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郵局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問答集和資訊懶人包

桃園郵局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光芹寫的 吹哨人:小蝦米對抗國家機器的平民戰役 和渡邊義孝的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桃園民生路郵局也說明:局號 012104-1; 局名 桃園民生路郵局(桃園4支); 郵務局號 330004; 成立日期 民國52年5月1日; 電話 郵務: (03)334-9833 儲匯:(03)334-2148; 傳真 郵務: (03)338-4454 儲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時報所出版 。

正修科技大學 休閒與運動管理所 徐瑞良所指導 盧嘉鈴的 連鎖咖啡館消費者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忠誠度 影響關係之研究 (2019),提出桃園郵局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連鎖咖啡館、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

而第二篇論文美和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經營管理碩士班 莫慶文所指導 陳健坤的 從消費者行為探討國軍福利品供應站經營與再購意願之研究 -以馬祖列島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服務品質、服務價值、顧客滿意度、再購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桃園郵局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華郵政攜手三麗鷗聯名集郵商品11日開賣- 生活 - 自由時報則補充:中華郵政公司8月11日將推出三麗鷗家族角色的集郵商品,HELLO KITTY、大耳狗喜拿、酷企鵝、布丁狗及美樂蒂等主角皆為題材,系列集郵聯名商品共有11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桃園郵局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吹哨人:小蝦米對抗國家機器的平民戰役

為了解決桃園郵局電話的問題,作者黃光芹 這樣論述:

即使爆出真相的代價巨大, 吹哨者們還是要站在浪頭幹一場!   11個台灣無畏性命受脅的吹哨者,為正義挺身而出卻遭秋後算帳, 還躺在立院的草案何時才能通過,讓正義勇者的身家性命受到保障?     保密、保護、保障,為何在台灣要對吹哨人做到這「三保」如此之難?     吹哨人,為了維護正義與公益,向外界或相關主管機關、司法機關採取檢舉或告發,其所服務的政府部門、企業之違法或不當行為。他們不畏權勢、勇於揭弊,實為高道德的指標之表現。     然而吹哨人揭弊之後,往往成為殺雞儆猴被報復的對象,甚至可能遭受法律追訴的風險。面對權勢的威脅,致使人們為保住工作而不敢舉發弊端,形成寒蟬效應。     「窩裡反

」,是揭弊成功與否的關鍵力量,本書以11個台灣吹哨人的故事,揭開他們揭發弊端的過程與決心。即使必須冒著與國家機器對抗的霸凌,甚至遭遇生命危險,吹哨者仍以強大的心理素質熬過漫漫長夜。     唯有「巷仔內」從內部吹哨,才能給腐敗的當權者致命一擊,企業內部更需要職員的道德良知作為防腐劑。吹哨人不但像啄木鳥可以抓出害蟲、嚴懲弊端;更是平民力量的展現,證明小老百姓絕對不是旁觀者。     近年來,許多先進國家對於吹哨人均有積極的立法措施,台灣雖有許多立法與行政革新,唯獨對吹哨人的相關措施始終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本書的出版,力促我國的吹哨人法制能儘速完備,還給過去的吹哨者應有的公道,更保護未來每一位願意

為公益挺身而出的吹哨者,能確實受到身份的保密、工作的保障、人身安全的保護,令吹哨制度順利運行,社會公平正義得以無所畏懼被伸張。   誠摯推薦     黃天牧(金管會主委)   林永頌(司改會董事長、律師)   黃國昌(前立法委員、執業律師、台灣公益揭弊暨吹哨者保護協會理事長)   林志潔(交大科法所教授、吹哨者保護法草案起草人)   姚惠珍(獨立記者、名嘴、作家)   苗博雅(台北市議員) 作者簡介   黃光芹     1965年生,外省第二代,政治評論員、作家。     1988年進入新聞界,曾任職於:台灣新生報、自由時報、新新聞周刊、TVBS電視台、衛視中文台、三立電視台、時報周刊;曾擔

任記者、資深記者、總策畫、節目組長、撰述委員、採訪組副主任、政治組召集人、副總主筆。     曾擔任《中晚人物版》、《時報副刊》、《時報周刊》、《工商時報》、《民眾日報》專欄作家。     曾主持電視節目:東森電視台《芋仔番薯碰》、《華視新聞廣場》;廣播節目:ETFM廣播電台《東森麻辣午餐》、Pop Radio《Pop搶先爆》。     曾製作:《選舉萬歲》、《麻辣新聞網》、《晚安,總統》、《Taiwan Tonight》、《名人三溫暖》。     出版品包括:《與總統夫人喝下午茶》、《官夫人俱樂部》、《隨緣—陳履安家族的恩怨情仇》、《蔣家的女人們》、《百險歸來—彭百顯前傳》、《我的爸爸是總統

》、《貝比來了》、《跟著月亮走》、《你還不知道的韓國瑜》、《戰疫》。 推薦序   黃天牧(金管會主委) 林永頌(司改會董事長、律師) 黃國昌(前立法委員、執業律師、台灣公益揭弊暨吹哨者保護協會理事長) 林志潔(交大科法所教授、吹哨者保護法草案起草人) 姚惠珍(獨立記者、名嘴、作家) 苗博雅(台北市議員)   導讀 搏命──屏東老農搜出餿水油 破貪──小蝦米田志文扳倒大鯨魚 代價──公務員戴立紳的搏鬥 鳴笛──來自台鐵員工黃德輝與李景村的聲音 打火──消防員徐國堯的抗爭之路 防詐──郵局行員陳惠澤的進擊 挖掘──環保鬥士黃煥彰與里長李新進的環保事件簿 去腐──副研究員吳佩蓉促進東廠轉型正義 對

決──最強吹哨人張晉源的逆襲 吶喊──藝人隋棠吹響暗夜哭聲 戰疫──他們都是李文亮   附錄一 世界各國著名吹哨人案例 附錄二 《公益揭密者保護法》草案 《吹哨人》導讀   就是要站在浪頭幹一場!     二○一六年晚上七點四十五分,當「巴拿馬文件」在《南德日報》官網全面公開之前,流亡莫斯科的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突然現身,一起參與「資料新聞史」上最大的一場解密行動;沒多久,《維基解密(Wikileaks)》也在推特上共襄盛舉。一時之間如同交響樂大奏,氣勢之磅礡,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真正的樂隊指揮是化名「無名氏(John Doe)」的吹哨人,根據他所提供來自

「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的內部訊息;以及全球八十幾個國家、四百多名記者(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一年多的調查採訪,總計解構一千一百五十萬份機密文件,迫使藏錢海外的各國政要、軍頭、首富、財團、名人、毒梟、黑手黨、特務無所遁形,太陽照進出隱匿在境外「信箱公司」的金額,達數十億元美金之多。     爆料過程,無名氏的內心其實相當恐懼,他知道稍有不慎,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然而,憑著一股「想要逮住罪犯」的心理,他最後成功寫下歷史。     美國陸軍情報分析員布萊德利.曼寧(Bradley Mannig)供給《維基解密》超過七十萬筆資料,揭發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濫殺平民、在「關塔那摩美軍監獄」虐囚

,並將二十六萬份美國外交電文曝光之後,付出的代價是──被關押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寬帝柯(Quantico)監獄長達七年;獲減刑出獄後,又因為保護《維基解密》,兩度拒絕出庭作證,再度回籠,在二○二○年三月企圖輕生,後被無罪開釋,才終於重獲新生。     美國前國安局雇員史諾登踢爆美國濫權監聽案,人生起了翻天覆的改變。那一年,他二十九歲,毅然決然放棄高薪、房產,揮別家人與女友,開始過著逃亡的生活,他付出的代價是一輩子。同樣是信念,支撐他義無反顧。他告訴《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衡量一個人,不是聽他說什麼、而是看他做什麼?所謂『信念』,如果只說不做,就不是真的!」他不指望社會因他而改變,只想要給社會大眾一

個自行決定是否改變的機會。(史諾登實錄,《今周刊》)     曼寧區隔吹哨人與間諜最大的差別在於:間諜不會把手上的東西交出來,而他如果是壞人,或許會把文件賣給俄國或中國人,但是他沒有,因為所有資料屬於公眾。     曼寧走上不歸路時,只有二十二歲,在他之前不乏先驅,丹尼爾.艾斯伯(Daniel Ellsberg)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二○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出席《維基解密》的倫敦記者會,當再從時光隧道裡走出來,已是白髮蒼蒼、戴著助聽器的八十歲老人。一九七一年他任職於蘭德公司時,將四十七冊、七千頁、近二百五十萬字的「越戰報告書(又名「五角大廈文件」)」影印給《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十九家媒體刊登

