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熔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汞熔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SamStephenson寫的 浮與沉【電影書腰版,隨書附贈電影兌換券】: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 和蘇珊.惠特菲德的 絲路滄桑:從10件物品的流浪看絲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傳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熔點最低的金屬也說明:有一种金属叫铯,呈银白色,发现于1860年,除了水银以外,铯的熔点最低,为28.5℃。 6、熔點最低的金屬. 汞:其凝固點為–38.7℃。 辰砂是鍊汞最主要的礦物原料,其晶體可作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原點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曾昭衡、陳映竹所指導 劉小嫚的 以系統動態學模擬生質能源中心對區域性廢棄物管理之影響 (2020),提出汞熔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系統動態學、廢棄物、焚化廠、生質能源中心、掩埋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化學系 陳淑慧所指導 杜書翰的 利用線上還原雙硫鍵結合層析質譜完整蛋白及酵素消化方法解析CyP3重組蛋白中雙硫鍵及自由硫醇的狀態 (2020),提出因為有 陰道毛滴蟲親環蛋白、紫外光、半胱胺酸、自由硫醇、雙硫鍵之鍵結的重點而找出了 汞熔點的解答。

最後網站化學指考問題? - 考試板 - Dcard則補充:請教各位高手,小弟是化學白癡,矽,鎂,硫,汞,熔點高低要怎麼分析 ? - 大學,重考,化學,指考,考試.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汞熔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浮與沉【電影書腰版,隨書附贈電影兌換券】: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

為了解決汞熔點的問題,作者SamStephenson 這樣論述:

▌隨書贈品▌ 《惡水真相》電影交換券乙張 憑券可於全台《惡水真相》之首輪上映戲院兌換, 不限場次,皆可使用 日本最嚴重環境公害事件,搬上大銀幕 震驚全球!《惡水真相》 揭露日本水俁病公害紀實攝影幕後秘辛   尤金‧史密斯蹲點三年,拍出經典之作《智子入浴》   他用鏡頭伸張正義,造就史上最重要的紀實經典   回溯日本1950年代最惡名昭彰的「毒水」環境汙染事件,   造成熊本縣水俁市眾多居民失明、肢體扭曲的毒案,   傷害無辜孩子與家庭的深遠慘劇   ❙看電影《惡水真相》,見證紀實攝影名家的傳奇故事   電影劇情簡介:   美國戰地攝影家尤金‧史密斯(強尼‧戴普飾演),不僅追求完美主義

,更是難以相處又具爭議的攝影名人。他在二戰過後決定隱居,與社會和攝影職業脫節,不過《生活》雜誌的編輯羅伯特‧海斯(比爾‧奈伊飾演),卻說服他來到日本熊本的水俁市,那是一個因排放廢棄物而造成汞中毒的城市。史密斯將自己投入其中,用相機紀錄小漁村村民身心受水俁病所苦的傷害,以及為公義所付出的努力。他用一張張震懾人心的相片,為全世界揭露這起令人心碎的歷史災難,也改變了當地居民的人生……。   歷時20年撰寫,認識尤金•史密斯唯一傳記   看見他光明黑暗,偉大墮落的真實人生   二戰中搶拍險些喪命、揭發日本汞汙染被打傷   尤金‧史密斯是備受讚譽的人道主義攝影家,   還是孤僻獨行、深陷酒精、藥物成

癮的偏執狂人?   關於攝影、戲劇、藝術、爵士樂,更關於創作、理想與人生   1700卷爵士樂手、生活錄音、500人次,   關鍵人物訪談:Robert Frank前妻、尤金•史密斯前妻……   「試圖為攝影家尤金‧史密斯作傳或拍紀錄片,會是一件吃力不討好、   且近乎不可能的艱難任務。」──約翰•伯格John Berger 本書特色   ◎經典重現─經典之作拍攝水俁病故事搬上大銀幕,由強尼‧戴普擔綱演出   ◎年度重量之作─史密斯未盡之作「匹茲堡」、「爵士閣樓」的日後檔案整理及專書出版作者,歷時20年寫作,全球攝影文化界引頸期盼   ◎繁體版獨家收錄──正式授權經典代表作+導讀+年表

  ❙這些新聞攝影經典,都是尤金.史密斯的代表作   《智子入浴》─水俁病攝影經典,一位母親抱著患病孩子入浴的動人影像   《鄉村醫生》─二十四小時隨時出診的鄉村醫生,搶救著一位墜馬女孩   《助產士》─挑著夜燈,一位在貧困鄉下幫忙接生的非裔美籍助產士   《西班牙村莊》─敏銳而富有感情地拍出一塊西班牙無糧之地的無盡豐饒   《史懷哲》─深入非洲加彭的痲瘋病院,拍攝史懷哲醫生的行醫歷程   《塞班島》─二戰期間冒死進入太平洋塞班島,以最赤裸的戰場影像譴責戰爭   《邁向天堂花園》─男孩牽著女孩穿過林間小路,走向陽光普照的前方   ❙他的人生,光明與黑暗,如影隨形   「我相信的革命不是為

