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 彬 吳漣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玄 彬 吳漣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何國慶寫的 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 和台灣設計師連線的 設計流感力-FLOW:The Power of Forward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木馬文化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程明修所指導 顏揚修的 論法規命令的行政訴訟─以司法院釋字第742號解釋之脈絡為中心 (2021),提出玄 彬 吳漣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規命令、行政命令、司法權威、國族認同、法律保留、法規命令的行政訴訟、釋字第742號解釋、都市計畫審查程序、法安定性原則、規範爭訟、具體審查、抽象審查、權力分立。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律學系 鍾芳樺所指導 魏子璇的 法治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從《共同綱領》到《八二憲法》(1949-2019) (2020),提出因為有 法治、社會主義、中國憲法史、中國政治史、合法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玄 彬 吳漣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玄 彬 吳漣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萬曆駕到:多元.開放.創意的文化盛世

為了解決玄 彬 吳漣序的問題,作者何國慶 這樣論述:

外國人都說活在萬曆最幸福 明代萬曆上百件書畫珍品,從收藏發現不一樣的晚明   一般認為明朝是個黑暗的時代,萬曆皇帝昏庸、三十年不上朝,然而作者在收藏明代書畫的過程中,發現萬曆年間人才輩出,文明的昌盛可媲美西方的文藝復興,於是從收藏開始研究晚明文化,提出了不一樣的歷史觀點。   十六世紀,歐洲傳教士來到明朝的中國,驚嘆世上竟然有這個「烏托邦」。明朝中國社會的政府體制、經濟、交通、城市規劃,以及人們禮貌、整潔、文明、謙虛的性格特質,令外國人驚豔並讚不絕口。萬曆年間,天下文治饗盛,流傳於世的文化遺產,成就之大與影響之廣遠非其他時代可比擬。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仿傚司馬遷《史記》列傳

的方式,這本書用真實的作品、貼近生活的故事來呈現明代大師的生命智慧。透過珍貴的書畫收藏,我們得以親眼見到這些名賢的墨跡,瞻仰其丰采。他們一起創造了一個文明、繁榮、創意、開放的時代,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各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值得我們學習與禮敬。 名人推薦   卜正民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   楊儒賓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鄭培凱 中華學社社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     共同推薦 作者簡介 何國慶   成立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設立傅成賢音樂獎學金(台北、中央音樂學院與上海音樂學院)(from 1991)   中華文物學會理事長(200

4-2006)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1995-1998)   加拿大總理哈珀親頒「鑽禧獎章」(Queen’s Diamond Jubilee Medal, 2012)   慈濟加拿大分會執行長(from 1992)   獎助「高雄獎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from 2014)   捐助國家圖書館展覽廳與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2012)   發行書法圖錄明代系列十冊、民國系列三冊、當代系列九冊   著有《考驗——證嚴法師面對挑戰的智慧》(2000)   出版慈濟護專紀念版《靜思語》(1989年9月)   〈序〉 在萬曆文藝復興面前       卜正民    民國人的晚明關懷   

      楊儒賓    晚明的世界,世界的晚明    鄭培凱       〈前言〉 萬曆時代的中國人形象——富而好禮         第一篇  中西交流與全球化    白銀帝國,文明的黃金時代 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 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 西學東漸:科學思想的引介 漢學東傳:影響日本和朝鮮文化 中國全球化的起點在明朝   利瑪竇.第一位獲得萬曆皇帝賜葬北京的傳教士    祝世祿.利瑪竇的重要贊助人    焦竑.介紹利瑪竇認識李贄與徐光啟    王弘誨.帶利瑪竇進入北京的禮部尚書    徐光啟.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陳元贇.日本「起倒流」柔道創始者    隱元隆琦.後水尾太上天皇的皈依師父 

  獨立性易.將種痘術傳至日本    朱舜水.日本孔夫子、傳拉麵到日本       東皐心越.影響日本琴學      第二篇  政治與軍事    萬曆不上朝,文治武功表現出色 會選將、善用人,屢戰皆捷 內閣首輔,推動「萬曆新政」 東林人士:空有抱負,有志難伸   徐階.推倒嚴嵩,提拔張居正    高拱.開放海禁,與蒙古議和    張居正.梁啟超眼中明朝唯一的政治家   葉向高.支持東林、推廣西學的福建首輔    郭子章.刊印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     李如松.大敗豐臣秀吉軍的名將    沈有容.保臺英雄,智退荷蘭    南居益.驅逐荷軍,收復澎湖   熊廷弼.努爾哈赤也敬畏的儒將    楊

鎬.抗倭援朝,救朝鮮於存亡旦夕   石星.拯救朝鮮的兵部尚書    高攀龍.東林領袖,一代大儒    繆昌期.以名節自勵的東林君子   楊漣.彈劾魏忠賢,保護天啟帝登基    左光斗.史可法的恩師     第三篇  科學與技術     總結經驗,集其大成 科技發展來自日常生活 採礦與冶金、造紙與印刷技術提升 軍事科技領先西方 走在尖端的醫學與農學 多元開放,大師輩出   李時珍.《本草綱目》:達爾文評為中國百科全書   潘季馴.「束水攻沙」,治理黃河的水利專家    朱載堉.媲美達文西的科學全才    王徵.第一位兼通西學的機械工程師    涂紹煃.《天工開物》出版的關鍵人物   吳有性.從疫

