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處理金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熱處理金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有祈寫的 熱處理工藝與典型案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科學與綠色能源工程碩士班 李景恒所指導 張易中的 高周波感應硬化與前熱處理對AISI 6140和AISI 5140鋼料表面硬化特性之影響 (2021),提出熱處理金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滲碳、高周波表層感應硬化、線圈加熱功率、線圈移動速率、硬度分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科學與綠色能源工程碩士班 李景恒所指導 林國維的 高周波表面感應硬化與前熱處理對AISI 1045與AISI 5140鋼料之影響 (2020),提出因為有 滲碳、高周波感應硬化、線圈輸入功率、線圈移動速度、硬度分佈、金相顯微組織、X光繞射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熱處理金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熱處理金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熱處理工藝與典型案例

為了解決熱處理金相的問題,作者王有祈 這樣論述:

重點介紹了鋼的表面熱處理、化學熱處理、鑄鐵熱處理工藝以及不同熱處理工藝的金相組織特點和組織缺陷案例分析,合金結構鋼、合金工具鋼的熱處理工藝以及不同熱處理工藝下的金相組織特點和缺陷分析。另外,還對鋼的基礎知識、鋼的普通熱處理工藝扼要地進行了闡述。 《熱處理工藝與典型案例》適宜從事熱處理研究、產品設計、製造生產、管理銷售和教學等人員閱讀。 第1章 鋼的熱處理知識 1.1 鋼在加熱時的組織轉變 1.1.1 鋼的實際臨界點 1.1.2 鋼的組織向奧氏體轉變 1.1.3 奧氏體晶粒長大和晶粒度 1.2 鋼在冷卻時的組織轉變 1.3 馬氏體組織在A1以下加熱時的轉變 1.3.1 馬氏

體在A1以下加熱時的組織轉變 1.3.2 馬氏體在A1以下加熱時鋼的性能變化 1.4 鋼的退火和正火 1.4.1 鋼的退火 1.4.2 鋼的正火 1.4.3 正火和退火實例 1.5 鋼的淬火和回火 1.5.1 鋼的淬火 1.5.2 鋼的回火 1.5.3 淬火和回火實例 第2章 合金結構鋼及熱處理 2.1 合金調質鋼 2.1.1 合金調質鋼熱處理工藝 2.1.2 合金調質鋼金相組織 2.2 合金彈簧鋼 2.2.1 合金彈簧鋼熱處理工藝 2.2.2 合金彈簧鋼金相組織 2.2.3 合金彈簧鋼熱處理缺陷及失效分析案例 2.3 滾動軸承鋼 2.3.1 滾動軸承鋼熱處理工藝 2.3.2 滾動軸承鋼金相組

織 2.3.3 滾動軸承鋼熱處理缺陷及失效分析案例 第3章 合金工具鋼 3.1 合金刃具鋼 3.1.1 合金刃具鋼及其熱處理 3.1.2 合金刃具鋼金相組織 3.1.3 合金刃具鋼熱處理缺陷及失效分析案例 3.2 合金模具鋼 3.2.1 合金模具鋼熱處理 3.2.2 合金模具鋼金相組織 3.2.3 合金模具鋼熱處理缺陷及失效分析案例 3.3 合金量具鋼 3.3.1 合金量具鋼熱處理 3.3.2 合金量具鋼金相組織 第4章 鋼的表面熱處理 4.1 感應加熱 4.1.1 感應加熱原理 4.1.2 感應加熱表面淬火工藝 4.1.3 感應加熱淬火設備及工藝調整 4.1.4 感應器 4.2 火焰加熱表面

淬火 4.2.1 火焰加熱方法 4.2.2 火焰加熱淬火設備 4.2.3 火焰加熱表面淬火的工藝操作與品質檢驗 4.3 鐳射熱處理 4.3.1 鐳射發生裝置 4.3.2 鐳射熱處理原理及其特點 4.3.3 鐳射熱處理工藝技術 4.4 表面熱處理金相組織及失效分析案例 4.4.1 表面感應淬火處理金相組織 4.4.2 汽車轉向節中頻淬水裂紋的分析及防止措施 第5章 鋼的化學熱處理 5.1 鋼的滲碳 5.1.1 鋼的滲碳工藝 5.1.2 鋼的滲碳處理金相組織 5.1.3 鋼的滲碳處理缺陷分析案例 5.2 鋼的滲氮 5.2.1 鋼的滲氮工藝 5.2.2 鋼的滲氮處理金相組織 5.2.3 鋼的滲氮處理

