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莎與熊結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瑪莎與熊結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瑟琳娜‧瓦倫蒂諾寫的 黑色魔咒套書:迪士尼反派角色外傳小說(共6冊) 和波莉‧何華絲的 藍莓季節(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田姐辣妹第29-30集劇情介紹也說明:馬小雄每天幫著田美擦車,還給田心買新款泰迪熊,讓田美很不好意思。 ... 佳韻再次讓佳慧把瑪莎的角色讓給自己,佳慧表示自己沒打算回話劇團,但她要佳韻不要忘記當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采 和小魯文化所出版 。

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系 廖崇斐所指導 許瑋庭的 李安電影中的孝道思想― 以《推手》、《囍宴》、《飲食男女》 為例 (2020),提出瑪莎與熊結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李安、《推手》、《囍宴》、《飲食男女》、孝道。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俄國語文學系 王愛末所指導 廖祐廷的 俄羅斯與非俄羅斯童話故事中同類動物角色善惡行為之分類與分析 (2010),提出因為有 俄羅斯、動物、善惡、童話的重點而找出了 瑪莎與熊結局的解答。

最後網站愛在字裡行間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在那樣的情況,直到苦澀的結局來臨之前,至少還能看到雪花。」古斯露出微笑。「還有靠在書櫃,或是在帳篷裡做愛。」會有野,會有皮特和瑪姬、森林中的暴風雨和照射波浪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瑪莎與熊結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黑色魔咒套書:迪士尼反派角色外傳小說(共6冊)

為了解決瑪莎與熊結局的問題,作者瑟琳娜‧瓦倫蒂諾 這樣論述:

迪士尼反派角色原創小說,解答一切背後的真相! ★心理學家、作家、老師、迪士尼愛好者等人揪心推薦★     邪惡是與生俱來?   還是現實所造就?     ♕獨家收藏好禮:絕美紋身轉印貼紙(壞皇后款+獸王款)、普普藝術風貼紙(A款+B款)     【黑色魔咒系列介紹】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童話,都有作惡多端與性格鮮明的反派角色,   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內心的邪惡萌芽擴散?     這一系列作品要為反派發聲了!     各集的主角包括:《白雪公主》壞皇后、《美女與野獸》野獸、《小美人魚》烏蘇拉、《睡美人》黑魔女、《魔髮奇緣》葛索媽媽等。作者在每一集都刻意留下伏筆,將看似毫無關聯的角色連結起

來並留下懸念,使這系列小說串成擁有共同背景的龐大故事。     歡迎各位進入黑色魔咒的世界,一起深度了解反派角色不為人知的一面!     【故事簡介】       《黑色魔咒1白雪公主:絕美之人》   邪惡、殘忍、無情,是眾人對皇后的印象,   但誰曾想過,在她美麗的外表下,   內心究竟承載了多少淚水,才會踏上黑暗之路。   到底是天生的個性?還是後天的環境影響?   線索就藏於魔鏡之中……     《黑色魔咒2美女與野獸:獸心之王》   他真是一個完美的王子。   高貴的地位、奢華的生活、俊美的長相,   過著放肆的揮霍人生,連惡行也被眾人默許,   直到他遇見女巫的那一天……   王子內

心充滿恐懼的黑暗面,   如何一步步的將自己吞噬?     《黑色魔咒3小美人魚:悲悽之靈》   好久好久以前,   烏蘇拉生在一個沿海小鎮上,   也曾擁有一段溫馨的童年,   卻因為人類世俗的眼光,   奪走了她內心僅剩的愛……   面對悲慟,復仇難道是唯一之路?       《黑色魔咒4睡美人:極惡之咒》   小時候的梅菲瑟,   只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女孩,   她聰明、可愛、野心勃勃,但不邪惡。   直到十六歲那年的仙女考試,   悲傷、孤獨、憤怒、背叛感,   所有的負面情緒,喚起她內在的力量……       《黑色魔咒5魔髮奇緣:母儀之魔》   葛索是一名女巫,也是一位媽媽,   但

事實上她沒有魔法,也不是真正的母親,   她必須依靠女兒的魔髮,才能永保青春。   執著美貌、情緒勒索的背後,   藏了一段生離死別的故事,   就像長髮辮般穿來繞去、曲折離奇……       《黑色魔咒6古怪三姊妹:獵巫之戰》   ★收錄25幅原著插畫,完整呈現女巫世界的魔性氛圍   露辛達、魯比和瑪莎,   是長相一模一樣的三胞胎女巫,   她們以愛為名,在王國間搗蛋、荼毒生靈,   一步步的引誘大家走向自我毀滅……   現在,仙女和受害者們要求伸張正義,   這場獵巫行動,是否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書籍資訊】   ◎本書關鍵字:反派角色、善與惡、情緒勒索、親子關係   ◎每冊約

7~10萬字,無注音   ◎適讀年齡:國小高年級以上   ◎教育議題分類:閱讀素養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   書系特色     1.童話重述:迪士尼原創外傳小說,作者以童話中的反派為主角,賦予角色完整的人格和豐富情感。   2.善惡思考:深入理解反派角色的行為動機與原因,讓思考角度得以拓展而不僵化。   3.完整世界觀:將迪士尼經典動畫中的反派角色串聯在一起,建立出完整的女巫與仙女世界。   4.黑色魅惑:封面視覺強烈,故事充滿驚喜感動,後座力強,引發讀者對真實人生的省思。   揪心推薦(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SKimmy你的網路閨蜜|YouTuber&作家   海苔熊|海苔熊心理