區經驗實踐發展出「瘟疫論」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中國最重要的地理著作      第四篇  思想與宗教     實學思潮,知行合一 主體意識覺醒 三教一理兼容宗派   李贄.思想啟蒙大師    劉宗周.曾任北京市長的理學名臣 黃宗羲.民本思想早於盧梭    方以智.傳說中洪門天地會的創立者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雲棲祩宏.影響近代佛教的淨土宗八代祖   雪浪洪恩.代表佛教與利瑪竇辯論    憨山德清.濟貧救難的晚明高僧    覺浪道盛.眾多明遺民追隨的禪宗大師    破山海明.為救蒼生破酒肉戒的高僧      第五篇  藝術與文學     崑曲: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書法:浪漫書風,氣勢恢弘 繪畫:十七世紀的中國繪畫獨步全球 文學:眾聲喧嘩,抒寫性靈 梁辰魚.改良崑山腔,崑曲的奠基者    湯顯祖.《牡丹亭》作者,被喻為東方莎士比亞    沈璟.創立沈家班開啟戲曲的商業模式    王衡.寫出經典嘲諷名劇《鬱輪袍》   王驥德.撰寫中國第一部戲曲理論專著《曲律》    張瑞圖.書法與董其昌齊名,影響日本書法界    黃道周.南明首輔,臺灣為他建黃道周廟    倪元璐.自組義軍抗清的殉節書法家    王鐸.影響當代書法最重要的大師   傅山.明遺民精神典範,「四寧四毋」美學觀   文伯仁.文徵明的侄子,繪畫氣勢宏大    徐渭.書畫詩文戲曲兵學的通才   董

其昌.妙在能合、神在能離,融合書畫與禪學 曾鯨.受西方繪畫影響的肖像畫家   張宏.寫實主義畫家,風格獨特創新    藍瑛.影響日本近代繪畫的畫家   龔賢.「金陵八家」之首,畫範影響《芥子園畫譜》   吳承恩.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作者 陸西星.《封神演義》影響民間文化   王世貞.晚明文壇領袖,「後七子」之首    馮夢龍.「三言二拍」之「三言」作者      第六篇  文化與生活     人生哲理:勸善.積德 養生之道:簡單.樂活 生活品味:品茶.焚香 才女藝伎:才情.俠義 收藏本事 袁了凡.《了凡四訓》:行善改變命運    呂坤.《呻吟語》:修身平天下指南書    朱柏廬.〈治家格言〉

:必讀的治家經典    洪應明.《菜根譚》:處世奇書    屠隆.《考槃餘事》:賞鑒清玩,生活藝術指導書    陳繼儒.《小窗幽記》:一人獨享之樂    文震亨.《長物志》:教人如何優雅生活    李漁.《閒情偶記》:中國人的美學指南    陸樹聲.《茶寮記》:論喝茶的藝術   田藝蘅.《煮泉小品》:品泉品茶專家    龍膺.允文允武又懂茶道的奇才    周嘉冑.歷代香事集大成,書畫裝裱業大師    張喬.與南園詩人唱和的嶺南名伎   柳如是.陳寅恪為她寫《柳如是別傳》   顧媚.眉樓名伎,義舉過人    黃媛介.羈旅持家的閨閣書畫家    薛素素.馳飛馬的十項全能女俠      謝辭   

  前言   萬曆時代的中國人形象——富而好禮   十六世紀,歐洲傳教士來到明朝的中國,驚嘆世上竟然有這個「烏托邦」。那時,中西兩方在科學、文學、藝術、思想等各方面平等交流、相互尊重。明朝中國社會的政府體制、經濟、交通、城市規劃,以及中國人彬彬有禮、整潔、文明、謙虛的性格特質,令外國傳教士讚不絕口。也許現代人難以想像,但若翻開明人筆記,或者戲曲與小說,我們會發現,中國歷史上曾有那樣美好的時光:人才濟濟,富而好禮,自重人重。   社會生活   政府治理井井有條   「明朝中國政府是由一群博士(進士)來治理的。」利瑪竇讚嘆中國政府以極度的智慧治理百姓,內閣制度發展高度成熟。一六四○年

代,葡萄牙人克路士來到中國,說道:「中國比其他國人口多,國土大,政體和政府優越。」現代研治明代政府體制的專家,密西根大學榮譽教授賀凱(Charles O. Hucker),也認同明代政府是同時代世界上最成功的龐大的政府。   明朝官員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他們注重實踐、親自躬行。有像王守仁、唐順之那般允文允武的將官。也有像翁大立、潘季馴等實際場勘,站在百姓立場來規劃建設工程的治水名臣。居鄉的士大夫們聚徒講學、評議朝政,如明朝著名的東林領袖顧憲成曾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朝的知識份子們,在朝時成為利益百姓的官員,在野時就宣揚天下興亡為己任的理念

。   經濟繁榮   由於明朝政府優越的政體,平民們安居樂業。只要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各行各業,如農業、漁業、商業、餐飲、貿易、交通、航運、紡織、陶瓷、出版、娛樂、演藝、家具、建築等等,都以巨大的創造力高度發展,受到世界各國人的喜愛。明代晚期,全世界因歐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約一萬噸白銀)。由於中國生產的陶瓷、絲綢、茶葉等大量銷往國外,一六○○年中國的GDP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中國可說是地球村中的精品工廠!   傳教士曾德昭來到中國,讚嘆這片土地的富饒與貿易的發達:「這個國家的財富值得稱羨,……他們還把所有東方最好最貴重的商品售賣給外國人。」門多薩描述中國人經濟活絡與致富

之因,是由於勤奮,「中國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努力工作勞動!大商人和買賣人使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因為賺錢取之有道,「人們長壽愉快,老人精力旺盛」,經濟繁榮的表象之下,還有充足、飽滿的精神生活。   交通發達   有明史研究者指出,明代農業稅低、商業稅更低,這對經濟與交通影響至鉅。一五九八年利瑪竇隨著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沿著大運河想要取道南京,前往北京。利瑪竇觀察到無數裝有貢品的船隻絡繹不絕地駛往京城。大運河上之所以能有這麼多艘貨船航行,是由於明代的船隻通行稅(船鈔)在整段航程中,只在揚州、淮安等數處關口,被徵收一次(最多二次)關稅。低稅的政策使得運河沿岸商業發達,航運

也欣欣向榮。   明代的陸運同樣便捷。宋應星《天工開物.序》中描述了萬曆年間的交通盛況:「幸生聖明極盛之世,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徼宦商,衡遊薊北。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見見聞聞?」由於交通極端發達,新事物、新資訊更快速的進到百姓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天工開物》這本中國工藝百科全書,是宋應星靠著便捷的交通網絡,闖南走北才寫成的!   城市美觀   明朝中國人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好的工匠。門多薩說:「大道都認真盡力的修築和保持平坦,城鎮的入口很講究,極其雄偉,有三座或四座門,用鐵堅固地包覆。他們的街道鋪得很好,寬到十五騎可以並行,而且很直,以致它們儘管很長,你仍可望到盡頭。」大道平坦寬闊、