,就此戳破甘迺迪、詹森總統介入越戰的正當性。當他聆聽完有關「伊拉克戰爭文件」的報告後,忍不住起身向曼寧致敬,同時盛讚《維基解密》是揭露真相的未來之星。祖孫兩代吹哨人聚首,象徵著刺耳的哨音將一路響下去。     艾斯伯揭發越戰真相,令美國政府受挫,時任總統的尼克森為了危機處理,下令白宮成立的「水管小組」,偷取艾斯伯的精神病歷、竊聽他的電話、還一度打算找人把他做掉。     尼克森後來栽在吹哨人的手中,「水門案」終結他的總統生涯,直到三十三年後,前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馬克.費特(Mark Felt)才承認,他就是《華盛頓郵報》的「深喉嚨」。     吹哨人的故事,往往被拍成好萊塢電影。「希克伍事件」記

錄美國奧克拉荷馬州新月鎮核能燃料棒「科爾─麥吉公司」的女工卡琳.希克伍(Karen Silkwood),在工會擔任執委期間,調查發現工廠回收含有大量放射性鈽同位素的廢水和鈾燃料棒,進行提煉精化後,製成MOX燃料。為了應付訂單需求,公司更竄改「射線探傷(利用射線穿透進行檢測)」結果,使存在嚴重問題的鈽燃料,流向市場。     一九七四年她向美國原能會(AEC)檢舉,但聽證會後公司並未遭到裁罰,她反而被調離職務。同年十一月,她發現自己身上帶有超過四百倍劑量的鈽含量,經過追蹤調查,懷疑公司可能對她投毒,凶器就是十一月五日她從公司帶回公寓採集尿液和糞便的採樣用具。她帶著兩大袋資料,與《紐約時報》記者會

合途中,意外車禍身亡。     二○一九年上映的《瞞天機密》(OFFICIAL SECRETS),係根據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訊總部(GCHQ)」翻譯凱薩琳.甘恩(Katharine Gun)的真實故事改編。為了阻止伊拉克戰爭爆發,她向《觀察家報》透露「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支持美軍攻打伊拉克,因此被扣上違反「官方機密法」,進而遭到逮捕。英國政府為了平息百萬人上街抗議,政府未經授權非法出兵,免除她的罪刑。     「吹哨人」一詞最早的來源,是在一八八三年。當時美國威斯康辛州一座小鎮發生騷亂,警察吹響哨子,向居民示警。事後,當地的報紙稱這名警察為吹哨人。     吹哨人前仆後繼挺身而出,代表「平民力量

」得以展現,給人一種「原來小人物從來都不是旁觀者」的感覺;就像阿桑傑所說:「來!製造一些小麻煩吧!」     台灣幾位指標性的吹哨者,在發動「平民戰役」後,都為自己惹來大麻煩。其中在二○一三年揭發郭烈成餿水油廠的屏東老農,差一點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警方在保護老農期間,在一輛可疑轎車中搜出槍械,遏阻了一場可能的綁架案,老農因此迅速搬離屏東,從此成為落入都市的異鄉人。     外界關心老農到底拿多少獎金?依照衛福部「檢舉違反食品衛生案件獎勵辦法」,檢舉人至少可以領取罰鍰實收金額的兩成;也就是說,郭烈成罰鍰四千百萬元,老農至少應領取九百六十萬元,但因為郭烈成脫產,所以他一毛錢都沒領到;只領到行政院和

屏東縣政府頒給他的兩百萬與四十萬元「獎勵金」,還不如檢舉「力勤農產公司」販售過期肉品的陳姓員工來得高。他獲得前台中市長林佳龍頒發的三百五十萬元「吹哨者獎金」;另一位檢舉「雄勳公司」竄改標籤效期的內部員工,則是大豐收,總共領取食安和吹哨者獎金,共計五百六十萬元。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在二○一四年向廉政署具名檢舉前營建署長葉世文涉嫌貪瀆,事後接受《今周刊》專訪,大方承認:「沒錯,就是我幹的!」一點都不擔心,有人敢動他一根汗毛。     同是天涯吹哨人,戴立紳的下場就與尹衍樑截然不同。他在新竹縣家畜疾病防治擔任技士五年多,政風室突然找他偕同辦案,辦著、辦著,他驚覺自己站在懸崖邊。「這就是貪汙!

」政風科長斬釘截鐵說,嚇得他說不出話來。回家後,他與太太商量:要不要跳懸崖,最後他決定跳了!     他先就手上正在辦理的一宗採購案進行蒐證,並聽信政風科長的建議出面自首,協助檢方偵破「家畜所」行之有年的集體貪瀆案。     可是接下來,他的厄運一樁接著一樁。在案件尚在司法偵辦期間,他遭到嚴重的職場霸凌──跟監、偷拍、道士作法,噴符水、灑香灰和電話恐嚇。最糟的狀況是,被新竹縣政府推落懸崖,免職永不任用,如同判了職場死刑。     他原本寄望行政救濟能夠還他公道,但最後卻換來絕望。眼見貪汙犯繼續升官,而他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他簡直痛不欲生。     幾乎所有吹哨者,事後都遭到秋後算帳。如果沒有強健

的心理素質支撐,是很難熬過漫漫長夜。     鐵工之子徐國堯從小就好打抱不平。二專畢業後,通過警察人員特考,當上消防員。他原本熱情滿滿,但做著、做著,對於消防員長期處於高工時、人力不足、裝備不齊、赴災難現場必須銜命搶救感到憂心。他先在內部上書申訴,考績立刻被打丙等,還被調往離家有五十公里車程的高雄山區杉林分隊。他不願意妥協,走上街頭,又迎來一連串更激烈的整肅──短短兩個月被懲處十次、記申誡四十二支,最後遭到免職,還有十幾個官司跟著他。     台鐵技術助理黃德輝從小就不是「乖乖牌」,從國中開始閱讀黨外雜誌;當兵時台灣尚未解嚴,他悍然拒絕加入國民黨。退伍後,大學時期,舉凡野百合學運、總統直選、廢

除刑法一百條、反核、年金改革等街頭運動,他無役不與。四十五歲那年,他考進台鐵,首開罷工先例,記過、被告,令他越挫越勇,「反正我早就黑了、不怕!」     永豐金吹哨人張晉源是桃園的眷村子弟,骨子裡有一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硬氣。當他發現何家人對利害關係人違法放貸,想都沒想,就派員向金管會通報,就此引爆與永豐金之間的一場大戰。     丟出「東廠事件」爆炸錄音檔的前促轉會副研究員吳佩蓉,從小在「美麗島事件」發源地長大,父親是施明德、黃信介演講場上的常客;從小家裡訂閱《民眾日報》,小時候他到黑名單被遞解出境、「萬年國會」提尿袋的場景,都比同年齡小孩有多一層省思。     把立法院秘書長林錫山扳倒的

田志文,是台中東勢人的客家人,打死不退的「硬頸精神」,讓他到現在為止,都還在捍衛清廉價值。     康軒文教集團女主管被懷疑是檢舉董事長李萬吉在居家檢疫期間四處趴趴走的吹哨者,雖然她矢口否認,卻仍遭無預警解職。同仁在電梯口貼出兩張黑函──「公司待我們不薄,誰向媒體爆料出賣公司?」、「出賣公司,還有臉進公司?若妳懂得做人的道理,請自重!」令她精神崩潰。     英國一九九八年訂定「公益通報法」,針對公、私部門建立完整吹哨者制度;日本的「公益通報者保護法」、新加坡的「證人保護法」,也對吹哨人提出保護、獎勵。德國是公認對吹哨人嚴重歧視的國家,從德文中連「吹哨人」三個字都付諸卻如,即可見一斑。相反地,

他們用「出賣朋友的人」、「暗中破壞的人」或「玷汙門楣的人」,來醜化吹哨者。     美國一九八九年制定「吹哨者保護法」(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WPA),堪稱是對吹哨人保護最為周全的國家;然而,當揭發「烏克蘭門」的吹哨者,和幾位出面作證的官員,在二○一九年底榮膺《時代》雜誌「年度守護者」殊榮時,回顧幾個月來遭網路霸凌、被川普怒斥為「叛徒」和「人渣」,動不動就恐嚇他們將處以極刑,忍不住激動落淚。     辦教育的李萬吉、需要轉型的「促轉會」,或許才該被定義為「暗中破壞」和「玷汙門楣」的人。吹哨人挺身而出,遭集體霸凌,是社會集體的悲哀。     吹哨者與告密者不同

