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導電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矽導電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齋藤勝裕寫的 圖解高分子化學:全方位解析化學產業基礎的入門書 和日本NewtonPress的 元素大圖鑑:伽利略科學大圖鑑9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人人出版所出版 。

國立高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 馮瑞陽所指導 廖泰鈞的 以超流體技術發展奈米矽薄膜掀離 及其維持轉移之技術 (2015),提出矽導電性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絕緣層上覆矽、奈米矽薄膜、磊晶層剝離技術、超臨界流體、氫氟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矽導電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高分子化學:全方位解析化學產業基礎的入門書

為了解決矽導電性的問題,作者齋藤勝裕 這樣論述:

一書剖析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化學產業知識 以不同形式活躍於生活當中的科學結晶 活用於建築、日用品以至於醫療領域的高分子全貌   高分子不是只有塑膠。橡膠、合成纖維也是高分子。   我們周遭的多種物質,譬如保麗龍、合成纖維中的聚酯與尼龍、   由橡膠製成的橡皮筋與輪胎,都是高分子。   植物由纖維素、澱粉等組成。這些纖維素、澱粉都屬於高分子。   動物的身體由蛋白質組成,蛋白質也是高分子。   不僅如此,負責遺傳功能的DNA或RNA等核酸,也是典型的高分子。   也就是說,高分子不只包含了由堅硬塑膠製成的櫥櫃、富彈性的橡膠製品,   也包含了各種維持生命、傳承生命的分子。   甚至連隱形眼

鏡、假牙,甚至是人造血管,都是高分子。   到了現代,不僅眼前的世界到處都是高分子,高分子也開始進入了我們的身體「內部」。   人類以化學方式製造出來高分子,稱做合成高分子。   最早的合成高分子「聚乙烯」於19世紀發明。   在這之後,1930年的美國化學家,華萊士.卡羅瑟斯發明了尼龍66後,   各種高分子化合物陸續被合成、開發出來,形成今日的盛況。   但於此同時,高分子也產生了許多過去未曾出現的問題,   其中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廢棄問題──塑膠公害。   堅固耐用是高分子的一大優點,它們耐熱、耐光、耐化學藥劑。   但這也表示它們遭丟棄後,難以自然分解。   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許

多遭丟棄塑膠製品仍保持著原本的樣子。   海洋中也漂流著許多細碎的塑膠微粒。   原本以「合成」為主軸的高分子化學,在新時代中可能還需考慮「分解」階段。   本書即是將高分子化學的基礎知識,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解說。   書中也會提及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的種類、性質和差異,   高分子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與SDGs相關的主題。

以超流體技術發展奈米矽薄膜掀離 及其維持轉移之技術

為了解決矽導電性的問題,作者廖泰鈞 這樣論述:

隨著穿戴式電子產品之應用與發展,相關薄膜製程技術及可撓式元件之開發逐漸受到重視。相較於多晶矽,單晶矽導電性較好,但單晶矽磊晶溫度高(1200oC~1600oC),無法直接磊晶在可撓式高分子基板上,故利用絕緣層上覆矽(Silicon on Insulator, SOI) ,以氫氟酸選擇性蝕刻其絕緣犧牲層,將其奈米矽薄膜掀離,此一製程稱為磊晶剝離技術 (epitaxial lift-off, ELO) ,乃當前獲得矽奈米薄膜之主要方法; 但傳統濕蝕刻對於大尺寸磊晶剝離技術有諸多限制,如緩慢的蝕刻速率、薄膜於液體中易皺摺、破碎、不易維持其完整性等瓶頸。本研究為突破限制,導入超臨界流體,利用其極低的

黏滯力、極高的擴散速率及幾乎為零的表面張力等特性,開發一套高抗腐超流體蝕刻系統,將其導入矽薄膜掀離及其轉移技術之開發。本研究利用傳統濕蝕刻進行ELO製程,發現尺寸為10mm x 10mm之SOI樣品其蝕刻速率會隨著蝕刻通道愈深導致蝕刻速率愈慢 (2m/min  1.4m/min),另外,為了使矽薄膜能於濕蝕刻ELO製程中保持完整,我們塗佈高分子材料在矽薄膜上,發現固化後的高分子薄膜在濕蝕刻中,提供一額外應力加大蝕刻通道開口進而提高蝕刻速率,當高分子薄膜厚度為3m時,蝕刻速率提高至3.6m/min,且於ELO製程後,可以維持矽薄膜完整無破碎。於超流體蝕刻,本研究將HF導入超流體CO2,

研究溫度與壓力對於蝕刻速率之影響 (T = 40oC ~ 60oC,P = 2000psi ~ 3000psi),發現隨著溫度及壓力愈高,蝕刻速率也隨之加快,接著探討共溶劑 (水、丙酮及甲醇)與超流體CO2對於薄膜表面之平整性,發現丙酮雖然抑制了整體蝕刻速率,但有效的讓側向蝕刻均速,在蝕刻速率方面,濕蝕刻在 [HF] = 49%之條件下,蝕刻速率為2m/min,而超流體蝕刻僅需二十五分之一的的濃度([HF] = 2.4%),蝕刻速率快上十倍 (20m/min)。最後,我們將無維持層之10mm x 10mm SOI透過超流體CO2挾帶氫氟酸水溶液 ([HF] = 2.4%),當溫度為60oC

、壓力為3000psi之下,成功將150nm之矽薄膜無損掀離並完整的保留在矽基板上,透過PDMS及NOA61兩種高分子材料進行二次薄膜轉移至可撓PET基板上,為了展現矽薄膜的可撓性,成功將矽薄膜轉移至曲率半徑為1cm-1之PDMS圓柱上。綜合以上,本研究展演了其高深寬比超流體蝕刻技術,以超流體CO2挾帶HF進行ELO製程,驗證了其可行性與優異性,並研究不同溫度與壓力對ELO蝕刻速率的影響,除此之外,利用不同共溶劑調整溶液介面與蝕刻液張力之效應也被初步檢視,為往後深入研究超流體蝕刻製程技術奠定了基礎。

元素大圖鑑:伽利略科學大圖鑑9

為了解決矽導電性的問題,作者日本NewtonPress 這樣論述:

★伽利略科學大圖鑑系列第9冊★ 最齊全、最精美的118種元素完全圖解   門得列夫於1869年製作的週期表只列出了63種元素,在那之後人們又陸續發現新元素,至今已有118種元素。同一族的元素通常具有類似的性質,「孤僻的族」難以和其他元素反應,「熱情的族」則會和許多元素結合成多彩多姿的化合物。元素就像人一樣,各自擁有獨特的「個性」。   每種元素名稱的由來也各異其趣,可能源自於某個地名、人名、天體名稱,甚至有些是因為當時對於新元素尚未瞭解透徹,而對其性質有部分誤解,才冠上了一個與現今知識不太相符的名稱。每個元素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也與發現者的背景有關。   元素擁有不同的特徵,以不同的

形式存於世上。有些是電子裝置的重要元素,維繫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可以作為醫療器材或藥品的重要成分。因為元素間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才能孕育出各式各樣璀璨奪目的物質,也讓我們有機會創造出許多對生活大有裨益的產品。本書深度介紹與元素、週期表有關的深奧化學世界,鉅細靡遺地羅列出其基本性質與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歡迎大家一同來探索。 系列特色   1. 日本牛頓出版社獨家授權。   2. 主題明確,解釋清晰。   3. 以關鍵字整合知識,含括範圍廣,拓展學習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