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鼻心學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白鼻心學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史黛西.歐布萊恩寫的 我的貓頭鷹寶貝 和祁偉廉的 台灣哺乳動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先覺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佛光大學 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陳進傳、黃孔良所指導 鄭桂香的 大礁溪人文景觀之探討 (2019),提出白鼻心學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礁溪、推拉理論、田野調查、民族誌蹲點。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白鼻心學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的貓頭鷹寶貝

為了解決白鼻心學名的問題,作者史黛西.歐布萊恩 這樣論述:

◆這是詮釋愛與忠誠的一堂生命教育課。一隻長羽毛的動物竟能讓人大笑,又不禁潸然落淚!   我有一個45公分高的情人。   我是他生命中的唯一伴侶。   他總是大聲對我示愛,還為我修築過上百個鳥巢。   他對我無保留的付出,也要我答應的事一定得做到。   愛與忠誠是一輩子的事,這就是衛斯理教我的「貓頭鷹之道」。   ◆繼勞倫茲、珍古德之後,最真摯感人的動物故事!  ◆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暢銷書!  ◆《時人》與《奧杜邦》保育雜誌編輯推薦!  ◆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鳥類專家劉小如博士、青蛙巫婆張東君 摯愛推薦!   年輕的生物學家史黛西收養了一隻倉鴞寶寶,喚名「衛斯理」。她以一顆愛心

和一雙科學家的眼睛,忠實記錄這種貓頭鷹獨特的習性和行為,更寫下人與動物之間的莞爾趣事和深刻情誼。   衛斯理從一團無助的小毛球,漸漸長成英氣勃勃的貓頭鷹,有著金白相間的美麗羽毛,以及一張教人驚喜的白色心形臉龐。   衛斯理總是踏著笨拙滑稽的腳步,亦步亦趨跟著史黛西到處走。   衛斯理對任何事物總是啁啾不休地發表意見。至於人類的指令,他只當作參考。不高興時,則是自己去面壁生悶氣。   衛斯理跌破科學家的眼鏡,居然熱愛洗臉和玩水,還自創貓頭鷹的泡澡法。   衛斯理是非分明,絕不容忍說謊和失約,總是要求說到就要做到。   衛斯理對史黛西忠心耿耿,甚至有強烈的保護欲。他一再趕走史黛西的追求者,還把她的

新髮型當成怪物加以攻擊!   衛斯理視史黛西為伴侶,不但熱情地餵她吃老鼠,每每用震耳欲聾的聲音示愛,還精心修築過上百個鳥巢獻給她。   史黛西後來生了一場大病,意志消沉,沒想到當初蒙她所救的貓頭鷹寶寶,反過來以堅定的愛鼓舞了她的求生意志。   十九年不離不棄的歲月,不只是一段題材特殊的動物故事,更是一堂詮釋愛與忠誠的生命教育課。 作者簡介 史黛西.歐布萊恩(Stacey O'Brien)   受過生物學家的訓練,專精野生動物的行為。她在西方學院取得生物學的理學士學位,後來進入加州理工學院進修。目前是野生動物救援人員暨護育專家,負責照料各種美國本土動物,包括瀕臨絕種的褐鵜鶘、貓頭鷹、海鳥、袋貂和

鳴禽。目前住在加州。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幸福建築》《我愛身分地位》《好思辯的印度人》《我可以把妹妹煮來吃嗎?》(先覺出版)、《幸福的歷史》《品牌思考很簡單》《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究竟出版)、《最後的演講》(方智出版)等書。 感心推薦 作者的話 1 小貓頭鷹找上了我 2 要以性命相許 3 貓頭鷹寶寶 4 學步記:愛屋要及烏 5 學飛的趣事 6 長了翅膀的好奇貓咪 7 就是愛吃老鼠 8 互相了解:聲音和身體語言 9 善惡兩面 10 生物學家的一天 11 貓頭鷹不是水