話主持人   晨   羽|暢銷小說作家、暖淚系青春愛情天后   梁語喬|苗栗縣致民國中圖書教師   許婷婷|藍莓媽咪日文繪本親子讀書會主持人、日文譯者   陳珮汝|台北市興雅國中老師   黃懷慶|譯者、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   葛容均|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飽   妮|迪士尼愛好者、影評人   藍詠雩|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中生   顏志豪|兒童文學作家   好評推薦     「就童話故事來說,比起英雄主角,我更喜歡閱讀反派的故事,透過這些耳熟能詳的反派、在我細細品味他們的轉變過程時,我彷彿像在聽一個親密好友的真情告白。」──YouTuber&作家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    

 「這是適合大人和小孩看的書!你會發現那些邪惡的人物,也有令人心疼的一面;而那些你所恐懼的黑暗的部分,在你身上也可以看得見。」——海苔熊心理話主持人 海苔熊     「『孩子』是這冊的關鍵,如何教育具有獨特資質,尤甚者,如何對待潛伏著為惡力量的孩子成為重要課題。」——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葛容均     「這不僅僅是以迪士尼故事為背景的冒險奇幻故事,更是女性尋求自我認同的成長故事。」——暢銷小說作家、暖淚系青春愛情天后 晨羽     「作家瑟琳娜.瓦倫蒂諾喜歡將看似圓滿幸福的童話,扯開所有華麗的包裝假象,呈現最為真實的一面給讀者,裡面有許多的瘡疤與黑暗,血淋淋的人性醜惡毫不遮掩的

暴露在讀者眼前,讓讀者望著血腥的畫面,露出驚恐的眼神,問著:『這真的是童話嗎?』是的,只不過這是長大版的童話,許多殘忍的劇情不忍卒睹,不過這都是成長所必須歷經的磨練。」——兒童文學作家 顏志豪     「《黑色魔咒》能就經典故事中的元素與軸線進行再創作,是這一系列故事迷人的地方。而在創作中,能加入現代社會的議題,更是故事難能可貴之處,讓孩子讀經典,也讓孩子看創作。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在閱讀這樣的故事中,建立出更堅定的善良之心。」——苗栗縣致民國中圖書教師 梁語喬 作者簡介   瑟琳娜.瓦倫蒂諾 Serena Valentino     美國作家,現居紐奧良,育有一狗一貓。她以獨特的敘事風格而聞

名,擅長詭異、恐怖的題材,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黑暗、美麗又精緻超凡的世界。她是改編故事的高手,現專職迪士尼「黑色魔咒系列」的小說作者。這系列小說將所有迪士尼的反派角色彼此有互動,讓原本各自獨立的角色彼此有互動,並使所有反派角色擁有情感與人性化的特質,解釋行惡動機背後的辛酸血淚。在專職撰寫迪士尼反派系列小說之前,瓦倫蒂娜為漫畫原作家,著名的系列代表作有:《陰鬱夾心餅》(GloomCookie)與《惡夢與童話》(Nightmares  Fairy Tales)。     個人官網:www.serenavalentino.com   譯者簡介   黃懷慶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碩士。譯有《情感

學習》(貓頭鷹出版)與繪本《我們都愛吃香蕉》、《我們都有穿內褲》、《黑色魔咒》系列(三采出版)等書。長大以後想成為像本書中古怪三姊妹那樣的大人。   陳思因     曾任編輯,目前為自由譯者。   從事影視、書籍翻譯多年。翻譯是一生摯愛。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郭庭瑄     自由譯者,喜歡一邊寫稿一邊吸貓,花上大半天琢磨文字既是樂趣,也是日常。   希望有一天能遊走於魔法世界,遇見故事裡的古怪三姊妹。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黑色魔咒1白雪公主:絕美之人》  《黑色魔咒2美女與野獸:獸心之王》  《黑色魔咒

3小美人魚:悲悽之靈》  《黑色魔咒4睡美人:極惡之咒》  《黑色魔咒5魔髮奇緣:母儀之魔》  《黑色魔咒6古怪三姊妹:獵巫之戰》  譯者序   經典無懼的黑暗勢力 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黃懷慶     《黑色魔咒》是以迪士尼經典動畫反派角色為主角的系列小說,故事內容講述著那些令許多影迷又愛又恨的反派人物究竟如何一步步變邪惡的故事。     《絕美之人》除了是該系列第一集,同時也是作者瑟琳娜.瓦倫蒂諾的小說處女作。在與迪士尼出版社(Disney Press)合作前,瓦倫蒂諾原先是一位漫畫原作家,曾與許多漫畫家和插畫家以圖文分工的方式出版一系列漫畫與圖文小說,著名的系列代表作主要有

《陰鬱夾心餅》(GloomCookie)和《惡夢與童話》(Nightmares  Fairytales(皆無中譯本)。前者是以哥德次文化為主軸的漫畫,粗略來說,也就是圍繞著神祕事件、石像鬼、狼人、超能力等主題展開的怪誕故事;至於《惡夢與童話》這套圖像小說,則是以一個不斷流傳到新主人手上的布娃娃安娜貝爾(Annabelle)為故事敘述者,講述自己如何從白雪公主手中輾轉流傳到灰姑娘、貝兒和美人魚等不同主人手上,親眼見證每一任主人經歷的種種謀殺、人口販賣、與惡魔交易等恐怖經歷。從上述簡介應該不難看出,瓦倫蒂諾不僅對驚悚的黑暗故事情有獨鍾,也擅長改編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而《黑色魔咒》系列的源起,

