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區容積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永和區容積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新北市建築師公會寫的 新北建築:二百年建築足跡 和林煌欽,蘇煜瑄,林志銘,邵盈靜,江志偉,楊明,黃敏芬,蘇聖珠,洪大安,吳啟哲,何明昌,李峻霖,徐吉麟,林佳慧,張光男,王力炫的 都市更新超簡單:危老及都市更新超簡單231問(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巷弄老公寓有救了!加速民眾都更意願新北第一環巷道容積增至 ...也說明:... 區基地,其基準容積率得從200%調高為240%。 專案檢討將於3日起公開展覽30天,並於23日至27日間分別於新北市政府、新莊、樹林、永和、中和、土城、汐止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讀享數位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蘇瑛敏所指導 江芷清的 新北市核心發展區都市氣候地圖建置之研究 (2021),提出永和區容積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溫熱環境、高溫化、氣候地圖、移動實測、WindPerfectDX。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何昊哲所指導 林容君的 應用TOPSIS分析法評估低衝擊開發於都市區效益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都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TOPSIS分析法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暴雨逕流管理模式(SWMM)的重點而找出了 永和區容積率的解答。

最後網站都更諮詢工作站- 各地建蔽、容積率一覽表則補充:新店:住二120%, 住三280%, 住四300%, 商一420%, 商二440% · 土城:住一180%, 住二240%, 商一240%, 商二320% · 樹林:住一260%, 住二250%, 商業區380% · 汐止:住一200%, 住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永和區容積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北建築:二百年建築足跡

為了解決永和區容積率的問題,作者新北市建築師公會 這樣論述:

銘記城市的今日,眺望城市的未來   著眼新北,盡收古今建築風采 「建築史+建物誌」雙軌並行,開啟兼具深度與廣度的新北巡禮     這是一本古今建築圖錄,更是一部城市景觀發展史,   邀請你一起從建築設計的視角,觀看新北大都會的繁盛發展。     走在新北街道上,你可曾想過:眼前這棟建築從何而來?為何它是這般形貌?設計者寄託了何種理念、何種期盼?甚至連你身在其中所體驗到的空間感,是否也經過了設計師精密的計算?      新北市境內擁有山、海、川、平地等多元的自然地貌,從而衍生出漁、農、礦、工、商及服務業等相異的產業性質,加上建築法規訂立、興建技術發展、理論主義日新月異等政治、人文、科技因素影

響,從而造就出新北市容的獨特風格——既都市又鄉土、既古又今、既中又外。     新北市建築師公會以專業發聲,廣邀眾多建築師探討新北建築的特色與意義,思考在城與鄉、人文與自然共融的環境條件下,新北建築物應呈現出何種樣貌,又能與人產生何種互動;並且,試圖為日漸緊張的人與環境之關係提出解方,為都市開發的方向提供良策,也為個人的生活空間勾勒舒緩的輪廓。     本書共收錄8篇論文與95則建築物誌,邀集李乾朗、徐明松等知名建築研究者,與李祖原、姚仁喜、潘冀等數十位第一線建築師,分別宏觀、微觀新北建築的脈絡,成就兩大論述系統:     ■ 新北建築論述   由古至今分為:史前、荷西、明清、日治、光復初期、

十大建設後初期、921地震後時期近20年,透過清晰的時間軸,探源新北建築的風格變化。     ■ 新北建築誌   廣納全市29區各式建築:古蹟、學校、商場、醫院、商業大樓、住宅社區、公共設施,嚴選最具代表性者,說明其設計考量與用意。     本書不僅收羅各式新北經典建築,更透過深度的時空梳理,讓人一睹這座城市的生命空間演化。   本書特色     ‧聚焦全台最大的都會區,專為新北而寫的建築百科   ‧建築史、建築誌一次讀全,時間的深度、空間的廣度俱足   ‧嚴選95處最具代表性建築,類型齊全   ‧為都市發展與更新規劃提供專業解方   產官學各方齊力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林盛豐 監察