城門堅固雄偉,明朝的城市規劃令外國人嘆為觀止。人們居住的房屋不僅漂亮,而且還在屋邊布置花園:「他們的房屋一般都很漂亮,通常在門外整齊的植樹,顯得美觀,給街道生輝。房屋內部都白如奶汁,看來都像是光滑的紙,地板用很大和很平的方石鋪成,天花板用木料製作,結構良好並且塗色,看去像是錦緞,色彩金黃,顯得非常好看;每座屋舍都有三個庭院和種滿供觀賞花草的院子。他們無人不備有魚塘,儘管它只是小的。庭院的一方布置得很華麗。」總之,又美觀、又耐用。中國人所追求的內外和諧,充分表現在建築工藝視覺與實用的平衡當中。   人文素質   極為乾淨   明代〈朱子治家格言〉起首便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以打掃作為一日之始,不論居室或內心,「內外整潔」是第一要務。傳教士門多薩也注意到中國人愛乾淨:「他們第一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伯來拉也說:「全中國的人和我們一樣,坐在椅子上就高高的桌子吃飯,儘管不用桌布和餐巾,仍是那樣整潔。……他們用兩根棍子(筷子)取食,不用手接觸食物。」這是高度文明國家的用餐禮儀。另一種乾淨是來自中國人扶弱濟貧的內心。門多薩從未見過有中國人行乞,因為每個城市裡都有收容所,其中有很多給窮人、瞎子、瘸子、老人、無力謀生的人居住的房屋。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始終有充分的大米供給。這些人可以在上述的大館舍中安養天年,此外他們在這些地方養有豬和雞,因此窮人無須行乞也

能生活。這真能讓現代人引以為鑒,我們不忍街友的居住品質,卻不知明朝社會是這樣照顧「弱勢族群」的。中國人不僅自身愛乾淨,更慷慨行善,推己及人,淨化社會!   禮儀之邦   中國人是文明有禮的民族。利瑪竇說:「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以普遍講究溫文有禮而知名於世,仁義禮智信是他們最為重視的五大美德。對於他們來說,辦事要體諒、尊重和恭敬別人。」我們的祖先以禮儀之邦而揚名國際,這是中國人共同的驕傲。伯來拉更進一步稱讚:「吃飯文明,講話也文明,論禮節他們超越了其他所有的民族。」禮儀不應徒具形式,更需發自內心對待日常生活的人事物。更進一步來說,禮儀不

僅體現在人與人的交往,更具有改變社會狀態的力量。王陽明的弟子及其後學於居鄉時,主導家族建立宗祠,凝聚宗族的向心力,又舉辦講會,闡述睦族之道。而在出任地方官時,大力贊助刊刻簡明的禮儀書籍,並召集學生、童子演習禮儀。明代中國人身體力行,將禮儀的精神與實踐普及於一般大眾,值得現代人深刻反思。   謙虛的美德   治水名臣翁大立曾與萬恭合作《孔子觀欹器圖》。欹器不盛水時,傾斜而無法放置端正。若注入滿滿的水,又會向另一則翻倒。只有在水量適當時,可以擺放端正。君子時常將這種欹器放在座右,提醒自己時時謙虛。《易經》中也記載:「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可見從遠古以來,

中國人就至為強調謙虛的美德。曾德昭看見了這一點,他說:「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嘆。……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如今我們比起明朝更加富有了,在財富曲線增長的同時,莫忘了我們祖先的諄諄教誨,謙虛與禮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涵。   瞻仰大師丰采   十七世紀的科學天才萊布尼茲曾說:「我們很難用語言來形容,中國人是如何完美地致力於謀求社會的和平與建立人與人相處的秩序,以便人們能夠儘可能地減少給對方造成的不適。」又說:「我們從前誰

也不信世界上還有比我們倫理更美滿、立身處世之道更進步的民族存在,現在從東方的中國,給我們以一大覺醒!」其中所言的「立身處世之道」正含納於謙虛與禮儀當中。因為明朝中國人的文化是如此可敬,傳教士們率先學習漢語、改穿儒服,甚至為此改變天主教的某些教規,接納中國祭祖祭孔的習俗,大批中國精英士人因此加入天主教。中國最早成為天主教司鐸的吳歷,更主張推行「華化天學」*。明朝時,中國與歐洲是以尊重的態度相互學習、文化交流的,可惜明亡後中斷了,否則天主教也可能像佛教一樣,發展出中華人文的特色。   從鴉片戰爭以來,西方挾船堅炮利武力叩關,以強凌弱,殖民亞洲,造成被壓迫國家人民極大的痛苦。回看萬曆時代,明朝身為

世界大國,卻沒有侵略別的國家,也沒有殖民的行為,把別國變成自己的領土。馬來西亞前總統馬哈迪(Mahathir bin Mohamad)曾表示,中國和馬來西亞有上千年和平友好的貿易交往,中國從來沒有占據或殖民馬來西亞的意識,和西方的殖民主義完全不同!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也說:「中國從來沒有侵略過菲律賓。」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再度站上世界舞台,東西方世界應當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如今恐怖攻擊頻傳,發生世紀難民潮,人心惶惶,而造成恐怖主義的原因更多種多樣。我認為,世界各國應該參考明朝不向外侵略的原則,這種模式才是世界和平的基礎。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

bee)曾說,中國比西方更成功之處在於,中國在和平而有規律(peace and order)、相對較安定的環境中,成功地維繫了數百萬人的團結一致。這個現象的內在邏輯,值得我們深思。   能夠收到這些名賢的書跡,對我而言是特別的緣分。我編寫這本書,希望讓現代人親眼看到這些墨跡,從他們的選紙、用墨、印章,感受他們運筆書寫的情景與心境,大師的丰采躍然眼前,充滿光輝的生命力!他們一起創造了一個文明、繁榮、創意、開放的時代,他們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禮敬的祖先。「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我想要仿傚司馬遷《史記》列傳的方式,「藏諸名山,傳之其人」,用真實的作品、貼近生活的故事來呈現明代大師的生命智慧。至聖

