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環保局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麥克.波爾寫的 如果「那一天」終於來了……:侏儸紀公園開幕、全球網路斷線、海裡再也沒有魚……從政治、科技、環境分析19則虛實交錯的奇思異想 和詹姆斯.洛溫的 老師的謊言:從高中課本拆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虛妄與希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型廢棄物 - 基隆市環境保護局-基隆市清運車便民查詢網也說明:劉先生/小姐您好,請於11/21晚上九點後將欲丟棄之廢棄傢具搬至垃圾車行經大馬路旁,並於丟棄物品上張貼「已通知環保局編號1」以利辨識,已協助安排11/22日上午派員至該處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紅桌文化所出版 。

明新科技大學 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白東岳所指導 陳泓銘的 居住者受陽宅風水因素影響分析研究 (2017),提出環保局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陽宅、地理風水、人居環境、乾卦巽卦。

最後網站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電話號碼02-8712-8115 - 樂趣地圖則補充:於台北市市政府的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電話號碼:02-8712-8115,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350號4樓,分類:公共事業、市政府.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環保局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如果「那一天」終於來了……:侏儸紀公園開幕、全球網路斷線、海裡再也沒有魚……從政治、科技、環境分析19則虛實交錯的奇思異想

為了解決環保局電話的問題,作者麥克.波爾 這樣論述:

用追根究柢的精神分析極端事件的可能性,以想像力消除焦慮, 帶你沉浸式體驗「永生難忘」的19種荒謬場景! 現實版的《如果這樣,會怎樣?》、全球版的《危難求生手冊》 《未來產業》、《解密iPhone》、《拯救或毀滅世界的十種新創科技》等暢銷趨勢書作者聯袂推薦 「非常推薦這本書,尤其是推薦給那些和我一樣凡事都擔心的人們!」──亞馬遜讀者書評 ●如果人類能永生不死…… 其實這在邏輯上本來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就算不會因病死亡,也無法避免死亡意外。所以比較合理的估算是,如果人類能活到1132.925歲,就可以稱為永生了。但真的可能嗎? ●如果有小貝比在月球誕生…… 那位準媽媽很可能已經先違反

月球的法規了,因為那個小孩很可能將面臨低重力而骨質疏鬆和發展遲緩的問題。另外,小孩的國籍要歸在哪裡?要怎麼訂定他的出生日期和時間,畢竟月球的一天是地球的二十七天呀! ●如果奧運開放使用禁藥…… 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有些禁藥其實只是運動員們之間的迷信,大概是某天某一群贏家都吃了「那種藥」,主辦單位就讓它變成禁藥了。因此若用科學事實來反駁這規定,運動員們似乎可以期待一下。 ●如果海洋裡的魚全都消失…… 聽起來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海洋將正式變成免費的超大垃圾場。萬一發生漏油事件,環保團體又該拿什麼替自然發聲呢? ●如果要用核武器毀滅地球…… 可能把地球上現有的14485枚核彈發射出去都還嫌不夠

,因為根據估計,得要16000枚核彈才行……,看來毀滅地球好像也不太容易。 ●如果全世界的網路斷線…… 世界可能會大亂。然而讓全部網路掛點其實也挺難的,除非發生最大規模的太陽閃焰或電磁脈衝,否則韓國歌手江南大叔和搖滾樂團OK Go合作一支影片讓網路大當機還比較快。 各位讀者,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暫且安穩,然而根據種種線索,我們已能嗅到危機正在蠢蠢欲動。無可否認地,人類愈來愈掌握不住未來,而且惴惴不安,可能導致世界大亂的各種事件就近在眼前。BUT,人生中最重要的或許就是這個BUT,你是否認真思考過這些極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些事件真的那麼恐怖嗎?發生後又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多少? 網路界奧斯卡獎

得主麥克.波爾在本書中一貫保持他的幽默風格,以趣味的口吻大談生態浩劫,也假想政局變動、經濟結構改變,以及當科技發展到極致時,人類會面臨什麼轉變。波爾透過本書帶領讀者走進他的焦慮世界,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模擬極端情境,讓我們以戴上VR眼鏡般的沉浸式體驗想像末日的細節。19則末日異想中的諸多情節可能對你來說過於荒誕,但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導致全球受創的今天,你覺得還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就讓我們翻開本書,一起來趟令你冷汗直流又驚奇不斷的狂想吧! ▎海外佳評 「本書中那些虛幻與現實交錯的故事令我的腦袋嗡嗡作響。這些被透徹研究過的臆測不僅誘出我們的白日夢,也引發我們的夢魘,麥克.波爾更因此被標記為這世代最