鳥 12 深刻情感 13 色情錄音帶 14 十五年的信任 15 救命恩人 16 走到盡頭 17 後記 推薦序-1跨越物種邊界,看見人與動物之愛劉小如(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   這是一隻倉鴞的故事。   一隻叫做衛斯理的倉鴞,與一位花了十九年照顧他的人。他的照顧者史黛西以感性的文字,鋪陳出十九年共同生活的經驗與兩人之間的感情。我說「兩人」,是因為雖然衛斯理是一隻鳥,但他自出生以後從沒有機會與其他倉鴞相處。與人類極度親密地生活在一起的特殊經驗,使得他無法釐清自己和主人在生物種類上的界線。或許因此,他把主人當成交配的對象,也因此,這種原本在野外完全不會接近水的鳥,會學著主人洗臉、喝水

、洗澡、玩水。在自然環境下,羽毛被浸濕的倉鴞存活的機率幾乎是零,但是在有人照顧、有毛巾與吹風機服務的情況下,我們看見了倉鴞行為上的彈性與模仿的能力。   這本書以生動流暢的文筆,描述衛斯理成長、走路、學飛、各種姿勢、與主人的互動,以及捕捉獵物的本能。衛斯理搬到新家後,僅憑聽過主人上廁所,就知道浴室在哪裡,不但展現了倉鴞最為人樂道的絕高聽音辨位能力,也讓讀者體認到,他有高度發展的記憶力,以及對空間、事物的聯想能力。貓頭鷹的生存,顯然絕不僅是機械化的尋找食物、逃避危險、交配和繁殖而已。衛斯理的故事不是在自然狀況下發生的,但也因此允許作者對他的行為做近距離觀察,了解一般人觀察野生貓頭鷹時無法發現的角

度。   作者對衛斯理的深厚感情,讓她可以細膩地描述衛斯理的生活點滴,但可能也因此讓她有時把衛斯理過於擬人化。例如描述衛斯理照鏡子,作者的文字顯示,衛斯理知道鏡中的影像是自己,但這極可能只是作者的心理投射。相信許多人都在野外見過鳥類一再攻擊路邊反射鏡中自己的影像,以為有另外一隻鳥入侵到自己的地盤,而無法體認那只是自己的影像。若衛斯理真的知道鏡中的影像就是自己,那應該是鳥類認知科學上極為重大的發現吧!   衛斯理的故事其實不單純是一隻鳥的故事,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極不尋常的作者。我們看見一位自小就是專業配音員的小女孩,並沒有被父母親努力呵護、培養成童話故事中的小公主,反而有一個與昆蟲和野生動物互動

的童年。我們看見一位有音樂才華的年輕金髮美女,為了賺取生活費,竟然在大學研究室裡管理動物房,每天要處理動物糞便、垃圾,以及面對被動物攻擊的危險。她不但沒有每天保養肌膚,還讓身上留著許多工作帶來的疤痕;她有成為明星的條件,卻沒有因此放棄對生物的喜愛。她從小就學會要努力完成每一件她所承擔下來的任務,在認養了衛斯理以後,她更是像母親一樣地全心為他付出,甚至因此放棄了自己心儀的異性也在所不惜。從台灣的社會價值來看,這樣的女性是多麼另類,卻多麼令人敬佩。   世界上共有一九五種貓頭鷹,衛斯理是屬於專門吃鼠類的倉鴞。在台灣並沒有倉鴞,但有他的近親草鴞,以及另外十二種貓頭鷹,包括會吃鼠類也兼吃其他小動物的領

角鴞、主要以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的蘭嶼角鴞,以及會撲到水裡捕魚或捕捉蟾蜍、青蛙為食的黃漁鴞。鳴叫聲是貓頭鷹重要的溝通工具,而每一種貓頭鷹的鳴叫聲都不同。書中描述了許多衛斯理的鳴叫聲,雖然我們在台灣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不過卻常可以在郊區聽到領角鴞說「不!」。   貓頭鷹在台灣愈來愈受到民眾的喜愛。有些校園發現有領角鴞築巢之後,師生會一起去錄影、記錄、關心貓頭鷹家族的安危。有人會專程前往有貓頭鷹出沒的地點去觀察、攝影,也有人開始在各處安置巢箱,希望吸引貓頭鷹進駐。   但願《我的貓頭鷹寶貝》這本書能讓讀者更關心身邊的野生貓頭鷹,但是不要像「可魯」或「哈士奇」熱潮那樣,造成大家一窩蜂開始在家中飼養貓頭

