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動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畜牧動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建龍寫的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 和宮本一夫的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畜牧業- English translation – Linguee也說明:動物 生命糾察隊的何來女士強烈表示,把寵物繁殖在香港列入漁農方面的政策並不適宜,因為畜牧業所飼養的動物是食用牲畜。 legco.gov.hk.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大學出版社 和臺灣商務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動物科學系所 李滋泰所指導 蔡佳芬的 開發機能性發酵大豆粕於肉雞及仔豬飼糧之應用 (2021),提出畜牧動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發酵大豆粕、TCA–可溶性蛋白、大豆胜肽、二階段發酵、白肉雞、保育期仔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 邱瑞宇、蔡文田所指導 黃柏程的 高比表面積畜糞活性碳之製備及特性分析與液相吸附應用 (2017),提出因為有 牛糞、生質炭、活性碳、孔洞性質、液相吸附的重點而找出了 畜牧動物的解答。

最後網站東海大學| 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則補充:凡是對畜牧生產、動物產品加工、生物科技、生命科學有興趣之同學,本系都是上選,尤其對生命科學有興趣又尚未確定是否打算唸完博士學位的同學,值得好好考慮就讀本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畜牧動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

為了解決畜牧動物的問題,作者陳建龍 這樣論述: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由北京大學圖書館主持的研究專案。自1990年起,研究成果已出版了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等七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從2016年初開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和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管理中心共同主持,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研究院、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北京萬方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圖書館等29個單位的126位元專家和工作人員參加了本項研究工作,全國各地7941位學科專家參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評審工作。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大規模使用文獻計量學方法,經過定量篩選和專家定性評審,從我國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評選出1983種核心期刊,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和使用價值。

畜牧動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中國河南省日前發生嚴重洪災,不僅省會鄭州災情慘重,就連農村也難逃浩劫,至少淹沒了1600多家規模較大的牲畜養殖農戶,造成100多萬隻動物死亡,飼主血本無歸。德國在60年罕見的洪災後,要面臨的是暴增的廢棄汽車與家電垃圾。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721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開發機能性發酵大豆粕於肉雞及仔豬飼糧之應用

為了解決畜牧動物的問題,作者蔡佳芬 這樣論述:

大豆粕(Soybean meal, SBM)為提供單胃動物主要之飼糧蛋白質來源。近年來,以固態發酵(Solid-state fermentation)生產之發酵大豆粕(Fermented soybean meal, FSBM),克服大豆粕抗營養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s),接著著重於提升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為了解決畜牧動物的問題,作者宮本一夫 這樣論述:

  歷史不會從天而降,所有的「現在」都有時間的軌跡   從神話時代到夏王朝,一段沒有文字,   唯有等待考古學家的手鏟慢慢挖掘出的歷史……   本書從神話時代開始談起,延續至進入歷史時代的商朝,橫跨將近兩百萬年。從考古現場如姜寨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等,帶領讀者解讀遠古中國所留下的訊息,建構中國文化形成的起源與發展,其豐富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史前社會與接之而來的商周社會非但緊密相連,影響至今。   三皇與盤古開天傳說不只是單純的故事,   其流傳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   考古學又是如何解開創世神話的謎團!   本書討論到的時代,大半被區分在史前時代,不會被當成歷史記

述,也不會記載在文獻史料上。西漢的《史記》沒有記述到的伏羲、女媧等三皇事蹟,到了唐代卻以補寫的形式,被編纂成〈三皇本紀〉。西漢初期的女媧是獨立存在於圖像中的,中期以後,伏羲、女媧卻被組合在一起,經常同時出現在一個圖像之中。當神話不再只是神話,考古學家如何根據出土的史料與遺址,分析神話背後所蘊藏的真相與價值觀。   東亞地區,為何中國最早出現古代國家?   商王朝藉由祭祀儀禮、身分秩序等象徵的禮制,形成以王權為中心的宗族、氏族等社會階級組織;同時以進貢系統為基礎,建立古代國家的模式。這「東亞最早的古代國家」出現的主要契機是什麼?史前時代多地域的文化發展,為何會演變成政治性地域統一的一元化的中國

