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的男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獨立的男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喬治‧威朗特寫的 幸福老年的祕密:哈佛大學格蘭特終生研究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做个独立的有思想的女性 - 糖水App-值得记录的美好时光也說明:有上进心,永远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做一份自己喜爱的事业,拥有快乐和成就感。 经济独立:不依赖男人。自强自立的女人才更自信、更有人格魅力! 2、 ...

國立臺南大學 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陳宇平所指導 劉盈欣的 新手父母親職參與、性滿意度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 (2021),提出獨立的男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手父母、親職、性滿意度、婚姻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學系研究所 王以仁、吳瓊洳所指導 賀湘邦的 已婚成年子女及其配偶的性別意識與孝道信 念對代間支持的影響 -以台灣社會2006~2016調查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性別意識、孝道信念、代間支持的重點而找出了 獨立的男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婚姻內/獨立的女人堅強背後的真相| u 值媒 - 聯合報則補充:不過,那個名義上稱為她的丈夫的男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只會躲起來,原本以為找到個可以依靠的男人的她,最後,還是得由她出來解決面對的事情,包括債務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獨立的男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幸福老年的祕密:哈佛大學格蘭特終生研究

為了解決獨立的男人的問題,作者喬治‧威朗特 這樣論述:

本書將翻轉許多人對於老化的刻板印象。   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告訴我們,人不斷在改變,即使到了八、九十歲,也能學會新把戲。晚年的我們依然持續演變,並且通常變得比以前更愉快滿足。而扭轉人生的神奇準則是──有能力經營親密關係,加上毅力、紀律、秩序與值得信任的人格。   本書就像一副超級厲害的望遠鏡,透過科學實證的研究數據,以及生動的個案故事,帶領我們見識到一個又一個從沒想過的世界,鼓勵我們思索自身以及其他人的人生;也告訴我們──老,其實沒那麼糟,掌握要點幸福地老化,就能超越衰朽。   ■關於「格蘭特研究」   哈佛大學──這所代表人類智識發展最前沿的傳奇頂尖大學,於1938年開展了一項具前瞻

遠見的「長期」跨學科人類發展研究,這個「長期」幾乎綿延了近一個世紀;其目的是:企圖找出影響人生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這項長期追蹤研究一開始記錄了268位當時哈佛大學大二男性學生的生活,爾後每五年追蹤、訪談,這些累積的文字與數字記錄,成為史上最長的關於人類發展的實證經驗資料。其涉及的研究範圍,橫跨心理學、人類學和物理學特徵;舉凡性格、智商、情感、喝酒習慣及家庭關係等等,都在追蹤記錄之列。本研究追蹤年代之久、歷經時代變動之巨(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搜集資料之豐,以及研究範圍之廣泛,可謂空前。   ■本書揭露了老年幸福的祕密   ‧老年生活幸福的人,中年不一定過得好,反之亦然。   ‧人們可

以從不幸的童年中恢復過來,但童年幸福的回憶依舊是一生的能量來源。   ‧能否有尊嚴、精力充沛地變老,關鍵在於我們自身,而不是基因。   ‧晚年要快樂,身體和心理健康缺一不可。要擁有心理健康,必須有愛,必須活著,必須能夠冷靜思考。   ‧人生幸福的關鍵是:與人擁有良好「優質的關係」。   當我們年老,我們的生命是每一份愛的總和。——喬治‧威朗特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劃)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   江漢聲 輔仁大學校長   吳齊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洪  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張德聰 群我倫理促進會理事長、環球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黃光國 國家講

座教授   黃維仁 國際親密之旅總會會長、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精神與心理行為科系助理教授   詹志禹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推薦語   我很高興看到作者說「童年的幸福回憶是一個人一生能量的來源」。光是這句話,就值得現在的父母去買書來看了。-洪蘭   對於預測幸福的老年來說,日常的喜愛社交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具有安全依附的童年生活、成熟相處(含同理心)的青年生活以及溫暖親密的成人生活。換句話說,愛人與感受被愛的能力才是關鍵。-詹志禹   本書是一本不折不扣為人類發展帶來「福音」的奇書。它所依據的,不是神祇或超自然的力量,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命運或宗教的預言,而是一項令人嘆為觀止的科學研究計

