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用水 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民生用水 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mandaLittle寫的 明天吃什麼:AI農地、3D列印食物、培養肉、無剩食運動……到全球食物生產最前線,看科學家、農人、環保人士在無可避免的氣候災難下,如何為人類找到糧食永續的出路 和康原的 台灣水塔地景風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蓄水量英文也說明:Sufficient water storage can provide stable water for people's livelihood and irrigation. 充足的蓄水量可以提供穩定的民生用水及灌溉用水。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遠景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政策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 謝立功所指導 盧俊惠的 基隆市海洋產業發展策略 (2021),提出民生用水 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基隆、海洋產業、海洋政策、觀光產業、海洋事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系碩士班 林妤蓁所指導 何詩婷的 遊客對責任旅遊與願付價格之研究—以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負責任環境行為、責任旅遊、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環境態度、願付價格的重點而找出了 民生用水 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桃園新竹備援管線提前完工通水總統:穩定民生及產業供水解決 ...則補充:蔡英文總統今(1)日上午前往桃園視察「桃園新竹備援管線工程」時表示,桃園新竹備援管線提前完工通水,確保新竹地區民生及產業用水的穩定供應,有助未來的產業發展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民生用水 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明天吃什麼:AI農地、3D列印食物、培養肉、無剩食運動……到全球食物生產最前線,看科學家、農人、環保人士在無可避免的氣候災難下,如何為人類找到糧食永續的出路

為了解決民生用水 英文的問題,作者AmandaLittle 這樣論述:

☆二〇一九年美國「鸚鵡螺圖書獎」獲獎書籍☆ ☆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激賞之書☆ ☆亞馬遜書店逾兩百則評價,讀者平均四點六顆星好評推薦☆ ➢➢嚴峻的氣候與環境挑戰當前,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 想要繼續餵飽全世界,就得在傳統與創新間找出「第三條路」! 吳東傑(綠色陣線執行長) 余麗姿(農傳媒總編輯) 余宛如(桃園市政府資訊科技局局長) 金欣儀(直接跟農夫買社會企業創辦人) 童儀展(食力foodNEXT創辦人暨總編輯) 董時叡(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副院長) 蔡培慧(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賴青松(青松米、穀東俱樂

部發起人)    ——齊聲推薦 ➢➢日漸攀升的年均氣溫、不斷膨脹的全球人口、益發稀缺的天然資源,與節節下降的農地面積…… 我們習以為常的餐桌風景,即將不復存在——人類的明天可否產出足夠的糧食?又能吃些什麼,以維繫文明存續? 全球的糧食生產現場向來深受氣候與環境的影響。 而近年異常的乾旱、高溫和洪澇發生頻仍,聯合國估計, 未來糧食產量可能會以每十年遞降百分之二至六的幅度, 威脅著人類賴以維生的重要命脈。這些損失會讓食物價格在二○五○年上升近兩倍; 在世界人口達到九十億之譜時,糧食引致的種種衝突與挑戰將更趨嚴重。 本書作者亞曼達.利特為了這重大且迫切的議題, 造訪了全球許多地方,如中國、肯亞

、以色列、挪威以及美國許多州, 她親至科學家、農人、環保人士工作的各個領域, 一探他們分別拿出怎樣的應對之道,以回應全人類迫在眉睫的危機:糧食不足。   作者綜覽動植物科學、食品科學、糧食生產技術, 以及氣候與環境科學等面向,從全方位、多角度探討與食物相關的重要議題。 這是一本放眼全球、夠宏觀、可讀性也高的作品, 揭露了世界各地為了糧食供應而絞盡腦汁、尋找出路的狀況與進展。   在本書中,作者會帶我們看到——   ❏挪威水產養殖業者巧妙利用人工智慧,訓練除蟲機器人在毫秒之間,以雷射光除去養殖鮭魚身上的海蝨。 此做法無須飼養除蝨用清潔魚,也能降低對海洋生態的破壞程度。 ❏美國最大垂直農場運用先進