?而「文字」——歷史時代的開端,源於什麼樣的需求而生?這種種的疑惑,且看考古學家如何在眾多考古遺址中,慢慢拼湊出答案。   作者宮本一夫教授,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而不是歷史學家,這是本冊與其他11冊非常與眾不同之處。史前時期沒有文獻資料,因此本書主要以考古挖掘的資料分析為主。宮本教授以其簡樸的文筆,帶領我們從器皿、農業、建築、文化等多個面相觀察史前時代人們的生活風貌與社會發展。不同於史家的記述方式,讓我們開啟不同的閱讀體驗,認識不同於以往的史前社會。   作者簡介 宮本一夫(1958-)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日本松江市,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碩士、博士。曾任京都大

學文學、愛媛大學法文學部助教,現任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專攻東亞考古學。主要研究項目包括東亞新石器時代到初期鐵器時代的比較考古學,及比較文明論。   二○○三年獲第十六屆濱田青陵獎。主要著作:《中國古代北韁史的考古學研究》(中國書店)、《東北亞的考古學研究》(共同著作,同朋舍出版)、《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塘考察研究報告集》(共同著作,科學出版社)等。 譯者簡介 郭清華   淡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主編,一直沒有離開翻譯的崗位。譯有《殺人人形館》、《魔神的遊戲》、《我愛廚房》及《天璋院篤姬》等推理、文學小說,及其他生活散文和實用書。  

考古學家寫史,歷史學家導讀 前言 為何中國大陸會早早就出現了古代國家?/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步伐,窺見現代中國的面貌/從整體東亞的角度,看中國大陸的史前社會 第一章 神話與考古學 五帝神話與地域性 傳說中的五帝所活躍的領域在黃河中游流域到渭河流域一帶/「三苗」與「蚩尤」和五帝系統是不同的地域群體/洪水傳說與藉著強大王權來治水的關係 三皇神話與盤古傳說 〈三皇本紀〉是唐代司馬貞的補筆之作/漢民族的祖先是開天闢地的「盤古」 《山海經》與地域諸神 史前時代的諸神 神話與考古學 存在於史前世界的各地域的眾神 第二章 中國的文物挖掘物語 中國考古學的歷史 近代歷史學的黎明/被譽為近代考古學開拓者的

濱田耕作的業績/殷墟出土資料受難史/一九二○年代~一九三○年代持續發現的重要遺址 現代中國與文物挖掘 陸續成立的各地文物考古研究所/周王陵的發現與造成轟動的周原文物挖掘調查 戰後的日本與中國考古學界 七○年代末開始,年輕的研究者能前往中國留學 國際共同調查與共同挖掘文物 日本與美國在共同挖掘上的差異/首次參加共同挖掘──陰湘城遺址調查/經濟蓬勃發展與擴大挖掘調查 第三章農耕活動的出現 人類誕生與中國舊石器時代 人類起源於非洲說與多元說/與非洲早期石器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因八千公尺高山的出現而變得安定、孤立的中國南部/猛獁象的祖先與非洲象是近親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 定居的形態確立後才開始農

耕/出現烹煮用的陶器 粟黍農耕的起源 至今尚未被了解的粟、黍栽培化過程/發現能夠儲藏五萬噸粟穀的土坑群 稻作農耕的起源 遭否定的瓦維諾夫學說與小麥的新起源地/藉由植硅石分析而了解稻作的起源/暫時性的氣候惡化時期帶來稻作的起源 東亞定居社會的三種形態 華北是粟黍農作,華中是稻穀農作,遠東、華南是採集和狩獵 笫四章區域文化的發展 從地理看區域 劃分為八個自然區域的中國風土與氣候 從陶器文化看區域 中國南部是圓底深缽形的陶器,北部是平底深缽形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時期劃分 新石器時代前期形成的三種陶器 古環境的變動 海平面達到最大最高的全新世最暖期 區域的文化系統 以紀元前三千年為界,區域文化產生了

巨大變化 第五章社會的組織化與階級化 仰韶、龍山文化 從聚落與墓葬的型態來比較、檢討社會構造的發達度/性別的勞動分擔/從在姜寨遺址發現的環壕聚落,得知兩個群體/群體擴大後開始分村的姜寨遺址後期/圍繞著聚落的城牆遺址 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 後李文化與北辛文化以雜穀農耕為基礎/創造墓制身分標識與墓葬基本構造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後期,聚落規模已分為三個等級 馬家濱、崧澤、良渚文化 發現稻作栽培的河姆渡遺址與發現水田的草鞋山/出現結合女性勞動力與男性勞動力的集體化農耕/階級高者的墳墓,多有大量陪葬玉器/王權社會尚未成形,尚處於首長制社會的良渚文化 彭頭山、大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 以特殊人物像或