畫。透過這項縱貫人生八十個寒暑以上的追蹤研究的結果,我們看到了科學實證研究的驚人事實,也體驗了身為人類的成就與驕傲。-吳齊殷 作者簡介 喬治‧威朗特 (George E. Vaillant)   醫學博士。身兼精神分析學家與從事研究的精神科醫師,是成人發展研究的先驅。任教於哈佛大學,並指導哈佛成人發展研究達三十五年,著有《美好的晚年》(Aging Well)、《再探酗酒現象》(The Natural History of Alcoholism Revisited)和本書等多部著作;而他1977年出版的《適應人生》(Adaptation to Life),堪稱成人發展領域的經典著作。目前

定居於加州奧蘭治郡,但仍在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兼職。   威朗特醫師除了研究成人發展,亦探討從思覺失調症、海洛因成癮、酗酒與人格違常等病況中復元的過程。截至2003年,他主持哈佛保健中心的成人發展研究已逾三十年。這項前瞻性研究六十年來追蹤724名受試者(男女都有),並加以記錄。 譯者簡介 王敏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喜愛沿著蜿蜒的山路恣肆行走,也愛伏案翻譯,逐日收藏其間的汗水與快樂。   推薦序一  陪伴孤寂的心靈或優雅的智者? / 詹志禹 推薦序二  給我一點正能量,我就有機會翻轉人生際遇 / 吳齊

殷 推薦序三  造命者天,立點者我 / 洪蘭 各章出場主角 1. 成熟使我們變得愛說謊 2. 嘗過才知道滋味——接下來的六十年活得更精采 3. 格蘭特研究簡史 4. 童年與青春期如何影響了晚年生活 5. 步向成熟 6. 婚姻 7. 活到九旬高齡 8. 挫折復原力與不自主因應 9. 酗酒 10. 令人訝異的發現 11. 總結 附錄 註釋 致謝   序 給我一點正能量,我就有機會翻轉人生際遇   先說結論:本書是一本不折不扣為人類發展帶來「福音」的奇書。然而,它所依據的,不是神祇或超自然的力量,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命運或宗教的預言,而是一項令人嘆為觀止的科學研究計畫。透過這項縱貫人生八十

個寒暑以上的追蹤研究的結果,我們看到了科學實證研究的驚人事實,也體驗了身為人類的成就與驕傲。   哈佛大學,這所代表人類智識發展最前沿的傳奇頂尖大學,於1938年開展了一項具前瞻遠見的「長期」跨學科人類發展研究,這個「長期」幾乎綿延了近一個世紀;其目的是,企圖找出影響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這項長期追蹤研究一開始記錄了268位當時的哈佛大學男性本科生的生活記事。這些累積的文字與數字記錄,乃成為史上最長的關於人類發展的實證經驗資料。其涉及的研究範圍,橫跨心理學、人類學和物理學特徵;舉凡性格、智商、喝酒習慣及家庭關係等等,都在追蹤記錄之列。   後來負責這項研究已超過三十年之久的喬治•威朗特教

授(George Vaillant),終於在最近發表了他們出人意外的、饒富知識趣味的豐碩研究成果。首先,這個令人嘆為觀止的人類發展長期追蹤研究,給人們帶來了一個確定的訊息:人生即便到了晚年階段,仍會繼續發展,並且通常是變得更加豐富。這個研究從受訪者在二十出頭的年歲,一直追蹤到他們九十多歲(如果持續活著),這個研究發現,可說是「以實證證據為基底」的發現,可信度極高。人們有了第一手的資訊,得知人們在退休很多年以後,他們的人生發展會是如何的境地。此外,這個研究也針對研究樣本(記住:全為男性)的日常生活的每一面向,如:感情、政治、宗教、應對困難的方法,乃至飲酒等等,進行細緻的深入分析,很多的研究結果,

