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床架 缺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漂浮床架 缺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OzanVarol寫的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9大策略,翻轉你的事業與人生 和GinaOgden的 探索慾望與親密的整合趨向:性治療的創新與實務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有情門>白色鋼製福沃床組最後博得君心~床架挑選points提醒也說明:自從退貨MUJI的白蠟木床架後, 我們已經有好幾個月睡床墊惹=.='' MUJI的白蠟木床架已經不售了(真的太. ... 不經意看還以為是漂浮的床呢! IMG_6447.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究竟 和生命潛能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所 廖文彬所指導 劉昱甫的 以麥飯石為濾材之人工溼地處理醫院污水廠放流水研究 (2011),提出漂浮床架 缺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活污水、表面流人工溼地、地下流人工溼地、麥飯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化學工程學系所 鄭文桐所指導 林忠豪的 高爐爐下部鐵水流動中鈦化合物濃度分佈之數值模擬 (2008),提出因為有 高爐、喂線、二氧化鈦、碳化鈦、爐床防護、計算流體力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漂浮床架 缺點的解答。

最後網站日落實木床架,空間放大的魔法術!義大利設計師帶你挑優渥 ...則補充:日落實木床架在優渥設計師之間有「漂浮床」的暱稱,從站著的視角觀看環境時會覺得床架是漂浮在房間裡。而日落床架搭配上地毯,搖身一變成為北歐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漂浮床架 缺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9大策略,翻轉你的事業與人生

為了解決漂浮床架 缺點的問題,作者OzanVarol 這樣論述:

  ★ 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推薦,2020年必讀商業書首選!   ★ 知名商業媒體Inc.com精選,2020年必讀好書之一   ★ 萬維鋼《精英日課》選讀好書   ★《經理人》2020年8月商管外文選書   ★《大師輕鬆讀》(NO.782)暢銷商管好書精華書摘     ★隨書超值好禮:「火箭科學思維數位練習本」,助你應用九大策略,翻轉生命!★     送兩臺探測車登陸火星、將無人探測船送上土星的火箭科學家,   告訴你不需要搞懂高等數學,只要換一種思維方式,   就能化不可能為可能,在地球翻轉人生!   學習運用火箭科學家的9大思考策略,   不僅能改變你觀看世界的方式,你將會得到力量

,去改變世界本身!     做為一位火箭科學家,意味著透過一副截然不同的濾鏡看待事情。     火箭科學家經常思考人們一般想像不到的事情、解決人們一般處理不了的問題、把失敗翻轉為勝利,讓限制成為優勢。對他們而言,不幸與意外是可以解開的謎團,而非不可跨越的路障。他們並非受盲目的信念驅使,而是一直在自我懷疑中前進;他們的目標不是短期的成果,而是長期的突破;他們知道世上沒有什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預設的一切都可以被更改,而新的道路會在其中成型。     看完這本書,你並不會成為一位火箭科學家,但是你會知道如何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無論你正站在發射臺上、在董事會議中、還是在你家客廳裡,本書將

一直保有實用價值,不會用傳教式口吻來告訴你火箭科學思維法的好處,反而是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讓你把火箭思維應用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   ──歐贊.瓦羅   名家推薦     James Liu(最佳青少年讀物《為夢想點火》作者、HASSE太空學校創辦人)   王怡人 (JC財經觀點版主)    安納金 (暢銷財經專家)    史宗瑋(星巴克董事、2010年度世界最強女企業家之一)   吳宗信 (ARRC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主任)    林俊良 (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孫維新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曾耀寰 (《科學月刊》理事長、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詹宏志 (網路家庭董事長)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    蘇書平 (為你而讀執行長)    亞當‧格蘭特 (華頓商學院教授)    蘇珊‧坎恩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丹尼爾‧品克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賽斯‧高汀 (國際行銷大師)    茱莉安‧格思理 (新聞工作者)   尼爾.帕斯瑞查 (「全球快樂」機構創辦人)   ──誠摯推薦     ●  安納金,暢銷財經作家    歷史學家哈拉瑞說:「我們花在嘗試控制世界的時間與精力,比花在理解世界還多。」人們習慣尋找著步驟清楚的公式、捷徑、解方,卻逐漸失去了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殊不知在不確定環境下的

決策與思考才是真正獲得最大利益與價值之道。或許我們可嘗試此書指引的方式,學習改良我們的思維模式!     ●  鄭國威,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暨知識長   人生那怕只聽到一個真實的、具有啟發性的案例故事,便能足以讓一個人反思自身作為、徹底改變思維,一輩子受用。本書從古往今來的科學科技史中,搜羅了許多力道十足的案例,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某些段落常常令我起了滿身雞皮疙瘩,然後重看一遍。不管你在哪個領域努力著,這本書都適合你隨時拿起,重複閱讀。     ●  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教授   這不僅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而且充滿了實際見解。這本令人眼花暸亂的作品,可以改變你解決問題的方式

。休斯頓,這本書有解決方案!     ●  史宗瑋,2010年度世界最強女企業家之一,星巴克董事   閱讀歐贊・瓦羅的作品,就像一次吸收納西姆.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和丹尼爾・康納曼的《快思慢想》。     ●  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充滿機智的文字、深刻的建議,和令人振奮的故事,這本必讀的書將改變您看待世界的方式,並賦予您改變世界本身的力量。     ●  丹尼爾・品克,《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當賭注很高,未知數正在威脅,問題似乎無法克服時,您需要一個超級英雄:歐贊.瓦羅。他將向您展示如何掌握火箭科學家的認知能力。讀完他那無比有趣的書後,您的想法就會變得更大、更好、

更勇敢。     ●  賽斯・高汀,國際行銷大師   你比自己想像得更聰明。這本書為大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以提升我們的水準。     ●  茱莉安・格思理,新聞工作者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實用而且能擴展思考的書,內容涉及到我們如何從思維中受益。將使您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並幫助您實現看似瘋狂的夢想。     ●  尼爾.帕斯瑞查 ,「全球快樂」機構創辦人   我愛歐贊・瓦羅!他的頭腦聰明、熱情善良,更擁有我們現在需要注入世界的超強適應力。     ●  《出版者周刊》   瓦羅聰明又機智地為讀者精湛分析、解釋複雜的科學原理,並將這些知識與主流大眾的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     ●  《科

克斯書評》   瓦羅爾的多學科背景──火箭科學家、法學教授、公共演講者──讓這本書變為引人入勝的指南。不僅巧妙地結合了回憶錄、流行科學和自我成長手冊……著實是本迷人又有見地的創新讀物。     ●  《發現》科學雜誌   觀察、發展假設、檢驗假設,並根據需要進行修改。這樣的科學方法已經留存應用了幾個世紀,原因就是行之有效!而且,正如真正的火箭科學家歐贊・瓦羅在本書所表明的那樣,不管你是要設計火星漫遊者,還是想弄清楚晚餐吃些什麼,這種方法加上無限的好奇心就是最好的人生工具。     ●  《大紀元時報》   閱讀這本鼓舞人心的書,是幫助我們抵抗沉淪、豐富心態的方法之一。今天,世界渴望人們能擁有這

樣的態度,而瓦羅對過去的樂觀看法,可以幫助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讀者好評     ● 作者是位講故事的大師,以易於消化的方式,灌輸讀者定義生命的原則。   ● 我發現這本書提供的實用主義,正是完成夢想必備的一環!強烈推薦這本書,因為它不僅寫得很棒,更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   ● 這本書的前兩章,可以讓我們安然度過充滿未知的後疫情時代。   ● 這是我讀過最棒的商業書籍,沒有陳腔濫調,只有實用的建議!   ● 寓教於樂的敘事方式!引人入勝、發人深省,還寫得很好。值得慶幸的是,要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並不需要懂高等數學。身為企業主,已經將我從本書學到的策略和觀點,運用在解決問題和探索替代解決方案

方面。   ● 歐贊有講故事的天分。透過故事,他將複雜的想法翻譯成易於理解的語言。這是一個有見地的工具包,包含各種策略,能實現更大的夢想與目標。   ● 這本書令人耳目一新!幫助我進行更大格局的思考、質疑自己的想法,並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本好書。   ● 我學到很多東西,並且已經將這九大策略付諸於工作和個人生活中!   ● 扎實、有見地,還很實用的思考書!火箭科學家有一天很可能會拯救世界。 作者簡介   歐贊‧瓦羅(Ozan Varol)     他是火箭科學家、律師,也是屢獲殊榮的法律學教授與作家。   出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堡,在一個不會說英語的家庭中長大。因為小時候家裡常停電,爸爸利

用蠟燭與足球模擬地球繞太陽公轉,因而引發他對天文的興趣。     他學習英語做為第二語言,並於17歲獨自移居美國,追隨卡爾・薩根的腳步進入康乃爾大學,主修天體物理學。就讀期間,曾參與2003年的「火星探測漫遊者計畫」,送兩部探測車登陸火星;以及「卡西尼-惠更斯號任務」,將無人探測船送上土星。     後來他將「火箭科學思維」應用到其他領域,至愛荷華大學攻讀法律學,不但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還創下該學院史上最高平均成績的紀錄,更在20多歲就當上法學教授。之後,他獲得美國最著名的環境法學校之一,路易斯克拉克法學院最年輕終身教授職。現年甚至不到40歲。     他不僅是位受歡迎的演講者,接受無數的

