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質 膠 合劑 用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硬質 膠 合劑 用途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益軍 編著寫的 聚氨酯樹脂及其應用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中國文化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奈米材料碩士班 陳文智、陳景祥所指導 詹子德的 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奈米二氧化矽複合材料之製備與性質研究 (2017),提出硬質 膠 合劑 用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熱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奈米二氧化矽、奈米複合材料。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奈米材料碩士班 陳景祥、周賢民所指導 王美婷的 聚丙烯/奈米二氧化矽複合材料之性質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聚丙烯、奈米二氧化矽、奈米複合材料的重點而找出了 硬質 膠 合劑 用途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硬質 膠 合劑 用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聚氨酯樹脂及其應用

為了解決硬質 膠 合劑 用途的問題,作者劉益軍 編著 這樣論述:

本書全面介紹了聚氨酯樹脂的制造與應用,全書共分14章,包括聚氨酯樹脂的發展情況、聚氨酯樹脂合成原理及其化學反應、基本原料和助劑、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涂料、聚氨酯膠黏劑及密封膠、聚氨酯彈性體及彈性縴維、聚氨酯革樹脂、聚氨酯防水材料、聚氨酯塑膠鋪地材料、反應注射成型技術、水性聚氨酯、聚氨酯領域的分析和測試技術、聚氨酯材料的安全和環保等內容。本書既有基本理論,又有應用的實例,幾乎涉及聚氨酯材料的方方面面,是一本聚氨酯綜合性參考書。 本書可供從事聚氨酯生產、科研與應用的技術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第1章 緒論 1.1 聚氨酯樹脂的特性 1.2 全球聚氨酯材料的發

展概況 1.2.1 聚氨酯的發展情況 1.2.2 全球聚氨酯基本原料的發展情況 1.3 我國聚氨酯工業發展狀況 1.3.1 我國聚氨酯的發展簡況 1.3.2 我國聚氨酯原料的生產情況 1.4 聚氨酯的新技術和發展趨勢 1.4.1 原料的產能進一步擴張 1.4.2 原料新技術的運用 1.4.3 植物油等生物質基多元醇的進一步開發 1.4.4 聚氨酯泡沫塑料發泡劑的替代 1.4.5 非光氣法異氰酸酯技術 1.4.6 非異氰酸酯型聚氨酯 1.4.7 其他技術發展 第2章 聚氨酯化學以及結構與性能的關系 2.1 異氰酸酯的各種反應 2.1.1 異氰

酸酯的反應性 2.1.2 異氰酸酯與羥基的反應 2.1.3 異氰酸酯與水的反應 2.1.4 異氰酸酯與氨基的反應 2.1.5 異氰酸酯與氨酯基及 基反應 2.1.6 異氰酸酯的自加聚反應 2.1.7 異氰酸酯的自縮聚反應——碳化二亞胺 2.1.8 異氰酸酯的封閉反應 2.1.9 異氰酸酯的其他反應 2.2 聚氨酯反應的常見影響因素 2.2.1 催化劑對異氰酸酯反應活性的影響 2.2.2 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2.2.3 溶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2.3 聚氨酯分子結構與性能的關系 2.3.1 影響性能的基本因素 2.3.2 軟段對性能的影響

2.3.3 硬段對性能的影響 2.3.4 聚氨酯的形態結構 第3章 聚氨酯的基本原料和助劑 3.1 概述 3.2 多異氰酸酯 3.2.1 異氰酸酯原料的種類 3.2.2 異氰酸酯的制造工藝及其技術進展 3.2.3 常見的二異氰酸酯 3.2.4 PAPI及液化MDI 3.2.5 其他二異氰酸酯 3.2.6 二異氰酸酯衍生物 3.3 聚酯多元醇 3.3.1 聚酯多元醇的原料 3.3.2 聚酯多元醇的生產方法和物料計算 3.3.3 主要聚酯多元醇品種和特點 3.4 聚醚多元醇 3.4.1 聚醚多元醇的原料 3.4.2 聚醚多元醇生產方法