都出乎我們的意料,讓人瞠目結舌,進而會心微笑。試舉其大者:   ˙老年生活幸福的人,中年不一定過得好,反之亦然。換言之,人生是個變數(variable),而非常數(constant)。命定論或決定論皆不符人生發展的實證結果。這個研究結果的啟示是:人生隨時有逆轉的可能,在順境的要戒慎恐懼,在逆境的要心懷希望。古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確實符合科學的證據。   ˙童年幸福的回憶,確是人們一生能量來源的依憑;但是,即便童年不幸福,人們還是可以從不幸的童年中恢復過來。換言之,條條道路通羅馬,通往山頂的路途也不會只有一條,早年「命運乖舛」的人,毋須懷憂喪志,努力披荊斬棘,還是會有幸福之路可循。

  ˙婚姻在70歲之後的生活幸福中起重要作用。其微言大義,不是「提醒人們到了老年階段,才開始著手維護婚姻不遲」;而是「到了老年階段,婚姻會成為人生幸福與否的關鍵變數,上上之策:最好年輕時就做好維護工作」,可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   ˙人們能否有尊嚴、精力充沛地變老,其決定性因素在於我們自身的行為取捨,而不是由基因好壞決定。也就是說,人終其一生,是否能得到幸福,是屬於「後天」的事務,而不受「先天」的影響。而且,要謹記:人生是個變數,隨時有逆轉的可能,唯有持續不斷、不懈的努力,到手的幸福,才不會一不注意,就灰飛湮滅。   ˙酗酒對健康和幸福的影響(危害)最大。這項長期追蹤,意義最大的

發現就是:「酗酒」對任何人的人生,皆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幾乎無一倖免。在研究中,酗酒是導致研究樣本離婚的最大原因,此外,酗酒經常會併發神經官能症和憂鬱症。與吸煙行為的負面影響一樣,酗酒被證明是提高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誘發導因。一旦染上酗酒,即便受過高等教育的智者也無法抵擋,它排山倒海的負面影響。比較可惜的是,這個研究雖然告訴我們酗酒的後果,但沒有告訴我們人們會酗酒的原因。   當然,該書所提供的豐富研究發現,不僅止於以上所列舉者。該書主要作者——威朗特教授,在書中亦明白指出:「最幸福獨立的男人,往往出身於愛意滿滿的家庭,在其幸福的兒時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學到了人生是值得信賴的,這讓他們有勇氣嘗試和面

對人生的一切挑戰。」驗證了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社會的動物」。而幸福依附在人與人之間所構築出來的社會脈絡中,若自身所在的家庭,缺乏幸福的質素,就只好到社會脈絡中其他的人群單位(例如:社區、學校等)中尋找,這是前面所提的「即便童年不幸福,人們還是可以從不幸的童年中恢復過來」的道理所在。社會學家韋伯說過:「人們總在其社會生活的脈絡中,編織其生命意義之網」,這些充滿智慧的言語,或多或少,都在這個令人嚮往的長期追蹤研究中,得到驗證。   以上,雖然對本書極盡讚美之辭,忍不住還是要提醒讀者,對這個集結「令人讚嘆的研究結果」成書的研究所得,仍要提高警覺,畢竟這樣的研究發現,是立基於對「兩百多位男性樣本

」的長期追蹤研究所得,是否能放諸四海皆準,仍有待更多的實證資料驗證。   最後,總結一下閱讀此書的愉快經驗。它的啟示或許可以如此理解:人生猶如一場完整的棒球比賽(很寫實吧,相信喜歡棒球的讀者都能懂)。固然有那種一路領先,順暢至終的完勝比賽;但是,更多的是高低起伏、峰迴路轉的比賽,不到最終、不知其勝負,這樣的比賽,更扣人心弦、更受人矚目。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比賽,是那種原先一路大幅落後,眼看即將完敗,卻在九局下半二出局的情況下,依靠滿貫全壘打逆轉的戰役,箇中百味,只有人生大戲可堪比擬。 吳齊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第六章 婚姻心理健康和愛(人)的能力是相關的,但很難確定其間