先師孔子曾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擁抱富而好禮的文化資產,推己及人,這個地球村將會更加和諧美好。 謝誌   歷史很迷人,卻也讓人迷惑,每當讀到史書上精采的人物史事,總興起無限的景仰與喟嘆。   這本書從構思到付梓,歷經了相當長的時間,幾乎橫跨了我研讀明史,收藏明代書畫的整個過程,在這當中我發現了不少精彩的人物,因此集結諸多心得與大家分享。   對於這本書的出版,我要特別感謝臺灣大學傅申教授多年來在鑑賞上給我的指導,他始終為我們的展品嚴格把關,讓展出品質更加完美。我也要感謝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在學術與出版上對我的支持,在每次與他的談話中,總能激發我對一些現象的

重新思考。   感謝何創時基金會主任吳國豪先生長期參與研究討論、研究員胥若玫小姐協助查考文獻史料並記錄整理文字,以及作家胡守芳女土為本書潤筆。此外,也感謝遠流出版公司的編輯團隊,他們的專業態度使得本書更臻美善。 他序 在萬曆文藝復興面前   如果你問英國人,英國文學與文化的根基最遠可以回溯到何時,多數會回答:伊麗莎白時代。這時代裡知名人物輩出,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班.瓊森(Ben Jonson)、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約翰.鄧恩(John Donne),更不可忘記因她命名的伊麗莎白女王。這些才華洋溢的人們,多數出身平民,於時代交

替至十七世紀之時聚集到倫敦。在文藝復興百家爭鳴中,以新思維、新道德承諾,甚至是領導者統治的新典範,重新塑造了英國文化。伊麗莎白世代所留下的資產裡,今日我們最熟悉的是語文。當時的英語現在聽來可能有些古舊,但莎翁與他同時代的人們在紙上所寫下的,是今日三、四億人使用的英語的根基,而且有這兩倍數字的人們熱切學習著。伊麗莎白世代翻轉了他們的世界,還有我們的。   只是為什麼這些人那麼剛好,不早也不晚,都集中在十七世紀拂曉之時現身?我們可以舉出許多英國悠久歷史裡的內在因素,但是最顯而易見的卻根本不在英國國內,而是在國外。其實不只英國,整個歐洲都在這段時間裡遭遇從未見過的新世界。人們旅行,交易貨物,金錢以

驚人的速度累積。歐洲人踏上了陌生的土地,遭遇未曾耳聞的文化,造成了大規模的流離失所與痛苦。可是這段經驗卻讓他們對生存有了不同的看法,並以此挑戰過去的每一項假設。伊麗莎白世代緊抓住這項新事實並內化於己,即使他們明白重新塑造世界的過程有多麼艱辛。最好的例子當然就是《暴風雨》,莎士比亞客觀的嘗試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暴力。與他同世代的人們所採取的應對方法,泰半奠定了我們所謂的現代社會樣貌。   那麼改問中國人,中國文學與文化的根基最遠可追溯到何時。多數人的思緒會飛躍至,譬如唐朝,或再久遠一些的戰國,甚至是孔子的時代。回顧古早歷史向來是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習慣,但我抱持不同看法。如果我們探究今日居住在城

市的中國人實際所思所行,為何卻與他們心裡以為自己應該所思所行背道而馳,那麼我認為與伊麗莎白女王同一時代,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才更接近答案的核心。這個時代出了袁宏道、湯顯祖、董其昌、徐光啟等傑出人士。對我而言,他們與身處同一時代的伊麗莎白世代幾乎一樣有膽識、富有創新精神。他們挑戰舊有的思想習慣,想像新的處世之道,並且讓文學語言進化成今日九億人口所使用的形式。而且有越來越多像我這樣的外國人前來學習。五千年歷史博大精深,但尾端的這五百年才形塑了今日中國的樣貌。   萬曆世代對於外國事物的認識的確比不上伊麗莎白世代,但他們並未與外界隔絕。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非常廣闊。例如徐光啟與海外遊歷的人士往來,了解

到中國不能無視海岸線以外的世界局勢。徐光啟與許多歐洲傳教士合作,為明朝與文藝復興歐洲的知識落差,搭起連結的橋樑。他並非孤軍奮鬥。即便已經是中國繪畫大家,董其昌看過歐洲雕刻術後,將某些繪畫技術運用到自己的繪畫中。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改變,但有誰能站在岸邊阻止時代浪潮來襲?   我們無法回到萬曆年間親眼見到形塑中國未來的男男女女。但感謝何國慶所收藏的文獻史料,讓我們有幸得以親眼目睹萬曆世代的親筆真跡。看著湯顯祖的墨寶,我彷彿看到莎士比亞在紙上書寫。讀著徐光啟的文章,就跟讀班.瓊森的書信一樣令人激動。在袁宏道的書法裡,跟讀約翰.鄧恩的文字一樣發人深省。我是何等榮幸能夠親見這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與作者,他

們與我出身的英國伊麗莎白世代一樣是睿智的老祖宗。   仔細看看這些書信。如果不能了解我們的祖先,將無法了解自己。這些文獻幫助我們盡可能的與他們拉近距離。透過這些史料,他們展現了自己身為何人,經歷過哪些事。他們也告訴我們身為何人,以及仍須努力之處。 卜正民 Timothy James Brook(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 他序 晚明的世界,世界的晚明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錯綜複雜,過去一直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之嘆。長期以來由於「政治掛帥」的歷史觀深入人心,總是把改朝換代作為理解歷史的基調,講起中國歷史,就以官方寫史的維度,逐一敘述王朝的興衰陵替,細說「夏商周、秦

