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大紀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看中國大紀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俊雄,森安孝夫,杉山正明,平野聰寫的 興亡的中國史:與漢人無關!匈奴、鮮卑、蒙古、滿洲如何連結中國與世界【博客來獨家套書】 和張海鵬翟金懿的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上、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郝毅博【老外看中國】 | 大紀元也說明:郝毅博老外看中國幽默詼諧西方視野評析時事原創節目台灣網路名人.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中華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林泰和所指導 劉超文的 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之探討-2017至2021年 (2021),提出看中國大紀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川普、習近平、印太戰略、軍事戰略、地緣戰略、外交戰略、四方安全對話。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葛惠敏所指導 林秋明的 習近平主政時期維穩政策之研究:以科技維穩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維穩、科技維穩、數位威權體制、社會控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看中國大紀元的解答。

最後網站看中国 - 大纪元則補充:孙宝强:中共的渗透无所不在. 2018/04/07. 大纪元 · 《推背图》妙解新见新春看中国. 2017/01/28. 大纪元. 美国华裔点评: 外国人眼中的哪些行为很“中国”. 2016/12/15.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看中國大紀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興亡的中國史:與漢人無關!匈奴、鮮卑、蒙古、滿洲如何連結中國與世界【博客來獨家套書】

為了解決看中國大紀元的問題,作者林俊雄,森安孝夫,杉山正明,平野聰 這樣論述: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歷史鉅獻─ 與漢人無關! 匈奴、鮮卑、蒙古、滿洲如何連結中國與世界 興亡的中國史套書:《草原王權的誕生》、《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套書概念】   何謂「興亡的中國史」?一般讀者腦子裡立刻跳出唐宋元明清這樣的朝代嬗變。「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然而這首元曲所折射的朝代更替其實並非「中國」這個國家的興亡,而是發生在「中國」這片土地和文明上的、包括異族政權在內的更迭。   而一旦走出線性的和後設的朝代框架,任何一個敏銳的讀者都馬上意識到內亞和東亞無法脫離的歷史。也就是說,中國

這片土地,承受來自內亞的巨大歷史動能而不斷演變、最後蛻變成現代意義上叫做「中國」的民族國家。「興亡的中國史」系列把四種內亞遊牧力量整合考慮,首先是匈奴。匈奴和漢之間的衝突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之後演變成鮮卑人主導中國歷史舞台長達五、六百年的劇情,這就是北魏、隋唐的歷史。內亞勢力全部覆蓋中國的代表是蒙古人的大元兀魯思(蒙語音譯),其次是滿洲人的大清固倫(滿語音譯)。而從內亞史的視角來看,中國舞台上的宋明,似乎是漢人農耕社會對內亞草原勢力所造成巨大壓力的逆行和反動。   這套「興亡的中國史」一共四本,由《草原王權的誕生》、《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和《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

迷》構成。匈人是匈奴人嗎?匈奴人和斯基泰人又有什麼關係?漢王朝如何被迫和親匈奴?它的復仇戰爭成功了嗎?《草原王權的誕生》給你全新的答案。如果你從中央歐亞的草原出發,克服大中華主義與歐洲中心史觀,會看到怎樣的唐朝?森安孝夫的《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精彩地分析和呈現。作者更進一步提出一個假設:安史之亂其實不「亂」,它是「登場過早的征服王朝」。一般認知裡,世界史誕生在哥倫布的大航海時代,但日本東洋史學者提出了以「陸地理論」建構世界史的觀點。《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認為,成吉思汗創始、顛覆常識的史上空前的帝國──「大蒙古國」,是世界史的真正開端。它真正打破國家、民族、國界限制,後世歐亞大陸上的帝國,包括

大清在內,都繼承了蒙古的法統和血脈!所以「清」的本質是什麼?它如何從尊重藏傳佛教的「內亞帝國」,演化為用經世儒學自救的「近代東亞帝國」,再演化為一個叫「中國」的民族國家?這個製造出「中華的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這正是《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這本書所呈現的內容。   而這四本書,本來是講談社21本「興亡的世界史」系列的一部分。傳統的中國史,會把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和滿洲這些對中國造成軍事和財政壓力、甚至是支配中國的異族,如不是忽略無視,就是以漢化加以解釋,指向一個中國中心主義。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中國史從世界史人為切割開,而真實的歷史之流是無情跨越二十世紀才設定的中國國界的。

所以這四本書,名為「興亡的中國史」,其做法則是把中國和內亞同時放置在世界史裡,重新詮釋。   ◆本套書由四冊「興亡的世界史」組成――   《草原王權的誕生》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單冊介紹】   ★★《草原王權的誕生》★★   騎馬遊牧民的野蠻和破壞的化身、而與文明無緣,   不過是留下文字記錄的定居農耕社會單方面的看法!   首次探尋馳騁在中央歐亞草原的騎馬遊牧民─

