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栽培業商業性農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大學 農藝學研究所 郭華仁所指導 郭菁菁的 論植物品種之智慧財產權保護及其對農產業之影響 (2015),提出熱帶栽培業商業性農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植物品種、智慧財產權、農產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吳育臻所指導 高汝君的 嘉義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變遷 (2014),提出因為有 都市農業、辛克萊模式、土地利用變遷、嘉義市、農業景觀的重點而找出了 熱帶栽培業商業性農業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熱帶栽培業商業性農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論植物品種之智慧財產權保護及其對農產業之影響

為了解決熱帶栽培業商業性農業的問題,作者郭菁菁 這樣論述:

世界各國農作物產量的巨幅度提升,大都依賴作物品種的改良。台灣位於北回歸線上 ,地跨熱帶及亞熱帶不同的氣候,因此植物資源豐富;就單位面積上的物種歧異度而言,在世界上可謂名列前茅。過去不但充分供應國內所需糧食,穩定工資與物價,亦有大量農產品外銷賺取外匯,以進口工業設施與原料,對於工業與總體經濟的發展貢獻至巨。台灣農業環境條件複雜,仍能夠在育種及提升農作物生產及品質的能力上,創造出台灣經驗的農業奇蹟;皆因台灣植物繁殖與育種技術發達,且農業研發人才興盛,從中游的亞蔬中心、農改場、農試所,至下游田間的農民,皆具有世界第一流的農作技術。為使我國植物品種研發跟上國際,近年政府研擬由經濟部提出專利法修正草案

,開放動植物專利,強化研發成果之保護機制;然而是否應開放植物專利,已造成極大爭議。 本研究先從知識經濟為出發點,探討專利權的本質;由於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造成「經濟活動的國際化」;由專利權的歷史沿革來看,專利制度起源於重商主義的社會,在競爭對抗的過程發展。所以專利制度與社會的經濟環境、政治制度有密切的關係。然而在很多創意工業,專利往往成為打壓他人的創新的工具。近代農業之所以能滿足爆增的人口,最重要的因素在於綠色革命催生「高產品種」。由於綠色革命的農業模式成本昂貴,產能卻逐漸走下坡;已開發國家呼籲發起「第二次綠色革命」--也就是「基因革命」,擴大生物科技的應用,以因應氣候異常及人口成長。近世

紀來植物的科學育種加速了作物種原的侵蝕;人類過去賴以維生的糧食種類,在過去一百年間,已經消失了一半以上。然而基改作物經過多年推廣得知:基因改造作物既無助於產量的提升,亦無助於抵抗病蟲害。不但破壞生態環境,促使植物品種單一化,導向規模經濟益趨擴大;且糧食缺乏的區域無法負擔基改種子的高額授權費用,反而多半以有機農耕方式維持生活溫飽。 為了鼓勵育種家努力推出新品種 ,提昇農業發展,確保其農業競爭力,各國都訂有法律來保障育種家的智慧財產權。由於種子之於傳統農作物生產,不僅是個起點 ,也是技術移轉的重要媒介;對於環境而言,更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國際上最常見的植物品種保護方式為「植物育種者權」(Pl

ant Breeders Right, PBR)。國際植物品種權保護的國際組織係植物新品種保護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UPOV)。我國已於2002年1月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成為其會員後,須遵守相關規範及履行入會談判承諾,以執行包括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 Related Aspects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簡稱TRI

Ps )在內的各種規範。為順應此世界潮流,我國早於1988年即參酌UPOV公約1978 年版本,制定及實施「植物種苗法」品種權利登記制度,後為因應國際植物品種保護趨勢及彌補法規之不足,參酌UPOV 1991年公約及歐美日等相關法規,於2005 年6 月30 日修訂為「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歐美等科技強國近年來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技術發展,其植物新品種之培育已跳脫傳統的育種方式;因此育種家、種苗或生化公司轉而尋求獨占性與排他性更強的專利權保護。因為只要經過育種程序,就可以將從原來屬於「人類共同資產」的作物材料,創造出一個並非新的但是屬於公司的私有財。即使如此,多數國家

於專利法中大多明列植物品種不能取得專利,其主要原因為傳統的植物選拔過程為一已知技術,並非新的發明。而發明的創新性為取得專利保護要件之一。專利法對植物的過度保護,不但會在大型農企業間引發不公平競爭的官司,更會讓全球種子國際貿易七成掌握在大財團手上,扼殺許多小公司及農民的研發空間。 本研究發現:植物實用專利係為滿足企業需求所發展出來的制度,並非為一般育種家所設立的。現今跨國種子公司巨頭不再是普通的商業性公司,大到像孟山都這樣的公司,不僅可以操控全球市場體系,而且通過這種全球市場體系形成了一種「全球層級的新權力形態」。孟山都的基因戰略,也就是美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他們用《WTO農業協定》和實施