有意思的作家。」──《未來產業》(The Industries of the Future)作者亞歷克.羅斯(Alec Ross) 「我從來沒有讀過一本書像《如果「那一天」終於來了……》這樣。這有點像是讓自己迷失在萬花筒裡那令人眼花撩亂的假設性未來,裡頭都是我們最愛的話題,從陰森逼人的煉獄到長久嚮往的美夢都有,可是等你終於回到現實,竟出乎意料地變得見多識廣了起來。波爾對明天的世界所做的研究調查絕對引人入勝、令你著迷。」──全美暢銷書《解密iPhone》(The One Device: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iPhone)作者布萊恩.麥錢特(Brain Merch

ant) 「幾乎得意地自承患有廣泛性焦慮障礙和經常過度恐慌的麥克.波爾,用想像力勾勒出未來,為自己的預見心驚膽跳……[他的]這本鉅作讓我們在今日遠眺明日之遠時,也看到時而令人警醒,又時而幽默的評議。」──《新聞週刊》(Newsweek)前任科學編輯查爾斯.帕納帝(Charles Panati) 「既令人安心又毛骨悚然的《如果「那一天」終於來了……》,就像是及時隔著縫隙窺看未來,讓人似乎沒辦法移開目光。相信麥克.波爾會是你無畏膽大的未來嚮導。」──《魚什麼時候睡覺?》(When Do Fish Sleep?)作者大衛.費德曼(David Feldman) 「書裡的評述令我甘拜下風……不管你

是想熬過動亂,還是幾乎淹沒在沖天怒焰裡,都該熟知書裡的每個場景,並記得隨時打包好一個小救生包!」──podcast節目《巴士》(Omnibus!)主持人約翰.羅德里克(John Roderick) 「有深度的娛樂,只是想像一個不可能的事情都成真的世界偶爾會令人驚恐。」──《危難求生手冊:緊急時刻,專家教你怎麼做!》合著作者約書亞.皮文(Joshua Piven) 「大方承認焦慮症這一招實在太出色了!拜麥克.波爾之賜,我現在可以對外宣稱我常有的恐懼感其實肇因於那些專家的說法和謹慎的科學研究。」──《拯救或毀滅世界的十種新創科技》(Soonish: Ten Emerging Technolog

ies That’ll Improve and/or Ruin Everything)作者查克‧韋納史密斯(Zach Weinersmith)   作者簡介麥克.波爾Mike Pearl曾獲得素有「網際網路奧斯卡」之稱的威比獎(Webby Award)新聞工作記者,文章散見於《椎子》網站(The Awl)、《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和《大綱》網站(The Outline)。其專欄<我該多害怕?>(How Scared Should I Be?)、<西元二○五○年>(Climate 2050 Predictions)和<時時刻刻>(Hours and Mi

nutes)都曾在《Vice》雜誌上打響名號。他畢業於查普曼大學(Chapman University),本書是他的第一本書。譯者簡介高子梅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華威葛瑞廣告公司AE及智威湯遜廣告公司業務經理和總監,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說故事的領導》、《預見5種未來科技》、《賈伯斯在想什麼》、 《世界咖啡館》、《游牧人生》等書。 引言 英國終於廢除君主制度 科技大亨終於統治了世界 奧林匹克終於允許使用禁藥 人類終於永生不死 大家終於可以把別人模仿得微妙微肖 最後一輛人為驅動汽車終於從停車場撤走 沙烏地阿拉伯終於抽取出最後一桶原油 真正的侏羅紀公園終於開幕了 抗生素終於失效

海洋裡最後一條魚終於死了 美國終於全面禁槍 核爆終於毀滅了全人類 終於有小貝比在月球誕生 所有網路終於斷線 最後一家屠宰場終於關門大吉 人類終於收到來自外星生物的訊號 下一座超級火山終於爆發 最後一名奴工終於獲得自由 可以下葬的墓地終於全滿了 結語 謝辭 註釋 參考資料   所有網路終於斷線(節錄)這世紀有可能發生嗎?>會可信等級>4/5會引起恐慌嗎?>要多恐慌就有多恐慌需要改變習慣嗎?>會,這會是一場災難。得看你的防災包更新到什麼程度?備註:警方的調度紀錄通常會進到網頁式的應用程式裡並儲存在雲端,但今天當機,改用手寫。早上五點三十分,曼哈頓,第八大道111號:第八大道111號的數據中心

