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板衝擊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樓板衝擊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其鈞寫的 現代建築圖解詞典(下) 和伊東豊雄建築塾的 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振動噪音產學技術聯盟- 樓板衝擊音隔音的評估指標有哪些?也說明: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書坊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 蔡國隆、湯敬民、徐福君所指導 陳宇凡的 基於自定義動態剛性實驗法以評定橡膠緩衝材 (2021),提出樓板衝擊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動態剛性、樓板緩衝材、樓板衝擊音。

而第二篇論文遠東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碩士班 王振興所指導 沈博凱的 以微波加熱LCD玻璃熔製玻璃微珠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微波、碳粉、多孔、隔音、LCD玻璃基板、玻璃的重點而找出了 樓板衝擊音的解答。

最後網站​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內政部延後一年實施| 蘋果新聞網 ...則補充:內政部指出,樓板衝擊音為集合住宅困擾度最高的噪音源,內政部2016年6月7日修正分間(戶)牆、昇降機房及機械設備隔音規定,空氣音隔音已於2016年7月1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樓板衝擊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現代建築圖解詞典(下)

為了解決樓板衝擊音的問題,作者王其鈞 這樣論述:

  ~看見現代建築細節之美~   表現主義、粗野主義、典雅主義、極簡主義──30大建築流派文化思潮,   安東尼‧高第、貝聿銘、安藤忠雄、隈研吾、包浩斯──130位知名建築師、建築團體   以高度專業性+獨特視覺美學呈現現代建築工藝。      【下冊內容】:影響世界的建築家   ◎建築師、著名建築事務所及作品   ◎建築流派   ◎建築團體   ◎建築名詞解釋      在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近兩百年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建築理論,   豐富而蓬勃發展的建築形式,帶給人類感官上的巨大衝擊與心靈上的美學震撼,   然而理論觀點總是多說並行的,很多時候表現不出相關的一致性,   

甚至有些學說之間還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成為入門者閱讀現代建築讀物的門檻。      本書在時間上做了大範圍的跨度,   分別從建築作品、建築師著名事務所、建築流派、建築團體、構造技術五個方面入手   對西方建築的發展進行了系統評述。   以圖解的形式直觀地介紹19——21世紀初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歷程,   在書中會對現代建築相關的常見專業詞彙進行詳細解釋,   解決認識現代建築遇上的名詞理解障礙。   是建築、室內設計專業人員手頭必備工具書,   對建築設計、歷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也為對建築感興趣的一般民眾的導讀專書。      書中所有的插圖皆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

與理論專業博士。   同時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王其鈞親繪,   呈現獨特的視覺美學,極具欣賞、保存價值。    本書特色      ◎專業&美感:   金鼎獎得主,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王其鈞親著親繪。   ◎實用&休閒:   詞典式編排,解決現代建築單詞查詢、理解困難,方便對照圖文形、意,適合導讀,也為建築、室內設計學生、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插畫&實景:   14大建築樣式,超過700幅手繪細部圖、解剖圖、實景照片,獨特視覺美學呈現,絕佳現代建築視覺化讀物!   ◎微觀&宏觀:   超過130位知名建築師、建築團

體,30大建築流派文化思潮、藝術觀點說明,就實體建築剖析理論,資訊附載量超大。

基於自定義動態剛性實驗法以評定橡膠緩衝材

為了解決樓板衝擊音的問題,作者陳宇凡 這樣論述:

台灣為高密集住宅區,地少人多非常擁擠,屬實地狹人稠,處處高樓林立。自然衍生出上下樓層的噪音問題,也就是上下層住戶因居家行為關係,造成彼此誤會而引發爭執,其中樓板緩衝材便擔任重要角色。而從民國一一零年一月一日起,建築技術規定明確說明建商在建蓋房屋時,必須將樓板緩衝材納入層層樓板中,因此整棟大樓不再是由水泥、磁磚等傳統材料構建而成,而是有專門降低噪音的樓板緩衝材加入蓋建。對於這項建築技術,台灣方才上路,並不是大家皆熟稔而知,故本論文希望藉由樓板緩衝材的動態剛性實驗角度出發,介紹其現今建築大樓的改變。