鷹幼鳥。在台灣,自行飼養野生貓頭鷹是違法的,何況貓頭鷹具有傷害人的能力與武器,且看本書作者身上有多少疤痕、作者所飼養的斑胸草雀被衛斯理捕殺,就可以了解其嚴重性。若有人發現從巢中掉落的小貓頭鷹,或發現受了傷的貓頭鷹,請將他們送到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或請野鳥學會照顧,這樣不但對自己與家人比較安全,也可以提高貓頭鷹生存的機率。 推薦序-2令人欽羨的動物知己張東君(財團法人臺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祕書組組長)   閱讀《我的貓頭鷹寶貝》,讓我既佩服又嫉妒、既感動又同情、既捧腹又含淚,因為能夠從一隻動物四天大起就收容他,獲得他全盤的信賴與愛,讓他對自己生死相許,並且共度十九年人(鳥)生,這樣的經驗實在非凡

人所能及。   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我也曾經養過剛出生沒多久的貓頭鷹。那是劉小如老師在蘭嶼收容的,才剛長出白色絨羽的蘭嶼角鴞。記得當時我和老千兩個人三天兩頭就到水源市場去買新鮮的雞肉和小魚來餵他,也每天替他量體長和體重。但是就像大多數被撿到的衰弱幼獸、幼鳥一樣,這隻小蘭嶼角鴞並沒撐到換羽。他是我跟動物救傷的第一次接觸,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確立野生動物救傷流程以及棲地保育的重要性。   在《我的貓頭鷹寶貝》中,作者的指導教授潘菲德博士說過一句話,讓我深感慚愧,那就是「對自己馴養的動物,要以性命相許」。作者做到了這一點,也寫下這本書來分享她的可貴經驗。我雖然和作者一樣,從小就養過各種常見的寵物,或是

被家人敬而遠之甚至遭人唾棄的動物,但是我卻不斷的辜負那些主動或被動的把性命許給我的動物們。我唯一能回報給他們的,就是把我的失敗經驗寫下來,希望人們能從我的慘痛教訓中學習。雖然我和作者史黛西在馴養動物這一點有著天壤之別,不過我還是可以很恬不知恥的說,我愛動物的心與養動物的經驗絕對不會輸給她。   史黛西從倉鴞衛斯理四天大起,到他離開人間為止,幾乎與他形影不離。特別是在衛斯理換羽之前,每兩、三小時就得餵一次老鼠的辛勞,真是道盡了所有曾收容過、飼養過幼小動物者的心聲。衛斯理和我養過的小鳥或白鼻心一樣,都是會「哭餓」到聲嘶力竭程度的動物。雖然這在三更半夜時非常擾人清夢,卻也足以讓主人不會忘記自己的存在

。反之,像蝙蝠幾乎不出聲,或是像黃金鼠那樣叫聲很微弱的動物,就極度考驗飼主的自律能力。因為只要主人一貪睡,早上起床就很有可能得替動物收屍。我們一旦接收了小動物,就得負起完全的責任,即使不眠不休,也該先填飽動物的肚子,直到他們能自立自強為止。   史黛西從生物學家的客觀角度,記錄衛斯理的成長過程,以及倉鴞各種不為人知的行為。當然,許多行為只有在人鳥間有親密互動的狀況下才看得到,有些甚至是衛斯理的獨門絕活,例如淋浴、在洗臉盆或澡缸中玩水,便是「正常」貓頭鷹不可能會做的事,但是衛斯理和史黛西朝夕相處,有樣學樣,也就發展出這種有趣的行為了。   除此之外,衛斯理把史黛西的手當成求愛對象,並展現了「男性