大樓內部傳出槍響,可能是爆炸裝置,犯罪現場形成,情況持續發展中。早上八點五十八分,布魯克林,梅西大道和百老匯:出現槍響。一名計程車司機對一名不付錢的乘客行為挑釁,開槍射擊,紐約市警察局(NYPD)一級動員。(看來應該是全市的付費服務系統出問題,因為連著幾起妨害行為的報案電話都因這問題而起。)沒有傳出傷亡。早上九點,全市:NYPD造訪所有媒體,請他們幫市長發出聲明,要求所有紐約居民「放鬆心情在家休息」。市長也提到,「我們會撐過去的,不過是網路出了點問題,我們以前也遇過更慘的事。」早上九點十分,曼哈頓,華爾街11號: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由於網路當機,交易停擺,要求警方到場。警方無法處置非緊急

性的報案。據報有小型騷動。NYPD 將遠端監控狀況。早上十點四十五分,布魯克林,雷佛大道669號:自來水總管破裂,警方協助紐約消防局(NYFD)遏止水患。紐約市環保局(DEP)通報全員進入緊急狀態。所有自動化服務改成手動。DEP 人員不足,NYPD警力待命支援,提供進一步協助。早上十一點十五分,皇后區,甘迺迪機場:動員NYPD在所有班機停飛時進行群眾控管。機場旅客全被要求不得進入該區域。早上十一點四十五分,布魯克林,牛津南街132號:NYPD一級動員,以因應大型集會。激進分子號召政治行動抵制一家不明企業。NYPD以違反宵禁為由逮捕多人。情況持續發展中。下午十二點二十分,布魯克林,史帝韋爾大道和

木棧道:威瑞森電信公司(Verizon)的一輛卡車被翻倒,造成不明騷動,NYPD一級動員。下午十二點五十五分,布魯克林,木棧道和格里街:有行人遭車輛撞擊。警方到場處置,施以CPR。其他現場急救員回報,難以應付緊急調度時的大量臨時投訴案件(備註:在我這個單位也有同樣情況),以及因網路當機所引發的其它通訊問題。救護車服務回報無力應付過大的呼叫量,請求NYPD協助。

環保局電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前幾天有新聞報導指出,黃珊珊副市長的聲音出現在垃圾車的廣播上,遭質疑利用市政資源拉抬個人聲勢。

我質詢環保局長,副市長預防新冠肺炎的廣播是誰申請的?局長回覆是環保局自己邀請副市長來錄音的,但根據「臺北市垃圾車播音宣導系統申請作業方式」各局處如需要播音宣導與市民福利有關之市府重大政策,需透過觀傳局提報整合行銷會議,為何預防新冠肺炎廣播不是由衛生局提報,而是環保局直接核定?

根據環保局提供給我們的資料顯示,第一任期使用垃圾車播音的次數僅有3次、第二任期19次,柯市長的這一任期比上一任使用垃圾車播音的次數大幅提升了16次,成長了6倍,可能是因為疫情的關係提高了廣播的次數,但是過去的廣播不是由市長播音,就是由局處同仁負責播音,完全沒有副市長播音的紀錄,在今年所有錄音的內容中,環保局的同仁上個月就已經錄好防疫內容播放了,且目前疫情相對和緩,為何還要請黃珊珊副市長錄音?是為疫情?還是為未來的市長選舉作準備?

黃珊珊副市長的垃圾車播音本來應該從3/19日播到4/24日,既然副市長都回應幫忙做市政宣傳很正常,為何環保局卻在4/12日發文叫同仁撤下廣播,並於4/13日全面回收各區隊播放帶,又在4/15日臨時要求清潔隊同仁領回播放帶繼續播音到4/24日,完全就是利用市政資源東窗事發,最後作賊心虛卻欲蓋彌彰,又徒然增加清潔隊同仁的困擾,整個民眾黨寄生市府、寄生國會不夠,接下來要寄生垃圾車了嗎?