了摧毀,而是可以把我和其他一些人帶到一塊嶄新的沃土。」──尤金‧史密斯   作為戰後最重要的紀實攝影家之一,樹立諸多報導典範的史密斯,常與「洋溢人道關懷」、「充滿社會意識」、「報導攝影奠基者」、「最偉大的攝影家」等數不清的形容詞連綴,然而與此光明相對、如影隨形,彷彿行星背面的幽暗命題,則是他載浮載沉的個人生命裡,那惡名昭彰的古怪脾氣、固執冷酷、自我中心、孤僻獨行、完美主義、強迫偏執……   正是此種個人偉業與性情瑕疵的糾纏辯證與共時並陳,整體形構了屬於尤金•史密斯巨人般的攝影「神話」,卻也使得生平事蹟已廣被寫入攝影史冊、具有崇高地位的他,過世40年,個人生命的無解矛盾與反覆折騰,依然顯得模

糊不清、益加神祕。   ❙非典型的不尋常傳記   作者Sam Stephenson成功地藉由某種偵探般的追根究底、學究式的旁徵博引、史料控的檔案挖掘、散文筆法的舉重若輕,加上多重敘事、深入淺出的複數觀點,使得這本宛如廣角視野、配角不斷登場、充滿各種旁枝、且抗拒線型敘事的「非典型」傳記,表面上雖不執著深究於「攝影」一事,反而卻從史密斯生命周遭的諸般「雜音」,宛如意識流地更純粹觸及了這位重要攝影家——及其所屬時代——的某種內在精神史。   ❙這些攝影名家,都是尤金.史密斯的門徒   尤金.史密斯曾拿著攝影機在二次大戰深入戰區,出生入死拍出最赤裸的影像以譴責戰爭;也曾深入日本鄉村,花三年時間蹲點

,最後製作出震撼世界的《水俁》攝影集。另一方面,他也可能是膽敢公然對抗雜誌社體制的第一人,結果不是被開除,就是他老大不爽直接遞出辭呈;卻也好幾次,雜誌社又不得不借重其才華跪求他回鍋!   ◎《塞爾瑪大遊行》作者詹姆斯‧卡羅勒斯(James Karales):「尤金認為,你可能會拍到一張極有力量的照片,但若它不能放進故事的情境配置,你就不能用那張照片。」   ◎青年文化攝影經典《塔爾薩》的作者賴瑞‧克拉克(Larry Clark)表示他十九歲時,曾拿自己拍的一些私房照登門自薦。他將照片放在史密斯腳下,然後離開。幾小時後,史密斯打來:「立刻給我滾過來!」意思是:老子對你的照片很感興趣,還不快帶

瓶威士忌來拜師?   ◎森永純將還在製作中的《河-累影》攝影集給史密斯看,史密斯看過後雙目泛淚,這些照片啟發了他一系列的水俁病攝影計畫,並在日後拍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智子入浴》;森永純當時為史密斯在日本時的攝影助手,而兩人也為彼此的才華相知相惜。   ❙歡迎光臨史密斯的爵士閣樓   史密斯是一位重度爵士樂迷,甚至有一次到攝影學校演講,因整場都在講音樂完全沒提到攝影而遭學生抗議!本書聚焦在他強迫症日益加重的「閣樓時期」。當史密斯日以作夜在閣樓住所瘋狂做沖印時,他的閣樓竟也逐漸成了爵士樂手們口耳相傳的聚集聖地。   ◎旁聽這群神秘到不行的傳奇爵士樂手深夜密談   小華特‧戴維斯∣法蘭克‧惠特

∣桑尼‧克拉克∣羅尼‧佛里∣多莉‧格蘭‧伍德森∣霍爾‧歐佛頓∣瑟隆尼斯‧孟克   ❙重度爵士樂迷,閣樓成為傳奇樂手的聚集聖地   ◎是發祥地還是墓地?─在日本比在美國紅的爵士樂手桑尼‧克拉克(Sonny Clark)也是史密斯閣樓的常客,前途一片看好的他,卻也跟許多爵士樂手一樣深陷毒癮之中。某日的深夜閣樓,克拉克差點就要因海洛因過量一命嗚呼,史密斯那台24小時不停運轉的錄音機錄下了這段迷幻場景……   ◎有人一待就是兩年!─天才爵士鼓手羅尼‧佛里(Ronnie Free)在他巔峰之時突然從樂壇蒸發,從此再沒人見過他。在這之前,他已在史密斯的閣樓住了兩年之久。「尤金有很多佛教、印度教、基督教

