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鎵 晶 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氧化鎵 晶 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傳璽,陳進來寫的 半導體元件物理與製程:理論與實務(四版) 和李克駿,李克慧,李明逵的 半導體製程概論(第四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全華圖書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王立邦所指導 吳德懷的 利用焙燒暨酸浸法從廢棄LED晶粒中回收鎵金屬資源 (2021),提出氧化鎵 晶 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發光二極體、氮化鎵、鎵、回收、焙燒、浸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機電工程學系 陳順同所指導 陳世耀的 一種用於氧化鎵微結構陣列切割的非等能量雙電阻電容放電電源研製 (2020),提出因為有 非等能量雙電阻電容放電電源、氧化鎵、熱裂解、寬能隙的重點而找出了 氧化鎵 晶 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氧化鎵 晶 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半導體元件物理與製程:理論與實務(四版)

為了解決氧化鎵 晶 圓的問題,作者劉傳璽,陳進來 這樣論述: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系統性地介紹目前主流半導體元件(CMOS)之元件物理與製程整合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理論、重要觀念與方法、以及先進製造技術。內容可分為三個主軸:第一至第四章涵蓋目前主流半導體元件必備之元件物理觀念、第五至第八章探討現代與先進的CMOS IC之製造流程與技術、第九至第十二章則討論以CMOS元件為主的IC設計和相關半導體製程與應用。由於強調觀念與實用並重,因此儘量避免深奧的物理與繁瑣的數學;但對於重要的觀念或關鍵技術均會清楚地交代,並盡可能以直觀的解釋來幫助讀者理解與想像,以期收事半功倍之效。     本書宗旨主要是提供讀者在積體電路製造工程上的know-how與know-wh

y;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介紹最新半導體元件的物理原理與其製程技術。它除了可作為電機電子工程、系統工程、應用物理與材料工程領域的大學部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半導體業界工程師的重要參考   本書特色     ●包含實務上極為重要,但在坊間書籍幾乎不提及的WAT,與鰭式電晶體(Fin-FET)、環繞式閘極電晶體(GAA-FET)等先進元件製程,以及碳化矽(SiC)與氮化鎵(GaN)功率半導體等先進技術。     ●大幅增修習題與內容,以求涵蓋最新世代積體電路製程技術之所需。     ●以最直觀的物理現象與電機概念,清楚闡釋深奧的元件物理觀念與繁瑣的數學公式。     ●適合大專以上學

校課程、公司內部專業訓練、半導體從業工程師實務上之使用。

利用焙燒暨酸浸法從廢棄LED晶粒中回收鎵金屬資源

為了解決氧化鎵 晶 圓的問題,作者吳德懷 這樣論述:

LED是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的簡稱。由於LED燈具有節能、無汞等特性,在照明市場之需求日益增加,LED在許多領域已經取代了傳統光源(白熾燈、螢光燈等)。LED燈之高效率白光照明主要是由LED晶粒中氮化鎵(GaN)半導體所產生。隨著LED市場的擴大,未來將產生大量的LED廢棄物。因此,回收廢棄LED中所含的鎵金屬資源對於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廢棄LED燈珠為對象,利用焙燒與酸浸法從其LED晶粒中回收鎵金屬資源,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化學組成分析、氟化鈉焙燒處理與酸溶浸漬等。探討各項實驗因子包括焙燒溫度、焙燒時間、礦鹼比、酸浸漬種類及濃度

、浸漬時間、及浸漬固液比等,對於鎵金屬浸漬率之影響,並與各文獻方法所得到的鎵金屬浸漬效果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LED晶粒中含有鎵5.21 wt.%,氟化鈉焙燒暨酸溶浸漬之最佳條件為焙燒溫度900 ℃、焙燒時間3hr、礦鹼比1:6.95、鹽酸浸漬濃度0.5 M、浸漬溫度25 ℃、浸漬時間10mins、固液比2.86 g/L,鎵金屬浸漬率為98.4%。與各文獻方法相比較,本方法可於相對低溫且常壓下獲得較高之鎵金屬浸漬效果。

半導體製程概論(第四版)

為了解決氧化鎵 晶 圓的問題,作者李克駿,李克慧,李明逵 這樣論述:

  全書分為五篇,第一篇(1~3章)探討半導體材料之基本特性,從矽半導體晶體結構開始,到半導體物理之物理概念與能帶做完整的解說。第二篇(4~9章)說明積體電路使用的基礎元件與先進奈米元件。第三篇(10~24章)說明積體電路的製程。第四篇(25~26章)說明積體電路的故障與檢測。第五篇(27~28章)說明積體電路製程潔淨控制與安全。全書通用於大專院校電子、電機科系「半導體製程」或「半導體製程技術」課程作為教材。 本書特色   1.深入淺出說明半導體元件物理和積體電路結構、原理及製程。   2.從矽導體之物理概念開始,一直到半導體結構、能帶作完整的解說,使讀者學習到全盤知識

。   3.圖片清晰,使讀者一目瞭然更容易理解。   4.適用於大學、科大電子、電機系「半導體製程」或「半導體製程技術」課程或相關業界人士及有興趣之讀者。

一種用於氧化鎵微結構陣列切割的非等能量雙電阻電容放電電源研製

為了解決氧化鎵 晶 圓的問題,作者陳世耀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開發一種「非等能量雙電阻電容放電電源」,並應用於氧化鎵高深寬比微細結構陣列的加工研究。氧化鎵係由氧原子與鎵原子化合而成的寬能隙半導體材料,廣用於高功率元件,具高硬度與高脆性,不易切削加工,目前多以蝕刻方式成形,但蝕刻速度慢,且不易成形高深寬比結構。寬帶隙材料可降低能耗,降低能耗不僅減少了功率損耗,且可使系統微小化,與矽的解決方案相比,降低了成本。不過,常溫狀態下,材料能隙愈大,絕緣性愈高,因此本研究以歐姆接觸原理,於氧化鎵表面製作導電電極,使其呈現微弱導電特性。因此,透由高頻火花熔蝕,將材料中的氧移除,鎵便能從材料中快速剝落,氧化鎵微結構即可被快速成形。所以本研究提出一種「非等能量

雙電阻電容放電電源」的電路設計。「非等能量雙電阻電容放電電源」由「元件可程式邏輯閘陣列(FPGA)」控制放電迴路的等頻率放電時間,並以100 pF/200 pF的雙電容當迴路放電電容,以便創造出高頻、高低峰及短脈衝的放電電流波列。高峰值電流負責汽化、熔蝕及移除氧化鎵材料,低峰值電流負責移除氧化鎵的放電殘渣及熔蝕毛邊,並提供介電液將放電殘渣沖離的放電休止時間。實驗結果顯示,就放電加工而言,比較起鋁合金,氧化鎵有更高的材料移除率,主要原因為氧化鎵在放電高溫作用下,會發生熱裂解(Pyrolysis),當氧被去除後,材料會以小塊狀模式剝落,可加速材料移除。且在設計的「非等能量雙電阻電容放電電源」作用下

,可成功切割出柱狀微結構陣列及片狀曲面微結構,且微細結構陣列皆能成形平滑曲面結構,槽寬與表面粗糙度值分別可達24.5 µm與Ra0.188 µm,特徵形狀具高一致性,毛邊與邊緣崩落量都很少;相較於蝕刻技術,不但速度快,更可達高深寬比,加工效率明顯提升,證實「非等能量雙電阻電容放電電源」適用於寬能隙材料的加工,期望此項技術未來能應用於光電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