缺陷分析案例 5.3 鋼的碳氮共滲 5.3.1 鋼的碳氮共滲工藝 5.3.2 鋼的碳氮共滲處理金相組織 5.3.3 鋼的碳氮共滲缺陷分析案例 第6章 鑄鐵熱處理 6.1 鑄鐵及熱處理 6.1.1 鐵碳合金雙重相圖 6.1.2 鑄鐵的石墨化過程 6.1.3 影響石墨化的因素 6.1.4 常用鑄鐵的牌號與性能 6.2 灰鑄鐵 6.2.1 灰鑄鐵的熱處理 6.2.2 灰鑄鐵的金相組織 6.2.3 灰鑄鐵熱處理缺陷分析 6.3 可鍛鑄鐵 6.3.1 可鍛鑄鐵的熱處理 6.3.2 可鍛鑄鐵的金相組織 6.3.3 可鍛鑄鐵的熱處理缺陷分析 6.4 球墨鑄鐵 6.4.1 球墨鑄鐵的熱處理 6.4.2 球墨鑄

鐵的金相組織 參考文獻 金屬熱處理是在固態下將金屬或合金加熱到一定溫度、保持一定時間,然後用不同的冷卻速度冷卻下來,通過對加熱速度、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冷卻速度四個要素的有機配合,使金屬發生相變,形成各種組織,進而獲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種熱加工工藝。為了保證機械產品的品質和使用壽命,通常重要的機械零件都要進行熱處理。例如,機械製造業中60%~70%的零件都需要進行熱處理工藝,而工模具零件100%都需要進行熱處理。只要選材合適,熱處理工藝恰當,零件壽命可以成倍提高。因此,熱處理是機械零件的製造的關鍵工序,它對於充分發揮金屬材料性能,提高產品品質,延長產品壽命,挺高經濟效益具有重要

意義。 熱處理技術發展很快,可控氣氛熱處理、真空熱處理、離子束熱處理等新技術發展很快,傳統工藝也向著精確、節材、節能方向發展。我國的熱處理基礎理論研究和新工藝的開發與國外的差距不大,但是熱處理設備以及熱處理技術工人的素質差距明顯。為了促進我國熱處理技術的發展,大力發展先進的熱處理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實現“優質、高效、節能、降耗”,中國兵工學會材料委員會和山東兵工學會組織編寫了本書,本書突出實用性、先進性和可操作性,語言精煉,資料可靠,是金屬材料行業和機械製造行業從業人員不可缺少的參考圖書。 由於作者水準所限,書中不足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熱處理金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即將在今年10月成立滿50周年的高力,為了保持成長,相當重視新產品研發,不過早在20幾年前就開發出來的板式熱交換器,目前台灣仍然只有高力獨家供應,更持續囊括公司營收的半壁江山,另一半營收的重要來源,則是大約10年前開始供應給美國燃料電池大廠Bloom Energy的熱能產品。一路走來都跟熱離不開關係的高力,當初韓顯壽董事長從德國留學回來創立這家公司,是怎麼從最早的鋼鐵熱處理技術走到讓一向對品質要求嚴格的德國和日本客戶也認同?

相關個股:高力(8996.TW)

相關產業:金屬加工/製品

更多財經影片 https://tv.moneydj.com/tv/

高周波感應硬化與前熱處理對AISI 6140和AISI 5140鋼料表面硬化特性之影響

為了解決熱處理金相的問題,作者張易中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AISI 5140、AISI 6140合金鋼試棒做為實驗組再以AISI 1045碳鋼做為比對,個別做正常化、850℃/880℃調質、850℃/880℃滲碳兩小時與四小時等七種方法進行前熱處理,前熱處理後試棒再使用四個感應硬化參數進行高周波感應硬化。四個感應硬化參數由兩種線圈輸入功率(95kW與90kW)及兩種線圈走速(20mm/s與25mm/s)組合而成,再使用微小維氏量測表層到心部的硬度分布以及利用顯微鏡觀察顯微組織變化。經880℃調質及滲碳前熱處理的AISI 6140、AISI 5140 合金鋼試棒的表面最高硬度值如後: AISI 6140 合金鋼經880℃滲碳兩小時與經880

℃調質熱處理試棒的表面最高硬度為781HV與660HV; AISI 5140 合金鋼經880℃滲碳兩小時與經880℃調質熱處理試棒的表面最高硬度為720HV與640HV。由此看出增加表層含碳量能夠增加表層的最高硬度。AISI 6140、AISI 5140合金鋼試棒分別使用880℃調質熱處理與880℃滲碳熱處理後以95KW-20mm/s參數感應硬化後硬度量測結果如後,發現AISI 6140試棒調質熱處理表層為硬度為806HV,有效硬化深度為1.85mm;AISI 5140試棒調質熱處理表層為硬度為773HV,有效硬化深度為1.76mm;AISI 6140試棒滲碳兩小時熱處理表層硬度為915HV,

有效硬化深度為1.98mm; AISI 5140試棒滲碳兩小時熱處理表層硬度為865HV,有效硬化深度為1.97mm,發現滲碳可提升表層最高硬度及有效硬化深度。以AISI 6140、AISI 5140、AISI 1045鋼料試棒經880℃滲碳熱處理個別滲碳兩小時與四小時再分別使用95kW-20mm/s參數感應硬化後硬度量測結果,AISI 6140合金鋼滲碳兩小時的有效化深度為1.98mm,滲碳四小時的有效硬化深度為2.13mm; AISI 5140合金鋼試棒滲碳兩小時的有效化深度為1.89mm,滲碳四小時的有效硬化深度為2.08mm; AISI 1045碳鋼滲碳兩小時的有效化深度為1.88mm

