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鈦脊椎手術導航系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工程學研究所 林峰輝所指導 曾峰毅的 可生物降解的連結桿在腰椎後融合手術的適用性評估 (2017),提出瑞鈦脊椎手術導航系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腰椎融合手術、微創脊椎手術、相鄰節段退化、可生物降解的連結桿、游離輻射、經皮椎弓根釘。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瑞鈦脊椎手術導航系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可生物降解的連結桿在腰椎後融合手術的適用性評估

為了解決瑞鈦脊椎手術導航系統的問題,作者曾峰毅 這樣論述:

椎間融合及後固定手術是治療腰椎退化性疾病常見的治療方式。經椎弓根鏍釘固定可增加脊椎的穩定性及提高骨融合的機會,但椎體經後固定融合後剛性提高造成相鄰節段的脊椎不正常的受力,被認為是加速相鄰節段脊椎退化的主因。但是,其機轉尚未明瞭。目前生物可降解的植入物逐漸受到骨科及外科醫師的重視。 生物可降解的植入物在經過設計及規畫的時間後降解,有機會可以減少傳統植入物的剛性,進而減少相鄰節段的壓力。所以這種植入物提供了足夠的穩定性,但是剛性會相對地降低。我們使用一個有效力而且受過文獻驗證的腰薦椎有限元素分析模型,分析三種不同的第四/五腰椎固定模式:1) 中度退化的椎間盤,2)經椎弓根鏍釘的後固定及使用椎間融

合器,3)骨融合後移除椎弓根鏍釘、只剩椎間融合器。我們檢視椎體間活動的角度、椎間盤所受的壓力、及小關節所承受的負擔。我們也模擬了四種腰椎的運動模式:彎曲、伸展、側彎及扭轉。此外,我們另外又建立了六個有限元素分析的模型來模擬脊椎在有或沒有固定物下的情形。我們使用傳統的鈦合金的連結桿或是可生物降解的連結桿來當做固定物。運動模式為受到縱軸向的壓力或是單純的運動模試。我們把相鄰節段的可運動的範圍、椎間盤受到的壓力、還有小關節所受到的壓力記錄下來。根據國際標準規範ASTM F1717-11a,我們使用三點彎曲測試及動態彎曲測式來檢驗使用可生物降解連結桿在用做脊椎固定物的表現。臨床上,通常頭側比尾側的相鄰

節段有更嚴重的退化情形。在穩定的骨融合及固定之後,相鄰節段的可運動的範圍、椎間盤受到的壓力、還有小關節所受到的壓力分別增加 57.6%、47.3%及59.6%。但是當我們移除固定物後,這些增加的幅度分別降低為30.1%、22.7%及27.0%。這種情形我們歸因於骨融合及固定之間不同的生物力學特性。此外進一步的有限元素分析模擬告訴我們,在腰椎後固定融合手術中使用生物可降解連結桿在骨融合的節段及相鄰節段有類似的可活動範圍。當連結桿隨著時間被降解後,這個現象造成相鄰節段小關節及椎間盤受力的減少,而且會造成前面骨移植物受力的增加。力學測試的結果顯示,生物可降解連結桿起始的材料疲勞強度為145 N,但是

浸潤在模擬體內環境的液體內,材料疲勞強度六個月後降低到115 N及十二個月後降低到55 N。傳統鈦合金及生物可降解的連結桿,都可以承受5,000,000次145 N縱軸向受力的動態受力測式。脊椎手術的後固定物,會使得原本已經骨融合的節段有更高的剛性。目前的研究顯示如果骨融合後,移除掉後固定物可以減少相鄰節段所受的壓力。經由微創手術的技術,在我們移除後固定物的二次手術也可以減少脊椎旁肌肉的破壞。此外,我們的研究顯示,生物可降解的連結桿可能可以提供一個比傳統骨融合手術更佳的預後。這種多分子聚合物的可生物降解連結桿不只在一開始提供了足夠的穩定度,而且在骨融合節段,隨著時間連結桿降解造成剛性逐漸降少,

也逐漸減少了相鄰節段的受力,進一步避免需要二次手術來移除連結桿。此外,微創脊椎手術越來越廣泛地被使用,而且提供病人許多的好處如:減少術中的出血、更少的傷口疼痛、比較小的感染風險、而且也讓病人縮短了住院天數及讓病人提早能回到工作崗位上。但是,外科醫師在執行微創脊椎手術的時候,在術中使用X光定位時,特別是在植入骨釘的時候,會接觸到更多的游離輻射。更甚於此,基於設備問題,很多的醫院並不會備有脊椎導航設備。我們展示了一個只術中只需要照前後面向X光的植入骨釘的方法,並且同時有一個在2010至2015年回溯性670個病例4072支經椎弓根釘及2014至2016年前曕性88個病例413支經椎弓根釘植入的研究

。特別是在前曕性的研究中,使用術後追蹤的電腦斷層來評估經椎弓根釘位置的準確性。顯示這種植入骨釘方法的準確性並不會較有導航系統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