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

為了解決樓板衝擊音的問題,作者伊東豊雄建築塾 這樣論述:

21世紀建築的嶄新探討.伊東豊雄最新著作   以日本仙台媒體館、東京表參道TOD'S、銀座MIKIMOTO Ginza2、西班牙瓦倫西亞的托拉維亞休閒公園、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等持續力作,在世紀交替之際讓世人驚豔不已的伊東豐雄,其事務所團隊歷時近二年共同創作、討論、編寫,將其設計作品及思想真髓濃縮而成的精華小書!   完成於世紀交替之際、成果令世人驚豔的仙台媒體館,被西方媒體譽為超越了現代主義建築,也將伊東豊雄推上了全球建築矚目的光環,就在這接下來近10年間,伊東陸續展現出讓人持續注目的豐沛創作能量:英國倫敦海德公園內的臨時性建築Serpentine Gallery Pa

vilion、時尚建築力作:東京表參道上的TOD'S及銀座的MIKIMOTO Ginza2、西班牙新建築勝地瓦倫西亞的托拉維亞休閒公園、日本福岡Island City中央公園……在這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建築盛宴中,其實開展描繪出的,即是沿著其建築論思維持續演化的的歷程。   伊東豊雄東京大學畢業之後,隨即進入當初代謝派先鋒的菊竹清訓門下,不久之後獨立創設Urban Robot事務所(1971),從事建築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從伊東早期所提出作為「風之變樣體」之建築的輕構築思想、模糊內外境界而誘發流動的透層建築論述、作為建築形態生成機制的設計演算法、能因應建築計畫作有機變形的「衍生式格子」(Eme

rging Grid),均可以清楚閱讀出伊東建築論進化的軌跡。   伊東表示,建築是非線性的偶發事件,是多樣而充滿變化之場所的連鎖,同時更是包含了自然界系統的一個自動成長程序的存在。於是從探索建築的角度上來說,在面對一個仍舊充滿無限可能的現在,仍耽溺在純粹幾何型體的堆疊與基於機能層面上的滿足所達成的美感是完全不夠的。   設計於1995年、完成於2001年的仙台媒體館一案,伊東以13根管狀空間所形成的支柱和樓板所構成的新多米諾系統瓦解空間層級與中心性、模糊空間表裡、強化了空間的流動性、挑戰了原本現代建築的定義;接著和Cecil Balmond的合作以設計演算法所創作出來的Serpentine

Gallery、表參道TOD’S與銀座的MIKIMOTO以皮層作為主要結構系統及設計表現的一系列嘗試;以及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案中再次推出具有自然界之樂趣,能夠誘發動作,並讓人能夠更直接以身體的感覺來體驗的空間提案──聲音的涵洞(Sound Cave),對於流動性的追求與探索作出更成熟的總結,而朝著進化的方向再次跨出了一大步。   為了要與讀者們共同分享這一份思想,伊東及事務所的年輕同事們,試著將潛伏於各個設計案背後設計思想的真髓,以一種讓一般讀者也都能容易理解、平穩而明快的方式來加以闡明。作者選擇了10個重要的主題,使用大量的圖板與照片,並添加簡短的解說,構成了這部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

》。   本書的豐富精采程度對作者來說,雖然只能說是終於抵達了未知洞窟最起碼的入口而已。然而只要接著往深處突進的話,或許便可以發現那個似乎令人充滿期待而雀躍不已、邁向「建築世界」的冒險正在等待著! 作者簡介 伊東豊雄   1971年成立個人事務所,重要作品包括東京的「White U」(1976)與伊東自宅「Silver Hut」(1984)、橫濱的「風之塔」(1986)、「長野縣立美術館」(1993)、「秋田縣樹海體育館」(1997)、「仙台市宮城圖書館」(2001) 、「仙台媒體館」(2000)、「松本市民藝術館」(2004)、「Island City」(2005)等。近年來伊東豊雄除了在日