和猶太教的書。他還有妥拉、聖經、薄伽梵歌和古蘭經。那是一座閣樓形式的圖書館。」史密斯的閣樓圖書館影響了佛里,這之中也蘊藏了佛里毅然決然退出江湖的關鍵。 各界推薦   張照堂   鋼鐵般的意志與信仰,狼犬似的瞪視與嚎嘯,尤金•史密斯的傳奇,是攝影界一道灼熱又冷冽的閃光。   郭力昕   這本書將尤金‧史密斯從聖壇上拉了下來。砸壞偶像之後,卻讓其人其作散放著更為動人的現實意義。   沈昭良   特別當身處多元多義的影像時代,更顯尤金•史密斯在攝影類型與美學實踐上的不朽成就。   張世倫   宛如意識流般的書寫,更純粹地觸及了這位重要的攝影家─及所屬時代─的某種內在精神。   黃瑋傑  

 彷彿積灰卡帶再度轉動,沙沙作響的時光交疊沖印,顯影出尤金追尋絕美終至荒蕪的命運圖像,真實到近乎魔幻、顯微到令人揪心。   汪正翔   這本書裡我們聽見很多貓叫聲,還有一個不斷陷入困境但是試圖走出的男人。   謝明諺   史密斯透過攝影關懷這個世界,作者則透過本書,如同影子般地帶我們重新回顧了受到史密斯影響的人事物,那些作品之外的生活和別人眼中的他,如同攝影中的光和影一般,交織出既魔幻又真實的人生。   張世倫∣專文導讀   專業18人,一致讚譽   汪正翔∣攝影創作者   沈昭良∣台藝大兼任副教授   沈鴻元∣《台北爵士夜》廣播節目主持人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   李阿明∣文字

攝影黑手師   房慧真∣新聞工作者   馬立群∣一影像創辦人   郭力昕∣影像文化評論者   張照堂∣攝影家   許震唐∣自由攝影師   黃瑋傑∣音樂創作人   鄧博仁∣2018台北國際攝影節活動召集人   管中祥∣台灣公民行動紀錄協會理事長   賴小路∣攝影師   謝明諺∣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   鍾永豐∣詩人   鐘聖雄∣新聞工作者   顧玉玲∣作家  

汞熔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鋼鐵人的盔甲材料不是鋼也不是鐵?蟻人的盔甲沒做好可能會變原子彈?
前情提要先看《🔬實驗科學吧》EP1:https://youtu.be/qx2v9hWM-Ow
 
鈦Ti,因為在各種極嚴環境下都扛得住,常常被拿來做飛機與太空船,美譽『太空金屬』!各超級英雄電影的盔甲材料當然也不會放過他,究竟是怎樣的鈦狂鈦神鈦厲害,讓我們看下去!
 
#結果三大狠招都狠不起來
#還是要薩諾斯來揍幾拳比較有效
-
《🔬實驗科學吧》
_臺灣吧2018「大抓周計畫」節目!
藉由電影或漫畫中,各種超乎尋常又驚奇的劇情,探討是否真的有科學的依據及基礎應用!將有5集動畫影片介紹原理、5集實拍影片實際做實驗!
EP1-蟻人怎麼變小:https://youtu.be/qx2v9hWM-Ow
EP2-侏羅紀世界:9/3(一)
預告片:https://youtu.be/sFNdA8wxyMk
EP0.5-蟻人量子糾纏:https://youtu.be/p0ntjrzuiDk
 
特別感謝:LiFe生活化學 提供實驗相關協助
-
『✨!!!臺灣吧週更中!!!✨』
🎫訂閱支持,讓臺灣吧產出更多好節目!
成為臺灣吧吧友→ https://lihi.cc/8Z6Kd/exp1l
🍍🍓🍋黑啤麥造【水果氣泡麥汁】在華山!
線上商城→https://lihi.cc/JjIgP/exp1l

本集關鍵字:蟻人、鈦合金、不鏽鋼、鋁、熔點、航太器具、液壓機、耐蝕、氫氧化鉀、鹽酸、鎳鉻鐵鈷鎳錫鉛氫銅汞銀鉑金、鐵姑娘惜千金總共一百斤

以系統動態學模擬生質能源中心對區域性廢棄物管理之影響

為了解決汞熔點的問題,作者劉小嫚 這樣論述:

臺灣因應2015年公告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國內廢棄物處理技術不斷進步,生質能源(biomass energy)之發展漸受重視。本研究利用系統動態學模擬建置生質能源中心對區域廢棄物管理及其環境負荷之影響,建議生質能源中心較佳之營運管理條件,建立4種廢棄物處理情境,分別是廢棄物產生後直接進入掩埋場掩埋(情境1);廢棄物以焚化處理後,產生底渣進入掩埋(情境2);廢棄物先經資源回收,剩餘無法資源回收者再以焚化處理(情境3);以及廢棄物先經資源回收,剩餘無法資源回收者且屬於有高熱值潛力者進入生質能源中心或焚化廠處理(情境4)。模擬結果最後以災損概念將環境污染負荷以貨幣化呈現。國內外,少有結合焚

化爐(waste to energy, WTE)、掩埋場(Landfill gas energy, LFGTE)及相關能源設施之區域性廢棄物整體規劃研究。本研究結果發現,廢棄物若直接掩埋不處理(情境1),未來三十年後溫室氣體排放量由原2019年的1,033,744公噸/年增加65% (2,950,406公噸/年),為四個模擬情境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者。相較於掩埋處理,廢棄物未回收以焚化處理(情境2),未來三十年後溫室氣體增加50%之多(由1,350,677公噸/年至2,718,260公噸/年)。廢棄物經資源回收後,可減少78.9公斤/噸溫室氣體排放,資源回收率愈高減碳成效愈佳。比較未來三十年後

,區域建置生質能源中心(情境4),部分廢棄物可藉由厭氧消化處理,使溫室氣體較情境3-1可再少54% 的溫室氣體排放(553,391公噸/年至251,926公噸/年),與現行情況相比,可由生質能源中心、焚化廠處理一公噸廚餘得知,實際排碳量增加厭氧消化的情境4(115.33 kg CO2/tonWASTE)低於焚化的情境3(138.12 kg CO2/tonWASTE)。模擬結果以災損估算(醫療支出、天災生命損失及農業經濟損失)概念,總災損金額為NT$4,194/tonCO2,並且結合再生能源發電躉售(NT$5.1176/kWh)及廢棄物發電躉售(NT$3.9482/kWh),溫室氣體損失以貨幣化

呈現。增加生質能源中心的情境4單位排碳量最少,即溫室氣體減量效益最佳、單位損失最少,且成本會隨躉售收入逐年攤還,使單位成本下降,且對於長期經營較為有利,因此未來應加強推廣增設生質能源中心。

絲路滄桑:從10件物品的流浪看絲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傳播

為了解決汞熔點的問題,作者蘇珊.惠特菲德 這樣論述:

  多種民族透過遺落的物品,在絢爛的絲路歷史中對話   ◎為什麼古中國不流行玻璃,卻在南越王族墓中發現希臘化的玻璃碗?   ◎為什麼衣索比亞無人聞問的修道院中,會發現貴霜帝國的一百多枚金幣?   ◎為什麼北周李賢將軍的陪葬物中,竟有一支描繪特洛伊戰爭的銀質水壺?   繼《絲路歲月》這部暢銷作後,蘇珊.惠特菲德藉由對物品描繪誘人的圖像,進一步拓展我們對這條巨大文化公路的探索。《絲路滄桑》講述的故事聚焦於九件非常不同的物品,以及被當成商品販售、流落各地的奴隸,這些彷彿觸手可及的事物,讓我們得以窺見這條漫長貿易路線上令人難以置信的民族、技術、經濟與文化互動。   讓我們透過十件遺世物品,展開一

段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滄桑旅程── 名人推薦   「沒有一本書能像《絲路滄桑》這樣貼近絲路生活。」 ──卜正民,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維梅爾的帽子》(Vermeer's Hat)作者   「蘇珊.惠特菲德以微觀到宏觀的方式講述這幾件歐亞大陸的關鍵物品,對於探討絲路的書籍而言是一種新方式;極少有其他學者能做到她在本書達到的成就。不僅如此,無論學生、博物館參觀者、喜愛神遊四方的椅上旅人,以及文物研究專家都適合閱讀她所撰寫的內容。」──米華健,著有《絲綢之路:一份短短的簡介》(The Silk Roa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蘇珊.惠特菲德對於絲路物質文

化的理解無人能比。藉著對於絲路文物既深又廣的研究,她帶領讀者前往世界的遙遠角落。」──劉欣如,著有《一帶一路:帶你進入絲綢之路的歷史》(The Silk Road in World History)   「傳說中的絲路在這本引人入勝又博大精深的書裡活了起來。書中針對現代人種種熟悉與不熟悉的物品、民族與地貌,講述一則則迷人的故事。」──楊雅南,著有《印度市集:比哈爾的市場、社會與殖民邦》(Bazaar India: Markets, Society, and the Colonial State in Bihar)     「能在歐亞大陸和非洲的各民族、文化、政體中既深且廣的延伸,是惠特菲德