雄風」,讓史黛西確認衛斯理性別的插曲,也是為人(加州理工學院中的一干人等,以及看書的我們)所津津樂道的。由於有不少動物都無法從外觀辨別雌雄,只憑身體大小或行為模式來判斷性別的方式,就曾經讓不少動物園或研究機構出糗過。史黛西對衛斯理所做的各種行為紀錄,對貓頭鷹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不過我覺得最有趣的段落,是史黛西描述自己在衛斯理的一生中共買過多少老鼠,以及她處理那些老鼠的過程。   在本書中,史黛西並非一直在談衛斯理以及飼養貓頭鷹的甘苦,她還寫到加州理工學院的奇人怪事、研究方法、理念思想和設施裝備。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加州理工學院裡並沒有跟「活的動物」有關的科系,只有數不盡的數理怪人,看來閱

讀果然能夠長知識呢!   倉鴞衛斯理是史黛西的寶貝,到後來也成為支持史黛西活下來的精神支柱。這一人一鳥,名副其實是相依為命、生死與共。這是一本幽默的科普書、溫馨的動物書、感人的家庭書、深度的爆料書。無論你是否喜愛動物,在讀完本書之後,都絕對會愛上倉鴞衛斯理,並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找到如此的知己!   一九八五年一個陰雨綿綿的情人節上午,我愛上了一隻四天大的倉鴞。我當時在加州理工學院打工了差不多一年,其中一位科學家把我找到他的辦公室去。他提到一隻翅膀受傷的貓頭鷹,然後說:「史黛西,他需要有個家。」  那隻小貓頭鷹又小又無助,連頭都抬不起來,也沒辦法為自己保暖。他的眼睛還沒睜開,全身

一片光溜溜的粉紅色,只有頭上長著一小撮羽絨和背上三排細毛。我深深迷上他那副憨獃的模樣。他是我看過最美妙的動物,脆弱無助得教人愛不釋手。還有啊,他可真是笨拙得緊。一雙又細又長的腿歪在身旁,腳爪又大得出奇,只要有人抱他,就這麼抓呀抓的。他孱瘦的身體上有兩個突起的小塊,是未來的翅膀;醜巴巴的頭長得就像翼手龍,一直不停左右晃動。他看起來好像是用許多不同生物的各個部位拼湊起來的結果。  在正常的情況下,他應該被送到動物護育中心,由護育人員用貓頭鷹布偶餵食,並且教他怎麼在野外生存。像沙丘鶴或加州兀鷹等瀕臨絕種的鳥類,生物學家都是以這種方式飼養長大,然後再帶出去野放。不過,這隻幼鳥有一隻翅膀神經受損,所以他

以後雖然可能飛得起來,但這隻翅膀的耐力卻絕對不足以讓他在野生環境裡求生。  這隻幼鳥和所有倉鴞一樣,身上也有一股楓糖漿的氣味,但聞起來沒那麼甜,比較像是一團有著奶油糖香味的枕頭。在我上課打工處的加州理工學院,許多生物學家都喜歡把臉埋進這種貓頭鷹的頸部,嗅聞那股清淡甜美的香氣。那種味道真的讓人迷醉。  我們的倉鴞研究團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倉鴞科裡共有十七個種類,分布地區遍及世界各大洲,只有南極洲除外。不過,我們研究的對象只有學名叫做「Tyto alba」的這種倉鴞,也就是北美洲唯一可見的倉鴞種類。這種鳥兒的分布範圍遍及北美,從英屬哥倫比亞乃至美國東北部與南部,也可見於南美洲以及舊大陸的部分