─   「斯基泰」與「匈奴」在世界史被忽略的意義!   *   鼎盛期的波斯帝國也無法征服的部族集團──「斯基泰」;與漢皇帝具有對等軍事戰鬥力的遊牧民族──「匈奴」。他們跨越了「東方」與「西方」地理分界,串聯起整個歐亞大陸。   「斯基泰」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遊牧民族,約在西元前八至前七世紀的時候登上歷史舞台。而「匈奴」確切在歷史上出現,則是西元前三世紀的時候。雖然兩者的存在時間有落差,且看似一個存在於西洋史、一個存在於中國史,然而從考古挖掘的資料可以發現,兩者文化上非常的相似,屬於同一系統。同樣身為馳騁在草原之上的霸主,「斯基泰」與「匈奴」是同一群人嗎?他們又各自如何影響東西方的歷史呢?

  本書首次把橫亙東西方的騎馬遊牧民合併而寫,探尋古代草原世界的王權形成和它們的文化,藉此思考遊牧民在世界史中的積極角色。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從中央歐亞的草原出發,   克服大中華中心史觀,會看到怎樣的國際性和世界性的唐帝國?   徹底顛覆課本中的唐朝印象,也徹底顛覆想像中的絲路觀念!   *   前近代的「絲路」,不單只是「充滿浪漫的東西貿易線」,而更是政治、經濟、宗教、文化交流以及戰爭的現場,亦即動盪的世界史的舞台。不知道「絲路地帶=中央歐亞」的歷史,就無法理解世界史巨大的潮流。   西元前一千年初,在中央歐亞的乾燥大草原地帶上,擅長騎馬的遊牧民集團登場

,成為擁有地表最強的騎馬軍團。與生產力、購買力並列,牽動歷史走向的一大契機是軍事力,他們的動向自然就成了牽動世界的原動力。本書透過騎馬遊牧民族與唐王朝的興亡,徹底轉換「觀看世界的方式」。   站在「中央歐亞」(Central Eurasia)的觀點,以淺顯易懂,且異於西歐中心史觀或中華主義思想的方式,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大唐;也以遊牧騎馬民族集團與絲路這兩大主軸為主,重新檢討前近代的世界史。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成吉思汗創始、顛覆常識的史上空前的帝國──「大蒙古國」,   真正打破國家、民族、國界限制,   後世歐亞大陸上的幾大帝國都繼承了蒙古的法統和血脈!大清也不例外。

  *   十三、十四世紀,佔有歐亞大陸大部分區域的超廣域世界帝國──「大蒙古國」,無疑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帝國東起日本海,西至多瑙河口、安那托利亞高原、東地中海沿岸,各個以成吉思汗為始祖的不同帝室和王族,在各地逐漸形成各種形式的政權。雖然存在的時間長短不同,但整體而言,蒙古身為歐亞大陸共同的統治階層,至少君臨了兩個世紀。   在蒙古帝國逐漸瓦解之後,我們對於所有「蒙古」所累積、創造出的事物,留下的各種影響還不甚了解。以至於要了解阿富汗、印度、中亞等區域的國際局勢時,還是採用以西歐為中心創造的世界史架構,而忽略了「蒙古」的遺產。對於「中國史」而言,更是無視北元的存續及北元

和大清之際的傳承,而僅僅是把明視為中心。這樣的詮釋框架,實際上讓中國史和世界史脫鉤。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清」的本質是什麼?   製造出「中華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   包括台灣、琉球、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   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   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建立了大清,並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

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在如此「混迷」的狀態中,這個「內陸亞洲帝國」演化為「近代東亞帝國」;再發展成「中華」的近代國家。   如今,東亞國際社會的矛盾與緊張關係,北韓、台海、新疆與西藏問題,皆來自這個叫做「中國」的國家不完全的轉型過程。

看中國大紀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就算成件聖衣都打到凹晒,都唔會消滅到聖鬥士嘅小宇宙!