加入舒培line趁現在!
👉 https://lin.ee/f923iDU
加入舒培FB🔗
👉https://reurl.cc/eEKY4j
辦公室聯絡電話☎️
👉02-27297708#5104

居住者受陽宅風水因素影響分析研究

為了解決環保局電話的問題,作者陳泓銘 這樣論述:

自古以來,「人居環境風水」在中國建築史上皆已被廣泛的應用,但民間還停留在「迷信」的位階。即使「風水學」在各門各派標榜有多麼應驗實用,仍然受到現代社會所質疑,研究者認為相當可惜。因為「人居環境風水學」可以流傳到現在仍被廣泛的應用,一定有其可取之處,一定有其不被淘汰的道理。查閱國內外對陽宅風水的研究報告中,多有提及風水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論命說、八宅說、形巒說等論述,多屬於外在環境風水對建築居間影響之研究,惟在於內在建築格局之廚房廁所位置對居住者健康影響之研究未有提及。後天派第五代宗師李胡山著《後天陽宅必應》一書中認為乾卦與巽分別為西四與東四宮的代表,住宅室內的這兩個卦位均不可安置廚房或廁所,

可見陽宅八方之中又以乾卦與巽卦最為重要。本研究針對住家陽宅將廚房廁所設置在八卦吉方(生氣、延年、天醫、伏位)範圍內對居住者所產生的健康狀況影響項目提出探討。綜合相關陽宅風水理論、專業堪輿師的經驗及文獻回顧,各擬定出所涉及的健康病症項目做成訪談內容,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方式將40個受訪者居住的環境與其發生的狀況詳實紀錄,再透過資料分析,歸納整理出八個卦位吉方壓到水火對居住者健康病症項目的實際影響作探討。本研究成果也應證李胡山先師《後天陽宅必應》及陳幸男教授《易經陽宅密訣》所提出「陽宅編宅」及八卦吉凶與病灶的相關論點。

老師的謊言:從高中課本拆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虛妄與希望

為了解決環保局電話的問題,作者詹姆斯.洛溫 這樣論述:

美國影史經典《亂世佳人》,其實是種族主義的照妖鏡? 「寄生上流」中的下流味,三重障礙的海倫凱勒說她「聞得到」。 知識分子比較反對越戰?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美國的「昭昭天命」,如何影響他們對於瘟疫的看法?   ●迎接「新課綱世代」的全新歷史觀!   洛溫教授揭露美國歷史教科書的問題,直指其中的錯誤與歧視的論點。愛國主義是謊言的溫床,為了教學生愛國,教科書不惜扭曲史實,對歷史人物歌功頌德,充斥種族歧視與階級意識。但這麼做,只是扼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他研究十八本一般美國高中採用的教科書,結果發現這些教科書的觀點很狹隘,書中充斥盲目的愛國主義、對事件理解過度片面與樂觀,有些分析誤人子弟

、牛頭不對馬嘴,把有血有肉的人搞得像完人,還刻意跳過某些歷史的關鍵時刻不談,讓某些失控的衝突場面消失。   歷史本是生動而複雜的。如果教科書只顧遮掩事實、美化歷史人物,不只是低估了人民的判斷力,也把人抽離了自己的歷史,失去直面自身錯誤的好機會。   洛溫教授針對教科書上書寫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直接提出批評,帶我們重新認識那段難以啟齒的美國歷史,也展示了歷史複雜與生動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還分享了改善歷史教育可能的做法,提供讀者反省教育現況的思考方向。   ◎歷史是「蓋棺論定」的結論,還是多方觀點的競逐與磨合?▎   美國歷史不會比英國、俄羅斯、印尼或蒲隆地暴力或壓迫,   但它充滿的暴力史

實也不少。   要矯正這種感覺良好的歷史,   並不是要提供感覺不好的歷史,   而是要誠實地呈現出史實的全貌。......   若能教導正確的內容,   第一次感恩節所在時代的議題,   將能協助美國人的思慮更加周詳且更加寬容,   而不是朝種族中心主義傾斜。   ——〈第十二章:歷史這麼教的原因?〉   ◎追究過去的轉型正義,到底是為誰而轉?▎   要防止美國例外主義中所謂歐裔美國人是   上帝所選子民、假藉宗教之名的種族中心主義觀念,   印第安歷史正是不二良方,   因為它揭露美國及其前身英國殖民地已經對世界造成的莫大傷害。   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   不是要後悔地沈溺在我們的不