地區。倉鴞的體型和渡鴉差不多大,從頭到尾約四十五公分長。這種鳥長大之後大概只有半公斤重,但翼展非常長,平均一.一公尺。此外,倉鴞的外形非常美麗,羽毛主要為金黃色與白色,臉部更是教人驚喜的白色心形。  不過,儘管外表出眾,倉鴞卻是以其個性贏得疼愛。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全都對自己負責研究的鳥兒產生深厚的感情。有一位身材魁梧的科學家不慎放脫了他的鳥兒,結果那隻貓頭鷹飛進室內的通風管道,弄傷了腳。貓頭鷹非常敏感,很容易緊張。他受的傷雖然很輕,也立即受到照護,並沒有因此受苦,卻還是把頭轉向一邊,誰也不看,什麼東西也不吃。不到一天,那隻鳥兒就死了。他對那起意外無法釋懷,連帶對生命也不再留戀,無論我們怎麼做

都喚不回他的心。鳥兒死後,那個高大粗壯的科學家淚流滿面,一直把他抱在懷裡,事後又請假休息了一陣子。倉鴞就是這麼深深牽動我們的心。  這種悲劇性的行為對貓頭鷹來說並不罕見。他們的情感非常細膩,即便在野生環境中也是一樣。舉個例子,倉鴞是單配鳥類,伴侶如果死了,他們不一定會再另外找伴,而可能杵在樹上,消沉地瞪視著身旁的樹幹,就這麼沮喪而死。由此可見貓頭鷹有多麼深刻的情感,對伴侶的用情又是多麼堅貞。  這就是貓頭鷹的天性。

大礁溪人文景觀之探討

為了解決白鼻心學名的問題,作者鄭桂香 這樣論述:

大礁溪是一條溪流名稱,也是右岸一個聚落名稱。在時間推移下發生很大變化,從典型的農村變成外地爭相進駐開發及觀光攬勝之地,殊值研究。本研究目的在於:一、回溯先民來處與開墾艱辛,作為後人感念與警惕。二、本地區之特色,印證移民的推拉理論。三、外來人口與觀光客,對當地人文、生態、環境的影響。四、大礁溪的未來發展與建議。 本文內容共分緒論、人文地景、產業經濟、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結論與建議等六章。是以4年時間陸續做田野調查與民族誌蹲點,深入訪談、實地觀察、參與活動等研究方法,探討100多年來大礁溪的人文與景觀的推移變化。 目前大礁溪面對兩難的是要經濟發展帶來的繁榮污染;或要保持原本生態環境的清純風貌

。也許需要尋找兩者平衡的解方。大礁溪是個鍾靈毓秀、容易讓人療癒與成長的地方。如果在既有的山川果園與民宿基礎下,發展為藝術村、全人健康樂活產業,涵蓋身心靈真善美、生技研發、種植適合濕潤天候的中草藥、香草、花卉等本草綱目智慧傳承,應該是可以考慮的多元方向。

台灣哺乳動物

為了解決白鼻心學名的問題,作者祁偉廉 這樣論述:

  台灣的哺乳動物對一般人而言,是非常陌生的,特別是幾十年來的高度經濟發展,已使得哺乳動物的生存空間大幅減少,許多動物都退至人煙稀少的山區苟延殘喘,加上生態調查的困難度極高,以致許多哺乳動物的生存現況都不是十分清楚。   即使是在如此艱困的前提下,作者祁偉廉醫師花了十餘年廣為蒐羅資料,並以其獸醫的背景,妥善處理好不容易取得的頭骨,並拓印每一種哺乳動物的腳印,以為台灣哺乳動物留下珍貴的資料。   在野外想要親眼目擊哺乳動物是十分困難的事,更何況是拍攝生態影像。為了彌補影像資料的不足,全書大量採用生態插畫,繪者徐偉藉由標本的觀察以及動物園裡的人工飼養個體,加上祁偉廉蒐集的資料,以及許多學者的珍貴研