的研究特點之一。儘管十章中有一半的物體在今日的中國疆界內被發掘,惠特菲德仍竭盡全力將這些發現與中國之外更廣泛的歐亞交流網絡聯繫起來,反映了中國絲綢之路研究領域長期以來以中國為中心的偏見。」 ──《絲路日報》   「惠特菲德確立一個值得追求的主題:絲綢之路上的文物不僅引人入勝,光是一件文物就能承載著人類歷史上綿長的年代與龐大的地域範疇。」 ──《亞洲書籍評論》     林聖智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寒波 (演化人類學「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謝金魚 (歷史作家)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各界珍奇推薦     作者簡介 蘇珊.惠特菲德 (Susan

Whitfield)   《絲路歲月》(Life Along The Silk Road)作者,身兼學者、策展人、作家與旅行家,過去三十年來致力於探究絲路的歷史、藝術、宗教、文化、物品、探索活動及人物。曾在大英圖書館主持「國際敦煌計畫」(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讓學者和一般大眾可以在網路上查詢超過五萬件收藏於全世界各地、年代為十一世紀之前的絲路文物原稿。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

人史》《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全球化矛盾:民主與世界經濟的未來》《全球化的時代: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想像》等書。   關於音譯與姓名的處理方式 引言 1.一對鄂爾多斯乾草原的耳環 2.一個希臘化風格的玻璃碗 3.一批貴霜帝國的金幣 4.一座阿姆路克達拉的佛塔 5.一支巴克特里亞的水壺 6.一塊于闐王國的木畫 7.一張藍色的可蘭經 8.一塊拜占庭的獵人絲綢 9.一份敦煌藏經洞裡的中國曆書 10.一個不知名的奴隸 致謝 參考書目   引言(節錄)   在部分史料編纂者眼中,一件關鍵性物品的吸引力就跟一位「偉人」一樣重要,而其他人則是藉著檢視樸實但為數眾多的陶

瓷破片以理解過去。本書試圖採取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作法,大部分的章節都聚焦於單一物品,但也藉著檢視其他相關物品──包括人在內──以思索那件物品的情境。此處挑選的物品背後都有複雜的故事,而本書的目標即是在於對此提出「厚實描述」(thick description),將每一件物品放在其所屬的時間與地點做出仔細分析。   包括人在內的物品移動,在絲路的概念中占有關鍵性的地位,而本書中挑選的大多數物品也都曾經在絲路上遷移過。不過,絕大多數的這類物品──不管是日常用品還是奢侈品,也不管是否經歷過交易──都早已消失無蹤:食物、酒與藥物都已遭受吞食;奴隸、大象、與馬匹已經死亡;紡織物、木材與象牙已經腐朽;玻璃

與陶器已經破碎。只有在極少數的案例裡,物品才會在刻意安排或意外狀況中保存下來,例如大量的金屬或玻璃,還有因為具有相當程度的貴重性而跟著屍體一同埋葬的物品,例如本書探討的其中三件物品(第一、二、五章)。至於其他物品曾經存在過的事實,則是經常只留有文獻紀錄,但考古學與文獻證據都極為零碎殘缺。   在這些故事當中,物品並非中立而且毫無變化:它們不但會改變,也會引發改變。在這方面,物質文化觀點尤其與絲路密切相關。在物品和它們接觸到的文化──包括製作物品、運送物品、接收物品、使用物品、販賣物品以及丟棄物品的文化──所進行的互動中,我們可以對於那些時期的那些文化獲得新觀點。本書除了採取一般探究物質文化的

常見作法,亦即藉由近代對於「東西」的討論而納入東西與人類(人類本身也是「東西」)的互動之外,也探討東西與人類之間的互賴──也就是這兩者之間的糾葛。   本書探究的時代與地點就存在著這樣的糾葛。此處挑選的大多數物品都擁有不只一種文化情境,並且和不同文化與時代的東西──包括人在內──都有所糾葛。我不把本書中的討論局限於物品的原始環境,而是在許多案例中都會把那些物品的故事帶到當下,檢視各種非常不一樣的關係──包括物品與修護員、策展者、學者、收藏者、掠奪者以及其他人物的糾葛。   我探討的其中幾件物品是奢侈品或紀念性的物品──例如耳環、水壺、絲綢、可蘭經與佛塔。書中談到的那對耳環(第一章)發現於匈

奴帝國領域裡的一座墳墓內,其中呈現的特質以及使用的材料,則是來自許多被歸入「匈奴」與「中國」這兩種標籤下的文化。講述那對耳環的故事經常趨向於二分化──草原式與定居式的生活、遊牧與農耕、野蠻與文明──但我在本書中非常希望能夠避免這種觀點,因為我認為這樣的區別既粗陋又缺乏效益。本書的討論意在質疑二元性標籤或者其他這類硬性區別的使用,包括有時對於貿易與進貢以及政府貿易與私人貿易所做出的區別。本書的其中一個用意,就是要證明這些議題比有些時候呈現出來的更加複雜,藉此播下懷疑的種子,並且為進一步閱讀提出參考。   在本書討論的所有東西的故事裡,環境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環境提供了材料、條件與驅動力,