製作:章魚
歌曲來源:聖鬥士星矢粵語版OP
影片來源:Now新聞、有線新聞、反送中動畫、看中國、大紀元、美國之音、其他網上影片

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之探討-2017至2021年

為了解決看中國大紀元的問題,作者劉超文 這樣論述:

川普總統自2017年就職第45任美國總統以後,美中之間即產生巨大變化,兩國的交往從歷任美國總統的時而合作、時而競爭,演變至川普總統執政時,對峙與衝突取代了合作與競爭。尤其以印太區域整體情勢,在川普總統強勢作風影響下,印太地區亦正因中國的崛起現象,彷彿是危險光譜上正散發恆光的一點,讓世界各國不得不重視與正視此一充滿危機與衝突的光譜跡象。本研究旨在探討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探討,特別是針對中國崛起造成美國與世界各國無論在軍事、地緣與外交戰略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本研究主要含括三個部分之探討:第一是探討「印太戰略」的起源,對照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試圖說明兩者間異同並闡述其他國家的「印

太戰略」,以追溯其起源;第二是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帶來的威脅,尤其當習近平2012年掌權後,挾其改革開放後整體國力大幅發展成果,帶動在印太區域軍事、地緣及外交戰略的擴張,對美國與其盟邦所造成衝擊與挑戰;最後則是循上述脈胳與基礎,進一步探討川普政府如何以「印太戰略」之軍事、地緣與外交政策應對中國的崛起,探討美中兩國關係是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並足以因應威脅。研究發現,面對中國崛起所造成的挑戰,川普總統因敗選而中止連任,「印太戰略」政策亦無法繼續落實。其各項政策與作為亦隨政權轉移而有所調整,惟觀察接任的拜登總統以「自由與開放」的印太用語,取代原有「安全與繁榮」來推測,拜登政府的美中關係政策仍延續川普政

府路線。對中國或印太區域安全影響仍待後續觀察。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上、下冊)

為了解決看中國大紀元的問題,作者張海鵬翟金懿 這樣論述:

  本書係為普羅大眾而寫的近代史讀本,講述了自1840—1949年的中國歷史。全書圖文並茂,深入淺出,讀者可十分簡明扼要地掌握中國近代歷史。 作者簡介 張海鵬   1939年生,湖北漢川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兼任國家社科基金歷史學科評審組召集人;曾任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孫中山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編著有《中國近代史稿》《簡明中國近代史圖集》《中國近代史簡明讀本》《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主編《中國近代通史》《台灣史稿》等。 翟金懿   1986年生,湖北十堰人。歷史學博士,先後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基地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現為中國人民

公安大學講師、歷史教研室副主任,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研究。   上冊 前言 / 001 序  1840年前的世界形勢與清朝社會 / 013 章 第一章 鴉片戰爭: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 021 第一節 英國走私鴉片與林則徐禁煙 / 023 第二節 戰爭進程 《南京條約》的簽訂與條約體系的形成 / 028 第三節 中國思想界的反應與對策 / 032 第四節 戰後中國社會的變化 農民起義的醞釀 / 036 第二章 內憂外患中的清朝政府 / 041 第一節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及其政治社會主張 / 043 第二節 英法聯軍侵略中國 / 059 第三節 俄國掠奪中國大片土地 / 0

69 第四節 曾國藩湘軍集團崛起與太平天國後期的苦撐苦鬥 / 072 第五節 中外會剿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失敗 / 079 第三章 失去發展機遇的三十年 / 087 第一節 清政府中央和地方政治格局的演變 / 089 第二節 洋務自強活動――抓而不緊的發展機遇 / 094 第三節 中國社會變化的思想總結――早期改良主義的主張 / 104 第四節 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的結局 / 109 第五節 教案迭出――大規模群眾反洋教鬥爭 / 117 第六節 甲午戰爭爆發 清政府錯誤的戰爭指導 / 122 第七節 馬關簽約 台灣割讓及台灣人民反抗日本佔領的武裝鬥爭 / 136 第四章 甲午

戰後中國形勢與社會各階級對國家命運的回答 / 147 第一節 三國干涉還遼及甲午戰爭前後帝國主義在遠東的角逐 / 149 第二節 帝國主義在華劃分勢力範圍與對華資本輸出 / 149 第三節 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 160 第四節 孫中山等革命派的早期革命活動 / 165 第五節 康、梁發起的維新運動及其失敗 / 170 第六節 義和團――中國農民樸素的反帝愛國鬥爭 / 196 第七節 八國聯軍侵華和清廷的對策 / 204 第八節 《辛丑條約》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 216 第五章 社會大變革的醞釀時期 / 221 第一節 清政府的「新政」出台與社會秩序的新變化 / 223 第

二節 英國侵略西藏 日俄在東北劃分勢力範圍 / 239 第三節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革命派和保皇派關於中國前途的論戰 / 244 第四節 抵制美貨和收回利權運動的開展 / 256 第五節 「預備立憲」與資產階級的立憲運動 / 261 第六節 革命派組織的反清武裝起義 / 266 第六章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 / 271 第一節 清政府的統治危機 / 273 第二節 黃花崗起義與四川保路運動 / 281 第三節 武昌起義 各省獨立與南京之役 / 287 第四節 孫中山就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 / 300 第五節 宣統皇帝退位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 304  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社會「沉淪」到谷底的