究資料,一一將台灣哺乳動物的生態面貌還原,透過每一幅生態插畫,不僅可以將其特徵盡覽眼底,同時對其生活環境也可有清晰的概念。   本書完整介紹了78種台灣陸生哺乳動物,尤其近十年的最新研究資料,包括蝙蝠、黃鼠狼、尖鼠以及鼴鼠等,均加入此次重新出版的增訂版中,堪稱是目前台灣哺乳動物最完整的圖鑑。 作者簡介 祁偉廉   1960年生於台北,現就讀於屏東科技大學獸醫研究所博士班,是國內著名的動物醫生,擅長動物追蹤、標本製作等,除了積極參與國內動物保育工作之外,近年來更投入心力訓練工作犬,十分活躍。著有『鳥羽』﹝商周出版﹞、『台灣哺乳動物』﹝天下文化出版﹞等。 繪者簡介 徐偉   1961年生於桃園中壢

,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鍾愛生態繪畫,畫風著重氣氛之營造,對生態環境的描繪細膩動人。著有『台灣哺乳動物』﹝天下文化出版﹞。 序 導讀 第一章:認識哺乳動物什麼是哺乳動物∕身體的構造∕台灣哺乳動物的源起∕日夜行性∕多樣的生活環境∕哺乳動物的食物∕新生兒的形態 第二章:野外觀察與記錄動物的追蹤與辨識∕足跡的觀察∕足跡的記錄∕步態的觀察∕步態的記錄∕獸徑的觀察∕食餘與食痕的觀察∕排遺的觀察∕遺骸的觀察∕特殊的觀察與記錄法 第三章:台灣的陸生哺乳動物《偶蹄目動物》 台灣山羊--奔躍在峭壁上的生存好手 山羌--鹿科動物中的小個子 梅花鹿--消失在西部平野的悲情動物 水鹿--迷霧林中的鹿科王者

台灣野豬--嗅覺靈敏的掘食高手 《鱗甲目動物》 身披甲冑的哺乳類 《靈長目動物》 台灣獼猴--日行性的群居動物 《食肉目動物》 台灣黑熊--行蹤飄忽的山中巨靈 黃喉貂--美麗而兇猛的群獵者 黃鼠狼.台灣小黃鼠狼--兩種大膽的小型貂族 鼬獾--穿梭在森林底層的夜間覓食者 水獺--傍水而居的潛泳捕食者 麝香貓--隱匿林間的無聲獵食者 白鼻心--縱橫在細枝上的採果能手 食蟹?--尾毛蓬鬆的食蟹饕客 石虎--酷似家貓的小型猛獸 雲豹--季風林中最神祕的動物 《兔形目動物》 台灣野兔--適應力驚人的荒地棲息動物 《嚙齒目動物》 台灣的松鼠--森林中的小精靈 台灣的飛鼠--高來高去的滑翔一族 台灣的鼠類-

-食物鏈中極重要的一環 《食蟲目動物》 台灣鼴鼠?鹿野氏鼴鼠--縱橫地下的隧道挖土機 台灣的尖鼠--易與鼠類混淆的小小哺乳類 《翼手目動物》 台灣狐幅--吃水果的大型蝙蝠 台灣的小蝙蝠類--昆蟲剋星的另類哺乳動物 附錄(1)台灣哺乳動物野外觀察概況 (2)頭骨檢索表 (3)台灣陸生哺乳動物齒式簡表 (4)動物標本製作要領 (5)分類索引.學名索引 作者後記 動物畫手記 導讀台大動物系 李玲玲   近年來,民眾在接觸大自然,享受戶外生活時,除了欣賞風景外,賞鳥、賞蝶、賞螢火蟲的風氣也越來越盛。透過觀賞這些動物的過程,不但能增進大家對這些生物的認識,也讓大家逐漸了解正確對待這些動物的態度與

