程師獎(Young Engineer of the Year),並進入全球科學最具規模的科學傳播比賽FameLab的英國區決賽。閒暇時喜歡吹小號,正在鍛練游泳,目標是游過英吉利

海峽。   能源:傑夫.哈迪(Jeff Hardy)   倫敦皇家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 Institute)的資深研究員,專門研究低碳能源系統的未來發展,以及該系統與人們日常生活和企業營運的關係。曾任英國天然氣暨電力市場管制局(Ofgem)永續能源發展小組的主管和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第三科學小組主任,並曾在英國能源研究中心(UK Energy Research Centre)、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綠色化學小組

、塞拉菲爾德核能實驗室(Sellafield)等機構進行研究。   運輸:約翰.邁爾斯(John Miles)   英國劍橋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 Cambridge)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工程學系教授、英國汽車工業協會(UK Automotive Council)創始成員暨智能移動小組主席,專長為未來運輸技術與經濟發展,特別著重能源效率與環境影響方面。   機器人學:諾爾.夏基(Noel Sharkey)   英國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榮譽教授、

責任機器人基金會(Foundation for Responsible Robotics)的聯合主席、非政府組織機器人武器控制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Robot Arms Control)主席,以及BBC當紅節目《機器人大擂台》(Robot Wars)主裁判。他一直在美國耶魯(Yale University)和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與英國埃塞克斯(University of Essex)、艾克斯特(University of Exeter)和雪菲爾大學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研究專長包括心理學、語言學、計算基科學、人工智能、

機器人學習技術和機器人倫理。   星際旅行與太陽系移民:露易莎.普瑞斯頓(Louisa Preston)   英國太空署(UK Space Agency)極光研究員,在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研究天體生物學。她曾參與美國、加拿大、歐洲及英國太空署的研究計畫,研究地球上的生命體如何在極端嚴苛的環境中生存,作為外人生命形式的藍圖並模擬可能的棲息條件。她曾受邀至2013年TED大會和大家談論如何尋找火星生命。她的第一本書籍創作為Goldilocks and the Water Bears: The Search for Life in th

e Universe。   末日啟示:路易斯.達奈爾(Lewis Dartnell)   英國西敏寺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天體生物學研究員,專門研究火星表面的微生物生命體及其存在的可能性,還有人們該如何發現它的存在。他經常受邀上科學節目講述相關主題,並出版了Life in the Universe: A Beginner’s Guide和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our World from Scratch等書,後者為《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最佳年度書籍。 譯者簡介 謝孟宗   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

系學士、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譯詩獎、散文創作獎等十餘種獎項。   林瑞堂   台大外文所畢業,翻譯作品包含藝術、歷史、宗教、身心靈成長等領域。     序論:未來尚未決定?並非科技會有出人意表的發展,而是看人類如何使用科技。 地球的未來:人口統計,資源保護,氣候變遷 1. 人口學:社會學家預測未來將會是「都會型未來」。然而隨著人口暴增、生活空間擁擠、貧富差距擴大、生活步調加快,如果你夠幸運有選擇的權利,你會選擇住在都是嗎? 2. 生物圈:人類只是自然循環的一部分,當繁殖過了頭便隨著大自然一起「重置」?又或者我們是頭一個能自主自決的物種,

能夠克制天生的貪婪與衝動,讓未來的地球依舊適宜人居? 3. 氣候變遷:有人說人類的活動加速氣候變遷,有人認為溫室效應是地球本身的循環週期,無論成因是何者,人類的生活型態都必將做出調整。我們應該問自己,人類已經準備好面對即將來臨的氣候劇變了嗎?   人類的未來:醫學,遺傳學,超人類主義 4. 醫學的未來:當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時代來臨,醫療的決斷責任也會逐漸從醫師轉移到病人身上。在治療方法有限的情況下,你會想知道自己有無罹患不治之症的風險嗎?醫師該不該將患者的基因遺傳疾病告知家屬呢? 5. 基因體學與基因工程:DNA電腦的研發,真的能實現電影《露西》的場景,將全世界的知識裝進一個小小的DNA隨身

碟嗎? 6. 合成生物學:透過合稱生物學,大自然的一切基因將可由人類自由混搭,作為己用。除了可將蜘蛛絲做為堅固建材,未來或許真的能讓太空人擁有「浩克」般的細胞自癒能力…… 7. 超人類主義:未來科學家可以利用基因工程、仿生學、奈米科技等技術,強化人類的智能、壽命、道德和幸福感受。如果人人都成為新一帶的超人類,我們的人生還有需要努力與犧牲的目標嗎?你也會想藉由科技的力量成為無所不能的人嗎?   線上未來:人工智慧,量子運算,網際網路 8. 雲端技術與物聯網:當物聯網全面上線,駭客有辦法從你的水壺進而控制你的整個房子嗎?政府有辦法從一個正在連線的機器進而掌控整座電廠嗎 9. 網路安全:網路安全最大

的漏洞其實來自使用者而非電腦。在此後十年內我們必須決定,要讓人工智慧成為網路世界的保鑣,或是繼續仰賴判斷有可能失準的人類充當網錄警察? 10. 人工智慧:假使有朝一日,某個系統通過了圖靈測試,就能證明它具有如人類一般的「思考能力」或「意識」嗎?擁有「人性」的人工智慧,對人類的未來是福是禍? 11. 量子運算:「量子電腦」可以解決目前最高效能電腦花十億年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帶給人類未來無限的可能性。但重點是,該如何實際建造出一台量子電腦?我們在有生之年可以親眼見識量子技術的奇蹟嗎?   打造未來:工程,運輸,能源 12. 智慧材料:若你擁有的物品可以自主感知、回應、移動、調節、變形、修復,你的生活

