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元大證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航運管理學系 梁金樹、蘇育玲所指導 易伯岳的 應用模糊品質機能展開於提升銀行分行經營績效—以F銀行分行為例 (2014),提出汐止元大證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銀行之分行、模糊品質機能展開、經營績效。

而第二篇論文長榮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吳宗哲所指導 曾麗玲的 企業發生財務危機後進行彌補虧損減資之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 (2010),提出因為有 減資、財務危機、企業績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汐止元大證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汐止元大證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應用模糊品質機能展開於提升銀行分行經營績效—以F銀行分行為例

為了解決汐止元大證券的問題,作者易伯岳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運用模糊品質機能展開法,發展銀行之分行經營績效的需求指標,並且探討提升銀行之分行經營績效的具體可行方案及其執行優先順序,以確保銀行之分行經營績效的提升。首先透過文獻探討建立銀行之分行的18個關鍵經營績效指標,進而利用模糊品質機能展開法得到7個提升銀行之分行經營績效的具體可行方案,並求解出可行方案之執行優先順序。研究結果顯示,提升銀行之分行經營績效技術需求執行之優先順序為:(1)分行經理的企圖心;(2)提升行員的金融專業素養;(3)提升行員與組織的契合度;(4)加強行員的行銷能力;(5)加強顧客關係管理;(6)加強行員的金融市場敏銳度;(7)提高財務風險控管能力。

企業發生財務危機後進行彌補虧損減資之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汐止元大證券的問題,作者曾麗玲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企業進行減資彌補虧損為主軸作深入探討。樣本以1990年1月1日至2010年08月31日之間宣告財務危機後進行減資彌補虧損之台灣上市公司為主,檢視企業發生財務危機進行減資彌補虧損後之績效。研究結果顯示,公司發生財務危機後整體的績效下滑;發生財務危機後再進行減資彌補虧損的公司,其短期績效比公司發生危機後到減資前的績效差;長期績效比公司發生危機後到減資前的績效佳。危機出事後有進行減資彌補虧損之公司與同產業短期之市場績效顯著上升,從某些會計變數來看,會計績效顯著上升,而某些會計變數則呈現顯著下滑的趨勢,公司治理績效亦是如此。無母數分析結果發現減資次數與績效呈現顯著負向關係;發生危機後的首次減

資期間與績效呈現顯著正向關係。羅吉斯迴歸亦證實減資次數與公司績效呈負向關係。OLS大部分的結果顯示發生危機後首次減資期間與公司績效呈負向關係,與無母數分析結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