愛護自然環境的重要。   但是除了新興的賞鯨豚活動,以及在某些特定的地點觀賞台灣瀰猴之外,一般性的以哺乳動物為觀賞對象的活動卻極為罕見。這種情形並不是因為民眾沒有興趣觀賞哺乳動物,只要到各個動物園看看,就可以看出,最常展示、最吸引參觀者的動物,往往是哺乳動物。野生哺乳動物難以觀賞的真正原因,在於牠們行動隱密,常常在晨昏或夜間活動,而且一般極為怕人,不易直接觀察;有些種類更因為數量稀少,更增加直接觀察的困難度。   或許是因為很少接觸,民眾對於本土的野生哺乳動物似乎相當陌生。例如問起小朋友台灣有哪些野生哺乳動物時,常常會得到獅子、老虎、大象、貓熊等等答案。或許是因為不了解,不少人對待野生哺乳動物

的方式也十分不恰當,例如見到動物時,還是有人會向牠們扔擲石塊或大聲喊叫,有些人則是想盡辦法要餵食動物;看到蝙蝠洞時,不管當時是不是傍晚蝙蝠正常出洞的時間,就用各種方法驚擾蝙蝠,想看牠們群飛出洞的景象。種種不當舉動,不僅干擾到動物的正常行為,往往嚇得動物四處逃竄,甚至整群搬遷。若是動物因躲避不及而反擊,甚至會造成傷人的情形。   有些地方則發展用餵食的方式吸引動物前來,以便觀賞。這種方式在國外某些地方也曾經或仍在使用,但是必須注意到這種方式如果有效,除了吸引動物前來之外,也可能有其他的副作用。首先是餵食可能改變動物的活動與分佈,比較容易集中在餵食的時間與地點出現。隨著所餵食物的質與量的差異,提供

給動物額外的營養與能量狀況也不同,有可能影響到動物的生長與生殖,進而影響族群數量的變化。通常餵食量大的地區,動物可能有過肥、生殖率提高、族群數量增加較快等現象。動物分佈較集中,族群數量增加較快,有可能影響到附近的環境,如果鄰近地區有住家或種植作物,亦可能造成擾人或破壞作物的問題。餵食也可能改變動物的行為,使動物較易接近人,同時也可能造成人畜相互感染疾病的機會增加,或是動物傷人的機會增加。所以此種吸引動物靠近的做法,並不值得鼓勵。   還有一些人乾脆就把野生動物養在家裡當寵物,就近觀賞。然而圈養下動物的行為與活動,極可能與自然狀況下的情形,有很大的出入。如果飼養的行為沒有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飼

主也能妥善照顧動物終身,倒還可以接受。如果飼養涉及保育類野生動物,或是養不了多久就棄養放生了,不僅會造成動物無謂死傷,也可能造成棄養放生的動物傷人、破壞器物及農作物等等問題。   事實上,要觀察認識野生哺乳動物並不是那麼困難,重點在於事先的準備工作,多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資料,先去了解所要觀察對象的特徵、習性、棲息場所等等;野外觀察時,要尊重動物自然的休息時間與方式,耐心的等待、細心觀察。也就是在適當的環境,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方式觀察,假以時日,自然會達到目標。   有些哺乳動物如台灣獼猴、赤腹松鼠、條紋松鼠等是白天活動的,人們可以像賞鳥一般直接(或用望遠鏡)觀察牠們,但是要注意和牠們保持一段

適當的距離,並且保持安靜。如果牠們不感覺到受威脅時,就會在原地逗留,並且比較自在的活動,表現牠們自然的行為。夜間活動的飛鼠,也可以類似的方式,用手電筒輔肋照明直接觀察。   對於蝙蝠之類,如果知道牠們棲息的洞穴或屋宅所在時,可以耐心地在牠們的棲所外等候。蝙蝠通常在傍晚天黑前後外出,不同種類出巢時間的早晚不一,在天亮雨後回巢,許多種類在夜間覓食時會在街燈下飛舞,有時也會在涼亭內、大樹上、房屋中暫棲,消化食物,在這些時間和地點,通常很容易就可以觀察到蝙蝠,無需干擾牠,就可以看得過癮。 對於那些不易直接目擊的種類,大家就必須發揮偵探查案的精神,從環境中動物活動所留下的蛛絲馬跡,如足跡、排遺、食痕、掘