便是迪士尼出版社其中一位編輯在讀過瓦倫蒂諾的《惡夢與童話》以及其他作品之後,由於喜愛她的故事風格,因此主動聯絡瓦倫蒂諾是否有興趣為迪士尼經典動畫裡哪位角色寫本專屬小說?換作一般人也許會先從公主、王子或可愛的動物主角開始考慮,但瓦倫蒂諾則是毫不遲疑的回答:「當然是反派角色!」並立即列出一長串迪士尼反派名單給對方選擇。     經過一番討論後,迪士尼出版社的編輯與瓦倫蒂諾一致同意應該為迪士尼首部全彩動畫《白雪公主》裡的壞皇后寫前傳,藉此機會來解釋為何皇后如此執著於美麗,甚至不惜殺害繼女的地步,以及魔鏡究竟從何而來、為何城堡看不見僕人,白雪公主又出於什麼原因像罹患斯德哥摩爾症的人質一樣,待在想殺害自

己的後母身邊等問題。迪士尼出版社給予瓦倫蒂諾很大的空間發揮創意,唯一的限制是故事內容不能與動畫產生矛盾。可想而知,要為迪士尼的經典動畫寫本前傳是一件壓力如山大的任務,壞皇后的行為既要完全符合動畫,動機還必須能夠說服讀者;但瓦倫蒂諾最後不僅順利完成這件任務,在沒有破壞原來的動畫劇情為前提下,還行有餘力在故事中加入自己的原創角色(至於哪些角色是作者原創的還是動畫中本來就有的,就請讀者們自行探索吧!),並於2009年八月正式發行英文原版《絕美之人》。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當時不論是出版社或作者都不知道未來是否還會繼續合作。換句話說,迪士尼出版社一開始並沒有明確打算要將這部作品擴展為系列小說,若

銷售情況和讀者反應不如預期,《絕美之人》有可能就此變成獨立的一本書也說不定;幸好,瓦倫蒂諾初試啼聲便一鳴驚人,雖然一開始知名度不算高,但也逐漸吸引到不少影迷與書迷的注意與推薦,因而再度獲得續作邀稿的機會,時隔五年多才終於在2014年以《美女與野獸》的野獸為主角出版了第二集,又或者可說是「二部曲」。因為迪士尼出版社此時仍抱持觀望的態度,依舊不確定是否要為反派角色的故事成立出一個系列,於是當瓦倫蒂諾第三次收到邀稿時,她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將前兩集的人物與事件全拉進以《小美人魚》的海女巫烏蘇拉為主角的第三集裡,用穿針引線的方式,把原先獨立的三部動畫在小說中串成擁有共同背景的龐大故事。如此一來,第三

集除了烏蘇拉的故事以外,額外又增添了新的故事線,並且在結尾留下懸而未決的結局,強烈暗示讀者與出版社這個故事還會有續集,而且故事主角非得是《睡美人》裡的黑魔女梅菲瑟不可。這個「故事未完,下集待續,敬請期待」的大膽舉動——也就是在每一集裡留下伏筆、將看似毫無關聯的角色在故事意想不到之處連結起來並留下懸念——其實才是瓦倫蒂諾最拿手的說故事風格。此舉讓瓦倫蒂諾擺脫必須以動畫為中心的枷鎖,結果不但提升了寫作效率(第三集於2016年發行,這次只讓讀者等了兩年),同時引起更多讀者的好奇與關注,也終於讓迪士尼出版社拍桌決定一口氣和作者續簽六集正式推出「瑟琳娜.瓦倫蒂諾的反派系列小說」,從2017年開始穩定以一

年出版一集的進度發行這套小說。     《黑色魔咒》系列預計共有九集,目前英文版第七集已在今年(2020年)七月上市,後續第八、第九集分別將在2021年與2022年夏天陸續問世。儘管如此,誰也不能保證到時候迪士尼是否又會和作者再度簽下更多續集。另外,《絕美之人》剛開始人氣度可能沒有很高,但自從2012年發行電子書以後,至少就我所知這部作品分別在亞馬遜電子書的改編童話小說類、套書類、動畫小說改編類等諸多暢銷排行榜上,從2016年起(也許更早,畢竟我手邊沒有魔鏡)就霸占第一名的寶座至今,不愧是什麼都要拿第一的皇后!     ***     在《絕美之人》裡,前幾章充滿許多形容光明、閃亮的形容詞,彷

彿所有人事物身上都裝著燈泡在發光,然而每個章節的功能就如調光器一樣,在故事一章章達到最明亮以後,接下來就開始無可避免的變暗。雖然故事背景當然是還沒有電燈的時代,但我覺得拿白熾燈來形容皇后卻十分貼切:白熾燈很亮很溫暖,但反過來說玻璃內部容易變黑,並且有許多變因能導致玻璃爆炸;不過最重要的是,長時間開燈後再關燈,其燈心往往不會馬上熄滅,仍會在黑暗中發出很長一段時間的微弱光芒,那是不常失眠的人不太會注意到的現象。皇后的心一如燈心,是燈泡發亮的關鍵,並且在熄滅後仍留有餘溫和一絲光亮;在瓦倫蒂諾的故事設定裡,皇后的家世背景確實與玻璃工匠有關,因此整天問魔鏡自己是不是最美麗的皇后,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玻璃心

」代表。「玻璃心肝」一詞原本指的是很會察言觀色的人,不過近年來「玻璃心」在網路上則變成拿來批評別人內心如玻璃般易碎的貶義詞。作者確實不斷強調皇后的心就像一觸即碎的玻璃,而不斷打擊她內心的首先是他人無情的批評與謾罵,但最後真正使她心碎的原因是皇后放縱自己沉浸在悲痛裡。     在《白雪公主》的動畫裡,當皇后要求獵人將白雪公主帶到森林裡謀殺並取回心臟時,她交給獵人拿來裝心臟的盒子,其鎖頭鑰匙造型正是一顆心上插著一把劍。皇后的邪惡之處就在於試圖以他人之心換取自己破碎的心,但強摘的器官跟水果一樣都不會甜,當然也無法修補真正的痛心。至於動不動就批評別人玻璃心的人,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就跟鋼筋水泥一樣厚實,