3.4.3 普通聚醚多元醇 3.4.4 特種聚醚多元醇及聚醚基多元醇 3.5 其他低聚物多元醇及含活性氫低聚物 3.5.1 聚烯烴多元醇 3.5.2 植物油多元醇 3.5.3 松香酯多元醇 3.5.4 端氨基聚醚 3.5.5 脂肪酸二聚體二醇以及二聚體聚酯二醇 3.6 助劑 3.6.1 催化劑 3.6.2 溶劑及增塑劑 3.6.3 擴鏈劑和交聯劑 3.6.4 耐久性助劑 3.6.5 填料 3.6.6 阻燃劑 3.6.7 著色劑 3.6.8 其他助劑 第4章 聚氨酯泡沫塑料 4.1 概述 4.1.1 發展概況 4.1.2 聚

氨酯泡沫塑料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4.1.3 原料及發泡助劑 4.2 聚氨酯泡沫塑料成型機理及計算 4.2.1 基本反應 4.2.2 泡沫體的形成機理 4.2.3 配方中異氰酸酯用量的基本計算 4.3 軟質聚氨酯泡沫塑料 4.3.1 聚氨酯軟泡的分類和用途 4.3.2 塊狀軟泡 4.3.3 模塑軟泡發泡工藝 4.3.4 特種軟質泡沫塑料 4.3.5 聚氨酯軟泡生產中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案 4.4 硬質聚氨酯泡沫塑料 4.4.1 硬泡的特性、用途和原料體系 4.4.2 硬泡成型工藝 4.4.3 聚異氰 酸酯泡沫塑料 4.4.4 整皮硬泡和增強硬

泡 4.4.5 開孔硬泡 4.5 聚氨酯半硬泡 4.5.1 聚氨酯半硬泡的原料體系 4.5.2 普通半硬泡 4.5.3 整皮半硬泡 4.5.4 超低密度聚氨酯泡沫 4.5.5 微孔聚氨酯 4.6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阻燃 4.7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應用 4.7.1 聚氨酯軟泡的應用 4.7.2 聚氨酯硬泡的應用 4.7.3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其他應用 第5章 聚氨酯彈性體 5.1 概述 5.1.1 性能特點 5.1.2 發展概況 5.1.3 基本分類 5.2 原料及其對性能的影響 5.2.1 聚氨酯彈性體的原料 5.2.2 原料對性能的

影響 5.3 澆注型聚氨酯彈性體 5.3.1 特性及合成原理 5.3.2 澆注型聚氨酯的合成方法 5.3.3 影響制品性能的工藝因素 5.3.4 澆注彈性體種類、配方及性能 5.3.5 澆注聚氨酯彈性體的發展 5.4 熱塑性聚氨酯 5.4.1 概述 5.4.2 TPU基本合成工藝 5.4.3 TPU加工成型工藝 5.5 混煉型聚氨酯彈性體 5.5.1 混煉膠原料體系 5.5.2 生膠的合成工藝 5.5.3 混煉工藝 5.5.4 硫化體系 5.6 聚氨酯縴維 5.6.1 氨綸的發展簡況 5.6.2 聚氨酯樹脂的原料和制備 5.6

.3 氨綸的生產方法 5.6.4 氨綸的性能及應用 5.6.5 氨綸縴維技術發展 5.7 聚氨酯彈性體的應用 5.7.1 在選煤、礦山、冶金等行業的應用 5.7.2 聚氨酯膠輥 5.7.3 聚氨酯膠輪及輪胎 5.7.4 交通運輸業及機械配件 5.7.5 鞋材 5.7.6 模具襯里以及鈑金零件成型用沖裁模板等 5.7.7 醫用彈性制品 5.7.8 管材 5.7.9 薄膜、薄片及層壓制品 5.7.10 聚氨酯灌封材料及修補材料 5.7.11 其他應用領域 第6章 聚氨酯涂料 6.1 概述 6.1.1 發展簡況 6.1.2 聚氨酯涂料的

分類與特性 6.1.3 聚氨酯涂料的部分助劑 6.2 單組分聚氨酯涂料 6.2.1 氨酯油型涂料 6.2.2 濕固化聚氨酯涂料 6.2.3 封閉型聚氨酯涂料和烘烤漆 6.3 雙組分聚氨酯涂料 6.3.1 多異氰酸酯組分以及選擇 6.3.2 多羥基組分以及選擇 6.3.3 雙組分聚氨酯涂料的配制及施工 6.3.4 催化固化型雙組分聚氨酯涂料 6.4 聚氨酯粉末涂料 6.4.1 聚氨酯粉末涂料的特點 6.4.2 封閉型聚氨酯粉末涂料的制備和性能 6.4.3 其他功能基團的聚氨酯粉末涂料 6.5 水性聚氨酯涂料 6.5.1 水性聚氨酯的分類和特

