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堂怪談樂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博)士班 顏綠芬所指導 楊秀瑩的 武滿徹音樂美學面向之探討-以自然、庭園、沉默為議題 (2017),提出池堂怪談樂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音樂美學、怪談、切腹、沉默。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池堂怪談樂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武滿徹音樂美學面向之探討-以自然、庭園、沉默為議題

為了解決池堂怪談樂評的問題,作者楊秀瑩 這樣論述:

武滿徹 (Tóru Takemitsu, 1930-1996)是一位名揚國際的現代日本作曲家,出生和逝世於日本東京。他11歲的時候因為戰亂從軍,而有機會從收音機裡大量聆聽許多西方古典音樂,尤其對德布西的作品產生極大的共鳴,並立志要成為一位作曲家。武滿徹在1951年加入「實驗工坊」(Experimental Workshop),結識到許多藝術家、作曲家和導演,有機會發表許多音樂作品並擔任電影配樂。隨後他受到美國作曲家John Cage的影響,開始思考什麼是自己的文化。1967年他完成了《十一月的步履》,用了日本薩摩琵琶(Biwa)和尺八(Shakuhachi),以雙重協奏方式來演出,成功結合東

西方的樂器特色。武滿徹熱愛大自然,將大自然的循環狀態當成美學思維,運用在作品中。例如管絃樂作品《航道》(1978)中,將樂器配置成水的支流,旋律線條有如水的波浪,最後匯流到一個中心音,暗喻回歸大海。他受到好友文學家大江健三郎和谷川俊太郎的「沉默」美學影響,注意到日本傳統音樂中「靜」和「留白」的特性,並以「沉默」美學思維來創作。例如1961年合唱曲《風之馬》有無聲音唱法,電影 《切腹》(1962) 和《怪談》(1964) 的配樂中運用了「沉默」的美學思維,武滿徹試著在電影裡捨去聲響,而非創作更多聲響。他在管絃樂作品《弧》(1976)中,將岩、草、樹、沙的特性用各種樂器來呈現;他創作海動機Es-E

-A(Sea),使用在《朝向海》系列中,推動海洋環保。武滿徹也受到夢窗禪師(1275-1351)在京都的庭園設計影響,創作了交響曲《夢窗》(1983),認為庭園中空間與時間同時存在,與音樂藝術是相似的。 本論文探討武滿徹的音樂美學面相,以「自然」、「庭園」與「沉默」為議題作深入研究,並從中了解到武滿徹的每部作品幾乎都經過深思熟慮,賦予作品獨特的美學意義與生命力。武滿徹最終要強調世界是一個宇宙之卵,卵雖然脆弱,但可以給我們生命和能量。他強調太陽之下萬物循環,音樂是時間也是空間藝術,他認為世界交流如此發達,已經沒有東西方之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