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牌司機收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成為多元化計程車司機賺比Uber司機多 - 優良計程車也說明:若以月車資收入10萬元來比較,優良最多只收3000元(方案A);Uber扣25% =扣2萬5 ... 優良多元化計程車隊完全符合政府頒布法令與規定,司機不必擔心以白牌車營業會吃上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工業管理系 歐陽超所指導 陳國良的 明天過後…我可能不會載你 - Uber 之黎明昇起 (2016),提出白牌司機收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Uber、共享經濟、KANO Model、服務藍圖、商業模式、柔韌設計。

最後網站你坐UBER 有無犯法? - 香港經濟日報- 理財- 博客- D210211則補充:以共享經濟模式營運的Uber,提供平台給兼職司機透過車輛接送,將閒置資源轉換成利潤,除了為乘客帶來更快捷便利的車輛接送服務,還能為司機提供額外的收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白牌司機收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明天過後…我可能不會載你 - Uber 之黎明昇起

為了解決白牌司機收入的問題,作者陳國良 這樣論述:

自從 1995 年 Uber 於美國創立並慢慢的推展到世界各地以來, Uber 在全球大多遇到與當地既有法規相衝突的狀況。 2013年Uber 將業務推展到台灣,一開始是以高檔雙B為主要車輛來源以提供商務客層服務的 UberBLACK 尊榮優步,後隨即於2014年五月推出,以更平易近人的價格,帶給使用者另一種選擇的UberX 菁英優步,菁英優步的推出終於撼動了既有計程車業者的注意與抗議。本個案藉由 Uber 公司的一次降價促銷而引發 Uber 司機、 Uber 乘客、計程車業者、政府官員…等地不滿,進而造成了一個 「一次降價、五方皆輸」的結果,原本希望降價帶來更大的商機,沒想到竟帶來一個毀滅

性的後果。本案主角擔任 Uber 司機前做過成本受益評估,考量過 Uber 公司所推出的獎勵優惠對收入的實質影響,也評估了諸如交通罰單、主管機關稽查、秘密舉發的罰單風險…等等考量,而這樣的評估之中也引發了 Uber 到底與現行業者所提供的服務是有何不同、差異為何的思考。個案中運用了 「KANO Model」來探討乘客在選擇 Uber或傳統計程車時的主要考量為何。並且以「服務藍圖」來分析 Uber 是否就如同一般民眾所認知的單純為 「叫車系統」加上「白牌車」。在探討 Uber 公司的成功與失敗因素時,首先利用「商業模式」的分析手法來探討其成功的因素。而如果 Uber 在初入台灣時兼顧「柔韌設計」

的手法時,會不會開創另一個局面。這一連串的反應再再考驗著 Uber 及主管機關的智慧,如何在創新服務及既有法規的規範中取得平衡謀取最大的獲益。在這樣的不確定性之下,個案主角面臨著冒著風險繼續提供服務? 還是選擇利用現有法律的漏洞提供另類的服務? 抑或是直接選擇另尋出路呢? 而下一個像Uber 這樣一個成功的創新商業模式,又會在哪兒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