點 6.5.2 單組分水性聚氨酯涂料 6.5.3 雙組分水性聚氨酯涂料 6.5.4 用于各領域的水性聚氨酯涂料 6.6 噴涂聚氨酯涂料 6.6.1 發展簡況 6.6.2 噴涂聚氨酯涂料的性能特點 6.6.3 原料以及雙組分噴涂涂料體系 6.6.4 噴涂設備及施工工藝 6.6.5 噴涂聚氨酯性能以及配方實例 6.6.6 噴涂聚氨酯的應用 第7章 聚氨酯膠黏劑及密封膠 7.1 概述 7.1.1 發展概況 7.1.2 聚氨酯膠黏劑的種類和特性 7.1.3 聚氨酯膠黏劑的粘接機理 7.2 單組分聚氨酯膠黏劑 7.2.1 濕固化型聚氨酯膠黏劑

7.2.2 單組分溶劑揮發型聚氨酯膠黏劑 7.2.3 其他單組分聚氨酯膠黏劑 7.3 雙組分聚氨酯膠黏劑 7.3.1 雙組分聚氨酯膠黏劑概述 7.3.2 雙組分溶劑型聚氨酯膠黏劑 7.3.3 雙組分無溶劑聚氨酯膠黏劑 7.4 聚氨酯熱熔膠 7.4.1 聚氨酯熱熔膠的特點和應用 7.4.2 熱塑性聚氨酯熱熔膠 7.4.3 反應性聚氨酯熱熔膠 7.5 水性聚氨酯膠黏劑 7.5.1 單組分水性聚氨酯膠黏劑 7.5.2 雙組分水性聚氨酯膠黏劑 7.5.3 水性聚氨酯膠黏劑的應用 7.6 聚氨酯密封膠 7.6.1 概述 7.6.2 單組分聚氨酯密

封膠 7.6.3 雙組分聚氨酯密封膠 7.6.4 聚氨酯密封膠的應用 7.6.5 聚氨酯密封膠的市場演變以及研發動向 7.7 聚氨酯黏合劑及其應用 7.7.1 磁帶黏合劑的制備 7.7.2 聚氨酯油墨黏合劑 7.7.3 聚氨酯型砂黏合劑 7.7.4 木材及復合板黏合劑 7.7.5 其他黏合劑應用 第8章 聚氨酯革樹脂及PU革 8.1 概述 8.1.1 聚氨酯革的發展 8.1.2 聚氨酯人造革與合成革 8.2 聚氨酯革樹脂及輔料 8.2.1 聚氨酯革樹脂的制法 8.2.2 聚氨酯革樹脂的品種與性能 8.2.3 聚氨酯革的輔料和助劑 8.

3 PU革的生產工藝 8.3.1 干法聚氨酯革 8.3.2 濕法聚氨酯革 8.4 聚氨酯革發展動態 8.4.1 超細縴維聚氨酯合成革 8.4.2 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樹脂 第9章 聚氨酯防水材料 9.1 概述 9.1.1 聚氨酯防水材料市場及發展 9.1.2 聚氨酯防水材料的分類 9.1.3 聚氨酯防水材料的特性 9.2 瀝青聚氨酯防水材料 9.2.1 瀝青聚氨酯防水涂料特點 9.2.2 原料體系及相容性問題 9.2.3 單組分瀝青聚氨酯防水涂料 9.2.4 雙組分瀝青聚氨酯防水涂料 9.3 其他類型的聚氨酯防水涂料 9.3.1 聚醚型聚氨酯

防水涂料 9.3.2 水固化聚氨酯防水涂料 9.3.3 噴涂聚氨酯 防水涂料 9.3.4 雙組分聚氨酯防水材料實例 9.3.5 單組分聚氨酯防水材料實例 9.4 聚氨酯防水材料標準和施工方法 9.4.1 聚氨酯防水材料標準 9.4.2 聚氨酯防水施工方法 9.5 聚氨酯灌漿材料 9.5.1 材料的發展和聚氨酯灌漿材料的特點 9.5.2 水溶性聚氨酯灌漿材料 9.5.3 油溶性聚氨酯灌漿材料 9.5.4 聚氨酯灌漿材料的標準 9.5.5 聚氨酯灌漿工藝 9.6 遇水膨脹聚氨酯密封堵漏材料 9.6.1 遇水膨脹聚氨酯密封材料的特點 9.6.