將會變成什麼光景? 13. 能源:如果能源可以是免費的,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人類社會將會走向更光明的未來嗎? 14. 運輸:電動車和自動駕駛已經準備上路,未來還會出現什麼樣跨時代的運輸工具改變人們的生活? 15. 機器人學:當意外發生時,自動車該為了避開路上的孕婦而犧牲自己的乘客嗎?機器人保母可以接手孩子的教育問題嗎?我們應該將取人性命的決定交在武裝防禦機器人手中嗎?在廣泛使用機器人之前,我們有辦法解決機器人的道德難題嗎?   未知的未來:時空旅行,星際移民,宇宙生命 16. 星際旅行與太陽系移民:人口的擴張讓我們終究會前往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定居,但憑著人類脆弱的肉體與心智,該如何在宇宙中求生?

17. 末日啟示:萬一未來並未依約到來,我們該如何保存現代知識的種子,讓倖存者能儘快將文明重開機? 18. 瞬間移動與時間旅行:在量子糾纏(瞬間傳送的概念)與蟲洞(時間旅行的觀念)的論文出版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能夠證明電影《星際效應》的設定是真的嗎?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索引         第四章:醫學的未來亞當‧庫察斯基(Adam Kucharski) 因人制宜的醫療檢測將不只適用於傳染病的防治,也將普及於其他醫學領域。二○一五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啟動「精準醫療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將綜合患者的基因圖譜、

居住環境和生活型態發展個人化治療,取代一體適用的傳統療法。疾病防治將越來越著重患者的個別病況,這將是未來醫療的大勢所趨。除了原本已有考慮到個體差異的醫療手續(例如輸血得斟酌血型),將來還會運用基因體排序這一類的新式檢測,讓醫師能更容易預測哪些療程會如何影響哪些病患。例如某些癌症藥物只對含特定基因特徵的腫瘤有效,又如囊腫纖化症用藥Ivacaftor僅適用於百分之五具某類基因突變的患者。 精準醫療讓醫學更能先發制「病」,不再等到患者發病才診治,而是以詳細數據為輔,在潛在疾病未釀成禍患前即時出手。基因檢測讓醫師得以預見遺傳病症,但目前只著重於有害的突變類型,如BRCA1基因突變。身懷此類突變的婦女,

一生之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機率罹患乳癌。在這樣的狀況下,先一步動手術有機會減低罹癌風險。二○一三年,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決定動雙乳切除術,正是因為檢查出BRCA1基因突變。 最終,檢視整組基因體(而非特定基因)這種做法會變得越來越普及,隨之而來的將是大量的數據。據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估計,到了二○二五年,儲存人類基因體資料所占用的電腦空間將會比Youtube或Twitter更大。然而上述所花費的空間和時間並不包含分析這龐大又複雜的數據。在某些案例中,單一基因與特定病症的關聯(比如BRCA1與乳癌)經

由大型臨床實驗,證據確鑿。在理想情況下,每種疾病的都可以套入這樣簡單的規則:甲基因的乙突變引發丙疾患。若是一種病症很不湊巧地關係到多種基因,或者該病症相當罕見,要評估箇中風險便困難許多,要判斷是否以及如何施行預防療法也就相對不容易。

利用啤酒釀造廢酒糟萃取回收抗氧化物質之研究

為了解決碳循環計算機的問題,作者林晋弘 這樣論述:

工業化時代後,大量的碳排放和垃圾,讓人類所處的環境和生態岌岌可危。透過「永續能源」、「循環經濟」,大家都在尋找與地球永續共存的創新模式。廢酒糟係指的是酒類在加工過程中所產生之麥芽及穀類殘渣,一般視也同為酒類的廢棄物。產量比較大的有玉米酒糟、米酒糟、高粱酒糟及啤酒酒糟。主要原因,是廢酒糟含有豐富的蛋白以及其他的營養成份,也常被使用來當飼養魚類禽畜等的飼料。這種傳統使用途徑依然是把酒糟當作廢棄物來處理。雖然,隨著生物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廢酒糟可以被重新拿來使用而有了新的視角與價值。廢酒糟中含有許多的酵母菌及包括一級、二級代謝產物,含有豐富的生物機能性物質,非常具有開發的潛力。近幾年的研究發現,酒

糟成分中含抗氧化物質,可能具有幫助抗氧化及美白的效果。酒糟種類以啤酒酒糟規模最大,其所含機能性成份的回收及產品開發利用的潛力受到矚目。傳奇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每年產生啤酒廢酵母及酒粕約分別為10噸及50 噸以上,以往,而這些啤酒廢棄物都未積極充分加以開發應用,為了永續發展,並強力執行”綠色生產”,強調環境保護及企業社會責任,以後將積極研究及開發啤酒廢酵母及酒粕之應用,利用啤酒廢酵母及酒粕生產生技保健食品及生技保養品,一方面達成「循環經濟」及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另一方面則開創企業新企機並增加商機及財源,進而使企業永續經營發展。本實驗以啤酒廢酒糟為萃取的原料,依次改變 (1) 溫度 (2) 酒精濃度

(3) 液固比 (4) 時間 (5) pH,探討廢酒糟在總酚類化合物含量及類黃酮含量在最適化的萃取條件下,而進一步使最適化的條件之下萃取之廢酒糟總酚類及類黃酮化合物做抗氧化特性的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啤酒廢酒糟總酚化合物及類黃酮之化合物,最適化的萃取條件及抗氧化能力,可作為保健食品及醫藥品開發之參考。關鍵字:啤酒、廢酒糟、萃取、總酚、類黃酮、抗氧化、最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