的氣耕技術,利用布片取代土壤,讓作物根系穿過布料懸於半空, 並藉著噴灑富含養料的混合溶液霧滴,取代耗水、造成汙染的灌溉與施肥,同時又能產出味道不輸傳統農法種出的蔬菜。 ❏出身印度的食品研發者努力開發「實驗室培養肉」,利用動物幹細胞製作出「活的」肌肉細胞, 口味與衛生均不遜於屠宰肉品,而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傳統畜牧業也少了四分之三。 ❏材料科學界經由研究蔬果外皮構造,找出方法將釀酒剩餘的葡萄皮再製為天然「密封噴劑」: 噴在蔬果上即可拉長農產品保存期限,改善市場、餐飲業者與家戶中剩食浪費的問題。 ❏農田中數位工具應用的潛力日漸受到重視:裝設紅外線感測器的無人機可在田地上方來回巡視, 以監測作物吸收和

反射陽光的情況,供農人從遠端即時評估作物的生長和健康情形。 ❏缺水的以色列數十年來推動具前瞻性的水利工程計畫,利用數學演算法偵測並預防供水管線破管、漏水, 更回收再利用廢水,以供灌溉、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區隔開來。最終在國內淡水稀缺的條件下,依然做到了水資源自給自足。   透過作者第一手記錄的這些故事,讀者會對目前全球糧食產製的現況與燃眉之急, 以及未來可能的解方與技術突破,有更深刻的理解。 另外,也可能在看待食物生產、食品科技應用,乃至於政府相關政策等方面,獲得更多省思的角度。 ▍口碑推薦 亞曼達‧利特用《明天吃什麼》一書帶領我們暢遊未來的世界,整段旅程令人悚然、刺激無比,而最終也相當振

奮人心。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本書內容充實,結合了傳統、人道、文化、環保與科技。作者各種資料引用出處詳細,同時文字風趣,非常難得。 ——余淑美/中央研究院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全球正在遭受COVID-19病毒肆虐的同時,氣候變異、土壤鹽化、耕地面積減少、海洋污染……嚴苛的生態失衡, 威脅全球糧食生產的腳步沒有停歇,再不行動,我們將無法餵飽全世界。然而,自《寂靜的春天》問世以來, 對於農糧體系的論戰逐漸變成「去發明化」與「重新發明」兩個路線,兩者難以交集跟對話。 作者切入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探究科技創新如何用AI、3D列

印、大數據等在世界各地, 針對基改種子、除草劑、過度捕撈、食品加工……這些當代食農體系的問題指出一條新的道路: 例如一個信奉樸門農法的程式工程師,用科技來服務生態,減輕地球壓力的同時,又能餵飽全世界 。所幸,就我所知,台灣也在這「第三條路」上沒有缺席。 ——余宛如/桃園市政府資訊科技局局長 這是個既有旱災,又頃刻淹大水的年代,同時也是個一年之內不斷創下高溫紀錄,又被寒流威逼的世紀, 這就是我們現在生存的地球。本書作者試圖探索能否以永續且公平的方式餵飽所有人的大哉問。 「要麼在大自然給你重擊時順勢而為,要麼轉行去做別的」,為了人類的未來, 作者選擇了第一條路去找出解決之道。然而,這類書籍往往很

容易淪為說教式的論述, 但作者卻可以非常生動地將每種解決方式用故事性的文字,帶領讀者從一個個故事裡的人、事、物 去了解永續飲食所面臨到的問題與挑戰,也將該書的閱讀性提高到另一個層次。 ——童儀展/食力foodNEXT創辦人暨總編輯 「結凍的蘋果花」故事發生在二〇一二年美國密西根州,當年的蘋果、櫻桃花全部罕見地在四月凍死、蘋果減產近九成。 美國佛羅里達州也因暖冬與低溫時數不足,造成桃子果實偏小形狀不佳,科學家推測,極端氣候所致農作物災損情況只會愈來愈頻繁…… 俗話說:「呷飯皇帝大。」意思是三餐溫飽是人民最重要的事,面對極端氣候造成的天然災害農損, 產量減少背後的意義是,我們亟須正視糧食不足的

危機。以台灣來說,二〇一八年相較二〇一九年, 農作物的總產量就減少百分之四.八九,這也呼應了今年缺水危機,許多農民辛苦栽種的農作物都死於乾旱的困境。 作者在書中提到,比起早期人類野外採集的游牧時代,從事農耕更是勞力密集的工作。 隨著非洲肯亞地區在過去二十五年的平均氣溫變化達到史上最高溫,蟲害、農作物疫情增加, 人類如何在更炎熱的氣候條件與全球人口不斷增加之下,餵飽所有人呢? 若想了解過去到未來農業發展的脈絡,以及現今其他國家的糧食產製現況(諸如冷凍乾燥正餐、人造肉), 這本書將會是最好的嚮導,帶我們一起用不同的觀點與角度,來了解全球從土地到餐桌的議題。 ——蔡培慧/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

