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紅皮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植物紅皮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勝任,陳柏豪寫的 臺灣木質藤本多樣性(精裝) 和張坤城,程怡嘉的 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朝陽科技大學新增校地開發案環境監測也說明:野生植物資料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18)。 入侵植物的認定依據「臺灣 ... 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臺灣植物紅皮書編輯委員會,2017)所.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 張坤城所指導 蘇漢霖的 阿里山公路沿線蜜源植物與蝶類資源之調查分析 (2021),提出植物紅皮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拔、歸群分析、棲地類型、相對重要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曾喜育、廖敏君所指導 林亞頎的 循環統計應用於開花物候分析:以雪山圈谷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全球暖化、高山生態系、雪山圈谷、開花物候、循環統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植物紅皮書的解答。

最後網站【環境】 台灣五大類群脊椎動物《紅皮書》出爐15物種列極危則補充:至今陸續發表淡水魚、維管束植物紅皮書,此次則為規模最大、完整針對陸域脊椎動物,並以國際通行的IUCN標準化方法調查的區域性紅皮書,有助釐清台灣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植物紅皮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木質藤本多樣性(精裝)

為了解決植物紅皮書的問題,作者楊勝任,陳柏豪 這樣論述:

  在臺灣森林及相關的生態研究中,比較被重視的物種多為具有木材利用價值之喬木或稀有植物,而藤本植物在森林生態系中多樣性高,約占臺灣原生植物十分之一,目前紀錄種已超過500種,尤其是木質藤本,是森林演替的指標種類。   林務局長期推動輔導原民部落進行森林主副產物採取利用,以延續部落傳統精神及帶動在地經濟發展,如黃藤為原民部落常見藤編之種類,另山苦瓜、木鼈子、豆科植物更是原民部落常見之食用或編織民俗植物,故本書可做為後續森林主產物、林下經濟品項產品多元開發及產業化品項推廣研發之基礎。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專門介紹台灣藤本植物書籍,有助於填補長期以來被忽略的種類,另外每種木質

藤本皆有木材橫切面之照片及檢索表,可以作為研究人員、林業人員、生態解說等之參考。輔以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為保育等級之參考,以作為後續推植物保育及自然步道解說之需求。並皆以中英對照撰寫,讓國外專家及植物學者可以了解台灣藤本植物之多樣性,進而與全球藤本植物多樣性保育研究接軌。

植物紅皮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本繪本是由鈴噹姊姊的學妹介紹的,
隱藏在故事中的意義深遠,
為了追求現代化的物質享受,
我們經常忽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美好傳統,
以下是一些相關新聞資訊,
供爸爸媽媽們參考喔!

——

《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評定為極度瀕絕(CR)等級的紫苞舌蘭,
過去在蘭嶼的芋頭田到處都看得到,後來僅剩東清溪上游一小塊族群,
但2012年當地遭逢天秤颱風而崩塌,讓最後的族群幾乎消失。

為了進行復育,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人員從原棲地採集植株回實驗室組織培養,進行苗木培育後,再揹回蘭嶼,找到野生族群,種回它們身邊,這段過程拍成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絕處逢生-讓瀕絕植物回家》由特生中心與大為文化團隊合作,
歷經六年規劃、兩年拍攝完成,詳實記錄紫苞舌蘭的復育過程,以及如何運用公民科學力量,引種重回蘭嶼的故事。
影片首度以4K高畫質影像紀錄瀕絕植物的美麗與多舛命運,也一舉拿下2018年美國全球影片競賽肯定。

線上觀賞影片:
https://youtu.be/7ZoXno0vL9w

購買DVD支持團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4654
——

這項復育計畫名為「蘭後行動」,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支持。
計畫主持人鄒佳晶說,蘭花是蘭嶼名字的由來,原本在島上盛開,卻逐年消失,因此希望記錄蘭花在島嶼的故事;而與李權裕合作,也藉機讓蘭嶼部落居民與兒童參與這個行動。

他和伙伴編寫了繪本《你不要忘記我》,融合母語訴說蘭科植物不斷消失的遺憾,期能喚起居民意識到,珍惜身邊的美好。

蘭後團隊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8%98%AD%E5%BE%8C-1182360588494633/

若想購買繪本支持他們,
可以私訊或參考粉專的置頂貼文喔!