的「和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法」(TRIPS),強行打開了國家之間的所有壁壘;加上種子專利這個武器,不但使許多農產富饒的國家失去糧食自給能力,經濟決定權也落入跨國企業之手。孟山都拿著基因專利和種子專利做擋箭牌,不允許農民留種及獨立的研究;這些規範限制了農民的習慣及作物的遺傳資源。 智慧財產原本設計的目的,是回饋並引起對知識及創造力的重視,並非如同全球化平台上所討論的GATT、TRIPS、或是近年來我國擬加入的TPP,都顯示出智慧財產權是為了單一化的知識而存在的法規;藉此取代其他獲得知識的途徑、以及其他知識共享的模式。植物實用專利保護的擴張,與美國法院有意拓展生物專利的使用,已造成過去十多年

來全球獨立運作種子公司的蕭條。由於已開發國家對於生物科技專利核准有漸趨浮濫的趨勢;造成許多專利技術閒置的「反公用悲劇」。為了解決這種專利技術利用不足的現象,國際間正在推行「開放生物技術」的觀念。許多主張基因資訊應公開、保留於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的論者,更進一步提出生物資訊應仿效軟體程式的自由、開放模式,並以「開放基因碼」(open source genomics)的方式保持基因資訊的公開取得與自由流動;免除潛在壟斷者假智慧財產權保護之名,行獨占市場之實的可能性。其法律的基礎,都在於不放棄既有智慧財產權架構的保護,僅放棄部分作者的獨占權利,但以契約的方式擴張、確保後續使用者的開

放式授權。 植物專利保護的是基改作物;單一化的基改作物是生態多樣性的殺手。在小農精耕系統下,若考慮生物多樣性,其系統的產出高於單一作物。「綠色革命」所使用的化肥農藥嚴重破壞環境,而友善環境的「綠化農業Greening agriculture」則不但可以增加小農的利潤,也能提供生態多樣性而有助於克服氣候變遷。研究發現:我國農業發展利基為「小農制」;農業典範轉型就是由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與基因革命(Gene revolution),轉換到草根革命(Grass -roots revolution)。草根革命的範疇乃是提倡小農、有機/自然/生態農業的生產體系。國內並無如孟

山都之大型跨國農企業,許多先驅型的發明早被外國廠商取得專利,因此本研究的結論為:以專利保護農業研發成果不利我國植物品種的創新。

嘉義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與變遷

為了解決熱帶栽培業商業性農業的問題,作者高汝君 這樣論述:

嘉義市位於山地和平原交界處,境內東邊三分之一屬山麓丘陵,其餘為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因東、西區的自然環境不同,農業景觀亦有所差別,而政策、都市化以及市場需求也影響其農業發展。嘉義市農業的發展深受都市的影響,其都市農業的發展特徵與辛克萊模式相似。據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一、瞭解嘉義市都市農業發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二、探究嘉義市東區與西區農業發展的歷程與變遷;三、分析影響嘉義市東區與西區郊區農業發展差異的原因。為達成上述目的,本文以文獻資料、官書統計資料、地圖比對,探討變遷的過程並試圖分析影響的因素。並以田野調查與訪談,對過去和目前嘉義市的農業發展情形有更深入的描述與解析。本文依研究目的將嘉義市分

為數個農業區,以了解嘉義市的農業特徵。嘉義市東區自然環境較為複雜,本文依各地自然條件與農作物種植情形,將其分成不同的農業區,分別為:八掌溪河岸平地水稻區、淺山果樹檳榔區、東北郊旱作鳳梨區、市郊水稻區、雜異區;西區農業景觀較單純,依據農業用水來源與農地利用,分成西北西南地下水水稻區、大溪里埤圳水稻區、港坪頭港水稻花卉區。研究發現,嘉義市都市農業的變遷趨勢如下:(一)由糧食作物轉變為嗜好作物:過去自給性高的農業,逐漸轉變以商業性為導向;(二)由中間產品轉變為終端產品:間接反映出過去臺灣所重視的勞力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其優勢逐漸消失,轉而被市場所取代;(三)平原區,由集約到粗放:平原地區幾乎都受到都市

化、郊區化的影響,農業活動逐漸被工商業活動所取代;丘陵區,由粗放到集約:都市擴張的範圍僅止於山腳下,丘陵區仍維持較高程度的農業活動,集約程度提高可維持較高的農業效益。研究結果顯示,嘉義市的農業活動從早期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逐漸轉為人為影響因素的程度提升,如相關機構的推廣提倡,到今日主要的影響因素為都市擴張。市街不斷擴張下,與市街相鄰的農地面臨更多不同土地利用的競爭,也出現拋荒的情形,如都市周圍的平原區早期投入高度勞力的集約稻作農業,到了今日逐漸變為粗放,甚至不種稻米,取而代之的是投入較少農業勞力、資本的玉米、綠肥作物,甚至是拋荒棄耕。而距離市街較遠的地區,因難以轉換為都市用地,相對農

民投入較多,並從事集約度較高的工作,如位於市郊的丘陵區,因受到都市影響較小,反而從早期的粗放轉變為今日的集約,農業經營模式也與平原區大不相同。因此,嘉義市也出現如辛克萊模式一樣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