動物像作為特徵的石家河文化的玉器/長江中游發現擁有兼具防洪功能的巨大城牆遺址群 社會進化的異與同 男女分工體制在農耕專業化的過程中落實/領導階層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後期最引人注意的特徵 第六章非農耕地帶和農耕的擴散 北方的非農耕地帶 緊鄰北方非農耕地帶的粟黍農耕社會的特質 遼西地區 住居範圍內有先人墳地的興隆窪文化/牛河梁遺址特徵的「女神廟」 遼東地區 氣候溫暖化促成農耕活動往北擴散 華北型農耕活動的擴散 往東擴散的華北型農耕活動 稻作農耕文化的擴散 山東半島是稻作農耕的傳播據點/彌生文化與朝鮮半島農耕化的第三階段內容 南方的非農耕地帶 四川盆地的寶墩文化與稻作農耕/華南的大改變,石峽文化與稻

作的出現 農耕地帶與非農耕地帶 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農耕民與狩獵採集民的分別 第七章畜牧型農耕社會的出現 農耕社會與畜牧型農耕社會 動物考古學解析了氣候變化與家畜化動物的種類/寒冷乾燥的氣候推動了畜牧動物的家畜化/因為交流與接受,陶器的樣式有了重大的變化 長城地區文化帶的形成與青銅器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始於何時? 鬲社會與非鬲社會 從鬲的傳播了解來歷與接受的祕密/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栽種小麥的? 第八章區域間的交流與社會的統合 社會威信與交流 從彩陶的交流看做為威信物的彩陶的功能/與外來群體的交涉權力就是領導權/常被當成陪葬物品的貨貝的作用 玉器的交流 玉器的普遍化讓玉器的交流變得頻繁 住屋構

造的變遷 住屋說明了階級的差別與建築物的機能 城牆遺址的出現與戰爭 城牆的最大作用在於防洪/陶寺遺址的城址內已有具有初期國家的機能劃分/認為陶寺遺址是「堯」的所在地的根據與適當性 第九章  犧牲與宗教祭祀 人物像與動物像 女性全身像是從遠東到遼西、渭河流域的特色 階級化與儀禮的出現 從墓地的變遷得知階級社會的出現/從不同種類的陪葬品,了解儀禮活動的實際情形/刻在大口尊上,比甲骨文字更古老的記號之謎 玉器與祭祀 玉琮的中空部分是「神域」 犧牲與樂器 農耕祭祀的犧牲是動物,社會化祭禮的犧牲是人類 卜骨與祭祀 使用羊、牛的骨頭做卜骨 從祭祀、儀禮到夏、商文化 政治性的群體統合不可欠缺的,就是共有相

同的信仰觀念/已知的饕餮紋的源流 第十章  邁向初期國家的曙光 二里頭時代的開端 二里崗遺址與夏王朝、殷商王朝的關係/尋找二里頭文化的淵源 二里頭文化與二里崗文化 二里頭文化以鼎為主體,二里崗文化以鬲為主體 夏王朝、殷商王朝的紀年年代 二里頭文化已經達到王朝的階段了嗎? 夏王朝的發展 開始宮廷儀禮的二里頭文化/蘊藏豐富銅礦岩鹽的中條山脈,是二里頭文化的關鍵 青銅器的出現 重視酒器的二里頭文化/從陪葬品的內容可以了解死者生前的社會階層和身分地位 殷商王朝的出現 最新發現的大型都城遺址/採用商王朝特有墓制的棺槨構造/支撐王權的種種供品祭禮 夏王朝與殷商王朝的擴展 想像夏王朝的文化領域與統治範圍/

殷商王朝前期與後期的統治範圍/發展出獨自的青銅器文化的三星堆遺址之謎 結論 初期國家的形成/從殷商王朝的統治開始,中國正式進入初期國家的階段/以中華為名的想法/從中國通史看兩個文化軸 歷史關鍵字解說/參考文獻/年表   前言   為何中國大陸會早早就出現了古代國家?   中國的古文明,被譽為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而這四大古文明,都發源自大河流域。埃及文明發源於尼羅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孕育自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印度河文明萌芽於印度河流域,而中國的古文明則在黃河流域蓬勃發展。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孕育了四大古文明的那些發源地擁有共同的發展條件,那就是河流與河流兩岸的肥沃沖