,前者具有公義精神。根據「全球舞弊調查者協會」統計,舞弊案之所以浮出檯面,超過四成是因為有人舉報,其中五成一來自內部員工。台灣應有更多的有志之士,作為組織體系中的防腐劑。     英國BBC曾經爆發主持人薩維爾利用高知名度,在一九五九到二○○六年、長達四十七年間,性侵七十二人的重大傷害事件,其中八人被強暴、一人強暴未遂,年齡最小的受害者,只有十歲。雖然幾十年間,持續有內部員工吹哨,但礙於BBC的「敬畏文化」員工不敢吭聲,使得BBC管理階層,成為製造更多受害者的幫兇。     「窩裡反」,是揭弊成功與否的關鍵力量,除了本書介紹的幾位吹哨人之外,辜仲諒的前妹婿陳俊哲,以及在逃亡前丟出「國安密帳」的

前國安局出納組長劉冠軍,也足以帶一筆。唯有「巷仔內」從內部吹哨,才能給腐敗的當權者致命一擊。     企業內部更需要道德良知作為防腐劑,揭發美國「安隆案」的副總裁夏倫.華金斯(Sherron Watkins)、讓何壽川戴上手銬的張晉源,都是代表人物。     二○一八年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四點五十分,台鐵普悠瑪列車翻覆,造成十八死、一百八十七傷。行政調查或「運輸安全委員會」的報告,均將肇事原因指向司機超速;台鐵更以車輛老舊、人力結構失衡為由,推諉塞責、避重就輕。     十八位罹難者中,台東董家佔了八位。董家長女婿范銘浚原本在中國經商,因為不相信政府的調查,自己扮起福爾摩斯,誓言為家屬討公道。  

  他前後花了一年多時間,研讀報告、調閱公文、比對畫面、現場模擬;最重要的是,他獲得來自台鐵技術助理黃德輝從內部吹哨,連前副總工程師李景村也出面,提供專業見解,完全顛覆官方的說法。     范銘浚指出,第一,經他反覆計算,普悠瑪翻車曲線半徑並非行政調查揭示的306公尺、而是470公尺。第二,他懷疑「行車紀錄器」被動過手腳,因此翻車時速究竟多少,根本無法下定論。     再者,《民視》記者曾經訪問第五節和第八節車廂乘客(死傷發生在六、七節車廂),當事人均稱,在列車翻覆前,曾聽到一聲巨大的爆炸聲響。     軌道鋼筋插進第六節車體,形成U字形,非得有極大的力道,否則不足以為之。     因此范銘

浚懷疑,原因是否為「空氣彈簧」爆掉、剎車系統自動啟動,才釀成悲劇?     普悠瑪的安全疑慮一天未除,人民就無生命保障。這正是波音系統工程師Curtis Ewbank一再吹哨的原因。     吹哨者就像啄木鳥、也像防腐劑,可以抓出害蟲、嚴懲弊端。三重女藥師在口罩箱中,發現一包標示中國安徽省產製的口罩,立刻向食藥署吹哨,進而令政府加強查緝,揪出隱身在「口罩國家隊」中的壞份子。     台南里長李新進向檢、調單位檢舉學甲爐廢渣、藝人隋棠通報孩童遭受侵犯,都是平民力量的展現,證明小老百姓絕對不是旁觀者。     《良知危機:欺詐時代吹哨何為》一書的作者穆勒(Tom Mueller),花了七年時間、採

訪兩百多人,勾勒出吹哨人的群像。我不敢與穆勒相比,但願透過此書的發行,喚醒躺在國會的《公益揭弊者保護法》,能夠完成立法。 搏命 ──屏東老農搜出餿水油 彰化縣是台灣的「油之鄉」,一九七九年四月曾經發生「多氯聯苯中毒事件」;三十四年後再度爆發「大統黑心油事件」,是一位吹哨人,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這名檢舉人有一股「永不妥協」的蠻勁,一次檢舉不成,再檢舉一次。從二○一二年十月打第一通電話給彰化縣衛生局,此後就一路緊盯,不時追問:「查到了沒有?」、「真的有鬼!」連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都接過他的電話。 地方政府並未輕忽他的檢舉,只是檢驗報告只能呈現「脂肪酸組成」百分比;就算彰化縣衛生局第三度前往抽驗,

對大統刻意調整脂肪酸數據起疑,並且根據經銷資料也高度懷疑有混油嫌疑,就是無法判定大統有攙偽或偽標的行為,查緝工作因此陷入瓶頸。 吹哨人鍥而不捨,於隔年八月寫信到衛福部長邱文達的信箱,終於引起中央的重視。彰化地檢署一個月後也展開偵查,終於使案情露出曙光。 檢方搜索大統公司,十分鐘就搜出關鍵證物。董事長高振利的抽屜中,有一份親筆寫的配方,分別以「橄」、「葵」、「芥」、「葡」等簡稱,記錄一百多種油品調配比例。「橄」是指橄欖油,雖然標示為「100%特級橄欖油」,但橄欖油成分不高,而是以沙拉油、葵花油、棉籽油、銅葉綠素等混攙而成。最普及的沙拉油,也有一、兩成的棉籽油。「大統香油」應該用白芝麻壓榨而成,卻

以麻油和沙拉油代替;而且沙拉油的比重,竟然佔了八成。 只有棕櫚油是純油,其餘二十一種橄欖油都是調和油,混入葡萄籽油、葵花油、芥花油或棉籽油,橄欖油比重,連一成都不到。 橄欖油又分「特橄」和「橄」兩種,分裝在藍色和紅色的桶子中。藍桶「特橄」由少量原裝進口的冷壓橄欖油製成;紅桶「橄欖粕油」混進劣質的橄欖油渣,六年半下來,總計有二千六百多噸殘渣油,吃進消費者的肚子裡。 二十一種橄欖油,只佔大統所有油品的兩成,其他五十多種,諸如:橄欖油、葡萄籽油、葵花油、沙拉油、香油、胡麻油等,都明顯攙偽,花生油裡沒有花生、辣椒油裡沒有辣椒、紅花籽油裡沒有紅花籽,都是用沙拉油攙入調色劑和香精提味而成。 國營事業台糖遭

受波及,其所販售七年的葡萄籽油,委由大統代工;國軍和部分國中生也是受害者,營養午餐都使用大統黑心油。

桃園郵局電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Amy 小姊姊發起花痴來,無人能敵...

耶誕城系列,從新竹巨城市出發,
去了桃園華泰名品城,這集回到台北信義耶誕城。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今年預算的關係,
今年的信義耶誕城和去年相比,沒那麼驚艷。
尤其是阪急廣場整個被商業化、被 LINE 包場...

伍壹慶生季之 AMY 場已發佈,歡迎收看唷!
期待最後一站新北耶誕城!

#聖誕節 #耶誕城 #台北信義

★歡迎加入 Telegram 頻道★
https://t.me/alvinist
為避免 Facebook 粉絲專頁、Instagram 或 YouTube 等社群平台的被動推播及演算法讓艾草錯過重要訊息及公告,我們已經成立官方 Telegram 頻道。
未來我們將在這推播影片更新通知及重要公告,如直播預告、抽獎訊息等。
歡迎加入艾爾文的 Telegram 官方頻道,重要訊息公告不漏接!