或者只是在重蹈覆轍壞皇后的行為?我的答案是請看官讀完後自行判斷,當然不用思考如此嚴肅的問題也無所謂;否則,小說就變得不好玩了。     最後,在正式開始閱讀《黑色魔咒》這套作品以前,還有什麼須知事項嗎?沒有。即使你從沒看過迪士尼的經典動畫《白雪公主》、《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和《睡美人》等動畫也沒關係,因為作者的敘事手法很容易就能讓人進入故事裡,不過我個人強烈建議將這套小說搭配動畫一起欣賞(不論是先看完動畫再讀小說,或反過來都行),那麼這套小說的樂趣或深度都會獲得大大的提升,這點我保證真心不騙。

李安電影中的孝道思想― 以《推手》、《囍宴》、《飲食男女》 為例

為了解決瑪莎與熊結局的問題,作者許瑋庭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李安《推手》、《囍宴》、《飲食男女》的孝道思想為討論主題。儒家孝道的概念在先秦逐步發展,維繫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運作。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有所僵化,讓許多人認為就是不問是非的順從父母,而多有批評。然而,孝道的本質是父母疼愛子女,子女從心裡愛敬父母,進而報本反始,不過孝道形式,並非父母所喜愛,李安也藉此批判孝道。李安的電影中,雖然可以發現批判孝道的意味。但他本人對於孝道仍有所依戀,最終讓父母子女在相互溝通的情形下,有個圓滿的結局。 《父親三部曲》的孝道系統是:《推手》孝道要求是「繼志」→《囍宴》是傳宗接代延續家庭的「續命」→《飲食男女》「繼志」以及「續命」衝突,同時李安也解決

了在前兩部「繼志」以及「續命」的問題。 《推手》中的曉生愛敬之心始終存在,卻夾在妻子和父親之間,想請父親搬出去中途錯用方法。讓父親失望離家,但其悔不當初,最終在獄中與父親合好。《囍宴》中的偉同擔心父親的身體,以假結婚傳宗接代。《飲食男女》的三位女兒,家珍、家倩、家寧每禮拜參加父親安排的家宴。本來家珍和家寧都想陪伴父親終老,但中途遇到真愛而離家。家倩雖然最想離家,但在關心父親的心情之下,仍是留下來守護朱家。 這三部電影的情節放到現代的孝道都是十分有意義,現代工商社會人人繁忙,人都有自主意識。其反應的是孝養模式改變到家庭溝通相互理解,並重新找回孝的真義。

藍莓季節(二版)

為了解決瑪莎與熊結局的問題,作者波莉‧何華絲 這樣論述:

107年度臺北市國小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好書 美國國家書獎 美國青少年圖書館協會青少年十大選書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 「好書大家讀」選書   寂寞又沒有朋友的瑞琪.克拉克與對她漠不關心的媽媽杭莉葉住在佛羅里達州的潘薩鎮。一天晚上,在沒有事先告知的情況下,杭莉葉把女兒送上火車,讓瑞琪跟兩位年邁的雙胞胎姨婆——緹莉與潘潘共度一個夏天。   兩位姨婆住在緬因州一處極為偏遠的地方,那裡熊四處出沒,許多人葬身熊口,過著飽受威脅的生活。瑞琪在這裡與舉止怪異、行徑離奇的姨婆們同住,聽了很多家族中恐怖至極但卻充滿黑色幽默的故事,同時她也頭一回體驗到一些關愛與照顧。另一個失去雙親的女孩哈波不久後便跟瑞琪一

起生活在那裡。即將迫近的裝罐季節不僅暗喻每個生命當中一切事物成熟的時機,瑞琪也因為與他人一起工作,找到自信以及養活自己的方法。   *閱讀年齡 10歲以上 本書特色   ◎榮獲美國國家書獎青少年文學類得獎作品、美國青少年圖書館協會少年十大選書、臺灣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等,最適合青少年選讀的成長小說!   ◎波莉.何華絲帶領讀者如何在自己內心中找到幸福和平靜,一本幻想與現實緊密交織、令人難以忘懷的小說。   ◎滑稽又瘋狂的情節,令人拍案叫絕的幽默文字,絕對讓你深深地被這本小說打動! 推薦書評   何華絲這個故事比她過去所有作品更為優秀⋯⋯讀來猶如一本幻想與現實緊密交織、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

。瑞琪、緹莉與潘潘也正如難以置信的故事那樣,變得無比的巨大與難以忘懷。讀者翻開本書的時候,必將展開一段充滿智慧、滑稽又瘋癲可笑的旅程。——美國《學校圖書館學刊》   本書的故事爆笑又感人,其成就甚至超越了何華絲2001年的作品Everything on a Waffle。故事是關於兩個沒人要的女生被送到兩個怪異的老太太家撫養⋯⋯何華絲再一次展現出創造多世代且趣味盎然的數代同堂的天分,而且通篇故事中充滿形形色色的喜劇,然而至關重要的主旨卻藉由改變人生的事件摻雜其中。——Kirkus Reviews   波莉.何華絲的作品絕不墨守成規,它令人完全無法預測,也難以忘懷⋯⋯何華絲的描摹能力與眾不同