積地。而其共通點則是在沖積地形成的平原上,都曾有發達的農耕社會。   儘管我們可以發現,各地域的農耕社會形成的內容有所不同,其發展階段與歷史性過程也不盡相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共同點,其一就是這些區域都出現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古代國家。   不過,為什麼中國大陸會早早就出現古代國家呢?為了尋求這個答案,我們必須先來看看古代國家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農耕社會,了解其出現的原因與發展、以及變遷的過程,並思考關於農業社會何以形成古代國家的結構問題。   然而中國大陸幅員遼闊,不是只有黃河流域,還擁有其他許許多多的地理環境。近二十年來,人們開始注意到這個事實,於是將之前針對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所展開的

一元化文化、文明的看法,轉換成重視以中國的多種地域觀為基礎的、多元化社會的歷史解釋。   主導這個想法的人,便是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中國史前時代研究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蘇秉琦先生。近年來,更出現了不少強調長江文化在史前文化中的先進性,並認為長江文明不僅不亞於黃河文明,甚至更勝於黃河文明的研究者。   也就是說,以各種自然環境為背景,中國各地固有的地域文化,很明顯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存在了。了解這樣的地域文化的實際狀態,當然是我們首先要重視的事情,我們還必須知道這些地域文化,在歷經古代國家出現、王朝更迭、政治變動之後,都還是今日我們所知的各地域文化的基礎架構。   要了解今日的中國地域

社會或地域風土時,絕對不能忽視史前時代的地域文化實態!或者說,即使身處在王朝的更迭、或瞬息萬變的政治之中,也絕不能忽視那些超越歷史事實而存在的地域文化的脈絡。否則,這些地域文化的脈絡,將消失在歷史的記述當中。本書將針對這些難以把握的地域文化的基礎部分,進行考察。   為了解史前農耕社會的形成,到史前時代的地域文化,我覺得必須使用考古學式的解釋方式來進行研究。希望讀者們也能藉此了解一部分的考古學,尤其是以考古學為對象的地域調查研究。無論如何,這都是與一個地域的近、現代史息息相關的事情。   包含挖掘文物在內的考古學調查史,各現代國家之間有著差異,其研究方法與調查行動,當然有其共通之處,但有些

差異確實大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那些差異的原因可以簡單歸納為民族性的不同;民族性是一個國家自古以來就累積而成的歷史產物,又或者是近代國家在成立之後所產生的民族意識。   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步伐,窺見現代中國的面貌   本書想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步伐開始說起。   今日中國考古學的發達讓人瞠目結舌,資訊過多的情況已經和日本不相上下。然而這樣的現象正好與這十年來,或者說這五年來的中國經濟發展相呼應。因此,人們也能從考古學一窺現代中國的面貌。   西元一九七二年中日建交前後,一般外國研究人員幾乎無法直接看到在中國挖掘出來的古代遺物,更別說是參與挖掘文物的行動。只能從發表在《考古》、《文物》、《考

古學報》等三大學術雜誌上的挖掘報告文章中,看到一些研究成果,然後再做評論。但是,進入八○年代之後,中國大陸政策轉換成改革、開放路線,許多地方陸續出版了考古學專門雜誌,更多的文物挖掘報告出爐;甚至到了九○年代的後半,外國研究人員也可以和中國研究者共同進行調查,直接參與挖掘考查的行動。   貝塚茂樹、伊藤道治兩位老師所著的《從原始到春秋戰國》(「中國的歷史」1,講談社,一九七四年),引用了中日建交以前的資料,但在當時卻無法對這些資料進行直接檢證。雖說這本書是二次戰前培養出來,具有深厚東洋學傳統學術素養的兩位大學者的著作,但很遺憾的,還是難與近年來陸續發表的挖掘成果論著相提並論。講談社學術文庫後來