當行為中,   而是要了解並從中汲取教訓,以免再度造成傷害。   ——〈第四章:紅眼〉   ◎歷史是人類進步的軌跡,還是必然與偶然的總和?▎   思考生活品質這類的事情經常被視為人文科學的教育目標,   但是歷史教科書卻把它們埋藏在光鮮的「進步」光環下。   歷史教科書沒有明示真正值得憂慮的事,   甚至沒有提及我們的經濟科技體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相反地,它們強調幸好我們的政府反應得當。   教科書在描述政府的反應,   主要是環保局的成立時,   似乎比討論任何持續的環境問題快樂許多。   ——〈第十一章:進步就是我們最重要的產物〉   ◎避談社會階級的影響,是一種教育的溫柔還是忽

視?▎   老師或許是出於不想令學生困窘的可敬原因而避談社會階級。   若是如此,他們的關切受到了誤導。   我那些並非出身富裕的學生得知階級系統後,   發現這經驗解放了他們。   一旦看清使自己的家庭保持貧窮的社會過程,   他們就不再因處於貧窮而對自己持有負面的看法。   ——〈第七章:機會之地〉 得獎紀錄   ★ 榮獲美國圖書獎 American Book Award   ★ OCC傑出反種族歧視學術獎 Oliver Cromwell Cox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Anti-Racist Scholarship   ★ AESA評審大獎 AESA Crit

ics' Choice Award 口碑推薦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翁稷安|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所有歷史老師、學生和公民都應該讀這本書。—— 美國左派歷史學家 津恩(Howard Zinn)   2015年歷史教師深根盟為反課綱成立之時,本書在臺出版,可說是出版界的超前部署。五年之後,面對108課綱的變動,重新審視本書,特別是作者最後回溯美國教科書的形塑及其影響力,得以讓臺灣社會再度且更成熟的審思教科書中的國族論述,希望透過本書再版的契機,歷史的教與學雙方能夠建立起反省性批判力的視野。——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黃惠貞   洛溫告訴我們:歷史的爭議就是當代的爭議。我們不該只學會「我們這一方」的版本,而是要明確了解有哪些爭議出現在哪些地方,我們才知道該如何對待意見跟自己不一樣的人,進一步尋求溝通和妥協。——哲學雞蛋糕腦闆 朱家安       本書見樹進而見林,以歷史和歷史教育為主體的檢討與思考,應該能給予關心此議題的國人,很重要的幫助與參照。——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翁稷安   本書內容既新奇又熟悉,重新解讀的美國歷史、相似的教科書問題。台灣不等同於美國,但反省的觀點仍是共通而必要的。——武陵高中歷史教師 陳榮聲   媒體推薦   優秀的作品!——《今日美國》

  鏗鏘有力、地位重要,甫出版就是經典,當之無愧。——《華盛頓郵報書評》   揭露了教育的真相,論點極其有力。——Mary Mackey/《舊金山記事報》 作者簡介 詹姆斯.洛溫 James W. Loewen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長期關注種族 、民權、勞工等問題,著有暢銷書《老師的謊言》與《謊言遍地美國:歷史景點的問題》(Lies Across America: What Our Historic Sites Get Wrong)等十餘本書。他的最新著作是與蕾貝嘉.史戴佛夫(Rebecca Stefoff)合著《老師的謊言:給年輕讀者》(Lies My T

eacher Told Me: Young Readers’ Edition)。   2012年,美國社會學協會(ASA)特別頒獎給他,感謝他的學術貢獻促進了社會正義,他是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肯定的白人;同年,美國社會研究委員會(NCSS)也頒發「美國精神獎」給他,該獎項歷年得主有「現代民權運動之母」帕克斯(Rosa Parks)、200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卡特(Jimmy Carter)、教育家羅傑斯牧師 (Mr. Rogers),這份殊榮得來不易。   洛溫教授是佛蒙特大學社會學榮譽教授,也在歷史頻道旗下《歷史雜誌》、歷史新聞網(HNN)擔任的特約作家,目前住在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陳雅雲   美國蒙特利學院口譯暨筆譯碩士,英國新堡大學翻譯博士,現任教於新堡大學翻譯研究所,譯作近五十本,包括《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踏入宇宙的一小步》、《改變世界的簡單法則》、《從零開始》等。   序 第1章    歷史造成的障礙:創造英雄的過程 第2章     1493年:哥倫布真正的重要性 第3章     第一個感恩節的真相 第4章    紅眼 第5章    「亂世佳人」:隱藏在美國歷史教科書的種族主義 第6章    約翰.布朗與林肯:隱藏在美國歷史教科書的反種族主義 第7章    機會之地 第8章    老大哥:教科書描述的聯邦政府 第9章    眼不見為淨:選