⋯⋯她那瘋癲、不受羈絆的機制簡直誘人,她說故事的技巧臻於化境⋯⋯——美國《出版人週刊》 作者簡介 波莉‧何華絲(Polly Horvath)   生於密西根州的卡拉馬祖市,曾於多倫多的加拿大舞蹈學院及紐約市的瑪莎葛蘭姆當代舞蹈學校習舞。現今與丈夫和兩位女兒定居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的Metchosin市(位於溫哥華島的南端)。   波莉從八歲到至今,寫作不輟,每天幾乎花整天的時間在寫作上。其作品多為給孩子和青少年的成長小說,而且獲獎無數,深受許多大小讀者的喜愛,如:The Trolls、An Occasional Cow、Everything on a Waffle、The Pepi

ns and Their Problems、The Happy Yellow Car等。 譯者簡介 趙永芬  畢業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及東海外文系,任教中國科技大學近三十年,目前專事翻譯。從小愛讀小說,長大以後愛上小說翻譯。最著名的譯作有路易斯.薩奇爾的《洞》(小魯文化出版)、史蒂芬金的《四季奇譚》、奧利佛.薩克斯的《火星上的人類學家》。日後希望繼續翻譯更多、更好的作品。   為什麼要閱讀一流的文學作品? 004 真正的平靜在自己的心中 008 這本書是誰寫的? 012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014 序幕 020 曼紐托太太掉頭記 027 梅朵.特羅 042

墳墓 058 緹莉短暫但出奇滿意的婚姻 069 藍苺事業 082 哈波 096 李察森大夫的長胳膊 124 園藝帽 146 哈波二 171 那東西 183 裝罐季節 212 後記 222 聽聽他們怎麼讚美這本書 230 從對比中尋找自我 234 假如母親不愛你 240 對這本書的讀後感想 244   導讀 真正的平靜在自己的心中 譯者/趙永芬                                                                                                                            

                     榮獲二○○三年美國國家書獎的青少年文學作品《藍莓季節》,說的是四個女人——兩位九十一歲的老太太,和兩個十三、四歲的小女生——的故事。雖然四個人的年齡相差一大截,她們卻有一個共通點:都遭母親遺棄。   故事發生在美國的緬因州。靠近海邊的懸崖上矗立著一棟宏偉巨宅,尖聳的角樓刺入雲端,周遭重重圍繞著高大的雪松林與藍莓沼澤,看來宛如童話故事中的城堡。瘦瘦小小的緹莉和胖墩墩的潘潘是雙胞胎姊妹,她們已經在這個寂寞的大宅子裡共同生活了九十一年,兩人也早已打算一起死;因為不忍丟下另一人孤單度過餘生。   然而這年夏天,十三歲的瑞琪被母親硬生生地送來,跟她從未謀面的

緹莉與潘潘姨婆同住,兩位老太太離群索居的封閉生活因而為之改觀。   害羞、易傷感的瑞琪出生時,肩胛骨上多長了一塊連皮帶骨的怪東西,她那殘忍又自我中心的母親管它叫「那東西」,還說就為了「那東西」,她無法成為當地一家狩獵俱樂部的會員;這個母親全然不顧女兒會因此感到多麼內疚和自卑。來到大宅子之後,瑞琪除了殷切思念母親之外,兩位特立獨行、言語滑稽爆笑的姨婆深深吸引了她,也讓她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受到他人的關愛與照料。   不多久,另一個沒父沒母的十四歲女孩哈波,也陰錯陽差地住了下來,她聒噪 、口無遮攔,充滿了生命力與好奇心,「粗魯無禮卻教人難以忘懷」,跟安靜如幽靈的瑞琪截然不同,故事的氣氛再度為之一變

。兩位老太太對兩個小女生源源不絕述說著家族和她們自己的故事,其中有的荒誕,有的爆笑,有的恐怖,有的傷痛,小女生為之駭然與著迷之餘,也從中得到啟發與撫慰。發生於大宅子的故事影響了緹莉與潘潘的人生,她們個人的歷史又將如何影響瑞琪與哈波的未來?   緹莉與潘潘一生最大的悲劇即是母親的自殺,而且是以一種最最慘烈、令人不解的方式,了結自己的生命,姊妹倆尋思其中的原因,得到不太相同的答案,也造就了兩人迥然不同的生活態度與心中風景。其實並非每個女人都適合當母親,並非每個女人都有愛人的能力。正如潘潘說的,「真相並沒有好或壞,它就只是真相罷了。」   認識人的不盡完美,不懷怨懟,拋開自責,傷痛才可能癒合,內

心才能得到平靜。本書不乏自殺、砍腦袋、行徑怪異的母親與熊熊吃人等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讀來或許有些驚世駭俗,場面甚至有些血腥,但一流的文學作品耐人尋味之處就在於此。它營造出一種看似極端荒誕不經的情境與氛圍,激發讀者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然後細細推敲字裡行間的深意,進而往自己的內心深處搜尋答案,因此閱讀文學應該耐心,更應細心。文學不過企圖模仿人生,每個人身上都有悲劇,都發生過荒謬事件,都有陰暗的角落,也都有偉大的地方。生命的故事往往比文學更為精采,更加不可思議;讀者聆聽長輩的親身經歷和一些新聞事件時,必然常常會有驚愕莫名、難以置信的感覺。作者波莉.何華絲詼諧、慧黠與充滿機鋒的語言,賦予故事一抹黑

色的幽默,不過讀者讀罷之後,想必更會堅信人性的善良、愛與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可貴,也會更積極地創造自己的人生。   本書一出版,就在美國受到熱烈歡迎,尤其是受到家長的高度讚譽。的確,為人父母者必須面臨許多艱難的決定,其中包括什麼時候以及用什麼方式,告訴子女人生的真相和醜陋。以波莉.何華絲這部文學得獎力作切入,不但是一次引人入勝且收穫豐碩的閱讀體驗,也為父母提供了一個文學氣息濃厚的好方法。 導讀2 從對比中尋找自我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張子樟                                   一   文學作品為了凸顯角色,常在敘述過程中,借用對比突出角色之相