將此書以《古代中國》重新再版發行時,伊藤道治老師大幅改寫了殷商以前的史前時代部分。但是,把史前社會和隨著學術的進展所看到商周文獻史料總結在一起,看起來總是有點不太自然。   本系列書是將史前社會到商周社會作為獨立的一冊,可以更多元且深入地說明。另外,因為本書主要探討的對象是農耕社會,其時期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以日本列島而言,則相當於繩文時代。   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社會和日本列島的繩文社會,大致是在更新世末期相同的時代,皆已經開始使用陶器,也進入定居型的生活,但是後來隨著社會變化的速度與各自的發展過程,而有了極大的差異。就像之前所提出來的,「為何東亞最早出現的古代國家是在中國大陸」,該問題是本

書探討的重點之一。此外,本書還想把日本列島的史前社會,與該課題做對比,進行討論。   本書在探討史前社會階段性社會構造的變化時,試著進行地域間的物質文化,及地域間的社會構造之比較。   中國大陸的地域區分大致可以分為黃河流域的華北地區、長江流域的華中地區,南嶺山脈以南的華南地區,及東北與西北等地區。這些區域因各地不同的氣候、植被、地形等環境因素,自然衍生出不一樣的作業經濟、生活形態,造就了地域文化間的差異。這些差異早就受到關注,因此本書要探討的,是這些差異文化的母體,也就是社會內容,或構成社會的人們,其精神生活與信仰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內容非常豐富,例如伴隨占卜,或是以動物或人物為崇拜對象所

進行的祭祀活動等等。本書要探討的,就是這些構成社會實態的種種內容。   從整體東亞的角度,看中國大陸的史前社會   同時,本書還要從考古學的立場,掌握史前社會各地域的文化變遷,同時嘗試橫跨地域,根據歷史法則做綜合性的解釋。   針對這樣的綜合性的歷史變遷,提出多元化史前社會學說的蘇秉琦先生,曾經嘗試以「古文化」、「古城」、「古國」等名稱,從發展階段的角度來掌握古代國家形成的過程。   著名的哈佛大學考古學者張光直教授,也運用了艾爾曼.塞維斯(Elman Rogers Service )的新進化主義的人類學理論——也就是進化論述的社會發展階段論,來分析說明中國從史前社會到初期國家階段的發

展過程。   本書將特別關注史前社會的發展階段,希望能帶領讀者們重新認識各地域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內容可能遠超出我們所想像的呢!史前社會的發展過程,與接之而來的商周社會,事實上是非常緊密相連的。   這裡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觀是在商周社會漸趨成形,因此,「從史前社會穩定地朝向商周社會發展的意義」也難免受到後來的中華思想影響,而被定位在以中原為中心的中國觀的成立過程之中。但問題是:用這樣單純的中華史觀來看中國史前社會,真的適當嗎?   八○年代以後的考古學界,在史前時代的看法上,除了支持以蘇秉琦先生為中心的多元性地域觀,也重視有地域特徵的社會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到了歷史

時代,強調的是商周古代國家以黃河中游流域為中心,實現了統一的歷史發展的歷史觀。目前中國正以舉國之力,要用科學的方法來證明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存在。   啟動國家級的考古工程計畫,證明夏王朝的存在,證實商周的年代,這是提高中國國家威信的手段,也是試圖建立國民對國家認同的方法。現在的中國在考古學的觀點上,史前時代之前採用的是多元化的地域觀,到了歷史時代改以一元的地域觀。問題是:要如何解釋這樣的轉變呢?   史前時代地域社會的發展除了是一個政治性的地域統合過程外,更是先前所述的,中國觀的形成過程。我想在本書中闡述個人對這個展開過程的看法。我個人認為,從多元到一元的變化過程,應該還可以做出更廣泛的解析

。就像前面所說,以單純的中國觀來思考中國史前社會的統合化是否恰當,其疑問就在於此。我覺得應該就中國以及其周邊國家在內的整個東亞來看,才能探討從多元轉變到一元的過程。   還有,中國大陸的史前時代演變,絕對不是只在中國大陸內部就完成的封閉體系。在史前時代,中國大陸和其周遭地域,就算沒有直接的往來,應該也會有某種意義上的間接接觸,這就是日本研究者為何要關心中國大陸的原因。基於這個立場,我不想把中國大陸的考古學窄化,不想把它封閉在只侷限於一個地域的研究裡。   本書以「從神話到歷史」為題,想要闡述的就是政治性地域統一的一元化的中國──也就是商周國家的出現過程。在此同時,當我們放眼看廣大的東亞時,

