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阿美族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海岸阿美族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克華寫的 無醫村手記:重回靜浦 和unknow的 翱翔的大冠鷲: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演講與論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那個用歌說故事的人阿美族父女透過歌謠對話| 文化 - 中央社也說明:本書的阿美語書名Radiw no O'rip,意指生命的歌,或歌如生命,劉克襄在書序 ... 可以把Radiw當成一張悠遊卡或通行證,重新認識這個東海岸的美麗世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在職專班 林偉文、劉秀娟所指導 蔡雲珍的 「原」桌武士-阿美族語學習之桌上遊戲設計 (2017),提出海岸阿美族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阿美族語、原住民語學習、桌上遊戲、遊戲學習。

最後網站目錄則補充:阿美族語 又分成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 海岸阿美、馬蘭阿美及. 恆春阿美五個不同語系。阿美語是南島語系中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然而如今,這個族群語言卻面臨著快速流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岸阿美族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醫村手記:重回靜浦

為了解決海岸阿美族語的問題,作者陳克華 這樣論述:

  我是在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下半年(確實日期不記得)來到靜浦醫務所的。   自七十五年在花蓮市某營區報到入伍,一直有軍中文化適應的問題。一年後仍未見改善。記得當時每天早點名後,我必然要找個隱密的地方,把才吃下的早餐嘔出來。   一天部隊某長官打棒球被球擊中眼睛,來到父親的診所求診。父親趁機拜託他將我調個單位。於是隔天我便糊里糊塗地被一聲口頭通知,揹包一扛,來到了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附近的壽豐鄉靜浦村,並在此渡過了我預官役的第二年,直到退伍。   那時從花蓮市搭東海岸線的公車,大約要兩個半小時。車子過了大港口,跨過長虹橋,下一站就是靜浦了。那時候的靜浦和花東海岸公路

沿路的其他各個小站,其實沒有太大區別。除了一般民居,就是小吃店,旅店,柑仔店,外加小學和教堂。但靜浦名字好聽,「安安靜靜的水畔」,翻開地圖,就落在秀姑巒溪切穿海岸山脈的地方,又幾乎就在北迴歸線切過的那一個點—之後我每天例行的晨跑,都要去刻有「北迴歸線」的碑石那裡繞一圈。   當初因為地處花蓮台東交界,據說「方圓三百里」內沒有醫療資源,於是軍方才有在靜浦設立醫務所的想法。   村民不多(確實數目不知),組成大約三分:台灣人(閩南及客家各半),外省退伍老兵,原住民。而且數目相當。   醫務所就座落在公車「靜浦站」站牌旁,除了一名醫官,還配置兩名醫務兵,一名伙房。圍牆大門內,格局呈倒冂字型,前

院進來橫排有掛號室、診療室、藥房、簡單的開刀房,X光室、醫師休息室,和可以開會的小客廳。   走過中央穿堂,兩邊是阿兵哥的寢室,廚房、餐廳及一間有四張床的病房。冂字型所包圍的中庭種了一棵極高大的麫包樹結出的果子叫「巴基魯」,比拳頭大,落果砰然有聲,往往成為桌上佳餚;其後視野豁然開朗,是一大片一大片橫亙的稻田平疇,再遠處是高聳青翠的山脈,翻過這座山,就是緜長的花東縱谷了。   而我從七十六年(一九八七)秋起,在這裡過著「那個靜浦陳醫官」的靜好歲月,幾乎「與世隔絕」。因為地處偏遠,附近除了駐守的海防部隊,上級長官極少出現,每天看著太陽從太平洋海面升起,又從海岸山脈山背落下,這一年成為慣於勞碌的

我極為罕有的悠閒時光。每天除了上下午兩節門診,其餘有許多時間可以閲讀和寫作。其間試投了一篇散文至「小說創作」雜誌(現已停刊),當時的主編(已忘了她的名字)看了極有興趣,要求我定期供稿,成為專欄,名字就取「無醫村手記」。於是一年下來就有了這本書。   花蓮雖然是我的故鄉,但自小生活在花蓮市區,也算是鄉下的半個「城市小孩」,乍到靜浦,還是有許多不適應處。加上病患許多是原住民,因此我又緊急惡補了些簡單的阿美族語。除了東海岸的病人,平常接觸的只有靜浦村頭開雜貨店的江媽媽,近正午出現的郵差先生,偶爾來訪的一位靜浦國小實習教師,偶爾偷閒的守海防的軍官士兵,其餘大多自己一人。一年間我出版了我第二本詩集《我