2 遇水膨脹聚氨酯密封材料的類型和性能 第10章 聚氨酯鋪地材料 10.1 概述 10.1.1 聚氨酯鋪地材料的性能特點 10.1.2 聚氨酯鋪地材料的應用種類 10.2 聚氨酯鋪地材料的制備 10.2.1 原料體系 10.2.2 聚氨酯預聚體的合成和膠漿料配制 10.3 聚氨酯跑道 10.3.1 聚氨酯跑道的優點和特性 10.3.2 聚氨酯跑道的類型和鋪設 10.3.3 聚氨酯跑道的物性 10.3.4 聚氨酯跑道的使用、維護與保養 10.3.5 幾種特殊的聚氨酯跑道 10.4 聚氨酯球場 10.4.1 球場對聚氨酯材料的性能要求 10.4.

2 聚氨酯球場的鋪設 10.4.3 慢回彈聚氨酯鉛球場地 10.5 聚氨酯地板及地板磚 10.5.1 聚氨酯地板的特點和性能 10.5.2 現場澆注鋪設的聚氨酯地板 10.5.3 預成型地板卷材及片材 10.5.4 聚氨酯地板磚 10.5.5 噴涂成型聚氨酯地板 第11章 反應注射成型聚氨酯 11.1 概述 11.1.1 RIM聚氨酯的種類和發展 11.1.2 聚氨酯RIM工藝特點 11.2 原料體系 11.2.1 聚醚 11.2.2 異氰酸酯 11.2.3 擴鏈劑及交聯劑 11.2.4 催化劑及其他助劑 11.2.5 增強材料 11

.3 RIM生產設備及工藝參數 11.3.1 聚氨酯RIM、RRIM的制備 11.3.2 生產工藝 11.4 增強RIM材料 11.4.1 RRIM聚氨酯 11.4.2 SRIM聚氨酯 11.4.3 LFI增強聚氨酯 11.5 RIM/RRIM聚氨酯種類與性能 11.5.1 低密度聚氨酯 11.5.2 高密度聚氨酯 11.5.3 聚氨酯 及聚  11.6 RIM聚氨酯的應用 第12章 水性聚氨酯 12.1 概述 12.1.1 水性聚氨酯的發展概況 12.1.2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特點 12.1.3 水性聚氨酯的分類 12.2 水性聚氨酯原料體

系及制備方法 12.2.1 原料體系 12.2.2 水性聚氨酯的制備 12.3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及其影響因素 12.3.1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 12.3.2 影響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因素 12.4 水性聚氨酯的交聯 12.4.1 內交聯 12.4.2 外交聯與雙組分水性聚氨酯 12.4.3 封閉型異氰酸酯乳液 12.5 聚氨酯與其他聚合物共混或共聚分散液 12.5.1 水性聚氨酯與其他水性樹脂的摻混 12.5.2 PUA復合乳液的合成 12.5.3 水性聚氨酯有機 樹脂 12.5.4 水性環氧聚氨酯接枝乳液 12.6 水性聚氨酯的應用 12.6

.1 水性聚氨酯涂料 12.6.2 水性聚氨酯膠黏劑 12.6.3 皮革涂飾劑 12.6.4 織物整理劑 12.6.5 織物涂層劑 12.6.6 玻璃縴維上漿劑 12.6.7 水性PU的其他應用 第13章 分析和測試 13.1 化學分析方法 13.1.1 化學分析基本技術 13.1.2 多元醇原料的分析 13.1.3 異氰酸酯原料的分析 13.1.4 預聚體中NCO基含量和交聯鍵及彈性體微量NCO含量 13.1.5 水分的測定 13.1.6 色澤 13.2 儀器分析法 13.2.1 紅外光譜法 13.2.2 核磁共振譜 13.2.

