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推甄校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中華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張文智所指導 黃偉的 校務研究:2018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分析-以某大學為例 (2017),提出研究所推甄校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校務研究、少子化、個人申請、繁星推薦。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 蔡森暉所指導 吳銘賢的 完全中學直升入學與非直升入學學生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南港高中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完全中學直升入學學生、學習成效、自我效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研究所推甄校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研究所推甄校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校務研究:2018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分析-以某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研究所推甄校名的問題,作者黃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台灣少子化,以某大學為例的2018 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分析。本研究利用公開資訊與招生資訊的資料,以敘述性統計呈現,且針對2018年繁星推薦與個人申請的放榜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透過以下資料欄位做分析,例如學系,行政區,高中等。在繁星推薦方面,學生分布在應用日語系與資訊工程系佔最大兩個系,分布在新竹縣市與新北市、台北市居多。在個人申請方面,則加入區域說明會的分析,發現六成的個人申請學生選擇參加說明會,如果再細分,獲取正備取名額的學生中,有參加說明會的高達八成以上的學生選擇參加,顯示區域說明會的可行性是高的。最後,區域說明會的分析,相較於其他學校,似乎對於此說明會的舉辦似乎不是很熱衷

。全台舉辦說明會的學校,似乎不多,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完全中學直升入學與非直升入學學生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南港高中為例

為了解決研究所推甄校名的問題,作者吳銘賢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完全中學直升學生與非直升學生在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的差異,並以台北市立南港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目的在了解: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高中前四學期的國文、英文、數學及學期平均分數的差異性;二、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在自我效能之差異情況。 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及問卷調查法進行,以學生入學前四學期成績進行資料分析;並以南港高中自我效能量表為研究工具,有效樣本問卷共923份。成績資料以及問卷數據運用描述性統計以及獨立樣本T檢定,所得結論如下述:一、 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在第一學期成績有顯著差異存在,在校期間經過四個學期的學習表現在國文科及英文科無顯著差異。二、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在數學科及

學期平均成績有顯著差異存在。三、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在自我效能上具顯著差異。四、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在自我效能四個構面中,「完成學業」及「樂於學習」 兩個構面具顯著差異且非直升入學學生顯著高於直升入學學生,「達成目標」 及「生理狀態」兩個構面則無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