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供水區域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石門水庫供水區域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寫的 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內幕 和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的 水資源管理之課題與前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氣候變遷下水庫排砂對策研究(2/2) - 第 6-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除榮華壩外,以現況年供水量計算水源運用競合參考指標,如表 6-2,石門水庫之水源利用率 ... 寶山及寶二水庫為離槽水庫並為串聯運用,因區域工業用水需求大,寶山及寶二水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高寶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闕蓓德所指導 葛凡宇的 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評估工具-以桃園市為例 (2021),提出石門水庫供水區域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土地利用適宜性分析、生命週期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成本效益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地學研究所地理組 陳守泓所指導 李政賢的 南化水庫集水區崩塌潛勢分析與植生復育環境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集水區、潛勢分析、不安定指數法、羅吉斯迴歸、極端降雨的重點而找出了 石門水庫供水區域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經濟部則補充:圖4.3-13 南桃園區高濁度期間獲供水量(高成長需求,考慮備援).... 4-69. 圖4.4-1 後池堰至鳶山堰間之子集水區側流. 圖4.4-2 石門水庫供應與大湳淨水場實際取水記錄比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石門水庫供水區域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水資源戰爭:揭露跨國企業壟斷世界水資源的真實內幕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供水區域圖的問題,作者莫德.巴洛、東尼.克拉克 這樣論述:

2008 石油危機→2009 全球暖化→2010 糧食戰爭→2011 爭奪水資源經濟部預警:10年後台灣水資源不夠用!   沒有石油人還可活,沒有水,只有滅絕。任何為私利竊取水資源的,都是人類的公敵,應該群起而攻之。--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趙少康   水是需求?還是權力?  水原本是上天給予人類最基本的禮物,卻成為有心人士牟利的工具,  「藍金」將取代石油、黃金,成為下一波引爆世界衝突的導火線?!   美國《商業周刊》、《出版人周刊》、《圖書館雜誌》推薦,已翻譯27種語言,並改拍成紀錄片,榮獲溫哥華國際影展觀眾票選大獎、加州新港灘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等多項大獎,是影響世界眾多公民正視水資

源問題的經典著作   水原本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  現在卻演變成財團牟利的工具,  你可知道?我們喝的每一瓶礦泉水,  其實都是對水資源的一種破壞。   如今,國際開始興起一股水資源公有化的勢力,  由歐美跨國水資源企業領軍,  企圖透過合法的國際機構收購世界各地的水資源,  再包裝後高價賣給消費者與缺水國家,  一切看似公平正義的行為,  背後卻包藏不正當的利益關係。   這是一場交雜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  水災害、水資源管理的危機,  你我都是這場戰爭的參戰者,  唯有一起站出來捍衛水權,  才能讓人類得以繼續生存。   台灣水環境總體惡化的發展態勢令人憂慮,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水汙染.

.....。未來應整體擘劃,從國土建設、產業政策等多面向總合檢討來解決水環境問題,以提升國民的居住環境品質以及城市競爭力。--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李鴻源   如同聯合國所說,這是個全球性的「水炸彈」危機,會影響世界的穩定,以及國家的發展。--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 汪中和   《水資源戰爭》這部著作,可以說即是一部「公民環境運動」的里程碑著作。--文化評論家 南方朔   「水資源大作戰」(Blue Gold)這部好看的紀錄片改編自全球暢銷書《水資源戰爭》,如今終於有出版社將原著引進華文市場,讓台灣的讀者有機會深刻了解「水」,這關乎人類與所有物種的生存危機。--公平貿易倡議者、生態綠創

辦人 徐文彥   這本書相當適合作為我國推動永續發展教育的高階教材,在我國環境教育法初公布實施之時,更具有不同凡響的意義!--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葉欣誠   我們贊同本書關於分享和保護全球共同水資源的「條約草案」,該草案稱:地球水資源的內含價值高於其應用價值和商業價值,所以它必須受到所有政治、商業和社團的尊重和保護。--台灣環境教育之父暨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創辦人 楊冠政   任何為私利竊取水資源的,都是人類的公敵,應該群起而攻之。我們必須要向印地安人一樣,把水源地視為聖地。--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趙少康 作者簡介 莫德.巴洛 Maude Barlow   暢銷書作家,