的關聯。因為愛沒法論斤秤兩,或用特殊的鏡片去檢視。詩人能描述到某個程度,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包括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愛仍是謎一樣的東西。親密而溫暖的依附(並非只有性,甚至不是生存本能的衝動,通常稱之為愛慾)很重要,是格蘭特研究的第三個教訓。但人類行為中,親密是檢視起來最主觀、最不易測量的面向。和另外一個人共度時光的樂趣,與艾瑞克森提出的親密關係不太一樣,這一點最末一章會說明,我會先在這一章釐清兩者的不同。艾瑞克森提到的親密關係,如同發育期,是發展階段任務。有些人比較晚,但大多數人都會完成發育。如同雛鳥會飛離親鳥的巢,我們都必須離開父母的家,走進同儕的世界,和他們建立情感關係,共享空間、金錢、決

定和計畫,在各方面相互依賴。哈佛成人研究將艾瑞克森的親密關係下了一個操作型定義:維持互依互賴的忠誠關係,共同生活十年以上。但忠誠的形式因人而異。本章要探討四個問題:情感親密是什麼模樣?我們可以從維繫五十年以上的婚姻學到什麼?撐不下去的婚姻教了我們什麼?親密關係和心理健康之間有何關聯?研究格蘭特受試者的婚姻打開了我的眼界。我曾在投稿《大西洋雜誌》的一篇文章上斷定,關係(亦即有溫柔依附的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至今我仍深信不疑;但我要收回第一本書裡的說詞:「從格蘭特研究的各種長期變數來看,大概只有長年維持幸福婚姻的能力,最足以預測心理健康。」1977年,我堅信依統計數字來看,離婚對往後的發展和快

樂均甚不利;但這些年來卻發現這是言之過早。三段婚姻現在我要落實抽象的觀念。我將運用具體事例、個別研究員的評語與多年來的後續追蹤,來介紹三段不同的婚姻:一是終生美滿的婚姻,一是幸福長久的第二春,一是既無衝突、亦乏柔情,默默忍耐了一輩子的婚姻。奇普夫婦(弗列克和凱瑟琳):一起打蚊子也很快樂。  1986年,格蘭特研究廣發問卷給受試者的子女,收到了數百封回覆,其中只有一個家庭,每個子女都勾選父母的婚姻「比我的朋友更好」那一格,那就是奇普夫婦。有個女兒甚至在旁邊寫下:「好得多」。

獨立的男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AB,我最近約會的對象只跟我到三壘而已,無論如何她最後都不跟我上床,怎麼辦?」

「AB,我最近約會的對象說除非我是她男朋友,否則她不跟我上床,怎麼辦?」

要了解這個時代,在一對男女剛開始認識時,他們能不能夠上床是由「女方」決定的,不是由男方決定的,我想這不會有什麼爭議,因為如果是由男方決定而不是女方決定的話,那很可能是所謂的犯罪行為,也就是說在兩性動態裡面:女人是性愛的守門員。

然而「女人是性愛的守門員」只是兩性動態平衡裡的其中一端,許多藍藥丸世界裡的男人忘記了這個平衡其實還有另外一端,也就是「男人是關係的守門員。」

本次直播,我就要來跟大家聊聊這被許多男人遺忘已久的角色,關係的守門員。
--
紅丸三傑秋季線上講座第二場10/23「挽回技術分析」早鳥票連結
https://p.ecpay.com.tw/E49C684