院監察委員   花敬群 內政部政務次長   邱昌嶽 內政部常務次長   吳欣修 營建署署長   王榮進 建築研究所所長   陳純敬 新北市副市長   吳思瑤 立委   林奕華 立委   羅致政 立委   蘇巧慧 立委     王俊雄 教授   江維華 教授   吳光庭 教授   李正庸 建築師   李祖原 建築師   李乾朗 教授   杜功仁 教授   邵文政 教授   洪廸光 建築師   孫振義 教授   孫偉德 建築師   徐明松 教授   崔懋森 建築師   張啟明 建築師   陳宇進 教授   傅朝卿 教授   曾光宗 教授   游顯德 建築師   黃志弘 教授   楊逸詠 建築師  

 褚瑞基 教授   趙家麟 教授   潘 冀 建築師   蘇瑛敏 教授

新北市核心發展區都市氣候地圖建置之研究

為了解決永和區容積率的問題,作者江芷清 這樣論述:

全球異常氣候頻傳,都市高溫化日益嚴重。對此,都市規劃設計應納入氣象因子,綜合考慮熱、風等全球異常氣候頻傳,都市高溫化日益嚴重。對此,都市規劃設計應納入氣象因子,綜合考慮熱、風等氣候指標,朝改善人體舒適度及都市微氣候邁進。都市氣候地圖即整合熱環境、氣候因素、土地使用,建築排列等重要資訊,並用顏色、圖示標示於地圖上,以清楚表明氣候問題與敏感區域,以利專家、政府、民眾快速了解都市所產生之氣候變化。本研究利用既有圖層資訊、移動實測、數值模擬等研究方法,繪製新北市永和區、中和區、板橋區、新莊區、三重區、蘆洲區六區之核心發展區都市氣候現況圖。首先,運用GIS進行不透水率、建蔽率、容積率等熱因子指標疊圖,

發現熱區主要分佈於工業區、人口密集與都市開發程度高之不透水率區,且部分地區熱源有高估或低估的情形。再者,依據疊圖結果規劃移動實測路線,並針對人口密度、建物覆蓋面積、公園綠地面積分別與溫度進行迴歸分析,以克里金法繪製出新北市核心發展區溫度分佈圖。研究結果顯示,人口密度、建物覆蓋面積、公園綠地與溫度之間可能因實測時間為烈日中午,以致各變因與溫度之間相關係數均偏低,推測原因為單一因子對都市高溫所產生的影響有限且不夠全面。高溫主要集中於蘆洲北側、交通節點及工業區。為驗證實測結果,本研究使用CFD數值模擬與實測溫度、風速、舒適度(SET*)相互驗證,兩者溫度分佈與趨勢相近,表示實測結果具可信度。綜上,將

所有影響因子綜整分析後繪製出都市氣候分析地圖,並將氣候劃分為四種不同程度之氣候敏感區域,提出都市規劃建議地圖。最後,針對高溫且風不易流通之三重區頂崁工業區進行降溫策略模擬分析,將主要道路退縮2公尺和6公尺、鋪設透水鋪面及屋頂綠化等人體舒適度之改善,結果以屋頂綠化降溫效果最為顯著。

都市更新超簡單:危老及都市更新超簡單231問(2版)

為了解決永和區容積率的問題,作者林煌欽,蘇煜瑄,林志銘,邵盈靜,江志偉,楊明,黃敏芬,蘇聖珠,洪大安,吳啟哲,何明昌,李峻霖,徐吉麟,林佳慧,張光男,王力炫 這樣論述:

  台灣新創都更集團,旗下品牌「台灣都更」、「台灣都更聯盟」、「台灣都更地政聯盟」、「台灣建築」、「台灣建築履歷」、「台灣都更─危老都更諮商中心」、「Angle Voice數位文創」等。   全國首創「台灣都更」加盟總部   全國建設、都市更新加盟業,唯一榮獲2019年台灣優良商標獎殊榮之優質企業。   為台灣新創都更集團旗下創立全國第一個建設業、都市更新業的加盟品牌,台灣都更加盟新創服務平台,是為打破了曠日廢時的傳統建設及都更公司的營運模式,配合政府最新法規與台灣都市更新推動全國學會所規劃的從業人員認證專業知識技術,以加盟創新服務方式,希望提振長期委靡不振的都市更新產

業,創造出一個新的產業生態系統,讓屋主及都市更新從業人員成為最大贏家。   全國首創唯一提供六大安心安全保險及保障制度   第一道保險:每案工地均強制投保工地險、讓老屋重建過程安全無死角   第二道保險:每案工地均強制提撥「續建保證基金」,讓每案都獲得安全保障   第三道保險:每案工地由台灣都更加盟總部提供「續建保證制度」,讓您安心有保障   第四道保險:每案工地均強制執行「建築履歷」智財專利登錄,讓您安心又放心   第五道保險:每案代工服務費強制提撥存入信託專戶擔保,讓您付費安全又安心   第六道保險:華夏科大台灣都更產學中心公正第三方工程履歷查核,透明無黑箱   「台灣都更」的優勢  

 【台灣都更】業界唯一大規模鎖定小型基地重建的建設、都更平台。   【台灣都更】是市場唯一大規模以「委建代工」方式,協助屋主自立更新,將傳統建商合建的利潤,回歸到屋主身上。   【台灣都更】是業界唯一大幅讓利給第一線的合作夥伴,輔導合作夥伴成為建商的建設都更平台。   台灣都更共創四贏效益   一、業主(屋主)端   1.委託安心   2.過程透明   二、台灣都更加盟總部   1.深耕品牌   2.口碑專業   三、加盟主   1.輕鬆推案   2.系統創新   四、合作廠商   1.尊重受用   2.案小量多  

應用TOPSIS分析法評估低衝擊開發於都市區效益之研究

為了解決永和區容積率的問題,作者林容君 這樣論述:

全球暖化及都市熱島效應使極端降雨發生頻率更加頻繁,加上人口快速增長及過度都市化,大量地表逕流量快速流入都市下水道系統,為當前早已不敷使用的排水系統、水利設施增加負擔。面對此難題,現今暴雨逕流管理的觀念應有所有改變,暴雨管理應從傳統排水整治轉往以源頭控制為主的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使已開發土地盡可能回復原本之水文機制才能有效解決都市洪澇。早期排水整治的措施多著重於洪峰流量的削減,而忽略水質處裡與污染物傳遞等問題,因此本研究LID配置評估時同時考量洪峰流量及水質改善效果,並利用TOPSIS分析法對傳統防洪工程與LID設施做綜合效益排序。研究區域以台

北市文山區福興路一帶為例,此地區長年來受淹水問題所苦,台北市政府近年來也在此區域設置一系列防洪工程。本研究主要使用美國環保署(US EPA)所開發的暴雨管理模式(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SWMM)為模擬工具,並利用隨機挑選子集水區設置不同比例LID設施,然後以不同重現期降雨進行模擬。結果顯示在短延時5至10年重現期降雨下,LID設施皆有超過10%之減洪效果,但當面臨20年以上重現期降雨,則流量削減相當不明顯。而以LID的減汙效果來說,不管是5年、10年及20年重現期降雨皆有超過20%以上之水質改善率。然而在不同效益面考量下,傳統工程方案之TOPSIS效益得分

幾乎遠高於LID之效益得分,說明在台灣LID設施尚無法完全取代防洪系統,但若考量傳統防洪設施使用頻率不如LID設施,且LID在低重現期降雨下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減洪能力,並考量其顯著之水質改善效果,LID設施對現今都市建設仍有其必要性,若傳統防洪工程搭配LID設施,將防洪及減汙效果最大化,以增加都市之災害恢復及容忍力,使其成為抗災之韌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