希望能把中國放在這個龐大的多元性之中。我想以這個論點,做為擴展這次論述的目標。 第一章 神話與考古學 五帝神話與地域性 傳說中的五帝所活躍的領域在黃河中游流域到渭河流域一帶 在中國殘留至今的史料文獻中,有系統地整理出中國最古老的王朝為夏商周,並記述了夏商周之前階段的歷史書,就是西漢時代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編纂的《史記》。《史記》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正史,其文學性的敘述手法,也深深吸引著後世的閱讀者。《史記》是一部浩瀚鉅著,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及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紀的記述內容為到漢王朝前期為止的歷代帝王歷史。 殷商王朝因為甲骨文的發現,而被證明確實存在。但殷商王朝之前

的夏王朝的存在證明,主要見於《史記》的〈夏本紀〉。關於夏王朝的存在,近代中國考古學界或歷史學界,認為二里頭文化相當於夏王朝時代的文化,二里頭遺址裡的宮殿區,就是夏王朝的都城。但日本或歐美的學者針對此一看法卻有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若無同時代的文字資料做佐證,很難認定夏王朝是確實存在的王朝。 在《史記》的記述裡,〈夏本紀〉之前還有〈五帝本紀〉,記述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等五位帝王治國的功業與德行。舜的時候,因為禹治水有功,於是把帝位禪讓給禹,而禹開啟了王權世襲的制度,形成了最初的王朝,也就是夏王朝。本書敘述的內容除了史前時代外,也包含了五帝的時代、夏王朝的時代。 司馬遷編纂《史記》時,曾兩度遍

訪全國,當時他所探訪的各地長者,莫不稱頌黃帝、堯、舜。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司馬遷兩度進行鄉土調查,求證五帝是否真實存在,並且得到了正面的答案。 此外,記錄古代帝王言行的《尚書》,雖然只記錄了堯以下的帝王言行,但是在魯國的編年紀《春秋》,或春秋時代依國別記錄的《國語》等書當中,確實可以看到「五帝德」、「帝繫姓」的記載,可見司馬遷編寫的〈五帝本紀〉實非憑空杜撰,而是選擇確實可信的內容,再加以記錄編纂的。 看到兩千年前的史學者以科學的態度進行調查的姿態,確實打動人心。但是,司馬遷所記錄的,很有可能是「當時的人口耳相傳的傳說」,這樣的疑慮確實是存在著。又或者是,司馬遷選擇了屬實的記述,但那也是他基於既

有的一個史觀下,所做的意圖性的選擇,很可能並沒有客觀地如實傳達史實。

高比表面積畜糞活性碳之製備及特性分析與液相吸附應用

為了解決畜牧動物的問題,作者黃柏程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利用酪農畜牧場所衍生的乳牛與黃牛糞料(共三種、二個來源),首先進行其熱化學性質分析,然後以熱裂解程序將其轉化為多孔生質炭材料之可行性。在研究中係利用固定床碳化爐進行碳化(400~900℃)實驗,同時藉熱重量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真密度量測與比表面積-孔洞體積分析,進行牛糞衍製生質炭之孔洞特性分析。分析數據顯示,乳牛與黃牛糞料之熱化學性質差異性不大,含碳量41~45 wt%、熱值約18 MJ/kg。以固定床裂解爐所製備的生質炭之特性,碳化溫度越高越有利於其孔洞之生成和真密度的增加,雖然在最高溫(900℃)之條件下可得到生質炭之BET比表面

積值超過360 m2/g與真密度約2.3 g/cm3,但較佳之溫度條件應為600~800℃,因為此時之特性變化較為明顯。另外,畜糞在使用鉀鹽(KOH)含浸後進行化學活化後,放進通入N2的裂解爐以升溫速率10℃/min、裂解溫度800℃、停留時間30 min的操作條件下,可製得BET比表面積高達1952 m2/g的畜糞活性碳。而應用所製牛糞活性碳進行甲烯藍吸附試驗得知,吸附能力qe值高達151 mg g-1以上,所以表示其吸附能力效果不錯,可以應用在去除廢水中有機汙染物,能創造畜糞生物資源之高附加價值性碳材料與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之環境效益,也可使農業更具有機化與競爭力,進而達成農業之生態-生產-生

活目標,以及農業資材之環境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