* 目前為測試階段,艾爾文還在熟悉軟體中。
歡迎行動力超強的艾草搶先加入,我們之後再正式公告給所有艾草們。

▉步驟如下:

❶ 下載 Telegram Messenger
到 App Store 或 Google Play 下載 Telegram Messenger 這款 APP。
進入 APP,使用電話註冊。

❷ 建議進行隱私設定。
打開 APP ➝ Setting ➝ Privacy and Security
建議把 Privacy 的 Phone Number 設定為 Nobody。

❸ 加入官方頻道
在 Chats(聊天室)分頁,搜尋「Alvinist」,接著點下方的 Join。
* 艾爾文保證不隨意推送訊息,拜託請勿將通知關閉。

❹ 若想將 APP 的介面更換為中文版,可以在我們的頻道當中的置頂訊息,最下面的按鈕「將此軟體介面更換為繁體中文」即可。

❺ 推送內容
- 頻道重要通知及公告。
- 新影片通知、連結專門送。
- 直播、行動派艾草專屬直播通知。
- 抽獎訊息、得獎公告。
- 偶爾放送未公開的內容。

★★★★★★★★★★★★★★★★

►本集使用音樂►
1. Nobody Loves Me Better - Sture Zetterberg
2. All to Myself - spring gang
3. Saint Nick - Nbhd Nick

★★★★★★★★★★★★★★★★

▶行動派艾草▶ 會員持續募集中

▉「行動派艾草」是什麼?
這是 YouTube 推出的「定期型群眾募資」。
俗氣的說,就是:用錢支持喜歡的創作者。
可依照自己的能力,選擇支持方案。
行動派艾草 / 每個月 75 元(新台幣);
銀級行動派艾草 / 每個月 450 元(新台幣);
金級行動派艾草 / 每個月 900 元(新台幣);
尊爵行動派艾草 / 每個月 1,600 元(新台幣)。

YouTube 將抽取三成費用。
其餘的將提供給創作者,(希望可以)無憂無慮的創作、添購設備器材等。

▉ 如何加入?❤❤❤
點選以下網址,綁定信用卡即可:
https://www.youtube.com/alvinist/join

▉ 行動派艾草有什麼福利?
☑ 解鎖 YouTube 會員專屬討論專區,獲得專屬貼文。
☑ 提供 VLOG 好聽的音樂下載網址。(VLOG 發佈以後,於專屬貼文公佈)
☑ 獲得勳章,在貼文或直播中留言,用戶名稱旁會出現勳章。
☑ 每月或隔月會員專屬直播。
☑ 偶爾會有會員限定抽獎。

★★★★★★★★★★★★★★★★

►艾爾文的社群 / 歡迎追蹤►
▎所有社群平台連結:https://linktr.ee/Alvinist
▎Telegram 官方公告頻道: https://t.me/alvinist
▎YouTube 子頻道:http://youtube.com/coopaler
▎Instagram 很精彩: http://www.instagram.com/alvinist
▎Facebook 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alvinistvlog
▎Twitter 偶爾更新: http://www.twitter.com/alvinist
▎Weibo 偶爾更新: http://www.weibo.com/alvinist
▎Bilibili 同步上傳: https://goo.gl/CxC4ZX

►艾耳聞 Podcast 博客收聽平台►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2RVWA36
▎Spotify Podcasts: https://spoti.fi/3eDkytP
▎Google Podcasts: https://bit.ly/3bxKkgS
▎SoundOn 請搜尋「艾爾文」

►我的器材 / My Gear►
https://kit.co/Alvinist

►合作請洽►
[email protected]

►親愛的艾爾文時間► 信件及包裹寄送地址
【中文】23599 中和宜安郵局第 171 號信箱
【英文】P.O.BOX 171 Zhonghe Yi-an, New Taipei City, 23599 Taiwan (R.O.C)

連鎖咖啡館消費者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忠誠度 影響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桃園郵局電話的問題,作者盧嘉鈴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近年來眾多的研究提到,世界三大飲料區分為咖啡、茶葉與可可,其中的咖啡則是世界交易銷量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商品,全球計有15億以上的人口飲用,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飲品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蓬勃、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等因素,造成喝咖啡的消費族群逐漸增加。研究目的:透過本研究瞭解以下三點:(1)瞭解連鎖咖啡館消費者不同人口特質變項分佈情形;(2)瞭解連鎖咖啡館消費者不同人口特質變項對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及顧客忠誠度之差異情形;(3)瞭解連鎖咖啡館消費者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及顧客忠誠度影響情形。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星巴克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為主,並蒐集各變項之相關參考文獻資料、再以問卷的方式調

查,邀請咖啡館內之消費者,實際填寫問卷,以取得研究樣本,再以SPSS22.0版進行資料分析與驗證。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人口特質變項對服務品質部份達顯著性;(2)不同人口特質變項對顧客滿意度部份達顯著性;(3)不同人口特質變項對顧客忠誠度部份達顯著性;(4)服務品質對顧客滿意度有正向影響;(5)服務品質對顧客忠誠度有正向影響;(5)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忠誠度有正向影響。結論與建議:不會因人口特質不同而改變原有的服務模式,有效提高服務品質,應提供每位消費者最好的服務,滿足不同族群的消費者。星巴克能不定期對自產商品推出相關促銷優惠活動及改善週遭停車便利性,以維持市場上優勢及競爭力,能使消費者對星巴克

留下良好的印象,使消費者產生在次購買的意願,有助於提升顧客忠誠度。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為了解決桃園郵局電話的問題,作者渡邊義孝 這樣論述:

在臺灣的日式建築 和日本的「日式」不太一樣?! 4節☛日式老屋導論 12篇☛建築旅行散文 13回☛建築手繪筆記 67處☛老屋精選景點 ———日本的近代建築還活在臺灣———     『和臺灣日式建築的相遇,對我來說,   一開始伴隨著種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渡邉義孝   近代臺灣日式建築中,大略分作「官廳、銀行、販售業等大型特殊建築」、「小規模擬洋風建築」,以及「和風建築」,你可能不知道,在臺灣的「日式」建築和日本的「日式」不太一樣,甚至讓日本人「懷念的街景」,並不在日本,反而在臺灣得以再生!   為了看見更多「和日本不一樣的設計」,作者渡邉義孝多次探訪臺灣,以他閱歷無數

日本老建築的眼睛,找尋藏隱藏臺灣各個角落的日式老屋——從建築物外觀、大尺度的環境涵構到細部構件做法之異同——他一筆一筆地細細描繪出被譽為「比教科書還詳細」的手繪筆記。《臺灣日式建築紀行》首度曝光這些極珍貴的手稿,精選超過六十多處臺灣日式老屋、建築周邊旅行地圖、專業度破表的平面圖,搭配作者生活化的旅遊札記和浪漫散文,帶我們細細品味在美麗島上開出奇異花朵的和風建築。   母屋/棟木/天秤梁/梁/垂木/書院/床の間/違い棚/縁側/束/束石/畳/コンクリート布基礎/戸袋/押縁下見板/南京下見板/日本瓦/破風板/合掌/陸梁/トラス架構/はなもや/敷桁/ドイツ壁/煉瓦/持ち送り/銀杏面/出窓/洗い出し/

入母屋/切妻/寄棟/ニコイチ長屋/上げ下げ窓/   【臺灣日式住宅常見的構造和特色】   ①    洋風雙併住宅(二連長屋)   日本和風雙併住宅很多,但擬洋風的表現很少見。   ②    洋小屋組(西式屋架)   小規模的建築也會使用洋小屋組。桁架繁複,屋簷內部複雜化。屋簷內部也會舖板子。   ③    磚造高基礎   地板架高,比例上延展為縱長方形。地板下方換氣口更有設計感。磚造完工。   ④    角落的出窗   臺灣擬洋風建築的顯著特徵。角落多用出窗,給了建築立面獨特的陰影。   ⑤    地窗狀的透氣窗   窗戶多,增強了陰影。   ⑥    尾垂   日本只在山裡看過

此類設計,幾乎沒在洋館看過。臺灣的「妻」上部多設有透氣窗,是為了 用尾垂來防雨。   ⑦    入母屋   破風較小,呈現東南亞式的外觀。洋館也採用了入母屋。   ⑧    洋風圓窗、八角窗   在車站或住宅多用圓窗(牛角窗)。   ⑨    南京雨淋板   提高外牆角落的格調。 設計特色   ☞ 本書裝幀設計分作「裏與外」兩層不同形式的裝訂方式,藉此呼應作者對於在臺日式建築「由裏到外」的結構剖析。   ☞ 特殊裸背線裝的書籍本體,覆蓋上一層與書背拖勾的封面設計,讓讀者掀開即可欣賞一本書的背脊構造,就好像走進日式建築物看見內裡的木造結構、卡榫一般。   ☞ 本書使用兩種紙張,前半

半日式建築論述與遊記,使用溫潤優雅的雪嵩微塗紙,後半手繪筆記篇,則採使用略黃中帶有記憶手感的米漫紙。   ☞ 透過內頁不同章節之間的紙質轉換,呼應建築中木造以外的媒材質地(例如石材), 以此結構設計的安排,思考將書籍內容實體化的各種可能。 名人推薦   凌宗魁 導讀|老屋顏工作室、景雅琦 專文推薦   水瓶子  青田七六文化長 | 老屋顏工作室 臺灣老屋專家 | 李清志 建築師、作家 | 怪奇事物所 所長 | 姚銘偉 薰風季刊主編 | 陳柔縉 作家 | 栖來光 在台日本作家 | 孫啟榕 建築師 | 凌宗魁 國立臺灣博物館規劃師 | 張文薰 臺大臺文所副教授 | 黃麗群 作家 | 景雅琦