廣播和電視採訪,並在大型公司、非營利組織和政府機構中發表主題演講。更撰寫許多獲獎文章,其中眾多作品獲得國內外媒體報導,包括BBC、CNN、《華爾街日報》《新聞周刊》《時代雜誌》和《華盛頓郵報》等。     他致力於幫助擁有遠大目標的人實現夢想、協助想要改變現狀的人打破常規。他相信過時的傳統觀念使我們退縮,也認為社會誘使我們假設小夢想比大夢想更明智。但他確信,重新構想現狀(而不僅僅是抵抗),將會是釋放個人全部潛力的關鍵。    更多個人故事請參考:ozanvarol.com   譯者簡介   Geraldine LEE     北一女中自然組、臺大財務金融學系畢業,某日決定轉換人生跑道,目前旅法

四年,就讀當代藝術創作碩士。課餘兼職商用英語教學、中英、英中、法中翻譯工作。譯有《總覺得自己沒那麼好?》《有病的其實是我媽,卻要我去諮商》     [email protected] 各界推薦 推薦序 哪有不可能?火箭科學家就是這樣做到的!/林俊良 引言:火箭科學思維,讓日常難題迎刃而解 第一階段 發射  1   在未知面前展翅高飛──懷疑的巨大力量 盲目崇拜確定性 偉大的未知 未知的已知 不確定性的鑑賞家 萬有理論 這件事挺有趣的 冥王星降格事件 進階版的遮臉躲貓貓 為什麼冗餘並不多餘 安全邊際   2   從基本命題出發──所有革命性創新背後的共同原料 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 大家都這樣做

回到基本命題 隱形框架如何扯你後腿 為什麼該拿自己的成就去冒險 喜歡摧毀的好胃口 像顆拆屋鐵球般撞進來 奧坎的剃刀   3   心靈遊戲──如何利用思想實驗推進自己,達成突破 心靈的實驗室 好奇心殺死薛丁格的貓 終身幼稚園 記得要常常覺得無聊 比較蘋果與橘子 孤獨天才的神話 初學者心態   4   登月思考法──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的科學與企業 登月思考法的力量 擁抱天馬行空 嚇嚇你的大腦 成功登月的企業 一間無聊的公司 回到未來 猴子優先   第二階段 加速 5   如果我們送兩部火星車上去呢?──如何重新建構問題,產生更好的答案 未審先判 質疑你的問題 自己的分身 策略與手段 在圖釘盒外找答

案 翻過來會怎麼樣   6   翻轉的力量──如何窺見真相並做出聰明的決定 事實不會改變想法 事情有點有趣 反對「主張」的例子 一窩假設 漏掉了什麼? 殺掉你的智慧勞動成果 一只充滿光的盒子    7   邊飛邊試,邊試邊飛──如何在產品發表或工作面談大獲成功 測試帶來的問題 斷點 法蘭克斯坦的怪物 正確的事情 民意的火箭科學 觀察者效應 多重測試 第三階段 成功 8   失敗才能讓你更成功──如何將挫敗轉型為勝利/315 太害怕失敗了 失敗是個選項 快速失敗的問題 快速學習,而非快速失敗 開幕與閉幕 輸入比輸出重要 太迷人了! 盲目飛行 心理安全 為你的錯誤打廣告 如何優雅失敗   9 

 驕兵必敗──成功如何導致火箭科學史上最大災難 「成功」這個壞老師 永久的半成品 偶爾的成功 幸運的低空飛過 遮住後果 事前驗屍法 原因背後的原因 不安全的安全   後記:嶄新的世界 推薦序   哪有不可能?火箭科學家就是這樣做到的! 林俊良     Driving isn't rocket science⋯⋯開車又不是火箭科學,哪有那麼難啦!⋯⋯相信熟諳英文俗話的讀者,很容易就字面理解它的含意。     二○二○年六月二十五日,由國家太空中心(NSPO)、美國海洋大氣總署(NOAA)團隊和英國SSTL公司共同研製的福衛七號(FORMOSAT-7)衛星,搭載於美國 SpaceX 超級獵鷹重型

火箭(Falcon Heavy),伴隨著熊熊烈焰呼囂直上太空的場景,不管是在卡納維爾角火箭發射現場的群眾,或透過網路觀看的民眾,無不深受震撼。     發射後九十一分鐘,國家太空中心獲得由獵鷹重型火箭傳回的衛星與火箭分離時刻狀態向量,隨即進行軌道計算,做為地面站追蹤衛星的依據,同時將結果傳至澳洲達爾文海外站及其他地面站。發射後一百六十五分鐘,中心先與其中兩枚衛星通聯,後續再聯上另外三枚。最後,於當天下午八時四十八分,於歸仁衛星信號接收站聯絡上最後一枚。至此,六枚衛星全部與地面完成通聯,確定第一階段任務成功。衛星在七百二十公里高的軌道,依序且順利地彈離火箭艙體的畫面,讓國人雀躍不已。這到底怎麼做

到的?     福衛七號是臺灣與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型的科研合作計畫,始於二○一○年。臺灣負責六枚衛星的本體設計及地面操控系統建置、美國提供三個科學儀器,包含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訊號接收器的主酬載(該儀器透過掩星訊號接收,再轉化成氣象預報使用的觀測數值)。此外,美國空軍負責發射事宜;英國SSTL公司則承包衛星製造。光從以上的描述.就可想像整個系統的完成,包含複雜的人與人和機器與儀器間的界面溝通和協調。     臺灣團隊繼二○一七年發射福衛五號後,蓄積了豐富的系統整合經驗;美國團隊握有先進的科學酬載技術;英國團隊則對衛星本體的硬體技術非常在行。總計畫主持人朱崇惠每天得周遊於不同性格的工作團隊,統管大小事

,我笑稱她是福衛七號六枚衛星的媽無誤,因為人的管理其實難度不亞於火箭科學。     要發展,該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凡塵俗事和火箭科學相較,還真是微不足道啊。「It's not rocket science」,這句口頭禪帶出了這個事實。火箭科技真不簡單,幾已超乎常人所能理解的範疇。其實不只火箭,太空科技領域、由太空船內的零組件到次系統,以至於系統、衛星軌道動力學、天文萬象,每個環節都很不簡單。相較於民生科技,火箭科學的技術含量特別高,幾乎把人們由小學乃至追求博士學位歷程中,學到的數學、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及研究所課程裡的工程學理一網打盡了。     更進一步看,怎麼將人類由地表送到離海平

面三百六十公里高,而且要在那兒搭建一個長達七十三公尺、寬度一百一十公尺、高二十公尺、重達四百二十噸,漂浮於電離層的國際太空站,這怎麼做到的啊?想想,光爬到101大樓樓頂,就令人兩腳顫抖,往下看頭皮發麻。那麼要在太空中建構這個龐然大物,怎不令眾生對太空科學家肅然起敬?     太空產業目前正夯,自從馬斯克的 SpaceX 自二○一八年二月,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一枚獵鷹9號(Falcon 9)火箭,並將兩枚小型實驗通信衛星送入近地球軌道,星鏈(Starlink)計畫自此開啟。SpaceX 計畫通過近地軌道衛星群,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網際網路。該公司將在未來幾年發射數量高達四萬餘枚的小型通

信衛星,宣示太空科技發展已由早期政府主導的機構太空(institutional space)轉型為產業化的太空新紀元。     太空系統,舉凡火箭或太空船(包含人造衛星),其內部零件或組件都須具備抗輻射、抗溫差、耐強振、高效率、備援和自啟動能力等,把所有商用或工業級產品的最高規格全用上了。這也造就人們覺得太空科技砸大錢,是經濟富裕或第三世界窮兵犢武之國才能獲得入場券的僵化印象。     雖然如此,歷史腳步、人類進化、時代洪流還是會往前邁進,不會因為這些阻礙而停頓。因而國家太空發展策略就要有像火箭科學家一樣的思考,要有扎實的科技基礎,勇於嘗試、接受失敗、反省改進和堅持創新。     要成功,得模

仿火箭科學家的特質   我想起美國甘迺迪總統一九六二年在萊斯大學發表演講時說道:「我們選擇在這十年內登陸月球並完成其他事,不是因為它很簡單,而是因為它很困難⋯⋯我們願意接受這挑戰,不願延期,且要戰勝⋯⋯」。這番話豪氣干雲,相當符合美國政治家常掛在口中的「Make America Great」。在人類太空發展歷程,雖是蘇聯拔得頭籌,於一九五七年發射了史普尼克(Spunik)人造衛星,但美國終能占領主導地位,從火箭、人造衛星、太空梭到登陸外太空星球。     見賢思齊,國內太空發展自福衛五號發射後,雖有快速成長,衛星元件自製率高達九五%,但國人仍欠缺的是面對高科技失敗後的容忍度。國家對前瞻太空科

技的投入太保守,也欠缺宏遠的太空政策,這或許和我們民族性基因少了冒險犯難的DNA有關。然而,當先進國家都已經往外太空領域開疆闢土去了,我們還能不急起直追嗎?     本書由太空科學發展歷程思索問題的解決模式,由科學介紹引發哲學思維,啟動批判性的思考。有人性的具體描繪,更有問題解決的創造性策略。對從事決策的管理階層亦或想對自己人生帶來改變的人,本書提供的思維都能讓您獲益良多。     最後,以下幾個特質,是我親身由火箭科學家身上觀察到的,送給讀者做參考:   •相信知識的力量   •勇於嘗試的好奇心和實踐的勇氣   •堅定且不懼失敗的意志   •扎實的學理基礎   •樂觀而強健的個性     這

