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動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漢語動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策縱,王潤華,黎漢傑寫的 五四運動史(上) 和王誠的 上古漢語動詞語義內涵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国华文教育网-汉语动词重叠形式主要有哪些用法?也說明:答:汉语有些动词可以重叠使用,用来表示短时、尝试或反复多次,带有一种轻松的口气。 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为AA、A(一)A、A了A三种,如“试试”、“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和商務印書館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羅肇錦、陳廖安所指導 李長興的 漢藏語同源問題 (2021),提出漢語動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漢藏語、同源詞、借詞、歷史比較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英語學系 颯楊所指導 陳曉微的 漢語中的動詞懸置空補語 (2021),提出因為有 動詞懸置結構、論元刪略、語意拷貝、空指代補語、空主語的重點而找出了 漢語動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现代汉语动词例释_搜狗百科 - Sogou Baike則補充:《现代汉语动词例释》是学习现代汉语动词的工具书,是一部学习型词典,主要供初级以上汉语学习者使用,共收录现代汉语常用动词1652条,其中单字动词255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漢語動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五四運動史(上)

為了解決漢語動詞的問題,作者周策縱,王潤華,黎漢傑 這樣論述:

  本書乃著名歷史學家周策縱先生的代表作,以豐富的文獻資料,宏大的歷史框架,客觀的敘述角度,分析民國初年影響中國近代史深遠的五四運動,詳細論述了運動發生的社會、思想條件,同時探討運動的發展過程、歷史作用及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聯合推薦:   「一本材料詳實、內容豐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現代中國的讀者不可缺少的指導性參考書……這書把歷史細節和廣闊的社會政治背景巧妙地交織起來,造成一種完美的有解釋性的關於中國的研究,實在是前所未有。」——美國《東方學會學報》   「在這最全面而又最完整的研究中,周教授以一個其新視野和客觀態度,詳細檢視了這運動的各個

方面。」——費正清 哈佛大學教授、歷史學家   「當我讀你的書《五四運動史》時,我就立刻覺得必須寫封信,並且設法寄達你,因為我要為你這書而感謝你。如你所知,我於一九二〇年和羅素一同訪問中國,事後就和他結了婚。作為一個外國人,我當時未能知道中國正在進行的活動的詳情,這些詳情你在你書裏是那麼美妙地敘說了。」——哲學家羅素夫人(Dora Black Russell)

漢語動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日本語】
今回は日本語初級の動詞を10個勉強しましょう。
中国語の発音下手です。ごめんなさい。

【繁體字】
這次跟我一起學習日語初級的十個動詞。
這影片里我沒辦法用繁體字輸入了。
不好意思,我的中文發音不好。


【简体字】
这次跟我一起学习日语初级的十个动词。
不好意思,我的中文发音不好。

〜お知らせ〜
日本語会話レッスンを始めます!
詳細はこちらです。
https://twitter.com/3minjapanese/status/1122753182910701568?s=21


*日本人の方へ*
このYouTubeチャンネルは日本語学習者が日本語の聴解能力を向上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るよう、日本語教師として少しでも役に立てないかと考え動画を作成しております。
日本語学習者が聞き取りやすいようゆっくり話し、語彙も難しいものを避けています。それを御承知の上でご覧いただければ幸いです。
最後までお時間をいただき、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

仕事のメール✉:[email protected]
Instagram:あかね的日本語教室

--Chinese language---
(简体字)
大家好!我是 あかね(日本人)。我是日语老师。一起学习日语吧。
我在大学学了北京话,所以会讲一点儿!

(繁體字)
大家好!我是あかね(日本人)。我是日語老師。一起學習日語吧。
我在大學學了普通話,所以會講一點點喔。

---Japanese language---
みなさん、こんにちは。私の名前はあかねです。(日本人です)
日本語の先生をしています。
中国語が少しだけ話せます。一緒に日本語を勉強しましょう☆


---English---
Welcome to Akane’s Japanese lessons.
Hi, I'm Akane. I'm Japanese and I'm a Japanese language teacher.
When I was a student, I studied Chinese. So I can speak Chinese a little.
Let's study Japanese language!

漢藏語同源問題

為了解決漢語動詞的問題,作者李長興 這樣論述: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之間是否具有發生學關係及其演變過程的一種歷史語言學,旨在建立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及系屬劃分,並重建原始母語,探索出語言自母語分化後的演變規律與方向。其所利用的研究方法是歷史比較法,是透過比較語言或方言間的差異,透過語音對應規律確定同源詞,重建原始語言音系,並找出從原始語言演變至後世親屬語言的演化規律。第一章敘述漢藏同源歷史比較所需的材料跟方法以及介紹漢藏比較近50年來的研究成果跟所遇到的困境。第二章則首先介紹漢藏語言系屬劃分的不同觀點以及介紹多家學者對於原始漢藏語性質的看法,其次嘗試以漢語書面文獻材料所考證的音類成果以及周秦兩漢時期的借詞對音規律去觀察、構擬上古漢語音系,