漢隋唐、宋元明清」。二十世紀的劇烈歷史變動,促使史家觀點多元,以不同角度探索中國歷史變化的脈絡,有的從社會結構與階級變動著眼,提出唐宋變革,劃分了貴族世家霸權統治轉變為科舉選士的文治架構。強調思想文化的學者,則從文化精神與意識形態著眼,指出春秋戰國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兩大拐點,前者奠定了傳統中國社會思維的格局,後者開創了現代中國的面貌。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進行得如火如荼,更令史學家放眼全球,以世界史的角度來思考中國歷史的演化,就特別關注中外文化交流,注意交通貿易所產生的物質文明擴散與中外文化思想的相互影響,開始聚焦於大航海時代的晚明中國。   傳統史家對晚明的敘述,一般比較負面,是作

為朝代覆滅之前的衰世來看待的。晚明政府陷入黨派鬥爭,文人沉溺於詩酒風流,社會貧富懸殊,階級分化嚴重,最後出現明末造反民變,再加上滿清崛起關外,在在都使得傳統史家認為,萬曆一朝導致明代的覆滅。然而,這種觀點有其可議之處,甚至充滿歷史判斷的謬誤,忽視了萬曆一朝人們生活的實際狀況。我們假如不以政治成敗論英雄,不以政權興替作為歷史評價的唯一標準,放在全球歷史發展的大格局來看,就會發現,晚明的商業經濟繁榮、社會風氣開放、思想自由活躍、文學創作蓬勃、藝術探索創新、生活品味精緻,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最發達的文明地區,譜寫了世界史在早期全球化時期,最為精彩奪目的篇章。   何國慶先生作為書畫收藏家,長期以來

專注明末清初的書畫作品,特別是十六世紀後半到十七世紀初的萬曆時代,的確是別具慧眼,揭示了晚明歷史的世界性文化意義。他的收藏不但集中了具體的藝術品,為藝術史研究提供寶貴的材料,而且可以聯繫書畫作者的社會網絡與人際關係,呈現了晚明社會的千姿百態,讓我們在四百年後,如睹其人,如聞其聲,從筆走龍蛇的藝術展現到友朋往來的書牘投贈,看到了時人思想感情的互動,甚至展現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動向。   這本書中的第一篇「中西交流與全球化」,略述晚明中國在早期全球化扮演的角色,並藉著利瑪竇來華接觸的士大夫,列舉徐光啟、焦竑、祝世祿、王弘誨的書跡,以實物展現這些協助中西文化交流的人物。其中說到思想家焦竑(萬曆十七年狀

元)是徐光啟的恩師,也是介紹徐光啟與利瑪竇結識的關鍵人物。焦竑考中狀元的「同年」,有陶望齡(探花),是袁宏道兄弟的摯交,一同開創了公安派文學思潮,並且崇仰及宣揚徐渭的文藝成就。同榜成為進士的,還有二甲第一名董其昌(傳臚)、三甲的祝世祿、高攀龍等人。焦竑特別推崇的好友李贄,在晚明思想界是特立獨行的思想家,也在南京因為焦竑與徐光啟而結識了利瑪竇。可以由此推知,萬曆期間思想開放的知識群體,在文藝見解與創作上都有探索精神,與早期全球化這個時代激起的社會結構鬆綁,及其衍生的社會文化創新能量,是息息相關的。   李贄與利瑪竇來往密切,思想有過交鋒,曾特別介紹過利瑪竇(西泰)的思想言行:   承公問及利

西泰,西泰大西域人也。到中國十萬餘里,初航海至南天竺始知有佛,已走四萬餘里矣。及抵廣州南海,然後知我大明國土先有堯舜,後有周孔。住南海肇慶幾二十載,凡我國書籍無不讀,請先輩與訂音釋,請明於《四書》性理者解其大義,又請明於《六經》疏義者通其解說,今盡能言我此間之言,作此間之文字,行此間之儀禮,是一極標致人也。中極玲瓏,外極樸實,數十人群聚喧雜,讎對各得,傍不得以其間鬥之使亂。我所見人未有其比,非過亢則過諂,非露聰明則太悶悶瞶瞶者,皆讓之矣。但不知到此何為,我已經三度相會,畢竟不知到此何幹也。意其欲以所學易吾周孔之學,則又太愚,恐非是爾。   李贄的觀察十分精準,發現利瑪竇是極其標致的人物,聰明

絕頂,學殖深厚,謙虛樸實,但卻說不準他來華的動機。李贄推想,若是利瑪竇想以西學(包括基督教)來取代中國傳統儒學,未免有點過分,讓他相當疑惑。李贄的疑惑,可能反映了當時心胸開放的士大夫知識人的態度,即使對利瑪竇的傳教事業存疑,卻對中西文化碰撞的思想交流感到濃厚的興趣,展現了晚明思想開放的時代精神。李贄曾經寫了〈贈利西泰〉一詩:「逍遙下北溟,迤邐向南征。剎利標名姓,仙山紀水程。回頭十萬里,舉目九重城。觀國之光未?中天日正明。」這首詩讚譽了利瑪竇迢迢萬里來到中國,結尾卻誇耀大明帝國的文化榮光,中天日明,反映李贄在接觸西方文化思想之際,湧現的是文化自信。   何先生書中展示的書畫收藏極為豐富,有明代

文臣武將的書跡,也有思想界、文學界、藝術界的名家手跡,更有科技、方外、婦女等類別,反映了晚明文藝思潮的活潑與躍動,同時也展現早期全球化對傳統社會的衝擊,促成了藝術想像的探索。 鄭培凱(中華學社社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 專文推薦 民國人的晚明關懷   老朋友明民館館主何國慶先生又要出書了。筆者在此稱呼何先生為老友,沒有高攀也沒有托大的意思。早在民國八十四年(1995),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舉辦開館第一檔展覽:「明清近代高僧書法展」,何先生不恥下借,向區區在下借了兩件藏品展出後,我和他即有長達二十餘年「亦敵亦友」的特殊交誼。   何先生慈心佛面,是慈濟的大護法,有人要與之