些,您可以在書裡看見、參透這些特質,將能帶領您我從此不再害怕面對挑戰。(本文作者為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引言   火箭科學思維,讓日常難題迎刃而解     一九六二年九月,約翰.甘迺迪總統站在萊斯大學人山人海的體育場裡,信誓旦旦地對著臺下群眾說,他將會在六○年代結束之前,把人類送上月球,並且安全地帶回地球。這個人類史上最早的登月計畫可說是膽大包天。     當甘迺迪發表這份演說時,許多登月所需要的科技與儀器根本還沒開發出來。當時沒有任何一名美國太空人,曾經在太空艙以外的環境進行過任務操作,也未曾有兩艘飛行器在外太空對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對於月球表面是否夠堅硬、夠承載登陸器的重量,或者通信系統在月球上是否能如常運作等問題都一無所知。套句當時NASA一位執行官的話,「我們連環繞地球軌道運行都不知道能否做到,更何況要繞著月球運行。」     要讓飛行器環繞月球的軌道運行—更別說是要登陸月球表面—需要非比尋常的精準計算。這就像是對著離我們八.五公尺遠的一顆桃子丟飛鏢,並且要求只能輕輕地擦落一點桃子表面的絨毛,而不能碰到桃子本體一樣。更複雜的是,這顆桃子(也就是月球本人)一直以極快的速度在宇宙中移動。而要從月球回到地球的挑戰同等艱難,飛行器必須要以分毫不差的角度切入地球大

氣層(這件事困難的程度,就像是必須在一枚硬幣側邊的一百八十條紋路中,迅速精準指出某一條),以避免飛行器與大氣層過於激烈的摩擦造成艙體焚毀,或者不小心像打水漂一樣,變成一顆擦邊球彈飛出去。     以一名政治人物而言,甘迺迪對這件事的困難程度算是坦承相告。「載著登陸月球太空艙的這架火箭,」他解釋道,「將會以前所未見的合金製成,這種尚未發明的合金將可以承受高於已知合金數倍的高溫與壓力,並且能精準地形塑與組合,比最精緻的手錶還要準確。而這架火箭將會被派出去執行一起從未有人膽敢嘗試的任務,去探索一個未知的天體。」     你沒看錯,那時連要打造火箭的合金都還沒被發明出來。     我們就這樣頭也不回地

往虛無縹緲的宇宙中一跳,暗暗希望自己可以一邊往上飄,一邊抓緊時間趕快長出翅膀。     結果如奇蹟一般,翅膀真的長出來了。在一九六九年,也就是甘迺迪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之後不到七年,尼爾.阿姆斯壯為人類邁開了這飛躍性的一大步。在萊特兄弟成功讓第一架動力飛行器起飛(僅支撐了十二秒、前進了三十六公尺)的短短六十六年後,人類的動力飛行器已經足以載人登上月球,還把人給載回來。     相較於人類的生命長度,這樣的飛躍式進步,常常被認為是科技的大獲全勝,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真正的勝利,來自於一套讓火箭科學家們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思維步驟。也正是這一套思維步驟,讓科學家們成功地在太陽系裡進行十幾次一桿進洞的超

音速飛行,把飛行器送到幾百萬公里遠的外太空去,並降落在一個預設的準確地點上。這套思維步驟讓人類越來越接近殖民其他星球、成為跨星球物種的目標,將會使商業化的太空旅遊成為人類生活的新常態。     做為一位火箭科學家,意味著透過一副截然不同的濾鏡看待事情。火箭科學家經常思考人們一般想像不到的事情、解決人們一般處理不了的問題,把失敗翻轉為勝利、讓限制成為優勢。對他們而言,不幸與意外是可以解開的謎團,而非不可跨越的路障。火箭科學家並非受盲目的信念驅使,而是一直在自我懷疑中前進;他們的目標不是短期的成果,而是長期的突破;他們知道世上沒有什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預設的一切都可以被更改,而新的道路會在其中成

型。     我即將在本書中分享的部分洞見,看似在所有科學領域中一體共通,然而火箭科學思考的範圍更廣、更大,因為這門科學所處理的風險非比尋常。每一次火箭升起,都是投入幾億美元做為賭注,如果是載人飛行器的話,上面更有無數珍貴的生命。     基本上,火箭升空的過程就是點燃一顆小型的核彈,只是這個爆炸必須經過非常精準的計算與控制。火箭點燃時釋放出超乎想像的狂暴能量,只要一個錯誤的步驟或一點點失準的計算,就可能造成最壞的後果。「在你點燃一具火箭引擎時,可能會發生一千種不同的情況,」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SpaceX)的引擎推進工程師湯姆.穆

勒(Tom Mueller)解釋,「而其中只有一種狀況是你想要的。」     所有我們在地球上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太空中都上下顛倒,不管實際或譬喻都是如此。當我們把一艘精細的飛行器送入艱苦卓絕的外太空環境時,有太多潛在的失敗點了。不僅有數以百萬個零件,還有綿延幾百公里長的電線,當有零件故障時—故障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火箭科學家必須在幾千種不同的雜音中,分辨出故障零件所發出的信號。而讓情況更加困難的是,通常這時候火箭都已經不在人類可以到達的範圍內,我們無法單純地掀開機器的蓋子,看看裡面發生了什麼事。     在現代社會中,以火箭科學家的方式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我們眼前的這個世界正用一種令人目眩神迷的速

度變化著,而我們也必須因應著做出變化,跟上世界的腳步。雖然並非每個人都對計算燃燒係數或者公轉軌道抱有熱情,但是我們每天都必須面對不熟悉且複雜的問題。如果能在缺乏明確的指導原則又有時間壓力的狀況下處理這些問題,我們就比其他人更占有優勢。     先不談火箭科學思維的好處。大家常認為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需要一些特殊天分(所以美國諺語常說「這又不是火箭科學」,來指這並非什麼高深的學問)。因此,艾爾頓.強的《火箭人》(Rocket Man)這首歌裡,歌詞寫著即使被選中參與火星任務,太空人還是感歎:「這些火箭科學,我實在不懂。」我們也挺同情以色列的第一任總統哈伊姆.魏茨曼,他曾經與愛因斯坦一起航行,橫

越了大西洋。他們每天早上會一起在甲板上坐兩個小時,而這段時間,愛因斯坦會對魏茨曼解釋相對論。旅程結束時,魏茨曼說:「我相信愛因斯坦應該是懂得相對論的。」     這本書並不會教你相對論或其他任何複雜難懂的火箭推進技術。也就是說,我們要談的不是火箭科學背後的科學。你不會在這本書的任何一頁裡看到圖表,也不需要對眼花撩亂的數字有天分。不需要跑去念天體物理學博士,任何人都能經由本書一窺難解的火箭科學背後祕密,並從其中領悟到能改變人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簡單來說,看完這本書之後,你並不會成為一位火箭科學家,但是你會知道如何像火箭科學家一樣思考。     所有領域都通用的思考法   事實上,

「火箭科學」是個大眾之間以訛傳訛的詞彙。大學裡並沒有「火箭科學」這個系所,也沒有一種職業的正式職稱叫做「火箭科學家」。「火箭科學」這個名詞,實際上是大家口頭上泛稱在太空旅行背後所須的一切科學理論與工程技術,而這也是我在本書中會使用的定義。這本書中,我將討論到科學家(充滿理想的宇宙研究者)以及工程師(讓太空旅行成真的硬體設計師)。     我曾經也是「火箭科學家」,在火星探測漫遊者計畫(Mars Exploration Rovers mission)的營運團隊裡工作過,曾經在二○○三年送出兩部漫遊者火星車到那個紅色的星球上。我規畫了不同的運作場景、幫助團隊選擇降落地點,並且寫出讓漫遊者拍攝火星照

片的程式。時至今日,我的火箭科學經歷仍是我履歷中最有趣的篇章。有時我受邀發表演說,主持人在介紹我時一定會提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歐贊曾經是位火箭科學家!」這通常會引起臺下聽眾的一陣驚呼,然後大家瞬間就忘記我的演講主題。我可以看得出來大部分聽眾的腦袋裡在想什麼:別管你的演講主題了,談談火箭科學家吧。     我們就不拐彎抹角了:大家都愛火箭科學家。   我們鄙視政治人物、嘲笑律師,但是熱愛那些在實驗室裡鍍過金的天才們,因為他們設計出火箭,並且讓它和諧地升空,航行在宇宙裡。每週四晚上,喜劇《宅男行不行》經常占據美國電視收視榜。劇中呈現的是一群性格古怪的天文物理宅生活。當李奧納德因為比較喜歡弦

論而不是迴圈量子重力論而遭女友雷斯莉甩掉時,數以百萬的觀眾在電視機前大笑出聲。     有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在星期天晚上,超過三百萬名美國視聽大眾選擇收看紀錄片《宇宙大探索》,而非真人實境秀《鑽石求千金》。也就是說,大家選擇了黑洞而不是粉紅玫瑰泡泡。而關於火箭科學的電影—從《阿波羅13號》到《絕地救援》,從《星際效應》到《關鍵少數》—持續占據票房冠軍,並且收穫了一座接一座的小金人。     不過,儘管火箭科學家如此受到崇拜,世界卻沒有跟著他們的腳步走。創造力以及批判性思考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特質,我們天生對於大膽的想法會猶疑、拒絕與不確定性打交道,並且害怕失敗。這些特質在舊石器時代非常有用,曾

經讓我們的祖先遠離有毒的食物以及凶猛的獵食者,但在資訊時代,這就是你程式裡的一隻蠕蟲。     企業往往盯著過去,一再重複已經上演過的戲碼,最終導致失敗。他們沒有勇氣冒險,只能一直沉浸在現狀裡。在我們個人的生活中,常常不願意使用自己批判思考的能力,把做結論的機會推給別人。久而久之,我們批判思考的能力就萎縮了。如果群眾沒有得到充分的資訊,並且對於看似可信的消息保持懷疑的態度,那麼民主制度就會衰退,假消息滿天飛、似是而非的假科學變得真偽難辨。     藉由這本書,我想要培養一個群體,他們並非火箭科學家,卻能用火箭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去面對日常生活的問題。這些人將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會開始質疑「假設、刻板