而促成科技的發展、物件的利用與生產,以及民族的移動。舉例而言,環境變遷在耳環的故事裡是一項催化劑:有些學者認為匈奴人源自阿爾泰地區(Altai),但在西元前四世紀因為氣候改變被迫外移,於是南遷至中亞以及中國邊界,也就是我們在第一章看到他們的地方。接下來,也有人主張這樣的移動迫使月氏民族這群既有的人口西移,而建立了嚈噠帝國,可能就是第五章探討的那個巴克特里亞水壺的製作者。   第一章提出的另一個同樣複雜的議題,則是東西在何處製作,由什麼人製作,又是為了誰而製作的問題。科技、材料、潮流與工匠都會移動──我會主張這是絲路的一項重要性質──而我們對於這些耳環的製作地點頂多只能提出試探性的假設。我們必

須接受這些假設可能會被未來的新發現推翻。換句話說,在許多案例當中,面對絲路的物質文化,我們的理解都缺乏穩固的根基。   那對耳環因為被埋入墳墓中而保存下來,而本書探討的另外兩件物品也是如此:希臘風格的玻璃碗(第二章)與巴克特里亞水壺(第五章)。這些物品都是發現於菁英階級人士的墳墓裡,所以這類物品有可能被視為「外來」或者「異國」物品,放進墳墓裡乃是為了強化死者的地位與廣泛見識。而這樣的推斷自然也是假設了廣泛的見識在死者的社會裡被視為一種正面特質。   探討巴克特里亞水壺的那一章,指出無形文化遺產的傳播在絲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只是這種角色經常遭到忽略。那件實質物品雖有前例,也就是羅馬帝國與薩

桑王朝的容器,卻發展出自己的特質;容器表面上描繪的故事也是如此,雖然極有可能取材自特洛伊戰爭,卻發展出自己的特性,例如帕里斯(Paris)拿著兩個水果,看起來卻一點都不像是蘋果。當然,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他們對於羅馬的水壺或特洛伊戰爭的史詩懷有任何直接知識,而且製作這件物品的工匠與這件物品原本的主人也很可能是將其視為一件全然屬於當地的產物,描繪的也是當地的故事。不過,這件物品東移進入中國之後,必定會被視為外來的產物──來自於「西方」,儘管那個西方是中亞而不是歐洲的邊界。   第二章探討希臘風格玻璃碗,所討論的玻璃與玻璃科技,與第八章對於絲路上的蠶絲業的討論構成一項值得注意的比較與對比。玻璃原料在

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都輕易可得,而且技術也同樣存在,至少是對原料高溫加熱而使其發生轉變,並且利用助熔劑降低加熱溫度的技術。這種科技至少從西元前第一千年間,就已經發明或是傳播於歐亞大陸各地。不過,不像絲綢是始自東方,玻璃科技則是在西亞的歐洲邊緣發展完善──然後再往東傳播到薩桑王朝統治下的波斯以及中國與朝鮮。南亞傳統也許是獨立發展而成,但絕對受到來自西亞的物品所影響。此外,絲綢科技及其產品雖然在絲路上的所有主要文化中都頗精通與重視,玻璃科技在中國的進展卻是時斷時續。也許這是因為其他的材料──諸如玉以及越來越精緻的陶瓷──早就滿足對於堅硬的半透明材料的需求,而不像陶瓷科技發展程度遠低於中國的其他地方必

須靠玻璃填補這種需求。不過,玻璃顯然受到部分人重視,這點可由以下幾種情形看得出來,例如菁英階級人士墳墓裡的玻璃器物、玻璃在佛教當中的重要性,以及玻璃科技在中國不同時期中的採用與實驗。   絲綢是這個故事中一個持續存在的中心部分,而我在第八章挑選一塊出現在八至十世紀這段晚近時期的絲綢進行討論,以便探究絲綢科技──包括桑樹的栽種、蠶的養殖,以及紡織──從中國這個源頭向外傳播的情形。絲綢雖然不總是這整個時期中的主要貿易商品,甚至也不是部分貿易網絡的主要商品,卻無疑保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絲綢的原料與加工成品在這段時期中持續受到重視與交易。隨著這些材料與科技傳播到中國以外,我們也看到新式織法的發展。