異性(圓形與扁平的說法為其中之一種)。隨著故事的進展,對比的角色免不了有衝突的現象,但衝突之後,則是角色之間的妥協或自我調適,使得故事有了圓滿的結局。這種敘述模式可以驗證於不少青少年小說,波莉.何華絲的《藍莓季節》就是最好的說明。   故事主角瑞琪在十三歲前的生活毫無趣味可言。活在庸俗的母親杭莉葉的陰影底下,根本不敢想像未來。等她被送到表姨婆那兒,面對大海和森林,心胸豁然開朗,開始有自己的看法,也知道如何去生活。   杭莉葉根本沒有當富人的命,卻一心一意想成為狩獵俱樂部的成員。她不懂如何照顧瑞琪,甚至可以說她根本不具備當母親的條件。把女兒送走後,也很少聯絡,自己忙著與所謂的「世界男子有氧舞

蹈冠軍」哈奇大談戀愛。她的外向、開放,恰恰與女兒的畏縮、膽怯成為強烈的對比。   第二個對比趣味性較高。緹莉與潘潘是一對九十一歲高齡的雙胞胎,個性差異卻蠻多的。緹莉小巧精瘦多愁,潘潘圓胖樂觀。緹莉曾經嘗試輕敲婚姻大門,潘潘卻暗戀李察森大夫。潘潘一向尊重緹莉的意見,但熱愛田園生活,整日在園子裡走動。兩人共同點是喜愛生活在偏遠的田野中,近乎原始的生活,不想與科技世界來往,家中只有能接聽不能外打的電話。電視、電腦全無。   二   緹莉與潘潘的對比間接突出了瑞琪與哈波的個性。二老二小相差了七十多歲。二老的慈祥與寬容帶領二小走出生命的困境,懂得如何去尋找自我,開創未來。因此,我們不妨說,這本作品

是環繞著這四位失去母愛的老小,嘗試解開生命之繭。緹莉與潘潘以說故事的方式,不停地對著瑞琪與哈波,敘述當年母親的自殺經過,使得兩人發覺世間還有其他人比她們更不幸,也因此對自己被生母遺棄,比較能夠容忍,不帶恨意。   哈波是個講求實際的人,有話直說,常常說出一些令在場的人無法下臺的話。在緹莉心目中,她極討人厭,卻又無法割捨。她的來來去去固然給緹莉和潘潘兩位老人家添加了不少麻煩,但無可否認的,她給這個原本死氣沉沉的家帶來新的生命氣息。哈波比較趨近於現代生活,所以她無法忍受沒有電腦、沒有信用卡的生活。她的直言,使得瑞琪有機會動手術除去肩上「那個東西」。她愛好園藝,認真負責,手法細膩,內行又精確。潘潘

有此同好,不勝喜悅,當然傾囊相授。最後她在土地裡找到生命的脈動,長大成為蚯蚓專家、有機園藝的害蟲專家,是必然的。   對照哈波,瑞琪就顯得過度內向與保守。她在姨婆家找到自我,也找到養活自己的方法。養蜂、製造藍莓醬、乾酪等農場上的工作,使她覺察到自己的潛力。在心滿意足的同時,她不想外出念大學,寧願在森林中過一種隱居式的生活。她對婚姻也不敢期待。理查.費爾丁的出現有些白馬王子的意味。他趕到瑞琪自願囚禁的城堡(森林中的孤屋),但結果並未帶瑞琪遠走,反而留下來共築美夢,童話般的結局填補了瑞琪一向頗為空虛的心。當然,費爾丁替代李察森大夫的位置,不計報酬,負責當地的所有醫療工作,也是一種童話式皆大歡喜的

寫法。   三   瑞琪的尋找自我過程是漸進的。她來到玫瑰幽谷後,得到緹莉姊妹的無限關注,這是她一向欠缺的。從關注中,她逐漸去體認自己、肯定自我。她不想去跟哈波一比高下,但哈波的一言一行,對她來說,卻是助力。她甚至還從母親男友哈奇的一句話得到某種鼓勵。哈奇說:「盡力做最好的你。」聽到這句話的每個人自有不同的想法,但瑞琪最為受用,也確實努力去做最好的。   也許有人會質疑瑞琪最後的抉擇,但我們也可以用她母親對她說過的話來解釋。杭莉葉曾在電話中提到,在緬因州過夏天,聽起來好像一本小說,還順口吟出名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名詩「雪夜林畔小駐」(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中的起首兩句:「想來我認識這座森林,林主的莊宅就在鄰村。」(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杭莉葉或許是隨口吟出,然而瑞琪聽起來,必定另有一番深刻的感受。即使她一時不解,但她下定決心以森林為家,尋覓理想家園,還是證明這兩句話影響了她的思考與決定。   作者細心安排,以全知觀點敘述當中每個角色的言行轉移,讓讀者不知不覺融入故事。對比手法凸顯了故事裡人事物的優缺點。情節收放自如,充分掌握每個細節。部分情節雖屬怪誕,對白不乏黑色幽默,讀者如果細

口咀嚼,必定會覺得這道大菜格外香甜辛辣。(本文曾載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導讀3 假如母親不愛你 文/侯力寧   在母親節前夕,在「媽媽我愛你」這樣的字眼鋪天蓋地的時候,我們卻想用一本書來跟大家探討「假如母親不愛你」。這樣的文章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我們終歸生活在真實的世界裡,不是所有人都那樣地幸運,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有一個完美無瑕的母親和美好快樂的童年。我遇到的人中,總會有人因不理想的母子關係而充滿困擾,或者沉浸於童年陰影。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在童年時期與母親的關係深深影響著他日後的社會安全感的培養,許多人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上的問題正是因為從小沒有處理好與母親的關係。