印象、習慣成自然」的思維方式:會在別人只看到路障時,看到能將現實條件扳向自己的機會;會用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並想出充滿創意的方法以重新定義現狀;會有合適的裝備,讓自己可以隨時發現假消息與假科學:將能開創出新的道路,並找出解決人類未來問題的辦法。     做為企業領導者,將會提出正確的問題,並且使用合適的工具解答;不會追逐流行、吹捧最新時尚;不會因為競爭對手都在使用某一些策略而不得不勉強跟隨;會探索一切事物的可能性,並達成其他人認為不可能的目標;將能躋身那些採用「火箭科學家思考法」的菁英管理階層。     華爾街的大企業們現在聘雇了所謂的「財務火箭學家」,把投資從一門藝術變成一門科學,而火箭科學

思考法也幫助了零售業的龍頭們,在變動多端的市場中,決定把什麼產品放在貨架上。     無論你正站在發射臺上、在董事會議中、還是在你家客廳裡,這本書將一直保有實用的價值,不會用傳教式口吻來告訴你火箭科學思維法的好處,而是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讓你把火箭思維應用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上。為了讓本書提出的觀點淺顯易懂,我將火箭科學中的趣聞軼事與歷史、商業、政治、法律等實際事件結合,更生動地闡述應用火箭科學思維法所須具備的心態。     即使我的名字被大大地寫在封面上,但這本書其實是在站在許多巨人肩膀上完成的。這裡面包含了我在火星探測漫遊者計畫團隊裡的工作經驗、與火箭科學家們做過的無數訪談,以及長久以來,

對科學及商業管理等不同領域所做的深入研究。我經常四處演講,向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自己做為火箭科學家的經驗—這些領域包括法律、零售、藥品、金融等等,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一步步精雕細琢,將我的經驗更好地應用到不同產業中。     在這本書中,我選擇的九個火箭科學重要原則,也都可以廣泛應用於其他領域。我將逐一介紹火箭科學家們怎麼產生這些構想,以及這些構想的缺點又在哪裡。你將會讀到火箭科學的光榮與痛點、最輝煌的時刻及最災難的瞬間。     就像火箭一樣,本書也是分節進行、循序漸進的。     第一個階段:發射,將用於點燃你的思考力。突破性的思維總是充滿不確定性,所以我們從這裡開始。我會跟你分享:火箭科學

家們怎麼與不確定性共舞,並且把風險轉換成優勢。我會談談在革命性創新背後的幾條原則。     首先,你會發現:企業在提出構想時常犯的巨大錯誤;一些看不見的規則如何限制你的思維;為什麼減法才是通往原創性的關鍵步驟。之後,我會談到思想實驗及登月思維—這是火箭科學家、新創企業、世界級優秀人才所採用的策略,讓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從被動的觀察者轉變為主動的干預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學到:為什麼靠近太陽飛行反而是安全的;如何用一個簡單的字讓創造力瞬間爆棚;挑戰一個大膽的目標時該採取的第一步驟是什麼。     第二階段:加速,將用來推動在第一階段中提出的構想,探索如何精準定義問題。事實上,要找到對的答案,得先學

會問對的問題。接下來,我們會進行反轉思考,藉由證明自己的構想有誤(而非說服他人自己的正確性),來找出你的想法中可能存在的謬誤。我會揭露火箭科學家怎麼進行測試與驗證,讓你的構想可以在著陸時站得最穩。在這個階段中,你將會學到銳不可擋的太空人訓練策略,讓你能在下一次的簡報或產品發表中大展身手。     你會發現:希特勒掌權的過程,與一九九九年火星極地著陸者號(Mars Polar Lander)墜毀事件,有著同類型的設計謬誤;曾經拯救成千上百名嬰兒與幼童生命的策略,如何成功挽救被取消的火星探測漫遊者計畫。在本階段的最後一部分,我將告訴你如何藉由一則最被誤解的科學概念,學會解釋人類的行為。     第

三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成功。你將學到成功與失敗都是能解鎖終極潛力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將發現為什麼「放手做、勇敢錯」這句格言,可能是一份通往災難的祕笈。我將會展示:產業巨人的崩壞與太空梭的爆炸有何相似之處;為什麼企業常說會從失敗中學習,現實中卻無法實現;能用相同心態對待成功與失敗,將帶來什麼益處;以及為什麼表現最優秀的人,往往視連續的成功為不可忽視的警訊。     通過這三個階段,你將脫胎換骨。你的想法不再被世界所形塑,而是反過來形塑世界;你不再是簡單跳出框架,而將能隨心所欲改變框架的形狀。     擁有天文夢的土耳其男孩   按照劇本,我好像應該要在這個時間點介紹一下自己寫這本書的心路歷

程,以及我的成長故事。通常這種類型的書背後都會有個感人的故事:童年時候得到一支望遠鏡,從此愛上星空,決定花一生的時間研究火箭科學,並且在寫這本書時達到事業高峰—這種直線進行的美好故事。     但是我的故事跟這一點也不相像,而且我絕對不會想辦法把它拗成一個完美但遠離事實的形狀。     我小時候的確得到一支望遠鏡,說得精確點,其實是一副快散架的雙筒望遠鏡,而我從來沒有成功使用過它(這應該是個徵兆吧)。我的確從事過火箭科學的研究,而你將會在接下來的幾頁中,讀到我最後如何走到現在這一步。其實,這是一系列元素彼此激盪的結果:好運氣、一位優秀的導師、幾個良好的決定,以及或許一、兩個行政錯誤。     

我來到美國的原因完全是陳腔濫調。我在伊斯坦堡長大,美國對我來說充滿了夢想,我對於美國的想像,是那些翻譯成土耳其文的美國電視節目綜合體。對我來說:美國是《活寶兄弟》裡面的賴瑞,他把自己從東歐來的表弟巴爾奇納入羽翼,一起在他們位於芝加哥的住所跳著「快樂舞」,來慶祝他們的好運氣;美國是《家有阿福》裡面的譚納一家人,提供庇護給一直嘗試著要吃掉他們家貓咪的毛茸茸外星人。     我以為,如果美國能給予巴爾奇或者外星人阿福一席之地,那裡一定也有我的位置。     我出生在一個環境清簡的家庭,而我一直希望能在人生中得到更好的機會。我父親六歲就開始工作,為他的公車司機父親與家庭主婦母親分擔家計。他必須在清晨之

前起床,去領取剛從印刷機上噴出來的熱騰騰報紙,並且在學校開始上課前派送完。我的母親在土耳其鄉間長大,我的外公是由牧羊人轉職而成的公立學校教師,他與同是教師的外祖母一起,一磚一瓦建造他們教書的那間學校。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家裡的電力供應一直是不穩定的,而頻繁停電對一個小男孩來說是個恐怖而難熬的經歷。為了轉移我的注意力,我父親發明了一項遊戲:他會點燃一根蠟燭,拿著我的足球模擬地球如何繞著太陽(蠟燭)公轉。     這是我的第一堂天文課,而我從此不可自拔。     夜裡,我夢遊在充滿洩氣破足球的宇宙;白天,我深陷在高權威的教育系統。在小學課堂上,老師並不叫我們的名字。每個學生會分配到一個號碼

,就像為了方便辨認牲口而標明編號一樣。我們總共大概有一百五十四人還是三百五十九人吧(我不會說出自己的編號,那是我此生設定唯一的銀行PIN,去他的「請經常更換您的PIN」)。我們穿著一樣的衣服去學校,亮藍色的制服上縫著俐落的白領子,而且每個男孩都剪著一樣的小平頭。     每天上學時,我們都必須唱國歌,並且複誦一遍制式的學生誓言,發誓將自己貢獻給祖國。這些動作傳遞了很明顯的訊息:克制你自己、壓抑你的個人特質,必須學會服從以換取整體更大的利益。     「灌輸服從性」這項任務,甚至凌駕於其他教育目標之上。四年級的時候,我有次逃避剪髮,馬上引起當時校長的憤怒。他是個像推土機一樣的男人,比起學校校長,

更適合當監獄管理員。他在一次服儀檢查中遠遠瞧見我比一般標準要長一些的頭髮,馬上像頭發火的犀牛一樣喘氣,接著從一個女孩頭上抓了一隻髮夾,插進我的頭髮中間,把這種公開羞辱當做對於不服從的懲罰。     教育系統認為,服從性高的孩子不會變壞,所以我們最好放棄那些討人厭的個人主義野心、遠大的夢想,以及替複雜問題找到有趣解方的能力。在這樣的教育系統中,出頭的不是那些反其道而行者、不是那些有創意的人、也不是新路途的開創者,而是那些能取悅權威的學生。他們那種低眉順眼、做人手下的態度,可以讓他們在需要勞動力的工業社會裡看起來比較有用。     遵守規則、尊敬長者、填鴨學習的文化,把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空間壓縮得很

小。我必須要自己想辦法培養這些能力,而我主要是從書本中學習。書本是我的避難所,我把自己的每一分錢拿去買書,並且小心溫柔地閱讀,很注意不要折到書頁或者拗到書背。我可以沉浸在雷.布萊伯利、以撒.艾西莫夫、亞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中,並且真切地想像自己過著他們筆下人物的生活。我貪婪地狼吞虎嚥著每一本可以拿到手的天文學書籍,並且把像是愛因斯坦之類的科學家海報貼滿房間牆壁。在老式 Betamax 錄影帶上,卡爾.薩根在他的《宇宙:個人遊記》節目中對著我講話,我不太確定他到底在說些什麼,不過反正我聽了。     我成功自學如何寫程式,並且架了一個叫做太空實驗室(Space Labs)的網站。這是一封對天文學