紅丸三傑秋季線上講座第三場11/27「挽回與人生」早鳥票連結
https://p.ecpay.com.tw/5168116

加入「紅藥丸覺醒紀元 - 當代男人兩性動態生存法則」請點此
https://abovelight.com/red-pill-era/

加入「選擇你的現實2.0 - 將你的熱情與技能打造成線上事業」請點此
https://abovelight.com/choose-your-reality/

加入「夢想生活全世界都是你的社交圈」
https://abovelight.com/dream-life-social-world/

加入AB的異想世界黃金訂閱
https://abovelight.com/members-home/

「Game出你的社交圈」電子書免費下載
https://abovelight.com/join-ab-community/

AB一對一線上諮詢服務
https://abovelight.com/consult-ab/
--
影片目錄
00:00 intro
01:46 開場
05:57 紅丸三傑秋季講座
10:22 女人是性愛守門員
15:40 女人無法把性愛(長久下來)當作像是握手般的交換而不要求後續的價值
22:45 學員案例分析
27:28 交女友的前提,要讓對方覺得有賺到的心態
38:07 轉盤子浪費時間?其實把心思在單一妹子更浪費時間
44:57 別為了打炮喪失框架,劃清立場並篩選出正常的妹子
58:25 紅藥丸覺醒的男人轉盤子的豐盛心態
01:03:30 中場休息
01:06:05 QA:職場上會有焦慮心態,學習速度慢該如何調適?
01:21:45 QA:年過30了,男友沒有想結婚打算,是否該即時停損?
01:39:42 QA:和女伴有借貸關係可以嗎?錢該如何應用比較好?
01:43:19 QA:如何判斷該不該借錢給朋友或女朋友?
01:49:50 中場休息
01:52:13 QA:剛進入職場,本身非本科系該如何與本科同事相處?
01:54:06 QA:想跟妹子上床是不是都要先講明?氣場與心態該如何把持?
01:56:51 QA:怎麼看待女人越來越強調獨立自主?
02:05:23 QA:高價值男人會供養女人,那包養也算嗎?
02:10:23 QA:把工作當做逃避練game的心態,該如何平衡?
02:13:43 QA:離過婚的男人是不是就比較慘?
02:17:54 QA:烏克蘭的妹子也會吵男女平權嗎?都會吵什麼樣的話題?
02:20:37 QA:創業、接搭、約會的時間分配該如何調整?
02:23:34 QA:想把國外影片拿來做解析節目,會不會侵權呢?
02:24:48 QA:離婚的男人未來生活有多爽
02:41:22 秋季紅丸三傑相關資訊
--

新手父母親職參與、性滿意度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獨立的男人的問題,作者劉盈欣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手父母親職參與、性滿意度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性與現況。使用網路問卷調查,研究參與者為509位育有2歲以內幼兒之新手父母。研究工具為「個人基本資料」、「親職參與量表」、「性滿意度量表」與「婚姻滿意度量表」。所蒐集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和多元逐步迴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新手父母在親職參與向度中,女性在「陪伴照料」、「身體護理」、「生活採買」和「整體親職參與」皆高於男性;子女年齡較大之父母的「陪伴照料」、「身體護理」、「責任行為」和「整體親職參與」顯著較高;對子女的「陪伴照料」、「身體護理」、「生活採買」和「整體親職

參與」皆是工作時間低者參與較多;而在「陪伴照料」與「整體親職參與」皆為「小家庭」新手父母高於「折衷家庭」新手父母。二、新手父母的子女年齡愈小、經濟狀況為富裕小康,以及性行為頻率愈高者,性滿意度愈高。三、新手父母為預期懷孕且子女年齡愈小、經濟狀況為富裕小康、性行為頻率愈多者,婚姻滿意度愈高。四、新手父親的工作時間顯著高於新手母親。五、新手父母性滿意度與婚姻滿意度有中等程度正相關,且性滿意度可以預測婚姻滿意度,解釋力為34.6%。  依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新手父母、助人工作者、政府單位與未來研究者參考。

已婚成年子女及其配偶的性別意識與孝道信 念對代間支持的影響 -以台灣社會2006~2016調查為例

為了解決獨立的男人的問題,作者賀湘邦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中成年子女及其配偶之性別意識與孝道信念對於代間支持的影響。其中性別意識為對於性別角色態度是否具有平權的態度;而孝道信念援引葉光輝之雙元孝道雙元孝道信念中的相互性孝道與權威性孝道概念;代間支持為親代子代間互相提供經濟、家務支持,並提供良好情感互動的回饋行為。本研究串連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2006、2011與2016年的家庭問卷資料庫為來源,選取符合研究目的之樣本後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迴歸分析、進行量化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比對2006、2011與2016年的代間支持水準,成年子女對於父母的代間支持與資源的轉移呈現下降趨勢。孝道信念逐漸演化,集體主義與傳統規範漸

漸被平等、尊重與互惠的個人主義取代。二、性別意識在2006、2011與2016的逐期提升;顯示性別平權觀念增加,性平教育在台灣地區推行順利。三、在對原生家庭的代間支持的影響部分,孝道信念還是有一定影響力,但其影響也逐漸由權威性孝道轉為相互性孝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