3 熱分析法 13.2.4 色譜法 13.2.5 黏度 13.2.6 其他儀器分析方法 13.3 聚氨酯制品性能的測試 13.3.1 拉伸強度及伸長率 13.3.2 撕裂強度 13.3.3 壓縮強度、壓陷硬度及壓縮永久變形 13.3.4 彎曲強度 13.3.5 沖擊強度 13.3.6 回彈率 13.3.7 剪切強度 13.3.8 剝離強度 13.3.9 熱導率 13.3.10 阻燃性能 第14章 聚氨酯材料的安全和環保 14.1 有毒原料的操作注意事項 14.2 常見異氰酸酯及其他化學品的毒性和環保數據 14.2.1 異氰酸酯的一般

性質 14.2.2 甲苯二異氰酸酯的安全數據 14.2.3 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的安全數據 14.2.4 其他二異氰酸酯的安全數據 14.2.5 其他聚氨酯化學品的安全問題 14.3 有毒原料廢棄物的處理 14.4 聚氨酯的回收利用處理 14.4.1 聚氨酯的物理回收法 14.4.2 聚氨酯的化學回收法 14.4.3 聚氨酯的熱能回收及填埋處理 參考文獻

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奈米二氧化矽複合材料之製備與性質研究

為了解決硬質 膠 合劑 用途的問題,作者詹子德 這樣論述:

論文旨在研究利用熔融混煉法製備熱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奈米二氧化矽(改質奈米二氧化矽)之複合材料,探討此奈米複合材料之加工製程、光學性質、物理性質、機械性質、熱性質及動態機械性質。實驗使用3-甲基丙烯酸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MPS)接枝於奈米二氧化矽表面進行改質。用熱塑性聚氨基甲酸酯樹酯添加改質奈米二氧化矽與未改質奈米二氧化矽製備不同的成分克數(每一百克的熱塑性聚氨基甲酸酯所含該之成分克數)之奈米複合材料。探討不同成分克數的SiO2和MPS-m-SiO2對熱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奈米複合材料的形態學(粒徑分析、FT-IR、SEM、ESCA)、光學性質(透光度)、機械性質(硬度、抗張強度、耐磨耗指數及耐衝

擊強度)、熱性質(TGA、VST、MI)及動態機械性質(DMA)之性能及影響的差異程度。實驗結果得知,經由FT-IR、TGA以及XRD可以證實矽烷偶合劑接枝成功;在粒徑分析中改質前後之奈米二氧化矽皆在奈米等級;在SEM具有良好分散性能。添加奈米二氧化矽會提升熱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奈米二氧化矽複合材料之熱性質,耐熱性提升效果更顯著。在機械性質,添加奈米二氧化矽會使複合材料的抗張強度、耐衝擊強度、硬度提升,因此本次研究顯示添加奈米二氧化矽可以達到強化熱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奈米二氧化矽複合材料的效果。

聚丙烯/奈米二氧化矽複合材料之性質研究

為了解決硬質 膠 合劑 用途的問題,作者王美婷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研究利用熔融混煉法製備聚丙烯/奈米二氧化矽(改質前後)之複合材料,探討此奈米複合材料之加工製程、光學性質、物理性質、機械性質、熱性質及動態機械性質。實驗使用3-甲基丙烯酸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MPS)接枝於奈米二氧化矽表面進行改質。用聚丙烯樹酯添加改質奈米二氧化矽和未改質奈米二氧化矽製備不同的成分克數(每一百克的聚丙烯所含該之成分克數)之奈米複合材料。探討不同成分克數的SiO2和MPS-m-SiO2對聚丙烯樹酯奈米複合材料的形態學(粒徑分析、FT-IR、SEM、ESCA、XRD)、光學性質(透光度) 、物理性質(密度、空孔率)、機械性質(硬度、抗張強度、耐磨耗指數及耐衝擊強度)、熱性

質(TGA、HDT、VST、MI、DSC)及動態機械性質(DMA)之性能及影響的差異程度。實驗結果得知,經由FT-IR、TGA、XPS以及XRD可以證實名矽烷偶合劑接枝成功;在粒徑分析中改質前後之奈米二氧化矽皆在奈米等級;在SEM具有良好分散性能。添加奈米二氧化矽會提升聚丙烯/奈米二氧化矽複合材料之熱性質,耐熱性提升效果更顯著。在機械性質,添加奈米二氧化矽會使複合材料的抗張強度、耐衝擊強度、硬度提升,因此本次研究顯示添加奈米二氧化矽可以達到強化聚丙烯/奈米二氧化矽複合材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