建築師 | 游智維 風尚旅行社總經理 | 詹益忠 建築師 | 謝哲青 作家、主持人 | 謝佩霓 策展人、藝評家 | 蘇睿弼 中區再生基地發起人………………………………………………………一致推薦   在民間日益自發關注日本時代建築遺產的氛圍下,來自日本的渡邉義孝建築師,發現臺灣還有為數不少的日本時代建築,他展開深入與廣泛程度驚人的造訪與探索,讓臺灣許多專家學者都自嘆弗如。——凌宗魁   多次來臺,在旅程中探訪一棟棟逐漸被遺忘的日式建築,從外觀裝飾到結構分析,皆仔細地被他用手繪與文字載於筆記本,這不僅是珍貴的建築旅行手冊,說是為臺灣日式建築留下重要記錄也不為過。——老屋顏工作室   建築、

構造或是藝術很難用文字清楚說明,過度依賴照相機和攝影機快速紀錄,很難品嚐老建築的風味。在親手繪製的過程中,透過手與眼的協調共用,視覺觀察會更仔細、 思緒過濾下,繪製重點就會被呈現。——景雅琦 作者簡介 渡邉義孝   1966年生,日本一級建築師。風組‧渡邉設計室負責人。尾道市立大學兼任講師,東亞日式住宅研究會會員。NPO法人・尾道空屋再生Project理事,日本民俗建築學會正會員。活躍在文化資產界,致力於歷史建築調查與老屋活化,所參與的民間公益組織,協助政府和民間單位修復、活化、再利用老屋空間,重新創造價值。自2011年起,多次來台,考察臺灣各地近代日式建築,數量多達數千處,並以手繪筆

記的方式紀錄建築特色。   著有《食風日日~橫斷亞洲旅行日記》(日經BP社),合著有《自建/創造家的自由》(旅行人)、《小鎮再造的空屋活用術》(建築資料研究社)、《認識亞塞拜然的六十七章》(明石書店),《臺灣日式建築紀行》為首次與日本以外出版社共同企劃,海外首發的著作。 審訂者簡介 凌宗魁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曾任職於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等,現任職於國立臺灣博物館。著有《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

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福爾摩沙的西洋建築想像》等。 譯者簡介 高彩雯   臺灣大學中文系、中文所畢業,東京大學亞洲文化専攻博士課程修畢。現為中日文譯者,有時寫專欄。喜愛文史、散步與貓咪。譯有《山口,西京都的古城之美:走入日本與臺灣交錯的時空之旅》(幸福文化)、《跟貓咪快樂同居》(啟動文化)、《幸福為何是哲學的問題呢?》(麥田),共著《現代日本的形成:空間與時間穿越的旅程》(遠足文化)。譯稿賜教及工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臺灣日式建築散步地圖 ☛導讀 深情而專業的近代建築探索旅程    凌宗魁 ☛推薦序 最熟悉

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忽略    老屋顏工作室 ☛推薦序 手繪建築圖的魅力 景雅琦 ☛譯者序 用建築專業掌握臺灣特色的一流紀錄 高彩雯 ☛序   我為什麼會迷上臺灣日式建築? ☛第1章   所謂臺灣「日式建築」,到底是什麼? 臺灣日式建築的源流與特色 第1回   臺灣日式建築的種類 第2回   日本近代建築流派 第3回   臺灣和日本的「日式」,這裡不一樣! 第4回   在美麗島上開出花朵的種子〜和風元素和臺灣風土的影響 ☛第2章   臺灣日式建築散步 第1回   潮騷吹拂的記憶——西部海線老車站 第2回   友人分享的寶藏——佳里郵便局 第3回   彷徨行路中的遇見——去台中看日式建築

第4回   與百年前職人的邂逅——山佳車站 第5回   日式住宅再生——台北青田街老樹下 第6回   緣份牽起的道路——台南咖啡館 第7回   歷史建築與孩子的共同記憶——台南新東國小 第8回   還諸天地的美——金山的望海洋樓 第9回   競彩奪艷的都市之美——新竹舊城散步小劇場 第10回 巨大工廠的第二春——花蓮在發生的事 第11回   靜謐的音階——追尋「洋小屋組」的美麗 第12回   日本時代的記憶——活證人的敘述 ☛第3章   臺灣日式建築手繪日記 第1回   陳茂通宅周邊——都會中的溫暖結界 第2回   新竹新埔——因為真而產生的美 第3回   桃園富岡——旅行沒有正確答案

第4回   朴子清木屋——侯孝賢電影場景般的事件 第5回   北投淡水金山——想把這份熱情「外帶」回日本 第6回   佳里及周邊——街區歷史的楔子 第7回   松山療養院——所長宿舍平面圖首度公開 第8回   金華街台大——傾聽「凝凍的音樂」 第9回   花蓮——不為人知的日式建築寶庫 第10回   二水竹山——新舊共存的奇蹟 第11回   嘉義里港——刻畫臺灣近現代歷史記憶的洋樓 第12回   旗山美濃——機緣總藏在偶然之中 第13回   台北——高密度的建築傑作 ☛附錄:臺灣日式建築地點資訊   導讀  深情而專業的近代建築探索旅程   臺灣建築文化資產保存:歷史與現狀   臺

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日本時代遺產視為保護對象,不過是近20年前的事。   1982年頒布文資法之初,開宗明義第一條即是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宗旨」。最初全臺只有四處日本時代建築被指定為古蹟[1]。在當時敏感的政治氛圍下,社會對於是否保存日本時代建築的觀念分歧,1985年的桃園神社保存為代表性爭議事件。改建與保存兩種立場的人士各自提出觀點,其中贊成保存理由也反映了特定時代價值:為了見證日本侵華的「國恥紀念物」與「八年抗戰戰利品」為由、並藉此證明中華民族建築風格「仿唐式建築」的延續。最後在縣議會投票表決不拆除而留存,並且至今仍使用「桃園市忠烈祠」為古蹟正式名稱。   爾後因政治解嚴民主化、黨

外人士出任行政首長等氛圍轉變,社會對於日本時代的治理功過重新評價,落成時間日漸長久的日本時代建築,也受到越來越多是否需保存的討論。1990年代起,中央及各縣市政府陸續委託學術單位,進行「近代建築」的普查與基礎資料建置。   最初尚未將日本時代的近代建築視為具有法定文化資產的保存對象,只是作為對於未來的研究及社會觀念轉型奠定基本的資料庫。1994年,臺北舊城內外發生數起日本時代建築拆除爭議[2];1998年臺北市陳水扁市長任內,北市府一口氣將博愛特區內十處日本時代建築指定為古蹟[3],從此將日本時代建築視為古蹟保存的觀念逐漸確立,但最初被保存的對象,也大多是如總統府等以西方歷史主義風格為主,產

權屬於公部門的大型官廳。   然而日本時代的建築遺產,除了公共官廳,還有一大部分是見證居民生活的住宅。1999年921大地震後,許多房舍在構造有安全疑慮需盡速拆除的背景下,2000年臺北市民政局委託學術單位進行市區日本時代住房及職務宿舍的普查與價值評估,並依據其歷史意義、稀有度與珍貴性、區位等條件給予保存優先順序的評等。同年民進黨第一次於中央執政,2002年林全任財政部長時,檢討戰後各公部門接收使用日本時代資產的正當性,要求資格不符的佔用單位返還資產,同時也盤點其中是否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化資產。   在臺北,中央便以前述調查研究成果為基礎,啟動政府所屬機關閒置官舍清查與追繳,大量產權轉移造成

許多日本時代住宅或被拆除、或被指定為文資保存。但整體而言拆除的比保留的多得太多,在經過比較後,因「不具優先保存急迫性」而快速消逝的比比皆是。2010年臺北在郝龍斌市長任內,舉辦「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籌備期間推動「臺北好好看」系列計畫,則是另一項由地方政府系統性主導,大規模剷除市內可能具有文化資產潛力的日本時代住宅政策。三十多年來文資政策背景遞嬗,民間對於何者為應該保存之文化資產的觀念,也逐漸形塑出有別於官方立場的僵化標準與價值觀。   渡邊義孝的視角:深情而專業的眼神   在民間日益自發關注日本時代建築遺產的氛圍下,來自日本的渡邊義孝建築師(以下稱作者),發現臺灣還有為數不少的日本時代建