為敵,談何容易!在理性可以思考的範圍內,任何理性的人也不太容易找到可以與之角力的誘因。我與他所以有「為敵」的可能,純粹是收藏的緣故。中國藝術、中國書畫在這個世紀之前,比如說西元二○○○年之前,市場價格對我們這些窮教員還是開放的,不管在古董店或拍賣市場上,當時只要不要碰到對文化有理念的買家,我輩窮教員都還有些機會買到文化內涵較濃厚的作品。上個世紀,華人世界中有文化意識與修養的買家不多,很不湊巧,何先生恰好是箇中的鳳之毛、麟之角,而且胃口奇大,其收藏中心雖有所在,邊際卻無所不在。何先生家道尚屬殷實,口袋頗深,競標的結局就不用談了。面對區區這位敗軍之將,何先生有時還蠻有風度的,他會偷偷幫我拍一兩件我

付得起價格的藏品,我聊勝於無,他也藉以安撫敗北者的心靈創傷。   隨著中國文物市場價格的沖飛,我「為敵」的資格自動喪失,昔日出入東亞地區古董市集的美好歲月,早就被時光沖刷到遙遠的記憶之海的角隅了。我別無選擇,只能寬心釋懷,接受何先生為友,但我還是極樂意為友。在臺灣這麼多資本家中,比何先生財富殷實的大有人在,誰願意出錢,做個收藏家?已是收藏家了,有幾位能像何先生這樣將收藏當志業,整個藏品就像五百年來文化史的展現,而且是多維度而有體系的展現?已是有體系的收藏者了,又有幾位能像何先生這樣將個人的品味化為公共教育的資源,自己出資成立基金會、辦展、演講、出書,而且規模不小,其活動能量甚至超出不少公立博

物館之上?更重要的,他的收藏擁有獨特的文化視野,以物證道,以藝入玄。由書作的點勒鉤撇、信札的切切情語、冊頁的連珠跋記,由小見大,事事關心,一個時代的風情就由此展開,哪位收藏家有如此獨特的風格?一個人如有機會受到這樣的藏家的厚愛,或借展藏品,或囑咐撰文,或受命編書,他焉能不竭力以赴?又焉能不以「我的朋友何某某」之語自豪。   《萬曆駕到》一書是何先生最近將要出的一部書,論及這部書的成立,近則是建立在這兩三年「萬曆萬象」幾檔成功展覽基礎上編成的;遠則是建立在何先生二、三十年來日孜月矻的努力而成的。何先生的書法收藏以明代及民國為兩大重心,他是政治上的民國人,也是文化上的明朝人,他對這兩個時期的文化

特別關心。關心所致,另生見解。明朝是很接近當代的一個時代,晚近學者論中西文化或論中國現代性的問題時,明代都是關鍵期。同樣重要的,有重要文化意義的臺灣史也是在明代展現的,明鄭時期濃縮了中西兩地與明清兩朝的文化衝突與轉折於此一島嶼。明代的影響就在我們身邊,或者說:就在我們身上,繞不過去的。   明亡於崇禎,但史家論明亡原因,常將禍因遠溯至萬曆。明朝皇帝的總體特色在於大有作為,從開國的朱元璋到煤山自縊的朱由檢(崇禎帝)莫不如此。萬曆皇帝恰好相反,他的政績之中最匪夷所思者,在於他非比尋常的不作為。中國史上,要找到如萬曆帝之不識不知,無思無為者,再無第二帝。偏偏他在位甚久,長達四十八年,政壇的中樞神經

幾乎長期癱瘓。但何先生蒐集萬曆時期書畫甚豐,越收集越感萬曆一朝之文質彬彬,光輝燦爛。他相信後人對萬曆一朝的總體判斷需要調整,萬曆皇帝的無為不見得是懶,而是無為而無不為。萬曆三大征就不是無作為,萬曆時期東來的傳教士看到的中國也是禮樂衣冠的天朝。   歷史的判斷難免依不同的視角而立,何先生的說法是翻案,是一家之言。但他的「翻」是有本的,他的論證最大的本錢來自於他豐富的收藏傳達出的文化訊息。退一步想,即使何說不能視為定論,它仍有重要議題的意義。雖然論者可以反駁道:萬曆一朝的書畫與同一時期的政經軍事局勢大有齟齬,文化的盛世不等於政治的盛世。但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萬曆一朝縱使真是衰世,衰世之說傳達出來

的真相更值得重視。因為連衰世都有如此耀人心目、輝照千古的文化表現,那麼,中國的盛世可知矣! 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中國全球化的起點在明朝 「全球化」這個詞彙雖是當代思潮,但其概念與影響在古代已經存在。來自歐洲與日本的白銀影響了中國的經濟與政治,而中國的各種商品進入了歐洲人的日常生活,哲學思想則影響了啟蒙運動,這些事例都證明了晚明中國的開放性。我的好友卜正民是研究明史的專家,他在《塞爾登的中國地圖》書中研究一幅明代地圖,認為這幅地圖顛覆了人們對明朝「封閉保守」的看法,說明了「十七世紀初的中國人也會出國,也會參與海上貿易,他們瞭解外面的世界。」明朝中國一點兒也不封閉!這幅地圖證

明了,區域性的貿易網絡當時已透過歐洲的船隊連繫在一起,歐洲船隊來到中國海域貿易後,便完成了全球化的網絡。 萬曆時代的全球化,以貿易為開端。當時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就曾寫信給萬曆皇帝,希望加強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那時還沒有蘇伊士運河,要寄信到中國必須乘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穿過印度洋。當時的信使在途中遭遇船難,信件也沉入大西洋。一九七八年,信件被打撈起來,成為了明朝名聲遠播海外的歷史見證。一九八六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訪問中國,將伊麗莎白一世的信件複製品送給了中國代表。相隔三百九十年,這封郵件終於寄到中國了。 萬曆時期,社會上各方面都發生了劇變,樊樹志教授稱之為「晚明大變局」。中國並沒

有錯過全球化,中國的商業、工業、知識界都吹進了新的風氣,打開了視野。我想透過真實存在過的明朝人物,藉由重探他們的生平言行,凝視他們的墨蹟手稿,以尊崇敬重的心,告訴後代子孫:我們的祖先非常優秀,我們的身上有他們的DNA。「明朝」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代表了珍貴、美麗,富有創造性的時代,我也最喜歡晚明的生活品味與文化氛圍。我誠摯地希望,傳教士們稱讚中國人「富而好禮」、「謙遜」、「極其清潔」的明代文化,能夠傳之永久。 中西交流與全球化 我將萬曆時代因為全球化而產生東西文化交流的現象,歸納為「西學東漸」與「漢學東傳」。西學東漸的參與人物主要是來華傳教士和中國的高級知識份子;漢學東傳的主要人物是中國學者和弘法