的電子情書,我在網站上用癟腳的小學程度英文,書寫所有一切我知道的太空知識。即使會寫程式這件事情並沒有讓我得到和女孩約會的機會,但在我之後的生涯中,這件事卻無比重要。     對我來說,火箭科學成了「逃離討厭事物」的同義詞。在土耳其,我的人生軌跡已經被預先規畫好了;但是在美國,在那個火箭科學的先鋒國家,我將擁有無窮的可能性。     十七歲時,我的逃逸速度1達標:我收到康乃爾大學的入學通知書,我童年時期的英雄人物薩根就曾是這所學校的天文學教授。開學時,我出現在康乃爾校園裡,帶著濃濃的腔調、穿著瘦瘦的歐版牛仔褲,並且過時地鍾愛著邦喬飛。     在我到達康乃爾不久,我就開始積極地了解學校的天文學系

都在做些什麼。我打聽到有位天文學教授史蒂夫.斯奎爾(Steve Squyres)接了一個NASA的案子,要送一部漫遊者探測車上火星。斯奎爾教授於研究生時期,曾經在薩根手下工作,這一切對我來講簡直就是不可置信的美好巧合。     斯奎爾教授的實驗室並沒有開出職缺,但我還是把自己的履歷寄給他,並且闡述自己有多麼渴望在他手下工作。我並沒有抱著很高的期望,事實上,我幾乎是帶著祈禱的心情在做這件事。但是我一直記得父親給過我最棒的忠告:你如果不去買彩券,就永遠不會有中獎的一天。     所以我就去買了那張彩券,但是對於自己即將面臨的好運一無所知。我很驚訝斯奎爾教授竟然回信給我,並且邀請我到他的實驗室面談。

而多虧了我在高中時代自學的程式語言,我得到這份「美夢成真,快捏我一下」的工作,得以參與火星任務的營運團隊,把兩部分別叫做精神號與機會號的探測車送上火星。我認真地讀了三遍我的聘僱合約,好確定上面真的寫著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什麼離譜的行政錯誤。     幾個星期之前,我人還在土耳其,在白日夢裡漫遊宇宙,現在我竟然得到搖滾區的座位,實際參與行動。我叫出內心的巴爾奇,好好地跳了支快樂舞。對我來說,充滿希望與機會的美國夢,不再是口耳相傳的陳腔濫調。     至今,我都還記得第一次走進康乃爾宇宙科學大樓四樓那間所謂的「火星室」,牆上貼滿圖表及火星表面的各種照片。那間教室雜亂無章、沒有窗戶,並且裝了令人頭痛暈

眩的日光燈,但是我立刻愛上了它。 登月思考法的力量 月球是我們最古老的夥伴,自地球存在以來,大部分時間裡它都陪伴著我們。就像羅伯特.克森(Robert Kurson)所寫:月球控制潮汐、指引迷途、點亮豐收祭典、啟發詩人與戀人、向孩子們說話。打從我們的祖先第一次抬頭望向夜空之後,月球就強烈地誘惑著人類,引動我們原始的直覺,讓我們想要走出家園進而探索。但在人類歷史中的大部分時間裡,登上月球一直是極其困難與瘋狂,月亮依舊遙遠地懸掛在我們難以企及之處。 當甘迺迪總統發表本書開頭提到的演說時,他望向未來,並且把月球視為人類活動的新邊界,看似在等待奇蹟發生。甘迺迪要求他的國家「做到大部分人認為不可能的

事情」,阿波羅號太空人尤金.塞爾南(Gene Cernan)回憶:「我自己當初也認為不可能。」十年內送人類上太空,這聽起來太令人不敢相信了。演說當時在場的一位萊斯大學教授羅伯特.柯爾(Robert Curl)這麼說:「我離開現場時還在想,他是認真的嗎?」 著名的NASA飛行指揮官基恩.克蘭茨(Gene Kranz)──也就是在電影《阿波羅13號》中艾德.哈里斯扮演的人物──也因甘迺迪大膽的承諾而震驚不已。對克蘭茨和他的同事來說,他們看過火箭翻覆、失去控制不斷旋轉後炸成碎片,因此認為把人類送上太空這件事情,聽起來實在是極其大膽。但是,甘迺迪充分了解即將遭遇的困難:「我們選擇在十年內登上月球,以及

做一些其他類似的事情,並不是因為這些事情很簡單,正是因為這些事情很困難。」簡單來說,他拒絕讓現存的狀況決定國家的未來。 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但是人類早在尼爾.阿姆斯壯和伯茲.艾德林踏上月球之前,就已經進行過無數次精神上的登月行動了。當我們的祖先篳路藍縷地踏上一塊地球上未知的土地時,他們就是在登月。發現火的人、發明輪子的人、建造金字塔的人、發明汽車的人,他們全都登上了月球。正是登月思考使奴隸獲得自由、讓婦女得到投票權、讓難民們登上遠方的海岸以追尋更好的生活。 我們是喜愛登月的物種啊!然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已經忘記了這件事。

以麥飯石為濾材之人工溼地處理醫院污水廠放流水研究

為了解決漂浮床架 缺點的問題,作者劉昱甫 這樣論述:

摘要 人工溼地乃是模擬自然溼地中的淨化機制,在人為的設計及控制下,以溼地介質、水體、植物、微生物的相互關係,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機制,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生態工法。本研究處理對象為一般生活污水,以實驗方式,探討將串聯式人工溼地,當作小型污水廠生態處理單元,目的為進一步削減放流水中的污染物,以減輕排放後承受水體的污染負荷。 本實驗設備設置於陽光充足之室外,且有裝設遮雨設施,以表面流人工溼地單元(FWS單元),串聯地下流人工溼地單元(SSF單元),槽內填充材料分別為土壤及具有多孔隙的麥飯石,栽種水生植物皆為香蒲,採重力流方式進水,並以管閥控制進流水流量,操作期間為2011年3月21日

至2011年6月7日,分為三個不同水力停留時間(HRT)的操作階段,設計停留時間分別為4.2 days 、2 days、1 day下,對下列污染項目之去除效果做比較分析,其結果顯示,在三個不同停留時間下,溼地系統對各項污染項目去除率分別為:懸浮固體物(SS)去除率 93%、84%及87%,生化需氧量(BOD)去除率約 87%、87%及87%,總磷(TP)去除率 99%、84%及27%,氨氮(NH3-N)去除率約99%、99%及99%,硝酸鹽(NO3-)除率99.7%、47%、21%,大腸桿菌群(E-coli)去除率 99.4%、99.6%、99.7%。 最後,規劃將小型污水處理廠結合人工

溼地之流程,及各單元功能說明,並以各法規所規定之水質標準做為評估,供未來建立人工溼地實場之參考。關鍵字:生活污水、表面流人工溼地、地下流人工溼地、麥飯石

探索慾望與親密的整合趨向:性治療的創新與實務

為了解決漂浮床架 缺點的問題,作者GinaOgden 這樣論述:

  性愛與心靈存在著連結   「狂喜」被人們描述為性愛的極致滿足   性滿足的意義,遠超過你以為的生理性高潮!   吉娜.奧格登(Gina Ogden)是性治療界的大師級治療師、督導者、研究者、教師與作者,開創「靈性與性」的治療觀點,協助個案及訓練健康專業人士的時間超過四十年。她的「ISIS性經驗之輪」(ISIS Wheel of Sexual Experience)模板具有開創性,能處理性議題的全貌---四個象限:「生理、情緒、心理、靈性」,可以協助治療師探索各個象限的概念,無論它會帶你抵達何處。   ISIS之輪對於性治療的困境,或是反移情議題也相當有用。所以,當性治療師發現自己面對治

療的困境,或是陷入地獄般的個人事物,邀請你踏入ISIS之輪,你會看見,除了行為治療、藥物介入、性表現目標之外,還有一種更全面的視野,探照你的個案在參與性治療時到底想要和需要什麼。 本書特色   1. 獨特「性與靈性」觀點:不專注於行為治療和藥物介入,邀請治療師和個案「探索性的健康」,而不是聚焦在「個案哪裡出了問題」。以健全、全面、去病理化的方式來處理人類性經驗的複雜。   2. 客觀的科學觀點:進行全國性議題大調查,透過研究資料分析,提供客觀科學觀點、文化觀點來解釋ISIS之輪的重要性與獨特性,釐清靈性與性關聯的迷思,從中看見打開心的可能。   3. 運用能量空間來療癒:治療師透過創造

薩滿能量空間(使用石頭、花擺置)、淨化空間,空間擺設ISIS之輪,設定四個象限──生理、情緒、心理、靈性。協助個案探索每個象限可能顯示的議題   4.療癒手法以性心理學為基礎來擴展靈性觀點:   以實務經驗的性心理學為專業背景,透過ISIS之輪現場進行引導,心理探索、音樂、對話演練,使個案回歸自身的感覺情緒探索,協助個案以自己的力量重建自身建全身心靈。 好評推薦   「本書介紹的全人性ISIS方法,已幫助眾多個案感覺更好、更能接受自己是感覺與性的生命。身為科學家,我敬重吉娜的ISIS方法以及她對性健康的貢獻。」-貝芙莉.惠普(Beverly Whipple),世界性健康學會(WAS)前