築,他展開深入與廣泛程度驚人的造訪與探索,讓臺灣許多專家學者都自嘆弗如。   原本在日本千葉縣開設建築師事務所的作者,2011年來臺參加建築會議,發現臺灣尚存不少戰前近代建築,從此多次造訪臺灣,探訪各地或者使用中、或者閒置的日本時代建築。作者探訪觀察取樣豐富,可總歸為以「日本時代建築」為對象,而並非僅限已經給予法定文化資產身分的古蹟及歷史建築,因此看到更多面向更廣,甚至正在進行保存搶救運動的案例,並且也利用谷歌地圖技術(Google Maps)製作「在臺灣的日式建築map」,為當代臺灣如何看待日本時代遺產的視角,留下來自旁觀者的珍貴歷史紀錄。   作者的觀察視角出自有趣的兩種身分:首先他是

日本人。戰後的日本人對於臺灣的認識程度,普遍與戰前截然不同,有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臺灣曾經是日本領土的一部分。但311震災後日臺兩地交流日漸頻繁,像是重新打開了文化互動的視野,許多日本人驚覺臺灣竟有如此豐富的建築文化,是自己祖先曾努力在異地生活的證據,這大概是臺灣人比較難在別國體會到的衝擊與體驗。然而這些日本時代傳入臺灣的建築風格形式、技術工法,卻又和在日本本土的近代建築有所差異,這就凸顯了作者第二個身分的觀察角度。   他也是一位空間擘劃的專業者「一級建築士」,這是指取得日本國土交通大臣頒發執照,得以從事面積500平方公尺以上、高度超過13公尺建築設計監造等業務的建築專業技術者。但是他卻不以在

這個世界上生產新構造為職志,而是致力挖掘探索刻劃過往生活痕跡的舊建築,並且使之重現光彩的空間再利用。也因此在他閱歷無數日本老建築的眼睛來到臺灣之後,可以敏感並細緻的指認臺日兩地建築,從大尺度的環境涵構到細部構件做法之異同,並以精準的專有名詞描述空間特徵,曾被媒體報導稱為「比教科書還詳細」。   其實在臺灣建築教育的必修課程,目前普遍尚缺乏以臺灣建築史為主體的系統性完整介紹,而是將其依附在所謂西洋建築及中國建築的大框架下,在整學期的末尾略為提及,直至專題選修甚至研究所的課程,少數學生才有機會深入認識自己土地上充滿故事的老建築。作者深入廣泛的紀錄成果,正好補足臺灣人欠缺從建築專業角度認識自身環境

的缺憾,適合做為全民自我教習的建築教科書。   除了建築專業知識之外,作者鉅細靡遺的旅程紀錄,讓整本筆記充滿溫暖情感,尤其可從書中登場的許多臺灣人,看到保護這些立於臺灣土地老建築的觀念逐漸普及。跟著作者的探索旅程,除了希望更多讀者認識更多受到妥善利用的舊建築空間,激發對老屋的運用想像,進而將保存與修復老建築當作空間使用的常態選項而非特例。也更期許臺灣的空間專業者,除了擅長在一張白紙般的基地上平地造樓,也能致力於創作出更多以尊重老屋保存為條件,在其上發揮設計功力的新舊融合作品,延續老建築乘載共同記憶和集體經驗、連結人與土地牽絆的匯聚認同功能。 凌宗魁 國立臺灣博物館規劃師   [1]省

屬第二級古蹟臺中車站、臺南地方法院、下淡水鐵橋與院轄市屬第二級古蹟臺北公會堂。   [2]勸業銀行舊廈、臺大醫學院舊館、國民黨舊中央黨部陸續傳出拆除消息,最後前兩座指定古蹟保存或局部保存。   [3]分別為總統府、臺灣銀行總行大廈、司法大廈、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專賣局、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臺北賓館、臺大醫院舊館、監察院。此皆為正式指定名稱,戰前與戰後混用的紛雜名稱反映臺灣浮動式的多元史觀。 推薦序1 最熟悉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忽略   幾年前在Facebook的日式建築討論社團裡,出現了一位熱愛臺灣日式建築的日本建築師,以一篇篇的手繪建築旅行紀錄引起了社團成員們的

熱切討論,透過網路與新聞媒體報導擴散後,讓越來越多人也開始反思臺灣日式建築的價值,這位建築師,就是來臺多次並擅長以手繪方式記錄的渡邊義孝先生。多次來臺參訪的他,在旅程中探訪一棟棟逐被遺忘的日式建築,從外觀裝飾到結構分析,皆仔細地被他手繪與文字在筆記本裡,漸漸累積了一本又一本的筆記,這不僅是他個人珍貴的建築旅行手冊,要說是為臺灣日式建築留下重要的記錄也不為過。   雖然在網路上景仰渡邊先生已久,也曾在臺灣有過一面之緣,但直到近期才與他本人真正經由介紹認識,然而地點並不是在臺灣,而是在日本。老屋顏今年十月受本書中也有提到「尾道空屋再生計畫」之邀請,前往廣島的尾道舉行了一場對談講座,與會的另一位講

者便是渡邊先生。尾道這座小鎮在山坡上興建了許多和洋混合風格的別墅與茶屋,不過戰後經濟重心轉移造成人口流失,造成華宅變成空屋而荒廢,所幸透過「尾道空屋再生計畫」的努力,已替許多空屋重新找到利用價值。這其中過程,擁有一級建築士頭銜的渡邊先生在建築背景調查、圖面量測、建築修復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專業的協助與建議,他同時也是尾道空屋再生計畫的重要成員之一。   尾道的這場講座非常精彩讓人印象深刻,老屋顏跟在場日本朋友們分享了臺灣鐵窗花、磨石子等建築元素之美,而本人非常親切又熱情的渡邊先生,則分享了在臺灣所紀錄到的日式建築。他提到,臺灣與日本的日式建築雖然看似風格相近,但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建築年代等

因素影響下,在細節上產生了適合當地的建築樣貌變化,這些細微的差異可能連日本人都不常留意,卻令他迷戀不已,也是他經常來臺旅行的原因。   記錄臺灣建築元素的過程中,我們總跟讀者說,最熟悉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忽略。臺灣有許多日治時期的官舍、民房,常被視為源自日本,風格樣式完整複製的建築,透過渡邊先生所觀察到的臺日建築間細微差異,列舉出各種差異下的緣由,並在書中進行詳細解說。相信讀者看過此書後,也會驚覺原來在臺灣的日式建築面貌居然如此多元。   相對於大型官方建築,渡邊先生更加鍾情於較小規模的車站、郵局、宿舍或民宅,本書將帶領讀者前往旅遊書鮮少介紹的地方,除了詳細的建築紀錄,也是渡邊先生近期的旅行紀

錄,當成遊記閱讀亦十分有趣。作者透過外國人觀點描述來臺的旅行經驗,讓我們看到誠實且無偏見的臺灣印象,書裡真實記錄旅途中遇到的人與無法預料的突發事件,訪問紀錄了當地人對古蹟與歷史建築的看法,甚至還有臺日建築與文化習慣不同的自我提問。從書中內容可以看到,雖然渡邊先生在臺灣語言不通,卻與當地人有不少互動,呈現出臺灣對待外國旅人們的友善與熱情,點點滴滴的都被他畫在這本書裡。   老屋顏工作室 推薦序2 手繪建築圖的魅力   認識渡邊先生是在2016年的7月份。當時事務所承接了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的「歷史建築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保存調查案」,我們邀請日籍顧問渡邊先生與松富先生參與調查。兩人都是日

本的一級建築師,對東亞日式建築很有興趣。那時是夏天,非常炎熱,一般而言未修復前的老房子環境都不好,我田野調查時都習慣穿長袖,以免曬傷或被蚊子跳蚤攻擊,但整天下來大家汗流浹背,渡邊先生則是泰然自若。   因為正門打不開,一夥人從圍牆與榕樹的缺口爬進去,映入眼簾的是1930~40年代的松山療養所日式建築,靠近一看,有些細部獨一無二,大夥興奮極了。與大家拿著攝影機狂拍照不同,渡邊先生拿出他的小畫冊,開始繪製建築外觀、構造細部,用非常熟稔的硬線筆觸,快速畫畫、重點上色、標示文字說明,讓建築物在他的畫冊裡活了起來。   後來整體建築物調查完畢,我們到松療所附近的咖啡館交流,討論在現場看到的心得。在討