探討上古漢語音系的聲母系統及韻母系統面貌,進而上溯至原始漢語音系。透過歷史比較法建構原始藏緬語音系。第三章則從原始漢藏語的歷史比較背景入手,本文主要運用借詞在貸入諸親屬語言內部無法形成整齊的語音對應規律原則來判別漢藏語間的同源詞跟借詞區別,透過實際舉例操作進行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鑑別,凡符合這條鑑別原則的皆為借詞。在從多個面向探討漢藏語言的語言現象後,提出6條關於鑑別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原則。第四章則透過漢藏比較尋覓漢藏同源詞,1074個比較詞項的歷史比較尋覓到22個漢藏同源詞。第五章則從藏緬語言的形態進行歷史比較,得出藏緬語言可溯源至原始藏緬語時期的僅使動態、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反義詞前綴三

個形態,再與上古漢語的形態進行比較。本文針對漢藏語同源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希望能夠解決長期圍繞漢藏語言是否同源的爭議,內容包括漢語古音的重建、古代漢語是否具有形態、同源詞表的選擇、語言分化時的共同創新、漢藏間是否具有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類型是否轉換、多音節與單音節等問題重新探索,從具體的語言探索語言的發展,從歷史的比較重建語言的音系。本文在進行漢藏比較前,先利用漢語書面文獻材料(以諧聲及詩韻為主,佐以通假、又音、詩韻、聯綿詞等綜合運用)重建漢語的原始形式,排除後起詞項,繼以藏緬語言書面文獻及活語言材料進行跨級比較,重建藏緬語言的原始形式,最後進行比較詞項的漢藏比較。

上古漢語動詞語義內涵研究

為了解決漢語動詞的問題,作者王誠 這樣論述:

《上古漢語動詞語義內涵研究》一書結合國外語義學理論和傳統訓詁學理論,從語義內涵的角度研究上古漢語動詞的語義,著重探討了與上古漢語動詞語義關係為密切的三大範疇:時間內涵、空間內涵和角色內涵。   本書試圖建構上古漢語動詞語義研究的初步框架,具有相當的學術和理論價值,有利於推進漢語動詞及其他詞類的語義研究。 王誠,浙江上虞人,1982年11月生,2001年9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2005年6月畢業,獲學士學位。   同年9月入讀北師大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導師為黃易青教授,2008年6月獲碩士學位,學位論文為《〈群經音辨〉音切研究》。同年9月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導師為王甯教授,2011年6月獲博士學位,學位論文為《上古漢語動詞的語義內涵研究》。同年7月進入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科研工作,合作導師為王雲路教授。   2013年7月留所工作。主要從事訓詁學和漢語詞彙語義學研究,發表多篇論文。 第一章 緒論 一、動詞語義研究的取徑和方法 1.語義特徵分析 2.配價和格語法 3.認知語義研究 4.句法一語義介面研究 二、古漢語動詞語義研究的現狀 1.研究現狀概述 2.研究案例分析 三、本書的研究物件和基本思路 1.研究物件 2.基本思路 四、本書的語料來源和結構安排 1.語料來源 2.結構安排 第二章 基於《說文》的上古漢語動

詞分類 第一節 動詞的界定和選取 一、動詞的界定 二、動詞的選取 第二節 《說文》詞訓系聯 第三節 動詞語義分類概況 一、一般運動變化 二、涉及身體部位 三、其他動作行為 第三章 上古漢語動詞語義的時間內涵 第一節 動詞的時間語義特徵 一、漢語體範疇研究概述 二、位移動詞的時間語義特徵 (一)位移動詞的過程結構 (二)時間特徵和情狀類型 三、動作動詞表達行為和結果 第二節 動詞時間特徵與語法研究 一、從體的角度看介詞“於” (一)前人研究的檢討 (二)動詞和介詞“於”的關係 二、從時體角度看副詞“方” (一)前人研究的檢討 (二)“方”類副詞的平行互證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上古漢語動

詞語義的空間內涵 第一節 動詞語義和空間位置 一、靜態與動態 二、空間位置關係 (一)空間拓撲關係 (二)空間方位關係 第二節 位移動詞和運動參照 一、自身參照與他物參照 (一)“前、進”“退、卻”的對稱 (二)“前、進”“退、卻”的不對稱 二、空間位移的主觀參照

漢語中的動詞懸置空補語

為了解決漢語動詞的問題,作者陳曉微 這樣論述:

作為論元刪除分析的延伸,此論文探究漢語動詞懸置結構中的空補語,並將其分類為名詞型、動詞型以及句子型。有一個現象是值得關注的,即於動詞懸置的空缺中,先行詞的某部份意思無法被理解到。從語意拷貝(LF-copying)的角度而言,先行詞中的語義只被部分複製到刪略位置。根據此現象,我發現 (1)對於名詞性空補語,指示限定詞的存在與否可以預測數量附加語(adjunct)是否被包含在空缺中;(2)動詞性空補語並無法存在。不論是否有明顯的主詞、或是空主語 (PRO),句子型空補語大多為 CP。根據Radford (2004) 的系統,這些補語的動詞為控制動詞或義務情態詞。只有少部分句子型空補語為 TP,即

例外格位標記動詞 (ECM verbs) 的補語。針對句子型空補語有以下觀察:(1)所懸置的動詞不受 Goldberg (2015) 的相同動詞要求 (Verbal Identity Requirement) 所限制;(2)其和簡答句的對應性;(3)和時態標記符號的並存。最後,此文也探討了句子型空補語為空指代補語 (null complement anaphora) 的可能性。抽取測試 (extraction test) 以及其他證據指向一個深層回指 (deep anaphora) 和淺層回指 (surface anaphora)並存於句子型空補語中的狀況。總體而言,基於動詞懸置空補語的複雜性

,此文認同以綜合的分析來處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