任副理事長及秘書長/財務長   「性治療最終希望能幫助人找到性的自我,藉由本書,性治療師或教練可以透過和個案合作,一起穿越發現矩陣,讓人與自己的性故事和平共處。」-佩蒂.布理頓(Patti Britton),芝加哥專業心理學學院及高級人類性學研究院助教   作者簡介 吉娜.奧格登 (Gina Ogden)   吉娜.奧格登醫師,一位傑出的婚姻家庭治療師、性治療師、研究員及暢銷書作家。目前擁有七本著作,包括《慾望の回歸》(the-return-of-desire)、《性愛的心和靈魂》(TheHeart and Soul of Sex)以及《愛性愛的女人》(Women Who Love

Sex)。奧格登醫師是無數電台與電視節目的座上嘉賓,包括《歐普拉秀》(Oprah)。目前奧格登醫師定居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欲獲得更多訊息,請上網搜尋 www.GinaOgden.com。 譯者簡介 林瑞堂Rainjana   台大外文所碩士,譯有《五大元素療癒瑜伽》、《西藏醫藥》(均由生命潛能出版),以及心理、商業、文學多種類型書籍,自二○○二年起投入密宗瑜伽鍛鍊。   推薦序 -荷光執行長 呂嘉惠 推薦序 -天下文化換日線專欄作家 Eliane 引言:了解你的個案並擴展你的實踐 第一部分  研究 第一章  「整合性生活和靈性」:一份全國性調查 第二章  ISI

S性經驗之輪 第三章  描繪性經驗萬象 第二部分  ISIS之輪:象限指引 第四章  生理象限:探索性的感受與失能 第五章  情緒象限:探索性的熱情和恐懼 第六章  心理象限:探索性的明辨與批判 第七章  靈性象限:探索性的連結與失聯 第八章  中心:探索性的整合與轉變 第三部分  ISIS實踐:臨床使用指南 第九章  ISIS實踐的核心動力-以及執行它們的方式 第十章  在訓練課程及個人成長密集班中使用ISIS之輪 第十一章  轉變的故事 第十二章  在個人及伴侶治療中運用ISIS之輪 第十三章  在個人及伴侶治療中一個轉變的故事 第十四章  將ISIS經驗帶回家 第四部分  訓練及整

合 第十五章  給專業人士的ISIS訓練 第十六章  給治療師的提醒 第十七章  為自己探索ISIS 致謝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導讀   本書著重的點是性傷害治療,性傷害可能來自家庭因素或男女關係。事實上,媒體上報導有關「性」的社會事件或身邊親友的一句話,都可能因此產生性傷害。作者吉娜提出許多隱藏在內在潛意識下的傷口,在ISIS之輪的協助下更能被同理的看見。   當代社會對性的語言似乎是:女人要有性感的身體,同時兼具開放的性愛技巧,又有端莊大方的外表言談。女人的性意識,似乎被社會意識束縛在一個虛幻層面,一種深深埋藏在潛意識的不合理過度期待。   作者吉娜經全國大調查之後,

意外發現,男性希望透過性器官結合達到高潮,但是女人對於性愛其實著重的是全方位的感覺,許多女人在意的不是性器官結合,而是心理上、情緒上、靈性上的撫慰和高潮。   性滿足對男女而言,根據本書指出,關鍵可能來自於雙方關係中的和諧。而女人相對男人而言,相較於生理感受,更在意性行為在心靈層面上的感受。   每個人定義的性不同。性可以是愛的一種表達。人們之所以注重性,除了有被擁抱的心理需求外,還有被愛、被接納的深層感受,而性關係可以在身體、心理、情緒和靈性層上滿足這些需求,最終使愛產生流動。   讀完本書,更深刻感受到,性滿足的關鍵在愛的不同層面,不僅止在於性行為本身,否則性行為只是無法填滿的心靈空

缺,這也是作者吉娜企盼分享靈性與性的本質奧義。 推薦序 直達靈魂深處的療癒  還原性的真我 荷光執行長 呂嘉惠   很多時候,性故事,是許多人共有的經驗,比如說~如何享有高潮、如何增進性技巧、如何跟伴侶溝通自己的想望或伴侶性需求頻率差異大怎麼辦,看似很一般的現象場,性諮商師經評估過後即可以融合性教育、性教練、個別或伴侶性諮商的性心理動力的處理而協助當事人改變目前的處境。   然而,在某些故事裡,當事人在看似一般的性困擾的經歷裡,在我們共同創造出的安全場域中,當事人會傾訴出那些大腦無法解釋的感受,身體無法言說的發現,『.....我以為是我無法掌握達到高潮的技巧,沒想到是我的能量,在那個

經驗中凍結了.....』   『我對他有一種說不出的熟悉感,在我完全不認識他之前卻對他的身體的每個胎記、傷痕、痣這些細節,再清楚不過,甚至超過與我相伴多年的伴侶,··』   『.......在我與他相遇的眾多巧合,與各種不可思議的連結與對彼此不需言語即可心意相通的了解........這一切神奇的經驗,帶給我狂喜,也帶給我痛苦.......我找了很多資料,想解釋我的經歷,直到看到雙生靈魂的訊息,我的心頓時寧靜了下來...........』   這些,許多人斥為無稽之談,輕易評斷這必定是當事人為合理化自己不合理的情緒與行為的一種說詞。   然而,多年傾聽各種經歷,與對身、心、靈、性,修通的

驚人體驗,使我能不帶評斷與假設的傾聽著這一切,我與當事人往往不只一起穿透了性行為技術層面的表像,更進入了性與心智複雜運作的世界,如果機緣有到,我們能幸運的見證了靈性修為的歷程與靈魂合一的渴望。   意思是,看似簡單的性需求,卻蘊含著許多複雜的情感投射,在我們期盼擁有30分鐘激情、美好、令人享受身心舒暢的性的時候,必須理解這30分鐘卻橫跨所有慾望、性生理、性技巧、性心理狀態、人格狀態、關係狀態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以及身體健康自我照顧的總和,而這還不包括我所提及在我職業20年當中聽過許多案主面臨著無法言喻、無法以邏輯來解釋、無法以大腦來分析的神秘經驗與靈性狀態。   因此,當我接收到吉娜。奧格登

教授撰寫的性治療實踐擴展的書稿時,驚喜的發現,我們不但對於性的理解有相同的共鳴,也都在致力如何以整合性的觀點除了性生理、性醫學、性心理、性技巧、親密關係、性自我認同之外,也把靈性包含入治療的程序之中,而這樣的看見說明著我們共同對於人的渺小、宇宙的廣博、性的奧秘與人的力量有著同樣的敬佩與謙卑。   吉娜。奧格登教授以她多年在心理與性的專業及靈性修為上的投入,整合發展出來的ISIS輪,能使人引領自己聽從直覺的引領,將沉封於心底深處甚至於意識之外的訊息層層撥開揭露,在靈性氛圍力量的支撐上,讓這個揭露不至於成為痛苦的創傷,而能對個人有意識上覺醒的力量。   ISIS 之輪,提供的是個覺知和改變的場

域,在ISIS治療師協助下提供當事人作一種多層次的性歷史紀錄。性歷史在安全的環境下揭露、梳理。『運用 ISIS之輪及核心動力提供治療師一個框架,能為個案維持空間以探索他們自己的道路。見證並尊重個案的經驗可以是很有力量的治療策略。』   我臨床工作中設計帶領了十年的『性自我探索整合訓練團體』,與奧格登博士的做法雖不盡相同,但所得出的治療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在團體中,層層疊疊的性歷史梳理,與展開身體感覺復甦的體驗,護持成員疏通了停滯、淤積的能量,見證整合自我所產生的力量與超過預期的轉化。   奧格登博士在書中,寫出ISIS輪實際操作的步驟,這看似簡單的步驟,以十年專長性諮商專業訓練資歷的我來看,

深切明白其治療功效的產生,操作者所需具備的心理與性諮商的專業能力及靈性的修為的累積,是關鍵性且不可忽視的基礎。我相信這是ISIS輪能夠發揮效用,閱讀者所不能忽視的背景因素,也是想依書操作ISIS輪的治療師所必須深思慎行的倫理議題。   最後,合十祝福有意投入性諮商與治療的助人工作者,持續自我身、心、性、靈療癒整合,協助世人轉化對於性的創痛與性塵封的偏見所刻在人身體、心理、靈魂上的傷,還原性的真我,回到連結與喜悅之中。   呂嘉惠 心理師 性諮商師 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荷光成人性諮商中心 芸光兒童與青少年性諮商中心執行長 你的性愛  只有你能給定義 天下文化換日線專欄作家 Elaine

  「仔細想想,有什麼生活周遭的事情,會比鬼屋更可怕?會比在百貨公司未隔間的更衣室試穿新衣,但當天又穿著阿嬤內褲更羞恥?會比明明要北上卻搭上了南下的火車還睡著更讓人驚慌?你的性愛。就是這個。你敢在性愛中放肆嗎?」   當我聽到作者吉娜這個比喻時,心裏大大的震撼了一下。   在年輕時,我一直都在一個「好女孩」,「好學生」,「好女兒」的角色中拉扯著。整個世界似乎已經寫好了這幾個角色的劇本與條件設定,不要想,不要感覺,不要反抗,照著演就是了。我曾試著叛逆,鼓起勇氣戳了戳台灣社會的安全界限,想看看不照劇本演我的角色會發生什麼事。排山倒海而來的懲罰,學校對我的負面批評與指責,家人言語中的失望與不