,滲碳四小時的有效硬化深度為2.00mm。由此可看出增加滲碳時間可增加有效硬化深度。AISI 6140鋼棒經880℃滲碳兩小時後分別以95kW-20 mm/s、90kW-25mm/s參數感應硬化後硬度量測結果,經由95kW-20 mm/s參數感應硬化試棒的表層最高硬度為915HV,有效硬化深度為1.98mm;90kW-25mm/s參數感應硬化試棒的表層最高硬度為827HV,有效硬化深度為1.37mm。可看出感應硬化參數對鋼料的表層硬度與有效硬化深度有顯著的影響。由實驗結果得知AISI 6140合金鋼相較於AISI 5140合金鋼不論是經調質或滲碳前處理皆有較高的有效應化深度以及最高表層硬度值,

其原因為AISI 6140合金鋼中加入釩元素能有效提升其表面最高硬度及有效硬化深度,在同樣前熱處理與材料的狀況時,比較以95kW-20mm/s與90kW-25mm/s兩組參數感應硬化後硬度量測結果,發現較慢線圈走速及較高線圈輸入功率,因入熱量的提升可使表層組織較快且較大範圍變態成沃斯田體,感應硬化後變態成較多的麻田散體,可有效提升試棒表層硬度及有效硬化深度。透過觀察XRD的角度可知道AISI 5140合金鋼三支主峰分別位於44.60°(110)、64.80°(200)、82.21°(220) 可以看出介於鐵的繞射峰與鉻的繞射峰之間,而XPS可透過電子伏特確認原子鍵結,將單元素能譜圖經過分峰後可

以看出兩個峰分別是530eV、531.8eV分別對映V-O與V-C-O。

高周波表面感應硬化與前熱處理對AISI 1045與AISI 5140鋼料之影響

為了解決熱處理金相的問題,作者林國維 這樣論述:

本研究對AISI 1045與AISI 5140鋼料試棒個別先使用正常化、850/880℃調質與滲碳進行前熱處理,接著使用兩種線圈輸入功率(90與95kW)與三種線圈移動走速(20、25與30 mm/s),制定六種感應參數的組合,以此組合對各種試棒分別進行高周波感應硬化。接著對感應硬化後試樣進行硬度試驗、顯微組織觀察與X光繞射分析。根據兩種鋼料試棒分別在850/880℃滲碳後直接淬火硬度試驗結果,AISI 1045碳鋼的滲碳硬化層深度(Case hardening depth, CHD) 分別為0.39與0.44mm,表層硬度分別為679.3與709.7HV;AISI 5140合金鋼的滲碳硬化

層深度分別為0.44與0.54mm,表層硬度分別為720HV與750HV。由此可知,AISI 5140合金鋼滲碳的硬化效果較佳。比較850/880℃滲碳後直接淬火的試棒與經850/880℃滲碳-回火後採95kW-20mm/s參數組合進行感應硬化的試棒的硬度實驗結果得知: AISI 1045碳鋼感應硬化後的試棒表層硬度較直接淬火試棒分別提高108.8及114.3HV; AISI 5140合金鋼感應硬化試棒的表層硬度較直接淬火試棒分別提高約134.2及115.7HV。對兩種鋼料的試棒進行不同前熱處理後,再以相同的感應參數做感應硬化。發現AISI 5140合金鋼的表層硬度值增加了30~40HV,有效

硬化深度(Effective case depth, ECD) 增加了0.1~0.3mm。AISI 5140合金鋼試棒經不同前熱處理後,分別使用90kW-30mm/s與95kW-20mm/s參數組合進行感應硬化。與原材試棒經相同感應硬化處理的硬度試驗結果進行比較。發現滲碳-回火熱處理試棒以90kW-30mm/s與95kW-20mm/s參數組合進行感應硬化後,表層硬度分別提升165.1與127.8HV;經調質處理試棒分別提升80.5與25.6HV;經正常化處理試棒分別提升13.5與11.4HV。經滲碳-回火熱處理試棒的有效硬化深度分別提升0.38與0.44mm;經調質處理試棒分別提升0.40與0

.42mm;經正常化處理試棒分別提升0.11與0.07mm。其中,線圈輸入功率越高且線圈移動走速越慢,表層硬度越硬且有效硬化深度越深。比較同種鋼料經滲碳-回火後進行感應硬化的試棒與滲碳直接淬火試棒X光繞射結果,發現經感應硬化試棒的硬化層的(110)M繞射峰的FWHM較寬且強度較低。比較採相同前熱處理及感應硬化處理的AISI 1045與AISI 5140鋼料的試棒,發現AISI 5140合金鋼試棒的硬化層的(110)M繞射峰的FWHM較寬且強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