撿到一顆頭顱》(漢光),繼續寫了幾首流行歌曲的歌詞,一本本看完了遠景版《世界諾貝爾獎文學作品全集》。體重也由原先不到六十公斤增到了近七十。   而這一年離群索居的生活有如梭羅在華爾騰湖邊的隱居,是田園風又帶點自然主義的況味的。 隔著中央山脈遙看自己已經習慣的台北都會生活,突然多了一份冷眼和反省。當然卅年後的今天再回頭看,那份省視之心也還是侷限而淺薄的。身在軍中,雖已醫學院畢業,但還有對未來的種種規劃和期待等心事,未來住院醫生的申請,專科醫師的考證。同梯軍官多的是私下默默準備出國進修的考試科目,生活表面的平靜,底層其實心情起伏,暗潮洶湧。   民國七十七年秋退伍離開了靜浦,進入台北榮總眼科當

住院醫師,我赫然從此再沒回過靜浦。直到約廿年後的某個冬日,一位台東原住民友人開車由台東出發,堅持要陪我重遊這片我心目中的「淨土」。兩人來到靜浦才發現原來的「靜浦站」站牌已經移走,原先圍繞著站牌菌集的小店皆不復存在,整條馬路連帶公車路線一起改道。原來是連續幾年颱風皆從秀姑巒溪出海口登陸,公路路基被海浪衝毀掏空,出海處的小島也竟然移動了位置,十數年間地形地物的改變不可謂不大。   而醫務所竟然還在。但遠離了公車路綫,沒有了人潮,顯得破落蕭索。從外頭看大門深鎖,油漆斑駁,外牆上我用油漆手繪的「軍民一家親」圖案已經不見。我不甘心被拒在外,翻牆進入,裡頭建築仍在,但久無人使用,形同廢墟,中庭那棵麫包樹

還在,但已被比人高的野草包圍。昔日的看診室,餐廳,藥房,如今都只是一個個破落的黑房間。   「是這裡已經醫療資源充足,所以撤走了醫務所?」我心想:還是軍方因為人員編制不足,年年員額減縮,再也派不出人力來經營醫務所?   心中頓時閃過千百個疑問和理由,但也無心無力去追索答案。   當我們驅車離開靜浦,遠遠看見了卅年前教堂的尖頂,半山腰上的國小,從車窗外一閃而過,經過長虹橋時,發現車子開上的已經是一座新橋,原來記憶中鮮紅亮麗的「老長虹橋」,在一旁被當作人行步橋,令我驚訝的是,如今它看起來如此的陳舊,灰撲撲,如此的窄小。   在東台灣冬天灰沉沉的低氣壓雲層覆蓋下,我們頂著強勁東北季風沿著新修

築的海岸公路,一路開回了花蓮。我和這位原住民朋友從此沒有再見過面,我明白這是他的某種告別方式。他直送我到南京街家門口。我們揮手道別,他上車前又回望了我一陣子。   從此我再沒有回過靜浦。   二○二○,十二,二十 本書重點   本書內有多張陳克華當年在無醫村的珍貴照片   本書獲花蓮縣文化局藝文出版品補助   無醫村,是指沒有醫療資源的偏鄉地區。在台灣,尤其花東地區,醫療資源尤其缺乏。在衛生所的義診或是救急的藥品,是居民們除了傳統部落流傳的民俗療法外唯一的資源,生了病不是多痛幾日,便是痛不了幾日,醫療資源缺乏一直都是偏鄉很大的問題。陳克華,在當年以軍醫的身份前往偏鄉行醫,本書述寫在無醫

村巡診時的所見所聞、行醫經驗以及他的當時感受。   多年後陳克華重回靜浦,遠遠看見了卅年前教堂的尖頂,半山腰上的國小,在車窗外一閃而過,經過長虹橋時,發現車子開上的已經是另一座新橋,原來記憶中鮮紅亮麗的「老長虹橋」在一旁被當作人行步橋,令他驚訝的是,當年的醫務所已經不復存在了。   陳克華心中頓時閃過千百種理由,但也無心無力去追索真正的答案。從此他再沒有回過靜浦了。  