阿里山公路沿線蜜源植物與蝶類資源之調查分析

為了解決植物紅皮書的問題,作者蘇漢霖 這樣論述:

阿里山公路海拔高度由最低32 m至最高2,607 m,落差近2,575 m,其兩側植群與環境相當豐富多樣,蝶類資源亦是如此,本研究依據植物資源與全年蝶類資源調查結果,利用Jaccard公式計算兩兩穿越線之間相似性後進行歸群分析,公路沿線可區分成3大棲地類型,分別為低海拔草木灌叢、中海拔次生林林緣與中高海拔針闊混生林,蝶類群聚相則可以分成4個,分別為32 m - 200 m、400 m - 1,600 m、1,800 m與2,000 m - 2,600m。針對四季蝶類資源結果,進行歸群及非計量多元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 )分析,

瞭解季節間不同生物組成差異,並以斯皮爾曼相關係數(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進行主座標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analysis of principal coordinates, CAP),以展現各季節出現之蝶種。資源普查方面,維管束植物共調查到135科437屬686種,屬於蜜源植物有23科36屬38種;蝶類與蜜源植物調查中,共記錄到5科73屬122種、2,278隻次蝴蝶,便涵蓋臺灣約30 %蝶類資源種數,經歧異度指數及多樣性指數計算,顯示出阿里山公路沿線以中海拔次生林林緣棲地類型有較高的蝶種多樣性。蜜源植物中,低海拔及中海拔以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有較高的相對重要性指數,高海拔則以臺灣澤蘭(Eupatorium formosanum)為最高。

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

為了解決植物紅皮書的問題,作者張坤城,程怡嘉 這樣論述:

  阿里山是臺灣國際知名旅遊景點,擁有壯闊多變的美麗山林,但你知道嗎,自1896年至今120多年來,有多少種以「阿里山」為名的植物被發現發表?發現新物種背後的曲折艱辛,是臺灣高山植物調查的篇篇詩章,本書完整蒐錄所有以「阿里山」命名的植物嬌客,帶領讀者隨著前人腳步翩然走訪阿里山,一探這自然與文化交織的珍貴資產。   以阿里山為命名之植物名錄為主軸,並依照植物發現時期先後介紹,模擬阿里山歷史脈絡爬梳之感。提供形態特徵、彩色照片、相關標本影像及手繪圖等內容;輔以進行田野調查照片拍攝、植物發表脈絡,考證植物的發現史、或與日常生活關係等呈現方式。

循環統計應用於開花物候分析:以雪山圈谷為例

為了解決植物紅皮書的問題,作者林亞頎 這樣論述:

高山生態系在全球暖化之下面臨較高風險,尤其開花物候受到影響產生明顯波動。雪山地區作為臺灣高山生態系研究熱點,雪東線步道累積10年開花物候資料,本研究延續前人調查,並透過循環統計分析雪山圈谷開花物候 (2012.03-2021.12),繪製物候輪並進行貝葉斯迴歸分析,探討植物類群對於溫度與降雨量的敏感性。結果顯示,雪山圈谷共調查34科80屬128種開花植物,以菊科與禾本科為優勢科別;植物生活型譜分析顯示,以半地中植物為優勢生活型。研究區域開花物種特有率為60.16%,依《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分析評估類別,開花物種共有15種為受脅類別者,包含易危者12種與瀕危者3種:葉芽筷子芥、臺

灣山薺、雪山翻白草。整體看來,開花物候起始於4、5月,6-9月為開花物候高峰期,終止在10月之後。本研究因2012年最接近長期氣象資料而作為基準年進行分析,2012年開花物候始於5月,最高峰為7月,結束於10月。結果顯示部分年度始花提前,推測此主要受全球暖化,冬末初春的相對高溫使物種提早打破休眠而開花;而花期延後結束推測主要受到夏秋維持相對高溫,使物種生長季延後結束。檢視科屬層級開花物候輪,科別早花類群包含柏科、菫菜科、報春花科、小檗科及燈心草科,屬別早花類群則有山芥菜屬、杜鵑花屬、貓兒眼睛草屬、八寶屬;科別晚花類群包含續斷科與桔梗科,屬別晚花類群則有毛蓮菜屬與佛甲草屬。檢視生活型開花物候輪,

挺空∕地上植物偏向較早開花且年際變化較大,地中植物則相反。此外,溫度對於雪山圈谷開花物候影響明顯大過降雨量,每月開花物種數跟當月均溫顯著正相關,物種開花日移動則受到前月均溫較顯著影響。物候輪結合貝葉斯迴歸模型,驗證雪山圈谷早花物種 (玉山圓柏、雙黃花菫菜、玉山杜鵑) 對於溫度與降雨量較敏感。循環統計應用於雪山圈谷開花物候分析的成效良好,可以處理過去無法妥善解釋雪山圈谷開花物候時間層面,關於年際變化與開花日移動的問題,且彌補線性譜帶未能呈現開花物候月分循環週期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