  假如母親不愛你、假如你身邊重要的人不愛你,你將如何對待你自己呢?每個人身上都曾有悲劇,都發生過荒謬事件,都有陰暗的角落,也都有偉大的地方。波莉.何華絲在《藍莓季節》一書中營造出極端荒誕不經的情境與氛圍,激發讀者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進而往自己的內心深處搜尋答案。   四個被母親拋棄的人   小說裡的主人翁們幾乎都有著糟糕透頂的母子關係和混亂不堪的童年。   小女孩瑞琪一出生,爸爸就溜之大吉了,她的母親似乎從來不知道如何關心女兒,還將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都歸結在女兒的身上。十一歲那年,瑞琪被母親毫無徵兆地扔給了兩位九十一歲的姨婆緹莉和潘潘照顧,從此一輩子住在有熊出沒的玫瑰幽谷。   另

一個女孩哈波也有著離奇的身世,她同樣被母親遺棄,和姨媽麥迪生一起生活。姨媽在自己懷孕之後也急切地想甩掉她,想把她送往孤兒院,結果卻走錯了路口,陰差陽錯也將她送到了玫瑰幽谷。與安靜、內向的瑞琪截然不同的是,哈波直率得近乎粗魯。   兩個女孩在玫瑰幽谷受到了兩位老奶奶滿懷愛意的照料,只是這對九十一歲的雙胞胎對童年有著更為詭異和悲慘的記憶。在他們小時候,母親以既怪異又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父親專橫,山谷裡到處是吃人的熊。父親死後,姐妹倆一直生活在山谷裡,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不是所有的女人都適合做母親   恐怕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做一位合格的母親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愛人的能力。瑞琪的母親杭莉葉一生都在迷茫地尋找自己的歸宿,卻讓女兒生活在她的陰影裡,膽怯自卑。杭莉葉無法給孩子提供安全感與被愛的感覺,援引心理學上的「依附理論」,如果孩子的依附需要沒得到滿足,她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而雙胞胎老奶奶之一的緹莉就把母親的自殺歸罪於自己的身上,以為母親用那種方式離開她,是因為她不值得人愛,所以她選擇不成為任何人的負擔,隱居在森林裡。對於這件事完全不同的看法,卻成就了她的妹妹潘潘寬容平和的內心。潘潘理解母親不幸的婚姻,理解她在自殺前的那個夏天,已經不可能當任何人的母親了,已經顧不了自己對於女兒有多重要。   母親只是母親,生活屬於自己  

 潘潘認為,真相就是真相,無所謂好與壞,而母親只是母親。無論是誰,哪怕是母親,也沒有辦法成為孩子永恆的寄託。有時,還是孩子的我們常常會抱怨父母對自己期望太高,可是反過來想,在抱怨父母的人是不是也在希望父母成為我們預期的那樣?就像文中潘潘所說:「我們必須愛別人本來的樣子,而非要求別人成為我們所希望的那樣。」潘潘接受了母親離去的事實,並且知道自己要什麼。她愛園藝、愛她的蜜蜂、愛她的母牛、她的花園,因為她愛這個地方而選擇一生住在森林裡。   母親只是母親,杭莉葉的男朋友之一哈奇的母親也深刻地明白這一點。在離世前她對哈奇說的話後來深深地影響了兩位女孩。她說:「要盡力做最好的自己。」最終瑞琪和哈波沒有

因為童年的悲慘經歷而自暴自棄,她們分別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在各自的生活之路上平靜而快樂地前行。有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固然是幸福的,但如果沒有,這並不是什麼人生悲劇,我們依然可以在人生之路上找到自我,依然能夠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依然可以去溫暖別人。因為你存在並不是因為有人愛你,而是因為你是你自己。 對這本書的讀後感想 文/廖俊翔(臺中豐東國中)   《藍莓季節》述說著兩位九十一歲的老太太和兩位十三、四歲的少女,他們雖然歲數差一大截,但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是遭母親拋棄的。   緹莉和潘潘兩人早已打算要在玫瑰幽谷一起死的,但瑞琪和哈波先後來到玫瑰幽谷,改變了他們原本離群索居的生活。在這些

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事。例如:個性害羞、易傷感的瑞琪在出生時肩胛骨長了一塊凸凸的東西,讓他覺得自卑,但又在玫瑰幽谷遇到聒噪、口無遮攔的哈波。有一天,哈波看見瑞琪肩胛骨上的東西,大聲叫嚷著:「好噁心!」。緹莉和潘潘用了不同的方式讓這件事情安然地落幕。緹莉去世後,哈波當上了蚯蚓專家,哈奇當上了教練,訓練了許多頗有潛力的世界冠軍,瑞琪則一直待在玫瑰幽谷。   這兩位老太太幫了瑞琪和哈波很大的忙,當初如果他們選擇留在原本的母親身邊可能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了。 文/許瑋麟(臺中弘文中學)   在何華絲的《藍莓季節》裡,我從主角瑞琪的身上學到了許多的事情,也發現了人生的哲理。在瑞琪住進玫瑰幽谷後,一位誤

把玫瑰幽谷認成孤兒院的女人,哈波的姨媽,就這樣把哈波丟在玫瑰幽谷裡,一走了之。人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反映了人們的習性—應付,我們做事應該要三思而後行,接納他人的意見,不要一味的堅持己見。   《藍莓季節》是本值得人們細細品嚐的好書,它不只饒富趣味性,也讓我學習一個說話的技巧—委婉。有天,當瑞琪正準備下水游泳時,哈波看到瑞琪肩胛骨上的「異物」,而且直接大聲地說出對那東西的感覺,這番話無意中傷了瑞琪,讓瑞琪感到不自在。這段看似平凡的情節,在現實生活裡並不少見,人們往往是講話過於直接,中傷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紛爭,只要人人講話委婉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更和諧。   有些書是讀有趣的,

