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施政廷寫的 《講古囉!跟著繪本遊台灣》 青林名家系列:施政廷四書組 和施政廷的 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 - 兒童文化館也說明: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 出版社: 青林國際; 出版日期: 2015/05/25; 作者: 施政廷; 繪者: 施政廷; 譯者:; ISBN: 9789862741900; 類型: 知識性讀物類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青林 和青林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蔣淑貞所指導 劉怡君的 鍾文音客家意識之探討:以《島嶼百年物語三部曲》為例 (2018),提出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鍾文音、詔安客家、福佬化、遊的精神、客家元素、客家意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耿鳳英所指導 林子淵的 一個沒有文物的展示館—以八田與一紀念館數位展示為例 (2014),提出因為有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南】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嘉南大圳之父則補充:逸仔與昕仔從閱讀青林出版社所南瀛之美系列繪本《烏山頭水庫》與2009年石黒昇導演一部八田與一的傳記動畫影片知道了許多關於八田與一的故事與事蹟。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講古囉!跟著繪本遊台灣》 青林名家系列:施政廷四書組

為了解決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的問題,作者施政廷 這樣論述:

講古囉!跟著故事遊台灣 打開繪本,重現台灣古早的故事風景 讓台灣記憶永存世代孩子心中 從北到南的台灣故事,說給你聽~   鹽山   你知道鹽巴是怎麼來的嗎?現代生活中常見的鹽巴,在早期還有人是用「偷」的呢!製鹽曾經是臺灣重要的工業與國防產業,鹽田是南臺灣最動人的風情,而潔如白雪的鹽山則正是最耀眼的地標。然而隨社會與工業的發展,現在鹽田已經休耕,七股鹽場也已經關閉,取代的是全新的「鹽博物館」,積極提供民眾更多鹽的知識,為提供國民更重要的精神食糧而努力。   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   20世紀初,日本剛統治臺灣不久,當時嘉南平原上貧苦的農民耕種著零星散布的「看天田」,耕作水源全仰賴天

雨,所以只能種些旱稻、蕃薯和花生等雜糧。不過,就在八田與一興建了「烏山頭水庫」後改變了這個情形,不僅農民受惠、稻作增加,連居住的草寮都因為收成好,可以換成磚造的農舍;而且再也不用為了喝水而花上兩、三個鐘頭去挑水了。     金瓜石——金仔山的黃金歲月   被譽為新北後花園的金瓜石 ,有著百年來人們在河裡淘金、山中採礦,鑄造金仔山城璀璨的黃金時光。在這山與海的交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礦鄉風情與歷史。跟著書一起穿越時光,細細探索屬於金瓜石獨特的黃金歲月。   小小土地公   有一天,農夫阿炳在開墾荒地時發現一塊古老的石頭,他把石頭當成土地的守護神,每天工作前都會對著它拜一拜。原來,這是守護土地的

土地公。土地公會提醒阿炳要努力工作、愛護環境,懂得感恩的阿炳,常常向土地公獻上他的感謝,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 本書特色   細膩畫風,故事生動寫實,讓大人回味、孩子玩味   青林名家系列,讓繪本帶著你一起遊玩臺灣、認識臺灣   帶領孩子了解臺灣地理文化、民間傳統信仰   以質樸的故事,描繪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從家鄉出發,喚醒自我認同,傳承本土文化   建立在地情感,使生命有溫度及力量  

鍾文音客家意識之探討:以《島嶼百年物語三部曲》為例

為了解決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的問題,作者劉怡君 這樣論述:

台灣社會在解嚴後,隨著客家運動興起,客家意識萌發,作家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三部曲》:《豔歌行》、《短歌行》和《傷歌行》三書應運而生,是作者鎖定客家議題之著作。《豔歌行》書寫股票萬點、全民瘋狂政治媒體的90年代;《短歌行》勾勒雲林鍾舒廖三大詔安客家家族所遭遇的政治苦難以及天災病痛;《傷歌行》敘述雲林家族女性的種種羈絆與宿命。三本著作皆以歌行體命名,「行」有步驟馳騁,疏而不滯之意,寓含「遊」的概念。於《豔歌行》的跋,鍾文音意欲透過書寫,「嗅出浮遊人的命運奧義」,更深刻點出書中「遊」的意涵。鍾文音是雲林縣二崙鄉尖厝崙的詔安客家人,由於詔安客家人極其福佬化,鍾文音直到大學畢業後,才對自己的客家身分有