本的業務之外,也有許多歐洲的設計案,包括倫敦的「Brugge Pavilion」(2002)與「2002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2002),目前正在進行的則有位於阿姆斯特丹的「Mahler 4 Block 5 辦公大樓」、位於巴黎的「康亞傑醫院」(Hospital Cognacq-Jay),以及位於西班牙托拉維亞(Torrevieja)的休閒公園。2005年伊東豊雄同時贏得台灣「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及「高雄2009世運會主場館」國際競圖首獎。在2002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伊東豊雄獲得第八屆國際建築展NEXT主辦單位頒發的終身成就金獅獎。   伊東豊雄的著作

則包括《風的變樣體》(青土社)、《透層建築》(青土社)、《伊東豊雄∕輕盈結構的細部》(The Detail of Light Structure)(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編著,彰國社)、《建築:非線性的偶發事件 從smt到邁向歐陸》(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編著,彰國社)及《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編著,彰國社;中譯本:田園城市)等書。 譯者簡介 謝宗哲  SHA Sotetsu 2000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2002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修業2007 東京大學建築生產技術研究所建築學專攻  博士目前為Atelier SHARE 負責人在空間設計 諮詢協調 出版企

劃等領域中作多元角色的扮演從分享的向度來參與建築的創作活動經典翻譯代表作:《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2002)《伊東豊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2007)

以微波加熱LCD玻璃熔製玻璃微珠之研究

為了解決樓板衝擊音的問題,作者沈博凱 這樣論述:

玻璃微珠製程將LCD玻璃碎片及碳粉放入坩堝中混合後置於微波爐中進行微波加熱,形成玻璃微珠,以往製程為提高成球率,減少碳粉與空氣接觸面積達到保溫效果,卻忽略溫度均勻性,使成球率最高僅70%,且成球率介於30~70%。本研究之控制坩堝達到控制坩堝內溫度,並控制碳粉粒度與碎片尺寸,將碳粉以功率900W進行微波加熱精煉活化,依微波時間設計三種碳粉狀態,原始碳粉(無微波)、碳粉(一) (5分鐘微波)及碳粉(二)( 10分鐘微波),以植物碳及礦物碳兩類碳源,區分此六種狀態之碳粉對於成球率之影響;為求得碎片尺寸對於成球時間與溫度之影響,將碎片放入熱處理爐以850℃為基礎進行加熱,每次增加50℃至1000℃

;為觀察碎片受微波之情況,將LCD玻璃放入微波爐中,以功率900W進行微波,紀錄其溫度、外觀及微結構之變化;為了解玻璃微珠之微結構,以OM觀察其表面,確認孔洞之存在形態;且鑒於玻璃微珠在空氣音隔音測試Rw值為47,因此測試玻璃微珠在衝擊音之隔音效果。以下為六種碳粉於微波時控制坩堝所得之平均成球率,植物碳-原始碳粉85%、碳粉(一)81%,碳粉(二)88%、礦物碳-原始碳粉8%,碳粉(一)56%,碳粉(二)91%。若不控制坩堝進行微波製程,植物碳-原始碳粉平均成球率為30%,碳粉(一)平均成球率為80%,至碳粉(二)時有83%平均成球率;礦物碳-原始碳粉平均成球率為8%,碳粉(一)平均成球率為5

6%,至碳粉(二)時有40%平均成球率,控制坩堝可將平均成球率提升,植物碳經微波加熱處理可提升成球率,且與微波加熱時間成正比,礦物碳經微波加熱處理後成球率無明顯變化;以三種尺寸之碎片進行測試,得知碎片尺寸與所需熱能成正比,且溫度與成球時間成反比;玻璃微珠表面具有內凹之多孔形態,內凹之孔洞中,亦有封閉氣泡孔突起,推測表面內凹之孔洞為玻璃微珠外層最先接觸到高溫碳熱而過度膨脹導致破裂而形成,而越往內層則由於碳熱的熱減弱使內層之氣泡孔較小;而將玻璃微珠進行兩次衝擊音隔音性能試驗,所得隔音值分別為△Lw2及△Lw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