擇不看越戰 第10章    記憶深處:新近歷史的消失 第11章    進步是我們最重要的產物 第12章    歷史這麼教的原因 第13章    教這樣的歷史有什麼後果 後記        未來,該怎麼做?   緒論 大錯特錯   多知多錯,不如少知少錯。/比林斯(Josh Billings)   美國歷史之漫長、浩大、多樣、美麗與可怕,歷來筆墨難以形容。/鮑德溫(James Baldwin)   隱瞞歷史真相是對人民施加之罪行。/蘇聯格裡戈連科(Petro G. Grigorenko)將軍,致歷史期刊之私人信函,約1975年   不記得過去之人注定要重念11年級。/詹姆斯.洛溫

  高中生厭惡歷史,列舉最喜歡的科目時,歷史必定倒數第一。在他們的心目中,歷史是21門學科裡「最不相干」的科目,經常以「無聊」來形容。儘管大多數學生的歷史成績比數學、科學或英文都來得高,每每遇到歷史課,還是能逃就逃。即使被迫修習歷史,學習效果也會打折扣,所以每一、兩年都會有個研究跳出來,抨擊我們17歲的高中生竟然不知道某些事。   就連富裕白人家庭的男孩也認為高中歷史「太過簡潔、美好」。非裔美人、原住民和拉丁裔學生格外不喜歡歷史,學習成果也特別差。非白人學生的數學成績僅比白人學生差一點,英文成績再差一點,但歷史卻差最多。這結果很有趣:對少數民族來說,歷史顯然不會比三角函數或福克納(Fau

lkner)的小說難念。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跟歷史格格不入,只知道自己「不喜歡社會科學」或「不擅長歷史」。   在大學,大多數的非白人學生都會遠遠避開歷史系。許多歷史老師都察覺到課堂上的低迷氣氛;若時間充裕,家庭責任輕鬆,資源充分,校長彈性施為,有些老師會棄用填鴨式的教科書,自行發展美國歷史課程。但更多老師是因為氣餒而漸漸妥協,他們隱約知道學生不像他們一樣對歷史充滿熱情,於是開始減少投入的心力,教學逐漸公式化,只確保自己比學生熟悉教科書的內容,教的也僅涵蓋下次考試會出現的部分。在大學,大多數學科的老師都很滿意學生入學前就已具備重要的學科知識,但這在歷史系卻大不相同。大學歷史教授對高中歷史課程向

來感到不滿,我有位同事說他的美國史概論是「破除迷信第一章與第二章」,因為他認為必須先糾正學生在高中所學的錯誤資訊,他們才有空間容納正確資訊。這是歷史系特有的情形,比方說,數學教授知道高中很少教非歐幾何,但不會預設高中教的歐氏幾何是錯誤的,而英國文學教授也不會有高中會教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想法。事實上,只有高中歷史是學生上越多課,變得越笨。   或許不用我說,人人都知道美國歷史的重要性。歷史與我們切身相關,勝過其他的主題,而無論我們現今的社會是美好、可怕、還是兩者兼有,歷史都記載著我們走到今日的過程。了解過去,才能了解自己與周遭的世界。我們必須了解歷史,而根據社會學家萊特.米爾斯(C. Wr

ight Mills)的說法,其實我們對這一點也心知肚明。   在學校體系外,美國人對歷史展現莫大的興趣。從高爾.維達(Gore Vidal,著作包括《林肯》和《波爾》等)或黛娜.佛勒.羅絲(Dana Fuller Ross,著作《愛達荷!》、《猶他!》、《內布拉斯加!》、《奧勒岡!》、《密蘇里!》)所寫的歷史小說經常成為暢銷書,即可見一斑。此外,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是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最受歡迎的三大博物館之一;「南北戰爭」系列為公共電視帶來新觀眾;根據歷史事件或主題拍攝的電影

