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河南路工具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環河南路工具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嚴忠政寫的 年記1966:交換日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交通路線附近景點 - 一樂園大飯店ONETEL也說明:離本飯店最近的大眾交通工具. 公車站牌:中華路北站,步行約3分鐘. 台北捷運:板南線至西門站( 六號出口),步行約10分鐘. 高速公路:北二高( 3號) 請於環河南路出口, ...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黃俊銘、薛琴所指導 劉昱緯的 日治時期臺灣日式建築屋頂土居葺、柿葺、檜皮葺技術基礎之研究 (2011),提出環河南路工具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式建築、屋頂工事、檜皮葺、柿葺、日治時期、修復技術、土居葺。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社會學系 葉肅科所指導 陳昭妏的 卡踏車與我:身體社會學的分析 (2010),提出因為有 身體、自行車、資本、生活風格的重點而找出了 環河南路工具街的解答。

最後網站老字號的故事 - 第 15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時期'市政府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而拓寬環河南路'卻造成西昌街部分房舍遭拆除,也打散了此地原本共生共榮的打鐵業生態,加上金屬製造業的興起與蓬勃發展' 艦壯使得打鐵這項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環河南路工具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年記1966:交換日常

為了解決環河南路工具街的問題,作者嚴忠政 這樣論述:

  這一年,我們學習見面,練習摩擦。   或許火焰會在自己的舞蹈中死去,   但我們還是拿起火石,   敲出星星的燃點。 ─嚴忠政   █關於年記系列   由報時光與尖端出版聯合企畫,   每個年份挑選30組具有時代感以及代表性的老照片,   邀請當年出生的作者撰文而成的攝影文集,   並收錄具有代表性的老報廣告以及新生事物,   讓那些令人留戀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光,   躍然紙上。   █設計概念與裝禎   每一張老照片歷經了數十年時間,能再次展現實屬不易。   這些照片或許是底片翻攝或相紙掃描,   帶有略為泛黃的色彩、斑點或刮痕等歲月痕跡,   卻都真實地

記錄了當下那一刻的時空。   以大面積留白並搭配簡潔的設計感,   力求完整展現每張照片的狀態。   內頁採用韓國進口厚磅美術紙,   印刷後每張內頁皆以水光加工保護紙張與畫面。   內書封以厚灰紙版帶出濃厚的復古感,   書衣的設計,圖騰從日常中取材,   並以雙色的撞色視覺感   展現時間與空間各自獨立又互相融合的概念。   █內文摘錄   我說建築是一種無聲音樂   而糕點可以容許螞蟻   為一公克的微甜排隊   -   服從星星在指定的位置睡眠   服從你,也服從四季的美   -   為了理解一朵雲的疲憊   我們都願意 空出藍天   -   顯然進入圓環也是一種學習,學習勇敢

也學習謙讓。   繞著一個島,或者更大的海島。   -   夢中的賽程   你是追趕我的那一個   -   好事,壞事 都是繁花   -   灌溉只需要淺淺的一些   就感覺富足   █這一年有什麼誕生了?   ※嚴忠政。   ※高雄加工出口區。   ※郵政博物館。   ※臺灣三大橫貫公路之一北橫公路正式通車。   ※國之賓大歌廳。   █年記系列作品   ★年記1960:時光的線條/歐銀釧   ★年記1961:誰在路上走著/王淑芬   ★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楊翠   ★年記1963:或許,不只三十個短篇/陳輝龍   ★年記1964:隨人解讀/馮翊綱   ★年記1965:捕魚

和寫詩之間/李進文   ★年記1966:交換日常/嚴忠政   ★年記1967:時空咖啡廳/張萬康   ★年記1968:走慢的時光/顏艾琳   ★年記1969:流動的夢境/郝譽翔   ★年記1970:原來是今日/李鼎   ★年記1971:風靡宇宙的復刻版/洪凌   ★年記1972:記憶裡的前塵/張哲生   ★年記1973:與童年重逢之地/徐國能   ★年記1974:飄浮的時光/凌性傑   ★年記1975:與這個世界/李長青

日治時期臺灣日式建築屋頂土居葺、柿葺、檜皮葺技術基礎之研究

為了解決環河南路工具街的問題,作者劉昱緯 這樣論述:

台灣於日治時期大量建設不同類型的建築,有官舍、宿舍、廳舍、神社等建築物,因此引入日本當地特有的建築構造,如小舞壁、雨淋板等技術,其中運用木質材料為屋頂的檜皮葺、柿葺、土居葺最為特殊,但光復後因「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而拆除,至今僅存傳統日式屋頂土居葺構造;不過因土居葺為屋瓦下的防水材料,在修復時常判為廢材而清除,對此調查研究者因構造的移除,常無法當下紀錄構造的狀況,使得土居葺構造即將面臨絕跡,並亦造成傳統日式屋頂構造技術的斷層。因此本研究基於保存與再回復的立場,運用現場調查紀錄及文獻佐證(1)建立土居葺、柿葺、檜皮葺基礎知識(2)針對日治時期留下土居葺、柿葺仕樣書歸納及分

析施工規範及材料使用(3)提出現今僅存的土居葺修復工事、調查事項、保存與展示的建議(4)經由本研究所歸結的成果,冀望成為未來台灣傳統日式屋頂土居葺修復及調查的基礎。本研究各章節的內容如下:第一章 緒論 本章以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對象、方法、流程、引用文獻及訪談對象說明。第二章 日治時期植物性屋頂的定義與歷史探源 本研究經由日治前的日本至日治後台灣的屋頂型態,由檜皮葺、柿葺、土居葺三種可括分五類探討,(1)植物性屋頂歷史、(2)匠師系統及組織、(3)屋頂類型的定義、(4)生產技術的變遷、(5)災害、法令限制與工業產品的影響,來闡述三種屋頂於日治時期台灣如何演變與發展。第三章 日

治時期台灣植物性屋頂工具使用與工事規範 透過日本文化財原皮師、檜皮葺師、柿葺師使用之工具、材料的選擇及筆者於現況技術的紀錄,以及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專賣局公文類纂》屋頂仕樣書以土居葺、柿葺,藉以瞭解日治時期臺灣植物性屋頂的工具及施作技術。第四章 日式建築屋頂土居葺修復技術方式與保存手法 以台灣現有的傳統日式屋頂土居葺來探討,經由日治時的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專賣局公文類纂》屋頂修復仕樣書、現今台灣、日本的修復技術及調查研究、保存與展示手法,以及未來的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觀念,一併歸納整理為修復、保存基本方針。第五章 結論綜合本論文各章的結論與成果,以及未來後續研究的課題建議。

卡踏車與我:身體社會學的分析

為了解決環河南路工具街的問題,作者陳昭妏 這樣論述:

自行車曾是台灣社會各階層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其後主要使用者轉為弱勢經濟族群。在歷經沉浮隱退後,又在當代社會重現,並於96年、97年掀起自行車熱潮。自行車不再只是個人化的交通工具,而是生活風格與價值態度的體現。本研究旨在探討當前社會自行車騎乘行動的樣態類型及其社會性特徵,以及背後的社會力作用因素。本研究取徑Foucault的論述與權力理論、Bourdieu的生活風格理論,以及Turner與Frank的身體類型學,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與次級資料分析法,獲得研究分析資料。首先,在既有文獻基礎上,依自行車騎乘目的分為:「社區行動」、「通勤行動」、「休閒行動」、「旅遊行動」、「挑戰行動」、「社群行動

」、「企業行動」與「政治行動」八種行動類型。接著,析離出自行車騎乘行動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中,所呈現的「從工具性到象徵性」與「從個體性到集體性」的轉變特徵,據以作為身體類型的劃分判準,計區劃出:「傳統型身體」、「遊憩型身體」、「資本型身體」與「生產型身體」四種身體類型。其中,「傳統型身體」為工具取向的身體型態,以個人化行動為主,所受社會作用力較低;「遊憩型身體」為閒逸取向的身體型態,以社會連帶較高的行動同伴為主,受到一定程度的社會作用力;「資本型身體」為風格取向的身體型態,追求身體化經驗,群體內外區分明顯,並以社會連帶較低的行動同伴為主,受到高度的社會作用力。「生產型身體」則以其大型政治與經濟

機構的力量,透過論述建構、認同模塑與環境施為,成為自行車行動與象徵體系的生產者。此外,研究也發現:行動者的個體因素、社會背景與社會力交互作用等因素,參與自行車騎乘行動的身體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