海外的僧人。他們在東西交流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論法規命令的行政訴訟─以司法院釋字第742號解釋之脈絡為中心

為了解決玄 彬 吳漣序的問題,作者顏揚修 這樣論述:

本論文乃針對現行法規命令的司法控制安排是否妥當、有無改革必要、如何改革進行研究分析。對這個問題先於第二章劃定本文所研究的法規命令的意義為何並捕捉其與其他國家行為不同的特性用以作為後續說明的基礎。經研究發現法規命令的行政作成性質以及抽象規範性質,使得法規命令的風險與權利保障需求大於法律與具體行政行為。因此在第三章便依據憲法第16條訴訟權保障的要求,必須給予行政法院層次的救濟程序才能有效保障人民權利,並考量到司法權於權力部門的弱勢地位,所以進一步研究我國司法權能否承擔此一更為積極的法規命令控制任務,得到我國目前司法權的力量應足以支撐提高法規命令司法控制變革的結論。其次,由於提高法規命令司法控制的

強度將更加限縮行政權使用法規命令的強度,而涉及到權力分立的問題,故在第四章嘗試對於司法權介入行政權領域如何才符合權力分立進行分析,並獲得開放法規命令行政爭訟管道應符合權力分立,只是在具體的爭訟程序設計上必須注意權力分立的要求。此外,因為扭轉法規命令合法性以及提升挑戰頻率本身對於法秩序安定與對行政效能的破壞均屬嚴峻,必須有配套措施,因此也一併於第四章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論係認為在提高司法權控制法規命令強度的同時,因為我國現況法治傳統未予穩固,社會對於行政效能的高度需求與期盼下,本文主張應放寬法律保留的限制,一方面能夠減輕法規命令受到司法削弱效用的缺失,另一方面甚至更能發揮效用以回應現代社會愈趨複

雜困難的挑戰並兼顧人民權利保障。最後在第五章以前述較偏向憲法討論的法規命令行政爭訟結論作為指導原則嘗試架構諸如法規命令的訴訟種類、訴之利益等相關機制,並以此作為基礎評析我國現行唯一開放的法規命令行政爭訟,也就是行政訴訟新法都市計畫審查程序的相關制度以及作為修法前提的釋字第742號解釋。希冀藉由以上研究能夠為我國法規命令爭訟制度盡一份棉薄之力,拋磚引玉,完善我國法規命令的相關制度。

設計流感力-FLOW:The Power of Forward

為了解決玄 彬 吳漣序的問題,作者台灣設計師連線 這樣論述:

設計的未來在哪裡?   「流」是一股突破力量、是互動的結果、更是改變的開始。  流感力,是一股向上突破的力流,一股堅持蛻變與交流的感染力……。   FLOW,象徵著台灣設計師們面對未來發展所充滿無限的可能,以及靈感湧出、創意川流不息的動力。本書由不同面向來說明FLOW,透析此概念思維對台灣設計的影響;其中,包含40 多位台灣設計師及各類創意工作者們,從探索自身的經驗、職場上累積的專業及思考,來詮釋屬於台灣生活設計美學的流動力。   「流感力」,訴說的不僅是一股觸發台灣設計向未來邁進的勁道,更是強化設計師內在的廣度及深度的思維模式,以及透過這股推力所發展出的結果。希望透過「流動」的交流與衝擊

,將設計的思維與力量,像空氣中的水分子一樣散佈出去,讓更多人可以感染、體會到設計的美,也能更彰顯創新設計的價值與力道。   聚集熱情的力量(Force),進行連結(Link),尋找機會(Opportunity),向世界(Worldwide)勇敢邁進   FLOW,不只是設計思潮向前行的推力,更是一股向上突破的堅持;唯有以力爭上游的心態來迎接各項挑戰,台灣設計界才能不斷地力流而上。   《FLOW》象徵設計師們靈感湧出、創意川流不息的動力透過不同面向的交流互動、資源共享,將共同展現台灣設計內在的思維與推動未來發展的力道,所以在視覺呈現上採用如同河水般,由主流分出眾多支流、最後又匯集到主流中的概念

,來表述跨領域跨思維各自發展卻又交錯匯集、共同發聲的意象。   ◎ 幽暗中的微光:以高質感的黑卡紙鋪上銀色油墨字,呈現安靜的藝術質樸感,讓讀者可以細心品嚐各設計者的心思與理念。   ◎ 作品和理念的呈現:每一件作品都是歷經許多創意的流動過程,讓讀者親自動手去將每件作品展開,採用四色印刷(作品)和單色印刷(理念概念)的方式,更貼近作者的心思。   ◎ 封面流動的層迭紋路:開展出流動的水流波紋,透過漣漪產生無數環形紋路,撼動出讓人無法忽視的波動水面。   整體性的從封面流動貫穿到內頁幽暗都是很安靜地引導讀者細心瀏覽,黑色的環境,更能稱托本質,以轉譯紙材媒介來呼應負荷感大的文字並襯托出圖片,並衍深到

後面主題展全彩色頁作對比。 本書特色   ◎ 第一本由多位國內設計業界共同發聲,探討設計未來的專書  ◎ 整體裝幀表現融合內文、意念,在閱讀時感受不單只有文字的力量。  ◎ 內容豐富多樣,讓未來想從事設計產業,抑或是已在設計產業中,給予多樣的思考義涵。 作者簡介 台灣設計師連線   台灣設計師連線於2006年由台灣跨領域、跨公司團隊等設計相關工作者自發性組成,成立的最初目的,主要是為了台灣設計師週(Taiwan Designers’ Week)而成立。藉由舉辦展覽活動的形式,創造一個分享設計創意的交流平台,推動台灣設計師、團體、產業互相分享設計心得,向台灣民眾展現與分享設計新成果,進而共同將台