所體會。探查鍾氏兒時感受及其成長後之「漂流」經驗,頗合乎龔鵬程以「遊的精神」描述客家人之觀點。是以本研究取徑龔鵬程《遊的精神文化史論》一書,以該書「居」與「遊」的概念為研究主軸,剖析《島嶼百年物語三部曲》,以探求鍾文音的客家意識。從而發現《三部曲》之客家元素雖然極為豐富,但並未能在小說情節中佔有重要地位,可能是小說場景雲林縣二崙鄉尖厝崙福佬化嚴重,以及鍾文音在血緣或土地的認同上,切身的客家經驗向來只是片斷之故。《三部曲》所描述之歷史經驗,則分男性篇和女性篇兩篇探討。鍾文音筆下的男性,多能以「逸遊以欣賞生命」的精神面對家國社稷的情勢變化,只有在天災,或是不可遏抑之外力因素時,才以「居」的態度回歸

現實生活層面。女性在面對天災,或政治社會的不公不義所表現的閨怨,充滿了諷刺與不滿。但若自我評估個人小我力量對事件有機會能擁有一絲一毫的影響力或決定權之際,則用「遊」的精神坦然以對。至於《豔歌行》書中的青春女子,雖然身處險惡環境,卻以「遊的精神」發展出超然的態度而洞悉人性,以豁達的思維面對人生。因而了解鍾文音的客家意識為遊的精神,顛覆了傳統客家的論點著重「居」的土地觀和血緣論論點,但無損於她對「在地力量」的感受。

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

為了解決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的問題,作者施政廷 這樣論述:

  20世紀初,日本剛統治台灣不久,當時嘉南平原上貧苦的農民耕種著零星散布的「看天田」,耕作水源全仰賴天雨,所以只能種些旱稻、蕃薯和花生等雜糧。不過,就在八田與一興建了「烏山頭水庫」後改變了這個情形,不僅農民受惠、稻作增加,連居住的草寮都因為收成好,可以換成磚造的農舍;而且再也不用為了喝水而花上兩、三個鐘頭去挑水了。     有沒有聽過「三年一運,好歹照輪」這句俗諺呢?這正是因應烏山頭水庫興建後的分區輪種措施而來的話,烏山頭水庫對於嘉南平原的發展和台灣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興建前後的生活截然不同。在日本技士八田與一的投入和帶領下,花了漫長的十年光陰,建造出這個具有獨特興建手法

的水庫,連外國人也感到驚豔不已。

一個沒有文物的展示館—以八田與一紀念館數位展示為例

為了解決烏山頭水庫和八田與一的故事的問題,作者林子淵 這樣論述:

摘要近年來,由於科技的快速成長,數位化為人類生活帶來許多便利與多樣性,而科技與文化融合,更成為博物館展示詮釋中的一股新的潮流。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國內外紀念園區展示形式與內容的現況,並以「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展示規劃為案例,探討數位科技展示在紀念園區中的運用情形及展示上對觀眾經驗所產生的效益。研究方法採文獻分析法、觀察法及半結構性訪談為主,透過蒐集相關資料,歸納研究結果。作者試圖在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展示媒材中,找出數位媒體在展示詮釋手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可能造成的影響,冀望本研究能提供紀念園區及博物館策展時在數位科技運用及未來進行觀眾經驗相關研究的參考。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歸納結論如下:一、目前國內外的

紀念園區多數仍以實體文物與圖文展板為主要展示媒材,科技媒材的運用仍未普及運用。二、數位科技已逐漸成為展示的新趨勢,虛擬影像或情境營造對於缺少文物的展示,不但能跨越時空限制,塑造空間氛圍,更可能彌補文物不足,以達到展示目的。運用數位科技於展示上,可兼具教育與娛樂的意義。三、科技媒體於博物館的或紀念園區的運用,應只是展示的工具,而非展示的目的,雖可引起觀眾興趣,如何於知性與娛樂之間取得平衡,營運管理能否維持展示品質,也是展示規畫在運用數位媒體時所應留意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