長   在這個氣候暖化、旱澇交替、瘟疫橫行的年代,我們習以為常的小確幸還能維持多久?作者從一位關心自然保育/環境永續的消費者立場, 開始思索並面對人類可能的未來──就從每天的餐桌出發!從美國到中國,從基改作物到農業機器人,或許您未必同意作者的思考與論述, 但不得不佩服她世界走透透的超強行動力,以及以第一人稱提問與溝通的堅強意志力,明日餐桌的未來究竟何在?相信這本書會提供您許多寶貴的線索…… ──賴青松/青松米、穀東俱樂部發起人

民生用水 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因應旱象,高雄市將鳳山水庫供應民生用水量從2萬噸提升到5萬噸,但環團指出,鳳山水庫引用的水源東港溪水質很差,過去都是提供工業用水,雖然處理後才給民眾使用,但還是說不過去,政府應該改善東港溪汙染才是根本之道。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0954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基隆市海洋產業發展策略

為了解決民生用水 英文的問題,作者盧俊惠 這樣論述:

地球表面積為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陸地表面積為一億四千七百萬平方公里,僅占了地球面積不到三成。若再扣除不宜居住的地形,如高聳山地、冰天雪地、大汗沙漠等,想當然可以使我們利用的土地就更少了。 這時海洋的重要性不可言喻。海洋龐大的量體,擁有許多各式各樣生物及非生物的資源,也提供了不同海洋產業發展的機會,依賴海洋的經濟活動及產業包羅萬象,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相當重要,在環保觀念日益高漲的現代,要如何在兼顧經濟及環境永續發展的情況之下,來推動海洋產業,是各個國家及海洋城市所面臨到的問題。近年來,依賴港埠維持城市運作的基隆市遇到了發展瓶頸。身為基隆發展核心的基隆港,90年代後因為腹地過小等因素,敵不過鄰近

地區港口的大型化競爭而逐漸衰退,連帶使得基隆的都市建設發展開始遲緩,並嚴重影響了基隆的城市競爭力。而隨著民國97年台北港的啟用,更將使基隆港未來營運發展的情勢更加嚴峻。但是另一方面,因為與台北的交通便捷,近年來外地人口大量移入,使基隆市成為了台北都會區重要的衛星都市之一,而位處台灣北部海岸風景帶的中心優勢,也促使基隆市的觀光產業開始蓬勃發展。

台灣水塔地景風貌

為了解決民生用水 英文的問題,作者康原 這樣論述:

  關於水塔,台灣人有著獨特的愛好與詮釋。談到愛好,自然是幾乎家家戶戶,或是社區大樓都會架上水塔以求取水之便;而詮釋呢,不曉得讀者是否注意過,原本的水塔是架於高處,故稱為塔,但台灣對水塔的已是採取實用取向,採蓄水功能為主,至於是否至於高處,已非重點。從以上的現象,可知台灣人對水塔使用的普遍性與依賴性,以至於衍生出如此特有的情況。   水塔,是儲存水的大型容器,水是生命的源頭,因此人類的文明都是源於大河。以唐代世界最大的都市長安為例,棋盤狀的都城分成108坊個居住區(不包含東、西市及皇城、宮城),每個坊里的正中央都有一口井,供應整個坊內的生活所需。所以井水是生命的泉源,也是

居住環境的的共同記憶,家鄉的點點滴滴必然與井水有關,所以有了「離鄉背井」的成語;南宋葉夢得的《避暑錄話》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是對北宋詞人柳永的推崇之詞,有井水處,指的就是有人群聚居之地。   台灣,自古以來引用井水與河水,除非自家有井,或是「我家門前有小河」,否則儲水也是生活上的必然。在40年前,家裡建了平房,並在屋頂蓋了一個從側面看過去呈現「L」形的水泥水塔。當時見到工人將砂土、木炭、石頭等一層層的鋪在後方高起之處,做為過濾之用,底下的抽水馬達將地下水送到水塔上方,水再沿著過濾層一層層下滲,最後流到下方的蓄水池,這就是我對水塔的第一印象。因為水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因此人們想盡