灣設計推向國際,讓使台灣設計的創新思維,能有在國際間展露頭角的機會,且能有更明確的定位。   自2007年以來,台灣設計師連線自發開始籌備舉辦台灣設計師週(Taiwan Designers’ Week),參考其他國家的設計週,並開創性地加入了「主題聯展 Theme Zone」的內容區塊,強調設計美學與概念,以「主題」設計聯展的方式,號召各領域設計師以對此一主題的探討,共同策想主題論述,以激發更多靈感交流及創造合作機會,以訴求「概念」,或所謂的「design art」的形式表現,意圖提供長期為高科技產業服務的設計師們,一個自由揮灑個人創意的分享平台。   至今,台灣設計師週,不僅展現了強大的號召

力與群聚力,同時也是台灣設計活動革命性的創舉,不僅凝聚起台灣設計師的創作意識、顛覆了大眾的設計概念,更逐漸建構台灣設計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品牌。從2007年到2012年,每年的台灣設計師週都號召了超過300位以上的台灣設計師參與,也獲得眾多設計團隊、設計公司,以及關心設計與創新的企業共襄盛舉。此外,台灣設計師連線也藉由匯集台灣設計師的平台角色,協助跨界、跨組織,導入設計師的設計專業與設計美學,來協助各類產業的升級與應用突破,讓設計能更貼近生活。另外,在協助個人設計品牌與工作室經營上,努力提供與產業資源串聯的管道。為了提倡生活美學與徹底實踐常民設計的概念,更不間斷地朝多方推廣設計的教育意義。最後,

在積極參與國際設計活動的同時,把握任何可以促進跨國交流、架構完整互動平台的機會。   未來,台灣設計師連線仍將持續努力,除了持續舉辦每年設計師週的活動,也將觸角延伸至其他與設計、文化概念相關的活動,持續保有熱情,秉持夢想、理念先決的態度,默默的落實與執行出更多有意義的合作計劃、關注更多與設計生活美學相關的提升。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們這股無私的奉獻精神,促使更多台灣設計師們也能一起自發性地加入熱血的行列。設計的旅程上,讓我們一同 「FLOW」邁進。 設計者簡介 黃顯勛   畢業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專長於編輯排版、印刷製程、字體設計以及企業識別系統設計。 曾任職於誠品書店(信義)美術設計、

自由落體設計公司;2008年成立DHDS個人工作室自由接案,主要為華研國際音樂與臺灣微軟網路廣告製作。   作品入圍捷克布魯諾國際平面雙年展、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香港設計師協會亞洲設計大獎字體設計類優選、金蝶獎新一代書封設計雙優選、臺灣國際創意設計大賽銅獎以及德國if概念設計大獎等;並於2010年受22th波蘭華沙國際海報雙年展系列之邀於“新面孔New Face—海報展”展出,同年作品獲典藏於臺灣設計館。

法治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從《共同綱領》到《八二憲法》(1949-2019)

為了解決玄 彬 吳漣序的問題,作者魏子璇 這樣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迄今七十年的歷史,也可以濃縮為一部憲法史或法治史。憲法規範國家的性質、制度、任務等根本問題,憲法的根本法地位使得國家重大的社會變遷基本都會在憲法史中有所體現與映射。歷史包含諸多視角與領域,而憲法史主要注重的是憲法與社會現實變遷、尤其是與政治演變之間的相互關聯。縱觀共和國歷史,無論是政治史還是憲法史,整體看來都是在根據現實的變化與需要不斷校正;展現出一條烏托邦色彩與理念追求日益消逝,逐漸走向制度化與現代化的演變脈絡。中國官方當今對法治採用的表述是社會主義法治,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當然官方對社會主義概念的詮釋在數十年間不斷變動,對法治的認識同樣如此。社會主義制度一直被視為是國家

的根本制度,在現行憲法第一條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共和國的前三十年中,社會主義這一意識形態一直是政權主要的合法性來源。但自七十年代末期開始,原有的意識形態愈發式微,與此相配套的計劃經濟政治體制也逐漸瓦解;這使得國家不得不開始逐漸發展市場經濟、主要依靠績效合法性,同時也因經濟績效存在的弊端與風險而逐漸建構法理合法性,重新強調實行法治路線,逐漸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法治是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而憲法又是法治的基礎,是衡量法治發展水平的尺度和基本要素。不過中國此前幾部憲法的內容中都只是分散地、間接地展現出了部分法治理念,尚未

上升到一定高度、尚未獲得足夠的重視;而法治這個概念在憲法中的首次直接出現,是在1999年憲法修正案中,取代了此前一直使用的法制一詞,這一轉變也代表著執政者對法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此次修憲將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針寫入憲法並作為憲法的基本原則之一。而當今,隨著官方出於總結此前曲折歷程的教訓、彌補日益嚴重的合法性危機等考量而进一步地強調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不斷抬升法治與憲政等理念的地位;以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社會階層的多元分化、公民社會的逐漸形成,民眾的法治意識與權利意識逐漸覺醒,民間開始廣泛出現要求盡快落實法治的呼聲;因此官方與民間對實行法

治、甚至是實行憲政逐漸形成高度共識,全社會開始普遍關注法治建設的進展。儘管社會各方對法治的具体定義或认识一直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在現實中法治理念的貫徹也仍然受到諸多束縛,但法治在中國日漸深化的整體態勢卻幾乎已是難以逆轉。而縱覽建國七十年來的法治史,明顯可以從中發現兩條相互聯動的線索與脈絡:明線是官方自上而下的推動,而暗線則是民眾自下而上的追求。畢竟若從根本上看來,法治形成的過程實則正是受到兩個層面的雙向推動:基於社會上層尋求權力的合法性基礎、建構統治合法性的需要以及社會底層制衡國家權力、保護自身權利免受侵害的需要。本文從現代中國的政治、憲法的演變歷程出發,通過法史學的視角概述法治理念在憲法演變

歷程中的發展過程,以及法治理念與社會現實之間的不斷碰撞,嘗試探究法治在中國的變遷歷程與前景;通過對建國七十年來政治史與憲法史的梳理與分析,希望能為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以及未來的路徑方向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