海岸阿美族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真的是就算跑到別人的地盤,
也不要放過唱「喂哈嗨」的機會耶!
還是要教金曲歌后唱一下專屬的族語歌吧~
以後看到娃娃先唱一頁頁五娃娃了~
【海岸阿美語註】
cecay:ㄧ、一個,讀音似「子在」
tosa:二、兩個,讀音似「賭薩」
tolo:三、三個,讀音似「賭路」
ina:母親,讀音似「以娜」
-
變形金剛的原曲在這裡啊:
https://youtu.be/H5MmjD6tavA
-
原唱:魏如萱
原曲:你啊你啊、變形金剛
-
Ponay的原式cover🔻
IG👉https://www.instagram.com/ponayfancover
FB👉https://www.facebook.com/ponayfancover/

「原」桌武士-阿美族語學習之桌上遊戲設計

為了解決海岸阿美族語的問題,作者蔡雲珍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發展一套阿美族語桌上遊戲,希冀藉由桌上遊戲的趣味性、便利性,提升學生學習族群語言的動機與效能,並且跨越只有在學校才能學習族語的範疇。  本研究採用設計研究法,以13位阿美族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從海岸阿美族語初級認證題庫之字詞及生活中常使用之阿美族語字詞中挑選100字詞,再進一步將詞語分類,如:數字、名詞、動詞、稱謂等,設計出「族語心臟病」、「lima幫幫忙」、「眼明手快」、「阿美小勇士」等四款族語桌上遊戲,遊戲於每週二的第四節本土語言課程時間進行兩個月八次測試,透過觀察與訪談學生探究操作遊戲學習族語之歷程以測試與修正,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一、根據發展原型、測試與修正和驗證,三階

段設計族語桌上遊戲。二、從學童生活經驗常使用之字詞中挑選適當字數以發展遊戲。三、選擇普遍易上手及反覆操作之機制。  透過本研究所發展之族語桌上遊戲,研究者發現學生經由反覆操作族語遊戲可以強化連結族語的口說和族語字詞認讀之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族語能力與學習動機。最後,研究者依研究結果彙整提出建議,以作為教學者、未來研究者參考。

翱翔的大冠鷲: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演講與論述

為了解決海岸阿美族語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趙慧琳 Chao Hui-Lin   伊祐.噶照  Iyo Kacaw   林介文 Labay Eyong   東冬.侯温 Dondon Hounwn   瓦旦.塢瑪 Watan Wuma   彼勇.依斯瑪哈單 Biung Ismahasan   撒可努.亞榮隆 Sakinu Ahronglong   饒愛琴 Rao Aiqin   達卡鬧.魯魯安 Dakanow Luluan   2003年,藝評人許瀞月來到都蘭,靠著一張紙條上的電話,開啟了探訪在地原住民創作者之旅。這些連結土地意識、部落認同的作品充滿原創力,令她一再往返臺北、花蓮與臺東,甚至曾待在港口部落學習族語,就為了更認識這

些創作。     十五年後,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的許瀞月,邀請原住民藝術、文學與音樂界中,具代表性的十位菁英到視覺藝術系演講,並將其中九位的精彩內容精縮收錄於本演講集中。這包括了──     以行為藝術表達社會文化行動的瓦旦.塢瑪;講述東海岸環境公共議題與抗爭事件的饒愛琴;從祖母的衣櫃與織物挖掘出家族故事的林介文;彷彿理解魚群語言、以作品呈現海洋民族觀點的伊佑.噶照;多年來為部落發聲、發表長篇小說《大肚城歸來》的趙慧琳;以《山豬、飛鼠、撒可努》享譽國際、創辦「獵人學校」的撒可努;活躍於國際的當代藝術策展人彼勇.依斯瑪哈單博士;身兼部落巫醫與藝術家的東冬.侯溫;名字意為「大冠鷲」的唱作人達卡鬧⋯⋯

  本書不僅匯聚了多樣性思維,也在傳統與創新、變與不變之間,找到節點。期許能以此拓展讀者對當代原住民藝術的視野與想像。 名人推薦   王嵩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   白適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兼主任   弗耐.瓦旦|泰雅族文化調查研究與紀錄片導演   姜樂靜|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得主   黃明川|獨立紀錄片導演   魯碧.司瓦那|阿美族藝術家   賴瑞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共同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