論過程中,渡邊先生又拿出他的畫冊,畫了參與討論的同事的半身肖像,並標示名字與日期,旁邊就寫下討論重點,這就是他的紀錄方式,讓人印象深刻。   更深入認識渡邊先生之後,我知道他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幾位建築師、會計師、律師、公部門的人、一般居民,在尾道進行空屋再生計畫,透過群眾力量(集資或招募志工等方式),整理社區的老房子,讓無用的死角能變身為社區中聚會場所或民宿。我也親自前往拜訪,住在他們整理好的房子裡。住房空間圍著一個小小的日本庭園,不華麗,有種寧靜的詩意。住房旁有一個小咖啡廳,製作餐飲與排班的人都是社區的婆婆媽媽,熱情招待來訪的鄰居與遊客。   龍造寺町的長屋再生計畫也是渡邊先生與松

富先生和夥伴們參與的計畫,那是一個周邊圍繞著高樓的殘存舊街區,透過15~20年的社區運動,持續將一棟又一棟的老房子保存下來。不同於臺灣主要由公部門積極保存,這裡大部分是私人的屋主自願保留,轉而規劃為洋果子、文創、青年share office……,在我看來,這些以時間累積的空間,已經蘊含活絡的生活與商業。   因為松山療養所的緣份,我與渡邊先生的合作慢慢地展開,現在事務所很榮幸繼續承接台北市政府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對面的副所長宿舍修復設計案,也邀請渡邊先生一起參與調查與修復設計。另外,宜蘭縣政府的「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蘭陽地區二戰軍事遺構群歷史再現計畫-機場設施修復或再利用計畫」也由我們

承接,這是有關宜蘭縣的日治時期掩體壕群(機堡群)及從宜蘭出發的神風特攻隊的故事,我邀請了渡邊先生一起到日本沖繩、南九州踏勘二戰時期日本海軍與陸軍的航空隊與神風特攻隊的歷史。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建築、構造或是藝術很難用文字清楚說明,現在我們過度依賴照相機和攝影機的快速紀錄,很少能品嚐老建築的風味。在親手繪製的過程中,透過手與眼的協調共用,視覺觀察會更仔細、思緒過濾下,繪製重點就會被呈現。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做老建築物的調查時,首先會在現場繪製平面圖、局部立面圖,之後進行量測、尺寸標註,人跟空間開始對話,可以切身理解建築物的空間感。我鼓勵大家在欣賞渡邊先生的手繪圖以後,開始動手繪製自己的觀察。

  景雅琦    景雅琦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譯者序 用建築專業掌握臺灣特色的一流記錄    2016年,在臺南市觀光局主辦的「臺南紅椅頭アンイータウ觀光俱樂部」活動(2018年榮獲Good DesignAward設計獎),第一次聽到渡邉義孝建築師的演講,他的講題是「既懷舊又充滿異國情調的——我一個人的日式建築之旅(懐かしくてエキゾチックー私だけの日式建築の旅)」。不過在演講之前,我早就聽過渡邉先生的名字,許多喜歡臺灣日式建築的人都看過渡邉先生畫臺灣建築,知道有這麼一位「很會畫畫的日本建築師」。他的手繪筆記,會讓人覺得可愛但不是那種輕薄的kawaii,是直指核心,用建築專業掌握臺灣特

色的一流記錄。   不過,看到渡邉先生本人時,第一眼是,啊,非常「真面目」的日本老師的樣子。   紅椅頭觀光俱樂部邀請的演講者,都是知臺愛臺的明星講者,知名度都很高,也養出了各自的哈臺讀者群。像是演講「我和我的臺南(私と私の臺南),ˋ的一青妙女士,出場就氣場不凡,臺下的聽眾眼神表情也很投入。山崎兄妹(ヤマサキきょうだい)是大阪當地人,兄妹兩人像是相聲家一般,說唱逗弄,配上山崎哥哥的插畫,逗得現場大阪鄉親樂不可支。   算是首次在這種場子現身的渡邉先生,從「懷舊」和「異國情調」這兩種日本人看臺灣的視角出發,並分享日式建築map以及他的臺灣手繪建築筆記,還說到自己不小心上了臺灣的電視新聞,竟

把數百人的場子炒到最熱。他一講完,現場聽眾馬上熱烈表示希望能看到手繪筆記的出版。   那時,他只是靦腆微笑。   隔年,我換了新公司。網路媒體新創公司。公司野心不小,從科技評論、懷舊科技書寫、日本文化都有網站,我負責的網站是全日文,面向日本讀者,介紹臺灣文化。在邀請作者時,我想到了渡邉先生。他也很慷慨地接受邀請,不因我們的規模或知名度而端架子托大。不過因為受限於預算,只能請他配合手繪筆記寫1500字左右的散文。還記得那時跟他討論專欄的名字談到半夜,後來決定用「台湾日式建築サンポ、都市探偵の楽しい時間」(臺灣日式建築散步,都市偵探的樂遊時間)。因為對我來說,渡邉先生像是福爾摩斯或柯南,在散步

時腦子裡就跑馬燈式跑著這些建築物的前世今生,因為他是看得懂聽得懂的人,眼前的所有小細節都會自己對他說出故事。   不過,我當時還不知道渡邉先生能寫。   我知道他會畫畫,那是誰都看得出來的,也知道他會演講,因為我有幸聽聞,但他竟然還能寫。在1500字的字數限制下,他寫出他對臺灣建築近乎痴迷的執著,以及因長年浸淫建築專業方能窺知的紋理和細節。   記得山佳站2017年通車時,他似乎在隔海的日本渴望到發抖,同為臺灣日式建築迷的同好們在臉書上說到山佳車站修好了,渡邉先生大受刺激,叫著好想去喔,隔著螢幕我心想唉呀這實在是大叔萌啊。他馬上交了一篇稿,寫下在山佳站修復時,他和帶路的禇老師進到現場,看

到了山佳車站興建時期,一百多年前工匠做的標示記號。他也強調之所以能進行日式建築田調,有賴Google Maps等新功技的功能以及臺灣愛建築人士的熱心。他創的「臺灣日式建築map」,在短時間內增殖到幾百幾千個地點。這些素未謀面的臺灣「友人」串連出的地圖,後來雖然在「古蹟自燃」風險的顧慮下關閉了公開閱覽的功能,現在卻仍然是日式建築之友的重要索引。      後來,網站因故中止,每個月貢獻一篇稿子的渡邉先生,最後交出十篇文章,實在非戰之罪。在編輯他的文章時,覺得有必要讓這些作品面世,問過渡邉先生願不願意在臺灣出版手繪筆記,那時已有兩家優秀的臺灣出版社透過我洽詢他的合作意願。隔著電腦看不到他的表情,但

確實是沉吟了。   過了大半年,有天收到訊息,他問我是不是還想出他的書,還沒確認出版社的意向,我馬上回覆他當然啊。   因為對建築一心不亂的專業和熱切,他的生活更趨向某種斯多噶派的禁欲,一切的核心都濃縮於建築之道。不僅每年飛兩三次臺灣,他還長年關注中亞地區建築。除了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工作,也兼任岡山大學的講師,投入「尾道空屋計畫」,媒合老房子與新的創業居住機會,實踐建築師的社會使命,他甚至在TBS電視台和女星高島禮子一起尋訪全日本的珍奇土藏。我常常疑惑,渡邉先生的活力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不管他嗑了什麼,都給我來一點!)   身為渡邉先生的編輯和翻譯,有一次,我們一起走了旗山和美濃的建築田調

之旅。他每天六點多起床—諸位請看他的手繪建築,他精確記下了起床跟坐車的時間,(有時候我會心想,這才是亞斯吧……日本人都是亞斯吧!——不正確發言),然後行軍式看建築看到晚上八九點。和一般觀光客不同,他眼中最美的風景就是我們的日常所經的建築,他也不愛美食,我們每餐飯都在二十分鐘內解決。三月的南臺灣已是酷暑,他背起所有家當(包括單眼相機,兩三個鏡頭和做畫工具)在戶外一個勁的往前直走,或是在暑熱中揮汗畫畫,如此十幾個小時不以為苦。   面對建築時,這位先生真的會自言自語,「這個,應該是(年份)的,那個通氣孔真的是臺灣日式建築的特色,啊這個設計好特別,喔喔喔洋小屋組……」。我幾乎產生了幻視,那些建築彷