,例如《國家的誕生》、《亂世佳人》、《與狼共舞》、《誰殺了甘迺迪》和《搶救雷恩大兵》等,在在是令人讚嘆的泉源。由此看來,令學生感到無趣的並不是歷史本身,而是傳統的美國歷史課程。   我們面對的情況是:美國歷史充滿精彩和重要的故事,不僅有迷住讀者的魅力,甚至能吸引難纏的七年級生。這些故事展現出美國的本質,並與我們現今的社會息息相關。美國讀者,甚至年輕讀者,都需要也想要了解國家的過往。然而他們卻一路睡過了原本應呈現歷史的課程。   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我們發覺問題的癥結在於,美國歷史課程仰賴教科書的程度高於其他的學科。我第一次在教育研究文獻中發現這情形時極度驚訝,因為再怎麼想也是其他學科

(例如平面幾何學)比較需要研讀教科書。畢竟,如果學生要學習平面幾何學,很難透過訪談社區裡的年長居民,或從圖書館的書、舊報紙檔案,或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裡數以千計的照片和文件著手。這些及更多相關的資源都與美國歷史息息相關,原本應是研讀的對象,但學生在歷史課上(而不是幾何學課上)研讀的卻是教科書,還得回答每個章節後列出的55個無聊問題或大聲讀出答案等等。   在美國歷史教科書光鮮的封面裡滿是資訊,或許該說資訊為患。這些教科書厚重龐大,我先前收集的12本最受歡迎的教科書,平均重量就有2公斤,厚888頁。令人驚異的是,在過去的12年間,這類教科書甚至變得更厚。在2

006年,我調查了6本新書(由於出版商合併,所以不再有12本),其中3本是舊書新版,源自半世紀以前出版的書,另外3本則是全新出版。這6本新書平均1,150頁,重量將近3公斤!我從沒想過它們還能變得更厚。我一直以為(或者該說希望?)在豐富的網路資源下,這些厚重的巨物肯定會過時而遭棄用。以前的教科書問世時,網際網路還沒誕生,歷史教科書的厚重有其道理:例如在密西西比州波圭契托(Bogue Chitto)或威斯康辛州比佛丹(Beaver Dam)的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拿不到多少與美國歷史有關的資源。但現在的情況不同:今日每一所有電話線的學校都可以連網。學生能瀏覽數以十萬計的原始資料,包括新聞報導、國

情普查、歷史照片和原始文件等,也可以看學者、市民、其他學生、流氓騙徒等等對這些原始資料的二手詮解。現在已經沒有必要要求學生花九個月時間,單單只讀一本由相同作者群撰寫或集錄的書。   這些新書異常厚重,幾乎到危害讀者的程度。《美國之旅》(The American Journey)多達1,104頁,頁面比我最早收集的那12本巨大的高中教科書都來得大,重量肯定有兩公斤半。《美國之旅》是美國教育史上重量最重的中學指定用書(定價超過84美元,所以可能也是最貴的一本。)非營利性質的美國背包安全協會(Backpack Safety America)就是在整脊治療師和其他醫療照護專家的激勵下成立,宗旨在於「

減輕教科書與書包的重量」。在這宗旨達成前,就由整脊治療師前往學校,教導正確的姿勢和舉物的技巧。   出版商也發覺這些書大得可怕,於是嘗試用有創意的頁數標法來掩蓋實際的總頁數。例如《美國之旅》共有1,104頁,但出版商對前面的42頁和最後的72頁採取不同的頁碼編法,設法把頁數降到了一千以下。但學生並沒有上當,仍然知道這是扛回家最重、放在腿上最沉、讀起來也最枯燥的書。   出版社編輯也明白,在可憐學生眼裡,這些書看起來有多駭人,於是他們精心製作引言和精美的內容,最先變動的就是目次表。以《美國人》(The Americans)為例,這本書長達1,358頁,重量超過3公斤,目次長達22頁,書中有大

量插圖,還有許多彩色橫幅小標,例如「地理焦點」(Geography Spotlight)、「日常生活」(Daily Life)和「歷史焦點」(Historical Spotlight)。其後是三頁長幅設計,分別列出「歷史主題」(Themes in History)和「地理主題」(Themes in Geography)。然後又添了一些小技巧,教人如何閱讀複雜、分散且長達三、四十頁的章節,其中一個技巧說的是:「每章開頭均有兩頁介紹,以便讀者為閱讀內文做好準備。」   「唉,糟了,」學生哀號:「這書肯定沒什麼用。」每個學生都知道《哈利.波特》系列,不需要別人教就可以讀;但這本書不同。   不幸