現任加拿大最大的公益組織--加拿大人委員會主席,也是國際全球化論壇水資源委員會主席和藍色星球計畫(Blue Planet Project)的創始人。藍色星球計畫是一個制止對水的商品化為宗旨的國際性民間社團運動。2005年獲頒有「另類諾貝爾獎」之稱的Right Livelihood Award, 2005年與2006年並獲得Cultural Freedom Awards and Fellowships的殊榮。先後出版16本暢銷書。本書已翻譯成27種語言,在英、法、德等多個國家出版發行。 東尼.克拉克 Tony Clarke   加拿大北極星研究所主任、加拿大人委員副主席、國際全球化論壇公司委員會

主席、加拿大選擇性政策中心理事會理事。他與莫德.巴洛合作的多部著作在全球都十分暢銷。 譯者簡介 張岳   任職於美國德州衛生部環境科學實驗室,1982年畢業於中國蘭州大學化學系,1984年獲中國中科院環境化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3獲美國德州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 盧瑩   任職於美國德州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神經生物學實驗室,1997年畢業於中國南京林產工業學院,1981年獲東北林學院碩士學位。 謝伯讓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前植物系)學士,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評估工具-以桃園市為例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供水區域圖的問題,作者葛凡宇 這樣論述:

政府機關近年積極投入整治農地污染場址,不僅採納傳統整治工法,亦推廣轉作非食用作物、植生復育,以及作為生質能原料方法,然而土壤污染濃度達到整治標準而解除列管的農地,由於未善加管理或無法阻斷污染源,出現再次污染或農產品重金屬超標情形;農民考量投入成本和改善時程,不願轉作或採用植生復育改善方法;作為生質能原料則因農地狹小分散,不適合於國內發展。上述情形突顯政府機關耗資經費的整治作為,並未達到農地恢復種植功能的預期成效。因此本研究旨於建立一個兼顧環境面和經濟社會面的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評估工具,透過探討住宅、商業、工業、太陽光電和農業五種方案的再利用適宜性和效益,作為決策者優化農地污染場址管理效用以及

國土規劃策略之參考。 本評估工具分為兩階段,首先為再利用方案適宜性分析,採納18個環境面和社會經濟面因子,設定住宅、商業、工業、太陽光電和農業共五種再利用方案,透過土地利用適宜性分析 (land 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LUSA) 評選適宜性分數最高方案為未來的再利用方案。第二階段運用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CBA) 計算場址以適宜方案再利用的耗費成本和產出效益,成本效益項目劃分為外部成本效益與內部成本效益;外部成本效益包括透過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計算的碳排成本與碳減緩效

益,以及藉由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方法 (ecosystem services valuation, ESV) 量化的農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內部成本效益定義場址以適宜方案再利用的商品生產或服務提供所涵蓋的直接成本和直接效益。最後採用淨現值方法 (net present value, NPV) 整合場址生命週期所有的外部成本效益和內部成本效益,評定適宜方案中淨效益最高方案為最佳再利用方案;若再利用成本高於再利用效益則恢復農業使用。 本研究以桃園市農地污染控制場址為研究案例,方案適宜性分析結果指出三個農地污染場址密集區適合採用太陽光電方案,剩下二個農地污染場址密集區適合採用農業方案。內部效益評估結

果說明五個密集區的場址,25年生命週期共能產出97,246,975~776,238,657元的內部效益,顯示污染農地整治後恢復耕作或是開發作為太陽能發電設施皆能帶來直接的經濟價值,具有內部效益;然而因為蒸發散量和期作天數的不確定性,太陽能發電量約為926.77~1162.01 kWh/kWp/yr,售電效益可能低於整治改善成本,而造成五個密集區內採太陽光電方案之場址產生約為0~-1,662,839元的內部成本。外部效益評估結果包含溫室氣體排放衝擊評估結果和農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結果,溫室氣體排放衝擊評估結果指出由於三個密集區以太陽光電方案再利用,因此五個密集區可產出約324,396,311~

409,605,211元的溫室氣體減緩效益;不過也因為三個密集區開發作為太陽能發電設施,因此造成五個密集區約-218,943,042~-276,225,400元的農地生態系統價值損失。整合以上兩項外部效益評估結果,五個農地污染場址密集區整治改善後再利用能產出約48,170,913~190,662,182元的外部效益,突顯將污染農地開發作為其他用途,會損失高額的農地生態系統服務效益,因此相較採用太陽光電方案,污染農地整治後回復耕作能創造更高的外部效益。 本評估工具最後一個步驟係整合外部效益評估結果和內部效益評估結果,透過以NPV方法計算農地污染場址再利用的生命週期淨效益。由於應用太陽光電方