辦法取得或盡量留置,這也是目前水塔林立的原因。   任何一種人為景觀的形成,必然有其環境因素,台灣是屬於荒溪型河川為主,水流屬於間歇性,簡而言之,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政府設立了大型的水庫攔水,而百姓則架設了水塔儲水,家家戶戶的水塔也就成了台灣特有的人文景觀,不論是否美觀,它的存在已是既定的事實,也是台灣環境的共生景觀。   通常,一般人對於熟悉環境的覺察力較低,甚至於會因為理所當然的存在而無感,有誰會覺得家家戶戶屋頂上的水塔有甚麼特別的呢?很巧的,有兩位攝影家注意到這種特殊的人文景觀,先是游本寬出版攝影集《有水塔的台灣風光》系列(2008-2011),近來,作家康原發現另一位攝影家郭澄芳也

拍了一系列台灣的水塔照片,似乎攝影家看待事物的視角與聚焦的關懷是與眾不同的,他們除了能捕捉一般人未能察覺的光影之美與獨特的空間構圖感受之外,更能在平凡處察覺非凡的視覺衝擊。   康原與郭澄芳在2018年曾合作出版《滾動的移工詩情》,康原透過郭澄芳鏡頭下的移工面貌,以詩歌進行想像的的詮釋,使得影像更具故事性與深刻性。這次的合作相當的成功,除了這本書獲得高度的評價之外,康原也針對移工與影像的議題進行了數十場的演講,並得到熱烈的迴響。此次的合作,建立了彼此的默契,康原對郭澄芳鏡頭下所欲捕捉的人情、時代與空間的氛圍,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他們這次再度合作,以郭澄芳影像中的台灣水塔為主題,由康原進行文

字的詮釋,共同出版這本《台灣水塔地景風貌》。   我們很輕易的就可以透過書名掌握影像的主體是水塔,但綜觀全書,攝影者郭澄芳的作品張張有水塔自不待言,不過康原的文字詮釋中,乍看之下經常不談水塔,而且像是「跑野馬」般的揚塵而去,不知其去向。不過,如果仔細體會,則會發現康原的文字是「反常合道」,所謂反常合道就是表面上超越一般思考的常規,但再細究其脈絡,卻合乎情感邏輯,而且具有別出心裁的效果。因為影像中的水塔是清晰呈現的,畫面也是明確的,所以康原必須將與照片相關的蛛絲馬跡進行延伸說明,藉以帶入個人情感、經驗,以及大環境的歷史、地景、文化與人文脈絡之中,讓讀者透過影像的衝擊與文字的牽引而有更加縱深的體

驗。

遊客對責任旅遊與願付價格之研究—以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為例

為了解決民生用水 英文的問題,作者何詩婷 這樣論述: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自2014年成立以來,吸引大量觀光客慕名而來,隨之帶來不可避免的環境破壞,加上國家公園基礎建設及資源缺乏,如島上的民生用水電、垃圾清運等問題亟需解決。加上遊客至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進行浮潛、魚釣等休閒活動對海域生態造成影響,此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目標十四提到的「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態系,以確保生物多樣性促進永續發展」相違背。本研究以責任旅遊的型態探討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旅遊的可行性,分析環境態度、負責任環境行為、責任旅遊與願付價格之關聯,遊客對於登島從事旅遊的環境態度想法,以及在從事旅遊的過程中,願意與否了解島上的生態、垃圾不留島、參與淨灘等,並且瞭解遊客

對於登島費與生態保育費的願付價格為多少。研究對象以曾前往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旅遊、參與過相關行程之遊客,採用問卷調查法,採便利取樣,問卷發放地點至澎湖機場、南海遊客中心及澎湖南方四島國家等地給予451位受試者填寫問卷,回收有效問卷為450份。問卷回收後資料建檔處理,採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項目分析、敘述性統計分析、信效度分析、相關分析,探討各變數間的影響,藉此了解遊客背景資料,以及對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旅遊的態度與行為,透過迴歸分析與敘述統計,分析遊客的願付價格。研究結果顯示,遊客背景多為第一次前往,遊客實踐責任旅遊的方式為在旅遊的過程中透過了解生態保育概念,深入體驗當地特殊的自然與人文,並且善用

環境知識,採低衝擊旅遊方式,尊重、遵守當地環境規範,參與的旅遊活動會考量永續觀光發展,降低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願付價格部分,登島費遊客平均願意支付的金額約為144元,生態保育費平均願意支付金額約為129元。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建議主管機關可以培育導覽解說員,以及輔導當地居民做文化資產的保存與自然環境教育的推廣,實踐責任旅遊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