接納,讓年紀小小的我,在瞬間被拋棄且孤單的感覺中,害怕又不知所措,發誓要認真當個好女孩,要再把世界給我的肯定撿回來。   然而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之後,我與我內心的真實自我,連結卻斷掉了。舞台聚光燈下的我,故意聽不見身心靈的真實自我吶喊與抗拒。於是我不快樂,我不安,我也無法有任何性高潮。當時的另一半說,也許我就是無法有高潮的體質,口氣露出失望,觸發起我心裡浪潮般的自我嫌惡。   在傳統社會裡,尤其是女性,總是充滿了許多的不夠與害怕。我們害怕那個不被接納的孤單感覺。害怕放肆。害怕不夠好,不夠聰明,不夠瘦,不夠美,不夠厲害,許許多多的不夠,包括不夠讓我的另一半性滿足,不能有生理性高潮。   而這

個社會,除了把我們該扮演的角色劇本都寫好了之外,對於「性愛」該是怎麼一回事,也都規定得清清楚楚。不是如此就不是對的性,沒有生理高潮就沒有滿足感。狹義下的性愛就是陰莖插入陰道,達到生理高潮之後結束。在我們內心的害怕與狹窄硬性的定義之下,「性愛」,變成了一個像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不能說的恐怖東西,更是壓力來源。   吉娜•奧格登老師,重寫了這個劇本。她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性愛」的重新定義與詮釋,讓當時在美國的我還有各界人士震撼不已。她新的定義,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狹窄的定義。性愛,是超過生理的一個體驗,涵蓋身體、心理、情感,與靈魂。而每個人在這個親密關係上的需求與滿足,都不盡相同。光看名字,「性愛」

,就是有愛的成分在其中。就是無法狹窄的只用生理反應來描述。   在吉娜老師的ISIS之輪裡,我看到了我人生中許多的壓抑與否定,我看到了我的恐懼與焦慮,那個因為和社會標準不一樣就認為自己「不夠」、「達不到」、「再努力一點或者修復自己就可以達到」的不安感。看見了之後,我接納了我自己原有的樣子,開始寫我自己的劇本與定義。   我也看見,屬於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性愛,有時就是會有強烈的愛與情緒,會讓心靈滿足覺得人生美好。性愛,並不只是生理性高潮,更不是只有性器官的抽插,還包括了身心靈各部分的連結。我們的情緒,靈魂,心理,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身體的每一吋感覺,傷疤,凹凸高低,都是屬於自己的,都是我們活在

這個世界裡累積的愛與體驗的見證之一。我們身體的功能,遠遠超過了看得到的生理現象。   現在的我,活得真切,真心喜歡自己的每個樣子,還有各種爆發的情緒。現在的我,可以高潮連連,而且,我的高潮超過了生理高潮,也會有心理高潮、情感高潮、靈魂能量高潮,和各種組合。   希望吉娜老師的ISIS之輪,可以幫助每個人,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性高潮。   Elaine 紐約性正向主義社群之家Hacienda Villa性教育者 天下文化換日線專欄作家 前言   靈性-跟性有什麼關係?   靈性層面是女人性快感的關鍵因素,這樣的觀點讓人與我產生共鳴且持續發酵。這也提出許多問題和疑慮。在多數主流美國文化中,性

慾和靈性看似兩個完全不相容的概念。或許兩者在當前的性研究和治療中特別無法相容,是因為性乃是根據可以在隨機的、受控制的實踐以及實證醫學治療中加以計算和度量的事物?顯然,靈性在此沒有一席之地。可是,根據我數十年與個案、同行、朋友討論的經驗,我知道在數字和頻率之外還存在著一個廣大且尚未探索的人類性慾疆界,一種性的感受、連結、和意義的風景,還有一種意識擴展的感覺,轉化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將之稱為「經驗的非理性事實」(irrational facts of experience)。   為了探索這些人類性慾「非理性事實」的某些部分,我開始提出新的問題,例如:   「對你而言,性的意思一直

都是性交嗎?」(藉以導入一種觀念:性的慾望和滿足或許會聚焦於性交之外的層面。)   「性的滿足永遠都跟高潮有關嗎?」(用此觀點挑戰性科學及多數性治療模式所規範的高潮標準。)   「你在性關係中是否曾經體驗過靈性成分?」(引導人開始探索人們描述自我性經驗的靈性層面。)   這些及後續的問題都是希望開始描述並擴展我從個案、同行、朋友處聽到的經驗類型:   「你的靈性信仰如何強化(或侷限)你對性快感的享受?」   「性是否曾經關係到某種神祕的結合?」   「在性狂喜的時刻,你是否曾經驗到神或宇宙能量?」   「在靈性狂喜的時刻,你是否曾經感受到性能量的狂潮?」   因為找不到聚焦於性慾和靈性的調查

研究,所以我決定要以更大範圍的方式扮演研究者的角色―要執行一個觸及面遠超過我個人的研究。我將這份研究稱為「整合性生活和靈性」(簡稱ISIS)」。   ISIS研究:提出新的問題   自從1930年代起,在美國大約執行過700項性研究。這些研究的結果幾乎總是將女性描繪成性缺陷或失能的狀態,當然也比男性更不感性趣且經驗不足。這些研究資料和我從個案、同行和朋友身上聽到的是如此不同,讓我得到這樣的結論:這些研究均系統性地貶抑和欺瞞女性,因為它們提出錯誤的問題―問題全都是關於性交,而這種活動對女性的吸引力遠低於對男性。   許多這些性調查所根據的典型問題將性定義為性交:「在過去一週/月/年,你進行

了幾次性交?」其他問題則調查其他一般而言同樣讓女性較不感興趣的活動,例如肛交、窺淫、強迫與被強迫等,而且它們所根據的性的常態標準包括以性高潮為目標。   由於這些調查根據的是性表現的問題,我領悟到它們在根本上便具有偏見,即使它們都小心翼翼地依循科學客觀性的規範。因為聚焦於可以計算測量的細節,因此這些調查省略所有情緒和人際關係的問題。從我同時身為治療師及女人的角度來看,情緒和人際關係的議題是女性性經驗的必要部分。忽略這些因素構成嚴重的概念上的研究缺陷。   最後,我逐漸了解,量化的、以性表現為基礎的研究誆騙了我們每個人。性經驗牽涉的遠不僅是男性和女性的性表現。或者,用更明確的話來說,性表現關

係到的感覺和意義會衝擊所有人類的性經驗。感覺和意義乃是性快感和療癒的主要貢獻者,當然也是主要元兇,讓我們的個案鎖定在文化上的傳教士姿勢―無論是臥室內或臥室外。   ISIS研究當然也有偏見,不過是不同的偏見。它是設計來處理量化研究所忽略的部份。它的兩項核心研究問題如下:性是什麼感覺?性對你的生命有什麼意義?在我超過二十年從事性治療的過程中,我的個案帶來許多完全無法以數字衡量的議題,這份研究問卷也體現了這些議題。   探索性的感覺會觸及情緒、心與心的連結、身體智能、以及身體對碰觸的感受等領域。   探索性的意義會觸及靈性探索的領域:思想、觀念、渴望、歸屬感與連結感―同樣屬於榮格所謂「經驗的非

理性事實」。   ISIS調查沒有任何問題是關於性交、高潮或其他早期性調查已經探討過的性表現形式。它也不包含關於醫藥介入的問題。事實上,ISIS問卷的時間早於威而剛(Viagra),後者在1998年三月進入美國市場―有人會說這改變了美國及其他地方某些歷史悠久的性表現價值觀。   各位可以在我的網站(www.ginaogden.com)上看到這份問卷的內容。   ISIS調查:操作方式與方法論   ISIS調查原是獨立的計畫,後來如同滾雪球般成為第一次,至今也是唯一一次,針對性經驗的感覺和意義的全國性調查。我花了超過十年來研究、引導、執行、並進行報告。分析結果讓我在1999年到2004年

之間一頭栽入學術界,在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衛斯理女性研究中心(the Wellesley Centers for Research on Women)、以及哈佛大學神學院的世界宗教研究中心(Harvard Divinity School'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等機構擔任訪問學者。探索這份研究結果的隱含意義讓我一頭栽入能改變心靈的儀式薩滿的實踐-這也讓我對人們如何使用並溝通性能量有更加豐富多彩的經驗。在過程中,性慾和靈性這個主題讓我受邀演講、寫作、參與《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Our Bod

ies, Ourselves)的寫作,並且為美國衛生署撰寫健康的性生活指南,甚至獲邀參與《歐普拉秀》。我在某處還保存著2007年5月7日的那份錄影,裡面歐普拉對我說:「等到妳的研究出版,它會改變我們在這個國家思考性的方式。」   從那之後,ISIS方法與結果曾出現在一份經由同儕審查的論文、三本書的章節、兩本大眾書籍、還有無數的網頁與電台訪問―所幸再也沒有媒體主持人企圖把我推去撞公車。因為針對這份研究已經有這麼多探討,在此我僅做簡要說明。   簡言之,那份調查的樣本並不具代表性,根據學術上的要求。要建立科學上可概化的樣本,首先要在美國地圖上放上一個網格,然後在主要的電話簿隨機挑選調查對象-或

是採行這種隨機技巧的同類數位方式。其目的是為了產生無偏見的受訪者樣本,這與主動選擇參與調查的所謂「方便樣本」不同。我相信,採行這樣的隨機性是沒問題的,只要所調查的態度屬於相對中性的事物,例如洗衣皂。不過,既然幾乎每個人對性議題都有根深蒂固的意見,因此沒有所謂真正的隨機抽樣。   雖然這麼說,ISIS樣本確實是方便樣本,回覆者都高度投入。它也比多數性調查範圍更大、多樣性更高。總共有3,810位回覆者,年齡在18到86歲之間(女性佔百分之82,男性佔百分之18,跨性別者佔少於百分之1)。他們來自美國每一州,有不同的性傾向、宗教信仰、種族、族裔、經濟地位、政治態度。在回覆者中,有1,465位額外寫