  絲綢──以及玻璃──在佛教的故事裡都占有一席之地,在佛教信仰活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第四章對於阿姆路克達拉佛塔(Amluk Dara Stupa)的主塔所進行的討論當中,我還會再進一步探究佛教。這座佛塔雖是一件建築物,不會在絲路上移動,但是卻反映了佛教的傳播以及斯瓦特谷(Swat valley)這個地方在環境、文化、宗教與政治等方面的樣貌變遷。此外,這座佛塔也引人討論建築形式的傳播所涉及的複雜物流問題。   第六章討論的于闐木畫也屬於佛教故事的一部分,但我挑選那塊木畫是因為其中呈現的其他敘事,尤其是關於馬匹的重要性以及經常遭遺忘的小型絲路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在這個例子中是于闐文化。這一章

也顯示學者距離真正了解絲路還有多麼遙遠:這一章描寫在于闐各地經常可見的圖像,但我們對這些圖像至今仍然難以解讀。   本書中探討的三件文書物品之所以會被挑選,原因是這三件物品的文字內容各有不同的背景環境。第三章檢視一大批來自貴霜帝國(Kushan Empire)的金幣。錢幣落在文書與物品的分界線上,所以錢幣學這門學問橫跨歷史與考古學的情形也許不令人意外。在許多文化裡,錢幣都能夠證明其他文獻記載的統治者時序與名稱,有時也能夠填補記載中的空缺。就貴霜帝國而言,錢幣是重建其帝王年表的主要來源。那些錢幣上銘刻的文字讓史學家能夠重新建構歷代統治者的時間軸,儘管這條時間軸的起點究竟該定在什麼時候仍有不少爭

議。除了錢幣以外,並沒有發現多少來自貴霜人本身的文字紀錄,而鄰近的帝國──例如中國的後漢──在其史書中記載的統治者名稱,則是難以比對。因此,在我們對於貴霜歷史的理解中,考古學扮演的角色遠比在其他文字發達的文化裡大了許多。除此之外,那批錢幣還有進一步的故事要告訴我們,原因是那批錢幣不是發現於貴霜帝國或者鄰近的貿易夥伴國當中,而是在數千英里之外的一座基督教修道院裡,位於現在的衣索比亞境內。我們雖然能夠推測,卻無法確知這些錢幣遷移如此之遠的原因。不過,單從這項事實即可得知那個時期已經存在橫越海洋與陸地的長程路線。   本書檢視的第二件文書(第九章)所來自的文化(中國),不論文書證據還是考古證據都相

當豐富,而且有時也能夠互相支持──最引人注意的一個例子就是商朝的歷代統治者。中國有許許多多的文書,包括記載詳盡的政治史書。此外,中國歷史對於文字記載的重視向來都高於考古發現及其他證據,但如同何肯(Charles Holcombe)指出的:「有三項主題主流傳統中國史學家極少受碰觸,也就是貿易、佛教與外國人。」這些廣為傳遞的文書所表達的都是識字階級與正統菁英的觀點。不過,此處的這些斷簡殘篇來自於考古情境,不是同一套挑選標準之下的產物,因此呈現出了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部分。這件文書是一本印刷曆書,是當時相當熱門但遭到禁止的一種文書。本章探討文書在大多數人口皆屬文盲或半文盲的社會裡所扮演的角色,主張文書也

能夠對這些群體「傳達訊息」。   第三件文書是一件神聖物品,是由菁英階級書寫的「藍色可蘭經」的其中一頁(第七章)。這部伊斯蘭經典的抄本採用阿拉伯文,以金色與銀色墨水寫在靛藍色的羊皮紙上。這件物品的出處以及製作的靈感來源都沒有確定的答案,也引起了許多爭論。有人提議這件物品可能和製作於數千英里外的佛教東亞的其他類似文書有所關聯。   我雖然試圖把各式各樣的主題都涵蓋在本書裡,但有些畢竟還是不免被忽略。其實我也想討論音樂、醫藥以及食物,而且我也沒有納入帶有確切軍事用途的物品。不過,我納入奴隸卻完全是一項刻意做出的決定。不論在哪個時代或者文化裡,絲路上都有奴隸的存在,而且他們無疑也構成絲路貿易中很

大的一部分。儘管如此,他們在絲路的歷史中卻經常只是被順便提及而已。 一支巴克特里亞的銀壺這支鍍銀水壺在中國西北部、六世紀時某將領墳墓被發現,不過這個銀壺可能是在巴克特里亞(現在的阿富汗北部)製作,也許是在嚈噠帝國統治那個區域時製作的。銀壺呈現薩桑波斯技術,以及來自古典希臘但受印度影響的文學主題。因此,這支銀壺的故事也就涵蓋了整個絲路的地理範圍,並且引發許多值得注意的問題,尤其是想利用物品為絲路上的文化界定做身分認同。這支銀壺有許多前例,可追溯到比它製造時間早一千五百年的古典希臘,也比它的誕生地更偏向西方遠處。這支銀壺被埋進墳墓裡之後,在中國西北部待了十五個世紀,這可是在它誕生地巴克特里亞以