有些書則會讓人深思書中含意。《藍莓季節》就是一本讓人一讀再讀的好書,富含人生哲理,也讓我成長了許多。   序幕 瑞琪和她的媽媽杭莉葉一塊兒住在佛羅里達州潘薩鎮一間既小又陰暗的地下室二樓公寓。她們沒有窗子,但如果有窗子的話,瑞琪想像她們母女倆會看見蠕動的蟲、蛆和怪模怪樣的嚇人昆蟲,還有一些幼蟲正在吃著人們趁著夜色潛入,偷偷埋在公寓院子底下的屍體。她和她媽媽跟這個充滿惡夢的地方,只隔著她們臥室那四面薄薄的牆。 瑞琪從來就沒睡好過,不過杭莉葉倒是睡得很香。她的腦袋一碰到枕頭,馬上打起鼾來。瑞琪很擔心她,她在狩獵俱樂部端盤子,又替別人清理公寓,一年到頭總是累得筋疲力竭。偶爾瑞琪還夢到這些蟲

蟲半夜裡穿牆而入,蟲蟲鑽了小洞一隻隻溜進來,從耳朵鑽進她媽媽的腦殼裡。她常常在夜裡醒來,於是用力傾聽那些勤奮的小昆蟲的聲響。有時候這些夢實在太過逼真,次日一早睡醒的時候,她會憂心地死盯著杭莉葉的耳朵看,搜尋什麼證據,尋找微小的孔洞。有一回她這麼做的時候,給杭莉葉發現了,她說:「別那麼盯著我瞧。你這樣我怎麼帶你去潘薩狩獵俱樂部啊?他們會以為你是傻瓜呢!」 過去十三年以來,有馬匹、網球、游泳與奢華會所的潘薩狩獵俱樂部一直都是杭莉葉的燈塔。她夢寐以求的就是成為一名會員。她既沒有馬,更不會騎馬,可是她還是會把馬褲、獵鞭與頭盔這些讓她看來彷彿會騎馬的行頭買回家。 「潘薩狩獵俱樂部!」她一邊說,一邊會用胳

臂窩挾著她的騎馬裝備,在家裡邁著大步走來走去。她足蹬一雙好大的黑色長統馬靴,高度幾乎來到她的膝蓋。馬靴上方的邊緣硬是給她擠出一大圈肉,實在不怎麼雅觀,不過幸運的是,她不常常低頭往下看。她認為自己看起來簡直是棒極了。 「我今天看起來如何,瑞琪?」她會這麼問道,要是瑞琪沒有說「簡直是棒極了」的話,緊接著便是一片冷冰冰的寂靜。 當天晚上,陰鬱的夜色漸漸降臨之際,她們住的地下二樓比佛羅里達州其他地方黑得更早,她們坐在廚房餐桌前吃著阿華田與早餐玉米片。整間公寓安靜極了。杭莉葉沒有朋友,也幾乎從不在家,她更不准瑞琪交朋友。 「別那麼拿湯匙,瑞琪!狩獵俱樂部!狩獵俱樂部!」杭莉葉突然說道。接著杭莉葉重複了向

來愛說的一句話。「感謝上帝有狩獵俱樂部!」 「是啊,狩獵俱樂部!」瑞琪也一如往常般附和道。 「感謝上帝有它!」 「是的!」 「要是沒有它,我們會在哪裡呢?」 「哪裡都到不了。」 「喔,感謝上帝有狩獵俱樂部。」

俄羅斯與非俄羅斯童話故事中同類動物角色善惡行為之分類與分析

為了解決瑪莎與熊結局的問題,作者廖祐廷 這樣論述:

  俄國文學在世界文壇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其中所包含的豐富性就如同俄國不同種族在歷經時代變遷之後,逐漸融合、延續並創新,例如近代的布爾加柯夫(М. А. Булгаков) 的《大師與瑪格麗特》(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盧基揚年科(Сергей Лукьяненко) 的《夜巡者》(Ночной дозор)小說系列等等的作品中,除了帶有魔幻成分的故事情節,並都具有善惡對立的色彩。童話的世界也是如此,由許許多多不同的元素所碰撞出的火花,成就了一篇篇引人入勝的作品,也創造了一個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而其中最關鍵的元素就是故事中善與惡的關係。  即使在不同類型的童話故事中,我們常見

的結局似乎總是圓滿、美好、良善的,舉例來說:《格林童話》的〈灰姑娘〉(德文:Aschenputtel),善良的女主角飽受繼母與繼母的兩個女兒欺凌,偶然得到了仙女的幫助,與王子見了一面後,從此改變了女主角的悲慘生活。這的確是我們熟悉的童話結局,但還有另一種不圓滿結局的童話,如《俄羅斯童話故事》的〈圓麵包〉(Колобок),它先是頑皮地逃離主人的家,途中遇見許多想吃掉它的動物,但它都成功的用機智逃過一劫,最後卻還是被狐狸以狡詐的方式,一口吞下,一命嗚呼。  以上兩則故事除了明顯的結局相異,但也有相同的特徵-善與惡從一開始就決定著故事的情節,〈灰姑娘〉中女主角的善替自己得到了改善生活的機會;〈圓麵

包〉中主人翁的不聽話,必須付出慘重的代價。所以,不管是何種類型的童話故事,其中最關鍵的要素即是善與惡。  而在以動物為主的童話故事中亦充斥著善與惡的情境,動物們的行為舉止也都充滿著人性化的表現,彰顯出真實人生中的善與惡。例如:〈狐狸、兔子與公雞〉(Лиса, заяц и петух) 故事中,兔子讓無家可歸的狐狸和自己一起住,狐狸卻霸佔了屋子,更把兔子趕出去;水牛、熊、公雞自願協助兔子討回房子,這就如同人性中的善,總會提供協助給需要幫助的人。而狐狸如強盜般的強佔兔子的住屋,亦如人性中明顯的惡。因此主宰整個故事中最關鍵因素的善與惡即為本研究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