案的場址再利用所產生的外部成本衝擊高於再生能源販售的效益,造成淨效益為負值,說明本研究區域內之污染農地不宜作為太陽能發電設施,應回復農業耕作以創造更高的淨效益。因此本研究建議五個密集區內的場址最佳再利用方案為農業方案,約能帶來1,602,586,602~1,966,861,607元的淨效益,證明整治改善污染農地場址能帶來換環境價值和實際經濟效益,提供兼顧環境面和社會經濟面的土地利用效益。

水資源管理之課題與前瞻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供水區域圖的問題,作者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 這樣論述:

  本書為2009水資源管理研討會中發表之水資源優良研究論文彙集而成,以八八水災為研究主題,各論文從單一區域或獨立課題進行探討,分為八八水災後的省思、當前重大水利設施之因應對策、極端氣候之適應條件、水資源相關管理等,從天然氣候、環境至現有設施皆有完整之研究分析,實屬水資源之專業參考書籍。

南化水庫集水區崩塌潛勢分析與植生復育環境之研究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供水區域圖的問題,作者李政賢 這樣論述:

臺灣受到板塊擠壓而成狹長島嶼,具有高山多及坡度陡的地形特徵,居民生活與山地環境的關係密不可分。由於全球暖化的影響,不只全球降雨的強度和頻率發生改變,進一步加速了侵蝕的過程,也使集水區的崩塌風險加劇,為維護與保育水土資源,將水庫集水區劃定為特定水土保持區,惟其劃定範圍與民眾的生活範圍重疊,使得區內的民生活動增加了對地層的擾動。在極端的降雨、劇烈的地表晃動,以及人為的交互作用下, 是造成坡地崩塌的主要因素。極端降雨最著名的例子即為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由於其主要降雨中心以嘉義與高屏山區為主,所帶來的降雨量超越了臺灣的年平均雨量,造成許多坡地災害,其中以臺南縣最為嚴重,位於臺南縣南化區的南化水庫

集水區,也因為其特殊地質特性與人為的土地使用,該颱風事件後造成水庫大量的淤積。政府為其訂定特別條例與編列集水區保育經費以提升水庫集水區設施與植生復育,惟其條例與經費分別結束於2016年和2015。因此,後續對其分析崩塌潛勢,有助於面對未來的天然災害。現今多以事件崩塌目錄評估集水區內崩塌潛勢區域,若能夠利用該地區未發生重大的災害事件下的崩塌地,分析並製作崩塌潛勢圖,詳細地瞭解該地區的基礎崩塌特性,並在天然災害發生之前提前準備,減少災害事件後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為此本研究使用平日的崩塌目錄,以不安定指數法和羅吉斯迴歸分析南化水庫集水區內的基礎崩塌特性,於篩選後選定9項基礎地文因子(高程、坡度、坡

向、地質、地形粗糙度、地形濕度指數、NDVI、距水系距離、距道路距離),並增加促崩因子(0822豪雨事件與0611豪雨事件,2場降雨事件的總雨量因子)分析。經分析後,主要影響區內坡度穩定度的潛勢因子為坡度、NDVI與地形粗糙度,加入總雨量因子後,距道路距離因子上升幅度最為明顯。依據上述地文因子與促崩因子以不安定指數法與羅吉斯迴歸,製作區內1個獨立崩塌潛勢模型和2個事件型崩塌潛勢模型。於不安定指數法繪製的模型中,可發現加入降雨條件後,區內的崩塌門檻由潛勢值5至6降至潛勢值4至5的區段間,而羅吉斯迴歸所繪製的模型中,變化較為明顯地則是低潛勢區域與中低潛勢區域。以分類誤差矩陣和ROC曲線評估兩個方法

繪製的模型精度,預測崩塌的正確率皆達到50%以上,但模型總正確率則是以不安定指數繪製的模型精度較高,而ROC曲線下的面積(AUC面積)皆達到優良的鑑別力,代表可利用平日崩塌目錄評估區內的基礎崩塌特性,並用於預測南化水庫集水區的崩塌潛勢區域,也建議利用不安定指數法分析區內的潛勢區域,較能夠呈現出平日下的易崩塌區位。另為瞭解南化水庫集水區的植生復育成效,利用兩期分別是2009年與2019年衛星影像,以分析其上、中游的NDVI值,發現集水區經過10年後的NDVI值有顯著上升,顯見其植生復育的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