東的地方。要理解這支銀壺以及其歷史傳承、製作方式與生命歷程,就必須對西元五○○年左右的絲路核心地帶有所了解,也就是這個銀壺的製造地點:推定是位於中亞的巴克特里亞。為此,我在本章把這個銀壺稱為巴克特里亞銀壺。.......像這支銀壺,是以銀銅合金製成。分析顯示,在薩桑傳統當中,這類銀壺物品都是以敲打的方式製作。銀片先被敲打成正確的形狀,裝飾也是以敲打方式添加上去——這種方法稱為「敲花」(從背面或是放在模具上敲打)。手把可能是以失蠟技術鑄造而成。有時候,器具的腳架與蓋子也是分開製作。接著,沒有浮雕的部分再漆上金汞合金:鍍金原本漆在浮雕處,但因為易於褪色,所以到了五世紀與六世紀,比較常見的作法都是漆

在背景。這是目前我們了解薩桑銀器的情形。身為本章主角的這個巴克特里亞銀壺,可能製作於薩桑王朝隔壁一個曾經受過他們統治的地方。不過,巴克特里亞也擁有金屬加工的悠久傳統: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約西元前五五○∼三三○年)的首都波斯波利斯,描繪的巴克特里亞使者都帶著杯與碗的禮物,據信是他們的產品。後來,巴克特里亞也受到希臘化世界的器具影響,包括金屬與陶瓷器具。此外,我們也絕對不能忘記乾草原民族的金屬加工技術。這支銀壺的型態和裝飾元素雖然有其獨特性,卻也能夠看出和其他傳統對話的色彩。

利用線上還原雙硫鍵結合層析質譜完整蛋白及酵素消化方法解析CyP3重組蛋白中雙硫鍵及自由硫醇的狀態

為了解決汞熔點的問題,作者杜書翰 這樣論述:

陰道毛滴蟲(Trichomonas vaginalis)是導致性疾病中的一種單細胞,其中的基因蛋白,親環蛋白(cyclophilin),此是陰道毛滴蟲的感染主要因子,一個蛋白的結構涉入蛋白的功能以及活性,為了瞭解病理機致我們要分析Trichomonas vaginalis cyclophilin的結構,結構又與雙硫鍵(disulfide bonds)有極大關係。利用實驗室建立的254nm紫外光(Ultraviolate UV)流動槽系統結合液相層析Liquid Chromatography (LC)來照射醇類與丙酮溶劑,產生對雙硫鍵有還原作用的自由基,由此再運用質譜儀 Mass Spectr

ometry (MS)來解析蛋白質的雙硫鍵。用 UV 系統來分析陰道毛滴蟲細胞裡選殖出來的重組基因蛋白Recombinant Trichomonas vaginalis cyclophilin (r-TvCyP),r-TvCyP1與 r-TvCyP2的雙硫鍵(disulfide linkages)已經被分析出來,兩者具有相同序列的雙硫鍵之鍵結(disulfide linkages),C153-C164及 C41-C169。對 r-TvCyP3進行雙硫鍵分析,在 intact 蛋白部分,發現 r-TvCyP3具有高度的氧化及306 Da的加合物(adduct),利用 UV 系統及蛋白變性態的實驗

推斷出 adduct 就是Glutathione。從照光系統知道 Refold 的r-TvCyP3的9個半胱胺酸 (Cysteine, C)中,C39及 C41照光後還原的比例(UV reduced free Cysteine%)為100%,表示這兩個 Cysteine存在於 disulfide linkages 中,且 C39與 C41是相連在一起;C59在照光後還原的比例高達96%,表示 C59大部分存在於 disulfide linkages中;C81是 Glutathione 的主要位點,照光後有55%(free Cysteine%)的加合物,而其在照光後還原的比例有25%,表示 C8

1有部分存在於 disulfide linkages中;C127在照光前後都有高比例的氧化(free Cysteine%),且其是 r-TvCyP3一個氧修飾的主要位點,表示其本身的硫醇(thiol)是 free thiol,C135則是 Glutathione 的第二位點,也具有氧化的比例(free Cysteine%),其 thiol 也是 free thiol,兩者都可以從 r-TvCyp1與 r-TvCyp2的 free thiol 證實;C153、C164與 C169在照光後還原的比例為100%,表示這3個 Cysteine是存在於 disulfide linkages 中;利用照光

前的層析圖找到 disulfide linkages的組合(disulfide bonds mapping),Refold 與 Reconstitution 的 r-TvCyp3皆是以 C153-C164/ C81-C169與 C164-C169這三種disulfide linkages,其中 C153-C164與 C164-C169也存在於 r-TvCy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