的是,書變得更厚之後,只會刺激有良知的老師花更多時間確保學生會讀它,以及做好書中需要耗費許多時間作答的問題與課題,這使得歷史課變得更加無聊。出版商為了讓教科書變得有趣一點,開始在書中加入種種特殊的輔助工具,以吸引學生。但這些花招反而造成反效果,許多甚至毫無用處,只對行銷部門有好處。《美國人》的目次表有許多彩色小標,但學生根本不需要「地理焦點表」。以書中的「巴拿馬運河」焦點來說,學生只需要查看後面的索引,就能找到這條運河的資訊,而不必先猜出它是一個地理焦點,然後在22頁目次中尋找地理焦點,再看其中是否有「巴拿馬運河」。這些小標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方便銷售人員向學區推銷這本教科書。   這些教科

書如此厚重還有一個原因,出版商不願因漏掉某個特殊地理區或群體關切的細節,而導致其教科書不被採用。教科書作者似乎總是要為每一位美國總統寫一段話,連任期極短的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和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也不例外。每一章結尾處還有複習頁,以《美國人》為例,書中列出840條「重要概念」,再加上310條「學習技巧」,890個「專有名詞與名稱」,466個「批評性思考」問題,每章內還設有其他的研讀計畫,這還沒算上每章結束後的兩頁複習頁上所列出的數百個詞彙與問題。等一年念完時,沒有學生記得住那840個重要概念,更別說那890個專有名詞

和無數看似事實的內容。在此情況下,學生和老師只好專心致力於一件事:為考試背誦專有名詞,然後再忘掉它們,以便空出腦細胞來記下一章的內容。難怪許多高中畢業生甚至記不得美國南北戰爭發生的年代!   學生說的沒錯:這些書的確無聊。歷史教科書敘述的故事沒有新意;每個問題都已有答案或即將有答案。教科書將衝突或懸而未決的史實排除在外,不論及任何可能有損國格的內容。當他們嘗試戲劇化的描述時,每每演變成通俗劇,因為讀者知道最終總會化險為夷,例如有一本教科書上就寫道:「儘管歷經挫敗,美國最終仍克服了這些挑戰。」大多數的歷史教科書作者都不肯嘗試通俗的寫法,文筆單調乏味,如果大聲唸,就像老師在喃喃自語,難怪學生感到

無趣。   教科書作者鮮少以今證古。他們原本可以要求學生思考性別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鼓勵思考女性在投票權運動或近期婦女運動的成就或未竟之處。他們原本可以要求學生為大樓管理員和股票經紀人的家庭制定預算,以鼓勵他們思考過去與現在的工會和社會階層。這些都是可做之事,但這些作者卻沒有採取這些做法,沒有把現今當作資訊的來源。   教科書也鮮少以古證今。書中把過去描述為簡單的道德劇,「當個好公民」是要傳達的訊息。「你們擁有值得自豪的傳統,應以那為榜樣,畢竟你們都已看到美國今日的成就。」採取這種樂觀主義並沒有錯,但對非白人學生、勞工家庭的小孩、發覺女性歷史人物稀少的女孩,或在社會經濟方面不太成功的人來說

,卻可能是一種負擔。樂觀主義讓人不去試圖了解失敗的原因,只會責怪受害者。難怪非白人兒童對歷史總是敬而遠之,在讀了一千頁單調乏味的樂觀主義後,任何人都會生厭。   (以上節錄自《老師的謊言》緒論/大錯特錯)   第一章/歷史造成的障礙:創造英雄的過程 美國所謂的本質其實是由一系列關於英勇祖先的神話所構成。/詹姆斯.鮑德溫 我們在研究歷史時愕然發現,輕描淡寫罪惡或遺忘歪曲的觀念居然一再出現。我們不能記得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曾喝醉酒,只能記住他是卓越的憲法律師。我們必須忘記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曾擁有奴隸……只能記住我們認為值得稱頌、發人

深省的事。當然,如果不這麼做,歷史就失去激勵人心與示範的價值。歷史描繪完美的人物與崇高的國家,卻沒有呈現事實。/杜布瓦(W.E.B. Dubois) 將我們尊敬的人變成偶像,不僅傷害了他們,也傷害了我們……我們無法領悟,其實我們也做得到。/查爾斯.韋利(Charles V. Willie) 本章的主題是英雄化,亦即把人變成英雄的變質過程(就像鈣化)。我們的教育媒介藉由英雄化的過程,將有血有肉的凡人變成令人欽佩的完美生物,但同時他們也變得沒有矛盾、痛苦,缺乏可信度和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