信敘述自己的生活。這些生動的敘事是關於靈性(和非靈性)的性,是來自全美各地的人主動書寫的:支持共和黨的紅州、支持民主黨的藍州、小城鎮、大都市―每個角落。由於這些敘事討論的不僅是性交和高潮,因此它們挑戰了量化研究處理的、以性表現為定義的性。   同時要說明的是,所有ISIS資料全都是透過紙本問卷所收集的,時間在1997年後半到1999年年初,就在全世界數位化之前(記得紙和筆也是溝通的形式嗎?)。這樣的缺點就是不方便―郵局送來的紙本問卷裝滿了許多購物袋,在我家塞得到處都是。這樣的好處是我至少可以享受與每位回覆者建立某種形式的個人連結―即使只是打開信封並且透過他們手寫的回應進行溝通。   問卷收

集共有三個階段。首先,在1997年年終,我在演講時將問卷分發給我的聽眾。這個階段共有1,098份回覆。接著,《新世紀期刊》(New Age Journal),一本以靈性為基礎的雜誌,後來刊名改為《身體與靈魂》(Body and Soul),最近又變成《全人生活》(Whole Living),在1998年的一到二月號刊登了這份問卷。這個階段又獲得另外1,285份回覆。最後,《新女性》(New Woman),一本大量發行的女性雜誌(於2008年停刊),在1998年的七月號刊登了這份問卷,並且贏來了剩下的1,427份回覆,總共3,810份。   ISIS的發現   資料分析揭露了許多令人著迷的洞

見,包括將性與靈連結能如何促進某些因素來強化回覆者整體的健康,以及從性虐待以及/或者物質成癮復原的過程如何能促進回覆者將性慾和靈性整合。這些洞見適用於684位男性回覆者以及3,110位女性、11位跨性別者、以及5位沒有明確說明自己性別的回覆者。   最有說服力的發現之一關係到ISIS回覆者所使用的語言。明確地說,這指的是所有主流性研究所最關注的元素(也就是說:性交、高潮、和生殖器官)在這些回覆中所出現的次數。由於ISIS回覆者大致上忽略了這些主流元素,因此這份調查提供了生動的案例,說明提出新的問題可能會如何改變性的定義。最起碼這顯示我們的研究獲得的答案乃是由我們提出的問題所形塑。如果問題都只

是關於性交、高潮和生殖器官,難怪有這麼多女性被認為出現失能和性慾低下。在ISIS回覆者所寫的1,465封信中,這些元素出現的字數統計如下:   •性交(intercourse):提到108次―在約1,800次明確描述的性活動中僅佔百分之6。   •高潮(orgasm):提到247次。相形之下,提到情緒和靈性結果(例如狂喜、能量、愛、連結、自由、接受、安全)的次數共有4,412次。   •生殖器官(the genitals):提到23次。   細節暫時不談,ISIS調查的三項主要發現如下。   「性經驗是多層次的……」   整體而言,來自這些ISIS回覆者樣本的最主要發現就是性經驗包

含的遠不只是性交,遠不只是身體的感覺。絕大多數的回覆者都表示,對他們而言,性經驗是多層次的,身體、心理、情感、靈魂全都參與其中。這個發現或許似乎過度簡單,但是其意義卻相當深遠,因為這是第一份指出了多層次經驗的性調查。   這項關於多層次的發現和我的個案、同行、朋友自從1970年中期所提出的狀況相當吻合,而我也是從那時最先動念要開啟關於性議題的討論。這項發現也證實符合當代腦部研究對性反應的說法,在我正在收集ISIS的發現時,這類研究剛開始出版。大腦研究和ISIS發現最清楚的相符之處來自我的同事貝芙莉.惠普(Beverly Whipple)和貝瑞.柯米斯庫卡(Barry Komisaruk)兩人

的實驗室工作,他們關於女性和高潮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研究顯示性反應會活化大腦的多個中心,而不僅是生理滿足的中心。他們的研究後來構成他們共同著作的書籍《高潮的科學》(The Science of Organsm),我在《性愛的心和靈魂》(The Heart and Soul of Sex)一書的第11章對此有詳細說明。在2006年到2009年間,貝芙莉.惠普跟我一起在美國與歐洲許多性學研討會中針對這些共同點進行許多專題演講。   本書在許多地方都會提出更多例子說明性的多層次。   幫助擴展生理象限的性經驗的活動 要擴展性治療實踐,我們需要幫助個案讓自己的身體投入這個過程。在我教學

的會議中心可說是ISIS實踐者的夢想,因為它們所引動的生理經驗會自然連結心理、情感、靈魂。羅威會議中心有座神奇的、芳草萋萋的迷宮,引人想在其中反思漫步,穿過我們性故事的所有層面。伊色冷研究所位在加州大索爾(Big Sur)海岸附近,裡面有溫泉讓參與者能漂浮浸泡,身旁則有水獺在波浪間玩耍還有太陽沈入海面。不過,即使在較為普通的環境中,還是可能讓身體投入帶來覺醒和轉變的活動。 在本書各處,我會建議運用呼吸來賦予能量、接地、讓人的自我更有靈性。在第五章,我專注討論生殖器及其他-去探索你自己生殖器外的矩陣。在第九章,我簡介了身體運動對ISIS程序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個案的故事卡住時。以下是另一個活動能奇

妙地運用身體智能。這個活動特別適合在雨天進行,特別是在你需要讓團體放鬆,讓他們走出自己「應該做什麼」的想法或離開自己的分析思維時。本活動至少需要一小時,如果可以就用兩小時。 在紙上創造你自己 手邊應有的材料:至少60公分寬的一大捲紙、剪刀、筆、麥克筆、蠟筆、膠水、亮片、雜誌廣告、一點纖維、以及其他任何會讓學齡前兒童興奮的東西。要給你的團體以下的指示: 一、選個夥伴一起進行這個練習。 二、你們其中一人躺在紙上,就像幼稚園小朋友那樣,同時和你進行練習的夥伴要在紙上畫出你身體的輪廓。接著換手,捲出更多的紙,畫出你夥伴身體的輪廓。 三、等你們兩人都畫好輪廓,沿著輪廓線剪下、做點裝飾、在上面寫下文字和故

事-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可以花一小時以上的時間做這個練習,並且在你開始寫字並且在你身體上作畫時,要讓自己感覺這些故事。 四、與你的伴侶分享自己的經驗。 五、每個人都聚集成一個大團體,將紙做的你放在真正的你面前,並且分享你有的經驗。以你的紙身體的角度來說話,如果你覺得這對你有幫助。或者(除此之外)將紙身體黏在牆上,在展示與討論的活動中介紹它們。 該考慮的問題: 你學到自己什麼事? 如果你的身體能說話,它會說什麼? 回家以後,你會怎麼處理自己的紙身體?

高爐爐下部鐵水流動中鈦化合物濃度分佈之數值模擬

為了解決漂浮床架 缺點的問題,作者林忠豪 這樣論述:

為了提升鐵水產量,延長高爐的使用壽命是全世界各大鋼鐵廠的重要目標,爐床侵蝕的防護變成高爐延壽的重要關鍵。因此,如何減緩爐床侵蝕現象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例如,加入二氧化鈦即為爐床防護的重要措施。此外,過去數十年來,由於電腦計算能力的進步,計算流體力學已成為分析與模擬工業問題的主要工具。像爐床這樣的高溫環境而不易進行實際觀察的情況下,就可以先利用計算流體力學進行模擬與預測可能的結果。本研究主旨在建立數值分析的程序來模擬爐床內碳化鈦的濃度場,並依據濃度分佈來探討其對於爐床防護的影響。 本文以澳洲BHP鋼鐵公司5號高爐爐下部為例,以強制對流質傳的觀點,考慮層流情形和假設漂浮型與中心焦柱觸底型

爐蕊的模式下,建立包含多孔質效應、共軛熱傳效應和化學反應的動量與熱質傳之統制方程式,再利用商用計算流體力學軟體Fluent (6.2版) 搭配分離解法進行求解,模擬喂線技術將二氧化鈦從不同位置加入爐床,探討經由反應而產生的碳化鈦濃度分佈與其對爐床以及爐下部熱電偶溫度下降的影響,盼能提供現場操作人員與高爐工程師有關爐床防護的建議,以延長高爐操作壽命,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市場競爭力。依據以上的模擬分析,本研究的重要成果如下:(1)爐蕊型態和鐵水流場影響濃度分佈甚鉅;若考慮反應於爐床模式中,建議使用全三維爐下部模式。(2)在漂浮型爐蕊時,在碳化鈦加入位置下方的爐床壁面以及爐床底部有碳化鈦濃度分佈,預期

有保護作用;在中心焦柱觸底型爐蕊時,在碳化鈦加入位置下方的爐床壁面以及爐床壁面與爐床底部交界處附近有碳化鈦濃度分佈,預期也有防護作用。(3)依據碳化鈦的濃度分佈,加入二氧化鈦位置應距離出鐵口90度 (含) 以上較好;當侵蝕處在90度以內,建議可調整出鐵口位置。此外,加入二氧化鈦的位置必須位於侵蝕處的上游。(4)依據碳化鈦濃度分佈結果,建議在爐床壁面旁加入二氧化鈦,預期對加入位置下方的爐床壁面以及爐床底部兼具有防護作用。(5)碳化鈦質傳會對熱傳造成影響。有碳化鈦生成的地方可使爐床該處溫度以及該處爐磚內熱電偶的溫度下降;碳化鈦扮演熱阻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