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光討論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交流會大家討論的很熱烈喔!也說明:這裡論壇區已經沒有檔案傳輸功能了,可能大家都有申請臉書facebook社群網站再組織社團可能比較好喔! 謝謝大家! 永光. On 3月21日, 下午6時29分, Cheng Leta <dm100.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劉佩怡、翁嘉禧所指導 陳佳慧的 臺灣地方派系與宗親會互動關係之研究-桃園縣個案分析 (2008),提出永光討論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宗親會、關係網絡、地方派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高永光所指導 郭中玲的 台北市民主治理之研究(1994~2008年) (2008),提出因為有 地方民主、政治參與、間接民主、選舉制度、政黨結構、代表性、公民投票、公民會議、政策協調、參與性、回應性、多元民主、電子化政府、審議式民主的重點而找出了 永光討論區的解答。

最後網站本院趙委員昌平、葛委員永光、劉委員興善赴桃園縣地方巡察則補充:3位委員們抵達桃園縣後,先前往桃園縣議會拜會曾議長忠義,並與曾議長就縣內各項公共政策與法規事項等相關問題進行廣泛互動討論。 3位巡察委員旋即前往桃園縣政府巡察並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永光討論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地方派系與宗親會互動關係之研究-桃園縣個案分析

為了解決永光討論區的問題,作者陳佳慧 這樣論述:

台灣各項選舉,包括:立法委員、縣長、縣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等,宗親會的影響是無所不在。許多報導認為,有部份縣市宗親力量甚至比政黨更具有實質影響力,例如桃園、新竹等地。本論文主要探討桃園縣的地方派系與宗親會的互動關係,作者以關係網絡為研究途徑,建立以下三種假設:(1)政治人物透過參與地方派系進而影響選舉;(2)政治人物透過參與宗親會進而影響選舉;(3)地方派系與宗親會影響選舉,產生聯盟行為。而地方派系與宗親會的互動模式分為四類:(1)派系以宗親會成員為主,為姓氏派系;(2)派系以宗親會成員為主體,為某姓派系,派系內有少部份他姓人士;(3)派系不以宗親因素為結合原因,而是派系成員個別

參與宗親會;(4)大部份派系成員或幹部,不參與宗親會。作者企圖了解,桃園縣的地方派系與宗親會在選舉時是如何合作,以及政治人物是否因而獲得較多選票和動員力量。其次,地方派系與宗親會是選舉時的短暫結合還是長期的結盟關係,或者,進一步來看,宗親勢力是否有派系化的傾向。最後,依地方派系典型的依侍關係來看,地方派系和宗親會之間,宗親會若提供選票做交換,地方派系又會回報宗親會何種利益?最後,本論文研究發現有:(1)姓氏派系與宗親會合作,長期、穩定地獲取選票;(2)派系以服務、獎助金等利益交換宗親選票;(3)宗親勢力有派系化傾向。

台北市民主治理之研究(1994~2008年)

為了解決永光討論區的問題,作者郭中玲 這樣論述:

台灣地區的民主化過程一直是中外學者注視的焦點。在長期實行民選地方政府或地方自治的台灣,真正是一個民主的社會嗎?在解嚴、動戡時期終止前,很容易回答,由於沒有組黨自由,中央民代選舉只是部分的增額改選,台灣的全國政治並不能達到民主社會的基本標準。但是,地方選舉則是長期地、完整地在舉行,要回答台灣地方是否民主,仍很難輕易地給予答案。地方民主是如此複雜、多樣化的面貌,如何才算達成地方民主?本論文基本上是以Leach和Percy-Smith所提出的地方民主的四個面向為標準,此即:1、課責性;2、回應性;3、參與性;4、代表性;進而探討。筆者研究後發現:第一,從台北市的民主經驗來看,代表性應該不是問題的癥

結;所謂的代表性是否意味著該和R. A. Dahl所言的,和社會人口或職業的結構相符合?在地方民主上來看,由於社會的多元化,以及要求民意代表的專業及高學歷背景,代表社會結構的多元民主(polyarchy)是否值得再強調?可以深思。第二,從台北市的民主經驗來看,參與性應該是地方民主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如何讓民眾更直接的參與到民主政治中,除了選舉之外,應該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換意見的平台或管道,例如公民投票、公民論壇、協調會等等。第三,地方民主的參與和地方政府的回應性夾雜在一塊,民眾參與到政策討論的領域中,政府也加入予以回應。所以,地方民主中,回應性與參與性似乎呈現某種程度的關聯性。第四,不論是參與性

、回應性等民主的程度,都與政府能力有關,似乎地方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越高,民眾就越會表現出對於地方政府做為的參與,以及政策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