時期 / 313 第七章 第一節 袁世凱力行獨裁 孫中山再次發動革命 / 315 第二節 洪憲帝制及其破產 / 328 第三節 北洋軍閥的統治與軍閥割據戰爭 / 334 第四節 民族資本主義空前發展 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 / 345 第五節 新文化運動與五四愛國民主運動爆發 / 348 第六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 社會主義成為時代潮流 / 358 下冊 第八章 中國社會開始走上曲折的「上升」之路 / 367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 / 369 第二節 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國共合作開展農民運動與北伐戰爭 / 376 第三節 國共合作破裂 第一次國內

革命戰爭失敗 / 393 第四節 寧漢合流與東北易幟 國民黨軍閥大混戰 / 398 第五節 工農武裝割據與蘇維埃革命政府的建立 / 404 第六節 「圍剿」與反「圍剿」 兩個「政權」的較量 / 411 第七節 社會性質論戰與社會政治思潮 / 413 第九章 民族危機加深 國內階級關係的調整 / 421 第一節 「九一八」事變與「不抵抗政策」 / 423 第二節 日本擴大對華侵略 蔣介石實施「安內攘外」對策 / 429 第三節 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 435 第四節 紅軍被迫轉移 蘇維埃運動遭受挫折 / 438 第五節 西安事變 中國歷史發展的新契機 / 445 第十章 日本全面侵略 中國抗日戰

爭爆發 / 457 第一節 盧溝橋事變開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 459 第二節 八一三上海抗戰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局面形成 / 464 第三節 全國抗戰防禦體系建立 國共兩黨對於抗戰戰略的不同主張 / 471 第四節 八路軍出師與山西抗戰 / 476 第五節 淞滬會戰與上海、南京的陷落 日軍在南京製造大屠殺暴行 / 481 第六節 台兒莊大捷與武漢、廣州淪陷 / 485 第十一章 抗日戰爭中的兩個戰場與抗戰勝利 / 489 第一節 國民黨正面戰場和共產黨敵後戰場的戰略配合 / 491 第二節 抗戰大局下國共兩黨聯合中的鬥爭與皖南事變 / 497 第三節 珍珠港事件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中國外交出現新格局 / 505 第四節 正面戰場潰敗與敵後戰場攻勢作戰 / 512 第五節 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發展 國統區的腐敗與專制 / 518 第六節 國共談判與聯合政府問題 中國軍民的反攻 / 528 第七節 國共兩黨對中國前途的不同設計 / 535 第八節 日本無條件投降 中國抗日戰爭最後勝利 / 540 第十二章 人民解放戰爭勝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547 第一節 從重慶談判到政協會議 / 549 第二節 中美、中蘇關係的變化 / 569 第三節 國民黨挑起戰爭 全面內戰的爆發 / 571 第四節 國民黨統治的全面危機 解放區的鞏固與興旺 / 580 第五節 歷史性的三大戰略決戰

/ 590 第六節 北平和平談判破裂 百萬雄師搶渡大江 / 601 第七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中國歷史進入現代 / 607 第十三章 從近代史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 615 第一節 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 / 617 第二節 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新紀元 / 625 第三節 宣告了近代中國歷史經過「沉淪」,以及「沉淪」到「深淵」、「谷底」, 完成了「上升」的過程 / 630 後記 / 632  

習近平主政時期維穩政策之研究:以科技維穩為例

為了解決看中國大紀元的問題,作者林秋明 這樣論述:

「維穩」乙詞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簡稱,是中共維護政治安全的法寶之一,自現任領導人習近平就任後,伴隨今日資訊科技的發展和中國大陸經濟勢力的崛起,讓維穩工作如虎添翼,產生更大影響與效能。近年來中共「數位威權體制」統治力量,採取資訊扭曲和輿論操控,專注在國家制度建構、國家與市場關係、國家與社會關係與社會力量崛起與國家的回應,以確保其政治安全與共黨政治利益,該作為不僅一直是引人關注的議題,更是兩岸關係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希望藉由習近平主政後「科技維穩」之概念切入觀察。首先探究維穩的緣起與歷任領導人維穩脈絡;之後梳理習近平主政後維穩變革、社會治理、社會控制政策,據以探究其主政後藉由中國大陸科技發展

來支撐維穩策略與實踐,對我國產生的影響。本研究最後述及以上發現對我安全事務產生的影響,並檢視我國政府當前對應,策進未來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