彿都在笑了,是不是好久沒遇到這麼懂你們的人了?接著他會拍照紀錄,然後打打開筆記本開始素描。不是佛經裡說佛陀講道百鳥翔集嗎?渡邉先生素描的時候也像那樣,周邊自然湧起人牆,有時候熱情的人們還會回饋給他更多的善意。   我在他身上看到,對建築的真愛,是對空間、歷史與人的相遇的關注,是對建築傳統、特殊的風土和獨具的匠心所交會出的藝術的理解欣賞。   在日本三一一震災以後,日本和臺灣的關係來到了新的熱點,野嶋剛記者稱此為「報恩的連鎖效應」。不過渡邉先生不流於溫情,也不把臺灣視為某些日本民族主義者投射自我滿足心情的懷舊對象,從他的文字和手繪筆記,能看出他不斷學習和誠實反省的心跡。   身為此書的第一

個讀者與譯者,我很幸運能夠藉此得到一個開建築天眼的機會,能跟著學習,指認出我們土地上建築的特色和意義,亦希望這本書有機會能成為讀者生活與旅行的良伴。如此也不枉渡邉先生不辭千里提燈相照--即使他大概也不會感到什麼枉與不枉,無論如何,他依然會自顧自走最愛的建築之路,並因為發覺到哪裡有無人知曉的老屋而暗自欣喜吧。   為了不干擾閱讀,我主要以(*)做編.譯註,並且將註解減到最少。      希望這是一個開始,如果你也愛上臺灣日式建築,傅朝卿的《臺灣的建築式樣脈胳》、凌宗魁的《紙上明治村》、《紙上明治村二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以及吳昱瑩《圖解臺灣日式住宅建築》等作品,是我在翻譯和學習的過程中,從

中受益的建築好書。   也希望在都更與祝融的爪痕下,臺灣能留下更多光陰的證據。有空時也請你給自己多一點時間:閒坐日式建築緣側看貓尾巴怡然溜過的時間、自己玩建築剖繪的時間、想像建築種子過海而來終於在南國風土長出奇異花朵的時間……   高彩雯 序 我為什麼迷上臺灣日式建築?   乍看之下覺得「很美」,然後心想「好懷念」,但是又發現「有哪裡不一樣」。和臺灣日式建築的相遇,對我來說,一開始是伴隨著這種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在日本,我是負責歷史建築的調查、保存、活用等工作的一級建築士。雖說是建築士,老實說,我對「建設嶄新的大型建案」不太感興趣。也幾乎沒心情做什麼「沒人做過的新奇設計」。為

什麼呢?因為我太了解老建築的魅力了。   以高度經濟成長期(1950年代後半期以後)為界,日本建築裡某些東西消失了。大量生產的新建材成為住宅的主要材料,建設公司提供單一整齊的家居建築,城鎮的風土特性因此消融,水泥公寓或高樓大廈也在疏離土地歷史的狀況下開始侵蝕風景。也有所謂的「建築家」,以奇崛的設計引人注意,會設計出遊離於風土氣候和宜居感的住宅。   在那樣的時代潮流中,我和某位建築師相遇了,他是已故的鈴木喜一氏。鈴木先生相信「如果老建築已經存在,我們就應該試著考慮儘可能不破壞的方法」,他說,要細心地好好地觀察老建築。   不只是古老的寺廟佛寺,他也建議我親身去看近代建築(明治~昭和30年

代的洋館或和洋折衷住宅等),也要我畫建築,給我素描的功課。   我走訪了日本各地的近代建築,在嚴寒的風雪中,在暑熱裡,專心描繪眼前的建築。在畫畫時,許多細節清晰地浮現出來。屋頂的形狀,屋簷的深度、窗戶的形式和位置……,每個細節都有意義。也學到了在文明開化的浪潮中,日本工匠如何吸收西洋技術的過程。做屋頂的小屋組構是用洋小屋組的三角桁架來組構的;堆砌石頭和磚塊的組積造的技法;地板和牆壁的洗石子技法或南京雨淋板等等,我才明白了和魂洋才的歷史。我們不是用輕省的拿來主義,直接使用歐洲或美國的設計,是配合了多雨高溼的日本氣候巧妙變化了建築技法,我也發現日本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尤其結合了優秀的木造工匠技術

,成就了獨特發展型態的美感。   鈴木老師常對我說:「畫畫,要凝神注視被畫的對象上百次,沒有比這更能了解解築的方法了」。他也說:「古老的建築和近代建築,濃縮了建築職人和設計者的誠實心情。」此言非虛。和他認識三十幾年,我現在還是一遇到心動的建築一定馬上打開筆記本或素描簿。我繼續著自己的旅行,追逐快速消逝中的日本各地近代建築,尋索建築保留和再生機會的可能性,這一切,都是和師父相遇的結果。   「日本的近代建築,還活在臺灣」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這件事。不只在日本,在韓國、在中國境內也留下許多日本統治時期興建的近代建築。不過,在人民的共識之下,舉國家之力,作為文化財,這些建築得以被保全、推進

、活用的國家,臺灣可說是領先的。(照片)我被此事深深感動。   2011年,臺灣、日本、韓國三地的大學老師、建築師、對歷史建築有興趣的市民們共同組織了「東亞日式住宅研究會」,研究會田野調查的第一彈,我走訪了台北和台南。   在當地,我看了保存.改建中的日式住宅的現場,也參觀了已經蛻變為觀光資源,被活用的建築物,也訪問了台北市的職員及歷史建築的屋主。   透過這些訪查,我親身感覺到「跟日本相比,臺灣在歷史建築的保存活用的案例更豐富,居民的意識和法律制度也更先進」「作為日本統治期的歷史遺址的意義相對稀薄,讓它變身為『時尚觀光地景』的意義反而更顯著」。讓日本人「懷念的街景」,並不在日本,反而在

臺灣得以保全,產業價值也被認可,這點甚至使我感到「羨慕」。   同時,從建築設計的面向看來,我又逐漸覺察到某種「違和感」。   在臺灣日式建築裡的「近代建築」,大略可分類為「官廳、銀行、販售業等大型特殊建築」、「小規模擬洋風建築(所謂的「洋館」)「和風建築(和館)」,尤其是「洋館」與「和館」,我發覺在臺灣能看到比較多「和日本不一樣的設計」。   「地板較高」   「外推的窗戶(出窗)很多。角落建築的出窗很多。出窗的下面還有地窗。」   「明明是小型建築,但是用洋小屋組做屋頂。」   「南京雨淋板的角落建築,多用鈑金覆蓋。」   我發現這些就是我感受到「異國情調」的原因。但是為什麼會出現

那些差別呢?臺灣人對這些是怎麼想的?從日本來的旅人,有沒有發覺到這些特異之處?   不久,我開始在臺灣島內旅行。既美麗又強而有力的日式建築,存在於美麗島的各個角落。跟我分享這些建築情報的是網路上無數的「朋友」。我不知道他們的長相,但因這些朋友的善意支持,我得以持續日式建築之旅。完美活用的幸福建築、不為人知埋沒在哪個街道的珍品、朽壞不堪的廢屋……拆除派和保存派衝突的案例。不管哪一個,都見證了臺灣和日本的牽繫,也是卓越的設計師和誠實的職人攜手打造的作品。我越來越著迷,也在筆記上記下了這些相遇。   我對臺灣日式建築的熱情暫時還無法降溫吧。從今以後,我還會一次又一次,拿著飛臺灣的機票,飄洋過海去

看日式建築。  

從消費者行為探討國軍福利品供應站經營與再購意願之研究 -以馬祖列島為例

為了解決桃園郵局電話的問題,作者陳健坤 這樣論述:

在現今全球環境不斷變化,科技與便利性不斷的快速性的成長,但是實體店面的零售業卻顯得大同小異,所以這更凸顯了服務的重要性。本研究從消費者行為角度切入探討馬祖列島之國軍福利品供應站的經營及如何提升消費者的再購意願,由於國軍福利品供應站為公營單位,因此,在價格上具有相當的優勢,利用此一優勢得以吸引消費者來店消費的意願。再者,無論是外島服役官兵亦或是島上的居民均明瞭:軍民同心、同島一命的當地情感,藉由此一情感的連結,來提高當地消費族群及同島官兵的再購意願。本研究取樣對象為馬祖列島的四個地區,東引、南竿、北竿、莒光等4個地區,以電子問卷方式從事問卷調查,發放時間為西元2020年2月4日至3月27日,並

於期限終止日後統計其問卷調查結果。實證結果顯示:消費者在服務品質上的認知對於服務價值會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消費者在服務價值上的認知對於再購意願會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消費者在服務品質上的認知對於再購意願會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消費者在服務品質上的認知對於顧客滿意度會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消費者在顧客滿意度上的認知對於再購意願會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消費者在服務品質上的認知會透過服務價值對於再購意願會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消費者在服務品質上的認知會透過顧客滿意度對於再購意願會有顯著的正向影響。