痕、窩穴等等,去研判追蹤是何種動物曾經來做過什麼事。要進行這樣的工作,當然必須先對各種動物到底會留下何種蹤跡,不同種動物蹤跡的差異,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或是必須有好的圖鑑來幫助這方面的判斷。這類介紹哺乳動物痕跡判識的圖鑑,在一些自然觀察風氣十分普及的國家如歐、美、澳、非各國,甚至日本,都是相當容易找到的工具書,可惜在國內,除了特定單位印製過的一些非賣品的圖鑑中略有涵蓋外,市面上還是缺乏一本夠通俗、夠完整,介紹本土哺乳動物,尤其是介紹牠們蹤跡的書籍。   本書的作者——祁偉廉醫師,雖然所受的專業訓練是獸醫,而非生物學或動物學,但是一向對野生動物有高度的興趣。他從學生時代起,即廣泛收集包括哺乳動物在

內的各類野生動物的相關資訊,盡可能到各地進行野外勘察,獲取觀察研究動物的經驗。他同時參與多個民間保育團體擔任義工,一方面貢獻他獸醫的專業知識,協助各類野生動物的救傷工作,一方面也與保育同好交換野生動物的資訊,因此累積了相當多有關本土哺乳動物的知識與經驗。   有鑑於民眾對本土哺乳動物極端陌生所產生的諸多問題,以及有心認識本土哺乳動物的民眾,往往因為缺乏適當的參考工具書而裹足不前,祁醫師一直希望整理個人過去收集的資料及經驗,介紹大眾許多有關本土哺乳動物的基本資料,如何辨識哺乳動物各種蹤跡的方法,以及野外觀察哺乳動物應該注意的事項。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對於有意進一步認識本土哺乳動物,卻苦無參考與諮詢

的讀者而言,絕對是一大福音。在此謹對祁醫師為這本書所投入的心血,與多年來對保育工作的付出,表達最高的敬意。也希望讀者能善用本書所提供的資訊,多多認識、關懷本土的哺乳動物。 序言   本人與作者相識多年,其所學為獸醫專業,但對生態保育問題、環境的關懷與落實,一直相當積極,其對哺乳動物的專業知識,更由於獸醫的背景,在形態解剖等方面有特殊的訓練。其又在求學實習期間至動物園,對園內之台灣本土哺乳動物進行多次之接觸及深入之觀察。此外,祁君曾協助本人之研究工作,進行原住民對野生動物資源利用之調查工作,期間除曾先後至台灣各山地鄉了解野生哺乳動物的現況外,並與原住民在山中共同生活,實地了解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

近年來,祁君在鳥類之救傷及鯨豚之保育上又積極參與,係專業人士長期積極投入保育工作之典範。    由於近年來保育工作的推廣坊間有不少參考書籍,其中有許多有關鳥類、昆蟲、魚類、兩棲類等書籍,而對哺乳動物的介紹雖有農委會及特有生物中心出版之保育類野生動物、玉山及太魯閣國家公園出版之哺乳動物等,但其內容多限於珍稀動物之介紹或為區域性者,鮮有完整而全面的敘述。    本書祁君以其多年與野生動物相處的經驗,將台灣所有之陸棲野生哺乳動物,以大家所熟易懂的動物為序幕,打破傳統上分類的編排,以引導讀者進入了解並欣賞台灣野生動物的領域,其對各動物習性及形態之描述相當詳實。由於台灣野生哺乳動物大多生性隱密,又多屬夜

行性,平常直接觀察不易,如何藉由其所留之痕跡來鑑定或判別其存在,本書亦有相當詳細的介紹,更是具有啟發與實用的價值。本書除教導讀者如何成為一位良好的哺乳動物愛好者外,亦是有志於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者之進階工具書及從事哺乳動物研究者之良好參考書籍。希望讀者能藉此真正體驗台灣廣大而珍貴的野生動物資源,進而認同並以實際行動關懷牠們的福祉與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